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父亲--父子篇》影评[模版]
父亲——父子篇影评
这部微电影,是筷子兄弟继《老男孩》之后推出的又一新作,上映于2011年末。影片全长27分钟,表达了一份可歌可泣的父子深情。下面,我将具体从几个方面评说这部微电影。
从情节设置上说,电影总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即回忆阶段、大宝堕落阶段和大宝成名阶段(即以”父亲照料面摊“和”大宝遇到导演“为两个划分点),可谓是跌宕起伏,感人至深。但是,仔细看来,便会发现一些问题。其中,影片的回忆部分应该是用来讲述父亲从军负伤回到家乡后,照看大宝的故事,是神童大宝的辉煌时期。这一阶段以父亲在面摊收拾东西的前后两个镜头为划分,本想做到段落清晰,但是,却多包含进来了几个场景,即“大宝与同学大打出手”和“大宝与莫名女人鬼混被父亲发现”,如若将这两个场景调出到面摊镜头后面,便可达到预想的结果了。
从影片转场上说,影片只照顾到了部分场景,比如父亲在面摊拿纸擦眼泪,就转至回忆中的军旅生涯;在病房看到儿子照片,就转至与妻子团聚的场景等。但是,其后大部分的场景转换都是很生硬的,例如,由大宝与同学大打出手转至大宝与女人鬼混,后又转回到父亲带大宝去赔礼道歉,让人匪夷所思,假如直接将“大打出手”与“赔礼道歉”两个镜头衔接在一起,在转场上不就是顺理成章了吗,可见这是一个不小的失误。又如大宝在夜市卖唱被打后,接入大宝当裸模、大宝贴手机膜的场景,直到其打电话回家求救,本是自成一体的四个排比对称段,但是,期间那段大宝倚墙弹吉他的场景却来了个画蛇添足,如若删掉,效果就非常好了。再如,大宝打电话后就当上了婚礼主持人,并开上了轿车,这个就是大跨步式的前进了,转场生硬尤为明显。
从影片的具体场景上说,有这么几幕很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第一幕便是父亲带大宝去同学家赔礼道歉的画面,场景中大宝一幅吊儿郎当的模样,其同学则是一幅凄惨样子,而反
过来大宝父亲低头弯腰,诚惶诚恐,而其同学父亲则是抽着烟、翘着二郎腿,盛气凌人,两
相对照,形成了鲜明的形象对比,讽刺意味极强。第二幕要说的便是父亲下岗的那一段,画
面中场长边打苍蝇边宽慰大家,而大家则一个劲的抽着烟,此情此景让人心酸。而更为重要的是,此场景铺垫其后大宝偷窥女厕所被抓,父亲出手打大宝的画面———祸不单行,让
从未打过大宝的父亲也失去理智,怒打大宝。第三幕是大宝打电话回家的一幕,母亲接通电
话喊父亲来接,而父亲却倔强着不理,父爱如山,爱而不言,感人肺腑。
从影片蒙太奇运用上说,影片从二十分半开始的一段平行蒙太奇直接促成了影片的高
潮。大宝的演唱会开场的同时,父亲正在追赶盗贼,随后父亲被车撞倒,大宝正式开唱。伴
着大宝的歌声,我们看到的是父亲的随身物品、义肢等散落一地,此时大宝在舞台上愈是辉
煌,我们就愈发感受到父亲一生的悲凉。画面最后,在漫天雪花中转接到父子俩站在吉他店的橱窗前憧憬的模样,意味深长,让人心酸,升华了全片的情感。
从影片的细节设置上说,也是值得我们品味的。例如,影片开头的一个镜头描画了父亲
面摊的场景,最先映入我们眼帘的便是墙壁上一个大大的“拆”字,凄凉之境被刻画的极为
鲜明。再如,在父亲下岗的镜头之前,有一个野狗在工厂边乱窜的镜头,预示着厂子的荒凉
和父亲下岗的局面。又如,在大宝与女人鬼混的场景中,其被父亲发现时手里还拿着一个放
大镜,加强了喜剧效果。还有,大宝自己在屋里弹吉他时,给了他的乐谱书一个特写,其第一面便是放过花生壳之后的样子,预兆了大宝的玩世不恭,随后便看到了一张裸照。诸如此
类,值得我们细细体味。
最后,从影片的音乐上说,其先后运用了老歌《十五的月亮》 以及邓丽君的《走吧,走吧》,还有老歌《多么神奇》等,声画合一,恰到好处。特别是片尾的那段筷子兄弟演唱的《父亲》引人产生共鸣,催人泪下。K011141806苏涛
第二篇:《父亲》影评
姓名:张丽专业:文化产业管理学号:201007157
忘记的爱
————评微电影《父亲》的主题意蕴
晚风吹过,脑海一片平静,似乎找不到你的足迹,原来你一直无声无息在我的忘记中,我要怎样努力才能重新记起你的爱——爸爸,车水马龙的世界、熙熙攘攘的人群、丰富充实的生活,我之所以敢大步的往前迈进,只是因为相信,蓦然回首,你就在灯火阑珊处。可是,灯光再亮,宴会总会结束。离别悄然而来,多想和从前一样,牵你温暖手掌,可是你不在我身旁,《父亲》的旋律响起,我们是否也回到了过去,回到了那个成长的泥泞小道,你牵着我的手,为我挡着风雨。香港著名作家梁凤仪曾说:“父爱同母爱一样的无私,他不求回报;父爱是一种默默无闻,寓于无形之中的一种感情,只有用心的人才能体会。”
微电影《父亲》讲述的是这样的一个故事,小学的女儿,因为有父亲的警车接送上学而神气的微笑;中学的女儿,因性格的叛逆而早恋;工作后的女儿,因时间累积而不理解父亲的爱;年轻的父亲,因有女儿而自豪;中年的父亲,因有女儿而放弃婚姻;老年的父亲,因爱女儿而选择祝福。这是怎样的一位父亲啊,自己的一生总在默默的付出,电影中有一幕特别的让人揪心,燕燕坐在板凳上吃着西瓜,看着《雪孩子》的动画片,而此时受伤刚好的父亲却在洗着衣服。也许有人说父爱更像是一座山,高大、坚实、粗糙的山,但它也会细腻,也会柔软。在公交车上与小偷搏斗,遭到女儿的反对甚至谩骂,但是父亲的尊严又让他陷入了矛盾中,与女儿的争吵中有让女儿滚以后都不给女儿开门了。最后自己滚了。也许这样的父亲是顽固的、执拗地、不可理解的。可是就因为他是父亲,所以他有权利顽固、执拗、不可理喻。父爱是沉默的,如果你感觉到了那就不是父爱了!
筷子兄弟一如既往的在影片中进行情感营销,父亲的整体风格是一种淡淡的哀愁,在父女关系的发展变化中,父亲总是处在淡淡的哀愁中,对女儿的爱是深沉而忧郁的,父亲有父亲的思想,女儿有女儿生活的时代,可是来自血缘深处的悲啼,总会让双方妥协,父亲在严厉批评女儿后总会细声细气的道歉,父亲在遭到伤害时,女儿还是会尽心尽力的照顾。最后,就算父亲再怎么讨厌肖利,还是威严凛凛的去参加婚礼,还是握着女儿的手走入婚姻的殿堂。亲情可以融化所有的偏见、固执,就像春天的阳光一样,父爱是默默存在的温暖,拥有思想的瞬间,是幸福的;拥有感受的快意,是幸福的;拥有父爱也是幸福的。父亲总是用特殊的方式爱我们,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爱因斯坦说,没有什么是绝对的。时间是相对的,它一分一秒的过去,而父亲也在一点一滴的变老。当沧海变成桑田,我终于从你的皱纹上、鬓发上读懂了父亲这两个字,原来你的爱一直在我身边,默默地,我终于重新记起了你,记起了你的爱——爸爸。我的脉博里流淌着您的血液,我的性格上深烙着您的印记,我的思想里继承着您智慧,这一切的一切,我将永远不会忘记。让我们记住共同走过的岁月,记住爱,记住时光。
第三篇:《父亲》影评
人力0901彭诏翕09205120
论电影《父亲》的精神内涵
对于一个动漫创作人而言,动画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体验、观察和表现。对于观众,一部动画作品是否成功,更多的是在于“表现”这个环节是否成功。“表现”往往通过多种方式来实现,背景画面是否细腻、音乐选择是否恰当、构图是否合理、人物安排是否全面到尾、色彩使用是否协调等,都会对一部动画作品的质量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大多数动画观众并非专业人士,所以,我个人觉得,动画作品打动人的关键不在于技术,而是在于精神内涵。如果能在心灵上引起共鸣,作品可谓成功了一大半。
韩国动画短片《父亲》,仅仅三分钟,却感动了成千上万的荧屏观众。首先,短片以独特的“书卷”形式展开论述,打开的书卷把画面一分为二,在同一时间轴上讲述着父亲和儿子的人生经历,更确切的说,是从儿子的出生开始,以儿子的成长为主线,父亲对儿子的抚养、为家庭的操劳、生活的艰辛为辅线,最终以父亲的意外死亡结尾,翻转主题,使“父爱”之一伟大感情得到升华,令人回味无穷。
日常生活中,人们更多的强调的是母爱,此短文在立意之初,就进行了巧妙地构思,以“父爱”作为主题,吸引了受众的注意。从只会躺在床上的婴儿到爬行再到走路,从天真活泼的少年到充满叛逆的青年再到成熟后的壮年,把一个男孩的成长历程用夸张的手段表现了出来。与此同时,右半边画面则是通过细节的变化,展现了父亲逐渐老去的一生。二者的的交集很多,父亲对小孩子的照顾,儿时对父亲的依赖,父亲对迷恋摇滚的儿子的失望……不禁引起我们的共鸣,这不正是万千家庭的一个缩影吗?二者对比强烈,父亲为了儿子一直在努力工作,知道老去后被排挤出职场,与此同时,儿子却正是风华正茂大有作为;父亲自己的积蓄给儿子买了一把喜欢的吉他,却舍不得为自己添置一个像样的公文包,儿子却并不懂得珍惜……震慑心灵,这不正是天下父母和孩子关系的一个缩影吗?“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待”,当父亲不幸遭遇枪杀身亡,空荡荡的房间只剩儿子一人,还有就是饭桌旁永远留给父亲的座位和一个当年舍不得购买的公文包(我的理解是,长大的儿子也终于想要送给父亲一份礼物,但这份礼物却已无人消受)。
短片之所以打动人,我想除了精巧的做工外,主要还是因为它的精神内涵。选题贴近生活,我们是在看别人,也是在看自己。“儿子”成长中的几个阶段,是我们很多人身上都曾经经历过的,天真、冷淡、叛逆、迷茫、成熟正是一个小小的生命剪影,回过头去,才发现,我们也留下了似曾相识的脚印。父亲代表了全天下的父母,他们的压力不会在孩子面前展现,他们的委屈留给的总是自己,对于孩子的需求他们总是尽量满足,对于自己却是精打细算,叛逆期的子女偶尔也会让他们失望,等有一天孩子自立了,他们却已经失去了自己的价值。所以,因为贴近生活,贴近观众,才会激发观众内心的感受。丰富深刻的精神内涵,来源于现实,也会引发观众的思考,这不是单调乏味的说教片,一味的对青年人灌输正统思想,而是通过对生活的再现,给每一个人提供了思考的舞台,究竟该怎样生活,究竟该怎样对待我们的亲人。悲剧性的结尾,造就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也引发了头脑风暴,珍惜父母、感恩父母、善待父母。可以说,伟大的精神内涵成就了《父亲》,精神内涵在每一部作品中都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我想,每一部成功的动画作品,总是可以找到一些打动人心的内容。无论是韩国的《父亲》,还是日本的《河童之夏》,即使是经过加工的卡通人物,也会让我们为之感动。两部作品形式并不相同,一部是快节奏的记录,一部是舒缓式的娓娓道来;一部带有强烈的纪实性,一部饱含浪漫的虚幻性,但毫无疑问,他们都是成功的动画作品,《父亲》和《河童之夏》都有着丰富的精神内涵。在精神主旨的表达上,也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运用。首先,两部作品中的主要人物都有着善良的本性,特别是对自己的家人。《父亲》的父子两个从始至终都是彼此的依靠,尽管也会有摩擦,但那些都是生活中在所难免的,反而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性。《河童之夏》中的一家人从一出现就营造出了温馨活泼的家庭氛围,反映了日本家庭的共同特点。其次,两部作品都真实的再现了人类的本性。《父亲》中的儿子经历了所有青年人都会有的青春期追求另类,与家长产生代沟,对家人的不理解,甚至还会伤害到自己内心深爱着亲人,但是这并不能代表一个人不好,这只是我们的成长所必须经历的过程,这样的青春或许才称得上完整吧。《河童之夏》中的康一一家原本品行善良,他们想要去保护河童小酷,但是家人在媒体的压力下,父亲在领导的压力下,甚至还包含着些许的虚荣心,明明知道小酷的不情愿,还是
把他推向了人前,直接导致了小酷一度的精神崩溃,险些丧命。但是,我们很高兴的看到,这些仅仅是作者安排的一些小插曲,是内容更加波澜起伏,也使人物的的内心更加丰满,作品显得更加贴近生活。再次,两部作品,都引起了我们对于生命的思考,人间的至爱亲情,人类与大自然万物的感情,它们赤裸裸的揭露了当今社会的残酷,人与人之间的竞争,眼前利益的诱惑,人类对自然地破坏等,让我们去重新审视自己的种种行为,气氛急转直下的同时,作者又留给了我们希望,儿子想要去孝敬父亲,康一一家也知道了小酷真正想要的是什么,甚至在《河童之夏》的最后安排了树怪的的出现,让我们对于更多河童的存在抱有幻想。
精神情感,是任何一部艺术作品不可忽略的永恒的主旨,正是因为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之间丰富的情感,才使得艺术活灵活现,才会让我们为了那些虚拟的动画人物而或喜或悲,深刻的精神内涵是动画作品的脊梁,因此,得到观众的认可,并且引发我们的共鸣,在诙谐幽默的气氛下亦或是眼泪的流淌中,我们的情感得到升华,认真思考人生,善待生命。
第四篇:我的父亲母亲影评(本站推荐)
我的父亲母亲是一部具有浓浓乡土气息的爱情怀思片。与其说它简简单单的知识一个影片,我更愿意称之为一段故事,有着浓重因缘和强烈情感共鸣的故事。
(内容梗概)母亲乳名招娣,年轻时是远近闻名的美人,不仅心灵手巧,而且勇敢地成为十里八乡第一个自由恋爱的女孩。她暗恋上生子的父亲——一个淳朴幽默的青年教师,她以自家的青花大碗为记号,给心上人花样翻新地送最好吃的“派饭”;她通宵达旦织出最艳的“房梁红”装点他的教室;为了听到教室里的琅琅书声,她不惜绕远路去担水;为了引起他的注意,她每天在送学生的路边等着他。终于,招娣的美丽和诚挚打动了青年骆老师的心,他们很浪漫又很传统地相爱了,然而,就在心灵刚刚撞击的那一刻,骆老师莫名其妙被打成右派,她疯了一般,揣蒸饺沿路追赶,人摔倒了,蒸饺烂了,青花碗也碎了„„技艺精湛的锔碗匠锔好了青花碗,却弥合不了姑娘破碎的心灵。招娣病弱的身体,瞎妈妈的泪水,招娣的决心,那条来来回回的灰色雪路。蹒跚上路,却昏死半途。辗转相聚,却在天黑前又分别。后来终于相聚,此后他再也没有离开她一步,相守四十年,相濡以沫,心心相印。
(教育意义)这部影片娓娓叙述了农村地区交通和教育及各种公共服务的匮乏,片名《我的父亲和母亲》,直接介绍片中主人公,本影片不仅歌颂了真真挚挚的爱情:初恋的回忆,是人生中最美妙的感觉。当父亲过世,年迈的母亲讲述她梦系魂牵的初恋时,生子不但体味到那初恋情愫的凄美动人,甚至还分明读出对美妙人生的执着追求„„也歌颂了父辈们的坚守,虽然会有新老师来接管学校,可是放观现实,这些地方来说,依旧是杯水车薪,仍旧需要改革;同时还叙述了关于现实中空巢老人的问题。比如“我”回县里工作后,孑然一身且刚失去父亲的的老母亲要何去何从,这些都是令人叹惋的问题。
(就本片艺术特色,最突出的便是色彩的应用。)影片采用黑白画面表现现实的冰冷,用鲜艳高饱和度的颜色摄影反映来表现美好的回忆。一般来说,我们的回忆多是灰白的,片段的,而现时选用黑白的色彩,过去却选用彩色,这无疑有点违背了常规的思路。但是却能更恰当的表现处,失去了老伴的母亲,内心的灰暗,而曾经的记忆,却鲜活的烙印在脑海之中,虽然整个影片的旁白部分是作为儿子的生子去展开的,但是这些故事是母亲所独有的美好的记忆。因为故事里真正的主角,是母亲,深爱着自己丈夫的母亲,从过去到现在,一直深爱着。同样的手法,我们在《辛德勒的名单》中,也有看到,二战的冰冷和那个橘衣小女孩的懵懂,形成强烈的对比,更让我们看到二战法西斯的暴行。然后在影片的最后几分钟,也就是影片中的那个“我”在临行前,走进了父亲(洛先生)曾经教授课程的教室,为学生们讲授父亲在年轻时曾为那时的学生们讲授的第一堂课时,母亲听到了读书声,走下床,跑到村头的小学,出神的听着,这是画面又是叠画,现时的记录全部采用黑白,不愿意改变,但是叠画到了年轻的母亲第一次跑去观看父亲上课的情形,自然而然的那一段是鲜活的彩色画面,的确很美,郎朗的读书声中,仿佛回到了过去的光阴,随着镜头的调度,不断的转场依旧采用叠画,音乐的音量也是越来越大,整部电影的感情不由分说的被带到了最后的高潮。画面最终定格在那个年轻的过去的时代里,母亲当然依旧是穿着红色棉袄的昭蒂,跑着,影片便到此结束。余味无穷。故事并没有结束,留下人无限想象空间。
(而在拍摄外景时,影片的色彩对比也十分明显。)
我记得在招娣等贺先生时,那灰暗的山路和招娣所在的鹅黄色花丛枝丫,色彩的冲击,让观众深切的感觉到招娣幸福的爱恋。当招娣的母亲出现的时候,落霞版的阳光从背后打在老人的身上,虽然是盲人,但是给观众一种睿智看透世事沧桑的睿智。一般来说,将光打在人物正面,可以更加衬托人物的美好。可是这里反其道而行之,却给人一种神圣的感觉,也许正是因为招娣的母亲的睿智,才使得招娣的自由恋爱之路不是无法行进的。
还有一个比较典型的是冬季的白,招娣高烧仍旧坚持去寻回贺先生,那满天的白色,几乎把招娣融进去,可是倔强的招娣在挤出一条路,观众都为她对爱情的追求而动容。
不仅仅是冬季的凄凉与苍白。还有秋季时,招娣陷入爱情时那满山的金黄,满面的暖色,连太阳的光晕都是暖暖的黄,就如招娣对爱情的追求,便在这片暖阳中慢慢绽放。
最为印象深刻的还是那抹红色,那热情如火,鲜艳如血液,朝气如希望的颜色。招娣最爱的红色小袄,洛老师送的红色发卡,为学校织的红布。这都暗示着爱情的炽热和生命力的旺盛。直白的语言无法让观众也能深切体会招娣的情感,那火一般的性格。
(同样,本影片在道具及线索运用上,也十分具有特点。)
这部影片交代了几件很有东方特色的事物:织布机,锔碗,上梁。这些不仅是情节的推动和线索,这也是对中国本土历史文化的宣传,更能给我们那个时代的真实感。织布机联系的是母亲父亲和学校,锔碗连通了母亲的爱意,上梁联系的是父亲对学校及母亲的情感。而导演张艺谋总能在影片中融入这些最为本土习俗,比如《红高粱》里的酿酒、闹新娘,还有《活着》里的皮影戏。导演张艺谋能将这些快要被大多数人们遗忘的古老技艺挖出来,搬上银幕,不让它们湮灭在时代的滚流中。与其说这只是一部爱情怀思片,它在文化上也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镜头的运用)在父亲和母亲第一次相见的场景里,张选用了大量的升格摄影,拉长了画面时间,他反应的是母亲的心理时间。他的镜头语言使人很轻易的认同了母亲,放弃质问爱情到来的仓促性。而在母亲在山路上等着与父亲相遇的段落里,除了升格摄影,还使用了长焦镜头,造成我的心里只有你的画面效果。
(演员的淋漓尽致的表现力)母亲与父亲相识在这片小山村,而且最让人动情的当属女主角面对心上人所表现出的或欣赏或害羞或失落的情绪。而章子怡那稚嫩的脸旁和在影片中完完全全展示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遇见喜欢的人时,那种纠结和害羞的形象。俨然是就在眼前发生的故事,没有任何违和感。章子怡将角色的时代背景和身份背景结合的很适宜,没有一点时代不符感。她同时也揣测到了招娣见到贺先生时的局促感,低垂着头,时而偷偷抬眼望他,紧张到忘掉把篮子拎上;也还原了招娣站在大雪纷飞的小路的旁,望着遥遥不可及的远方,期盼着心上人的归来;更淋漓尽致的展示了招娣面对爱情的勇气和执着。总体来说,章子怡将这个角色发挥的有过之而无不及。
(影片开头和结尾):通过讲述生子父亲在县里去世,母亲执着抬回父亲并织盖棺布。交代出主要人物关系及其环境时代背景,设置贯穿全片的线索,布。更值得一提的是,导演在影片最初,便刻画了深爱着生子父亲的母亲形象,还有那份骨子里的执着。让人不禁探索故事的原本。
在结局中,大雪中那绵长的送丧的队伍,也许是对冰冷现实的稍稍补充,但是,我仍旧在意的是孑然一身的母亲的归宿,原本有父亲相依为命,而现在……我觉得这是导演在反映现实空巢老人的现况。这种现况本身也是令人悲哀的。影片同时也反映了乡村教师的不易,公共服务服务的匮乏。而影片并没有给出一种万能的解决方案,希望能在感情升华到极致时,引起人们对现实的思考,最好的电影就是能在震撼中带给人们反思,叩击每个观众的内心。
(综合总结)影片最开始,母亲哭得悲怆,我只觉得可怜,但并没有任何感动或者理解,人老病死,莫过于此。然而,影片结束之前回到那冰冷的现实的时候,我的内心是紧绷的,眼泪是止不住的。
在乡村小学教了一辈子书的父亲为了筹钱翻盖校舍四处筹钱,遭了风寒,死在县城的医院里。考虑到现实的种种困难,许多人放弃,只有这个始终爱他如初的人——母亲坚持要将父亲的尸体从县医院抬回三合屯、不顾几天连夜悲伤,仍旧翻出那破旧的织布机,给父亲织盖棺布。年轻貌美的母亲曾经也在这台织布机上织出鲜红的梁布,欢迎他来学校任教。在父亲辞世后,年迈瘦削的她为父亲指出那承载一生祝愿的悲伤的白色盖棺布。不论是从年龄的变化,织布的心情,抑或是织布的颜色,这两个镜头都是无法抑制的令我悲伤。
在温暖的色彩中,我看到的是那个朝气蓬勃的少女穿着粉红夹棉碎花小袄,在层层鹅黄中,微笑着,追着那抹身影奔跑,大胆追逐自己的爱情;那个挑着水桶,满眼期盼的机灵的少女,走慢在学校的篱笆旁,细细听他的声音;用自家青花瓷釉大碗翻新装派饭的情窦初开的少女。
第五篇:我的父亲母亲 影评
奔跑,只为爱
——观《我的父亲母亲》有感
一部简单平淡的电影,只有黑白的现实和彩色的回忆。张艺谋采用倒叙的手法,让观众在知道结局的前提下,依然被电影本身的魅力所触动。
一部1999年推出的剧情电影,章子怡把那个对心爱的人倾心倾力羞答答的昭娣演绎的异常生动,带给我们的不只是那个时代人们对知识的向往,还有一种近乎理想主义的执着爱情。
张艺谋就是有这样一种才能,可以让书本上的文字活灵活现的呈现在观众眼前,不是用高超的拍摄技巧,缜密的叙事情节,而是用心将观众感受到的一丝丝情感无限放大。正是这样一部简单的影片,获得了2000年柏林电影节银熊奖 1999年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和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章子怡也因此一炮而红,变身为第一代“谋女郎”。
初恋,是人一生中最美妙的事,而当电影中盛子的父亲为给村里的学校借钱修房子而在冰雪天中奔走意外过世,年迈的母亲讲述她那令人梦系魂牵的初恋时,盛子不但体味到那初恋情愫的凄美动人,甚至还分明读出对美妙人生的执着追求,而这也正是我所体会到的。
母亲乳名为昭娣,年轻时是三河屯里远近闻名的美人,经常有村里的男人上门提亲。昭娣不仅心灵手巧,而且勇敢地成为了三河屯里一个自由恋爱的女孩,她在盛子的父亲第一次来到村里任教书先生的那天便暗恋上了他。在村里的男人们忙着建学校的时候,昭娣以自家的青花大碗为记号,给心上人花样翻新地送最好吃的“派饭”;她通宵达旦织出最艳的“房梁红”装点心上人的教室;为了听到他教学生的朗朗念书声,不惜绕远路去担水;为了引起心上人的注意,昭娣每天在送学生的路边等着。终于,昭娣的美丽和诚挚打动了男青年骆老师的心,他们很浪漫又很传统地相爱了。一只塑料红发卡就是他给她的爱情信物,然而,就在心灵刚刚撞击的那一刻,悲剧却降临了:骆老师莫名其妙被打成右派,昭娣特意为他做的蘑菇蒸饺没吃上,就被县里的人带走了。昭娣知道后疯了一般,怀揣蒸饺沿路追赶,然而人摔倒了,蒸饺烂了、青花碗碎了,就连心上人送的信物红色发卡也掉在路上。但昭娣却坚信,洛老师一定会回来,因为他答应过自己,一定会回来。昭娣找回了红色发卡,请技艺精湛的锔碗匠补好了青瓷碗后,决心拖着病弱的身体去远行寻找初恋情人,家里年迈的瞎妈妈阻止不了昭娣的决心。她蹒跚着上路了,却昏死在途中,幸好被路人及时送回,执拗的昭娣挣扎起身还要冒死去寻觅。幸好,皇天不负苦心人,恰在此时,骆老师意外地回来了,昭娣躺在病床上,大滴的泪珠从她美丽而又
憔悴的大眼睛中尽情地滚落。从此,一对璧人幸福的生活在这个安逸的小山村里,他再也没有离开过她,两个人一爱就是四十年,相濡以沫,心心相印,不离不弃,直到教书先生意外过世,也就是影片开头的部分。昭娣仍然接受不了这个事实,每天在小学门口看着,她期望能再看一他眼,哪怕一眼也好,没日没夜地为去世的老头亲生织盖棺布,就像当初为他织“房梁红”一样用心。盛子知道母亲的心意,知道母亲绝不会放弃将父亲的遗体从医院太平间抬回来的心愿,只为让父亲记住回家的路。记住这个小山村的每一个沟渠,记住每一条自己曾经为他奔跑的山路,记住他们两个人的爱和回忆。在影片的最后,盛子在回县里之前,请求来到父亲曾经教书的小学为那里的孩子们教授一堂课。他站在父亲曾经站过的讲台上,念着父亲第一次来教书时做的一首“识字歌”,而自己年迈的母亲,和当初一样,悄悄地站在教室外的栅栏边,凝望着,似乎又回到了那个青年时代,偷偷撇着自己的心上人。
一部没有多余技巧的张氏电影。一部缓慢宁静的爱情电影。影片的色调好似秋天的油彩。延续张一贯的风格,朴实、干净,像一只简单粗犷的陶土碗。印象中,张艺谋电影中的女主角,都被他赋予了男人的个性,倔强而执着,勇敢而坚定,有着一股子不服输的拧劲。
十八岁的美丽少女,一双明亮的眸子,固执的一见钟情。
她用自己的方式追求自己的爱人。,对他好,悄悄注视他,给他做好吃的。
穿上新的漂亮棉袄去看他;为了能听见他教书的声音每天在村里的前井打水;用漂亮的青花瓷碗装好吃的摆在第一个位置上;刻意的在他会经过的路上等他;看到他走向井边赶紧把已经打上来的水倒回去;劈柴烧水认真的为他做一顿派饭;一遍遍的追上那辆远去的车;记着他腊八回来固执的站在村口的路边等他,直到全身冻僵。
我喜欢这样简单的情节,干净的故事,就像一段柔美的旋律,真实细微得让人感动。每一个细节都说不上有意义,每一个细节却都那么纯粹美好。我相信爱情是傻傻的,是固执的,是莫名其妙的。“母亲一连好几天早出晚归,她把那几十里山路都跑遍了,她想找到父亲留给她的那只发卡。”当她把那只失而复得的发卡别在头发上的时候,她的眼神甜蜜而哀伤,愣愣的,而眼泪却始终没有落下来。
爱情是什么,又好像不是什么,那种认为爱情通过努力就能获得的态度向来值得质疑。爱情能通过金钱获得吗?那多少金钱才是足够呢?爱情能通过人品获得吗?那多好的人品才能赢得足够好的爱情呢?爱情能通过外表获得吗?那什么样的容颜不会老去呢?与这些相比,一见钟情反而要可靠得多,第一眼,只凭自己内心深处的悸动,就好像有个声音在心中告诉自己:“是他,就是他”;又好像是有一双手轻
轻拂过你的心,痒痒的,酥酥的。至此之后,所有的人都是将就,唯有他,是心中最初的爱恋。凭着爱情的冲动,可以为他做任何事,在任何时候都想再他身边,哪怕只是静静地看着他,便满足了。
在这些年来的日子中,每个人都会有过这种感觉,也许在以后,这个人不会属于自己,但只要曾经爱过,喜欢过,便足够了。毕竟,有些人,有些事,是记忆中无法拥有,却深深怀念的。而昭娣应该庆幸,因为在自己生命中的40年中,都有过心爱的人陪着走过,虽然年华已逝,岁月不再,但爱情始终不曾老过。
看到最后最后,我还是哭了,为昭娣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