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张爱玲小说《秧歌》的主人公月香形象
浅谈张爱玲小说《秧歌》的主人公月香形象
内容提要:《秧歌》以新中国解放初期土地改革为背景,在悲壮和苍凉中塑造了月香这一个既勇敢泼辣又委曲求全、个性鲜明的农村妇女形象,表现了这一时期农民的生活状态和情结心理,揭示了当时“生存不易”的主题。月香不同于其他一辈子都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她虽然是农民出身,但为了改善生活,她曾到上海做了三年帮佣。这一较特别的经历,使她在谭村的身份有了微妙的改变,使她与谭村一切人物的关系也变得更纷繁复杂了。关键词:月香 ;农村世界 ; 传奇 ; 普通人
《秧歌》主人公月香虽是一个普通农民,但她的生与死、爱与恨却是农民世界中的一则传奇。月香虽然在作品的第三章才缓缓地向谭村走来,但她却是整个作品的中心人物。这正如谭正壁指出的张爱玲“在技巧上始终下着极深的功夫”①。在介绍月香出场时,先交代正在做佣人的月香的生存环境:谭村土改后中国大地上的一个普通农村,以及他的人际关系:丈夫、女儿、夫妹、邻居们,然后再写她正式出场。
一、月香爱憎分明的立场
(一)顾冈对月香的遐想
顾冈“是文联派下来的一个电影编导,下乡体验生活,收集资料”的人。②在顾冈的眼里,月香是一个相当漂亮的一个农村妇女。月香的外貌在作品中并没有细致的描写,多用“漂亮”、“美丽”等之类的词来形容。但她的美在旁人的观感和顾冈不由自主的遐想中逐渐生动丰满起来。《秧歌》整个故事都发生在寒冬腊月,每个人都穿着厚重的棉袄,抵御严寒的同时,也使人趋于一般化。但是月香的美丽是即使穿了棉袄也掩盖不了的,反而使顾冈不止一次地想到:“她到了夏天,脱了棉袄,不知是什么样子”。这样的遐想使他引向了一个疑问:“夏天的月香一定更加美丽、动人吧?”
到了最后,夏天的月香出现在顾冈的电影中:“那大腹便便的老头子仍旧有一个美丽的年轻女子陪伴着他。„„她把那美丽的身体斜倚在桌上,在那闪动的灯光里老地主的秘密会议造成一种魅艳的气氛。她的面貌与打扮都和月香相仿。当然,这是夏天,她不穿着棉袄,而是穿着一条柳条布短衫。衣服尽管宽大,那直条子很能表现出曲线来。③
私秘的遐想实现了,却是一个变相的实现。形体之美似仿造,可是真正的月香却无法仿造。当我们知道并记住了她的美丽时,她却消失在烈火之中,只留下一个有相似的美丽容貌却灵魂扭曲的女子。月香被扭曲了,被污辱了,她的不幸就加倍了。被留在电影里的“月香”就像身处虚无之中的月香对世人发出冷冷的嘲笑。
(二)月香对顾冈的感观
悲剧是把最有价值的东西撕毁在你面前。消逝在现实中的美丽是属于永恒的,我们无法看到月香夏天的美丽,却仍然觉得夏天的月香是最美丽、最漂亮的。月香消失了,谭村也恢复了平静,不能平静的是受到震动的心。因为顾冈,月香的美会更长久地留在人们的想象和回忆之中,伴随着一声叹息。
而在月香眼里,来自上海的顾冈代表着那个充满着诱惑和机会的上海。她开始是乐意和顾冈谈话的,“希望他能替她在上海找一个事,如果可能的话,再替她丈夫找一个。”在顾冈住进她家时,她对他的感观还是不错的:“事实上,她并不讨厌这个城里人,甚至于他要是和她打牙嗑嘴,略微调调情,也并非绝对不可的事——虽然她决不会向自己承认她有这样的心。”通过顾冈,她可以更加接近上海,这是谭村里的任何人,包括她的丈夫,都无法做到的。她每晚在临睡以前给他送一只渥脚的篮子来,篮子里面用灰掩着几块炽炭。这说明月香作为一个淳朴的农村人,对来自城市的客人真诚的关心,善良的本意和想巴结讨好以求得照顾的狡猾。
(三)月香对顾冈立场的转变
这种表面的和谐,在月香发现顾冈偷吃他从镇上买回来的“好料”以后,迅速地消失了。“天还没有黑,他那房间里倒已经黑下来了,但是还没有点灯。她站门口,起初并没有看见他正在那里吃一个茶叶蛋,等她看明白的时候,她胀红了脸,站在那里进退两难,和他一样地窘。„„自从那天以后,月香很少到顾冈房间里来。每次来之前,她总要和别人大声地说着话,预先给他一个警告。她似乎以为他一天到晚无论什么时候都可能在那里吃东西。她这种假定,使他觉得很生气,仿佛有一种侮辱性。”
在这饥饿的时代,月香看不贯脱离劳苦大众的人,对他们搞特殊化是厌恶的。她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她具有纯真的爱与恨。在那种特定的岁月里,美与丑的观念都具在特定的标准。顾冈的做法是有些丑,但并不使人厌恶。饥饿本来是一种难熬的滋味,饿了就要吃,本是人的本能。顾冈只是顺从本能善待自己,只是因为环境的限制和本性的自私,使他丑态百出罢了。他的羞耻,其实是一种妥协和无奈。但月香看到了他这种人的琐碎、自私与虚伪。于是,月香从主动示好到彻底的蔑视,两人就再没有共同的话题了。
二、月香对丈夫感情真挚
(一)月香精明能干
月香长年在城里帮佣,精明能干,见过些世面,算半个城里人了,而老实巴交的丈夫金根自然有几分莫名的抑屈。因为月香的经历使她在丈夫金根眼里更像一个城里人。他们之间的矛盾,在月香回乡时,更突出地表现为“城乡的矛盾”,她低声地说:“人人都说乡下好,乡下好。„„我们那老东家总是告诉我,现在你们乡下好喽!我要是你,我就回乡下种田。现在才晓得上了当?„„”好懊悔地回来了,金根想,才回来,倒已经懊悔了。两个人在一起,她并不觉得有什么好,不像他看得这样重。在她面前,他总有着农民的特有的敏感和自卑,甚至还有猜疑。
其实,月香的懊悔并不是针对金根的。只是她满怀着希望回乡一家团聚,过幸福美满的生活。但现实向她展示的是无情的饱饥饿。会懊悔是人之常情,这么简单的常理,金根想偏了,而且,“一提起现在乡下的情形,他总是举着护短的神气。”出现这种理解和沟通的错位,是金根把月香排除在村人之外,用他的农民的第三和自卑来防范着。
别一方面,月香是他的妻子,是他最亲近的人。“养妻活儿”是男人的义务和权利,但为了生活,月香到上海帮佣,并成为家庭支柱。这完全打破了“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家庭模式。所以,丈夫金根常常觉得男子汉大丈夫的尊严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想改变现状却又无可奈何。于是,他对月香的感情之中又增添了一种“羞愧”、“自渐”,而且这种感情是贯穿始终的:“(她)掏出钱来数了数,他很愿意知道她还剩下多少钱,但是她不说,他也不问。反正不会有多余钱剩下米,他每月里带钱。他又觉得羞愧起来。”金根本来是妻儿可以倚仗的山,但他没有多少收入,因此金根心里十分煎熬:“他自己心里觉得非常羞惭,因为他的贫穷、无用。他想起那些老笑话,说一个穷人,饿着肚子还要去缠着他的老婆,被老婆奚落一顿。也许她也嘲笑他的。”
金根对他的妻子的思念和感情是真挚的。但他对妻子的感情又是复杂的,既爱又恨,既怯又恼,这些复杂的感情虽不为月香所知,却深深地缠绕着他。这使他和月香的矛盾逐渐加深。而对于月香来说,金根的身份都是一样的:无论她在上海或是在谭村时,就是她的丈夫,她孩子的爹。
因此,月香的想法是单一的。当她懊悔时,她想回上海,也“想法子让金根也到上海去”。在她的盘算中,“苦就苦一点,只要当它是暂时的事,总可以忍受的。她总信她和金根不是一辈子做瘪三的人。”不过她知道,金根是一定不肯去的,才分到农田,怎么舍得走,一走,田就没了。“她了解农民,了解金根,因为金根是她的丈夫,他不走,她也就留下来了,即使明知道要受苦挨饿。
为了家庭,为了生活,月香可以委曲求全。为了改善生活,她很精明的。在家人受到委
屈时,月香又是泼辣的,不异与长辈撕破脸来维护丈夫。当有人的言语冒犯了她的丈夫时,月香就毫不犹豫地维护他,“她也知道金有嫂是个老实人。她说这样的话是真心护卫她,但是她非常不爱听这样的话,就像是人家都觉得金根偏向着他妹妹,都替她抱不平。”面对潭大娘对金根的无理辱骂,月香当然不会示弱,“她恨那老妇人这样残酷地揭他的痛疮,使她心里这样难受。”月香对潭大娘的辱骂进行反击:“无缘无故骂人家黑良心,”“一个做长辈的也不像个长辈!年纪都活到狗身上了!”
(二)月香对金根生死相许
月香的性格表现在生活上,还表现在爱情上。
《秧歌》里的金根和月香之间的爱情尽管是含蓄的,却是诚挚和浓烈的。大难临头之际,这样的感情使他们生死相许——金根因为怕连累月香而自沉于冰冷的水底,月香为了给金根报仇纵火烧粮仓而被逼进熊熊的烈火。在生与死之间,作者把生的挣扎与绝望写得极其动人:
她连滚带爬下了山坡。她用麻木的冰冷的手指从那棵树上取下一包衣服,是他的棉袄,把两只袖挽在一起打了结,成为一个整齐的包裹。里面很小心包着他的棉袄,在这一刹那间,她完全明白了,就像听见他亲口和她说话一样。
她要他一个人走,不愿意带她„„刚才她还要走开的时候,先给他靠在树根坐稳了,她刚站直了身子,忽然觉得他的手握住了她的脚踝,那时候仿佛觉得那是一处稚气的冲动,他紧紧地握住不放手,就像是不愿意让她走似的。现在她知道了,那是因为他在那一刹那间又觉得心里不能决定。他的手指箍在她的脚腕上,她感觉是那样真确、实在,那一刹那的时间仿佛近在眼前,然而已经永远无法掌握了,使她简直难受得要发狂。
三、月香对谭大娘心存感激
(一)谭大娘的热情和善良
谭大娘是个不管走到哪里都是缺少不了的人,她略带滑稽,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她与月香之间与其说是农民与半个上海人的关系,倒不如说是女人之间的相处与较量。
当听到月香从城里回来时,谭大娘马上气呼呼地从被窝里爬出来,一家大小都叫齐了过来探问月香。而那时还是寒冬腊月,对于一个老人家来说可是很难吃得消的。此时两家交好,谭大娘的举措是合情合理的,但也足见她老人家的热情和善良。
(二)月香与谭大娘的矛盾激化
然而在交往的过程中,猜疑开始产生,矛盾冲突渐多,谭大娘的面孔开始扭曲了,“活络的舌头”也毒辣得怕人,“你又不是妇女主任,要你这样巴结,到处拉人。倒真是夫妻两个一条心。算你上了劳模了——人家捧你两句,就发了昏,也不想想,你收的那九担粮食都到哪里去了?到哪去了,我问你——还不是跟我们一样饿肚了?”面对这样的无理辱骂,月香当然不会示弱的,从前金有嫂真心卫护她,无意中伤了金根,月香尚且不允许,何况谭大娘“这样残酷地揭他的痛疮,使他心里这样的难受”呢!月香的参战使谭大娘被谭老大狠狠地打了一顿,从此以后,“两人见了面总是不打招呼”。
当月香和金根的矛盾激化时,谭大娘也和丈夫跑过去劝架。“因为她向来是个热心人、无论谁家出了什么岔子,永远有她在场。而且这是一件愉快的事,眼看着一个敌人饱受羞辱,也就像自己那天一样地当众受羞辱,”此时,月香成了她的敌人,她的热心就成了祸心,是一种很有分量的挑拨离间:“‘好男不与女斗!好了好了,金根!别让王同志听见了!’谭大娘最后这句话实在有点失言,等于火上加油,也许她是有意的。”她的劝说反而使金根“越发拳打脚踢起来”。
(三)月香的不幸换来谭大娘的同情
当月香遭到了灭家之灾,两人之间的厉害冲突消失了,谭大娘一家倒再次幸存了下来时,谭大娘的感情又有了微妙的转变:“然后谭大娘自己吃了一惊,发现她刚才说到两个人的时候,已经把他们当作了鬼魂了,也说不定他们活着,说这样话料是诅咒他们。她心里觉得懊
悔,就又想他们平日做人的好处,年纪又这样轻,想不到会落到这样的下场。她的泪珠一颗颗滴到她那扁而硬的旧蓝布的芦花枕头上,可以听得出声音来。”月香的不幸换来了谭大娘的无限同情,至此两个女人算是和好如初了。但,这样的时候这样的方式,不能不让人心酸。
四、月香个性鲜明
(一)月香的无私和无惧
特别的经历,特殊的年代,复杂的关系造就了月香个性鲜明的性格。她是无私的,又是无惧的,对于家人,她付出了全部的热情和心血。丈夫是她的天,女儿是她的命根,在这个稳固的三角关系中,她只是家庭幸福的妇女。为了让家人快乐,她乐意做任何事情,不怕什么委屈。这感情是她所有思想和行为的原动力。月香的泼辣、强悍、无惧及敢于和命运进行抗争,对爱情诚挚浓烈的性格在她与周围人的关系中充分地表现出来。
月香是复杂的,又是简单的。当家庭的安全受到威胁时,她是委曲求全的,即使因此受到误解甚至挨打也愿意。当丈夫自杀了以后,她又是勇敢的,竟敢单枪匹马地火烧仓库,为夫报仇。
小说用细腻的笔调,逼真地再现了月香这个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通过一系列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月香鲜明的个性和小说对人性的张扬和解剖,从而使月香的形象深深地烙在读者的脑海中,挥之不去。尤其在小说的高潮部分,月香的个性鲜明地凸现出来。
在农民缴纳捐献的那一天,称年糕时王同志说金根送去的不够斤两,金根压了多少回的火气终于发泄出来,周围的人跟着起哄,终于闹到要向政府借米过年,人群涌向民兵镇守的仓库。王同志眼看局面不可收拾,下令开枪。在接下来的一场混乱中,女儿阿招被奔逃的人群踏死,丈夫金根受了重伤,月香抱着死去的阿招,扶着腿上有枪伤的金根,跑到妹妹金花婆家的那个村子,想在金花那里躲避,可是金花担心招来祸事,不敢收留他们,甚至没有去看哥哥一眼。当月香颓丧地回到金根藏身的处所,金根已经为了让她不受连累投了水。她现有回想着,刚才她正要走开的时候,先给他靠在树根上坐稳了,她刚站直了身子,忽然觉得他的手握住了她的脚踝,那时候仿佛那是一种稚气的冲动,他紧紧地握住了不放手,就像不愿意让她走似的。现在她知道了,那是因为他在那一刹地间又觉得心理不能决定。他的手指箍在她的腿腕上,那感觉是那样真确,实在,那一刹那的时间仿佛近在眼前,然而已经是永远无法掌握了,使她简直难受得要发狂。
(二)月香向命运进行抗争
月香没了丈夫没有孩子,愤激之下跑到村里纵火烧了粮仓。虽然大火很快被扑灭,但是月香本人却被烧死了。恰到好处的细腻描写,产生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当月香在失去了丈夫、孩子之后,可以不惜一切,甚至用付出生命的代价来向命运进行抗争。在这里,作者安排了女主人公月香“悲壮”赴死的结局,诠释了文章内容提要“生存不易”的主题。展示了月香无私无惧,敢于抗争的性格,同时也凸现了她对爱情的诚挚与浓烈。
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掉,这就是悲剧。月香的悲剧命运是必然的,月香这个五十年代初期的中国妇女的典型,其深受几千年封建伦理道德文化的影响,又有其鲜明独特的个性,她为了家庭,为了生活,为了丈夫,为了孩子,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她可以不惜一切代价,可以舍弃生命。月香的悲剧,是月香对命运的抗争,对痛苦的解脱,也是其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阐释,也是她痛苦与无奈的选择。
①余斌,《张爱玲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9月出版第4页。
②刘川鄂,《张爱玲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第5页。
③张爱玲,《秧歌》,大连出版社,1996年1月出版。本文所引原文均出自此书,其它不在注明。
⑴张均。《月光下的悲凉》,花城出版社,2001年1月第1版。⑵金宏达。《回望张爱玲》,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⑶余斌。《张爱玲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月第1版。⑷刘月鄂。《张爱玲传》,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0年1月第1版。⑸张劲松。《张爱玲创作心态及其作品的悲剧色彩》,四川广播电视大学
第二篇:浅析张爱玲小说《金锁记》中的男性形象
中国现当代文学心理研究·浅析张爱玲小说《金锁记》中的男性形象
张爱玲笔下的男性,无论哪一种类型都是不可爱的,让人深恶痛绝,甚至是令人绝望的。张爱玲在创作过程中总是用批判意识将男性人性深处的阴暗自私、虚伪冷漠的一面冷酷而彻底地揭露出来。本文将试从作家的角度出发探讨张爱玲代表作之一——《金锁记》中的男性形象及其成因。
在张爱玲的小说创作中,创作的视角不再是以男性为中心,张爱玲是以女性主义的视角关注社会,描摹世态人生,女性成为张爱玲小说创作的主体,男性退居到次要地位。
我们不妨看看这种独特的女性叙事在小说中的具体体现。小说中,本该是一家之主的姜老太爷早已不在人世,姜家大少爷又一直未曾露面,可以视作虚拟存在,姜家二少爷又天生残疾,三少爷却又终日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于是完全统治姜家的便是有着绝对权威的姜老太太这样一个强势的女性,没有人敢件逆她的意志。姜老太太一死,姜家就分崩离析了,姜家的少爷们没有一个能站出来支撑家门。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就在于张爱玲具有很强的女性意识,她反对男权主义。张爱玲的母亲是一个受西方新思潮影响的新女性,张爱玲从小就开始接受西方文化的教育和影响,她蔑视以儒家思想为中心的传统的男权文化,她的这种叙事方式是种反叛男权的女性叙事。张爱玲当时所处男权主义的中国,男性一直是社会的主宰,国家和家庭的兴衰主要看的是男人的成就。然而自从帝国主主义的洋枪洋炮打开国门之后,中国的主权几乎丧失。在整个旧的社会体系濒临崩溃的时代背景下,从旧式大家庭中走向没落的男性已经丧失了以前辉煌荣耀的光环,懦弱无能却又虚伪自负,男性群体日渐衰落。小说中可以代表男权势力的九老太爷可谓是封建家长的典型形象。从小说中的描述来看,九老太爷是原本是有很高的声望与权威的。主持姜家的分家大局时他独当一面而坐,说话前还要要咳嗽一声肃场,架势十足。然而可悲的是小说中这样唯一一个男权代表的威严也被张爱玲笔下的曹七巧给无情破坏了。九老太爷被曹七巧气得吹胡子瞪眼,最终拍桌子踢椅子走人,丧失了宗法父权的传统尊严。
浅析张爱玲小说《金锁记》中的男性形象
中国现当代文学心理研究·浅析张爱玲小说《金锁记》中的男性形象
为了达到彻底反对男权主义的目的,张爱玲还从躯体外形、心理人格及精神层次全方位地丑化笔下的男性形象。
张爱玲有着显赫家世,祖父张佩伦是清末“清流派”的重要人物,任李鸿章的幕僚,祖母是李鸿章的女儿。但当张爱玲出生时家道已经衰落,父亲是封建遗少、游手好闲的浪子,后来张爱玲的母亲不堪忍受丈夫的陋习与之离婚。再后来张爱玲又遭遇了不淑的继母,因得不到父爱和母爱逃离家庭,后与胡兰成的婚姻也以失败告终。因此,张爱玲对遗老遗少社会的谙熟加上父亲与丈夫这些本该带给她家庭温暖和甜蜜爱情的男人却给了她灰色的阴影使得张爱玲看到了男性丑恶的一面。张爱玲还深受《红楼梦》的影响,她在对待男性的态度上基本承袭了“男子是污浊的”这一观点。综上,张爱玲便在作品中用批判的笔描绘了一组或有身体残障或有精神残障的男性。
我们不妨来看看张爱玲在《金锁记》中描绘出了一些怎样的男性形象。首先看看姜家的二少爷:二少爷患有骨痨病,整天躺着,难得坐起来时脊梁骨直溜下去,死活也坐不住,张爱玲借曹七巧之口以极其厌恶的语气把二少爷这样的一个男性批评得一无是处。而姜家的三少爷姜季泽身体倒是健全的,甚至风度翩翩,却具足了没落遗少的风范,成日里混迹于烟花柳巷,不务正业亏空了家产,分家后如一条丧家之犬靠老娘留下的残余屋舍度日,最后竟伪劣地盯上嫂子曹七巧的银钱,企图以出卖自身去赢取曹七巧的宠幸,结果被曹七巧识破。曹七巧的儿子姜长白作为姜家之后,本该为男性一雪这种奇耻大辱,然而我们看到的姜长白却是:对母亲言听计从,把自己和妻子的隐私和盘端出,整夜陪同母亲吸食鸦片,以满足母亲变态的心理需求,眼看着母亲把自己的两个妻子一步步通上死路,不仅毫无反抗,反而起了推波助们的作用。同样的,即使是留洋归国的童世舫又能好得到哪儿去呢?他在西方读过几年书,曾试图寻找新式爱情,但稍受挫后便自觉地回归传统婚姻,认定妻子还是旧式的好。他欣赏长安身上的古典风韵,但七巧只用预谋颇深的几句话就摧毁了他对长安的所有仰慕。借助外来文化的力量,也始终无法改变根深蒂固的意识和观念。
总的来说,张爱玲以反叛男权的女性叙事塑造出了小说《金锁记》中男性人性中的千疮百孔,这与她的生活经历与自身修养是密不可分的,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的。
第三篇:张爱玲小说读后感(范文模版)
读《金锁记》有感
《金锁记》写发生在上海一个旧式大家庭的故事。30年前,官宦世家姜公馆因避兵祸由北京搬到上海。主人公曹七巧,原来一个开油麻店的人家的儿女,为了金钱权势她嫁给了姜家生软骨病的老二,与一个僵死般的男人在一起过了10多年,受尽了屈辱和欺凌,终于熬到丈夫死了,婆婆死了,分得一部分田地财产。以前她“戴着黄金的枷锁,可是连金子的边都啃不到”,“成了玻璃匣子里的标本,鲜艳而凄怆”;如今她单立门户,手中掌握着金钱却失去了青春,人也变得凶狠,阴冷起来。她为了守护出卖她一生换来的几个钱,首先绝情的报复前来算计她,勾引她的小叔子姜季泽,她不是不爱他,但她更爱钱,继而残酷的对待她自己的儿女,为了不让他们离开自己,不使金钱被外人占去,不惜让他们都学会了抽鸦片。她甚至干预儿子,女儿的婚事,逼死了媳妇,弄得儿子不敢再娶,女儿也断了嫁人的念头。她平时更是疏远亲友,大骂下人,把整个家弄成“疯狂的世界,丈夫不像丈夫,婆婆不像婆婆”,人不人,鬼不鬼。在她临死之前似乎有所清醒:“三十年前她戴着黄金的伽。她用她那沉重的伽角劈杀了几个人,没死的也送了半条命。她知道她儿子女儿恨毒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娘家的人也恨她。”她后悔她为了追求金钱失去了早年的爱情和正常人的幸福。金钱没有给她带来任何的幸福,相反弄得她恨一切人。一切人恨他,腐蚀了人性。
张爱玲太悲观了,她的小说人物命运一般都充满了无奈和怨情。张爱玲她自己说:“我不喜欢壮烈。我是喜欢悲壮,更喜欢苍凉”她
尤其注重对人物内心的分析,发掘人物潜在的意识。就比如写曹七巧打发了她的小叔子姜季泽,她又到窗前“揭开了那边上缀有小绒球的墨绿洋式窗帘,季泽正在弄堂里往外走,长衫搭在臂上,晴天的风像一群白鸽子钻进他的纺绸裤褂里去,哪儿都钻进到了,飘飘拍着扇子。”“七巧眼前仿佛挂了冰冷的珍珠帘,一阵热风来了,把那帘子紧紧贴在她的脸上,风去了,又把帘子帘子吸了回去,气还没透过来,风又来了,没头没脸的包住她---一阵凉,一阵热,她只是淌着眼泪。”王国维大师曾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那么这则深刻的写出了七巧内心的矛盾,从她抱着希望以为这小叔子真的是来和她重续旧时的情分,结果她一试,才知道姜季泽来是为了骗她的钱,她为了钱,又放弃了这次他们可以在一 起的机会。
张爱玲小说大多写上海和香港,洋场那些没落的封建世家,和女人在这些封建大家庭的沉浮,以及女人在这些社会的生存状况与情感。小说的结局是七巧躺在烟铺上,似睡非睡,她摸索着腕上的翠玉镯子,徐徐将那镯子顺着骨瘦如柴的手臂往推,一直推到腋下。她自己也不相信她年轻的时候有过滚圆的胳膊。和许多的人爱过她。只剩下苍凉。
第四篇:张爱玲小说读后感
《张爱玲小说》读后感
读张爱玲小说是很容易中毒的,让人不知不觉地从字里行间染上她的气息,清冷的,而又骄傲的。
曾看过一张她的照片,摄于旧上海时期,黑白的。她穿着深色的旗袍斜斜地抬着头,直直地挺着身体,眼神望向远方,绝然地、不屑地和深藏眼底的寂寞。张爱玲的性格中聚集了一大堆矛盾:她是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享乐主义者,又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她是名门之后,贵府小姐,却骄傲的宣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她悲天怜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但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她在文章里同读者拉家常,但却始终保持着距离,不让外人窥测她的内心;她在四十年代的上海大红大紫,一时无两,然而几十年后,她在美国又深居简出,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以至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
是的,张爱玲是寂寞的。所以,她的小说也染上了莫名的让人心疼的寂寞和孤单。她说,“这世上有那么多人,可是他们不能陪你回家。”她笔下的那么多位女子,有坚强如曼桢者,到最后,仍孓然一身。张很现实,她告诉我们,有些事有些人不是多年之后重逢,冰释前嫌便可以从此安稳快乐,不是的,正如沈世钧在《半生缘》中说的,“那也许眼睛一霎,就错过了。”于千千万万之中才能遇到的人,可是一次擦肩而过却换来了一辈子孤单。一直有人对《半生缘》的结局不满并试图改写出很多不同版本的结尾。而我,却觉得这恰恰是最合适不过的结局。多年之后再相遇,无论是感慨万千还是追悔莫及,十多年的时光足以消融一切。这就是生活,往往能够改变一切我们所认为永远不会消失或者变化的东西,比如当初的海誓山盟壮志雄心。
张爱玲很擅长讲故事,她仿若一位老人,在黄昏中烧一壶粗茶然后在门口或古老的榕树下缓缓道来:“请你寻出家传的霉绿斑斓的铜香炉,点上一炉沈香屑听我讲一段海上浮生的故事,你这一炉沉香屑点完了,我这一段故事也就完了。”然后她开始“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看她的小说得不急不徐,慢慢来,才能发现她在字里行间所体现出的点点哀伤和释然,使人唇齿留香。
说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当不为过。文字在她的笔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直钻进你的心里去。喜欢张爱玲的人对她的书真是喜欢,阅读的本身就能给读书的人莫大的快感。
张爱玲是聪明而又极端的。她说,“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生命是一袭华丽的袍,爬满了虱子。”可是,她又教会我们怎样生活:“较量些什么呢?长的是磨难,短的便是人生。”看不出她对生命的热爱,只有妥协,愤怒,无奈以及极度的轻视。很多的时候,她就像是站在生活的另一高度上,一针见血直中要害地说出生命的可悲或者生活的本质。
我最喜欢她的一句话是:生命就这样自顾自地走过去了。我不知道当她写下这句话时是哀伤的还是一如即往的一脸冷漠。可是,当这句话从我笔下流泄出时,我忍不住微微颤抖,我感到莫大的悲哀和无助。这也许就是张爱玲的魅力所在,直白地解剖生活的每一个现象,然后再将它们一个个写在纸上用不轻不重甚至带点冷漠的语气告诉所有人。
张爱玲或许称不上大家,但绝对不能否认她才情似海。而她的文章也正如她其人:冷漠、哀伤、清高以及一种看透红尘的淡然。
第五篇:张爱玲小说读后感
张爱玲小说读后感
张爱玲之所以写这样一个小说,就是因为她在现实中遭到很多人的批判,她无法忍受这样的压力,所以用小说的形式来为自己投靠汉奸做掩饰,在人性上找到一种合理的解释。在看之前浏览过太多评论了,但真正的走进电影院后后实在有太多的感动,易先生和王佳芝实在太可怜了,不是因为他们的所谓爱情,而是和平年代的我对那个年代的人们一种深切的悲悯,他们处在同一个世界,带着不同的动机和负担相遇,两方对峙他们是走在最前头的两个,两个被怂出来的工具,没有谁生来就该做什么想什么爱什么,仿佛人格分裂,分裂出的两个人格相爱了,一个本来就不会有未来的故事。可是到头了,那些躲在幕后的人永远就在历史的后头,没人会为他们著书立说甚至拍一部电影,王佳芝是被抛弃的,被邝裕民,被父亲,被老吴抛弃的,只是弃车保帅的车而已;易先生是被抛弃的,被人民,被汪政府抛弃的,你姓易的死了还有无数个姓易的代替你,而你坐的位置很高摔下来也更惨;两个被抛弃的人因为情欲走到一起已经是很不可思议了,这种无端的感情本身是纯洁的,芝给易先生唱天涯歌女,易流泪,他们仿佛在那一刻彻底缝合组成了一个圆。但是他们不会有结果啊,芝可以放下国仇(本来就是邝裕民强压在她身上的)做他一辈子的情妇---但不可能,芝的背景会影响易先生;现实不让他们长久,不能太久,他们必须回到从前的生活轨道,如果他们从未遇到芝恐怕还是会和邝一起死掉吧。让我真正欣赏芝的却是他没有吞下的那枚毒药,他终究不是什么特务,他是王佳芝,在那个失去自我的时代他拥有自己。
钻石,对每一个女人来说也许是种诱惑。但是,它的诱惑终极来源于爱情。对一个自己不爱的男人,面对十克拉的钻石也不会有丝毫的心软。只有爱了,才会不顾自己,不顾组织中每一个人的安危而放走易先生。
易先生,真是狡 黑吉 精明,在迅速反应到将被围杀后急速冲出店们钻入汽车并趴在座位上的躲避方式,展现了易先生的机警跟小心。我在想,梁朝伟跑的还是蛮快的。虽然岁数不小了。。
爱情,其实谁都需要。易先生如此毒辣的人也不例外。他真的被王佳芝对他的那点单纯与依赖而感动。其中成分最大的,也许正是因为王佳芝了解他的一切行踪,不去对他好奇所带给易先生的一种错觉。这种错觉,正是易先生需要的一种安全感。他只希望一个女人可以向爱普通男人一样的爱他一次。不多问,不多说,不势利,只是用心去纯粹的爱。可惜,他不是普通男人。他是不是也希望自己只是普通男人?他活的好累。好可怜。。爱情,带给人的是甜蜜,但是,当它夹杂上功利时,那是什么?
总是记得最后在石矿场,他们跪在那里,哭声夹杂着害怕的气息。王佳芝的脸上,没有一点畏惧,只有解脱与内心的释放。当她看着欺骗她的同学们也即将被处决的时候,有没有一丝报复的快感呢?邝裕民最后看王佳芝的眼神,究竟是同情,是可悲,是心疼,是惋惜,还是所有的一切心绪汇集而成的怨恨呢?他对王佳芝的感情,远远抵不过易先生最后的心疼。心疼的抚摸着王佳芝曾经睡过的床。静静的等待10点的钟声。也许,当他太太问他发生什么事情的时候,他心里的那一刹那感觉是,还是老婆最可靠。。
看完了,却心潮澎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