第一篇:让善行成为一种习惯
让善行成为一种习惯
古人曾经说过:“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善事虽小,但只要坚持,便会让千千万万人受益。并非做一番轰轰动动的大事,一个举动,一个微笑,一句话甚至一条短信都会给人带来快乐,带来力量。
2014年感动十大人物中,有一位名叫炎黄的老人出现在了荧幕上,映入了每位观众的眼中。他只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但他用行动体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张支票,上面写着一千元,一百元,被送往山区,被送往贫困小学,每次的钱数虽不多,但有谁能够坚持三十年!老人原是农村的老板,但当时也走向高峰时,他选择了放弃,只是因为想要帮助贫苦孩子,他把自己的财物都捐给了山区,不要任何回报,这难道不是善行吗?一份善良,一张支票,老人竟坚持了30年之久,他把这件事当成了一种习惯,并坚持了下去。
行善就在身边,但贵在坚持。我们是学生,并不需要像炎黄一样,行善并不是只有一种方法。在校园里弯腰捡起一片纸屑,事虽小,但仔细想想,中国13亿人民,如果每个人都捡起一片垃圾,中国将会解决多少垃圾。我们不仅要行善,还要让善行成为一种习惯。善行像其他任何事一样,不能半途而废,不能因为感到麻烦而放弃行善。行善,不是贪图回报,更不是做给别人看,向别人邀功,它是一种美德,一种高尚的生活品质,不要因为没有回报而不愿去做。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行善就在身边,让它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坚持吧!相信你的生活,将会因此而更加美好。
第二篇:初中作文:让善行成为一种习惯
让善行成为一种习惯
2月14日,《光明日报》头条刊载了黄冈武穴籍的90后大学生刘普林“帮妈妈扫大街”的故事,故事中的一幅幅生动画面记录着刘普林行善之举:不怕脏、不怕累、不怕丢面子,坚持利用休息时间帮妈妈扫大街;为了省钱,每天在学校捡破烂,用换来的钱给同学买西瓜吃;为了能帮助外地贫困生,把自己得到的补助让给他人;为给生病的同学捐款,每天只吃几个馒头;为了爱,去献血;为了帮助他人,受苦受累都愿意。
从刘普林的故事中里我们可以读出一种精神,一种境界,一种觉悟,就是无论何时何地、身处何境,都要行善不止。孔子说“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孟子认为“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从善,是一种竭忠尽孝、宽厚包容的心理素养,是一种求真务实、尚善爱美的价值品质,是一种谦逊和蔼、播恩施惠的生活态度。要求我们存善心、养善念、行善事、做善人,真诚待人,谦和处世,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事,诚心诚意善待每一个人。我们必须用忠心孝情感恩父母、用关怀奉献感激乡邻、用忠心赤诚回报祖国。
行善贵在坚持。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生活中,有的人因善小而不屑为,有的人因善要常为而不能为,有的人因善要付出而不愿为。殊不知,行善就在身边,贵在坚持。对人常保持微笑,是善行;原谅别人的无心之过,是善行;发一条给人力量的短信,也是善行。
第三篇:让善行成为习惯阅读答案
二十、(2012年黄冈)让善行成为习惯 2月14日,《光明日报》头条刊载了黄冈武穴籍的90后大学生刘普林“帮妈妈扫大街”的故事,故事中的一幅幅生动画面记录着刘普林行善之举:不怕脏、不怕累、不怕丢面子,坚持利用休息时间帮妈妈扫大街;为了省钱,每天在学校捡破烂,用换来的钱给同学买西瓜吃;为了能帮助外地贫困生,把自己得到的补助让给他人;为给生病的同学捐款,每天只吃几个馒头;为了爱,去献血;为了帮助他人,受苦受累都愿意。从刘普林的故事中里我们可以读出一种精神,一种境界,一种觉悟,就是无论何时何地、身处何境,都要行善不止。孔子说“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孟子认为“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从善,是一种竭忠尽孝、宽厚包容的心理素养,是一种求真务实、尚善爱美的价值品质,是一种谦逊和蔼、播恩施惠的生活态度。要求我们存善心、养善念、行善事、做善人,真诚待人,谦和处世,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事,诚心诚意善待每一个人。我们必须用忠心孝情感恩父母、用关怀奉献感激乡邻、用忠心赤诚回报祖国。行善贵在坚持。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生活中,有的人因善小而不屑为,有的人因善要常为而不能为,有的人因善要付出而不愿为。殊不知,行善就在身边,贵在坚持。对人常保持微笑,是善行;原谅别人的无心之过,是善行;发一条给人力量的短信,也是善行。(选自2012.2.20《湖北日报》,作者:张友君,有改动)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普林的善行之举很平常,只是不怕脏、不怕累、不怕丢面子,利用休息时间帮妈妈扫大街。B.无论何时何地、身处何境,都要行善不止,正是刘普林事迹体现出的一种精神境界和觉悟。C.存善心、养善念、行善事、做善人,真诚待人,谦和处世,认认真真做好每一件事,诚心诚意善待每一个人,是对从善的要求。D.生活中,我们对人常保持微笑,原谅别人的无心之过,发一条给人力量的短信,都是一种善行。2.刘普林同学的“善行”给你哪些启示或感想?请仿照下面的句子,再写两句话。善行,如黑夜中的一盏明灯,能够照亮人们渴望文明、积极向善的心灵;
二十、1、A2、答案示例:善行,如寒冬里的一朵腊梅,能够唤起人们对温暖春天的无限憧憬;善行,如荒漠里的一粒种子,能够让曾经的荒漠变成莺歌燕舞、芳草萋萋的绿洲。
第四篇:让“自省”成为一种习惯
让“自省”成为一种习惯
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出通知,要求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学习研讨中,以***、***、徐才厚、令计划、苏荣等严重违纪违法案件为反面教材,聚焦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组织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深刻总结反思,汲取教训、引以为戒,真正在思想上、工作上、作风上严起来、实起来。
一、共产党员进行自省,要注意在“微”字上下工夫
俗语说:“针大的窟窿能有斗大的风”,“千里之堤能溃于蚁穴”。如果不注意细微之处,不从细微之处进行自省,就等于把一个毫不起眼的“小疤”养成“巨痈”。胡长清、成克杰、李真等等,每一个最终被查出来的腐败分子,几乎无一例外都是从“笑纳”一条烟、一瓶酒,“帮忙”签个字、批个条子开始慢慢滑向深渊的,这就是“不虑于微,始贻大患;不防于小,终累大德。”因此,在改革、开放、搞活的复杂形势下,共产党员一定要把一些微不足道的不良行为当作事关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一样对待,一定要及时对那些微不足道的不良行为进行深刻的自省,切实把好防微杜渐的关口,从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节”入手,做到“不以恶小而为之”。
二、共产党员进行自省,要注意在“深”字上下工夫 当前,许多人将自身的过失和失利的原因归咎于他人的干预和外在的环境,缺乏对自身灵魂的拷问,缺乏深刻的自省,即使“自省”也是蜻蜓点水。这是因为自省本身就是蜕变的过程,这种“蜕变”就等于揭开旧日的伤疤,撕开因时间而忘却疼痛的伤口。但作为一名合格的党员,自省就是要“不怕丑”、“不怕痛”,因为今天的“出丑”正是为了明天的“不出丑”,今天的“痛”正是为了明天的“不痛”。因此,作为共产党员无论是痛苦还是难堪,都必须去正视它,不要害怕对自己进行深入的思考,不要害怕发掘自己内心不那么光明甚至很阴暗的一面,要用锋利的解剖刀去解剖自己,使自己的思想和灵魂产生刻骨铭心、切肤之痛,只有这样解剖得越准确越深刻,思想的成熟度才能越高,取得的成效才可能越大。
三、共产党员进行自省,要注意在“常”字上下工夫
古人修养就非常重视“时时勤拂拭,不使染尘埃”。范文正公尝曰:“吾每夜就寝,必计一日奉养之费,及所为之事。若相称,则熟寐;不然,终夜不能安枕,明日必求以称之者。”古人尚且“吾日三省吾身”,以“一日之所为”,“一日之功过”来校准、对照和检查自己,我们共产党人更应该时刻检查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象每天的“洗脸”和“扫地”一样,随时除去“灰尘”。经常问问自己:一言一行是不是符合党员的标准,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符合自己的身份?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哪些地方可以去,哪些地方不能去?时时处处注意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一念之非即遏之”,在头脑里筑起拒腐防变的钢铁长城。唯有常自省,才能常发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才能找到努力的方向,唯有如此才能不断进步。
四、共产党员进行自省,要注意在“改”字上下工夫 自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但这只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因此,新时期的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要即知其“失”,同时要知其所以“失”,进而在行动中纠其“失”,千万不可“光打雷不下雨”,“知过而不改”,无视它,不去纠正它。古人讲过:“有过勿惮改”,“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孰能无过”,重要的是对缺点和不足的态度。怕只怕,明明错了,也明知错了,却偏要癞蛤蟆垫床腿——死扛着。“知错而能改,则善莫大焉”,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并不怕有缺点和错误,只要我们勇敢地拿起自省的武器,就能不断地修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使自己的内在修养得到净化和升华。
自省是精神层面上的反省,是对灵魂的追问,要求“省己之言行,省己之思想,省己之习惯,省己之品格,省己之长短,省己之进退”,它是我们共产党人不断提高党性修养的有力思想武器,应该像吃饭睡觉那样成为我们自觉的行为。作为银行一线员工的我要让“自省”成为一种习惯,让自己变得更优秀。
第五篇:让感恩成为一种习惯
让感恩成为一种习惯
▲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结草衔环、卧冰求鱼,这四个典故不知道大家听说过没有。它们用一个共同的词汇可以概括,▲即“感恩”。翻翻史书,我们不难发现,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史上,类似的典故数不胜数。▲“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这句格言可谓童叟皆知、家喻户晓。可见,感恩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精神瑰宝。继承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是当代革命军人的一堂人生必修课。
▲知谁之恩、为何感恩、如何报恩,是每一位战友都应该认真对待和思考的问题。这节课,我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和大家进行交流探讨。
▲第一个方面,常怀知恩之心
无论我们走到哪里,也不管我们取得了多少成就,都离不开部队、社会、家庭给予我们的各种各样的关爱和帮助。虽然对于他们来说,施恩并不求回报,但我们应该始终牢记所受之恩惠,知恩图报。那么,我们究竟要知谁之恩呢?
▲一要知父母的养育之恩。▲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在《游子吟》中,诗人孟郊形象地描绘了一位慈母的爱子深情,很朴素、很细腻、很自然、很感人。俗话也说:可怜天下父母心。然而,现实生活中,有些同志却认为父母的含辛茹苦是理所当然的;有的同志在部队吃点苦头、受点挫折,就埋怨父母把自己送到部队来。这里,我要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一个女孩,大二时父亲在车祸中遇难。因为家庭经济拮据,女孩大
难困苦乃至生死的考验。如今,部队培养的人才遍及军营内外,有的成为部队的技术骨干、训练标兵,有的成为地方的公安干警、高级厨师,还有的是纵横商海的企业家,为政一方的父母官。可见,党组织的培养教育是我们成长成才成功的基本条件。
▲第二个方面,常思感恩之义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作为当代军人,我们更应该常思感恩之义,这不仅是一种积极的精神动力,也是一种高尚的人生境界。
▲首先,感恩是一种优良品德。我国素称“礼仪之邦”,“仁义礼智信”是人们的道德行为准则,其中包含了感恩这种优良品德。在这里我给大家讲两个故事。一个是关于许世友将军的故事。老将军是一位有名的孝子。在生命弥留之际,他多次向中央报告,希望死后能葬在老母坟边以尽孝道。在报告中他写道:▲“生当为国尽忠,死后为母尽孝。”60年的戎马生涯,老将军战功赫赫,九死一生,然而忠孝难以两全,对老母亲的养育之恩,老将军时刻铭记在心。还有一个是“小郎铮”的故事。▲图片上这个天真无邪的小男孩就是小郎铮。5.12汶川地震发生10多个小时后,武警官兵从废墟中成功救出了满脸是血的小郎铮。当武警官兵准备把他转移到安全地带时,他艰难的举起还能动弹的右手,虚弱而又标准地敬了一个少先队礼。一个三岁的孩子,还处于懵懂无知的年龄,却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了感恩之情,成为抗震救灾中的经典瞬间。从以上的故事,我们不难看出,感恩之举体现的是人性的光辉与善良,感恩之情维系的是人心的美好与和谐。
▲其次,感恩是一种精神动力。一个人受恩于他人,受恩于社
▲第一,要在对党忠诚中升华赤子情怀。作为军人,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享受着党的恩惠,所以我们应当责无旁贷地拥护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听从党的指挥。▲这里,让我们把思绪再次拉回到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地区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顷刻间,千万房屋化为乌有,几十万人民群众被埋废墟。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党中央、中央军委一声令下,我13万大军无惧任何艰难险阻,从大江南北赶赴救灾一线,用双脚走出了一条条生命之路。▲这个画面大家可能还有印象,5月18日重灾区北川县北川中学里,一名年轻的战士面对痛哭的父母,眼泪忍不住的哗哗下落,最后终于哭跪在地。他叫陆苇,家就在北川县城。地震发生后,家中9名亲人被埋在了废墟下面,其中还包括他的爷爷奶奶。他知道这些亲人的生命危在旦夕,但他是救援前指里唯一的通信兵。在整个灾区通信全部瘫痪的情况下,他肩负着通信保障的重任。面对悲伤的父母,他含泪说道:▲“我知道家里人需要我,但掩埋在废墟中的千万万的父老乡亲更需要我啊!”大家想想,为什么我们的官兵在忠与孝的抉择之间,毅然选择了尽忠。就是因为我们是党缔造的军队,只要党一声令下,我们就坚决执行命令、毫不退缩;就是因为我们是人民的军队,当人民有难时,我们就应当冲锋在前、义无反顾。
▲第二,要在献身使命中书写人生豪迈。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官兵以履行新的历史使命为己任:在激情燃烧的训练场上,全体将士摸爬滚打、苦练技能、确保打赢,在十万火急地抢险救灾第一线,每名官兵夜以继日、奋勇争先、无所畏惧。▲“抗震救灾英雄战士”
民情、报国家”的军人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