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4
24* 金色的脚印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通过抓重点词语句子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揣摩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狐狸一家及它们与正太郎之间的感情,懂得与其他生命互爱互助,和睦相处。揣摩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教学准备:
收集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发生的真情故事。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同学们,在以往的文学作品以及你的生活经验中,狐狸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
(学生简单谈对狐狸的印象。)那么,通过昨天对24课的预习,狐狸又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呢?请用一两个词或一句话说一说。
2、是什么让同学们对狐狸的印象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我们一起学习课文《金色的脚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声自读课文及阅读提示,读准字音,读通语句,了解故事大意,并勾画出重要提示。
2.汇报初读情况。
(1)本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2)‚阅读提示‛对我们提出了哪些要求?尝试拟订自学提纲。(相机板书关键词)预设提纲:1.快速阅读课文,思考①老狐狸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②狐狸一家和正太郎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交流读后的感受。
(3)说说你还有什么问题?(“我”为什么要帮助救狐狸?课文结尾及题目有什么含义?)
3.解决同学提出的问题
4.思考作者如何把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三、自主探究,讨论交流
1.根据自学提纲独立思考,勾画圈点作批注;思考完毕可与小组同学交流。2.集体讨论交流:
(1)狐狸为了救小狐狸都做了些什么?老狐狸营救小狐狸的过程中,哪些情景最让你感动?(通过交流,朗读,体会动物之间生死相依的浓浓亲情,歌颂爱的伟大。)
(2)狐狸一家和正太郎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课文的这一部分中,哪些地方给你感受最深,有何感受?
(3)课文为什么以‚金色的脚印‛为题?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进行探讨。
3.教师小结:动物是可爱的,友好的,更有感情的。当人类施惠与它们时,它们会全力报答人类对它们的爱护和尊重。当动物对人类流路感情时,一点也不亚于人类对人类流露的感情,而这份感情更让人感动和珍惜。
四、课外延伸,升华主题
你能说说自己还知道哪些人与动物的故事?(海豚奥利纳;海龟救人的故事;丹顶鹤的故事;小狮子爱尔沙;昆索泼的猴子学校„„)
五、作业
课外练笔:(二选一)①你与小动物之间最能体现真情的一个片段;②课文情节生动,有不少的地方都给我们留下了无限遐想的空间,可以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小练笔。如:正太郎在去牧场的路上从悬崖上摔了下去,失去了知觉,他是怎样被救的呢?正太郎与小狐狸一家分别的情景一定十分感人,能把它写具体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第二篇:人教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古诗集
六年级语文上册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南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天净沙·秋
元·白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第三篇: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2 山雨|人教新课标
《山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山雨》是一篇略读课文,语言清新优雅,描写细腻,作者以独特的感受、神奇的想象和联想、清新的笔调按雨来、雨中、雨后的顺序向读者展示了一幅有声有色的山林雨景图。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绘出山雨的特点。如,将雨来时由远而近、逐渐清晰的声音比作“无字的歌谣”,将雨至时雨丝飘洒在山林的声音比作“优雅的小曲”,将雨过时雨珠滴落的声音比作“一场山雨的余韵”,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不同时段的山雨所表现出的不同的特点,突出了山雨所特有音韵美,寄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了作者对山雨、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景色,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感受山雨的音韵美和色彩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领略大自然的美。
3.学习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课件:有关雨的诗句。读完后让学生说说雨的特点。
2.今天我们跟随作者赵丽宏一起走进山林领略一场如歌如画的雨。(板书)
二、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三、自学指导。
出示自学要求:
1.认真读文,思考:
1)自由读文,借助工具书查阅不会的字或不理解的词语。
2)
山雨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按怎样的顺序描绘山雨的特点的?各是怎样的情景?
4)你最喜欢什么时候的山雨?为什么?自己体会有感情地朗读。
2.学生按要求自学。
四、品读感悟。
1.师生交流”自学”中的问题。
1)
指名读课文。评价朗读情况。(学生评价,老师评。)
2)
师生交流探究,深入感悟。
体会山雨的特点,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感受山雨的音韵美和色彩美,并入情入境地朗读。
l
音韵美
²
一曲无字的歌谣,神奇地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清晰起来,响亮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作者用比喻手法,把雨声比作无字的歌谣,抓住声音由远而近,有轻及重的动态美,突出了山雨飘飘渺渺的音韵美,给人无限遐想。)
²
飘飘洒洒的雨丝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体会用词的优美:如“飘飘洒洒”“轻捷柔软的手指”“优雅的小曲”使语言生动活泼而有节奏,增强文章美感,写出了雨至山林的音韵美。)
²
鸟儿开始啼啭起来,仿佛在倾吐着浴后的欢悦。树叶上的雨珠滴落,发出异常清脆的音响……仿佛是一场山雨的余韵。
l
色彩美
²
山林的色彩层次多得几乎难以辨认。
学生说出有哪些颜色。(墨绿、翠绿、淡青、金黄、火红……)
详写了哪种颜色的美?读有关语句。
²
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
²
这雨中的绿色,在画家的调色板上是很难调出来的,然而只要见过这水淋淋的绿,便很难忘却。
(通过
“水淋淋”“流进”等重点词让学生体会山林的“绿”在雨中富有动感、具有生命、令人难以忘却的独特之美。)
2.引导学生弄清作者按什么顺序来描写山雨的。
3.学生自选喜欢的段落感情朗读,感受语言美。
(个人读--小组读--小组代表展示读—男女生比赛读—老师和同学共同读;
在朗读过程中进行评价,学生评--老师评。)
4.背诵自己喜欢的语段。
五、体会写作方法。
想想本文与《山中访友》一文写作上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六、教师总结。
七、布置作业。
摘抄文中优美词句,并写出感悟。
第四篇: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2 山雨|人教新课标
《山雨》教学设计
临潼铁路小学
张
娜
教学理念:
略读课文以学生的自学自悟为主,老师组织自学,点拨赏读部分,指导朗读。引导适当拓展。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正确读记“神奇、优雅、辨认、清新、欢悦、清脆、凝聚、奇妙无比”等词语。
2.感受山雨的韵味,体会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
3.领悟作者是怎样细致观察、用心倾听山雨的,继续学习通过联想和想象来表达独特感受的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个性化地感悟。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感受语言的优美,体会作者对山雨的情感。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
2.课件:课文插图,赏读的语段,拓展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揭示课题
(多媒体出示画面)师:我们的大自然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他变幻莫测,多彩多姿,有时,让我们沐浴着灿烂的阳光,有时也让我们欣赏皑皑的白雪,当然,有时也让我们享受着蒙蒙的细雨……
师生背诵描写雨的诗句。
师:今天咱们就跟着作者赵丽宏一起走进山林,去感受山雨的韵味。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理清文脉
1、指名读生词,理解词语。
2、分部分读课文。女生读第1至4自然段,男生读第5至7自然段,师读第8至10自然段,即雨来、雨中、雨后的相关段落。教师相机正音。
3、指名说说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写这场山雨的。揭示分三部分读书的用意。作者主要介绍了山雨的哪两个方面?(板书:雨前、雨中、雨后)
4、指名说说谈谈对课文的初步印象。
师:作者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的山林雨景图,而这幅图就是作者细致观察、用心倾听的收获。那么,他观察到了什么?倾听到了什么?找到有关的句子做出标记。
三、朗读赏析,深入感悟
(1)作者听到了什么?观察到了什么?请用课文里的话回答。(先是听见山雨的声音,接着看到山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
(2)感悟山雨的音乐美。
①读读写山雨声音的句子,找出句子中的比喻部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a沙啦啦,沙啦啦──
b像一曲
/
无字的歌谣,神奇地
/
从四面八方飘然而起,逐渐
/
清晰起来,由远而近,由远而近……
(这里将雨声比作“无字的歌谣”,从这奇特的想象中表达作者对山雨的无比喜爱。)
c雨声里,山中的每一块
/
岩石、每一片
/
树叶、每一丛
/
绿草,都变成了
/
奇妙无比的琴键。
(这里作者把岩石、树叶、绿草比作琴键。)
d飘飘洒洒的雨丝
/
是无数轻捷柔软的手指,弹奏出
/
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每一个音符
/
都带着幻想的色彩。
(作者将洒落的雨丝比作“轻捷柔软的手指”,把雨声比作“优雅的小曲”。)
e 丁——冬——丁——冬…… 仿佛是一场山雨的余韵。
②小结。作者通过大胆而又奇特的想象,写出了山雨的音乐美,表达了作者对山雨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带给我们一个广大的想象空间,引起我们产生无限美好的遐想。
(3)感悟山雨的色彩美
师:大自然琴技高超,让我们聆听到了一篇无与伦比的山雨乐章。自然还是位美术家。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它所描绘的山林色彩。
a、交流学生找到的句子。(课件出示第6自然段。)指名读。
b、学生交流都看到了哪些颜色,对哪种颜色印象最深。
师:正像你们说的一样,阳光下的山林色彩斑斓,雨中的山林一片嫩绿。
c、师引读,体会两个“流进。”
这清新的绿色仿佛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是作者对雨色的想象。说明绿不光是眼睛看到的,更是心灵感受到的,雨中的绿让人难以忘却。)
(4)感受山雨的余韵。学习“以响衬静,静中更静”的写法。
这场山雨是在人们不知道的情况下,悄悄地、悄悄地来,于是山林中演奏出一首又一首优雅的小曲。随着这优美动听的声音,雨,改变了山林的颜色,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而后,它又悄悄地、悄悄地走了,只留下了它的余韵。
(5)师生共同总结全文,(师引导,生补充)概况中心。
四、记笔记,总结阅读收获,拓展延伸
(1)总结阅读写景文章注意要点。
1、写景文章有三类:游记、自然现象、生活周围的景物。
2、明确写景顺序(按观察先后顺序,按时间推移顺序,按空间顺序,按景物类别)
3、把握文章结构(总分结构、移步换景结构)
4、体会文章情感(绝非单纯写景,而是借景抒情。就是借助对景物的描写,通过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手法来抒发自己的认识感受和细腻的内心世界,或对大自然的赞美,或对生活的热爱,或对祖国河山的赞叹,感染读者。)
(2)读《练习册》第二课的阅读文章《雷雨》,用上面总结的方法说一说。
(3)拓展相关写雨的句子,丰富积累。
春之声
“嘀嘀嗒嗒,嘀嘀嗒嗒……”一场春雨从天而降,大概是天上的仙人失手打翻了酒杯,杯中的琼浆便直泻人间吧。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的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雨如万条银丝从天上飘下来,屋檐落下一排排水滴,像美丽的珠帘。
秋雨如烟如雾,无声地飘洒在那空地上的瓦砾堆里、枯枝败叶上,淋湿了地,淋湿了房,淋湿了树。
五、作业
读读背背写雨的古诗。
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唐)王维《山居秋暝》
2.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唐)杜甫《春夜喜雨》
3.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4.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唐)杜牧《清明》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南宋)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唐)王维:《渭城曲》
.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唐)杜牧《江南春绝句》
六、板书
山雨
雨来
→
雨中
→
雨后
音韵美
用心倾听
雨的两个方面{
}喜爱
色彩美
细致观察
第五篇:六年级上册语文说课稿-3.9 穷人|人教新课标
《9穷人》说课稿
**镇**小学
**
一、说教材:
本单元的主题是高尚。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穷人》正是达成此目标的宝贵教材。
本文作者是俄国被誉为文坛泰斗的列夫.托尔斯泰。课文讲述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在字里行间透露着深沉的情感基调,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人深受感动。此外,还通过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来展现主人公的性格,了解穷人的美好心灵。
(一)说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好心灵。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二)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好心灵。
难点:从人物的心理、对话的描写及环境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并体会其写作特点。
二、说教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品读感悟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
1、教师朗诵雨果叙事诗《可怜的人们》。
2、随机揭示课题《9穷人》。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走进穷人的生活,体验穷人的“穷”。
(1)默读课文,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边读思考:穷人“穷”在哪里?并用“
”
划出相关语句。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观点。
(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梳理,反复品读夫妻的对话。
①
从“屋内装饰”看出“穷”。
②从“吃、穿”看出“穷”。
③从桑娜和渔夫的忙碌看出“穷”。
(三)再次走进穷人的生活,感悟四处流溢的“富有”。
(1)品读课文,寻找穷人精神上的“富有”。
思考:课文哪些内容体现了他们的“富有”?
(2)交流:抓住人物心理活动反复品味朗读,感悟穷人的美好品质。
(3)不仅桑娜有高尚的品质,文中还有谁有这样的品质?找出描写人物对话的句子,体会渔夫高尚品质。
(四)巩固拓展
1、课后小练笔:续写《穷人》
桑娜告诉丈夫自己已经把孩子抱回家后,课文就戛然而止了。孩子的命运会怎样呢?桑娜与渔夫又会带领孩子怎样渡过一个又一个的难关呢?
2、情感深华:歌曲欣赏《爱的奉献》》。
四、说板书设计:
9、穷人
桑娜
渔夫
忐忑不安
严肃认真
↘
↙
勤劳
善良
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