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后感[★]

时间:2019-05-13 16:21: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读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读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后感》。

第一篇:读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后感

读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后感

《百年孤独》在新概念选手中颇受欢迎,因此我对它一直有着好奇的渴望和虔诚的心态。带着不成熟的理解和不内涵的见解终于读完了这本书,像是看着六代人扎扎实实地生活,却始终离不开孤独。

或许命中注定吧,尽管在阿卡迪奥和奥雷良诺这两个名字的循环中家族看似会繁衍下去,尽管吉普赛人、政府、战争、火车和香蕉种植园的到来曾一度让这个宁静落后的村庄变得繁荣喧闹,但整个家族还是逃脱不了家族的第一人被绑在一棵树上,最后一个人正在被蚂蚁吃掉的命运。

是文明促成了孤独吗?还是人的内心本来就属于孤独?

怎么时间老是在打转转啊?乌苏拉说道。或许这个家族乃至整个寰宇都是沿着一个无边无际的圆圈运行的吧,所以人类才注定孤独,注定看见繁荣昌盛也只是看见了美丽化作的泡影。

在我看来,孤独的人大抵两种:自负与自卑。

自负的人通常有自负的才华。他们超出常人而用慧眼看世界,理解层次不同,交流自然成障碍。于是他们干脆自行研究,不理会众人,似乎形成了至极的境界而求新的突破,领悟常人所不能领悟的玄妙。在常人眼中,这便成了孤傲。而先驱大多是在这样不能被人理解的状态下产生的。就像布恩地亚是因为过早地知晓了家族的命运而被视作疯子一样,先驱总是孤独的。

自卑的人大多缺少自负的资本。他们在某些方面低于常人而用更忧郁的眼神看世界,自觉不如众人,交流也自然隔阂了。

当人们兴趣使然地谈论着一些话题时,他们只能蜷缩在角落里做听众。热闹是他人的,他们只会用冷漠的心态面对世人。在常人眼中,这便成了孤僻。就如奥雷良诺在自卑中挣扎一样,封闭的世界注定与世隔绝的。

自愿地停留在自我狭小的圈子里,自主地抵制着新事物的侵入,也难怪马贡多一直处在孤独之中,注定百年之后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但愿这最后到来的飓风,能吹散一切封闭自守的落后。命中注定要一百年处于孤独的世家绝不会有出现在世上的第二次机会。希望如此。

第二篇:百年孤独阅后感

《百年孤独》阅后感

多年以后,奥雷良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一句话,让故事一下子跨到了这本书的最中间。毫无疑问,在《百年孤独》的前半部分,一切的所见所闻——都是出自奥雷良诺上校的回忆——包括一些不符合逻辑的、人物心理等情节。“多年以后,政府军的军官命令行刑队开枪之前的片刻,奥雷连诺上校重新忆起了……”这句话会时不时穿插在前期故事的叙述中,这是《百年孤独》的线索之一。

翻开书,第一章不是故事的最开始,在第二章,《百年孤独》的一切渊源才开始展开,叙述了奥雷良诺上校不知道的、更早的,他父亲开辟马贡多的始末。布恩地亚家族从霍赛·阿卡迪奥·布恩蒂亚开始,到最后一代刚出生没多久就被蚂蚁拖到洞里的奥雷良诺·罗德里戈,总共经历了7代人,从第一代近亲结婚开始,到最后一代近亲结婚结束,最初担心的长猪尾巴的孩子,终于在马贡多消失前的一个星期诞生。

而这所有的一切,早在马贡多毁灭前的一百多年,被吉普赛老人梅尔加德斯——一个智慧超越了常人,知识接近了神一般存在的人写在了一张羊皮纸上。这张羊皮纸记录了布恩蒂亚家族每一代人的生平,准确到不可思议,却在最后一刻才被人重视读懂,最终没能阻止悲剧的发生——仿佛命中注定一样。“家族中的第一个人将被绑在树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个人将被蚂蚁吃掉。” 荒唐的预言,最后竟真的实现,任谁第一眼见到这句话,都不会当真。这是《百年孤独》的线索之二。只能说布恩蒂亚这个家族太独特了。

这个家族里的每一个成员都有他们独特的个性,里面重复最多的人名就是“奥雷良诺”、“阿卡迪奥”——光叫“奥雷良诺”这个名字的人总共就有22个(略写17个奥雷良诺将军的儿子)。加西亚·马尔克斯是偏爱奥雷良诺但同时又是绝情,缺乏浪漫的,他颂扬科学、知识、智慧、勇气、求知、自由、反抗精神,因为布恩蒂亚家族成员(尤指男性)这些特点,所以他们在马贡多的威望一代代都存在着,就好

像马贡多居民不约而同,理所当然认为,布恩蒂亚就是马贡多的中心——即使他们恶习不断,即使他们没有刻意追求。

有一个观点恕我冒昧,我是不怎么认同老师的,我看了《百年孤独》…嗯,也许有5遍左右了,我没有觉得这里面有什么令人无法忍受的,令人绝望的重复,所有的剧情都是呈抛弧线发展的,无论是布恩蒂亚家族还是马贡多,唯一重复最多的就是这个家族历代的人名。

这里面的每一个人,他们的一生,他们的经历都是不一样的。从最开始的两个人起家,到繁盛时期用钱糊墙,到最后一代被蚂蚁吞噬。马贡多也一样,从最开始三百多个居民,到繁盛时期香蕉庄园的现代化城市,到最后被龙卷风卷走前的萧条落寞。还有每个家族成员的经历,从出生到死亡,都没有雷同,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向前发展的,没有给我重复的印象。加西亚最后是这么写的:“马孔多这个镜子似的(或者蜃景似的)城镇,将被飓风从地面上一扫而光,将从人们的记忆中彻底抹掉,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往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不会重现,在这里说的也许并不是重复,而是独特!这个独特的家族,在历史上仅此一个,不会再有第二个!

三 在《百年孤独》里让我最感诧异,最是向往的就是这里人们的开放豁达、乐观独立的世界观,马贡多封闭吗?我觉得不!从最开始吉普赛人的出现,到后面不断有移民的迁入,还有飞机、火车的通达,甚至布恩蒂亚家族的成员本身还走出过马贡多,走遍过世界!这里的人们神经大条,心胸开阔到到令人无语的地步。神经大条,对,这个词最让我感觉契合这个家族,故事里出现的所有人,还有故事情节。这里的每个人都有直爽的、简单的人格,没有细腻的心理描写,没有复杂的阴谋诡计(即使有,也不复杂,至少加西亚写来是这样),全部都是叙述,仿佛放大了历史的细节一样,但这里的每个人却又充满血肉,有情有义有意思。

这也许就是魔幻现实主义的魅力之一吧,太纠缠于细节,太纠缠于小事是写不出这样引人入胜的作品的,过度考究也是很无聊的,这可能也是南美人特有的民族个性,与中国人太不一样。

如果你细心一点,你会发现,在《百年孤独》里与马贡多同行的并不只一个世界,除了现实世界,还有鬼魂的世界(被霍赛·阿卡迪奥·布恩蒂亚杀死的朋友),死人的世界(死人的骨头和遗体仿佛还有生命),未知的神的世界(完美肉体与灵魂的蕾梅苔丝升入天国),《圣经》中神的世界,未来的世界,以梅尔加德斯为代表的游走于现实与虚幻的第三世界……所以才显得魔幻,所以又充满真实,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确是充满童心的一个人,《百年孤独》就是一部成人的童话。

四 很多人都在探讨《百年孤独》里面的“孤独”到底指的是什么,有人说是封闭,无论是布恩蒂亚家族或是马贡多;有人说是这个家族的人太过独立,缺乏沟通;有人映射南美革命的分散独立,缺乏团结……加西亚·马尔克斯说他在自己的每一部作品中都在反映这一相同主题,各式各样的孤独,境界的孤独、个性的孤独,命运造成的孤独——孤独就是不能为人所理解,没有人没与之相伴,尤指精神上的。精神上的孤独,就好比霍赛·阿卡迪奥·布恩蒂亚和梅尔加德斯一样,他们都太聪明,所以智商不够的人与之没有共同语言,所以他们孤独;奥雷良诺上校在起义失败后独自制作小金鱼,想再次发动反抗却无人响应,他死的孤独;第六代人奥雷良诺·布恩蒂亚,命运安排他成为家族的最后幸存者,同时也是不受欢迎的人,因此而备遭孤独的折磨。

所有布恩蒂亚家族的人无论生前如何,他们最后的死(蕾梅苔丝升天不算死),都是孤独的,草草的,不甘心的,凄凉的,甚至荒诞的——这也算是一种孤独吧。当然阿玛兰塔死花了3年时间死的很充分,可是她在生前却守了一辈子处女之身,孤独至死。

如果没有那场飓风,那接下来会是什么样子?世上只剩奥雷良诺·布恩蒂亚一个人了,他的爱情——姨妈阿玛兰塔·乌苏拉死了,再不会有第二个乌苏拉与之继续开创第二个布恩蒂亚家族,他也许会成为第二个梅尔加德斯。可是他是命运的一部分,是布恩蒂亚家族的一部分,只有他消失了,整个故事才会完美,所以他也死了,然后飓风带走了所以一切这个家族存在过的痕迹,将其从历史上抹杀,一切都仿佛没有发生过,一段历史的孤独!

在《百年孤独》的世界里,见证这一切的,记得这一切的也许就只有梅尔加德斯一个了吧!嗯,还有蕾梅苔丝,如果她在意的话。

第三篇:读百年孤独

读《百年孤独》有感

有人说,看《百年孤独》,只适合在内心真正孤独时慢慢地融入。整本书中找不到有和现实世界相对应时间的描述,但会让人没有缘由地相信的确有一个叫马孔多的小镇,有一个用百年时间以七代人诠释了人类孤独的庞大家族。小说涉及到的人物复杂纷繁,在这里重点说一下布恩迪亚家族第二代人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的故事。尽管书中描写他的文字只夹杂在三分之二的篇幅中,可上校极具代表性的性格特征和传奇人生经历,值得细细品味。

时代先驱:进取与背弃的孤独。

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注定是个有着不凡能力的天才,一个时代的先驱。小说开篇就提到了上校: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上校在父亲老布恩迪亚的影响下迷上了炼金术,研究各种实验。他的内心深处有一种强烈的进取渴望。封闭落后的原始文明需要这样勇于开拓创新的人打破枷锁,可同时这也注定了上校的格格不入,他几乎不与外界联系,沉迷在一个人的狭小空间,思维却跳跃在迷幻的时空中,就像他“在母亲腹中就会哭泣”、“有预言能力”一样让人觉得怪异。村民面对他的科技成果只有一时的惊喜,随后忘得烟消云散,仍然以“平均年龄不超过 30 岁,没有死亡”为骄傲。

上校陷入了村民背弃和渴望进取的矛盾中,孤独就此扎根。

疯狂战士:理想与现实的孤独

战争期间,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作为一名战士以近乎疯狂的态势投身于民族解放运动中,在理想与现实之间顽强地抗争。

算命女人曾经说“你适合打仗,百发百中呢”。上校果真成了军人,如宿命在驱使。“他一生发动了三十二场武装起义,逃过十四次暗杀、七十三次伏击和一次枪决。”永无休止的战争把激情和热血消磨殆尽,他终究还是没有逃脱孤独的魔爪。

上校参战的目的是获得尊严和自由“,战争的恶性循环”使他“越发老迈,越发衰朽,越发不知为何而战、如何而战、要战到何时”,于是原本怀揣着美好 理想的上校在理想与现实的碰撞中丧失了理智,以残暴凶狠的行为行尸走肉般地活着。有时候他天真地以为只要努力就能获得成功,殊不知在愚昧的思想、落后的制度和涣散的民心背景下,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

悲情英雄:逃离与相爱的孤独

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是个英雄,在民族解放和发展的道路上顽强地探索,却又逃脱不了悲情的命运,孤独地老去。

上校又回到了马孔多,孤独已像瘟疫一样在惨遭践踏的土地上肆意地蔓延。上校一直在逃离着现实生活,面对如今面目全非的马孔多被火车、电、香蕉种植园带离原始向资本主义社会靠拢,他无动于衷。战乱时代造就了他的传奇,他却在迟暮之年仍旧饱受孤独的煎熬,只因他从没学会去爱,没有感受过爱与被爱的幸福。

时光静静地流淌,安抚着疲惫不堪的心灵。上校经不住时光的消磨,在“一动不动”中安静而执着地奔向了属于他的世界,布恩迪亚家族仍然一代代孤独地活着。

第四篇:读《百年孤独》

1985年的暑假,我带着一本《百年孤独》从上海返回中原老家。它奇异的叙述方式一方面引起我强烈的兴趣,另一方面又使我昏昏欲睡。在返乡的硬座车厢里,我再一次将它打开,再一次从开头读起。马贡多村边的那条清澈的河流,河心的那些有如史前留下的巨蛋似的卵石,给人一种天地初开的清新之感。用埃利蒂斯的话来说,仿佛有一只鸟,站在时间的开端,用它的红喙散发着它的香甜。但马尔克斯的叙述的速度是如此之快,有如飓风将尘土吹成天上的云团:他很快就把吉卜赛人带进了村子,各种现代化设施迅疾布满了大街小巷,民族国家的神话与后殖民理论转眼间就展开了一场拉锯战。《裸者与死者》的作者梅勒曾经感叹,他费了几十页的笔墨才让尼罗河拐了一个弯,而马尔克斯只用一段文字就可以写出一个家族的兴衰,并且让它的子嗣长上尾巴。这样一种写法,与《金瓶梅》、《红楼梦》所构筑的中国式的家族小说显然迥然不同。在中国小说中,我们要经过多少回廊才能抵达潘金莲的卧室,要有多少儿女情长的铺垫我们才能看见林黛玉葬花的一幕。当时我并不知道,一场文学上的“寻根革命”因为这本书的启发正在酝酿,并在当年稍晚一些时候蔚成大观。我捧读着《百年孤独》,窗外是细雨霏霏的南方水乡。我再次感到了昏昏欲睡,我被马尔克斯的速度拖垮了,被那些需要换上第二口气才能读完的长句子累倒了。多天以后,当我读到韩少功的《爸爸爸》的时候,我甚至觉得它比《百年孤独》还要好看,那是因为韩少功的句子很短,速度很慢,搀杂了东方的智慧。可能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当时有些最激进的批评家甚至认为,《爸爸爸》可以与《百年孤独》比肩,如果稍矮了一头,那也只是因为《爸爸爸》是个中篇小说。我还记得,芝加哥大学的李欧梵先生来华东师大演讲的时候,有些批评家就是这么提问的。李欧梵先生的回答非常干脆,他说,不,它们还不能相提并论。如果《百年孤独》是受《爸爸爸》的影响写出来的,那就可以说《爸爸爸》足以和《百年孤独》比肩。这个回答非常吊诡,我记得台下一片叹息。我的老家济源,常使我想起《百年孤独》开头时提到的场景。济水,曾经是与黄河、长江、淮河并列的四条大河之一,史称“四渎”,即从发源到入海潋滟万里,自成一体。济源就是济水的发源地,但它现在已经干枯,在它的源头只剩下一条窄窄的臭水沟,一丛蒲公英就可以从河的这一岸蔓延到它的另一岸。站在一条已经消失了的河流的源头,当年百舸争流、渔歌唱晚的景象真是比梦幻还要虚幻,一个初学写作者紧蹙的眉头仿佛在表示他有话要说。事实上,在漫长的假期里,我真的雄心勃勃地以《百年孤独》为摹本,写下了几万字的小说。我虚构了一支船队顺河漂流,它穿越时空,从宋朝一直来到20世纪80年代,有如我后来在卡尔维诺的一篇小说《恐龙》中看到的,一只恐龙穿越时空,穿越那么多的平原和山谷,径直来到20世纪的一个小火车站。但这样一篇小说,却因为我祖父的原因有始无终了。假期的一个午后,我的祖父来找我谈心,他手中拿着一本书,那就是《百年孤独》。他把那本书轻轻地放到床头,然后问我这本书是从哪里搞到的。我说是从图书馆借来的。我还告诉他,我正要模仿它写一部小说。我的祖父立即大惊失色。这位延安时期的马列教员,到了老年仍然记得很多英文和俄文单词的老人,此刻脸涨得通红,在房间里不停地踱着步子。他告诉我,他已经看完了这本书,而且看了两遍。我问他写得好不好,他说,写得太好了,这个人好像来过中国,这本书简直就是为中国人写的。但是随后他又告诉我,这个作家幸好是个外国人,他若是生在中国,肯定是个大右派,因为他天生长有反骨,站在组织的对立面;如果他生活在延安,他就要比托派还要托派。“延安”、“托派”、“马尔克斯”、“诺贝尔文学奖”,“反骨”,“组织”,当你把这些词串到一起的时候,一种魔幻现实主义的味道就像芥末一样直呛鼻子了。“把你爸爸叫来。”他对我说。我的父亲来到的时候,我的祖父把他刚才说过的话重新讲了一遍。我父亲将信将疑地拿起那本书翻了起来,但他拿起来就没有放下,很快就津津有味地看了进去。我父亲与知青作家同龄,早年也写过几篇小说,丰富的生活一定使他从中看到了更多的经验,也就是说,在他读那本书的时候,他是身心俱往的,并且像祖父一样目夺神移。而不像我,因为经验的欠缺,注意的只是文学技巧和叙述方式。我的祖父对我父亲的不置一词显然非常恼火。祖父几乎吼了起来,他对我父亲说:“他竟然还要摹仿人家写小说,太吓人了。他要敢写这样一部小说,咱们全家都不得安宁,都要跟着他倒大楣了。”祖父将那本书从我父亲手里没收了,并顺手带走了我刚写下的几页小说。第二天,祖父对我说:“你写的小说我看了,跟人家没法比。不过,这也好,它不会惹是生非。”你可知道,这是我迄今为止听到的对我的小说最为恶劣的评价?两年以后,我的祖父去世了。我记得盖上棺材之前,我父亲把一个黄河牌收音机放在了祖父的耳边。从家里到山间墓地,收音机里一直在播放党的十三大即将召开的消息,农民们挥汗如雨要用秋天的果实向十三大献礼,工人们夜以继日战斗在井架旁边为祖国建设提供新鲜血液。广播员激昂的声音伴随着乐曲穿过棺材在崎岖的山路上播散,与林中乌鸦呱呱乱叫的声音相起伏———这一切,多么像小说里的情景,它甚至使我可耻地忘记了哭泣。但是二十年过去了,关于这些场景,我至今没写过一个字。当各种真实的变革在谎言的掩饰下悄悄进行的时候,我的注意力慢慢集中到另外的方面。但我想,或许有那么一天,我会写下这一切,将它献给沉睡中的祖父。而墓穴中的祖父,会像马尔克斯曾经描述过的那样,头发和指甲还在生长吗?

第五篇:如何阅读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知乎日报

如何阅读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知乎日报

Daniel FC,因为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烦;加增知识的,就加增忧伤。

(本文长。方法论在最底下,如果心急可以先拉下去看。)世纪备受推崇的小说,很多都是很难让人读下去的;相较之下,马尔克斯的作品,已经是比较业界良心了。您要是不信,可以去抓本《喧哗与骚动》来看看,也可以去抓本《万有引力之虹》来读读;读完之后,您就会发现,马尔克斯老先生,是多么随和善良啊。

但我们作为一般的读者,读起《百年孤独》来,还是会觉得比较艰涩难懂。如果要想能顺畅地完成阅读,我们必须先了解清楚,为什么这篇作品会构成阅读障碍。

解决这个问题之前,咱们先来聊一下外国文学史吧。

小说兴起的时候,文本的驱动力,是由情节提供的。我们看《鲁滨逊漂流记》,首先,是鲁滨逊这个人进入到我们的视野;然后我们了解他做的事,知道了他的个人背景;接着,鲁滨逊遭遇灾难,我们跟随他的脚步,看他如何化解危机,解决问题;最后,陪伴他荣归故里,衣锦还乡。

传统的小说与戏剧有着相同的血脉,它通过一个又一个的“起因高潮-回落”的结构,驱动文本前进和发展。有时,这种结构是偏于线性的,如卫斯理式的科幻;有时,这种结构则是环状的,如金庸所著的几部长篇。

有时候,这种血脉表现为另一种形式,它通过悬念,持续地提供文本以动力;并通过悬念的解开,制造出作品的高潮。比如各类的侦探小说即是如此。

这种以情节为文本主要驱动力的小说,有效地吸引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使读者不自觉地跟随文本的脚步进行阅读。

但以情节为驱动力的文本,面临的是一个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读者为了追逐情节,找出悬念背后的真相,会在阅读中不可止遏地发足狂奔。于是,文本中细节被忽略、被丢弃。作品中着力表现的人物形象、个体特征在读者眼中,都只剩下模糊的轮廓。当读者终于面临作品的高潮,迎来作品的结局之后,就再也提不起精神,重新细品这部作品了。

如同把佛跳墙,捧给一个饥肠辘辘的食客。果腹之后,不知真味。

而一个有野心的作者,远远不止满足于此。

比如卡夫卡,选择的是在一个无止境接近的结局前迂回,在城堡的边缘徘徊;昆德拉,则是通过复调的手法,早早地把结局呈现出来,构建文本的蒙太奇,以探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卡尔维诺,这位寒冬夜行人,则把 10 本小说都撕得只剩下开头,然后把它们拼在了一起。

他们通过种种的方式,去消解文本的情节驱动力。所以当我们进行阅读的时候,我们的阅读行为就不仅仅是一直苦苦追逐悬念和高潮;而是能动地挖掘一些潜藏得更深层次的东西,在文本中、在文本外,引发出多一点点的思考和回味。小说不再是一条单程的高速公路,它有了回廊,有了屏风,有了层次。

他们致力创造的,不再是一本阅完即弃的一次性产品;而是一本能在真正意义上能反反复复地激起读者阅读兴趣的书籍。

如果这批作家穿越回 19 世纪,他们的作品一定乏人问津。一部缺乏情节的小说,完全不会引起一个传统的阅读者的兴趣。

但 19 世纪的作家,却训练了一批阅读能力更强的读者。这批读者,阅读能力更强的同时,口味也更刁钻。他们能够理解作家的意图,懂得在小说失却驱动力的时候,自主探寻更加丰满的世界。世纪,也长出了一批对作家更加挑剔,但也更加娇纵的文艺批评家。

于是,作家们,就开始兴致勃勃地写起了那些对初读小说的入门阅读者而言平庸乏味,不知所言;但能使初窥门径的阅读者读得津津有味、阅后绕梁三尺的作品了。

马尔克斯也是其中的一员,他选择的对情节的消解的手法之一,是回环式的时空结构。

以《百年孤独》的开头为例:

多年以后,奥雷连诺上校站在行刑队面前,准会想起父亲带他去参观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如果换成英译本,有更明显的时态变化,可能会更有说服力。

Many years later as he faced the firing squad, Colonel Aureliano Buendía was to remember that distant afternoon when his father took him to discover ice.作者的观察视点,是立足于某个不确定的“现在”的。以一种预言式的笃定的语态(多年之后、准会)描述未来的情景,而后通过未来的奥雷连诺上校的视角,对过去进行回顾(遥远的下午)。(有没有人告诉我 was to 是个什么用法吖?)

这种回环式的视角,在保留了作品的叙事性同时,极大程度消解了作品的戏剧性和悬念。这部小说,从视角到情节,都是非线性的;叙事视角大幅度漂移穿插。所以一个传统的小说阅读者,读到这篇小说的时候,会觉得跟不上作者的视角,进而觉得乏味犯困。

除此之外,与回环式的叙事相互呼应的另一个问题则是不同角色重复出现的人名。

小说中人名高度重复,尤其是男性的姓名高度重复。凡是名字相同的角色,其性格特征都相近。作者通过相同的人名,表征这些人群具有相似的特征;但这些相同人名的不同角色,因为经历的不同,其行为模式也各有不同。

作者通过大量重复使用相同的人名,并且在情节上设置乱伦的情节,消解了人物形象的个体性,刻意让读者对角色身份,形成模糊混乱的认识,使小说呈现的,不仅仅是多个个体的经历,而是一个大家族所共同面临的孤独困境。作品以重复的人名,反复强调家族的整体性。血脉传承百年,孤独也蔓延百年。

所有的阿尔卡蒂奥都是强壮、重视肉欲、有掌控欲、感性的;所有的奥雷里亚诺都瘦削、执着于追求真理、坚韧、理性的。

(奥雷里亚诺第二与阿尔卡蒂奥第二由于是双胞胎,且有疑似被互换身份的经历,因此双方都兼具两个姓名对应的特征,而奥雷里亚诺第二更倾向于属于阿尔卡蒂奥,阿尔卡蒂奥第二更接近于奥雷里亚诺)

最后,还会对阅读构成障碍的,自然还有这篇小说的叙事特色了。文章中,作者随时都可能用笃定的口吻来叙述一些荒唐离奇的事情。比如载着雷麦黛丝飞上天空的床单:

“俏姑娘雷麦黛丝话刚落音,菲兰达突然发现一道闪光,她手里的床单被一阵轻风卷走,在空中全幅展开。悄姑娘雷麦黛丝抓住床单的一头,开始凌空升起的时候,阿玛兰塔感到裙子的花边神秘地拂动。乌苏娜几乎已经失明,只有她一个人十分镇定,能够识别风的性质——她让床单在闪光中随风而去,瞧见俏姑娘雷麦黛丝向她挥手告别;姑娘周围是跟她一起升空的、白得耀眼的、招展的床单,床单跟她一起离开了甲虫飞红、天竺牡丹盛开的环境,下午四点钟就跟她飞过空中,永远消失在上层空间,甚至飞得最高的鸟儿也迫不上她了。”

这种亦真亦幻的叙事,成为了文本的一大特色。当你试图刨根究底地去探索什么是真,什么是假的时候,这种特色就会阻碍你的正常阅读;但当你如同空杯一样接纳文本呈现的世界的话,那么你就自然而然地觉得一旦接受了这种设定的话,看起来似乎也变得有点可爱了。

简要概述一下常见的阅读障碍:

 情节乏味,使人犯困;  内容荒诞,不便理解;

 人物繁多,关系复杂,重名角色多。罗列一下克服这些阅读障碍的举措:

 针对“情节乏味,使人犯困”的举措

这个问题应该不会算特别严重,因为百年孤独本身的叙事节奏已经是比较快的了。

但如果仍出现这种问题,主要应该是在于阅读者在阅读之前有着与文本不符的预设。认为小说应该是通过情节进行驱动,阅读的目的就是了解情节发展。

这部分阅读者,应该还不是《百年孤独》的主要受众。他们还没有准备好走进现代小说的世界。与作者的思维相互追逐碰撞,去迎接新的阅读体验。

如果您是这部分未做好阅读准备的读者的话,您可以尝试先阅读一些中短篇作品:如《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以及《迷宫里的将军》,以及线索相对较简单的长篇,如《霍乱时期的爱情》。

或者说先尝试阅读一些其它在艺术创作上先锋性没有如此强烈的作品。比如《1984》《挪威的森林》,甚至更干脆地去读一下《寻秦记》《笑傲江湖》吧。

每个人,都有自己弥足珍贵的个体阅读体验。小说,本身就是一种我们并没有非读不可的必要的艺术品而已。如果您读得开心,那么不妨继续往下读;如果读得不够愉快,稍微先把它放下,阅读经历和人生经历渐长之后,或许总有一天,你会重新爱上它的。

 针对“内容荒诞,不便理解”的举措

当您认为它内容荒诞、情节混乱的时候,您不一定已经被它吸引,但您至少获得了第一份作者试图传达给您的阅读体验了。

请珍惜她!

作者煞费苦心描述了一个光怪陆离的马孔多,就是为了让你拥有这份异彩纷呈的阅读体验。您不需要逐字逐句去品鉴。只需要囫囵吞枣地把这部小说看下去就好了。看过之后,您或许会记得患了失眠症的马孔多,在全镇贴满了“牛”、“山羊”、“猪”的标签;你或许会记得长有猪尾巴的婴儿奥雷里亚诺;你或许会记得军队用机枪打死一群聚集在车站上的三千多名工人,血水弥漫。

但您或许不能将这些片段,拼接在一块。

这正是作者希望达到的效果,这使读者和文本间构建了一种陌生化体验。

(关于陌生化体验,可以参考:《霍乱时期的爱情》一书中,霍乱本身有什么特殊的含义?书名表示这段爱情与霍乱有什么关系?的第三点,篇(da)幅(zhu)有(tai)限(lan),恕不展开。)

建议您在阅读过第一次之后,把您的思绪清空,然后重新读一次。这一次,手边放一支笔、一张纸,按着故事的时间线,梳理出整个故事的重大事件,理清事件发展的逻辑。

第一次的阅读过程中,我们主要是为了获得感性层面的认知,让小说自然而然地在感性层面与我们相交互;而第二次阅读时,则梳理故事情节、找出故事大纲的方法来使我们对小说的认知,从纯粹感性的层面,走向理性层面,帮助我们厘清人物关系,情节发展。

这一种分多次重复阅读,并写出故事纲要的阅读方法,其实是非常简单的,但这个习惯,相信对于您之后阅读其它的现代主义小说的尝试,都会很有帮助。

 针对“人物繁多,关系复杂,重名角色多”的举措

这就是要发大招的节奏了。

如果您有读过外国文学史之类的科目,有过彻夜不眠,把一大堆一大堆外国人名在一个晚上塞进自己脑袋的经历的话,这个问题应该是难不到您的。

但一般的青年,谁乐意当个苦逼文青啊。

所以在这边推荐一个记忆小说人物的方法:

男性角色是不需要记忆的,他们遵循之前提到的

“所有的阿尔卡蒂奥都是强壮、重视肉欲、有掌控欲、感性的;所有的奥雷里亚诺都瘦削、执着于追求真理、坚韧、理性的”

这一原则。在阅读的时候,同样人名的,不妨先把他们看作同一个人就行了。

而女性角色的话,记忆过程中,可以不断地把小说中的人物,和现实中的人物一一做个映射。

比如老苏尔乌拉,就是隔壁的刘婆婆;俏姑娘雷麦黛丝,则是同专业的蔡蔡。

这种记忆方法,把未熟悉的东西,和自己已经熟知的人物进行了联系;那么,我们只要想到我们熟知的人物,就能马上回忆起小说中,我们未熟悉的那个角色了。而我们通过这种记忆方法,充分调用了视觉记忆功能。因为激活了多种感官记忆功能,它们之间形成相互刺激,我们记忆的效率会大大提高。因此,应用这种方法其实是能够非常快速地记住一些本来需要费劲记忆的东西的。

这个记忆方法,百试百灵。本来有点想藏私的,毕竟文学类的话题,关注度比较低,这个答案放到记忆术范畴中,或许更多人能看见。

但想想大家辛苦看了这么长的文章,不给多点干货给大家,挺对不起的。所以还是写下来了。

最后,如果大家还是整理不清人物之间的关系的话,可以点开文末的大图:

来源:《百年孤独》的笔记(第五代这行当中有小疏漏。由于图不是自己做的,就不作修改了。)

马尔克斯老先生,RIP!

下载读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读马尔克斯《百年孤独》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我读加西亚马尔克斯

    我读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还记得6个月前,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永远的离开了我们。这位因孤独而出名的作家,在写尽了人类的永恒孤独与死亡之后,亲自体验了死亡的孤......

    2014陕西社区工作者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马尔克斯和《百年孤独》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2014陕西社区工作者考试公共基础知识:马尔克斯和《百年孤独》一、马尔克斯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1927年3月6日-2014年4月17日),是哥伦比亚......

    读《百年孤独》有感

    读《百年孤独》有感每个人都有光明与阴暗,并以自己的方式为这个家族付出一生。《百年孤独》一书用马孔多这个城市的发展来反映了拉丁美洲的历史,是一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初......

    读百年孤独有感

    读百年孤独有感【篇一】读百年孤独有感单从读《百年孤独》的直观感觉来说,是非常的微妙且有意思的。与以往容易入书入戏的我不同,百年孤独里的悲欢离合、跌宕起伏、生离死别似......

    读百年孤独有感

    《百年孤独》读后感—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者怎么样的心情?我翻开书,慢慢阅读后,却发现这是一个曲折离奇,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书中的故事发生在一个叫马贡多的小镇,围绕着布恩地亚......

    读《百年孤独》有感

    读《百年孤独》有感1 家族中的第一个人被捆在树上,最后一个人正被蚂蚁吃掉。该用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待布恩蒂亚家族?漫漫百年,整整七代,孕育了精力永远旺盛的乌尔苏拉,热爱科学的......

    读《百年孤独》有感

    论《百年孤独》的宿命论 【摘要】《百年孤独》中布恩地亚家族一百年的历史,就仿佛兜圈圈的玩具车,一切都处在循环反复的状态:时间在循环,家族中人物的名字、秉性、职业、孤独状......

    读《百年孤独》有感

    《百年孤独》读后感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作品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