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寓言二则
寓言二则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积累成语:掩耳盗铃、装腔作势、滥竽充数。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没有真才实学蒙混凑数是不行的”的道理。3.读《滥竽充数》附的原文,对古代汉语有一点感知。
教学重、难点
了解寓意,积累成语。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掩耳盗铃
一、出示插图 引导看图
师:图上画着谁,他在干什么?那个人正捂着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今天来学习寓言《掩耳盗铃》。
二、板题读题 释题
掩耳盗铃:捂着自己的耳朵去偷别人的铃铛。寓言:含有一定道理的小故事。
三、自由读文
要求:
1、自学课文生字词。
2、找出点明故事结果的语句读一读。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字词。
2.指名逐节读文,正音。3.指明读点明故事结果的语句。
五、阅读课文
讨论(1)为什么他刚碰到铃铛,就被人发觉了呢?
(2)他在偷铃铛之前是怎么想的?他的想法对吗?为什么?
六、联系实际 明白寓意
1.这个故事可笑在哪里?
2.师:对,这个人明知有这样的结果还去做,真是自己骗自己,他被抓呀,活该!同学们,我们能做这样的事吗? 3.引导学生明白寓意。
师: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引导学生在明白寓意的基础上,展开批评与自我批评,进一步升华所学的道理:掩耳盗铃是一自欺欺人的傻事,千万别这样做。
七、布置作业:讲《掩耳盗铃》的故事。
第二课时:滥竽充数
一、图片导入,揭题解“竽”。
1.(出示“滥竽充数”的图片),引出课题,并板书,生随师书空。
2.理解“竽”。(课件出示竽的图片,并作简单的介绍,同时播放用竽吹奏出的《凤凰展翅》片断。)
3.那么,“滥竽充数”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
二、读文,检查预习情况。
1.认读词语,并理解词语的意思。
滥竽充数 姓郭 腮帮 装腔作势 混水摸鱼 排场 脾气 竽眼儿
2.指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则寓言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先学后教。
1.根据自学指导进行先学。
师出示自学指导:
(1)请同学们细细品读课文,说说南郭先生为什么能混入齐宣王的吹竽队?课文中哪句话写南郭先生在“滥竽充数”?
(2)齐湣王即位后,南郭先生为什么逃跑了?
(3)从这个故事中,你发现了齐宣王和齐湣王有什么不同?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2.生根据自学指导进行自学,师深入桌间巡视。
3.后教。生汇报,师适时指导。
出示重点句:“每逢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
这句话中哪个词语最能说明他滥竽充数?给“装腔作势”换个词语来理解。(装模作样)
4.师小结:同学们,“滥竽充数”指的就是像南郭先生那样不会装会的,不懂装懂的,以次充好的。
四、知明寓意。
师:(看《滥竽充数》的录像)看完了这个录像,你想对南郭先生说些什么呢?
(南郭先生最后是落荒而逃,不走的话还会被判个欺君之罪,看来没有真本领,不懂装懂、以假乱真是不行的,即使混得了一时,也混不了一世。)
五、寓言运用,巩固理解。
这则寓言流传了两千多年,这个成语也被人们广为运用。运用至今,意思也比当时有所发展。我们来看看现在是怎样用的。
1.读句,你读懂句子中“滥竽充数”的意思了吗?
(1)同学们说《佳作精选》中的文章都很好,我读后却发现《红苹果》这篇文章是滥竽充数。
(2)学校举行合唱比赛,冬冬还没学会这首歌,但他却滥竽充数地排在了队伍里。
(3)林老师的球踢得很好,他却谦虚地说自己水平不高,不过是滥竽充数。(自我谦虚)
2.选择带点词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意思,把序号写在括号里。
滥竽充数:①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有才学的人群中欺骗别人;②比喻以假冒充真的,以次冒充好的; ③用来表示自谦,说自己的水平不够,只是凑数而已。
1.做买卖要按质论价,讲究信誉,不能以次充好,滥竽充数。()
2.不懂就不懂,不能在大伙儿里边滥竽充数,不懂装懂。()
3.班长小红谦虚地说:“这次被评为文明班级,都是全体同学干出来的,我不过是滥竽充数,挂个空名而已。()
4.德化南门农贸菜市场有一些经营者把烂鱼放到鲜鱼中滥竽充数,以高价格卖出。()
六、拓展阅读。
读P15《滥竽充数》的原文,初步感知古汉语的特点。
七、指导生字书写。
重点指导:鼓、编、演等词。
八、作业:续写故事。板书设计:
滥竽充数
齐宣王 必三百人 混 齐湣王 一一听之 逃
南郭先生逃走以后„„
第二篇:《寓言两则》教学设计二
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认识了射箭能手纪昌,这节课再来认识一位著名人物,他是谁,又是从事什么职业的呢?
多媒体慢慢播放故事或教师介绍扁鹊其人。(略)
师:看来,扁鹊真不愧是神医啊。就是这个神医扁鹊,与蔡桓公之间发生了一个小故事,被人们广泛传颂。因为故事虽然简单,却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寓言故事《扁鹊治病》。
自读自悟,完成以下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2.边读边思考:扁鹊几次见蔡桓公?都说了什么?结果怎么样?练习简要地讲述课文内容。
3.提出自己的疑问或写下自己所得到的启示,准备与大家交流。
交流讨论,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注意指导读好蔡桓公、敷烫、骨髓等词和第六自然段中扁鹊说的话:皮肤病用热水敷&&。
2.指名讲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3.交流讨论。
a.交流学生的疑问。
学生可能产生这样的疑问:扁鹊是有名的神医,蔡桓公怎么会不相信他?明知蔡桓公不相信,扁鹊为什么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去说?扁鹊早知道蔡桓公要来请他,为什么几天前就跑到秦国去了?
结合学生的疑问,结合讨论,体会蔡桓公根本没有觉察到自己有病,所以不相信扁鹊的话;而扁鹊出于医生的医德才一次又一次去提醒蔡桓公治病,当他觉得自己无法治疗时,跑到秦国,是出于自己安全的考虑。
指导学生读好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扁鹊的话和蔡桓公的态度要结合揣摩他们的心理读来读。扁鹊的话要诚恳耐心。
如:扁鹊第二次来看蔡桓公之前是怎么想的?第三次呢?第四次呢?
蔡桓公听了很不高兴,没有理睬他。他心里会怎么想?
蔡桓公听了非常不高兴。他心里会想什么?
蔡桓公觉得奇怪,派人去问他。蔡桓公会怎么想,怎么说?
蔡桓公浑身疼痛,派人去请扁鹊给他治病。此时浑身疼痛的他,又会怎么想呢?
b.交流受到的启示。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教师可适时点拨:蔡桓公怎样才不会死呢?本来是皮肤上的小病,怎么会要人命呢?使学生体会到防微杜渐,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不能固执己见等道理。
c.如果能够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什么?用几句话写下来,想想蔡桓公听了你的话会说什么?也用一两句话写下来。题目可用《跨越时空的对话》。
例文:
跨越时空的对话
我:蔡桓公,我读了你的故事,虽然你是国君,你又快死了,我还是忍不住要说你两句:扁鹊是那样著名的医生,你怎么把他当庸医一样看呢?怎么怀疑他想显示自己的高明呢?他几次提醒你,你怎么就那么固执地认为自己没病呢?小病终于因没有及时治疗成了不治之症,这都怪你自己啊!我想你一定也在后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