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业效率与土地经营规模
近年来,在围绕着农业效率与土地经营规模之间关系的讨论中,学术界具有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一种认为二者是正相关关系,农业效率随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而提高,另一种认为不一定是正相关关系,甚至是反相关关系,土地经营规模小,农业效率反倒高。为什么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会产生如此严重的分歧?我们认为,原因主要在于在衡量农业效率时所选用的指标不同。为了准确揭示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必要对衡量农业效率的不同指标与土地经营规模之间的关系进行分别分析,然后根据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选取一个最适当的指标。
一、土地产出率与土地经营规模
测定农业效率,可以依据农业经济活动中不同生产要素的效率来判断。农业的生产要素主要有三个:土地、劳动和资本。土地是农业经济活动的物质载体,与其他产业不同,农业经济活动对土地要素的需求更大。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必须提高其利用率,因此,农业效率的高低也就可以用土地要素的效率来衡量。
土地效率是指土地的产出率,即在单位面积的土地上可以生产出的农产品数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农产品的单产水平。理论分析和农业经济活动的实践都证明,土地产出率与土地经营规模之间基本上是反相关关系,即在农业经济活动中投入的劳动、资本等其他要素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如果土地经营规模小,在单位面积上投入的劳动和资本多,土地产出率就会提高,此即农业集约式经营。而土地经营规模越大,分摊到单位面积土地上的劳动和资本的数量就会减少,从而土地产出率就低,此即农业粗放式经营。从农业发展的历史来看,其演进过程一般表现为从粗放式向集约式的转变。在人类社会初期,土地辽阔,人地之间的矛盾不突出,为了满足人口增加所产生的对农产品需求总量的增加,往往就选取粗放式经营方式,开垦和耕种更多的土地,广种薄收。当然也可以设想此时通过提高农作物单产水平来增加其总量,但是为此所必需的一个前提条件是农业技术进步,而在20世纪中叶以前人类社会漫长的岁月中,农业技术进步非常缓慢,不足以为提高农作物单产水平提供支持。农业技术进步缓慢的原因则在于它本身也有一个投入与产出的比较,即经济效益问题,农业生产者在决定到底是通过发展农业科技来提高农作物单产水平并最终提高农作物总量,还是通过扩大农作物播种面积来最终提高农作物总量时,往往更倾向于后者,因为此时还有大量荒地可以去开垦,土地的稀缺性还不突出,制约作用还不那么强烈,通过这种方式增加农作物总量似乎更经济,更现实。当荒地告罄,土地资源稀缺性日渐突出,制约作用越来越强时,农业经济活动就只能由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通过在单位面积土地上投入更多的劳动和资本来提高其单产并达到增加总产的目的。这个转变必须有农业科技进步的配合与支持,例如施用化肥、农药,选育优良品种,采用塑料薄膜等技术,否则,单纯投入更多的劳动和其他物质资本并不能保证土地单产的提高,甚至会走向反面,导致减产。例如给不抗倒伏的小麦、水稻品种施用过多的氮肥有可能导致其倒伏减产。因此,20世纪中叶以来,正是由于人地矛盾越来越突出,为了提高农作物单产水平,才推动了此间农业科技进步的飞速发展,从国外的“绿色革命”到我国杂交育种水稻、小麦、玉米、棉花等技术的研制成功和大面积扩大,其根源即在于此,并且成效卓著。根据世界银行对肯尼亚不同规模农场的对比研究,发现规模在0.5公顷以下的农场的单产水平是规模在8公顷以上农场的19倍,如果该国农场规模缩小10%,产量就要增加7%。印度、巴西、我国甚至美国的实践都证明了这一点。
可见,如果用土地产出率指标来测量农业效率,则小规模的土地经营往往更有利于提高农业效率,大规模的土地经营反倒不利于提高农业效率。有些学者之所以认为农业效率与土地经营规模是反向关系,其原因就在于此。
二、劳动生产率与土地经营规模
劳动是农业经济活动的另一要素,劳动生产率也可以作为测定农业效率的重要指标。农业劳动生产率的表示有两种方法,一是用每个农业劳动力在单位时间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农产品数量来表示,二者是正比关系;另一种是用单位农产品中所包含的劳动时间来表示,二者是反比关系。
劳动生产率与土地经营规模之间的关系是:在一定限度之内,二者是正相关关系,即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缩小土地经营规模则会降低劳动生产率。但是,超过这个限度之后,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并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当然也不会导致劳动生产率的下降。这个拐点就是每个劳动力可以耕种的最大面积土地,而它也取决于农业科技水平的高低,其中主要是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高低。当土地经营规模在这个拐点之内时,劳动力与土地两种要素之间的配置比例关系不合理,劳动力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此时如果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就会改善两种要素之间的配置比例,使劳动力作用得以充分发挥,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是,当土地经营规模达到这个拐点之后,它与劳动力之间的配置比例已经达到最优化,此时如果继续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劳动者力不能及,就会造成这部分土地的闲置,“种了别人田,荒了自己地”,因而并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事实上,劳动者会理性地决定土地经营规模,既然超过拐点之后继续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并不能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他们就会把土地经营规模控制在这个拐点上。
可见,如果用劳动生产率指标来测量农业效率,则它与土地经营规模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一种正相关关系。有些学者之所以认为农业效率与土地经营规模是正相关关系,原因也在于此。
三、资本效率与土地经营规模
资本是农业经济活动中的又一个要素,它实际上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其他各种要素的统一表现形式,它的物化形式是劳动力和农业机械等物质资本,因此,也可以用资本效率来测量农业效率。
资本的本质是价值增值,追求利润最大化,资本效率的大小主要用利润量的大小和利润率的高低来表示。利润总量取决于一定量的资本所生产的农作物总量和单位农产品中包含的利润,等于二者的乘积。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既要增加农产品总量,更要降低单位农产品成本,提高其利润含量。在资本投入量一定的情况下,农作物总量和土地经营规模之间的关系是,在一定限度之内,二者是正相关关系,此时,资本多而土地少,二者之间配置比例不合理,造成部分资本的闲置与浪费,如果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就可以改善二者之间关系,充分发挥资本作用,增加农作物总量。但是,超过这个限度,资本作用已经得到充分发挥,继续扩大土地经营规模,资本就力有不及,造成这部分土地的闲置和浪费,因而并不能增加农作物总量。单位农产品中所包含的利润量和土地经营规模之间的关系,同样有一个限度,在这个限度之内,二者也是正相关关系,扩大土地经营规模会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因此,在这个限度之内,为了提高资本效率,就必须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当然,达到这个限度之后,资本作用已经得到充分发挥,也就很难再通过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来增加农作物总量和降低单位产品成本和增加利润,提高资本效率。事实上,农业投资者也会理性地决定土地经营规模,把它控制在这个拐点上。
可见,资本效率与土地经营规模之间基本上也是一种正相关关系,在一定限度之内,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有利于提高资本效率。有些学者之所以认为农业效率与土地经营规模之间是正相关关系,原因也在于使用资本效率来代表和测量农业效率。
四、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本效率的关系
以上分别分析了土地、劳动、资本三种农业生产要素效率与土地经营规模之间的关系,在现实经济活动中,它们往往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互相影响,其中不乏互相促进的一面,但也有互相矛盾的一面,因此,为了选择一个合适的土地经营规模,提高农业效率,有必要把它们放在一起,进行综合分析。
土地产出率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在一定的土地经营规模之内,如果通过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提高土地产出率,例如选用优良品种,采用更先进的耕作方法来提高农作物单产水平,则土地产出率的提高同时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二者之间并无矛盾和冲突。但是往往也有这种情况,在科学技术并无进步的情况下,通过在单位面积上投入更多劳动,进行精耕细作,来提高农作物单产水平,此时,土地产出率就与劳动生产率是相悖的,土地产出率的提高却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下降,甚至使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为零。例如前面提到的根据世界银行对肯尼亚的调查,如果全国农场规模缩小 10%,产量就要增加7%,但劳动力用量却要增加8%,可见,劳动用量的增加大于产量的增加幅度,劳动生产率是下降的。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必须扩大土地经营规模,但这是从集约式经营向粗放式经营的转变,土地产出率则会下降。
土地产出率与资本效率的关系类似于它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即在一定的土地经营规模之内,如果通过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来提高农作物单产水平和总产量,而并不增加资本的投入和总成本,则土地产出率的提高必然会提高资本效率,获得更多利润。但是,如果土地产出率的提高是依靠投入更多的资本来实现的,则土地产出的提高必然伴随着农产品总成本的增加,由于土地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单位农产品成本往往会增加,利润则会减少,资本效率就是下降的,当边际成本等于市场价格时,利润为零。当边际成本进一步大于市场价格时,就会发生亏本,资本效率为负。此时,为了增加农作物总量,提高资本效率,就要扩大土地经营规模,但这往往会导致土地产出率下降。
劳动生产率与资本效率之间的关系比较简单明了,它们之间是一种正相关关系,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农产品成本就越低,利润就会增加,从而资本效率就会提高。反之,则相反。劳动生产率和资本效率与土地经营规模之间基本上都是正相关关系,为了提高二者效率,必须扩大土地经营规模。
五、市场经济条件下测量农业效率的指标选择与土地经营规模的确定
既然应用不同的指标测量农业效率会有不同的结果,那么应该选用何种指标呢?这种选择与经济体制和农业发展水平有关。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农业发展水平不高,农产品长期供不应求,国家对农业发展所确定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增加农产品总量,甚至到了不计成本、不讲效益的地步。在耕地资源日渐减少的情况下,这个目标只能通过提高农作物单产水平来实现,也就是追求土地产出率的提高。而且,计划经济体制忽视和抹煞了农户和生产队的经济利益,农产品价格由国家决定,长期低于价值,以此为工业化提供资本积累。在这种背景下,农业劳动生产率和资本效率指标都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在农村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承认和尊重农户的经济利益,农业发展水平迅速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和市场化水平也相应提高。于是,农户在农业经济活动中客观上要求进行经济核算,以收抵支,并有盈利。特别是1992年以后,我国明确提出要发展市场经济,市场经济的本质就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耗费获得尽可能多的净收益,即盈利。2001年底,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农产品贸易同样也要按国际规则进行,其成本核算目标已经不仅仅控制在国内市场价格之下,更要控制在国际市场价格之下。这样,过去那种片面追求土地产出率,不计成本,不讲效益的做法就很难继续下去。1995年后,由于国内农产品市场价格持续大幅度下跌,种田亏本成为全国普遍现象,由此在全国各地产生的“撂荒”、“弃耕”现象就是对市场经济下农民进行经济核算理念的最好诠释和证明。“入世”之后,我国农业之所以会遭受严重冲击,其原因既在于我国农产品品种、质量不高,但更重要的还在于农产品成本过高,小麦、玉米、大豆、油菜籽等主要农产品成本普遍高于国际市场50%左右。一旦我国农产品市场对外开放,发达国家的优质、廉价农产品进人我国市场,不仅城镇居民要选择购买外国农产品,使本国农产品失去国内市场,甚至有可能连农民自己消费的农产品也要购买外国产品,犹如近代由于外国优质廉价的纺织品进入我国后最终淘汰了我国农民长期自给自足的土织布一样。这是关系我国农业、农民和农村前途命运的大事。
所以,我国不应该再选用土地产出率,而应该选用劳动生产率和资本效率指标来测量我国的农业效率和竞争力。如果用土地产出率指标进行比较,我国并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和一些发达国家,例如1997年,我国粮食亩产水平为300公斤,全世界平均为198公斤,加拿大为186公斤,澳大利亚为131公斤。然而我国农产品为什么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呢?主要原因在于劳动生产率太低。同样是1997年,我国平均每个农业人口所生产的粮食为560公斤,而全世界平均为804公斤,加拿大是7307公斤,澳大利亚是35685公斤。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的农业劳动生产率是我国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在我国国内农产品价格高于国际市场的情况下,农民仍然亏本,每亩地在200元左右。
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和资本效率之所以太低,根本原因又在于农业超小规模经营,全国平均每个农户的经营规模仅为7—8亩地,在东部沿海及南方一些省份,甚至仅有不到2亩地,而发达国家即使家庭农场的规模,一般也在200亩地以上,更有一些达到数千亩地的大农场。因此,为了提高我国农业效率,必须进一步完善家庭承包经营制,通过土地使用权流转,变超小规模经营为适度规模经营。
第二篇:农民农业与土地流转
农民农业与土地流转 朱启臻: 最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指出要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坚持家庭经营的基础性地位,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巩固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要使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与城镇化进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相适应,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相适应,让农民成为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积极参与者和真正受益者。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但是行政瞎指挥的现象并不罕见,崇尚大而洋的农业发展模式,强迫农民流转土地的事件时有发生。导致这些现象的原因,除了少数人追求政绩外,还有对现代农业理解的偏差,也有对耕地流转的认识误区,以至于提出了让农民在土地流转中致富的口号。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一些人误认为耕地可以成为获得收益的财产。于是热衷于促进流转,各种保护或实现农民财产收益的创新涌现出来了,一些地方还制定了土地流转最低保护价,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为了流转而流转的现象。自然,流转后的土地不改变用途难以维持运转,于是就有了非农化现象。
地租的本质问题
在封建土地关系下,耕地是农民最重要的财产。土地不仅为所有者提供基本需求保障,还可以租给他人,获得地租。最早人们视地租为“土地耕种者的收获除去成本之后的剩余”,后又认为地租是“农产品(000061)价格提高的结果”。在今天看来,从经济学意义上解释地租,似乎很多现象是难以解释的。
当今社会,耕地不再是个人发财的手段,而是一个国家实现农业安全的保证。我们国家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划定了基本农田,实行农地用途管制制度。因此,耕地不是一般意义的商品,农业产品也不是一些人想象的那样可以任意由市场调节。国际上对农业安全有个定义:在一个国家内部,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买得起,也买得到足够的农产品。这个任何人,当然包括穷人,首先是穷人买得起。这就限制了农产品作为商品生产的特征。当农产品供小于求时,国家会动用一切手段,通过进口、不惜成本投入、限制消费等措施,保障老百姓的基本需求。因此,农业生产者想通过农业获得暴利既不可能,也不被允许。任何一个国家,对主要农产品的价格都不会放任自由,这是农业与其他产业最本质的区别。
土地与农民的关系
农民与耕地,或者农民与农业的关系,是目前最为复杂的认识领域。土地对农民来说有两层意义:一层含义是农民对耕地的义务与责任。即农民具有把耕地利用好、保护好,为国家生产出符合需要的农产品的义务与责任;因此,不允许荒芜和改变土地的用途,不使土地肥力下降,不破坏耕地。当然,更不允许制造粮食短缺,哄抬粮价。为了补偿农民因尽义务和责任而付出的成本或受到的损失,各国普遍的措施是给农民补贴。在农业公共产品性质下(当然也可以延伸为农地的公益性),没有政府补贴,农民是难以获得社会平均收入的。因此,也就不存在传统经济学“剩余价值”与“提高价格”意义的地租。第二层含义是耕地对农民的意义。耕地对农民的意义不在于其财产意义,而是对农民生活的保障,这是比任何财产都重要而稳定的保障,是最基础的保障。也是为农民提供稳定的生活来源,或理解为稳定的就业途径。有了地,农民就有了基本生活来源。如果要给失地农民补偿,不是获得所谓类似地租的财产收入,而是要提供稳定就业、养老与生活保障,避免出现“有钱的穷人”。
农民与耕地的关系在错误认识指导下被人为隔离开了。一方面主张耕地的财产权,致使流转租金不断提高,使土地经营者经营农业难以为继,伤害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业经营者的积极性。要维持高地租条件下的农业生产,政府要付出巨大代价。另一方面,在现代农业的口号下,常常发生强迫农民流转耕地的现象,给农民地租作为补偿,致使农民处于无保障或保障不足状态。以上无论哪一种状态都是对农业、对农民不利的。
公共产品视角下的农地流转
要把农用地流转放在农业的公共产品视角下考虑,需要处理好以下问题。
首先,不要过分强调渲染耕地的财产权利,耕地对承包者来说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承包者对耕地数量、质量的保护义务并不能因承包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而丧失,承包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目的不在于让农民获得财产性收益,而在于充分利用土地,确保国家农业安全。也为农民留下一条返乡的路,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要建立土地的退出机制,那些已融入城市的耕地承包者,可把土地承包权与经营权一并流转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失去农业劳动能力的老年人,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而放弃土地。农业经营者不应为流转土地付出额外的费用,这样才能保证农业生产正常进行。对于那些主要依靠农业生产获得收入的农户,还没有稳定非农收入,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条件的农户,不能以任何理由强迫其流转出土地。
其次,农民土地财产权主要表现在土地转变用途过程中,而不是流转过程。当土地转变用途,农民在没有获得其他就业机会时失去土地,应该获得足够的财产权保障,这种财产权益本质上是对失地农民就业、生活、养老、医疗等保障的补偿。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片面强调耕地流转获利的观点会导致:伤害了农民的利益,以为农民可以获得眼前的财产收益就理直气壮地制造失地农民,农民获得的收益难以弥补失去耕地而带来的损失,由此失去了承包地的发展权及其可持续的保障,为社会安全留下隐患;伤害了农业经营者,致使他们付出过高的农业生产成本,以至于挫伤了农业经营者的生产积极性;伤害了国家的农业安全,是规模经营非农化以及流转后荒芜与闲置的重要原因。为此,对无人耕种的土地采用政府购买承包权与经营权的方式,由农业经营者无偿使用土地是一条可行的路径。
第三,通过流转形成家庭农场有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调查发现,在众多的土地流转方式中,流转给自己的亲戚、朋友、邻里等,成本最低。这种流转是自然发生,自发形成,自愿流转的,因此,比政府主导的高速度、大规模土地流转更有利于社会稳定。
研究表明,流转给农民,进而形成家庭农场最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家庭农场规模是适度的规模经营,有助于激发家庭农场对科技等的需求,便于构建可持续农业的制度保证。家庭农场经营成本低,是对农业贡献最有效的组织形式。政府通过扶持、引导土地向家庭农场流转应该成为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
流转出土地农民应该获得适当补偿,但应该是政府对农民保护耕地的补偿。但是,这样的收入不是地租性质的收益,流转耕地不是为土地流转的承让者提供发财的工具,而是由承让者继续履行农业安全的义务。因此,不该由土地流转的承让者负担流转成本。
作者系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
第三篇:农业土地承包合同
农村土地承包合同
发包方:___________村民委员会(以下简称甲方)
承包方: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下简称乙方)
为了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改变传统陈旧的农业耕作形式,甲方将集体所有的农用耕地承包给乙方,用于农业科技的开发应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 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甲乙双方本着平等、自愿、有偿的原则,签订本合同,共同信守。
一、土地的面积、位置
甲方经村民会议同意并报乡人民政府批准,将位于_________乡______村面积_________亩(具体面积、位置以合同附图为准)农用耕地承包给乙方使用。土地方位东起_________,西至_________,北至_________,南至_________。附图已经甲乙双方 签字确认。
二、土地用途及承包形式
1.承包形式:个人承包经营。
三、土地的承包经营期限
该地承包经营期限为____年,自_____年____月____日至_____年____月___日止。
四、地上物的处置
该地上有一口深水井,在合同有效期内,由乙方无偿使用并加以维护;待合同期满或解除时,按使用的实际状况与所承包的土地一并归还甲方。
五、承包金及交付方式
1.该土地的承包金为每亩每年人民币_____元,承包金每年共计人民币_____元。
2.每年_____月___日前,乙方向甲方全额交纳本的承包金。
六、甲乙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一)甲方的权利和义务
1.对土地开发利用进行监督,保证土地按照合同约定的用途合理利用。
2.按照合同约定收取承包金;在合同有效期内,甲方不得提高承包金。
3.保障乙方自主经营,不侵犯乙方的合法权益。
4.协助乙方进行农业高新技术的开发、宣传、褒奖、(二)乙方的权利和义务
1.按照合同约定的用途和期限,有权依法利用和经营所承包的土地。
2.享有承包土地上的收益权和按照合同约定兴建、购置财产的所有权。
3.享受国家规定的优惠政策。
4.享有对公共设施的使用权。
5.乙方可在承包的土地上建设与约定用途有关的生产、生活设施。
6.乙方不得用取得承包经营权的土地抵偿债务。
7.保护自然资源,搞好水土保持,合理利用土地。
七、合同的转包
1.转包时要签订转包合同,不得擅自改变原来承包合同的内容。
2.本合同转包后,甲方与乙方之间仍应按原承包合同的约定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乙方与第三方按转包合同的约定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
八、合同的变更和解除
1.本合同一经签订,即具有法律约束力,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变更或者解除。经甲乙双方协商一
致签订书面协议方可变更或解除本合同。
2.在合同履行期间,任何一方法定代表人或人员的变更,都不得因此而变更或解除本合同。
3.本合同履行中,如因不可抗力致使本合同难以履行时,本合同可以变更或解除,双方互不承担责任。
4.本合同履行期间,如遇国家建设征用该土地,甲方应支付乙方在承包土地上各种建筑设施的费用,并根据乙方承包经营的年限和开发利用的实际情况给予相应的补偿。
5.如甲方重复发包该地块或擅自断电、断水、断路,致使乙方无法经营时,乙方有权解除本合同,其
违约责任由甲方承担。
6.本合同期满,如继续承包,乙方享有优先权,在原有基础上上浮不得超过10%,双方应于本合同期
满前半年签订未来承包合同。
九、违约责任
1.在合同履行期间,任何一方违反本合同的约定,视为违约。违约方应按土地利用的实际总投资额和合同未到期的承包金额的20% 支付对方违约金,并赔偿对方因违约而造成的实际损失。
2.乙方应当按照本合同约定的期限足额支付租金。如乙方逾期90日未支付租金,则甲方有权解除本合同。
3.本合同转包后,因甲方的原因致使转包合同不能履行,给转包后的承包方造成损失的,甲方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十、合同纠纷的解决办法
本合同履行中如发生纠纷,由争议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双方同意向_______________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十一、本合同经甲乙双方签章后生效。
十二、本合同未尽事宜,可由双方约定后作为补充协议,补充协议(经公证后)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十三、本合同一式_____份,甲乙双方各_____份。
附 土地平面图
发包方:(盖章)_____________
承包方:(签字)_____________
法定代表人:(签字)_________
签约日期:_______年___月___日
签约地点:__________
第四篇:农业土地租用合同
农业土地租用合同
出租方:(以下简称甲方)租用方:(以下简称乙方)
甲方将权属金山镇玉泉村王家院子组所在地的土地出租给乙方经营使用,本着公平、公正、平等自愿的原则,经甲乙双方多次协商一致达成如下合同:
一、租用期限为 8年,时间从 2011 年 4月 26 日起至2019年4月26日止。
二、租用金额为:乙方以(田土)每年每亩元付给甲方,付款时间为每年12月31日以前付第二年的租金一次性付清。
三、面积、地点及四至界畔
小地名:(田土)亩,东至,南至,西至,北至。
四、甲方的权利和义务
1、此土地的所有权归甲方所有。
2、此土地如有退耕还林政策及种粮直补归甲方所有,如有政策性征地归甲方所有。
3、租用期间乙方经营管理不善,如导致退耕林补助费不能对甲方兑现,甲方有权终止本合同,并应赔偿甲方当时造成的经济损失。
4、甲方有义务将合同之前的关于此土地的任何纠纷解决清楚。
五、乙方的权利和义务:
1、租用期间使用权归乙方,乙方在合同期间内有自主经营的权利,甲方不得以任何形式和理由干涉乙方的权利和义务。
2、乙方有权利和义务制止任何人对林地的破坏行为。
3、本合同终止时如甲方需要继续出租,在同等条件下乙方有权优先租用。
4、乙方对租用的土地不得进行地貌改变,保证土地的完好。
六、共同的义务和责任:
1、如有国家政策调整双方根据实际情况另行协商解决。
2、合同期间不得因甲方法定代表人的改变而影响本合同的效力。
七、违约责任:甲乙双方如一方违约,在违约方必须赔付另一方总产值(经有关部门审计评估为谁)的15%的违约金。
八、本合同甲乙双方共同签字即生效,不得反悔。
九、如有未尽事宜,由甲乙双方共同另行协商解决,达成补充协议,补充协议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效力。
本合同一式三份,(双方即农业社)各执一份。
甲方签字:乙方签字:
农业社:
年月日
第五篇:农业土地租赁协议书
啤酒花地租赁协议书
出租方: 甘肃西域生态景观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甲方)承租方:(以下简称乙方)身份证号:住址:
经甲、乙双方共同协商,本着诚信、互利、公平、自愿、有偿的原则,依照《合同法》的有关规定,经双方平等协商一致,就乙方承租甲方啤酒花地事宜达成以下协议:
一、出租地点及面积
甲方将其位于肃州区营尔滩2912公里处亩啤酒花地(包括地上附属物水泥杆、铁丝网、啤酒花苗)出租给乙方。乙方用于啤酒花生产、种植、经营。
二、租赁年限及租金
(1)该啤酒花地租赁期为年,即从年月日起至年月日。
(2)乙方租用甲方啤酒花地(包括地上附属物)租金为元/亩,共计亩×元/亩; 合计人民币:
(3)乙方在与甲方签订租赁合同时预付一年租金,以后租赁期限每满一年付下一啤酒花地租金。
(4)乙方在付第一年啤酒花地租金的同时,须向甲方支付元(人民币)保证金。在合同期满时,在乙方交清水电费后,则全额 1
无息退还乙方所交的保证金。
三、水电费交纳
乙方所用照明电费按电表度数核算,每度元(按供电所照明电收取),机井所用电费、水资源费和机井损耗费元/小时收取(甲方水泵22KW)。
四、甲方的权利和义务
1、甲方有权监督乙方对啤酒花地的使用,如乙方未按合同规定的项目经营,挪作他用,甲方有权终止合同;在乙方不违约的情况下,甲方不得以任何理由破坏和干扰乙方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
2、甲方应保证所出租的啤酒花地权属清楚,如因权属问题造成乙方的损失,甲方要负责全部责任。应积极支持和维护乙方的合法权益,如有侵占或损害行为,造成的损失由当事人承担民事赔偿等法律责任。
五、乙方权利与义务
1、在租赁期内,乙方不能改变啤酒花地的用途,作其它开发。乙方从事约定本项目的经营不受甲方限制和干扰。
2、合同签定之日起到合同生效前,在不影响甲方的前提下,乙方有权做前期的杂草清理及规划工作,甲方无偿提供住房两间,作为乙方生产、办公用房。
3、乙方租期满后,必须做好酒花地上及房屋的清理工作。
六、合同的终止,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可提前终止合同。
1、双方协商解除的。
2、国家需要征用该土地。
七、解决争议的办法
1、双方友好协商解决;
2、向当地行政或司法机关申请调解或起诉;
八、违约责任
本合同签字生效后,双方必须严格执行,若一方违约,按合同法有关规定支付违约金,并赔偿由违约对另一方造成的经济损失。
九、其它约定事项:
1、合同期满后,经甲乙双方协商可续租,且乙方在该酒花地租用上有优先权。在合同到期前一个月,乙方应提前通知甲方是否续租。
2、该合同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3、本合同经甲乙双方签字盖章生效。
甲方(签章):乙方(签字盖章):
联系电话:联系电话:
月年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