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详案

时间:2019-05-13 08:25: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故都的秋详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故都的秋详案》。

第一篇:故都的秋详案

江苏省海安双楼职业高级中学

公开教学详案

科:语

文 课

题:故都的秋 教

者:李留庄

间:2009年12月21日上午第2节课 班

级:08电子强2 教学目标:

1、体会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

2、领悟并学习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教学重点:学习并借鉴文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抒情手法。教学难点:体会文中流露出的悲凉之情的由来,从而深层次理解

文章的丰富内涵。

教学方法:启发式、探究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无论是“晴空一鹤排云上”的诗情,还是“晓来谁染霜林醉”的曲意,千年来这些雕镂人心的咏秋名句度蕴含着作者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意境追求,而许多我国现代散文也正是达到了这种境界而广为流传。今天,我们就要来赏析这样的一篇美文──《故都的秋》。

二、整体感知

提问:看文章的标题,中心语是什么?

明确:秋。

提问:本文写作的重点又是什么?明确:故都特有的秋色。

提问:快速阅读全文,给段落标上序号,找找作者眼中故都的秋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集中在哪些段落描写?(课件出示。)

明确:“特别的清、静、悲凉”,秋景:3~11段。

(体会文章基调,了解课文结构,初步理解课文。)

三、细节品味

下面老师来把作者细写故都的秋的段落朗诵一遍,同学们在听朗诵的同时做两件事情:一是圈出文中写到的秋景;二是找出文中的秋声有哪一些。现在就请大家一起随着诵读去北平观秋色、闻秋声、品秋味。

提问:刚才大家神游了北平之秋,现在回到老师刚才提的第一个问题上,文中写到了那些秋景?

明确:芦花、柳影、夜月、青天、蓝朵、落蕊、枣子、“青布单衣”的人。

提问: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些景物的色彩,从色调的冷暖看,这些色彩多属于?

明确:冷色。(黑、白、蓝、灰、紫等等)。

提问:这种色调容易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呢?

明确:冷清、孤独。

(课件出示。)

通过阅读,我们发现了故都的秋景是这样的冷清。

提问:我们再看看故都的秋声又有哪一些呢?

明确:鸽子声、蝉声、风雨声、问答声、扫落蕊之声。

提问:我们来仔细听听北国的蝉声,看看这孤独的秋蝉的鸣叫有什么特点?能引起人怎样的感受?

(给学生3分钟讨论时间,结束时每组请一位同学起来表达。)

(秋声很多,择有意味的一点进行分析,如此设置不致泛泛而谈。)

明确:(教师小结)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蝉多是哀怨、忧伤、忧愁的象征,如《雨霖铃》中的起句便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那凄切的寒蝉已令人柔肠寸断,蝉声更令人备感冷清。在故都,家家户户都有蝉鸣,还是蝉衰弱的残声。文章所渲染的那种冷清,寂寞的氛围也就不言而喻了。置身此时,其寂寞又要跟何止一个“愁”字了得。(6分钟)

提问:作者在文章中写了秋天的这么多声音,然而在文章的开头他却说孤独的秋“特别的清、静、悲凉”,声音如此丰富,怎么称得上静呢?

明确:这些声音都不是噪杂的声音,如果是噪杂喧闹,就不会听到青天里的驯鸽声、下雨的声音,更听不到落蕊的声响。这些声响都不很大。作者是以声衬静,以声音反衬了故都的寂静。这正达到了王藉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这一问题让学生了解以声衬静的表现手法,加深对课文“清、静、悲凉”基调的理解。)

提问:文章读到这里,我们聆听了秋声、欣赏了秋色,感受到郁达夫为我们描绘的北国秋景,但是在文章的第三段,提到北国的秋天,郁达夫先想到的是什么呢?

明确: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陶然亭的柳影、潭柘寺的钟声等等。

提问:我们可以看出作家先想到的是这些很有北京特色的景物,但是在文中作者详细描绘的却不是这些,而是一些普通的喇叭花、知了的叫声、槐树的落蕊等等?作者这样行文的意图是什么呢?又有什么样的作用?

明确:用平凡的事物表现出古都的秋味更显的秋味的浓重,也更好地让读者引起共鸣。

(引导学生探究作者写作的心理动机,发现作者的言下之意和精妙之思。)

提问:作者从故都的秋声、秋景中品到了秋味,那么“故都”本身与秋天又没有什么契合点呢?

明确:故都已经不是一个盛师王朝的都城,他在历史里颓唐了,在战乱中寂静了,这与秋萧瑟、肃煞的特点是接近的。

(让学生理解社会与自然在作家的笔下结合的是怎样的巧妙,引导学生个性思考。)

讨论:作者笔下的秋声、秋景与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共通之处?

明确:景物多是冷色调,秋声也是席位衰弱的声音,这与作者要表达的“清、静、悲凉”在神韵上是一致的。正如诗歌中的意向寄托了作者的主观情感,这里的秋景与秋声也包含着作者的感情。

提问:这种通过写景来达到抒情的目的的表现手法叫什么呀?

明确:寓情于景。

(引导学生在以上分析基础上,总结出情与景的关系,继而理解本文表现手法)

《故都的秋》虽然没有用古代诗词那样凝练的语言,却以细腻的笔触传递出故都的秋所特有的。极富个性色彩的韵味。

欣赏了这一派秋景,老师发现了文章中两个不和谐之处,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提问:文章的题目是《故都的秋》可是在开头与结尾又写到了南国的秋,这是为什么呢?

明确:作者借南国的秋的温、润、慢,通过对比突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是南国之秋所无法比拟的,从而,突出作者对它的热爱之情。(课件出示)

提问:第12段脱离了古都的秋景,而对国内外写秋的文学作品大发议论,他写了什么内容?其作用是什么?

明确:这一段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而中国的文人最为突出,而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属,这样写还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这段议论,使整篇文章的情、景、理相互交融,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同时,又使文章疏朗不羁,挥洒自如。(课件出示)

(此二问使学生主动对写作手法进行探究,理解作家落笔的好处。)

三、总结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主体部分写了秋的特色,又通过对比、议论加以突出,使得文章情、景、理水乳交融,美丽而不肤浅。在结构上,总起、分叙、议论、总结,文气贯穿始终,形散而神不散,成为现代散文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诗人徐志摩在一首小诗《私语》中写到:私语三秋的情思情事,情语情节,临了轻轻将他拂落在秋水秋波的秋晕里,一涡半转,跟着秋流去。这故都的秋景已融入了郁达夫先生的生活,融入了他的血液、融入了他的生命。他的情感也随着这故都的秋流去了。让我们一起来品读文章最后一段!要读出秋味、读出愁思、读出对故都的秋的眷恋!

四、布置作业

写一篇短文,题目《家乡的秋》,不少于800字。

第二篇:《故都的秋》教学比武省一等奖教案 详案

《故都的秋》教案(详案)

一、新课导入

我们知道,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秋,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文人墨客。古往今来,咏秋的佳作也实在太多太多,人们写秋的着眼点也各不相同:

秋风萧瑟,残荷听雨,秋有声; 霜叶黄花,秋草碧水,秋有色; 天高云淡,北雁南飞,秋有形。

但大体而言,古人多哀秋怨秋,今人多喜秋颂秋。现代作家郁达夫也是颂秋,而面对这么多的精彩,他会怎样独运匠心,另辟蹊径,才不落窠臼呢?好今天这一节课,我们就共同来赏析郁达夫的著名散文《故都的秋》。请大家打开书。

二、整体感知

1、展示学习目标

首先我们来看一看我们的赏析重点。(屏幕展示)

1、领悟作家内心的独特感受,欣赏大自然的优美景致;

2、品味诗一般的语言、意境,品鉴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课前大家已经预习了课文,下面请大家再快速地阅读一遍课文,在阅读中解决这样一个问题:郁达夫是从哪个角度写秋的?有人写秋声,有人写秋形、秋色,他写的是什么?好,下面大家快速地来阅读课文。

(找一找,找着了。可以划一下,注意文中关键性的段子。)

(在学生阅读中教师巡回,并给以提示,随时解答学生阅读中的困惑。)师:好,大家来说说他是从哪个角度来写的? 生:秋味。

师:在哪一段找着的? 生:第一段。

师:对。他写的是秋味。(屏幕展示)他从杭州赶上青岛,又从青岛赶上北平的理由,只不过是想饱尝一尝这故都的秋,这故都的秋味。这就是中心段,是统领全篇的文字。我们一块来读读。

(学生齐读第一段)

3、再读课文,粗理文章线索

师:看,文章一开篇,作者就紧扣题目,紧紧地围绕着故都的秋这个着眼点来写。那么他该怎样赏玩这故都的秋味呢?也就是说,他在文中是通过哪些具体的景物描写来品味这个秋味的呢?好,请大家快速阅读课文,一起来找找试试看。

(学生开始在文中找,又一遍的快速阅读,粗理课文的线索)师:有哪些景物描写?你找到什么就说什么。生1:牵牛花 生2:槐树

师:重点写了槐树的什么? 生2:落蕊

师:对。还有什么? 生3:秋雨、秋蝉 生4:果树

师:果树中的哪一种? 生4:枣树

师:好,我们按照写作的先后顺序来整理是:

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在学生的回答中教师用屏幕显示)

三、具体赏析北国之秋部分

1、整体把握北国秋的“清、静、悲凉”特点:

不知道大家在阅读的时候注意到了没有,郁达夫曾经告诉我们,在南国的时候,每年到了秋天,最让他思念的是北国的哪些景物?

生:是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师:在第几段? 生:第三段

师:好。大家自己读一读

(自由诵读第三段的前一部分)

那我们来想一想,这些平素让他魂牵梦萦的景色,现在到了故都,他为什么不着力的写,而只是匆匆的一笔带过,反而大写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呢?这是什么原因?如果是你,你会这样安排吗?

师:现在我们的学习小组一起来交流、讨论一下,借鉴一下别人的想法,看能不能对自己有所启发?想通了就说。

生1:我不会这样安排,但我觉得他的安排也有道理。我认为他是从秋味这个角度来写故都的秋的,而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更能表现秋味,它们是秋天的代表性景物,选择它们更有典型性。

生2:作者想从平凡中写出不平凡的味道来。

生3:作者从自己身边普通的事物来写对秋的感觉,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师:是呀。作品就是要引起共鸣的。陶然亭那些地方有些人不一定到过,我们中是不是有没有到过的?(学生中有点头的)所以,若你写了,大家不一定能和你沟通。很有道理。还有其他的解释吗?

生4:从细小的东西入手,细小的就这么有秋味,大处就更不用的说了。生5:回到了故乡,会感到一草一木都是亲的,所以一草一木都渗透着秋味。师:好,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问一下,我们同学当中有人去过北京吗? 生:去过。

师:你没有去的时候一想起北京你脑海里出现的是什么? 生:故宫、天安门、长城……

师:对,是北京的这些代表性的地方。那你去了之后呢?是不是非得到了这些地方才能感到那种京味呢? 生:不是。师:我们在那小胡同里旧能感觉到那种京韵京味。所以郁大夫没去之前想的和去了之后写的不一致,我们能够理解。这是一个方面。另外我们想,他所提到的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这些地方都是京都的名胜。这是历史留下来的外在的印痕,而外来人是最易注目的,那些渗透于骨髓里的传统神韵,却存在与北平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而且游人如织的地方给人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生:吵闹的、拥挤的。师:是吵闹的、拥挤的。也就是说给人的感觉是暖的、热的。如果写这些地方,和我们本文的基调一致吗?吻合吗?

生:不吻合。

师:与本文的基调不吻合。所以,你看与本文的基调不吻合的作者就点到为止。再加上我们刚才说的那些原因,所以虽然让他魂牵梦萦,但作者只是匆匆的一笔带过,这就是围绕中心来选材,这样写就叫不蔓不枝。

师:我们刚才说与本文的基调不吻合,那么本文的基调是什么? 生:清、静、悲凉。(在学生的回答中教师用屏幕显示)师:在哪一段找到的? 生:第一段。

师:你看第一段多重要啊!把关键的字词划出来。

师:本文的基调是清、静、悲凉,但作者在写起来是有所偏重的,就那些景物各偏重于什么呢?

生1:槐蕊偏重于“静”。生2:牵牛花偏重于“清”。生3:秋雨偏重于“悲凉”。师:秋蝉、秋枣呢?

生4:秋蝉、秋枣偏重于悲凉。师:从哪儿看出了?

生4:从秋蝉的叫声中,秋枣的生存环境中可以看到。

小结:大家注意到了景物的安排顺序是按照清、静、悲凉来排列的。非常对应。牵牛花突出的是清,槐蕊突出的是静,秋雨、秋蝉、秋枣突出的是悲凉。

2、赏析牵牛花 “清”的特点 我们先来看看对牵牛花的描写。大家自己来读一读关于牵牛花的描写。在读的过程中注意,作者描写牵牛花重点描写了牵牛花的什么?

(学生读)

师:写了牵牛花的什么? 生:花色。

师:对,郁达夫并没有写牵牛花摇曳参差的藤蔓,也没有写牵牛花扶疏映衬的花叶,而是写它的花色。作者怎么说的?

生:“牵牛花以兰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师:作者为什么这样说?你觉得这种花色的选择合理吗?

生1:我觉得合理,因为这样符合全文的基调。白色和兰色比较清静,而紫黑色和红色热闹嘛。

师:红色热闹,紫黑色热闹吗?

生1:紫黑色太浓了,显示的基调也太浓了。

师:对,太低沉、太压抑、太过于冰凉了。谁还有补充?

生2:紫黑色不是清淡的颜色,兰色和白色更能突出那个“清”字。

小结:补充的非常好!我们知道,兰色和白色属于冷色:蓝色,宁静、深远;白色,素雅、纯静。它们与高阔的蓝天形成了和谐的秋的基调,给人的感觉是清凉疏朗的。不过作者仍嫌不够,在牵牛花出场前,他特意营造了一种充满北国情调的清凉的氛围:破屋、浓茶、碧天、驯鸽、尖细且长的草,这个时候再加上牵牛花的蓝朵,真的让人感到了秋天特有的清气扑面而来。每次我读到这个地方的时候,常常想起王安石的这两句诗,大家一块读一读。“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教师用屏幕显示,学生随读。)师:王安石罢相后无事可做,整日寻芳揽胜打发流年,独坐无聊,就细数落花,一个“久”字只是说他数的久吗?透出的是什么?

生:透出的是寂寞凄苦的心情。

师:是的。可以说,郁达夫这时的心境和王安石颇有相同之处,在意境上可以说是异曲同工。清静闲暇中透出了落寞。好我们一块再来读一遍,体会体会“清”字是怎样贯穿其中的。

(师生一起读相关语段)

3、赏析槐蕊 “静”的特点

写静的方法有很多种。我们最熟悉的莫过于“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了,是以喧闹衬静。但郁达夫并没有走前人的这个老路,他是借助什么来写着这清秋的寂静呢?

生:借助槐蕊。

师:我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注意看看哪些地方表现出“静”?(生读)

师:你觉得哪些句子写出了静?可以自由发言。生1:“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没有声音,静!师:很直接的。其他同学呢?

生2:不仅声音没有,连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声音没有,是静;气味也没有,更静;微细和柔软的触觉已经难以感觉了,而作者却能感触得到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这份静已不仅仅是环境的寂静了,我觉得还有心境的宁静。

师:分析得精彩而到位。注意了两个“极”的渲染。生3:“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铺得满地说明花落的多且时间长,但整整一夜,没有人发觉,早上起来才惊奇的看到,说明落花的寂静无声。也突出了一个“静”字

生4: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说明没有人走过——环境静,能注意到这些丝纹,说明心静。

师:分析得真好。平时,学校打扫卫生后,我们注意到了地面上留下的丝纹吗? 生:没有。师:为什么?

生:每天有干不完的事,做不完的作业,哪有闲心去注意这些。

师:对呀。哪有闲心?!所以作者说,这些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落寞。”看,这无法感觉到的、无法言传的触觉,正强烈地反衬出环境的寂静和心境的落寞。而“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这些”指哪些?文中有没有现成的词?大家再读一遍,整体上来把握。学生读,教师巡查。

生:细腻、清闲、落寞 师:好,“这些”指的是细腻、清闲、落寞。那为什么说“深沉也就在这些地方”呢?

生:能感受到丝纹,说明他细腻,但这份细腻是因为他的清闲,而正是这种清闲让他感到万分的落寞。所以深沉也正在于此。

小结:是的,如果不是万籁俱静,就不会有如此细微的体验;如果没有宁静似水的情怀,更不会有这样精致的触觉。正像陶渊明所说的: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而尔?心远地自偏。心远——清闲——落寞。心在起作用。不知大家还记不记晏殊的那首词:“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教师用屏幕显示,学生随读。)从槐蕊中一叶知秋,不仅感受到自然的秋天,更加感受到人生的秋天,人生短暂,而坐看年华付流水,是何等的清闲,但正是这种清闲让作者感到苦闷、落寞,所以深沉正在这些地方。也正是这寥寥数笔细腻而传神地表达出了清秋的“静”味。

4、赏析秋雨 “悲凉”的特点

而感悟人生之秋最好的当数对秋雨的描写。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秋雨这一段的描写。生一起读 师:大家注意到了没有哪些句子表现出了“悲凉”?看看有没有“悲凉”的标志——字、词、句?

生1:灰沉沉

师:今天早上起来,天气灰沉沉的,我们是感到有点凉,但有悲意吗? 生1:没有。

生2:淅沥雨声、着黑色皮袄的都市闲人

师:能感到凉,但能感到悲吗?穿的厚就悲凉了吗? 生2:是的,没有悲有凉。

师:其实,在这里让大家寻找“悲凉”的标志性的字词句,真的难为了大家。但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始终觉得被悲凉笼罩着,字里行间弥漫了一种悲凉,是什么触动了人们凄凉沧桑的感情呢?

生:是秋雨。

小结:是秋雨触动了人们心头的悲伤和忧愁,触发了他们的苍凉无奈之情。是啊,天气转凉,一年将尽,人到中年,光阴几何,那种沧桑,那种凄凉,那种无奈,都在天气转凉、一年将尽的氛围中。但作者写时并未刻意去写,没有悲凉的标志,但有悲凉始终笼罩着,字里行间弥漫着一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高手不着一字,尽显风流。正应了辛弃疾的那句话: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教师用屏幕显示,学生随读。)历尽沧桑之后,调子是悲凉的,但写来却是不经意的笔墨,一切尽在不言中。这就是好文章的极致。需要我们慢慢地学、用心的学。

好,接下来我为大家朗读一下,我们一起来感受好吗?(师朗读)

对秋味,作者通过清、静、悲凉三个方面来品味,借助牵牛花、槐蕊、秋蝉、秋雨、秋枣这些景。我们重点赏析了牵牛花、槐蕊、秋雨,关于秋蝉、秋枣大家课后可以自己去找找,去分析。

四、分析、探讨文章思想情感:

1、具体分析文章正数第二段,倒数第二段。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这篇赏玩秋味的文章有没有不是写故都的秋的景色的段子呢?请大家找一找。

生:有。正数第二段,倒数第二、三段。

师:正数第二段,倒数第二、三段,不是写故都的秋,你在写作文的时候敢这样写吗?生:不敢。

师:老师说要围绕中心选材。这不是反其道而行之吗?这是不是枝蔓、多余的部分呢?我们先看正数第二段和倒数第二段写了什么?

生:南国之秋。

师:难道南国的秋不美吗? 生:美。

师:当然美了。我们平时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嘛。桂林山水的清奇秀美,杭州西湖的淡抹浓妆,广阔太湖的一碧万顷,还有苏州园林的满目琳琅,真的很美,但这些景色在作者的眼中却是……

师生:看不饱,赏不透,赏玩不到十足,而且色彩不浓,回味不永。

师:在倒数第二段作者用四个比喻把江南的秋与北国的秋作了一下比较,怎么说的? 生:“黄酒之于白干,稀饭之于馍馍,鲈鱼之于大蟹,黄犬之于骆驼。”

师:四个比喻都从味上来说的,那江南的秋与北国的秋哪一个感到更过瘾? 生:北国之秋。

师:四个比喻就这样从烈、深、久的味上来说,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有距离,这让他感到赏玩不到十足,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既然如此,你还写它干什么呢?不好写干什么哪?

生:是对比、衬托北国之秋的秋味。

师:在这里不经意的用了对比和衬托,这样一来,使表达的主题更加突出、集中、精彩,在自己的写作也中要去借鉴这种方法。

2、知人论世、分析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郁达夫独衷情于秋的清、静、悲凉,而在你十几年的人生中,你品味的秋是什么?考虑两分钟。

生1:是个团圆的季节。因为八月十五日在秋季。

生2:收获的季节,各种水果上市;各种考试在秋天有了结果。

生3:在城市中,在公园、树林中是清、静,而农村、乡下中是个丰收的好兆头。师:同一个人因区域、地点的不同感觉不同。

生4:满载而归的感觉,秋雨虽有凉意,但我考上重点。生5:秋高气爽,非常舒服。

生6:是个过渡。前半部分既不热又不冷的感觉,后半是萧条。生7:宁静、淡泊、致远。

师:每个人品味的秋不一样。刚才的同学说,同一个人在不同的区域中的秋的味也不一样,为什么?

生:心境、环境、经历、社会背景、家庭背景都不一样。

师:是啊。秋雨,心情高兴的时候是音乐,不高兴的时候感到烦躁。正是因为作者所处的社会背景、个人经历、思想意识千差万别,从而导致笔下的秋也是不一样的,而郁却独衷情于清、静、悲凉的秋。前面我们学过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1925年的秋天,在毛泽东的眼里,虽然他独立寒秋,但看到的却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万类霜天竟自由的图景,与郁达夫品味的不一样。由于作者生活背景、思想、时代的千差万别,所以他们品出来的秋也不一样,但郁达夫为什么独衷情于清、静、悲凉呢?

这当然与他的生活背景、个人情趣有关,我们来看一下郁达夫。(教师屏幕展示有关资料,找个学生来读)

小结:郁达夫是个典型的伤感文人,从小失去父亲,体验了生活的艰辛,养成忧郁、沉寂的性格;成年后呢?又到日本去留学,饱受异族的歧视与凌辱,更增添苦闷、消沉的心理,所以他的文风有一种伤感的、灰冷的调子。再加上本文写于1934年,九·一八事变之后,北平将遭到日寇践踏,在这个时候,郁达夫正是怀着最后看一眼故都的秋色的心情重游故地的。就象一件心爱之物,传家瑰宝,即将面临着暴力地抢劫而自己又无力抵御一样,那种悲凉、那种无奈,自然要在文章中显现出来,由于心情使然,此时在作者看来,这种清、静、悲凉就是一种美,尽管是朦胧的,甚至基调有些灰暗,但正是这种清、静、悲凉让他难割难舍,这正是故都情结,家国之思,也正是他几十年人生所体味出来的生命之味。所以说秋味就是生命之味。同学们,清、静、悲凉的故国表现的是深沉、真挚的家国之思,故都情结;俗语说,狗不嫌家贫,儿不嫌母丑。爱国,不是光会爱她的强大、繁荣,也爱她在磨难中的坚强。正因为如此,所以他才在文章的最后深情的哀诉,我们一块来读最后一段。

(师生读最后一段)

郁达夫爱故都之秋爱得如此深切,愿意以寿折秋。那正是因为他是用整个生命去爱秋,用整个身心去拥抱秋,用自己的灵魂去品尝秋,把自己的血与肉融入了墨汁,饱蘸着自己的情和爱去书写秋,这才品出了深蕴其中的不为外人所道的妙味,才有了这篇秋味十足的至美之文.好,我们大家再放声诵读全文,再次整体上品味作者的真挚情感。生诵读全文。

五、分析文章情景交融的写作技巧

从写作上来看,故都表达的是自己对故都的依恋——故都情结,作者把人的主观感情和客观的自然景物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他的家国之思。这也就是我们在写作上经常说的:以情驭景,用景显情,情景交融。(屏幕展示)那么在情景交融中情与景谁是主要的?

生:情。

是的。也就是说,情和景的结合要以情为主,要选择适合情的景。秋天那么多的景物他没有选,单单按照清、静、悲凉来选择紫色的牵牛花,落地的槐蕊,哀愁的秋雨、秋蝉、秋枣。这些写作的技巧我们要慢慢的去领悟、实践、掌握。

当然了,通过这一篇课文,我们不可能一下子掌握散文的这种写法,不可能对郁达夫做全面的了解,我们可以在课下继续通过各种渠道来探讨。

六、研究与拓展

下面我们来看看我们的研究和拓展:(以下内容屏幕展示)研究性题目:

《我眼中的郁达夫》

《郁达夫散文研究》 《散文中的情与景》 参考书目:

《郁达夫》(华夏出版社1997年版)《散文写作艺术指要》(东方出版社1997年版)《郁达夫文集》(三联出版社1991年版)

大家有时间就可以去研究研究。

七、结束语

好,今天的课我们就到这里。非常感谢同学们的积极参与,下课。

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 郁达夫

牵牛花

生命之味

秋味 静

槐蕊

故都情结

悲凉

秋蝉 秋雨 秋枣

家国之思

以情驭景 用景显情 情景交融

第三篇:故都的秋教学设计简案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石门六中

陈集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准确理解文章内容,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抒发的感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评价作品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对故都秋景进行分析,掌握文中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写法。教学方法

(1)诵读法(2)讨论法(3)赏析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播放杭天琪《前门情思大碗茶》。

一、情景导入(2分钟)由有关秋的诗词导入。

二、知识积累(4分钟)

1、作家作品

①简要介绍郁达夫生平及主要作品。②个性及艺术风格。

2、写作背景

3、解题

三、信息筛选(17分钟)

1、视频朗诵(11分钟)

播放配乐朗诵,学生体味“故都秋味”。

2、把握基调(1分钟)

提问:文章开头部分讲作者从青岛到北平来的理由就是要饱尝这故都的秋味。“故都的秋味”可用哪几个词概括?

明确:“清”“静”“悲凉”,这也是全文的“文眼”。

3、整体感知(5分钟)①把握全文结构。②概括五幅秋景图的主要内容。

明确:秋晨庭院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声图、秋雨话凉图、秋果奇景图。(依次展示五幅图片)过渡:这五幅画面从宏观上给了我们故都秋天“清”“静”“悲凉”的感受,下面我们就从微观的角度以“秋晨庭院图”为例来探究作者是如何描绘故都秋天的“清”“静”“悲凉”的。

四、合作探究(17分钟)

1、齐读第3段(2分钟)

由学生齐读第3段,进一步加深对课本的印象,为细致探究作好准备。

2、明确探究目标(15分钟)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调动了听觉、视觉来感受故都的秋,使写景状物有声有色、有动有静,层次分明,并融入了作者深沉而细腻的感受、情思。细细品味,做一些勾画圈点、评议赏析。

由学生谈一谈品读后的感受,教师注意及时引导。

小结:作者通过眼前所见和耳中所闻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展现得淋漓尽致,体现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浓浓情思。在这里,故都的秋色与作家的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情”与“景”达到完美的交融与统一,这种写作手法我们称之为“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这也是散文创作中最常用的手法。

过渡:在本文的另外四幅秋景图中,作者也用简约的“景语”展现了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下面我们就做一个小的练习来进一步感受一下。

五、能力提升(3分钟)

1、快速读4――10段,选取文中其他四幅画里的最主要的景物,抓住其特征,按照下面句子的格式仿写。(按组次完成相关的空格)

故都的秋天在哪里啊,在哪里?

它在破陋的小院中,它在浓浓的香茶里;它在驯鸽的飞声中,它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里;它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中,它在晨扫的每一条丝纹里;它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中,更在秋雨后故都闲人的京腔京韵里。

六、拓展延伸(1分钟)

1、提问:作者为什么不写香山的红叶似火、颐和园的游人如织,也不写王府井的车水马龙,而偏偏写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呢?

七、课堂小结(1分钟)

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带给我们的是对故都之秋的无限神往。景由情生,情由景出。就让我以一首由《故都的秋》改编的小令来 做为本堂课的结束语吧!

天静沙

故都之秋

破屋浓茶小院,漏光鸽声碧天。秋草蓝朵残垣,槐蕊铺地,落寞人在故都。

第四篇:《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本文是怎样紧扣“清”“静”“悲凉”来写故都的秋的,又是怎样通过联想来把故都的秋与南国的秋进行对比的。

2、理解本文的脉络结构。领略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教学重点】

体会本文“情景俱到,既细且清”“真切灵活”的散文特色,进一步体会散文“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走入秋天 同学们喜欢秋天吗?喜欢秋天的什么景色?

2、秋天,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骚人墨客。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历代名家描写秋的名篇和佳句是举不胜举。有哪位同学能就这些名篇和佳句略举几例?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山 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这些名篇和佳句,有的描写秋天的萧杀和凄凉,抒发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寓了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而郁达夫却以自己个性鲜明的思想,选择了独特的角度,运用与众不同的手法,写出《故都的秋》这篇散文精品。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是怎样一种景象?“秋”景如何?“秋”意怎样?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二、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宋诗词和小说杂剧,有着丰厚的古典文学的基础。但他3岁丧父,家中生活艰难。1913年,还是青年的他就随长兄赴日留学,一直到1922年,他才回到祖国。十年异国生活使他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及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的熏陶,但也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激发了强烈的爱国热忱。

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等发起成立创造社。1930年3月参与发起成立“左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3年初加入中国民权保障同盟,但在白色恐怖威慑下由上海移居杭州,徜徉于浙、皖等地的山水之间,写有不少文笔优美的山水游记和诗词。

抗战爆发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1942年流亡到苏门答腊,被当地日本宪兵部强迫去当翻译,期间他暗中保护和营救了不少当地志士和华侨,并获悉了日本宪兵部许多秘密罪行,始终坚持抗战。于是在1945年9月日本投降后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因此,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授予他为革命烈士的称号。

郁达夫的创作风格独特,成就卓著,尤以小说和散文最为著称,影响广泛。其中以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迟桂花》,中篇小说《迷羊》、《她是一个弱女子》和《出奔》等最为著名。小说多以失意落魄的青年知识分子作为描写对象,往往大胆地进行自我暴露,富于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笔调洒脱自然,语言清新优美,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有颓废情绪。

(如《沉沦》一部以留日学生的青年生活为题材,是“青年忧郁病的解剖”。主人公“他”是一个留日学生,因对爱情的渴望得不到满足,又兼不堪忍受异族的欺凌,最后投海自尽。突出表现了五四青年对人性解放的追求和被生活挤出轨道的“零余者”的哀怨。)

散文以游记著称,有《还乡记》等,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他的散文直抒胸臆,毫无隐饰地表现了一个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社会里的苦闷心情,写得清新秀丽,富有气势和神韵,与他的小说一样,具有真率,热情、明丽、酣畅的风格。

三、创作背景

郁达夫是个热忱的爱国主义者,他积极投身抗日救亡活动。1933年4月,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怖的原因,作者从上海移居杭州,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着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写下许多的游记散文。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本文。他本身对秋有偏爱,写下了很多关于“秋”的作品:《雁荡山的秋月》、《天凉好个秋》、《立秋之夜》、《故都的秋》、《北平的四季》。

四、正文赏析

1、整体把握:

听课文朗读,思考:

(1)故都的秋是怎样的? 请找出总体概括故都秋天的特点的词语。(清、静、悲凉)-------文眼

(2)哪些自然段具体写了故都的秋?描写了几幅秋景图? 秋晨静观图、秋槐落蕊图、秋蝉残鸣图、秋雨话凉图、佳日秋果图(3)如果将课文划分为三部分,你会怎样划分? 一:总起(1-2)思秋、赴秋

总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二:分写(3-9)绘秋和议秋-----赞秋

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记叙故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三:总括(10-11)恋秋

与总起部分照应,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

2、细读课文

第一部分:总起(1-2)思秋、赴秋

思考:文章的1-2段,这两段写了什么?用什么手法来写?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写对北国之秋、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

用对比的手法写江南之秋不比北国之秋,突出北国之秋的特点:清、静、悲凉,直抒对“故都之秋”的热爱眷念之情!

第二部分:分写(3-9)绘秋和议秋-----赞秋 第一层:(3-8)绘秋

思考:文中描写秋天的五个画面具体描绘了哪些景色? 它们又是怎样体现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第一个画面:秋晨静观图

思考:在第一幅图画中,作者描绘了哪些意象?能很好地体现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特点吗?

明确:一椽破屋、碧绿的天色、驯鸽的飞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破壁腰中、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意象的组合,无一不显示出环境清、静、悲凉,透露出作者悠闲中的孤寂、落寞。体现在:

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 ↘ 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淡淡日光 ↗ 清

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 静

有几分冷落和萧条的破壁、破屋 ↘

蓝、白等冷色调的牵牛花 → 悲凉 象征生命的衰竭与凄凉的秋草 ↗

从视觉、听觉角度来显示出环境清、静、悲凉,透露作者悠闲中的孤寂、落寞。第二个画面:秋槐落蕊图

思考:在第二幅图画中,写了怎样的景色,给人怎样的感觉?能很好地体现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特点吗?

明确: 景1:“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

情:给人寂静的感觉-------静 景2:“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 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情:突出了秋的清,给人清静悠闲的感觉----------清 “落寞”,抒发了悲秋之感---------“悲凉”

------从听觉、味觉、触觉、视觉角度来显示出环境清、静、悲凉,透露出作者悠闲中的孤寂、落寞。

第三个画面:秋蝉残鸣图 思考:同学们都听过蝉的叫声么?是怎样的?北国的秋蝉叫声又是怎样的?能让你感受到“清、静、悲凉”特点吗?

明确:“衰弱”“残声”“嘶叫”“啼唱”

分析:蝉多是哀怨、忧伤的象征,而蝉声更令人备感冷清、寂静“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声衬静,几声秋虫的哀鸣足以牵动作者心魂,恰以表明孤独者的冷落、悲凉。

第四个画面:秋雨话凉图

思考1:同学们,你们喜欢雨吗?喜欢哪个季节的雨?北国的秋雨又是怎样的?

明确:北方的秋雨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体现在: 灰沉沉的天空,凉风一起,便息列索落下起雨来;秋雨过后,天气很快晴朗;秋雨过后,温度下降得快。

(秋雨来去匆匆,天气变化很快。)----------冷清、寂静感 思考2:“秋雨图”当中除了雨还有什么?

明确:还写了雨后都市闲人的衣着、活动背景、动作、神态、对话语调。思考3:为什么在“秋雨图”里加入“都市闲人”?

明确:这里的“都市闲人”指的是平民,他们的形象更有故都的地方特点,这样悠然闲适的互答,更能感悟生活的淡泊,而用这样“落寞和感伤”的京腔京调的社会人物来丰富自然的风物,也能更好的烘托北国秋味“清、静、悲凉”的特点。

第五个画面:佳日秋果图

思考1:写了哪些景色,能体现北国秋味“清、静、悲凉”的特点吗? 景:“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淡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成熟至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

———秋的全盛时期不在果实成熟红透,却在将熟未熟的青涩日子。视觉上给人一种清、静之感

思考2:秋果胜景中,为何又出现了北风黄尘?

明确:用北风黄尘反衬秋果奇景,在对故都金秋的热爱眷恋中还表达出一种悲凉感:因为红枣之后,风来冬到,好景不长。----------悲凉之感

【延伸】

故都的秋景可谓色彩丰富,作者为什么只赞美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呢?试从主客观原因加以评析。

客观方面:这是景物本身固有的特征,是北京秋天的自然色彩。

主观方面,有三个因素:第一,跟旧中国时代环境的黑暗有关,这导致他思想苦闷,逃避现实;第二,也跟作家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有关。郁达夫早年(三岁)丧父,在日本十年的异地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第三,还跟作家的文艺观和审美追求有关。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 文中的景物表面看都是秋的真实色彩,实际是北国的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是自然界的客观色彩与作者内心的主观色彩的自然融合。五幅画面都染了冷色调,表现作者心中的悲凉,也体现了作者对整个人生和时代的感悟。

第二层:(9)议秋

思考:第12自然段的议论有无必要?(试从议论的落脚点上考虑)议论:人皆感秋-----中国文人尤甚-----非到北方不可

“足见有感觉的动物,有情趣的人类对于秋,总是一样的能特别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来的。”

作用:这一段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而中国的文人最突出,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属”,还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这就使整个文章的情、景、理交融起来,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同时也使文章疏朗不羁,挥洒自如。是从形到神的深化,增添了文章的厚重感,意境的开阔感。

第三部分:总括(13-14)恋秋

作者用一支生花妙笔,把浓浓的秋味展现得淋漓尽致,但作者觉得这样仍然意犹未尽。因此在第10段,再次提到了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与前文呼应,并运用形象的比喻,以排 比的句式进行鲜明的对比来体现两者的不同。

南北秋韵比较

黄酒------甘甜可口,回味不永 白干------清香后劲足,如秋之内蕴 稀饭------稠润 馍馍------硬实

鲈鱼----味美细腻,剔刺而食(细腻)大蟹-----大块剁食,秋之爽气(粗犷)黄犬-----玲珑如意,逗玩邀宠 骆驼-----跋涉千万里,有秋之阔远 【延伸】:纵观全文,用最简练的文字概括北国和南国秋的特点。文中为何多次提到南国之秋?

北国秋——清、静、悲凉(文眼)南国秋——慢、润、淡

多次提南国之秋是为了烘托对比北国秋的特点,点出北国之秋味的醇厚、浓郁。---------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来表现对故都之秋的依恋之情。第14段:故都秋好,宁可减寿也要留住,直抒热爱痴迷之情

作者这样的收笔,就如同一条舒缓的小溪,经过长久的蓄积后,达到了喷涌而出的飞瀑之势,炽热的感情如波浪滔滔的万里江河奔涌而出,情感的潮水势不可挡地奔腾而出,这是何等的眷恋,何等的激情,仿佛我们眼前站立着这位沉醉于故都之秋的率真而感伤的主人公。

【总结】思秋、赴秋------绘秋、议秋-------恋秋 【延伸】: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

明确:文中的秋景中融入了作家情的眷恋,对故都秋的向往;而作家的主观情感中又有秋的落寞,而且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作者对故都的秋的一曲悲凉的颂歌。

五、品味比喻等修辞手法

1、秋并不是名花,也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用“反喻”的手法使“秋并不是名花,也不是美酒”表现出与一般句式相比较得出的—“语言美”,即他不说“秋是什么”,而说“秋不是什么”,从而增添了新意。

下面又用“借喻”的手法将对名花,美酒的领略的不深不透的感觉,比得像“花的半开”和“酒的半醉”,同样增添了新意。

2、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提示: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最大区别在于:味。而文中的这四个比喻又是从饮食文化人手,让人从饮食中的“味”去领悟秋之“味”,让人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北国之秋就像“白干、馍馍、大蟹、骆驼”,让人感到味烈、味深、味浓、味久,而南国之秋就像“黄酒、稀饭、鲈鱼、黄犬”,让人感到味润、味浅、味淡、味短。用如此丰富生动的意象令人读后回昧悠长,明了于胸。

第五篇:《故都的秋》

在诗文的世界里徜徉

――我教《故都的秋》

济南信息工程学校李修红

众所周知,著名作家郁达夫先生的散文《故都的秋》是一篇声情并茂、辞意双美的佳作,为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散文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意境美,我在教学中尝试将课文的分析、理解与学生所喜欢的诗歌相结合:导语设计、引导提问、课堂小结均穿插了大量的古典和现代诗歌;课文语段分析、画面作结则引导学生自拟诗句进行有益的尝试。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课堂教学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现将《故都的秋》授课过程摘录如下:

一、导语:

大千世界,山川草木本无情。但是,由于文人墨客睹物思人,寓情于景,于是,便“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于是,便产生了王实甫“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凄美;刘禹锡“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高歌;李清照“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的缠绵;毛泽东“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豪情。这种情景交融、物我合一是许多散文大家所追求的意境,不少散文正是达到了这种极致而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今天,我们就来赏析这样的一篇美文――《故都的秋》。

二、初读课文,理清行文脉落。

1、本文的题目是“故都的秋”,在作者眼中“故都的秋”这个客观现实呈现出什么特点?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清”“静”“悲凉”是故都的秋的特点。这句话也是本文的文眼。

2、作者是通过哪些景象的刻划来表现“故都的秋”“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描写了五幅画面:庭院秋景、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果胜景。

3、假如你就是一位客居他乡的游子,你就是那位戴一副眼镜、穿一袭长袍的郁达夫。面对如此五幅秋光图,你的心头会油然而生一种什么感觉? 悲凉,清静„„

4、此情此景,让我们不禁想起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我们一起来背一下,好吗?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是啊,天涯沦落,秋日思归,情与景在《天净沙秋思》这首词中得到了完美的结合。而本文虽没有古典诗词那样凝炼的语言,却以同样细腻的笔触传递出故都的秋所特有的、极富个性色彩的韵味。

三、具体分析五幅秋景图

“清、静、悲凉”不是空穴来风,它来自作者对故都秋景的客观感受。那么,作者是怎样细致入微的刻画这几幅秋景的呢?让我们随作者一道去神游故都,一起去品一品故都的秋味吧。

一)庭院秋景

这里,作者只是在生活的底片上对自然风物稍加点染,把它自然地再现出来:碧绿辽阔的天空,作了画的背景;地面上,爬着五颜六色的牵牛花;天地之间,间或出现一两只白色或瓦灰色的驯鸽。坐在院子里的人,手捧浓茶,举头望碧空,俯身看蓝朵,耳边不时传来驯鸽的飞声。这里,故都之秋的质朴美和原始美完全溶合在画面之中。

提问:从这秋晨一景中,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主观感情色彩”?

这是作者为我们描绘的一幅秋晨生活场景:在“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下,在那秋晨的光影里,作者竟可以泡一碗浓茶,细数叶缝间漏下来的光缕的数目,或静观破壁腰上的牵牛花的蓝朵。这里流露出作者的一份惬意,一份沉醉,这是一种文化人悠静恬适的审美心理。于“皇城人海”之中,于“一椽破屋”独居,明显具有一种隐士之风,而这隐逸之中难免又有些“孤单”之感,作者能够自己细细品味这“孤单”,静对秋光、秋花,显然更是一种孤芳自赏,而“赏”到这“十分的秋意”,也不过是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伤交织的情怀。二)秋槐落蕊

请全体女同学诵读这一片段,这也是故都秋天的清晨之景,大家就随着女同学的声音一起到街道上遛一遛吧!

1、落蕊满地,幽人徘徊,寻寻觅觅为何事?

思考自然之秋与人生之秋。纵才高八斗,也“有志不得骋”,不得不从上海退隐到杭州,人生短暂,却坐看年华付水流,是何等苦闷,何等寂寞!

2、从这幅“落蕊图”中,你能品味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对于秋之落叶,在杜甫笔下是“无边落木萧萧下”的壮阔景象,在曹雪芹笔下是“秋花惨淡秋草黄”的荒凉情景,而在郁达夫笔下,则是静得连人的耳鼻都无从把握,只有通过“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才感觉出的“铺得满地”的落蕊,读之不由不使人感到景之细腻景之真切,而此景正是作者一种微妙的难以名状的情悸的真实写照,是作者沉醉其中所深藏的孤独、落寞和感伤情怀的自然流露。

3、仿照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对课文一、二两幅画面进行艺术概括。

提示: 破屋浓茶小院,漏光鸽声碧天,秋草蓝花残垣,落蕊铺地,断肠人在故都。三)秋蝉残鸣

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蝉多是哀怨、忧伤的象征,如柳永《雨霖铃》中的起句便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那凄切的寒蝉已令人柔肠寸断,而蝉声更令人备感冷清。在故都,家家户户都有蝉鸣,而且还都是蝉衰弱的残声。文章所渲染的那种冷清,寂寞的氛围也就不言而喻了。置身此时此境,其寂寞又岂止一个“愁”字了得。阅读体味本画面,试用诗句加以点评。提示:秋到故都蝉声起,残声凄凄处处啼。四)秋雨话凉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这段文字象轻轻飘浮的白云,又像叮咚作响的山泉。作家用明白如话的语言,在娓娓的叙述之中,创造了无穷的诗意。这是有动有静,有声有色,亦情亦景,字里行间渗透了秋的意味,秋的情调。

1、画面要点概括:

(1)北国秋雨的特点:奇、有味、像样。(2)“奇”在何处:天阴风来雨下,雨过云卷天晴,正所谓来去匆匆。(3)一层秋雨一层凉,用人物的活动来烘托秋雨的韵味。

(4)突出北国秋雨的奇特有味像样,给人们带来了乐趣,同时也流露了游子的孤独感。

2、在北国秋雨图中,作者特意加入了雨中“都市闲人”的对话,其用意何在?

在一层秋雨过后,两个都市闲人从故都的秋景中走出来,眉目已被忽略,但却穿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从他们那“咬着烟管”的举止里,那“缓慢悠闲”的声调中,我们不难品出一个“闲”字来,那是一份闲适,一份潇洒。而从那简短的对话中,便开始了感情和心绪的交流。一个“唉,天可真凉了——”另一个“一层秋雨一层凉啦!”从彼此的叹答中,使我们感觉到他们已陶醉在彼此说话的腔调和韵味中,陶醉在彼此感情契合的落寞和感伤之中。作者正是用这样的京腔京调,用这“落寞和感伤”的京味来烘托“清、静、悲凉”的北国秋味。

3、文中至此已写了“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写了这么多声音,大家有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的感觉吗?为什么?

无。如果是车水马龙,人声鼎沸,怎能听见驯鸽飞翔的声音?又怎能将息利索落的雨声纳于耳畔?又怎能对都市闲人的寒喧声听得如此清晰?这里作者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以声音反衬故都的寂静和自己的孤独,凄冷。这正达到了王籍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息列索落的秋风秋雨之日,伴着衰弱的蝉声的天籁,和着鸽哨的鸣叫,远处传来荒野的钟声,作者连细微的扫帚声也仿佛听得真真切切。“这次第,又怎一个‘静’字了得!”

4、点拨:

辛弃疾有词曰: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天气转凉了,一年也就快走到尽头了。言外之意,人到中年,剩下的光阴也就不多了。这尾音一拖,那种感叹悲凉的味道就出来了。作者这里话秋凉,言外之意是感叹如今历尽沧桑,饱尝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

5、请用诗句作结。

提示:风飘秋雨云卷晴,街头闲人著衣忙。

借问游子何处去?秋雨京音话凄凉。五)秋果胜景

1、写北方果树处处都是。

2、在如此多的北方果树中,重点写的是什么,为什么?

重点写的是秋天的枣树。胜月秋果的描述,目的在于表达作者对故都金秋的热爱和留恋。

3、秋果胜景中,为何又出现了北风黄尘? 用北风黄尘反衬秋果奇景,在对故都金秋的热爱眷恋中还表达出一种悲凉感:因为红枣之后,风来冬到,好景不长。

4、请用诗文描绘“秋果图”。

提示:秋果更添秋味浓,绿淡微黄总相宜。堪忧西风黄尘起,扯下金妆遮灰衣。

小结:《故都的秋》是一篇诗化的散文。故都的秋色秋声,清、静、悲凉;悠远的秋味,孤独、寥落;深沉的秋思,充溢在胸襟。我们仿佛和郁达夫先生共同品尝了老北平的大碗茶:齿颊留芳,清爽宜人;又仿佛是听完了一曲字正腔圆的京剧清唱:余音绕梁,不绝如缕。

四、拓展练习

1、我们不妨来找一下,在作家郁达夫的笔下,“故都的秋”在哪里? 作者笔下的“故都的秋”,在寻常院落每座低矮的破屋内外;在秋槐的每一朵落蕊里;在秋蝉的每一声残鸣中;在秋雨的每一个雨点中;在秋枣的每一丝微黄里;也在那故都闲人充满了京腔京韵的互答声中„„

2、读至此,你说作者饱尝到了故都怎样别具一格的秋“味”? 天的颜色是“很高很高的碧绿”,比南方的天有“味”; 那花开的有“味”,因为它多蓝白,或凄然于“破壁腰中”,或默然于众人脚下,由稀疏的秋草陪衬;

那蝉叫得有“味”,因为在南方,则“非要到郊外或山上才能听得到的”; 那雨下得有“味”,因为它比南方的雨下得奇,下得像样; 那风刮得有“味”,因为它使故都成了尘沙灰土的世界; 那都市闲人侃得有“味”,因为那方言合辙而美妙,落寞感伤却又韵味十足。

五、结束语

1、诗人梁小斌在他的《我热爱秋天的风光》一诗中写道:“秋天像一条深沉的河流在歌唱,河流两岸还荡漾着我美丽的思想。”我们来看看,在《故都的秋》这条深沉的底蕴丰厚的河流的两岸,荡漾着郁达夫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作者笔下渲染的秋是冷清的,又是寂静的,更是美丽的,美好的事物在秋天里凋零,作者将自己对美好事物在秋天里的无情易逝的同情与悲哀深深的藏在这简淡的文字中。让我们从悲凉中读到了眼泪,从眼泪中又读到了美丽,体会到了一种刻骨铭心的悲凉。

2、一切景语皆情语。“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林黛玉在悲伤的泪眼中才会看到那纷飞的落蕊。那么,作者为什么把秋景看得如此的“清静与悲凉”呢? 客观方面:故都秋天的景物多姿多彩。

主观方面:1)社会环境的黑暗。2)个人气质的抑郁善感。文人见落花而伤春,看流水而感时。他需要这样的景物来排遣内心的忧郁烦闷,把复杂微妙而又难言的情怀寄寓在秀丽的自然景物之中委婉而又曲折地表达出来。3)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本文正是写于此时,所以他眼中的景无不是内心情感的外化,真是“而今识尽愁滋味”,不写不休。

3、我们说《故都的秋》美丽而不肤浅,那你是否会对它爱不能释,沉浸其中,也“清、静、悲凉”起来,“于我心有戚戚焉”呢? 不会的。为什么?

因为产生《故都的秋》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其实,即使在那样的艰难的处境中,作者也并没有沉沦,在内心难言的孤独冷落之中,依然表达了自己对国事的隐忧,他不写混混沌沌的江南之秋,正是他不甘沉沦的表现。1937年,抗战爆发,他毅然投入到战斗的洪流中,进行抗日宣传,1945年被日本宪兵杀害于苏门答腊。50年代,郁达夫被中央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

由此,我们联想到,即便硬骨头鲁迅先生,在医学救国的理想受挫、弃医从文又陷入低谷之时,也曾躲在北京的绍兴会馆抄写古碑,暂时用这种方法来麻醉自己的灵魂。即使是有骨气,宁肯饿死也不领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先生,也曾借素淡朦胧的荷塘月色来表现自己不满现实又找不到出路的苦闷与彷徨。但是,他们都无愧于新文化运动的精英,中华民族的脊梁!苦闷彷徨之后,他们依然昂起高贵的头颅,血沃中华,不仅以自己优美的文字为文学殿堂增添了绚烂的篇章,更以其滚滚热血,为后人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生命之歌!从这些真正文人的作品里,我们能汲取多少做人与作文的营养啊!

六、布置作业:

借鉴《故都的秋》的写法,写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

下载故都的秋详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故都的秋详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8高中语文练案4故都的秋25则范文

    练案4 故都的秋 本练案共2页,满分40分,时间40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4分)导学号 30994021 闲读梧桐 余秋雨 ①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

    《故都的秋》说课稿

    《故都的秋》说课稿 各位评委: 下午好!今天,我要说的课题是写景抒情散文《故都的秋》。 下面,我按高中“说课考核”七个项目的顺序,把我备课的思路和设计,一一展开解说。 一、教......

    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单元程序导学案 教案 编号10 课题《故都的秋》 主备教师龚必克 学科组长李选萍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故都秋的特点。 2、引导学生把握文中情与景的关系及......

    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郁达夫及其作品。 2.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体会作者笔下秋的意境,品味课文中精到细腻的语言。 3.训练学生在阅读中快速把握文章意蕴,并......

    故都的秋说课稿

    故都的秋说课稿 一、说课内容 我所说课的篇目是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的《故都的秋》,本文是中国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对培养学生散文阅读与鉴赏习惯起着......

    《故都的秋》讲课稿

    《故都的秋》讲课稿——关于作者“悲凉”的心境 文/未沐 《故都的秋》这篇文章,从整体上感知其意蕴,我们能够体会到故都的秋的“清”和“静”。在“清”和“静”的背后,从更深......

    故都的秋教案

    故都的秋 {语文常识} {结构分析} 分四段: 一用对比的手法,比较了故都和江南不同的秋色和秋味。 1点明了北国之秋的特点:特别的清、静、悲凉,并交代了前来北平的目的:饱尝故都的秋......

    故都的秋学案

    故都的秋 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2、体会作者在秋景中所寄托的感情。 3、联系文中所写的五幅秋景图,进一步掌握散文稿“形”与“神”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