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5年小学生新编数学故事之天然居回文对联
15年小学生新编数学故事之天然居回文对联
如何把小学各门基础学科学好大概是很多学生都发愁的问题,查字典数学网为大家提供了天然居回文对联,希望同学们多多积累,不断进步!
北京有一家餐馆,店号天然居,里面有一副著名对联:
乾隆皇帝手下有一位大臣,名叫纪昀(昀字读yn),居然把下联对出来了:
人过大佛寺,寺佛大过人。
可不是吗,人们走过大佛寺,都会议论说,那寺庙里的佛像,大得超过了真的人呢!
与回文对联有关的数学题,自然也很有趣。下面是用回文对联编成的一道算式谜:
在上面的乘法算式里,每个汉字代表一个数字,不同的汉字代表不同的数字。把这道算式还原出来,是什么样子呢?
这道题只有唯一的答案:
219784=87912。
这个答案怎么出来的?
猜出来?凑出来?都不是。可能情形太多,猜不出,凑不来。只有靠用数学知识把它算出来。其实用到的知识不多,计算也很简单。
因为乘数4是偶数,所以乘积的末位数字客是偶数。
客又是被乘数的首位数字,5位的被乘数乘以4,还得到5位数,可见首位数字客小于3,因而只能是
客=2。
再从个位相乘,得到
居=8。这样一来,做乘法时,千位没有向万位上进位,所以被乘数的千位数字上也小于3。它又不能和万位一样等于2,只能是0或1。
再考虑十位相乘。积的十位数字上等于一个偶数加上从个位进来的3,一定是奇数,因而得到
上=1。
进而由此顺次推出
然=7,天=9。
这样就把五个数字全都求出来了。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顾客进了天然居餐馆,看见这副对联,说自己居然如同天上的客人,虽然还没有进餐,就已经觉得是一种享受。这副对联,不但意境好,文字更显得精巧。把上联客上天然居倒过来读,刚好变成下联居然天上客。如果把整个一副对联倒过来读,结果还是原联不变。
这种既能正读、又能倒读的文字,叫做回文。用回文写成的对联,叫做回文对联,又叫卷帘联,就像现在人家的百页窗帘一样,既能从上往下顺放,又能从下往上倒卷。
据说清代的乾隆皇帝把天然居这副回文对联两句并成一句,作为新的上联: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出对容易对对难,对出回文对联更难。以一副回文对联为上联,要能对出下联,可谓难上加难。倒要看看,有谁能对出下联来呢?
第二篇:新编小学生数学日记(范文)
要想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就必须注重平时的练习与积累,为大家整理了小学生新编数学日记范文,小朋友们一定要仔细阅读哦!
今天,我偶然地在一本书上见到了这样不可思议的数据:“一张厚度为0.01厘米的纸对折30次之后的厚度竟然比珠穆朗玛峰还要高呢?”
这个数据无论怎么听都觉得太“荒唐”了一点。毕竟是一张薄薄的纸,通过对折真能超过珠穆朗玛峰吗?但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都有可能发生,所以只有通过计算,这一切的谜底才能揭晓。
随即,我便把0.01厘米连续乘以2,一共30次,得到10737418.24厘米。接着,我又把珠穆朗玛峰的高度8848.13米转化为884813厘米,通过比较,很明显能够看出对折30次之后的纸张的厚度的确胜过了珠穆朗玛峰的高度,而且还是后者的10多倍。
其实,像这样的惊人的数据在平常的生活中处处存数学在,只要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点评】:阅读、思考、质疑、验证,你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方法,拥有这一切你一定能走向成功。
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生新编数学日记范文就到这里,更多小学生辅导相关内容请随时关注小学频道
第三篇:故事新编之鲁迅思想分析
故事新编《铸剑》篇之我见
鲁迅是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一个世界性的文学大师。他由于家道中落而深知底层人民的苦难和悲哀;他对革命和革命者的深刻观察亦使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革命的意义的深刻思考和感悟;他是那个黑暗时代里通宵不眠的守夜人,是专作恶声的猫头鹰;他将绝望看做革命的动力,将包围自己的黑暗和死亡看做革命道路上的铺路石。这样的思考凝聚在他的作品中,形成了一声声振聋发聩的呐喊,为新文化运动吹响了嘹亮的号角。而在这篇选自《故事新编》的小说《铸剑》中,鲁迅最重要的思想之一——复仇思想。以及富创造力的写作方式展现的淋漓尽致。
鲁迅将自身化作“黑色人”带领身负杀父之仇的少年眉间尺复仇,最终“黑色人”牺牲自己和少年一同完成了复仇大业。
这大大体现了鲁迅“要英俊出于中国”,“甘愿做人梯,让别人踏着他的肩背攀登向上。”的精神。
鲁迅曾加入左联,愿为这些激进的青年所利用。虽然在他的私人信件中已经能看出,他早已看清这些少年人“皆茄花色”却仍然“知其不可而为之。”
这与《铸剑》中所描写的眉间尺和“黑色人”的关系极为相似。
他们的相似点在于共同的目的——“复仇”。鲁迅是主张复仇的,他认为“报复不是同级之间的斗争,而是建立在过去曾有恃强凌弱的前提下,弱者对强者的报复。”他在遗嘱中写道:“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他还补充说:“记得在发热时,又曾想到欧洲人临死时,往往有一种仪式是请别人宽恕自己,也宽恕了别人,我的怨敌可谓多矣,倘有新式的人问起来,怎么回答呢?我想了一想,决定的是‘让他们怨恨去,我一个也不原谅。’”
这种复仇所体现的反抗精神恰恰就是千年来被儒家礼让文化所主导的中国所缺失的。对这些沉睡着的庸众,这些被打了左脸还要把右脸伸过去,分明是不敢反抗却要高声嚷着“儿子打老子”的阿Q们,鲁迅先生以“黑色人”的身份一剑刺破了他们自我安慰的谎言。即使将所有的痛苦置之不理,而专注于写好生命中的最后一个圆。阿Q被杀头的事实还是没有被改变。倒不如像“黑色人”和眉间尺一般,削了自己的脑袋,紧紧咬住皇帝的头颈,和强暴势力同归于尽。
而当时还有些学者以“仗义,同情”来反对报复,反对革命,反对激进主义,则为鲁迅所不齿。他托“黑色人”之口这样说道:“‘唉,孩子,你再不要提这些受了侮辱的名称。’他言冷的说:‘仗义,同情,那些东西,先前曾经干净过,现在却都成了放鬼债的资本,我心里全没有你所谓的那些,我只不过要给你报仇。” 鲁迅向来对主张空谈反对实践的学者们没有好感,《治水》中满口昏话而趋炎附势的鸟头先生和《起死》中满口仁义道德却因怕麻烦而又借仁义道德逃脱的一干二净的庄子等都是鲁迅先生所刻画的无用学者们的典型形象。
而仅仅有了复仇的热情是不够的,鲁迅先生以“黑色人”和眉间尺的对比表现了在革命的复仇道路上,智慧往往比热情更加重要。
眉间尺充满了复仇的热情却性情优柔,小说里是这样描写的:“他决心要想并无心事一般,倒头便睡,清晨醒来毫不改变常态,从容地去寻他不共戴天的仇雠。”这里写出了眉间尺虽然努力装出了大人的样子却依旧难掩幼稚。空有革命的热情却缺乏谋划革命的智慧和冷静。他几乎无法平静自己——“但他醒着,他翻来覆去,总想起来,他听到的母亲失望的长叹,他听到最初的鸡鸣,他知道已交子时,自己是上了十六岁了。”
而就在眉间尺在城中遇到了无赖少年,这个柔软的少年几乎要在复仇途中放弃的时候,“黑色人”出现了。
他的出现使得眉间尺从“他不觉一冷,但又立刻灼烧起来,像是猛火焚烧着。”、“这样地经过了煮熟一锅小米的时光,眉间尺早已焦躁的浑身发火。”的状态里解脱出来。给了眉间尺以继续复仇的信心。
“黑色人”与眉间尺相比明显革命的态度更加坚决却更加能够冷静的思考。他不像眉间尺那样思前想后,左右徘徊,他一心想的只有复仇“你信我,我便去,你不信,我便住。”这样坚定的信念亦给了眉间尺极大的希望,因而,在“黑色人”明确提出了复仇计划要求眉间尺牺牲时。眉间尺亦不再迟疑,利落地交出了自己的宝剑和生命。
而最终“黑色人”亦没有辜负眉间尺的信任。他将眉间尺的头放在鼎中舞蹈,引得皇帝低头细看时,“黑色人”削下了皇帝的脑袋,而在眉间尺与皇帝的斗争中,眉间尺几乎要落败之时,“黑色人”大义凛然的削下了自己的脑袋,与皇帝的脑袋同归于尽。
最后“黑色人”和眉间尺的脑袋由于和皇帝的脑袋一同被煮化而不得不合葬。“三首一王”的结局大大嘲弄了依附于强大的恶势力的所谓“义民”们。这结果,无疑是对“黑色人”和眉间尺复仇结果的最佳赞誉。
在这里,鲁迅实际上是借“黑色人”和眉间尺的配合复仇,为当时青年们的革命指明了一条方向。即和有经验的革命者配合,用自己革命的热情配合以老一辈革命者总结出的革命智慧和经验教训,一同努力,为中华民族的黎明而奋勇向前。
行10级文秘(3)班
陈明佳
第四篇:鲁迅与《故事新编》之《采薇》
鲁迅与《故事新编》之《采薇》
物理学院顾秋月
101120038 摘要:
鲁迅《故事新编》中的《采薇》一篇叙述了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的故事,通过这一古老的故事引申出新的内涵,阐明了所谓“王道”本质,从而呼吁人们不要妥协于日本侵略者,而要奋起反抗。关键词:
鲁迅故事新编采薇王道 正文: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字豫才,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在中学时代我们就已经学习过他的《藤野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纪念刘和珍君》、《阿长与山海经》等作品,他是为我们所熟识的中国现代作家。
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早年,他立志学医,希望能够济世救人,后逐渐意识到,治病救人治的只是人们的身体,只能解除人们一时的苦痛,而要帮助人们彻底脱离痛苦的泥淖,则是要医治人们的心理,即改变国民性。于是,他毅然弃医从文,以笔为枪,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精神。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他的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故事新编》是鲁迅先生晚年所完成的小说集,它以荒诞的手法表现严肃的主题,创立了一种完全新型的历史小说写法,正如鲁迅在《序言》中所写:“叙事有时也有一点旧书上的根据,有时却不过信口开河。而且因为自己的对于古人,不及对于今人的诚敬,所以仍不免时有油滑之处”。
《故事新编》共有《理水》、《采薇》、《铸剑》、《非攻》、《奔月》、《出关》、《补天》、《起死》8篇。《补天》可以被认为是中华民族的“创世纪”,在鲁迅的观念中,真正体现中华民族根本精神的不是那些古圣先贤和帝王将相,而是创造了中华中华民族的女娲,她是中华民族的源泉和象征;《奔月》写的是古代英雄的悲剧,羿射掉九日,拯救了人类,但那些自私狭隘的世人并不想继承、发扬他的英雄精神,只是利用他实现自己自私狭隘的目的,他被自己的学生所暗算,被他的妻子所抛弃;《铸剑》表现的是被压迫者向压迫者复仇的主题;《理水》、《非攻》歌颂了中国古代那些身体力行的政治家和思想家,禹和墨翟都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式人物。孔子、老子、庄子、伯夷、叔齐这些历史人物也在鲁迅的笔下成了有些可爱但仍不失可爱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
下面,就专门针对《故事新编》中的《采薇》一篇作具体分析。
《采薇》是《故事新编》中的第四篇,写于1935年12月,是鲁迅后期历史小说中的杰作。《史记•卷六十一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陷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兮。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采薇》即讲的是伯夷、叔齐隐居首阳山,义不侍周的故事。
《采薇》一篇不同于《故事新编》中其余的篇章,作者用了洋洋洒洒一万多字,几乎原封不动地叙述了这一古老的故事,就连其中的小丙君、阿金姐都有据可考,甚至在行文过程中像《补天》、《奔月》等历史小说不时出现的象征性、隐喻性的暗示也很难找到,这发生在向来惜字如金的鲁迅身上,确实是令人费解。而之于《采薇》本身,鲁迅究竟在其中寄予了怎样的思想与感情,人们也都是各执一词,很难达成一致意见。
据了解,以往论者对《采薇》深层意蕴的理解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第一,认为它是对国民党、反动派及其走狗的揭露。这种观点更多地着眼于作品中负面人物周王发、小丙君、阿金姐等对伯夷、叔齐的攻讦和羞辱。第二,认为它是对封建王道虚伪性的揭露。这种观点认为伯夷、叔齐正是践行王道的仁和孝,被这种虚伪的王道害死。第三,认为它是批判隐士对现实斗争的逃避。这种观点着眼于伯夷兄弟放弃对国家和人民的重任而隐蔽山林的消极态度。第四,认为它是对传统文化中封建道德观念自身对立性的揭示。
伯夷、叔齐“义不食周粟”的故事本身赞扬的是他们的仁义节气,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鲁迅作为中国新旧社会强烈碰撞时期的作家,具有与古人完全不同的眼光,自然不可能只着眼于此。
鲁迅在《采薇》中写道:“‘不料竟全改了文王的规矩……你瞧罢,不但不孝,也不仁……这样看来,这里的饭是吃不得了。’”这是叔齐对伯夷所说的话,阐明了他们离开养老院,前往首阳山的原因。他们认为周武王坏了文王的规矩,父亲尸骨未寒却行征战,是为不孝;身为臣子却讨伐君主,是为不仁,此不仁不孝,不能为王道。可以说,是对王道的虔诚,使得他们“义不食周粟”。
那么,何为王道?“王道”一词,最早出自孟子的学说。儒家认为:圣人成了君王,其统治即是王道,故也可说成“圣人之道”。“王道”是说君主以仁义治天下,以德政安抚臣民的统治方法,常与“霸道”相对称。在撰写《采薇》的将近两年之前,鲁迅就曾在《且介亭杂文·关于中国的两三事》中这样评论过周武王所创建的“王道”统治,“虽是那王道的祖师而且专家的周朝,当讨伐之初,也有伯夷和叔齐扣马而谏,非拖开不可;纣的军队也加反抗,非使他们血流到漂柞不可”,因此,“在中国,其实是彻底的未曾有过王道”。在我理解来,鲁迅对于周武王“王道”统治的评论,跟他在《采薇》中对于伯夷、叔齐口中“王道”和周武王“王道”统治的描写,可说是完全一致的。
在中国社会,无论是奴隶制社会还是封建社会,对人民施行王道统治,其根本目的均不是为了人民更好地生活,而是通过对下层人民施以恩德,使人民臣服,从而更加有效地维护和加强其统治。在这一层面上,《采薇》揭示了孔孟以及儒家后学所赞颂的周朝的“王道”,是一种并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吹嘘,它跟伯夷、叔齐所崇拜的“先王之道”一样,都是将残暴的本质隐藏于美丽的辞藻之后,实则与“霸道”并无二义,深刻地揭示了奴隶、封建统治的剥削本质。
但是,我们还必须注意到当时的社会背景,才能获得对《采薇》一文更深层次的理解。在1931年,当时的一个日本作家中里介山在《给支那及支那国民的信》中主张,应该渴望和讴歌侵略者,只要他们能够施行安定国家和保护民生的“王道”;他还将周、汉都当成侵略者,列举周朝以后数代的事实为例说明了这一点,因而愤慨于当今的中国人竟不要这样的“王道”。而1933年3月,胡适于北平对新闻记者发表谈话说,“日本军阀在中国的暴行所造成之仇恨,到今日以颇难消除”,“而日本决不能用暴力征服中国”,“日本只有一个方法可以征服中国,即悬崖勒马,彻底停止侵略中国,反过来征服中华民族的心”,建议和呼吁日本侵略者施行“以德服人”的“王道”。此后,在1938年,日本也即提出了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的邦联制战略构想和政治号召,试图以“大东亚共荣圈”为整体,以日本、东亚与东南亚以“共存共荣的新秩序”作为建设目标为意义的政治体系。
纵观这一段历史,我们便会发现,日本侵略者打出“王道”这一旗号,无非是想借此“反过来征服中华民族的心”,以期更快地征服中国,统治中国,其本身绝不是为中华民族之发展富强着想。然而,面对战场上节节败退,大片土地落入日本侵略者之手,相当一部分人民已经由一开始的羞辱、奋起反抗转而期冀日本侵略者之“王道”。胡适作为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曾在“五四”前后,为了民族的觉醒从事过思想启蒙工作,然而,却在反动思想的无形影响下退却和妥协了,“王道”思想对中国人民的荼毒之深可见一斑。
鲁迅通过《采薇》一文,毫不留情地打破了人们期冀日本侵略者施行“王道”的幻想,告诉人们,要想真正获得自由,摆脱“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可悲状况,唯有奋起反抗,给了当时妥协退让派的当头棒喝。正如鲁迅在《纪念刘和珍君》一文中所说:“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参考文献:
1.鲁迅.故事新编 [M].北京市: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 2.林非.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鲁迅 [M].陕西省:陕西人民出版社,1996-9 3.向诤.生命价值的重审 [N].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5-9,5(3):117-121 4.刘铭章.论《采薇》
第五篇:小学生日记之数学日记
篇一:五年级数学日记300字
今天,我无聊的看着书。忽然,我眼睛一亮,发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词语:孪生素数猜想。我十分好奇,也非常纳闷:什么是孪生素数猜想?于是,带着疑问,我来到了网上。
终于,在网上,我找到了答案。原来,孪生素数猜想是数论中的著名未解决问题。这个猜想正式由希尔伯特在1900年国际数学家大会的报告上第8个问题中提出,可以被描述为“存在无穷个孪生素数”。孪生素数即相差2的一对素数。例如3和5,5和7,11和13,10016957和10016959等等都是孪生素数。素数定理说明了素数在趋于无穷大时变得稀少的趋势。而孪生素数,与素数一样,也有相同的趋势,并且这种趋势比素数更为明显。因此,孪生素数猜想是反直觉的。由于孪生素数猜想的高知名度以及它与哥德巴赫猜想的联系,因此不断有学术共同体外的数学爱好者试图证明它。有些人声称已经证明了孪生素数猜想。然而,尚未出现能够通过专业数学工作者审视的证明。
原来,这就是孪生素数猜想呀!看来今天果然是“不虚此行”,终于又了解了一个新的知识点。希望我以后还能了解更多,同时,我也要努力,争取早早证明孪生素数猜想。
篇二:五年级上册数学日记300字
今天,我在《小学奥数解题方法大全》上看到这么一题,一个矩形分成4个不同的三角形,绿色的三角形面积占矩形面积的15%,黄色三角形的面积是21平方厘米,问:矩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看到这个题目,我犯迷糊了,想:只告诉一个占的面积和另一个三角形的面积,这怎么求吗?坐在椅子上的妈妈看了一眼,嘲笑我说:“哼,还说高水平,连这道题都不会做,呵呵。”
我知道妈妈用的是激将法,目的是激怒我的好胜心,让我把这题做完。为了让妈妈认为她的激将法成功了,我就硬着头皮做了下去,可是怎么想也理不出头绪来。但是我并没灰心,继续做了下去,我做了出来。
根据图可以发现,两个红三角形占了矩形的一半,一个黄三角形和一个绿三角形又占矩形的一半,而绿色的三角形面积占矩形面积的15%那么黄色三角形占矩形面积的50%-15%=35%,我们拿量除以率就是21÷35%=60(平方厘米)。原来这么简单,多亏了妈妈的激将法啊!
篇三:数学作文300字
我的妈妈一点也不胖,却整天喊着要减肥。这不,吃饭吧,只吃一点“猫饭”;上楼吧,好端端的电梯不乘,偏要爬楼梯,要知道我家可住在14层啊。
今天,妈妈又要爬楼梯了。“你妈妈从1层爬到2层用了10秒,那么,她从1层到14层需要多少时间呢?”爸爸考我。我一听,便脱口而出:“14x10=140(秒),太简单了。”
“你上当了!你妈妈每爬一层,即一个间隔是10秒没错,从1层到14层到底有多少个间隔呢?你再好好想想。”爸爸轻轻拍着我的脑袋。
我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便扳起了手指头:1层到2层,1个间隔;再从2层爬到3层,又一个间隔;再从3层到4层,又一个间隔??原来从1层到14层只有13个间隔。应该是13x10=130(秒)。
“噢!是130秒,不是140秒。因为1层不用爬,所以从1层到14层只有13个间隔。”我尖叫起来。
“对了,层数-1=间隔数,你可要记住了。”爸爸哈哈大笑。
原来,上楼梯也有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