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三地理复习备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高三地理复习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杨景波陕西省紫阳中学
一、关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由于大学生就业的压力、社会现实中竞争的不公正现象的影响,导致很多学生学习的迷茫,目的性不明确,或者目的看似有却飘渺,从而在学习中缺乏强劲的动力和压力,主动性不足。各科高考知识都很庞杂和相对枯燥,又由于高考毕竟是选拔性考试,对学生抽象思维、理性思维的能力要求较高,在这种应试教育的“逼学”“苦学”下,让学生在学习中无乐趣可言,常常受到失败的打击,信心缺失,更谈不上高涨的积极性。很多学生探究精神不足,很少质疑,很少提问。如何应对这种状态下的高三复习备考?恐怕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教师要善于吸引学生,要让你的课堂充满吸引力(魅力),如流利精准的语言、精美的板书、漂亮的手绘地图等等,总之,你越有自己的特色,就越能吸引人。这种特色,不必人人相同,也不可能相同。其次,教师的讲解一定要准确,要深入浅出,用最简单的话把复杂的问题讲明白,把抽象问题具体化,把原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第三,要有到位的组织教学。在课堂中随时注意学生的反应,注重师生互动。
二、关于地理各版块的特点和复习策略。
区域地理是命题的落脚点和出发点,任何地理原理都要落实到具体的地理分析中去,复习不能是简单的重复初中地理教材,不能是机械地记忆地理事物,而是要将感性认识理性化,分析地理现象背后的原因和本质。关于区域地理复习的时间安排,自然地理复习之前和必修地理复习完以后,谁更有效?请大家多摸索。今年区域地理复习时注重以问题为核心,以问题探究带动区域的复习。
自然地理是重中之重,也是学生复习时最感到头疼的部分,文科学生普遍缺乏理性思维和数理能力,地球运动部分究竟该如何处理?也请大家提宝贵建议。大气章节是自然地理的核心,是命题的枢纽,此章节必须严细实,点点滴滴都要过关,否则,地理备考就是沙上建塔,根基不稳。自然地理重在“理”,即原理,原理的掌握一定要透,机械地记结论用公式是无法适应新课标背景下的高考的。所以,教师在复习备考中面对关键知识点,要引导学生层层质疑,追根索源,比如热力环流考点就是如此。
人文地理的核心是人地关系,是地理科学未来的发展主方向,自然是高考命题的着眼点。这部分看似简单,学生往往容易忽视,但做题时也最容易出错,备考中一是要引导学生高度重视不要掉以轻心,另一方面要训练学生答题表达描述的准确性,在“准”字上下够功夫。
选修地理虽然只有10分,但其中的思维训练、涉及到的知识点很多都是必修内容,特别是灾害地理和环境保护,甚至旅游地理也是如此,复习时三本书都涉及,尽量给学生提供广阔的知识空间和发挥余地。
三、关于复习的效率。
高三的学生其实很累,教师很多时候是无法体会的。我们很多时候凭自己的理解安排课堂复习内容,却往往忽视去设想一下这样安排学生究竟能掌握几成知识?
以下几方面尤其值得注意:
第一方面:如何提高学生每节课的效率?
每节课复习的内容不宜太多。比如某个考点涉及4个知识点,一种方法是一节导学精讲,一节自习做题训练,另一种方法是一节课精讲两个知识点,复习完后马上针对性训练,打乱课堂与晚自习的界限。让课堂像一篇好文章、一出好看的戏剧一样有起有落,让学生张弛有度,精神既紧张又放松,提高课堂效率。
第二方面:如何提高学生对每个考点的掌握程度?
我觉得关键是反馈要快,校正要快,检查要勤。反馈的方式一是课堂提问,二是完成作业。一个知识点讲完立马抽学生复述;这既能督促学生课堂专心,也能检查掌握情况,如果掌握情况不好,教师可以随机调整复习计划;学生收缴起来的作业要尽快批阅,间隔的时间越长效果就越差,就是要乘热打铁。勤检查,如学生的错题集整理、复习资料的自主完成、课本的阅读要定期不定期地检查,以检查督促学生的复习。
第三方面:如何引导学生建立知识框架,使知识系统化、体系化?
很多学生复习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时似乎都掌握得很好,但一遇到综合性强的问题时顿时蒙了,不知从何入手。一旦经老师提示或参考答案分析后又觉得这个问题很简单,高考题大半都是这样的题。这关键要让学生建立知识网络,让知识不是一团乱麻。如何建立呢?可以给出知识树、知识网络图表,让学生填空,其实很多复习资料都是这样做的,但这种方法使学生很被动,效率不高;另一种是让学生主动搭建网络,主动分析各知识点的相互关系。当然这要教师的引导。如气温与降水,地质与地貌,气候与植被,气候与土壤,气候与河流,工业与农业,交通与商业等等。还可以在一轮复习中让学生有意识地归纳整理小专题。这个工作不能等到二轮复习才开始做。如在区域复习中可以整理很多小专题。整理小专题能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培养思维能力,让他们学会分析,学会归纳。等到一轮结束,能力定会有很大提升。这虽然会导致一轮复习进度有所减慢,但磨刀不误砍柴工。如黄土高原复习时,可穿插水土流失小专题。用以下几个问题就能引导学生去分析归纳了:
什么是水土流失?水土流失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或者哪种环境多发水土流失)?中国和全球有哪些具体地方水土流失很典型?水土流失有什么影响?(分析利弊)水土流失可用什么方法去治理?
学生只要能自主整理小专题,不管全面与否,都有很大的积极作用,对思维的训练很有帮助。
杨景波陕西省紫阳中学725300
邮箱:yangjingbo.001@163.com
第二篇:英语复习备考应注意哪些问题
英语复习备考应注意哪些问题?
1.单选题:是一头扎进题海中只做练习,还是采用“学新忆旧法”?
教育部考试中心综合处、英语科试卷命制负责人刘庆思在谈及高考中单选题的作用时说:“由于各方面原因,语言知识的传授仍然是教学的重点或次重点,教学中仍大量采用单项解决、逐项训练的方式。爲了在一定程度上照顾这一现实,NMET中仍保留了相对数量的单项测试题。”
在150分中有15道语法知识和词汇辨异题,虽只占15分,但也不可轻视。从历年实测的情况看,动词或与动词相关的题目的考查在15题中占7至8题。因爲动词的变化多,而且是句子的核心部分,所以同学们在进行单项或知识块复习时,务必把动词或与动词相关的部分作爲复习的重点。首先是动词时态、常见基本概念要清楚,必要的练习应当做,这样才能在实际应用中少出错或不出错。第二,情态动词要搞清楚它的基本用法,最好在课本中每单元的对话中体会,这样才能形成语感。
比如:-Is john coming by train?
-He should,but he ____not.He likes driving his car.A.must B.can C.need D.may 答案爲D.从回答中我们得知John应该乘火车,但由于补叙说他喜欢自己开车,由此推断是“有可能”或“不太可能”。从四个选项中我们得知只有D符合回答的口气。若不知道must not意爲“千万别”;can not爲“不可能”;need not爲“不必”这些基本概念,判断此处应该用may not是不可能的。
第三,非谓语动词用法也是历年必考项目之一,应予以重视。一般来说,不定式、分词(包括现在分词和过去分词)常在单选题中出现,动名词常出现在短文改错的考查中。不论它们出现在哪一项的考查中,作爲重要语法点和知识点,了解意义、用法进而做出正确判断是非常重要的。对于非谓语动词的考查,考生在进行复习备考时,应保证一定数量的练习。另外,在对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应当留心比较幷通过不断复现加强记忆。比如:The managers discussed the plan they would like to see carried out the next year.应该明白定语从句省略to,还应知道see sth.done这一用法。再比如:Having a trip abroad is certainly good for the old couple,but it remains to be seen whether they will enjoy it.应知道remain这个词的意思和用法,同时还应在平日的练习中加深印象,这样才能在考试中做出正确判断。
不少同学一到高三便急于做大量习题,忽略了对高中第三册教材的学习,这样做很不完备。其实,上到高三后仍应继续学习,只不过是另一种学法:学新忆旧法。学的是新课文,接触的是新单词,但同时又在复习、回忆以前学过的内容。在高中第三册第二课第9页上有这样一句:He was a strict but good captain,one,who unusually,took good care of his sailers on his ship.若同学们在课文学习中,对这样的长难句能稍作分析,从而知道one与前边的captain是同位语关系,who引导一个定语从句,这样再见到“Meeting my uncle after all these years was an unforgettable moment,one I will always treasure”时,自然会联想到以前学过的相关的内容,然后在空白处选one,这是2002年英语高考试题中的第35题。以上例句一方面说明了学习课文内容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从句的考查是高考单选题中的重要考查项目。在每年的15道题中至少有2道,而且各种从句都有可能考到。若希望少出错误,一方面应对课文、阅读材料中的长难句做到正确理解,一方面应做一定数量的练习。不少考生对考试中出现的动词词组的考查感到困惑,于是一头埋进题海中做大量练习,这样做很盲目。对词组的考查通常有两种情况:其一爲过难题,这种题原本是考试中的不足点,不能因爲在高考中出现就认定是一种暗示或倾向,从而大做特做这类练习题。比如2001年高考的第26题:We didn't plan the art exhibition like that,but it worked out very well.查遍初、高中课文,也无workout作“结果”解的句子。当学生作“算出”理解时,无论如何也无法与句意联系到一起。再从对该题的分析看,只有13%的同学选对,而且低分组同学猜对的人数大于高分段组同学的人数。而干扰项C went on的误选人数占44%,高分段组考生又明显高于低分组考生人数,这说明了考题命制存在问题。2002年高考中仍有一道动词词组题:We thought of selling old furniture,but we've decided to hold on to it.It might be valuable.选项hold on to与其他三个干扰项(keep up with,turn to,look after)相比较,既能感受到三个干扰项的作用,又能通过比较倾向于hold on to,这就使这道题猜之有据。如何才能从容应对每年高考单选题动词词组的考查呢?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高三课本中出现的词组要掌握,比如“吴哥窟”一文中“when the sun sinks lower,the shadows spread across the courtyard.And everything takes on a goldern colour”这一句,前者spread across不是词组,而后者take on则是词组,而且是动词与介词搭作及物动词使用。
二、对一部分阅读短文中的词组或有用、有文彩的句子划一划幷逐步记住。比如2001年高考中阅读理解部分A篇,全文较短,不足200词,叙述的事情也不复杂,但阅读过后仍能从中“学新”且“忆旧”,学新体现在:The major market force rests in the growing population of white-collar employees,who can afford the new service.忆旧体现在:Now 12 car rental players are in the game,with more than 11500 cars in their books.第一句中rest in是个常见且有用的词组,后一句应该背下来。
就短文而言,谈及出租汽车消费问题,不仅有with短语用法,还有player的妙用。原本应用“公司”一词,但句中用了“in the game”这个短语,从而将company改爲player,使读者感到妙趣横生。同学们在大量阅读文章时,若每篇至少能够记住一个常用词组和一句有用的句子,高考中的单项选择题就可从容应对了。
2.书面表达:如何克服“中文式英语、句子结构不正确、用词欠考虑”等书面表达中最常见的毛病?
刘庆思在谈及书面表达时有这样几段话:“情境作文是综合性较强的试题,它能够考查考生对语法和词汇的掌握情况及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对作文题的评阅,将主要从内容要点、应用词汇和语法结构的数量、准确性及上下文的连贯性等几个方面入手。另外,单词拼写、标点符号的使用及书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考生成绩。”
情境作文的命题原则是:
1.提供给考生的模拟情境需真实可信,要求学生写出的材料应该有一定的实际意义。“用英语给你父亲写封信”
“假设你是一个宇航员”这类的试题不应该出现在试卷中;
2.模拟情境应符合考生年龄特点,应尽量是考生曾经历过或将会经历的事情;
3.不应该考查考生写作能力之外的能力。要求写作的内容应该爲考生的生活常识,否则,考生则可能会因不
理解写作要求等非语言因素而丢分;
4.写出所要求的词汇量。
回顾近年来的作文题,1999年给美国朋友Smith回信介绍学校三年来的变化,2000年在美国探亲时目击一场小汽车撞人的事情叙述,2001年向澳大利亚朋友介绍减负前后的不同,2002年向报社投稿客观介绍公园是否应收门票的讨论,2002年北京卷野外生存训练的英文日记等,都符合上述四个原则。
考生在书面表达中,最常见的毛病是“中文式英语”,比较典型的例子有:If you want money,I have
no.If you want life,I have one.(要钱没有,要命有一条)Give a colour see see.(给点顔色看看)这几个句子是用英文套用中文概念,估计英、美人看不懂。另一种虽然也像英语,但一看就是中文的思维模式。比如:
2002年给英文报纸写信。原本应I am writing to tell you about the disscuss we've just had ahout whether an entrance fee should be charged for parks.但不少同学都写成I want to tell you about the discussion we've had about whether an entrance fee should be charged for parks.就I wanto tell you……而言,本身没有错,但用在此处就不符合英语习惯了。
2002年北京试卷野外生存训练的结尾部分:Thanks to the compass,we finally arrived at thecampsite.Although we felt tired,we managed to set up the camp and to make a fire.然而有些同学偏偏受中文“虽然……但是……”的影响,将句子写成Though we felt tired,but we still managed to set up the camp and to make a fire.岂不知这样一来就成了两个不伦不类的英语句子了,前半句是主从复合句的从句,缺主句;后半句则是个幷列句的第二分句,缺第一分句。
第二种常见的毛病是句子结构不正确。其实这也是“中文式英语”的延伸。同学在写出这种有问题的句子时,潜意识仍是中文。比如2002年全国卷中40% of the students are against the suggestion.或whereas 40% of the students have the
opposite opinion.但是不少同学写成40% of the students against the suggestion.使得句子中少了动词。由此想到在平时的日常英语学习中,不少同学在写support(支持)的反义词时,将against作爲首选。忽略词性是中国人学外语过程中常犯的错误。在表达应支付工人工资这层意思时,原本应40%of the students think fees should be charged,for you need money to pay gardeners and to buy plants and young trees.但相当一部分同学写成40% of the students think fees should be charged,for need money to pay the workers.这样写的结果,使得由for引导的第二分句少了句子的主语。看似是句子结构,实则是中文式英语的延伸。有的同学在表达“如果公园不收门票,从哪儿弄钱去付工人工资呢?”时这样写道“From where to get money to pay the gardeners if don't charge the fees?相信高中同学都能明白这个句子的意思,因爲大家都是中国人,又读过表格中的信息,但对一个以英语爲母语的外国人就不一样了,他们很难想到if后边的意思,显然这是一个缺少主语的复合句。正确的英语结构应爲:where can we get money to pay the gardendrs if the parks don't get entrance fee?
第三种现象爲用词欠考虑。造成这种错误的原因是平日积累太少,或没记准意思及用法。2002年北京卷最后部分Li Ming then put up the tent,and I made a fire and started cooking.但就有人写成Then we set up the camp and set fire to cook food.姑且不谈to cook food的对错,单就set fire而言就是个不可原谅的错误,set fire to a place系纵火烧某处,显而易见是对make a fire这个词组没有掌握。2002年全国卷”应收门票但价位不能太高“的表述中就有人写成”The price shouldn't be
expensive.“忽略了price,speed,temperature是high与low的关系,物品才能cheap与expensive呢。
第四点不足是不会使用承上啓下作用的连接词、过渡词组及过渡句,短文写得生硬干巴。这种现象随处可见,就不赘述了。
第五点应注意的是,目前高考有关书面表达的评分标准已对句子结构有了更高的要求,应有”较多的语法结构和词汇"。因此广大同学在书面表达训练中应想到这一点,不能都是小句子、短句子。换言之,在你的短文中,应适当使用三两句结构相对复杂的句子。
例如:Charging entrance fees will no doubt keep some people away.What is more,it will become necessary to build gates and walls,which will do harm to the appearance of a city.On the other hand,40% of the students think that fees should be charged what's more,On the other hand作爲承上啓下的过渡部分用得巧妙。从it起至ofacity止是个结构较爲复杂的句子,而no doubt keep some people away无疑是较高级词汇。
怎样才能将短文写好呢?首先要写,其次要在精读及准精读文章中汲取营养,对于好的句子,最好能背诵下来,幷适时用于写作训练中,长期坚持,定能见效。
第三篇:高三地理复习备考工作总结
2012~2013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地理复习备考工作总结
本学期我们高三地理组认真贯彻落实学校整体教学计划和三年级高考复习具体要求,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现总结如下:
一、精细制订备考计划,有条不紊地完成高考复习内容。
高三地理复习为三个阶段:第一轮是夯实基础,按教材的顺序梳理知识,形成知识网络,计划在2013年的3月初完成。该阶段以“小步子”、“慢节奏”进行复习,不盲目追求进度。本学期我们已经完成了必修三本教材和区域地理的复习,春节过后用两周时间复习选修地理,结束一轮的复习。第二轮是专题复习,到2013年4月底结束。专题的个数不易太多,专题不易太大,以小专题形式进行,以评代讲,达到查漏补缺和提升解题能力的目的。第三轮是综合复习,贴近高考,关注热点,创新试题,标准命题,规范答题,调整心态,积累实战经验,全面提升学生高考应试能力。
二、深入开展教学研究,准确把握高考内容、要求和方向
1、利用暑假,让老师把近三年高考课标卷做一遍,深刻理解其考查的内涵,熟悉近几年高考试题的形式和要求,明确复习的方向,理清教材复习的重、难点,高屋建瓴地引领学生对教材进行复习。
2、经常组织本组教师学习和研究考纲及说明,熟悉高考大纲的内容、要求和方向, 加强高考地理试题研究,把握高考命题走向,使高三地理复习有明确的导向。
3、认真组织两种形式的周教研活动:一是“说课研讨”。①明确主备人及其主讲内容(本周教学计划和内容、课标和考纲要求、学情分析、教法学法、习题筛选等);②要求其他成员发表意见,对主备人方案给予肯定或提出异议;③主备人综合集体意见,对主备教案进行修订,进一步完善集体教案。二是“攻其一点”。有时教研“眉毛胡子一把抓”,教师间缺乏碰撞和交流,教研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采取取其一点备细备精,说深刻说到位。通常就某一教学重点或难点如何突破让每一位教师分别发表看法并展开讨论,多方论证比较,最后达成共识。
4、认真组织教研课、观摩课的听评活动。本学期我们一共组织了12次教研课,通过学校领导的指导和本组教师的点评,使授课教师更清楚地发现自己课堂的优势和需要改进的方 面,听课教师也都从不同方面吸取经验和教训,改进了自己的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青年教师经常听老教师上课,虚心向他(她)们学习和请教,使自己迅速地适应了高三的教学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成绩。
三、精心组织教学,认真做实备、讲、练、批、辅等教学常规环节
1、备课方面:
在集体备课统一目标和要求的前提下,允许每一位教师从自己和学生的实际出发,对集体教案进行修改和补充,发挥集体优势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彰显教师的独特教学魅力,从而形成真正的能够满足学生所需要的多样化课堂教学形式,打造激情和高效课堂,发挥课堂是获取知识、提升技能的主阵地作用。我们对教案提出明确要求:①体现考纲要求;②全面挖掘和充分利用现有教材及辅助资料,整合知识体系,突出重点,使学生对所授知识易学易记。
2、讲课方面:
只有课前充分准备,才能在课堂上灵活自如的驾驭教材,把控好教学的节奏,完成课标和考纲要求,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为打造实效课堂,我们反对四种课堂倾向:①不顾教学重点所在,在一个简单问题上过多的补充自己较为熟悉的材料,造成课堂时间的浪费;②三言两语讲完教材,留下大量时间让学生看书做练习,美名曰“自主学习”,结果学生在课堂上根本没有弄清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③动辄就讨论一些没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美名曰“激情课堂”;④“满堂灌”不给学生自主思考、发出质疑的机会。
3、练习方面:
1、认真编写周练、周考试题是夯实地理基础知识,培养能力,提高地理成绩的一个重要途径。筛选体现当前所讲的内容,筛选有利于培养学生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内容,筛选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的内容,筛选有利于培学生养论证和表述地理问题能力的内容。
2、在平时练习中要求学生重视审题和解题技巧的训练。具体做法有:第一,慢审题,快答题。就是让学生一字一句地读懂文本材料和题意要求,一个图例一个注记地看清图幅内容,然后提取有效信息,并根据掌握的知识、技能、方法进行整合形成答案,最后较迅速地 规范书写。慢审题有两个作用,一是找出“题眼”,即解题钥匙,二是找出最有效的信息。
3、要求学生及时整理“地理纠错集”,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反思,教会并督促学生自己做好地理知识的查漏补缺和地理解题方法的积累。
4、批改方面:
只有认真细致地批改作业,才能准确地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兴趣,了解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这样才能在作业评讲时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为此,我们在批改作业时着重检查学生的做题习惯(审题、做题、反思与总结),答题的思路和方法,答题的基本模式(思维、应用、语言),以及使用学科语言的规范性。每次作业批改之后还要进行细致地统计,对错误原因进行准确地分析,对每道题的讲评思路精心地设。
5、辅导方面:
①辅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升学复习的内容多,时间紧,还要“以新带旧”、“查漏补缺”,必须有时间账,所以必须学科计划辅导学生科学制定复习计划。
②辅导学生认真听讲。到了高三有部分学生有一种错误的想法,以为老师已经讲过了就不注意听课。针对该种错误思想,我们及时地告诉学生:每科的老师都是专门研究自己所教的科目,对高考怎样考,考些什么都是比较清楚的,老师在讲课之前都要精心的备课,认真的组织复习的内容,复习的方法等,在复习时很少是停留在第一次讲课的基础上,而是要在第一次讲课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提升、挖掘其中所蕴藏的高考信息,所以听讲是各环节的核心。如果说走捷径,听讲就是捷径。
③辅导学生有效做作业。高三学习时间比较紧,各科老师都布置大量的作业,致使许多学生只能忙于应付作业,针对这种问题我们首先让学生明确作业的意义和目的。作业其实是检验、深化、巩固所学的概念、原理、理论,并且熟练地运用这些概念、原理、理论,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形成能力。所以我们要求学生做作业时必须“精做”、“钻透”、“反复推敲”、“仔细琢磨”,“对于典型习题一定要舍得下功夫,不要只满足于能做出来,而是要反复推敲,仔细琢磨,然后再去做同类的题加以巩固”。要思考题目,精于审题,要搞 3 清楚从哪里入手去做题,在“已知”和“未知”间怎样搭桥,经过几个步骤?做错了,为什么错?做题要有足够的量,但是也要适度。
④辅导学生及时总结。读书,有一个由少到多、由薄到厚的过程,到一定阶段,必须要做到“由厚到薄”、“返博为约”。因此,我们要求 学生要把学过的东西,进行梳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总结要经常进行:每节课上完后要总结,一周学习内容要总结,一个月学习内容要总结。善于总结是学好文科的重要环节。
四、复习备考中存在的困惑及对策
1、集体教研时主讲人关注的是教材,而不关注学生,缺乏研究,其他人只是默默地听,很少有人指出缺点,提出异议。这样的集体备课只有集中合作的“壳”,而没有思想碰撞互动的“魂”。因此,多采用“攻其一点”教研形式,以后要把教研的任务和内容进行细化,并具体落实到每位成员。集体备课不仅要注意“课前备课”,更要落实“课后反思”,把每个人的“反思”,在下次集体备课时分享给备课组成员,以便同组教师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2、学生作业敷衍,答题失误多,同一个题今天做错,以后还错!该现象产生的原因之一是学生作业太多,确实顾不过来,今后我们应进一步精选试题,压缩题量,提高质量,重能力培养,抓答题规范。
以上总结,可能有不妥之处,敬请有关领导和同仁批评指正。
高三地理组
2013年1月20日
第四篇:高三地理复习备考计划
高三地理复习备考计划
信宜怀新中学梁 莹
以《高考大纲及说明》为依据,联系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性,夯实基础,通过综合训练,努力提高学生的高考应试能力,以适应新的高考形式和要求。
一、情况分析:
学生情况:本届高三文科有3个班,其中将高二的一个艺术班的学生均分到三个文科班中去。学生的整体基础较差,基础知识掌握不好,缺少解题能力。
二、备考依据:
《2012广东文综高考大纲及说明》,《金榜夺冠2012高考地理总复习》及相关练习,《区域地理》(自编资料),地理教材等。
三、工作目标:
地理学科涉及内容多,但是考试内容却有限,而且每年考试题都具有不重复性,因此一轮复习的重点就是全面夯实基础,要使复习具有针对性、有效性、省时性。对于高考重点知识要大讲特讲,讲深讲透,而非重点知识少讲略讲,不考内容干脆不讲。避免走弯路.浪费学生宝贵的复习时间。
四、具体措施:
(1)钻研考纲和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归纳总结。着眼教材,建立网络,进行全面系统地复习。
1、分析考纲,把握考纲变化。
2、全面了解教材,把握重点。
3、突出主干,落实基础。知识系统化。
4、注重总结。特别是地理事物、现象规律分析。
(2)研究历年高考试题。
老师要对近五年的高考题进行研究,要将高考题做全、做透、做通。要注意搜集高考信息,了解高考动态。
(3)精心组织教学:
1、备课:要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备课,要在把握高考方向和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备课。搞好集体备课,每一堂课都要做到集体备课,发挥集体的智慧。将集体备课落到实处,而不是流于形式。
2、上课: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上好第一堂课,上课要注意发挥自己的优势,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要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因材施教,补差提优。要注意做到讲练结合。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
3、课后反思:认真总结每堂课的得失,养成每课一反思的习惯,并能记录下来。本学期每篇讲读课文的备课中都能体现课后随笔。在反思中求进步。
(4)精选、精练、精评
进入高三,练习越来越多了。堂课要有练习,每个单元有小测验,每个月有月考。怎么样用最短的时间,做最好的题目,掌握最多的知识,往往成了成败的关键。
首先,教师对试题要精心挑选。所以老师要多做题,要分析试题,要把握高考题的特征,要学会自己命题。
然后,老师将自己精心挑选的试题在合适的时间布置下去。有的可能适合做课堂练习,有的可以做例题,有的适合做考试试题。而且要注意时间上的安排,要做到短、频、快。题不在多,关键要精。
试题讲解要及时,要讲透,要注重解题方法,解题思路的培养,还要强调答题的规范化,用词的专业化。
五、高三地理复习时间安排
1、第一轮复习(2012年8月—2013年2月)
世界地理、中国地理(2012年8月—9月)
必修一(2012年10月)
必修
二、必修三(2012年11月—1月)
2、第二轮复习(2013年2月—4月)--地理专题复习
3、第三轮复习(2014年5月)---综合模拟训练,查漏补缺。
二轮复习采用专题模式,主要是强化主干、构建体系,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讲练结合以练为主的方式,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针对学生的失分情况,首先,强调审清题意,做题时找出每个问题的关键词;其次,加强地理专业术语的规范,在讲授时用语要科学、规范、准确,要用地理术语来表达,切忌用方言;第三,要充分利用各种示意图,让学生建立形象的地理表象,提高地理图表分析能力;最后,培养答题技巧,如尽量少而精,如果没有把握则不如多答。尽量具体详细,但如果没有把握,则可适度模糊。一定要做到条理清晰。
第三轮复习则要关注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文综套题训练,查缺补漏。
第五篇:高三地理备考复习体会
立足考纲考点,紧扣地图材料
定位区域事物特征,剖析规律原因影响
——高三地理备考复习体会
花开花落,冬去春来,又一届高三复课再次进入百日备考冲刺阶段。在紧张的复习备考中,教师苦教、学生苦学的精神固然重要,但要想在高考中得高分、少丢分,光凭努力是不够的,还要有科学的方法、独到的技巧、适当的策略,这样,教师教起来自如,学生学起来轻松。
(一)明确高考目标。
高考考点告诉我们怎么考?考什么?的问题,明确了目标,教师才能知道怎么教、学生怎么学。纵观近几年高考试题,不难看出,贴近生活、关注热点是方向,其目标重在测试学习者的知识建构能力和迁移能力,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强调对整体知识的把握,以及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考核目标有明显的梯度,尤其第36题和37题,以实现高考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适当的难度。同时考察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准确表述、描述和解释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能力。
(二)细研考试大纲。
考试大纲告诉我们考什么的问题。明确了大纲,我们就知道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细读近几年地理考纲,看似面面俱到,其实是重点突出、考点凸显。首先是不回避热点问题,如能源、资源仍是永恒的热点;环保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人口问题、自然灾 1
害问题也是重点提到的地方。值得注意的是考纲把太空开发、宇宙探测重点提出,这与我国神舟系列飞船的发射有关;宝岛台湾、南海的气候、地形、资源、旅游及对环境影响等,把这作为热点;10年新疆北部普降暴雪,其原因及影响;世界地理点到了几个具体国家:日本、印度、埃及、德国、俄罗斯、美国、巴西、澳大利亚;中国地理甚至具体到红水河水力资源的阶梯开发,接近越南凭祥的红木家具的开发等,这是以前没有的。
(三)立足地图材料,注重相关问题。
明确了目标,把握了方向,那么如何把浩瀚无边的地理知识理成条、串成线,使学生答题时运用自如、信手拈来,我的做法是立足地图材料,注重区域定位,认识相关事物的现象、特征、规律,分析发现其形成原因,认识人地关系的相互影响。
地图是地理的灵魂,逢题必考图,无图不成题。在第一轮夯实基础复习阶段,让学生把零散的知识用一幅幅图形把它串起来。地球运动图、日照图(宇宙、地球)——大气运动图、气候分布图(大气)——洋流模式图、盐度水温图(海洋)——地壳物质循环图、自然带分布图(陆地),用这样直观的八幅图将自然地理知识串成一串。如:当学生看到地球运动图时,立即联想到地球运动的方向、周期、速度,以及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理解了大气运动图,也就不难理解大气的热力运动、垂直分布、三圈环流、气候成因等各种发散的知识点。人文地理也不例外。农业地域类型图——工业分布图——人口再生产图——城市布局图——交通线路图——文化景观图——世界格局图等。这些图形将人文地理条理化、清晰
化,学生依图索文就容易掌握一些。
对于区域地理的复习,地图的作用更为重要。学生如何快捷地掌握并会运用地图是关键。
首先,强记经纬网。经纬网是区域认定的基础,借助它可以计算距离、确定方向、认定地区。记忆的办法是掌握足够的控制性事物,如几条特殊的经线(0°、180°、东西经120°、90°)、纬线(赤道、回归线、南北纬30°、40°)所走过的地形区、大洲、国家、城市、河流、山峰。掌握了这些,那么与试题给出的区域相对位置就可以认定出来。我在教室分别悬挂大幅中国、世界地图,并用红笔勾画出重要经纬线,使学生在课余也可以无意识记忆。同时记忆具有战略地位的地区,如马六甲、波斯湾、苏伊士、巴拿马、开普敦、多佛尔、土耳其等。
其次,运用逻辑记忆,即记住东可推知西,记住南可推知北。比较记忆,将东西半球经度相同地区比较,将南北半球纬度相同地区比较,海峡与海峡比较,河流与河流比较。分类记忆,将地理事物分成若干类,分类记忆地理事物的分布地区。
最后,建立思维地图是对付无图考图题的有效方法。如:“从北极黄河站往正南走可到达哪个地点”;飞机从甲地飞往乙地的时间换算等,做这类题必须胸中有图。思维地图是将许多直观地图抽象、整合在头脑中,运用时再现。为了让学生构建思维地图,在复习中不放过任何一幅图,凡图必画,教师在黑板上画,学生在下边画,画得多了,便可将地理事物的点、线、面组合成完整的思维地图。
(四)综合整合地图。
在第一、二轮复习中,学生头脑中已积累了大量的各式各类的地图。后一阶段复习的重点任务是对地图的综合整合,并与政治、历史相互联系,形成文综知识体系。培养学生从地图中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能快速、准确地读出图中潜藏的历史、地理、政治知识。如:能从一幅欧洲政治经济格局图中解读出欧洲区位、气候、地形等地理知识;与两次世界大战相关的历史知识。综合国力、资本主义国家霸权争夺等政治知识。在东亚季风图中能读出季风成因、特点以及季风与农业、自然灾害的关系等相关地理知识,还可以读出中国历史上借助季风航海的方向、航线、到达地区,以及中国的海外贸易与沿海城市兴起的关系等历史知识;还可从季风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利与弊引申到政治学科中矛盾的双重性、一分为二等辩证法的理论。让学生尽力从各种地图中挖掘整合文综知识,对那些横向联系明显的地图重点归纳,分类整理。
总之,在地理迎考复习中,牢牢把握地图这个地理学科的灵魂,教学才能有的放矢、胸有成竹。但教学有方,教无定法,各位同行一定会有更好更完善的教学方法,敬请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