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寓言二则教案
《春风》教学设计
高焕君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所蕴涵的道理。
4、引导学生针对这两种现象发表看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教学重点:
1、学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所蕴涵的道理。
2、引导学生针对这两种现象发表看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 预习要求:
1、熟读课文5遍
2、自学生字并组词
3、把两则故事读通、读顺、读熟,并尝试讲给自己的家人听。(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掩耳盗铃”这个成语的意思。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则寓言的寓意。
3培养学生联系学习、生活实际正确处理类似现象的能力。
一、揭题
1、师:以前我们学过哪些寓言?
2、生:亡羊补牢、坐井观天、狐假虎威„„
3、看图说成语【课件1】 4生讲一讲故事„„
5师: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一个故事中得到一个道理。)
6、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掩耳盗铃”,【课件二】(板书),(“掩”、“盗”是什么意思?“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谁能说说?【课件三】
二、整体感知,检查预习情况
1、我们一起来欣赏故事《掩耳盗铃》,说说这则寓言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说完整)
2、出示生字,学习理解。(1)拼拼音读生字(2)组词
(3)选择一个造句
三、再读课文,体会课文情感。
四、读课文,理解内容
1、第一部分(很想把铃铛偷走)第二部分(想办法)第三部分(结果被发现)
2、偷铃人明明知道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
明明知道只要……就……)
(2)在书上勾出含有“只要……就”的句子齐读。【课件四】
(3)指名用“只要……就”口头造句【课件五】
3、那个人明明知道用手碰铃铛的后果,他不但没有就此打消偷铃的念头,而是想出了一个办法,想了什么办法呢?【课件六】
4、面对他这种想法,你想告诉他什么?(你是个愚蠢的人,你不要自作聪明,你能捂住自己的耳朵,但无法把别人的耳朵也捂住。)指导朗读,读出自以为是的语气。
5、他认为自己的想法很好,自己很聪明,于是就按这想法去做了,结果怎样?(被人发觉)
6、小
结
他自作聪明,自以为是的结果被人发觉了。我 们 再 读 一
读课文,就会领悟更深刻的道理。【课件七】
五、总结 1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什么样的人?自以为是、自作聪明的人。2再读课,说说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不能自欺欺人,要踏踏实实做人)
3掩耳盗铃: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盖。
六、联系生活
1、那么生活中有没有这样自欺欺人的事呢?(有的同学做练习册上的题目,照抄后面的答案,这不是()、自欺欺人吗?犯罪分子明知自己在犯法,却铤而走险;社会上一些人为了经济利益,置法 律、整改于不顾,最后出事了„„)【课件八】
七、拓展延伸
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告诉大家我们要踏踏实实做人不能自作聪明,自欺欺人。【课件九】
八、续写《掩耳盗铃》【课件十】
写作提示:1偷铃铛的人被发觉后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呢?
2偷铃铛的人会知道错吗? 3我们要怎样呢?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所蕴涵的道理。
2、能读懂含有“滥竽充数”的句子,并能用滥竽充数造句。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寓言二则》中的第一篇《掩耳盗铃》,谁说说掩耳盗铃是什么意思?。
2、师:什么叫寓言?
3、师:列举你们所知道的寓言故事?
4、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二则》中的第二篇《滥竽充数》
(师板书课题:滥竽充数)
二、初读课文,检查词语
1、请同学们打开书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读的要求)
2、检查字词掌握的情况。
3、理解词语“竽眼儿”。
4、再次读词语。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老师读,学生思考课文中都讲了谁,他们有什么喜好?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一段讲了什么?(理解词语“排场”)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男生齐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南郭先生是怎样吹竽的?
2、看图,图中哪位先生是南郭先生,你们觉得他的样子可笑在哪?
(不会吹、装腔作势、照样子学、作假)
3、随机问:南郭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4、南郭先生不会吹竽,为什么还要装腔作势的混在队里充数?(女生读课文)
5、你们想象一下是什么样的待遇?
6、一个不会吹竽的人,却能得到很高的待遇,而且还混过了一次又一次,都没有被人发觉这是为什么?
(会作假、在三百人的乐队里、齐宣王选拔人才时制度不严格)
7、这样一个不学无术、没有真才实学的人能永久的混下去吗?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男生读课文。
2、南郭先生为什么混不下去了?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教师范读。学生思考:南郭先生很会作假,又能获得高待遇为什么还要偷偷地溜走?
2、理解词语“只好”。
3、你能把“偷偷”换个词吗?
4、教师小结:像南郭先生这样一个不学无术、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只能混得了一时,却混不了一世。当真相暴露时,他只好夹着尾巴偷偷地溜走。
5、指名读最后一自然段。
6、全班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四、揭示课题,理解寓意
1、理解“滥竽充数”
2、用“滥竽充数”造句。
3、全班齐读。
五、拓展练习,升华寓意
1、我会说。
2、我会提。
3、我会选。
六、了解出处,古今对照
1、寓言学懂了,你们知道他出自哪吗?(介绍韩非子)
2、我们这节课学的课文就是根据这段古文编写的。自己试着读一读。
3、跟着教师读,学生找相应的段落。
4、教师读,学生找相应的段落,然后指名读。
七、布置作业,发挥想象
南郭先生偷偷溜走后会怎样?
板书:
滥竽充数
齐宣王
爱听合奏
混
南郭先生
(没有本领)
齐闵王
爱听独奏
溜 以一带多
课后反思
第二篇:《寓言两则》教学设计二
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了射箭能手纪昌,这节课再来认识一位著名人物,他是谁,又是从事什么职业的呢?
多媒体慢慢播放故事或教师介绍扁鹊其人。(略)
师:看来,扁鹊真不愧是神医啊。就是这个神医扁鹊,与蔡桓公之间发生了一个小故事,被人们广泛传颂。因为故事虽然简单,却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寓言故事《扁鹊治病》。
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边读边思考:扁鹊几次见蔡桓公?都说了什么?结果怎么样?练习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3.提出自己的疑问或写下自己所得到的启示,准备与大家交流。
交流讨论,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注意指导读好蔡桓公、敷烫、骨髓等词和第六自然段中扁鹊说的话:皮肤病用热水敷&&。
2.指名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交流讨论。
a.交流学生的疑问。
学生可能产生这样的疑问:扁鹊是有名的神医,蔡桓公怎么会不相信他?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鹊为什么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说?扁鹊早知道蔡桓公要来请他,为什么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
结合学生的疑问,结合讨论,体会蔡桓公根本没有觉察到自己有病,所以不相信扁鹊的话;而扁鹊出于医生的医德才一次又一次去提醒蔡桓公治病,当他觉得自己无法治疗时,跑到秦国,是出于自己安全的考虑。
指导学生读好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要结合揣摩他们的心理读来读。扁鹊的话要诚恳耐心。
如:扁鹊第二次来看蔡桓公之前是怎么想的?第三次呢?第四次呢?
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他心里会怎么想?
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他心里会想什么?
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蔡桓公会怎么想,怎么说?
蔡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此时浑身疼痛的他,又会怎么想呢?
b.交流受到的启示。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适时点拨:蔡桓公怎样才不会死呢?本来是皮肤上的小病,怎么会要人命呢?使学生体会到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固执己见等道理。
c.如果能够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什么?用几句话写下来,想想蔡桓公听了你的话会说什么?也用一两句话写下来。题目可用《跨越时空的对话》。
例文:
跨越时空的对话
我:蔡桓公,我读了你的故事,虽然你是国君,你又快死了,我还是忍不住要说你两句:扁鹊是那样著名的医生,你怎么把他当庸医一样看呢?怎么怀疑他想显示自己的高明呢?他几次提醒你,你怎么就那么固执地认为自己没病呢?小病终于因没有及时治疗成了不治之症,这都怪你自己啊!我想你一定也在后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