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世界古代史--古代印度文明
吠陀文明、婆罗门教与种姓制度 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列国时代的新兴宗教与思想孔雀帝国与佛教的传播婆罗门教和佛教有哪些异同之处?试论德里苏丹国家对印度封建文明的影响印度种姓制度在中世纪的变化
概 论
古代印度的自然环境 古代印度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发祥地之一。“印度”一词来源于巴基斯坦境内的印度河。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第一次把印度河以东的广大地区称为印度。其后,西方人一直沿用了这一名称。我国汉代把它称之为“身毒”或“天竺”,至唐代,玄奘在其所著《大唐西域记》中才把它改译为印度。古代印度史事实上是指南亚次大陆各个国家的古代史。
印度位于亚洲南部,北依喜马拉雅山,南临印度洋,东接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湾,是一个被高山和海洋环绕的大陆。就地理形势而言,印度全境可分为北、中、南三部份,北部是喜马拉雅山山岳地带;中部是印度河和恒河平原;文底耶山以南是德干高原。通常把北部高山地带和中部平原地区称为北印度,这里是古代印度重要的经济区域,也是印度历史的主要舞台。南部的德干高原有丰富的森林和矿产,但不宜于农耕。只有高原两侧的平原雨量充沛,气候良好,宜于农耕,也有利于工商业的发展。印度各地区自然条件上的极大差异,在某种程度上也就决定了印度各地区间经济文化发展上的不平衡。
居民 古代印度在旧石器时代已有居民,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迹几乎遍及整个次大陆。一般认为,这些文化的创造者为矮黑人和原始澳洲人。从公元前三千年代起,达罗毗荼人在次大陆居于主要地位,一般认为印度河流域的城市文明就是由他们创造的。约自公元前二千年代中叶开始,雅利安人自西北部侵入次大陆。到公元前一千年代中叶以后,波斯人、希腊人、大月氏人和嚈哒人又先后侵入次大陆,使次大陆的居民成份更趋复杂。
史料 研究哈拉巴文化的资料,完全来自考古发掘。虽然在哈拉巴文化遗址中也发现了文字,但仅是印章上的文字,而且还未释读成功,还不能用之于历史的研究。现在发现的印章中,已公布约2500个(大部分出土于摩亨佐·达罗)。除了印章外,在哈拉巴文化遗址中还发现有城市遗址、陶器、青铜制品、车、船模型、女神像、卫城、房屋建筑、下水道、砝码等,对研究当时的社会经济、宗教信仰等具有重要意义。在境外发现的哈拉巴文化的典型物品(印章),说明它与外界的交往的存在。
有关雅利安人入侵后的南亚历史的资料,与哈拉巴文化历史的资料完全不同,它主要不是依靠考古发掘的实物资料,而是依靠文献资料。这大约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古代南亚的传统史料。其中又有几个来源:
1.婆罗门教系统的史料。这类材料相当地多,主要分三个部分:①婆罗门教的经典,包括四部吠陀经和解经的文献(梵书、森林书和奥义书等),它们包括颂歌、曲调、牺牲仪式和咒语等;②史诗:《摩诃婆罗多》和《腊玛耶那》。这是关于英雄的神话,内容丰富,含有文学、哲学、社会经济和历史方面的内容;③法经和法论。古代南亚的法经、法论不是国家颁布的法律和法典,而是婆罗门制定的。它们的内容涉及法、经济、社会关系等方面。
2.佛教系统的史料。佛经包括经、律、论三部分,即三藏。佛经资料丰富,也很有史料价值。如《佛本生经》,有550个故事,是研究列国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的重要资料。
3.世俗方面的史料。如憍底利耶的《政事论》,孔雀王朝国王阿育王的许多诏令,还有若干题铭学资料、钱币资料等。
南亚传统的史料虽然丰富,但缺少年代(既缺少著作的年代,也缺少著作反映的年代)。因此,人们说,印度人没有历史。
二是希腊传统的资料。这包括:
1.希罗多德的《历史》。该书是现知西方人有关东方(包括印度)的第一部传世之作。但希罗多德没有亲历过印度,他只是根据波斯人的报道,而波斯人对印度的很多报道也是极肤浅的,许多东西只是传闻。因此,希罗多德书中关于印度的事可靠的不多。
2.阿里安的《亚历山大远征记》。该书最后一章叫《印度志》,写的是南亚的情况。其主要根据是亚历山大部将提供的资料。这些将领曾远征过印度。但他们在印度呆的时间很短,了解不深,而且往往是用希腊人的观点去解释,难免会有出入。且希腊人所去的地方很少,提供的资料不会很全面。
3.斯特拉波的《地理学》中也讲了一些有关印度的事,其主要根据也是亚历山大部将提供的资料,只是书中的某些地方比阿里安的书讲得要详细些。
4.戴奥多拉的《历史集成》一书中也有关于印度情况的部分,但其价值不如前两本书。
三是中国传统的资料,这包括:
1.中国历代正史(即二十四史)中的记载。从《史记》的《西域传》开始,几乎以后的历代史书都有这一部分。
2.到印度去求法的中国僧人的记载,如法显的《佛国记》,玄奘的《大唐西域记》等。他们走一个地方记一个地方,包括宗教、民情风俗,制度、经济、历史等等。
3.中国所藏《大藏经》,藏文佛经,数量也不小。
总的来说,有关南亚的文献史料虽然丰富,但宗教文献多,编年史资料贫乏,政治史和经济史方面的资料过于笼统。因此,南亚古代史各阶段的政治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均非常模糊。
史学史 古代印度人没有留下自己的历史著作,即使有名曰《古事记》的著作,也多半是神话性质的。
对古代印度历史的研究始于近代。英国殖民者入侵印度后,建立了东印度公司。为了更
好地统治和掠夺,东印度公司力图了解印度,包括它的古代社会状况。因此,从19世纪起,它开始搜集古代的各种文献(包括法经和法论);研究古代的各种问题(包括瓦尔那制度,农村公社等),出版了《印度的法律和法典》、《印度阶级一览表》等著作;还研究了古代印度的语言文字——梵文等。
进入20世纪以后,不仅英国,而且西方各国都对古代印度的历史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成就,不仅出版了像《印度剑桥史》等这样综合性的通史性的著作,而且还在出版和研究古代印度的各种文献(如吠陀经、两部史诗,佛经等等)的基础上,把研究深入到了古代印度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社会生活等)。并出版了许多专门性的著作,培养出了不少研究古代印度史的专家。如英国的史密斯、大卫·黎斯和大卫·黎斯夫人,德国的雅可比、费克、穆勒、李兹契尔和斯契特里契等等。在十月革命前的俄国和十月革命后的苏联,也对古代印度史进行了不少研究。特别是十月革命后,苏联的学者力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研究古代印度史,对古代印度的社会性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培养出了象邦伽尔德—列文、伊林等古代印度史专家。
印度人自己对古代史的研究萌芽于19世纪。当时,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有爱国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对自己古代的历史进行探讨。他们力图认识过去,改造自己国家中落后的阻碍社会进步的各种恶习、制度、传统,不过,那时只是开始,真正的研究是在本世纪才开始的,而且取得了不少成就,这在一系列著作中得到了反映,如沙尔马的《古代印度政治观念和制度述论》、拉克特利的《印度古代政治史》、马宗达的《印度人民的历史和文化》、雷超杜里的《古代印度政治史》、班奴健的《印度古代的经济生活和经济发展》、戈沙尔的《印度古代的农村经济制度》、阇那那的《古代印度的奴隶制度》等。
对古代印度的考古发掘也取得了很大成果,其中最突出的是本世纪20年代在印度河流域进行的哈拉巴文化的发掘它使这一已被人们遗忘的古老文明重新为世人所认识,把古代印度文明提前了一千年。但是,对雅利安人入侵以后的文化的发掘却无大的成就。
第二篇:世界古代史--古代希腊文明
评述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并比较其异同《高卢战记》伯里克利民主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的繁荣及局限性 试述希波战争对雅典和波斯的影响 分析希腊地理环境及其对古希腊史的影响。分析斯巴达的阶级结构与政治制度的内容及其成 简要归纳古希腊城邦的基本特征
比较荷马、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史学思想 试析古代希腊古典时代与希腊化时代文化特征的
西方古典文化中希腊文化与罗马文化的继承关系 为什么说“希腊内部的极盛时期是伯里克利时代 希腊城邦制度 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概 论
上古希腊
古代希腊的自然环境 古希腊史是西方文明史的开端,其创造者是居住在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小亚细亚西岸、黑海沿岸、南意大利、西西里岛的古希腊人。希腊半岛是古希腊人活动的中心舞台,对古希腊史具有决定的意义。
希腊半岛的地理特点之一是靠近西亚和北非,这使希腊同小亚细亚始终保持着密切联系,从而成为欧洲最早接受西亚农业与青铜文化的地区,最早进入文明的地区。再一个地理特点是多山,耕地有限。整个半岛山脉纵横,百分之八十是山地,其间点缀着一些小平原。巴尔干山脉的支脉把全岛分成北、中、南三部分。北希腊包括伊壁鲁斯山区和帖撒利平原。中希腊和北希腊由一条险要的隘道温泉关彼此相联。阿提卡和彼奥提亚两地区在中希腊最为有名。南希腊是半岛中的小半岛,称伯罗奔尼撒半岛,只有一狭窄地峡与中希腊连结,因而自成一体,较为封闭。
希腊半岛沃土不多,这迫使古希腊人竭力利用每一块可耕的河谷地、近海小平原和山坡地,种植地中海地区的主要作物,如大麦、小麦、橄榄、葡萄、蔬菜。因为地少人多,希腊半岛的粮食自给常有困难,人们被迫很早就向岛外殖民,开辟新的家园。
但希腊半岛山中盛产大理石和高质量的陶土,有利于建筑、造型艺术和制陶业的发展。山中还蕴藏着古人可利用的铜、铁、金、银矿,对冶金业和商业十分有利。此外,希腊半岛三面环水,港湾众多,特别是在通向西亚的航路上遍布岛屿,在爱琴海上航行,人们的视线一般不离海岛和陆地。这些有利于古人的航海条件②促进了希腊以手工制品和原料为主的对外贸易,因此航海业与海军在古希腊有特殊的意义。
居民 有关“希腊”和“希腊人”的概念出现较晚,源自后来的古罗马人。罗马人把希腊人在南意大利和西西里岛殖民地统称作“大希腊”(magna graecia),今人所用的“希腊”名称便由此而来。古希腊人自称“海伦人”(Hellenes),称希腊半岛为“海拉斯”(Hellas)。他们并不认为自己就是海拉斯的土著居民。在他们看来,希腊最早的居民是勒勒吉人、德里奥人、皮拉斯吉人、卡里亚人。
据考古材料,早在旧石器时代,希腊半岛就有人居住。1961年在希腊东北部曾出土了尼安德特人化石。至于旧石器时代的工具,则在半岛和爱琴海岛屿上多有发现。
公元前7000年,希腊进入新石器时代。考古学家在希腊各地均发现新石器时代的村落遗址,布局与房屋构造同西亚早期新石器时代村落相似,农业文化也雷同,显示西亚文化的巨大影响。希腊人和后来的希腊人不是同族,属于非印欧语系的人,因为希腊的一些古老地名,如科林斯(Corinth)、克诺索斯(Knossos)的词尾nt和ss与印欧语言的习惯不符。
公元前3千年代末和2千年代初,希腊进入青铜时代。属印欧语系的希腊人首次迁入希腊半岛,人称亚该亚人,后来以南希腊的迈锡尼为中心,发展出著名的迈锡尼文明。
大约在公元前12—前11世纪,一支叫作多利安人的印欧人部落侵入希腊半岛,占领南希腊大部和克里特等海岛,毁灭了迈锡尼文明。
多利安人入侵后,希腊居民的分布状况基本固定下来,按方言与亲缘关系可分成4类:亚该亚人居于南希腊北部(阿卡亚、阿卡狄亚地区),伊奥利亚人住在北希腊和中希腊大部分地区(帖撒利、彼奥提亚),爱奥尼亚人住在中希腊的阿提卡和隔海相望的优卑亚等爱琴海岛屿,多利安人分布于南希腊大部和克里特岛。
史料古希腊的史料丰富,分为实物和文字两大类。古希腊人留下的物质文化遗迹,如城市和乡村废墟、墓葬等遍及整个地中海沿岸,乃至近东和中亚。其中最著名的有雅典卫城、克里特和迈锡尼宫殿遗址等。此外,大量雕塑、绘画、钱币以及其它手工制品也传了下来。它们是古希腊不同时期社会经济状况的实证,也对复原古希腊人的思想文化发展提供了证据。
文字史料包括铭文、纸草文献和古代作家的作品。目前能够释读的最古老的古希腊铭文是爱琴文明时期的泥版文书,年代属公元前2000年代后半叶,所用文字为印欧语系的线形文字B,内容多系王室经济表报。稍早些的克里特泥版文书也有所发现,人称线形文字A,目前未能解读。多利安人入侵之后,线形文字B随迈锡尼文明一起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公元前8世纪出现的字母文字。此类铭文为数众多,集中于古典时代和希腊化时代,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方面面,具有珍贵史料价值。
纸草文献同铭文一样是考古发掘出的文字史料,目前已收集到20万件之多,包括经济、政治,文学、科学作品,私人书信和儿童作业等等。
直接传下来的古代作家的作品也非常丰富,神话、史诗描写一些神灵和英雄,产生于原始时代末期,具有一定的史实内核。主要代表作是荷马史诗。古风时代的希腊人还留下一些现实感很强、抒发个人情感的诗歌、散文。
古希腊人同古代中国人一样,是古代少有的具有浓厚历史意识并形成真正史学的民族,他们留下了许多史著,其中完整保存下来的首部巨著是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前425年)的《历史》,主要记载希腊与波斯的战争,止于公元前478年,也涉及战争期间和战前希腊的主要城邦及北非、西亚乃至印度的历史,内容驳杂,信息量大。但其材料的选择、利用还很幼稚,需小心鉴别真伪。
修昔底德(约公元前460—前396年)的名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公元前5世纪后半叶希腊城邦争霸战争的记实,突然中止于公元前411年的事件,系古希腊史学的顶峰之作。全书秉持客观态度,史料详实,是一幅前5世纪希腊政治、军事、社会史的瑰丽画卷。
继修昔底德之后,古希腊史家色诺芬(公元前430—前354年)著《希腊史》、《长征记》等书。《希腊史》续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结束于公元前362年,重点仍写战争和邦际关系,作者的政治立场妨碍了他对史实的客观描述和取舍。《长征记》是回忆录题材的史著,记述了公元前5世纪末希腊雇佣军在波斯领土上艰苦的征战历程。
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色诺芬三人的著作循序渐进地记述了希腊城邦由盛转衰的历史。同期的哲学家、政治家、戏剧家、修辞家的大量作品补充了他们的不足,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斯多德的《政治学》,埃斯库罗斯、阿里斯托芬等人的悲喜剧,德摩斯提尼等人的演讲辞等。
对重构希腊史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大作还应提到普鲁塔克(约46—126年)的《希腊罗马名人传》,内含23位希腊著名人物的传记,覆盖了希腊城邦史的各个时期。书中人物形象刻画得饱满生动,但某些史实经不起推敲。除此之外,波里比阿(约公元前205—前120年)的《通史》,狄奥多洛斯(约公元前1世纪)的《历史集成》,阿里安(约96—180年)的《亚历山大远征记》均保留了许多晚期希腊史的信息。
史学史 西罗马帝国于476年在蛮族和内乱的双重打击下崩溃后,欧洲文化发生倒退,神本的、为宗教意识形态服务的基督教史学取代古希腊、罗马人本的、求真求实的史学,希腊的历史便逐渐被人遗忘,古希腊人的著作被尘封于私人收藏家、修道院的书库中。虽然拜占庭帝国还保存着古典文化的部分气息,但君士坦丁堡在1204年的陷落毁灭了许多古典作家的珍品,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社会对古希腊的兴趣索然。14世纪以后,文艺复兴运动兴起。文艺复兴即复兴受到埋没的希腊、罗马文化,借古喻今,实际上是一次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结果发掘、整理出许多古希腊、罗马作家的作品(包括史著),引起了人们对古希腊史的重新注意。自此之后,直到19世纪,史料的积累和在史料基础上对希腊史的研究工作不断取得成果,会古希腊文,懂古希腊史,读古希腊典籍成为欧美知识分子学养的标志和时尚。英国史家格罗特的《希腊史》是各种版本的希腊史著述的代表作。德国考古家施里曼在特洛耶和迈锡尼的发现是19世纪考古学最重大的成就之一。
进入20世纪,西方史家在材料的整理、考据、释读和考古发掘方面继续前进,难以数计的通史、专史、专著、论文、古代原著、工具书出版发行。英国考古学家伊文思在本世纪初发掘出克里特文明,把古希腊史又推前了约1000年。近年来,西方史学界不仅在政治史、军事史、经济史、思想文化史方面硕果累累,而且开拓了社会史领域,家庭史、妇女史等著作多有问世。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古希腊史的奠基人是马克思、恩格斯。他们在自己的光辉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资本论》、《反杜林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多处论述了古希腊史的一般和个别问题,得出的众多结论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界解说的基础。当然,马克思、恩格斯的一些具体结论随着史学的进步也得到了发展和扬弃。
全面系统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研究古希腊史的最初尝试者是前苏联史家。本世纪20至30年代培养起一支研究队伍。塞尔格叶夫在1934年出版的《古代希腊史》是第一部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写成的古希腊通史性著作。60至80年代,前苏联史家对以往的研究进行了反思,修正了许多过时的提法,在经济史、社会史等方面有新的建树。
第三篇:世界古代文明古代印度
古代印度
(一)从比较民族学的角度而言,古印度文明主要是以下哪一民族创造的:()
以下哪一项是印度恒河流域最早的文明创造者:()3
雅利安人是古印度土生土长的种族。()
摩亨佐·达罗是人类历史上最早拥有城市规划的城市。()
古代印度
(二)以下哪一项是婆罗门教最早的经典:()
以下哪一项是雅利安人在古印度创造的的文化:()
将古印度经典《五十奥义书》翻译成中文的是中国著名学者徐梵澄。()《奥义书》是古埃及文明的经典。()
古代印度
(三)佛教在印度产生的时间是()。
以下哪一项不是印度耆那教派的教义:()
印度种姓制度中以下哪一个种姓的等级最低:()
与佛教相比,婆罗门教注重众生平等。()
古代印度
(四)1
世界三大宗教不包括()。
根据传播的方式,以下哪一项不属于佛教三大流派:()
阿育王是印度哪一时期著名的历史人物:()
汉传佛教以小乘佛教为主。()
古代印度
(五)1
以下哪一项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语法书:()
以下哪一项是古印度文明的法典:()3
阿拉伯数字最早起源于古巴比伦文化。()4
犍陀罗艺术深受希腊文化的影响。()
第四篇:4.古代印度文明
第一节 古代印度文明
古代印度主要历史线索:
公元前1500年上溯为哈拉巴文化时期。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征服印度次大陆,种姓制度逐渐形成。公元前300年左右,孔雀王朝建立,旃陀罗笈多的孙子阿育王时代,孔雀王朝达到鼎盛,佛教盛行开来。公元300年左右,笈多帝国建立,到沙摩陀罗笈多统治时代,笈多王朝势力一度达到马来半岛、印尼的苏门达腊和爪哇等地。11世纪时,伊斯兰开始对印度的征服,1206年,由来自阿富汗的突厥人建立了穆斯林政权德里苏丹国。公元1500年左右,蒙古人后裔的莫卧尔王朝建立。公元1498年,葡萄牙人登陆印度,标志着欧洲人染指印度次大陆的开始。
一、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
(一)主要知识点
1、古代印度是一个历史上的地理概念,指喜马拉雅山以南的整个南亚次大陆地区。我国《史记》,《汉书》称为身毒,《后汉书》称为天竺,唐代玄奘改译为印度。印度作为地域名称是从印度河的名称引申而来的。
2、目前大体可以推测,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大约存在于公元前2300—前1750年。
(二)名词解释
1、哈拉巴文化:南亚次大陆古老的青铜文化(约公元前2300前1700年),1921年由考古学家最早发现于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巴(今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境内)而得名。以后又在其他地区陆续发现250多处类似文化,通称为“哈拉巴文化”。该文化主要经济部门是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也比较发达,铜器和青铜器已经广泛使用。城市是该文化的重要特色,已发现的有哈拉巴与摩亨佐·达罗等,估计已形成城市国家。该文化的创造者尚不清楚,可能是南亚次大陆的古老居民达罗毗荼人。对于该文化衰亡的原因目前还存在较大争议,尚待进一步解决。
2、摩亨佐·达罗:古印度哈拉巴文化遗迹之一,位于现巴基斯坦信德省境内,1922年被考古学家发现,是哈拉巴文化中保存最完整的遗址之一,从中可以了解到哈拉巴文化城市结构的特征,城市分卫城和下城两部分,城市规划良好;现代学者估计其人口约为35 000人,从城市建筑物的大小推断当时社会已经出现阶级差异;应该已经形成由中心城市和周边农村组合而成的城市国家。和其他哈拉巴文化遗迹一样,其毁灭原因尚不清楚。
二、吠陀文明
(一)主要知识点
1、印度河流域文明衰亡以后,古印度历史进入了“吠陀时代”(约公元前1500—前600年);这一时期有丰富的传说材料,收集在被称为“吠陀”的文献中。
2、“吠陀”的意思是知识,指神圣的或宗教的知识。吠陀是包括大量各种知识的宗教文献。吠陀文献分为四部,即反映“早期吠陀时代’’(公元前1500—900年)的《梨俱吠陀》和反映“后期吠陀时代”(公元前900—600年)的《沙摩吠陀》、《耶柔吠陀》和《阿闼婆吠陀》。此外,反映后期吠陀时代的还有解释吠陀的文献《梵书》、《森林书》和《奥义书》。
3、雅利安人是印欧人的一支,他们称印度当地的居民为“达萨”(达休)人。
4、早期吠陀时代,军事首领“罗阇”、长老会议“萨巴”和部落成员会议“萨米提”共同构成了雅利安人军事民主制权力机构的三个要索。
5、早期吠陀时代末期,社会上开始出现了等级分化现象,《梨俱吠陀》中提到了婆罗门、罗阇尼亚、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等级。
6、种姓制度是中国古代文献中对印度一种等级制度的泛称,它包括瓦尔那制度和后来产生的阇提制度。在西方通常称其为喀斯特制度。
7、后期吠陀时代,四瓦尔那: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正式形成。
8、婆罗门教在后期吠陀时代发展成型,湿婆、毗湿奴和梵天是婆罗门教最主要的神灵。
(二)名词解释
1、《梨俱吠陀》:古印度四部吠陀文献之首,编撰于公元前12—前9世纪,其中某些部分可能产生于公元前1500年左右。“吠陀”的本义是知识,梨俱是作品中诗节的名称。全书内容比较复杂,有上古的神话传说和宗教信仰,也有自然界和现实生活的反映。这些内容反映了印度原始社会晚期阶级分化并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思想、生活和习俗。其中记录雅利安人战争、部落组织和等级划分等内容有极高的历史研究价值。《梨俱吠陀》所反映的时代也被称作早期吠陀时代。
2、《奥义书》:后期吠陀时代(公元前900—前600年)出现的用来解释吠陀的一种文献,其中包含了对整个宇宙和人生所作的宗教哲学解释。其主要观念是唯心主义一元论和泛神论思想。在较早的《奥义书》中就开始出现了“梵我一致”的哲学问题以及“业”和造业轮回的概念。《奥义书》的出现是对吠陀文献解释发展的结果,为婆罗门教和种姓制度打下了思想理论基础,同时也是古印度思想和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3、罗阇:早期吠陀时代雅利安人部落军事首领的名称,与长老会议“萨巴”和部落成员会议“萨米提”共同构成了雅利安人军事民主制权力机构的三个要素。随着历史发展,尤其是战争频繁地发生,其权势有所加强,财富也比之前增多,职位往往可以父子相袭,从而演变成为世袭君主,罗阇也成为王的称呼。
4、瓦尔那制度:古代印度的一种等级制度,瓦尔那有‘‘颜色”和“品质”的意思,萌芽于早期吠陀时代,正式产生于后期吠陀时代。该制度下规定四个瓦尔那的地位以及不同瓦尔那成员不同的权利义务:第一个瓦尔那是婆罗门,充任祭司;第二个瓦尔那是刹帝利,基本职业是武士;第三个瓦尔那是吠舍,是平民,它和前两个瓦尔那属于再生族;第四个瓦尔那是首陀罗,从事各种低贱职业,是非再生族。瓦尔那制度下个人社会地位由家庭出身决定,不同瓦尔那的人世代从事规定职业,不能随意改变,原则上不能通婚,法律地位也不平等。该制度显然是保护新生贵族剥削阶级的工具。
5、婆罗门教:古代印度宗教,大约形成于后期吠陀时代,以“吠陀”为经典,在《奥义书》中体现其基本观念。该教有三大主神:梵天、湿婆和毗湿奴,主张整个物质世界是一种幻想,唯一真实存在的是成为梵的世界精神或轮回,同时提出“梵我一致”和造业轮回的思想。该教的产生与王权兴起密切相伴,鲜明地维护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同时与种姓制度紧密相连。在列国时代随着耆那教和佛教的传播,一度较前有所衰落。经过公元8—9世纪的改革最终形成印度教。
(三)简答题
1、简述瓦尔那制度的起源及主要内容。答案要点: 起源:瓦尔那制度萌芽可追溯到早期吠陀时代,最初新来到印度的雅利安人将自己称为“雅利安瓦尔那”。将当地居民称为“达萨瓦尔那”。在早期吠陀时代末期又发生了平民和氏族贵族的区别,平民称为吠舍,贵族称为罗阇尼亚,从事祭司的氏族贵族则称为婆罗门。从雅利安人与当地居民一分为二到雅利安部落中平民和氏族贵族一分为二和贵族内部军事贵族与祭司贵族的划分,形成了四个瓦尔那的雏形。
主要内容:同名词解释。
2、简述婆罗门教教义的主要内容。答案要点:
(1)婆罗门教崇拜的三个主神是梵天(生主)、湿婆和毗湿奴;这时的神已经不再简单地是早期吠陀时代所赋予的自然力的化身,而是更多地被赋予社会功能和抽象的性质。
(2)婆罗门教最高信神是“梵”,“梵”是世界精神、最高主宰和宇宙创造者,世界万象不仅由“梵”所创造,而且只有“梵”是实,其余一切都是虚幻的。
(3)婆罗门教认为由于人在世上造了“业”,所以死后灵魂不能归于“梵”,而是转世投生为不同生物,这要由人所造的业之善恶程度来定,只有悟到这个道理,达到“梵我一致”,才能摆脱轮回之苦。这种造业轮回的说法起到了为种姓制度辩护的作用,为高种姓的特权和低种姓的苦难找到了理论的解释。
(4)婆罗门教将“吠陀”视为经典,还拥有烦琐的宗教和祭祀形式,同时强调人对自身和世界的反省以及个人的修行。
三、列国时代的新兴宗教与思想
(一)主要知识点
1、公元前6—前2世纪,古印度处于“列国时代”,多种文献提到这一时期古印度有“十六大国”,随着恒河流域的开发,这个时期古印度的政治中心逐渐向东转移。
2、列国时代各国政治制度不尽相同,大致可以分为君主国和共和国两大类;就整体发展趋势来看,君主制在恒河流域占有优势,并且最终将取共和制而代之。
3、佛教的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最根本的教义是“四谛”。
4、古代印度最著名的文学作品是《摩呵婆罗多》和《罗摩衍那》。
5、印度雅利安人最古老的语言是“吠陀梵语”。约公元前4世纪,波你尼整理出了一套梵语的语法规范。梵语主要用于官方和宗教方面。
(二)名词解释
1、顺世论派:古印度的一个唯物主义学派,活跃于列国时代,又称“顺世外道”和斫婆迦派,重要代表人物为阿耆多翅舍钦婆罗。该派不承认吠陀和其他婆罗门教经典文献,主张地、水、火、风四大元素是世界统一的物质基础,人死后没有灵魂和轮回。该派激烈反对种姓制度,认为人生而平等,本质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同时认为人应该人世求快乐,反对苦行、禁欲。该派观点反映了下层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因此受到统治阶级残酷的迫害,也被视为异端邪说,作品基本全部被毁灭,目前仅存片断。
2、阿什斐迦派:古印度一个主张彻底宿命论的学派,又称“邪命外道”,代表人物为末伽黎·拘舍留。该派认为整个世界都是按照既定程序安排好的,在这个既定世界上,每个生命单子都必须反复再生,逐步经过地质的、生物的和动物的存在阶段,然后才以人的形态存在。人生历程是由宿命决定的,人的意志和行为不管善恶都不能影响这一历程。这种观点一方面否定了善恶有报的说教;另一方面也否定了人的能动作用,使人安于无为。
3、耆那教:印度传统宗教之一。“耆那”一词原意为胜利者或修行完成的人。在汉译佛典中称为尼乾外道、无系外道、裸形外道、无惭外道或宿作因论等。该教弟子尊称创建者为伟大的英雄,即大雄。该教徒的信仰是理性高于宗教,认为正确的信仰、知识、操行会导致解脱之路,进而达到灵魂的理想境界。该教是一种禁欲宗教,其教徒主要集中在西印度。耆那教徒不从事以屠宰为生的职业,也不从事农业。主要从事商业、贸易或工业。耆那教不讲究信神,但崇拜24祖。
4、佛本生经:亦称佛本生故事,是佛经中最具文学性的作品之一,大约编于公元前3世纪。主要内容是简述佛陀前生前世的经历和故事,实际上是搜罗民间故事加工形成的。该书共有故事500多个,不仅是一部宗教典籍,而且是一部时间古老、规模庞大、流传极广的民间故事集,反映了列国时代社会各方面的状况,有较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5、摩诃婆罗多:印度古代史诗。和《罗摩衍那》并列为印度两大史诗。《摩诃婆罗多》现存的本子是在一部史诗的基础上编订而成,其中不但有长篇英雄史诗,而且有大量的传说故事作为插话,还有宗教哲学及法典性质的著作,因此篇幅很长。《摩诃婆罗多》书名的意思是“伟大的婆罗多族的故事”。它的成书年代约在公元前4世纪和公元4世纪之间。史诗是纪元前后几百年间许多人积累和加工的产物。它有许多不同的手写本流传下来。印度浦那版的精校本根据所有写本整理校勘,在20世纪60年代出版。此外还有南印度传本的校刊本。
6、《罗摩衍那》:印度古代史诗。与《摩诃婆罗多》并列为印度两大史诗。在印度文学史上被称作最初的诗。全书是诗体,用梵文写成,诗律几乎都是输洛迦(意译为颂),即每节2行,每行16个音节。《罗摩衍那》意思是罗摩传。罗摩是印度古代的传说中人物。后逐渐被神化。该诗故事生动曲折,思想内容丰富,结构严谨,反映了雅利安人向南扩张的过程。
四、孔雀帝国及佛教的传播
(一)主要知识点
1、孔雀王朝(约公元前324—前187年)的建立者是旃陀罗笈多。
2、现在所称的阿拉伯数字,实际上是由古印度人所创造的。
3、公元前2世纪开始修建的阿旃陀石窟是古印度佛教建筑的典型代表。
(二)名词解释
1、孔雀王朝:古印度摩揭陀王国的王朝名称,约公元前423年由旃陀罗笈多建立。首都为华氏城。阿育王位期间国力最为强盛,基本统一除半岛南端外的印度全境,大力宣扬推广佛教。该朝于公元前187年为巽加王朝所取代。
2、《摩奴法典》:印度最古老的宗教、哲学和法律的汇编,也是古代印度最重要的一部法律文献,集婆罗门法的大成。它不是由国家正式颁布的,而是婆罗门教祭司根据吠陀经典和历来的习惯在公元3—4世纪间陆续编制而成,共12章,传说由人类始祖摩奴制定,故称《摩奴法典》。《摩奴法典》对印度法律具有深远的影响,在印度封建社会前期,一直被统治阶级奉为圣典,随着其传播,后来形成了以《摩奴法典》为基础的印度法系。其中反映的土地制度、种姓制度等内容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3、《政事论》:古代印度的一部论述治国安邦策略的著作。一般认为它是孔雀王朝的开国君主旃陀罗笈多的宰相考庇利耶所作,实际具体成书时间和作者尚有很大争议。书中包含有丰富的政治、经济、法律和军事、外交思想。全书系统论述君主如何统治国家的种种问题,主张实行中央集权统治,国王掌握国家的最高权力。《政事论》中包含大量的民法与刑法内容,对研究古代印度的土地所有制、财产关系、奴隶制度和种姓制度等内容有重要价值。
4、阿育王铭文:古印度孔雀王朝时期君主阿育王在全国各处的山岩、石柱和洞壁上所镌刻的铭文,现在还有几十个地方保存着这种石刻铭文,是古印度流传至今最古老的文字。铭文所用文字有两种:一是婆罗迷文,可能起源于塞姆人的字母;其二是佉卢文,可能起源于阿拉美亚字母。铭文内容大多是他颁布的诏令及对其功绩的赞颂,对研究当时历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5、巽伽王朝:古印度摩揭陀王国的王朝名称,约公元前187年由普沙密多罗·巽伽建立,王朝初期仍然能够统治整个恒河流域。初期的君主也曾竭力抵御大夏和羯陵伽的入侵,其后国势日益衰微,最终只保有摩揭陀一地,约公元前75年被甘华王朝取代。
6、贵霜帝国:1—3世纪统治中亚地区及印度北部的帝国,由月氏人的贵霜部落建立。迦腻色迦王(约78一102年)统治时期,帝国达到鼎盛阶段。他信奉大乘佛教,在其支持下,大乘佛教由中亚传人中国。3世纪帝国分裂,分裂后的一些小邦大约维持了1个世纪后最终消失。贵霜帝国地处东西方交通要道,为东西方文化在其境内融合创造了为有利的条件。
7、犍陀罗艺术:l—2世纪印度西北部的犍陀罗地区所产生的佛教雕塑艺术形式。该艺术形式兼有希腊和印度的风格,贵霜帝国时期达到成熟和鼎盛。相传是希腊人皈依佛教后,感到佛陀与希腊的神灵阿波罗相似,于是按阿波罗的形象塑造出了佛陀。该艺术就是用希腊艺术手法诠释佛教的一种表现形式,后来随佛教一起传人了中国和东亚其他地区。
板块四:古代印度文明
本版块共有四个知识点,其中古印度的种姓制度、宗教等内容是重点,既可能出选择题,也可能出名词解释,还可能出简答题。
古代印度主要历史线索:
公元前1500年上溯为哈拉巴文化时期。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征服印度次大陆,种姓制度逐渐形成。公元前300年左右,孔雀王朝建立,旃陀罗笈多的孙子阿育王时代,孔雀王朝达到鼎盛,佛教盛行开来。公元300年左右,笈多帝国建立,到沙摩陀罗笈多统治时代,笈多王朝势力一度达到马来半岛、印尼的苏门达腊和爪哇等地。11世纪时,伊斯兰开始对印度的征服,1206年,由来自阿富汗的突厥人建立了穆斯林政权德里苏丹国。公元1500年左右,蒙古人后裔的莫卧尔王朝建立。公元1498年,葡萄牙人登陆印度,标志着欧洲人染指印度次大陆的开始。
典型例题:
(一)名词解释
哈拉巴文化
摩亨佐·达罗 诃婆罗多
吠陀 瓦尔那制度
婆罗门教
佛本生经摩《罗摩衍那》 《摩奴法典》 《政事论》 阿育王铭文
(二)简答题
简述瓦尔那制度的起源及主要内容。
起源:瓦尔那制度萌芽可追溯到早期吠陀时代,最初新来到印度的雅利安人将自己称为“雅利安瓦尔那”。将当地居民称为“达萨瓦尔那”。在早期吠陀时代末期又发生了平民和氏族贵族的区别,平民称为吠舍,贵族称为罗阇尼亚,从事祭司的氏族贵族则称为婆罗门。从雅利安人与当地居民一分为二到雅利安部落中平民和氏族贵族一分为二和贵族内部军事贵族与祭司贵族的划分,形成了四个瓦尔那的雏形。
主要内容:该制度下规定四个瓦尔那的地位以及不同瓦尔那成员不同的权利义务:第一个瓦尔那是婆罗门,充任祭司;第二个瓦尔那是刹帝利,基本职业是武士;第三个瓦尔那是吠舍,是平民,它和前两个瓦尔那属于再生族;第四个瓦尔那是首陀罗,从事各种低贱职业,是非再生族。瓦尔那制度下个人社会地位由家庭出身决定,不同瓦尔那的人世代从事规定职业,不能随意改变,原则上不能通婚,法律地位也不平等。该制度显然是保护新生贵族剥削阶级的工具。
第五篇:世界古代史
2012年中考历史复习提纲(北师大版)
四、世界古代史(约500-100万年前的非洲南方古猿--1453年拜占廷帝国灭亡)八年级(下):
第五单元人类祖先的基业
(一)史前时期的人类(原始社会):
1、人类的始祖:距今约500—100万年前的非洲南方古猿是人类的始祖。
2、晚期智人:距今约三四万年前的晚期智人,已经是现代意义上的人类。
3、三大人种:
(1)目前世界上主要有黄种人、黑种人和白种人三大人种。
氏族的管理者;丈夫居于妻方;辈分从母系计算,财产由母系继承;没有贵贱贫以父系血缘为纽带,形成稳定的集团;财产由父系继承,有贵贱贫富之分,产生了阶级。
(二)上古人类文明(奴隶社会):
6、大河流域的文明(东方文明):
(1)古代埃及(非洲):
①流域名称:尼罗河流域;
②产生时间:约公元前3100年;
③文明成果:
a金字塔(最著名的历史遗产,古代埃及文明的象征,埃及法老的陵墓); b象形文字(属于真正的文字,比楔形文字稍晚发明)。
(2)古巴比伦(西亚):
①流域名称: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
②产生时间:约公元前1894年
③文明成果:
a《汉谟拉比法典》(国王汉谟拉比制定的第一部世界上体系完备的奴隶制成文法典);
b楔形文字(属于最早的文字,公元前4000年代末发明)。
(3)古代印度(南亚):
①流域名称:印度河流域;
②产生时间:约公元前2000年
③文明成果:
a古印度种姓制度(等级制度):从高至低排列:婆罗门(宗教祭祀)、刹帝利(掌握军政大权的贵族)、吠舍(从事农、牧、商的普通雅利安人)、首陀罗(最底层
数字。
(4)古代中国(东亚): ①流域名称:黄河、长江流域;
②产生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
③文明成果:
a商朝的甲骨文、青铜器。
b四大发明(造纸术—西汉、东汉;印刷术—唐朝、北宋;火药—唐朝、北宋;指南针---战国、北宋)等。
7、人类早期文明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
处于大河流域,土地肥沃,地势平坦,便于农业、畜牧业发展。
8、蓝色的地中海文明(海洋文明--西方文明):
(1)古代希腊是西方文明的摇篮和发源地,罗马是希腊文明的继承者,基本
①除十将军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以抽签的方式产生;
②每个公民都有机会成为陪审员、议员、公民大会的轮值主席;
③公民大会是最高的权力机构;
11、日本的大化革新(日出之国):
(1)时间:646年
(2)主要内容:
①经济上:实行“班田收授法”由国家将天下公田班给公民;实行租庸调制,统一租税。
②政治上:废除世袭贵族统治制度,建立中央集权体制,中央设二官八省,地 方设国、郡、里,由中央派人管理。
(3)性质:它是一场古代日本以学习和模仿古代中国隋朝、唐朝政治、经济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封建性质的改革。
(4)影响(作用):大化改新为日本确立了一套在当时颇为先进的管理体制,使日本社会环境稳定,社会经济得到发展,为以后的繁荣奠定基础。标志着日本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
12、穆罕默德与阿拉伯(新月之乡):
(1)伊斯兰教:
①创立时间:
7世纪初;
②地点:阿拉伯半岛(麦加);
③创始人:穆罕默德,(信仰伊斯兰教的人通称“穆斯林”);
④教义:安拉为宇宙天地间唯一的真神和造物主。
⑤经典:《古兰经》;
⑥标志:一轮新月;
⑦作用:促进阿拉伯民族的统一。
(2)穆罕默德的贡献:创立伊斯兰教和建立伊斯兰国家。
(3)穆罕默德的继承者们把阿拉伯国家扩张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阿拉①时间:8世纪上半期(732年)
②内容:把土地有条件地分封给贵族,确立了西欧封建制度。
(2)西欧封建制度的核心:封君封臣制(基础是封土制);
(3)西欧封建等级制: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骑士(有封地的职业武士,成为骑士是中古西欧男人的梦想和最高荣耀);
(4)西欧封建等级制度的特点:
每个领主只可以管辖自己的附庸(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⑥标志:十字架; ⑦基督的意思是“救世主”。
(7)丕平献土:
①经过:丕平在罗马教皇的支持下当上法兰克国王,为了报答教皇,他把罗马附近的拉文地区送给教皇。
(10)琅城起义:
①时间:1112年;
②经过:法国琅城为争取城市自治权向琅城主教和国王购买,后来主教和国王出尔反尔,琅城人民发动起义,打死主教,打败国王军队。国王不得不再次给琅城颁发城市自治特许状。③意义:使琅城获得城市自治权,促进城市和民主政治的发展。
(11)西欧城市兴起的意义:
①对西欧的封建经济具有一定的瓦解作用;
②政治上,城市成为自由的乐土,加速了国家的统一;
③文化上,城市成为世俗文化的摇篮,为文艺复兴的出现打下基础。
(12)城市是中世纪的花朵——恩格斯;
堡,古老的拜占廷帝国灭亡。(5)拜占廷帝国衰亡的原因:
①帝国经济的衰落(查士丁尼的西征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使其丧失了经济基础;
②帝国自身的固步自封也使其不得发展,逐渐落后。他们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无视西欧城市出现后悄然兴起的文明新因素,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民的优点和长处。
(6)拜占廷帝国兴衰带来的启示:
①一个不善于学习和吸纳其他优秀文明的国家,必将被历史所淘汰;
4②只有善于学习、不断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③开放宽容导致文明繁荣,保守狭隘致使文明衰落。
时代;
③罗马为争夺地中海世界与迦太基爆发的布匿战争-----
罗马取胜,促进罗马发展。
(3)文明冲突的作用:客观上传播文化、扩展文明,但对社会和人类生命财产
17、和平交流对文明的发展更有利:
原因:暴力冲撞虽然在客观上也起到了传播文化、扩展文明的作用,但是它对社会和人类生命财产所造成的破坏和损失很大。而和平交流(作用)带来的是物质财富的互通有无,精神文化的交汇更新,所以对文明的发展更有利。
②罗马圆形竞技场;
③法国的巴黎圣母院(特点:哥特式建筑---基督教建筑,这种建筑风格成为以后许多教堂的范本); ④阿拉伯的麦加清真寺(特点:伊斯兰建筑艺术的典型风格)。上述建筑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聪明的智慧、非凡的创造力和高雅的审美情趣。
(5)希腊科学家:
①阿基米德:古希腊著名物理学家和数学家。(成就)发明阿基米德定律和杠杆定律;他还是一位热忱的爱国者,为保卫祖国贡献巨大才智。
②欧几里得:古希腊著名数学家。几何学创始人,著作《几何原本》,被明末徐光启翻译到我国,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翻译的西方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