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们天上见观后感
我们天上见观后感
姓名:盛珊
学号:090602238
学院专业:材料成型09
2摘要:上世纪70年代末,时代的狂潮正渐渐退去热度。在南方某个古朴的小镇,小女孩蒋晓兰(朱一诺 饰)和姥爷(朱旭 饰)相依为命。晓兰的父母早年下放边疆,在学校她又因与“最大的阶级敌人”同姓而倍受欺负和排挤。破旧的小院是晓兰最为自由的天地,而家里的大衣柜则是她最后的避难之所。早年因战乱和疾病,姥爷几乎失去所有的亲人,因此这个调皮又善良的外孙女成了他生活的全部。时光缓缓流逝,细雨绵绵的小镇永远带着化不开的愁绪,渴望成为体操冠军的晓兰(姚君 饰)一天天长大,而那个永远牵挂着她的姥爷却慢慢地死去…
关键词:姥爷,兰花,火车,哈密瓜
正文:《我们天上见》是蒋雯丽的自传式电影,也是本届釜山电影节唯一一部入围“新浪潮”单
元的中国电影。影片以一个孩子的视角,讲述了上
世纪七十年代末,一个小女孩和她的姥爷相依为命的感人故事,记录了小女孩的成长,表达了生命的传承
和代代延伸。影片通过小兰的视角,展现了小兰与姥
爷相依为命的骨肉情深,小兰充满爱和创伤的童年,以及围绕着那个特殊的年代的时代氛围和日常生活
场景。这是一部真实朴实的作品。一部情感电影,在感情的表达收敛,绝不煽情和矫情,观众的心不知不觉的被俘获。
影片中的小兰是不幸的,父母早年下放边疆,音讯隔绝,与姥爷相依为命,在学校她又因与“最大的阶级敌人”同姓而倍受欺负和排挤。但是小兰又是幸福的,因为她有一个爱她的姥爷。姥爷会为他做自制汉堡当早饭,会给她扎辫子,会为她洗澡,会在她难过的时候扮猴逗她开心„姥爷在尽力补足她所缺失的童年的爱,小心翼翼的守护着她,陪伴她长大。
影片中姥爷的形象感人至深。一个普通的中国老人,善良,慈爱,朴素,承担起了独自抚养小外孙女的责任。老人又当爹又当妈,十分艰难,更何况是一个受外界歧视、内心极其敏感的女孩,他的苦心呵护怎一个愁字了得。
戒尺贯穿全片。影片中姥爷因为小兰的撒谎,外公拿出戒尺打孩子,这是传统中国的私塾的方式。到后来姥爷年纪大了,生活不能自理,小兰哄着姥爷吃饭,老人跟孩子一样不肯吃饭时,小兰拿出了小时候姥爷打过自己的戒尺,姥爷乖乖地吃下了饭。正对照了中国的那句话“打是亲,骂是爱”。祖孙俩相依为命的生活细节,点点滴滴透露着温馨。让人看着心里也是暖暖的幸福。姥爷不仅教大了小兰,还教给她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
姥爷病倒之后,小兰每天认真的,细致的照顾着倒下了的姥爷,生活一天天度过。新年来了,看着村里的人都来跟姥爷拜年,跟姥爷一起庆祝,不禁让爷孙俩个落下泪来,这及伤感又温馨的一刻让我们看到的是人间的温暖
影片中很多小童趣给电影营造了轻松的气氛。姥爷喜欢兰花,得知朱总司令也喜欢兰花,姥爷更加精心照顾兰花,老人有一个愿望,希望朱总司令看到自己的兰花能够喜欢,从而让小兰的父母回到身边。可爱的小兰把那个年代特有的营养品“麦乳精”“让给”兰花喝。
影片黑色的氛围是从邻居小翠姐的去逝,喝了麦乳精兰花死了,此时又传来朱总司令离世的消息,姥爷的精神低落,丧失了活力,不久便中风瘫倒了下来。生活的重担压在小兰的身
上,小兰突然间长大了,笨拙的学着用所有姥爷照顾
她的办法来照顾着姥爷。姥爷喜欢兰花,为了让姥爷
高兴,病早点好,小兰在那盆死了之后把满屋子都画
上了兰花。虽然小兰尽心照顾姥爷,但是姥爷还是走
了。姥爷走的很安详,生离死别,却没有抱头痛苦,小兰在雨中等待装姥爷的灵车,却于灵车擦肩而过,没能接到灵车的遗憾和姥爷去逝的悲伤,小兰的无
助,注定是她一生的遗憾。这是生命的承传,这是自然的规则,这是人间亲情,这是人间的温暖,姥爷离开这些了,但他仍在天上等着等着我们天上见。真实的生活原本是平凡的,而把平凡的生活写好其实是最难得,这也正是这部影片感人的一个原因。吃惯了大餐和快餐,在这个时候欣赏一下清爽的家常菜,别具一番风味。就如同回到了久违的家,重温童年和亲情,重新发现平凡生活的价值。
第二篇:奶奶,我们天上见
奶奶,我们天上见
到今年的农历七月十一,奶奶就去世整整9年了。到今年的农历八月二十一,奶奶冥寿97。年年到了这个季节,我都特别想念她。在我漫长而迷茫的童年,奶奶是恒定的温柔和暖意。有一年,我去看蒋雯丽的导演处女作《我们天上见》,在影院里从头哭到尾。蒋雯丽说,姥爷去世的那天,我的童年结束了。好声音马?E说:我写过一首歌,叫《南山南》,常有人听完后说它太悲伤,接着问起,这首歌里是不是有一个故事。我说,你听到这首歌的时候,它就已经和我无关了,你掉的眼泪,才是只有你自己知道的故事。
我喜欢马?E,更喜欢这个说法,因为我清楚地知道,我在影院里掉的泪,是对所有和奶奶共度岁月的悼念。我的满台好戏缺少了她,萧瑟了许多。奶奶在邻村长到18岁,然后嫁到我家,直到88岁去世。她像棵庄稼一样在这片乡土上发芽、破土、灌浆,然后重归于尘土。她的一生,是我的前传,我的余生,是她的后传。
一
奶奶姓韩,生于韩家村,爷爷姓由,生于由家村,两个村子相距不到2里。在奶奶4岁那年,我的曾祖去了韩家村。奶奶记得自己换了一身新衣服,被抱进堂屋给未来的公公磕了头,叫了一声“爹”。曾祖掏出4块大洋给她做见面礼,就此订下了她的一生。
两家都是乡间的讲究人家,所以奶奶从此大门不出二门不入。逢到由家村赶庙会,奶奶只能听到一句“不能去,让婆家人看见”,眼看着小姐妹们兴高采烈去看戏。逢到邻村赶集,奶奶也能听到一句“别出门,让婆家人路过看见”。她也不能上学,舅姥爷们在屋里念书,她在窗外听了听就会了。太姥爷就感叹:满筐的树结,削不出一个楔子。遗憾唯一聪敏的女儿还要嫁人。其实大舅姥爷念书蛮好,后来还在哈尔滨盐务部门做了国民政府官员。姥姥经常念叨这个我无缘得见的大舅老爷,说他后来遗弃了不识字的原配,另娶了有文化的二房。她的儿女因为地富子弟无缘升学,在她的孙辈可以念书后,她唯一常说的一句跟政治相关的话就是:你们都能上学,要感谢邓小平啊。她另一个经常提起的官员是民国时期烟台某长官,在她一遍一遍的描述里,那位长官和电影《杨三姐》里的青天大老爷重了影。因为奶奶家的田地被乡里浮浪子弟看中,太姥爷从莱州走了几天走到烟台去打官司,那位长官听完陈词后让太姥爷上前伸出手看了看,道:一看这老茧,就是个实诚的老百姓,肯定不能说谎。
后来我读法拉奇传,看到法拉奇的妈妈哭着告诉法拉奇:不要像我这样!不要变成你丈夫和孩子们的奴隶!要学习,要去看看整个世界,要学习!我才从法拉奇母亲身上读懂了奶奶的窗外偷师,读懂了她对读书远行做官的羡慕。
后来,她到济南看望姑姑到哈尔滨看望叔叔,成了村里为数不多坐过火车和飞机出过远门的小脚老太太。在她的晚年,她不再说她的大哥和父亲的远行,她喜欢说自己在美国读书的外孙,在德国留学的孙子。在卧病不起前,她还一直跟人家讲,我坐过十几个小时的火车,十几个小时的飞机没问题,对于这个世界的好奇至死不渝。在所有的孙女里,我长得最像奶奶,连走路的姿势和后背的痣都一模一样。我想我有生之年去过的任何地方都可以转发给她。将来我闺女用和我一模一样的脚丫丈量这世界时,也一样可以转发给我们。
二
森女程璧写过的一首小诗,描述儿时与祖母共同生活过的小院的模样,“庭前花木满,院外小径芳,四时常相往,晴日共剪窗。”后来据此创作了一首童谣小曲名为《晴日共剪窗》。程璧祖母是民国名媛,闲来在小院教程璧写毛笔字、背唐诗、剪窗花。
我奶奶家的小院有花,但更多的是菜。我们俩常常一起在院子里拆了芸豆架种上大白菜,拔了小葱种萝卜。菜地边奶奶会种几棵指甲花,摘一些花在蒜臼子里加点白矾捣成糊糊,抹在我的指甲上,用芸豆叶包起来,睡一晚上起来,心情就随着指甲一样红艳艳了。每当中秋节,奶奶就给我做月鼓,一个大大的白面点心里放上糖馅,点心上面是一只坐着的小猴子拿着药。等月上中天,我就擎着奶奶的杰作,在小院里喊:圆月了圆月了,一个西瓜两半了。
小院还是重要的劳动场所,三夏时捡麦秸三秋时剥玉米,一边干活,奶奶一边给我讲古道今,我以为这是我文学最早的启蒙。等到满地的玉米金灿灿地上了桩子和墙头,我也学会了子鼠丑牛和乘法表。她每天必讲傻子捞米和抗梁的故事,我每次都捧腹大笑。在她去世多年后,我哄女儿睡觉,忽然发现半梦半醒之间自己居然在呢喃傻子抗梁,这次我没笑,倒把枕头哭湿半边。
她常给我讲从前女人在婆家受气的细节,有的回娘家哭诉,娘家人怒道:回去死了吧,死了给你争气。婆家赔了很多钱,但女人却再活不过来,丢下一堆凄惶的孩子。她还常讲邻村一女孩,被贪财的父亲送到大户人家做妾,家人去看她只能走侧门,死前给玩伴留言:妾就是个玩意,算不得人。当我做了两个女孩的母亲之后,我体会到她对孙女的深情都在这些闲言里。媒体人每天都要浏览很多新闻,为爱轻生为财卖身都不算新闻了,再深刻的生命观和先锋的恋爱观在我心里都敌不过这些像玉米一样朴实的感叹。
我妈有次一边帮她浇菜一边调侃我爸的收入,奶奶笑眯眯地说:你有能耐也行啊,很多老板都是女的,我要是年轻几岁,就去学开车,开个黄面的,整天坐着到处看景还挣钱。很多次工作不开心,也曾想过做职业主妇,想想自己不识字的奶奶的宏愿也就汗颜了。
我登记的时候,老公在读研究生,我刚刚工作,囊中羞涩又不肯教两家人破费,就决定裸婚登记即可。奶奶给我买了金戒指,在小院里给我戴上,说:好儿不要祖爷田好女不要嫁时衣,我们家的闺女有手有脚有文化,都能把日子过好了。据说是丈母娘推高了房价,等我女儿出嫁,我决定把奶奶的戒指和话都打包给她们做嫁妆,为降低房价做三点贡献。
三
我小时候脾气很犟又很调皮,“一日上树能百回”并不夸张。因为爬树,我的裤子布满直角型口子,我的鞋子三天就能开线,我妈常为此熊我,我并不害怕罚站,就倔头倔脑地站着听,气得我妈捞起笤帚就揍。奶奶一听我妈的嗓门就来救驾,悄悄地教我赶紧跑远。那时我并不懂得小杖受大杖走是圣人之训,觉得揍两下也无妨,奶奶为了保护我也沾了光。妈妈因此不甚喜我,奶奶悄声劝她:娟儿心里憨厚,实在,将来你肯定能得她的济。我在门后听着听着就放松了,倚着墙就睡着了。我妈一见又生气了,奶奶还有后话:啥人有啥福,心宽就吃心宽的饭呗。
我家大闺女心宽体胖,脸似银盆,无肉不欢,老公一见就叹气。我屡屡拿奶奶的话宽他的心:啥人有啥福,心宽就吃心宽的饭呗。从前的吃货恨不得羞愤欲死,现在满朋友圈都是自称吃货的得瑟。我已经给我闺女想好了出路,就当个美食家、美食记者,行万里路,吃遍天下。为此我把自己搜集的林文月、赵衍、车幅等人的美食杂记攒至一处,为闺女的美食一生做准备。
我奶奶一共生了四儿三女,头两个都是闺女。大姑和二姑之间隔了6岁。她嫁到我家的时候我家已经有3辈老人不分家了。她头上有三层婆婆,亲妯娌就5个,她抱着我大姑顿顿看着妯娌家的男孩在老人身边吃小灶。我爷爷到东北投奔其做总账房的二哥,月月能挣70块大洋,但他6年没回山东也没捎钱,到我三舅老爷去找他时,他没有任何积蓄。等他从东北回来,还把我奶奶的首饰拿走挥霍殆尽。他喜欢新奇的玩意,花了100多大洋买了自行车却不知所终。他喜欢奢华,总想着赚高大上的钱,买了华丽的马车用于出租,浪掷了200多块大洋。我奶奶盼着他回来,却因为他的回家陷入困窘。
她很多次给我讲起爷爷的荒唐和日子的难熬,平和无怨,我小时候一直以为是一种吐槽。前几天,老公回家说,单位或会给管理层降薪,我也郁闷于纸媒的前景。两人对坐愁城时,我忽然想起她每次吐槽的总结陈词:有人就有财,有手就饿不坏。
奶奶去世多年,按照我们老家的风俗,三五年之后除了清明上坟和年底祭祀,一般就不烧周年了。但我爸妈几乎每年都去烧周年。这个周末就是她的9周年,我准备回乡去她的坟上磕个头。
她去世多年,只有一次入我梦来。她到我家老宅,进门只是看着我笑,我跟她说话,她却转身就走,我追到街上,她坐上一辆牛车远去了。醒来告诉我爸妈,他们都笑。原来我奶奶去世的时候已经流行烧小汽车,但他们还是给奶奶烧了一辆牛车。这件事对我是个极大的安慰。我相信有一天,我们在某个空间还可以再见,我依然可以撒娇卖萌,还可以要求她再给我做一次月鼓。说实在的,自从没有了她的月鼓,中秋节我也只剩仰望一下月亮了。
(由卫娟,《齐鲁周刊》执行主编)
第三篇:我们天上见 影评
永不磨灭的亲情回忆
《我们天上见》有感
最近跟着家人一起看了一部电影《我们天上见》,本来是不怎么抱希望的随便看看,但银幕那边传来的暖暖亲情感动了我。想到家里瘫痪着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我突然有种想和时间赛跑的感觉,请再给我一点时间,让老人也感受到我年幼时他曾给予我的温暖。我要我们在人间时尽心尽力,不要等到天上见。
故事前半段,是说爷孙俩平淡的生活,没有什么跌宕起伏的情节,很平淡,但是很温馨,让人陷入回忆的思绪,他们相依为命,虽然姥爷很疼外孙女小兰,但是却不溺爱,从小就照顾她;小时候的清晨,姥爷用他粗糙的大手挤牙膏、烤馒头给小兰吃;小兰赌气就要跳河,姥爷训斥道,结冰了哪里去跳河?;大雪里,祖孙俩撑着油纸伞,一前一后地走着,小兰踩着姥爷的脚印;姥爷训斥小兰“妖怪专咬扯谎小孩子的脚趾头”„„处处都是蒋雯丽的回忆,而看电影时自己的回忆也潮水般涌来。
你还能不能记起小时候的事情:爸爸吃饭时把碗里的为数不多的豆子全都捡出来喂你吃;坐在大杠自行车前央求骑自行车的爷爷快点快点再快点;清晨父母先要把自己的棉衣在土灶锅洞前烤暖和了才给自己穿;爷爷总是在自己淘气时扬起大手吓唬耳光却很少到来„„
现在,行动不便的老人一见我便会央求他身边的人打电话给我要我去见他,我不去便开口说我不孝。有一次我出远门不能每天见他,他便问侄女儿我在哪儿,侄女说我出门了,他先了我一会儿,但很快又转而担心起我了,一个劲地问去哪儿了远不远几天回来是办事还是玩的。而我生病住院那次他竟然一夜叹气辗转难眠。每一个温暖的点点滴滴都好像被我们尘封在回忆里。当我们成人,有了自己的责任想要疼惜的人,我们常常忘了把自己养大的那些老人,他们一直等在岁月里还想用他们渐渐流失的最后的生命给我们带来温暖。
电影到后半段,因为姥爷年纪太大了,医生说到他的器官功能都衰退了,只有心是跳动了,就是舍不得外孙女。现在轮到小兰照顾姥爷了,从始时什么都不会到慢慢地把姥爷照顾的很好,最后姥爷还是离开了,但是他们一定会在天上见的,有点心酸。
直到影片结束心情还是久久不能平复。我们每天为生计为工作为理想奔忙,似乎总是抽不出多少去陪陪老人,看完电影又开始害怕了,怕自己再不努力就只能等到天上见。永远无法报偿的是亲情,而我现在能做的只是尽力,尽力在我们还一起活在人间的时候让老人幸福快乐地生活着。
第四篇:《天上菊美》观后感
美丽的高原 美丽的菊美
--观《天上的菊美》有感 在****股份公司党委组织下,我怀着无比感动与崇敬的心情,在市委党校的报告大厅观看了这部非常具有教育意义和正能量的电影《天上的菊美》。作为一部主旋律影片,该片是以“最美基层干部”——四川甘孜州道孚县瓦日乡原党委副书记、乡长菊美多吉的事迹为蓝本,以更加接地气、贴近老百姓和充满诗意的艺术表现形式吸引着每一位驻足观看的人。“最美基层干部”菊美多吉平凡的故事,一次次深深地打动着我,感染着我,让我景仰,催我奋进,为我的工作立下了镜子、树立了标杆。他的事迹让我几度潸然泪下,因为他坦荡无私、草原般辽阔的胸襟,因为他心系群众、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的短暂人生,因为他勤勉尽责、坚强坚韧、如牦牛般的干劲,这些都让我的心灵受到了无比的震撼。
菊美多吉是一个非常有理想的阳光青年。在他刚刚走出校门,骑着摩托车,意气风发、干劲十足地飞驰在回家乡的山路上,黝黑的脸庞、开朗的笑容、洋溢着青春,充满着阳光,“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菊美多吉正如清晨的太阳,清新明亮,如诗如画。我相信,这时候的菊美,一心只想为家乡,为美丽的高原,踏踏实实,好好工作。这是一种非常朴实的情怀,也是一个年轻的共产党员所应该拥有的最初、最真、最朴实的愿望。
菊美多吉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淳朴的藏族青年。对亲人,他一往情深;对群众,他无限热忱。菊美第一次遇到妻子巴姆时,就一见钟情,毫不掩饰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当他正式向巴姆求婚时,外面下起了暴雨,他等不及巴姆表态,就立即毫不犹豫地投身“抢险”。就在那一刻,巴姆答应了菊美多吉的求婚。我想,巴姆也一定和所有人一样被菊美的无私无畏所感动和感染了吧!当菊美在繁忙地工作时,接到家里的电话,得知巴姆给他生了个儿子,高兴、兴奋和激动溢于言表,他立即准备回家看望妻儿。可就在那一刻,牧民找他求助。菊美多吉稍微愣了一下,依旧二话没说,立马全身心投入为牧民排忧解难的工作。他太忙了,他只能在工作间隙,站在高山,面对家乡高喊:巴姆!巴姆!......!那沙哑的,撕心裂肺的呐喊让我热泪盈眶:在他的呐喊声中充满了丈夫对妻子的责任和愧疚,充满父亲对儿子的舐犊情感。
菊美多吉是一个胸襟宽广、坦荡无私的普通共产党员。他心中装着川西甘孜的雪山草地,装着高原上的藏羌牧民。他一心为民,坚持群众的事无小事。菊美为了牧民追讨打工工钱,受到私企老板的刁难;为了实施“牧民定居行动计划”让牧民住上新居,家里的住房却“木料见朽老屋依旧”;为了赶去省农科所等单位联系惠民事宜,作为家里唯一的孙子,却未能回家为爷爷送终。菊美大义凛然,他有情有义,大度开明,团结人、凝聚人、感召人、包容人,与党员干部人才打成一片,结为一体,形成“铁关系”,成为真朋友,践行了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维护了共产党员的形象,展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爱民情怀。
菊美多吉是一个为党尽责,为国尽忠,为民尽孝的党和人民的好儿子。他把所有情和爱都播撒在生他养他的雪域高原,他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生他养他的土地和人民。影片中,菊美多吉身患严重高血压,不顾医生的警告,坚持在高寒缺氧的雪域高原工作。他为了宣讲党的政策,辗转雪山草地,深入牧民帐蓬,饿了就啃口干粮,渴了就喝口河水;为了赶时间,他常常在老乡家里吃上两个韭菜包子,喝一碗霍麻汤;为了牧民早日用上“太阳能”,而不打扰守门大妈,过度劳累的他和衣躺在汽车后排座位上,再也没有醒来……
应该说,像菊美多吉这样的人民公仆还是很多的。我的周围就有许多这样的年轻干部,他们经常会到西藏条件艰苦地区工作、生活和学习,所有在基层工作过的党员干部,他们与菊美多吉一样,是中国最小的“官”,他们为老百姓修桥铺路,帮农民选购良种,调解民间纠纷,解决孤寡残疾的柴米油盐,化解社会不安定因素,帮老乡捡牛粪搭屋棚......一件件具体的、琐碎的、纠结的事情组成了他们每天的生活。为了党的事业,为了人民的利益,他们和菊美一样不得不以超常的体力和精力,去迎接随时可能出现的挑战。
走出市委党校的报告大厅,在炫目的阳光下,我情不自禁地擦拭眼眶。好公仆菊美多吉心系群众、忠于职守、无私奉献的情怀让天地动容,与日月齐辉。藏区的蓝天美!雪山美!高原美!因为雪域高原上有最美的基层干部——菊美多吉。
“菊美”最美!
第五篇:天上的菊美观后感
天上的菊美观后感
在观影之前,我先从网上了解到此片是讲述菊美多吉先生的一生。他身为基层干部,非常热爱藏区工作,一心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他的许多平凡事迹通过电影的艺术表现形式展现出来,让我几度潸然泪下。《天上的菊美》用诗意的语言,讲述了藏族乡长菊美多吉短暂一生中的动人故事,为观众呈现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20多岁从学校毕业后到33岁生命戛然而止的历程,约1个半小时的观影结束后,影院现场响起热烈的掌声。影片的内容和影像是青春的,热情的,富有激情的。主要通过三个阶段展现菊美多吉的人生经历和履职故事。第一阶段,菊美多吉20岁,刚当上乡干部,骑着摩托车在山路上奔波,工作干劲十足。这一阶段的影像基调像早晨的太阳,清新明亮,如诗如画。第二阶段,随着工作的调动,菊美多吉来到龙灯大草原,这是他责任最重、最忙碌、压力最大的阶段,影像基调犹如正午的阳光,炙热,炫目,分明。最后一个阶段,菊美多吉回到瓦日乡工作,此时他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较强的工作能力,影像基调仿佛黄昏时分的高原,富有魅力而深沉。“这部电影让人印象深刻,真实地反映了基层民族干部的生活、工作情况。影片以菊美多吉的先进事迹为基础,真实的记录了一位普通共产党员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通过观看电影《天上的菊美》,使我受到了一次深刻的党性教育和群众路线教育,特别是菊美的典型事迹,让我深受感动。他没有惊人的豪言壮语,也没有盖世的丰功伟业,但他的一言一行感天动地,他的实干精神千古流芳。因为他有一个朴实而崇高的价值观,那就是群众利益高于一切,千方百计为群众办实事。我认为,菊美精神的主线就是心系群众,忘我奉献。他任何时候都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多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天上的菊美》带给我们既有心灵的震撼还有对行动的鞭策。心灵上震撼的是菊美多吉这位一心为民的好干部,为了群众能早日走上富裕道路而辛苦奔波,最终先后倒下,献出了年轻的生命,让我们感到十分惋惜。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当各种不利因素冲击着大家的人生观、世界观时,能为了群众的利益甘于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样的人太少。这样的干部难道不应值得我们学习和尊重么?稍有良知的人都很容易给出答案。
《天上的菊美》虽然是写菊美多吉短暂的一生,同时也是写广大基层干部的生活工作状态,也是众多的基层干部的一个缩影,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自己的承诺。通过菊美身上的种种美德与善行,通过他为工作所受的苦与累,通过他与他所服务的藏民们血浓于水的骨肉亲情,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我们的干部就要像菊美多吉般,不是为了工作而工作,而是要让老百姓真真切切的感受到温暖和幸福,做最平凡的人,我们向菊美同志学习,就是要学习他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事业的思想境界;学习他牢记宗旨,为民奉献的公仆情怀;学习他严于律己、淡迫明志的高尚人格。我们向菊美同志学习,就是要在今后的工作和人生道路上不为名利所惑,不为浮华所动,牢记干部行为规范,时刻保持清醒头脑,通过扎实开展基层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切实改进作风,清清白白为人、踏踏实实干事。
高怀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