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研修日志之高中历史教师如何应对新课改新一轮的课改,是对传统教学
研修日志之高中历史教师如何应对新课改
新一轮的课改,是对传统教学观念的一次挑战。因此,历史教师必须以全新理念采用最优化的对策以适应新一轮教改的需要。
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对策:
首先要更新教育理念教师不仅要认识到历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既要让学生了解、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历程,又要通过各种有效方法和途径让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基础方法---学会学习历史,培养正确的历史思维习惯,从而为学生人格、个性的健康发展和学习潜力的发掘打下坚实基础,而绝不仅仅停留在传道、授业、解惑上。
其次,实现角色转变历史教师由学生一切活动的包办者向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引路人、促进者角色转变。要平等对待学生,师生间平等合作、真诚对话,促进全体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会自我调适、自我选择。
再次,创新教学方法教师要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满堂灌的方法,努力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由传统的学习方式“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如把音乐引入历史教学。在讲《中国共产党成立》时师生高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让学生进入学习佳境,教师提问:中国共产党是如何成立的?其成立有何历史意义?讲到建国后新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时,再重温一遍歌曲,收到画龙点睛效果,同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如果说主动性学习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表现为我能学,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如撰写历史小论文,成立历史课外活动学习小组,也可根据历史题材进行小品表演、上网搜集资料、观看电视、电影等活动;在教学中可采用多层次教学法,针对部分“吃不饱”的学生可适当加大难度,提高层次,针对“吃不了”或“不知如何吃”的学生可适当降低难度;把历史教学与人格培养有机结合,让学生从历史知识里学习做人的道理,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保持积极的自我意识,勇于表现自我、展示自我;同时,历史教学也是培养爱国主义浓厚情感的极好课堂,通过中国古代史教学,让学生领略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增加民族自豪感,通过中国近现代史学习,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第二篇:对新一轮课改背景下如何开展中学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新一轮课改背景下如何开展中学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
前段时间看到几篇关于教育类的新闻,记忆深刻。大学生甲除了学习,其他的许多事情一律都不会干,甚至是不知道怎么剥鸡蛋壳;青年乙在大学里取得了汉语言文学的学士学位,并考取了研究生和博士,专业是生物工程,但他毕业后却感到很迷茫,不知道该找什么样的工作;2017年11月12日在湖南沅江某重点中学发生了一起学霸弒师案,罗某杰因一言不合便将自己的班主任残忍杀害……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了高考制度,国家教育界进行了多次的课改,其中成功的如“杜郎口模式”、“洋思教学”、“翻转课堂”等。作为一线教育者为什么感觉前几次的改革越改越差呢,为什么“杜郎口模式”、“洋思教学”不能在全国推广呢?老师和学生都很敬业,都非常的辛苦,为何还会出现不少的“高分低能”、“高分低德”呢?我根据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关键问题还是出在了“应试教育”上,前几次的课改只不过是“换汤不换药”了罢,根本没有将考试至上的教育思想扼杀掉。
我先谈谈在新一轮课改前中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一、在应试考试的指挥棒下,许多师生涌起了一股功名利禄之心。对于教师,凡是考试不考的一律不讲,总是应试一大堆枯燥、繁琐的字词句篇上的分析,僵死了学生的思维,扼杀了学生的灵性,最后成绩还吃力不讨好,忽略了语文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至于学生呢,对于考点穷追不舍,对于“题海战术”乐此不疲,却从不肯花点时间去阅读经典书籍来陶怡情操,也很少花时间来陪伴自己的爸爸妈妈,和双亲沟通交流,分担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二、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落后,仍以“教师为中心”。有不少教师特别勤快,特别爱表演,在讲台上唾沫飞扬,激情四溢,手舞足蹈,乐哉乐哉;可学生却张目结舌,似懂非懂,昏昏欲睡,苦哉苦哉。一堂四十分钟的课,被教师不断地繁琐分析、频繁提问所占用,导致学生认真阅读文本,独立自主思考的时间缩短。
三、许多教师教了十来年后,便有了职业懈怠倾向。不认真专研教材,课下不备课,一本教案用到老;也不课外阅读,来及时给自己充电;没有“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观念。不注意在自己的文化底蕴上、文学修养上、知识积累上下功夫;照本宣科、死抠书本、死记硬背,不知去拓展延伸。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会议上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并发挥教育“立德树人”的育人功能;国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提高教师待遇,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由此可见,我国的最高领导人对教育是多么的重视啊。
当前课改最大的一个亮点就是,国家教育部组织编写中小学语文、历史、思品等教科书,在编写过程中的每一步都严格把关。我们的中学语文教科书的编写,始终以这三点为方向:
1、注重文本的“人文底蕴”,挖掘学科中的育人价值,以“立德树人”为育人目标;
2、注意创新点,解放学生的个性,发掘学生的潜能;
3、在教材研读中,思考教与学的关系,给学生营造优质的学习氛围。
本学年我担任的是八年级的语文教师,八年级上册的教科书与七年级的教科书相比较,阅读教学方面存在着以下变化:
1、人文主题慢慢走向生活现实、生命本然。如第15课的两篇哲理散文,21课的《孟子》两章,23课的《周亚夫军细柳》;
2、从文体上看,阅读方法趋于专业化,文体味浓厚。例如阅读新闻有读新闻的方法,不能像阅读散文一样,并且四篇不同体裁的新闻关注点也不一样;又如第14课的《白杨礼赞》,其表现手法就是托物言志,要让学生不断地去朗读,自己去感悟作者所托何物,言何志,其中“物”与“志”的相似点作者是如何挖掘出来的。此外,八年级上册的教科书阅读策略渐于自主化。本册不仅每单元新增了两篇自读课文,还增添了一整个活动探究单元,还有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这些都要求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阅读,自己去探究,自己去领悟。
我以八年级上册的语文教科书为例,来谈谈对新一轮课改背景下如何开展中学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实践。我有如下三个观点:
一、以“立德树人”为育人目标,挖掘文本中的“人文底蕴”。
这次教科书改编后,许多老师都非常关注变了哪些课文,哪些课文还被保留着。其实变化了的教学内容,往往体现着比较强的针对性,包括人文精神和语文素养本身方面;而不变的教学内容,往往与人之所以为人、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本质有关,这是中国人的精神底子。在这里举几个课文的例子:
1、去虚浮就朴实:《回忆我的母亲》。文如其人,朱总司令朴实、谦虚、忠厚诚恳,写出的文章也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激情澎的语言,没有运用很多的修辞手法。但是,在那平实的叙写中,在那简洁、朴素的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对母亲真挚深沉的爱。如“我很悲痛”,“她永远想念着我,如同我永远想念着她一样”,“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这些都是肺腑之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当前中国的文化风气不是甚好,抄袭、功利速成文、讲究文章的形式美及辞藻的华丽,这都是与经济飞速发展下国人渐生的浮躁之心相和的。所以这篇文章教育学生做一个朴实无华的人。
2、去阴柔就阳刚:《白杨礼赞》、《富贵不能淫》。在《白杨礼赞》一文中,白杨没有婆娑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就像北方的农民、守卫家乡的哨兵,以及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所以它是树中的伟丈夫,所以茅盾才要怀着崇敬之意赞美它。在《富贵不能淫》一文中,孟子的心目中,认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这一“大丈夫”准则在当今社会依然有用,因为孟子提出的观点是对所有有志之士的要求,深刻隽永,任何时期都有教育意义。我们教师在教这两篇课文时,一定要挖掘其中蕴含的育人价值,让学生做一个像白杨一样生命力顽强,磨折不了,压迫不倒,倔强挺拔的伟丈夫;做一个像关羽、文天祥、方志敏那样“富贵不能淫”,像陶渊明、杜甫、朱自清那样“贫贱不能移”,像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那样“威武不能屈”的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3、去谄媚就刚直:《周亚夫军细柳》。中国自古到今,出了不少的贪官污吏、谄媚之臣,如何绅、刘青山、张子善等。当前,总书记下定决心要“苍蝇老虎一起拍”,许多的贪官污吏都纷纷落马了,并且社会的腐败风气都被压制住了,一片正气满乾坤。在《周亚夫军细柳》一文中,汉文帝去各军营视察。在很多军营里,文帝的车架都可以随意驰骋,而且将军们毕恭毕敬地拜见文帝。可当到了细柳军营时,被拒绝随意入内,车马须慢行,周亚夫戎装见驾。周亚夫治军严整,军纪严明,刚正不阿,恪尽职守,不阿谀奉承,不趋炎附势。他所管理的军队纪律严明,令行禁止,不因为权位比自己高的人的到来而改变军营规定,全体将士随时处于备战状态。当今时代,每一位领导干部、国家公务员,甚至工程设计师、一线工人等等,他们的工作岗位就是一道道“防线”,只有发扬周亚夫的这种敬业精神,恪尽职守、敬业乐业,我们的社会才会安定繁荣。新时期也不乏周亚夫式的人物。无论是在领导岗位上的孔繁森、郑培民、谷文昌,还是在平凡工作岗位上的李素丽、张秉贵、徐虎,以及千千万万个默默无闻的“周亚夫”,他们忧国忧民,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这篇文章,教育学生以后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任劳任怨、甘于奉献,心系党和人民的事业,牢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万事民为先”、“百姓无小事”的宗旨,将自己与国家的前途命运仅仅拴在一起,才能使国家繁荣昌盛。这种敬业精神是一种做人做事的境界,是时代所迫切需要的,必须在学生中大力提倡。
4、认识新时代:“我们的互联网时代”。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不仅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而且极大地影响着我们的语言、文化、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身处互联网时代的我们,正享受着互联网的便利,当然,也有必要思考随之而来的种种问题。这个综合性学习的安排,目的在于首先让学生了解网络交往的特点,感受互联网传递信息便捷的神奇性;其次教会学生正确运用现代信息手段搜集和整理信息,知晓网络交往的规则和网上自我保护的知识,提高对网络交往的优势与陷阱的分辨能力;最后,使学生能够正确使用网络,既不回避也不沉溺于网络交往,文明、恰当地进行网络交往,使之为生活、学习服务,抑恶扬善,享受健康的网络生活。
二、注重文体与方法,进行比较阅读。
八年级上册的语文教材文体线索特别明确,文体范围有所拓展。如新闻、回忆性散文与传记、文言文写景散文、律诗、散文,说明文、各种文言文、各种古诗等。还有不少是非文学文体;并且,文体安排细致集中,方便进行比较阅读;此外,还抓住了不同文体的写法、语言特点来设计。
例如,活动探究单元的新闻阅读中,有消息、新闻特写、通讯三类不同体裁的新闻作品,要求学生要了解新闻内容,在比较中把握各自的特点。我引导学生结合旁批与补白,从篇幅、时效性、表达方式等角度,在比较中归纳消息、新闻特写、通讯各自的特点。重点把握消息在标题、结构、语言等方面的主要特点,为后面的写作任务做准备。
又如,第二单元中,《藤野先生》和《回忆我的母亲》都是回忆性散文,但前者是以记叙、描写为主,后者是以记叙为主;《列夫·托尔斯泰》和《美丽的颜色》都是传记文体,但前者用了很多的肖像描写和比喻、夸张的修辞,文学味较浓烈,而后者是比较标准的传记体裁。同时,回忆性散文和传记体裁也可以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两者相同点是:事件真实、选材典型;不同点有:传记不一定要像散文那样对人物做细致入微的描摹,只需记录典型语言和关键行动,就能达到所需要的表达效果。另外,一篇人物传记,大体包括三部分:一是简介人物,包括生卒年代、籍贯、身世等等,二是叙述人物的主要活动,这是传记的主体,三是简要评述人物的地位或影响。而散文的最大文体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
三、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必须顺应学生、学科的变化规律,才能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八年级学生开始要“自己走”,不满足于“跟着走”,合作、综合性学习能力有所提高。所以本册教科书每单元有两篇自读课文,其中有一篇不设旁批,只有阅读提示,更需学生在阅读中依靠自己的力量;并且课后练习、阅读提示中推荐的阅读篇目数量有所增加,类型也丰富;此外,还专门设置了一个活动探究单元。有不少老师都感动疑惑,活动探究这个新生单元该如何教呢?我也了解到大部分老师都把这几篇新闻当作课文来精讲了。这很显然没有明白编者的意图。我现在来说下我本人对活动探究单元的理解和处理方法。
1、活动探究单元是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以课文为中心的单元组织方式,五句话来概括就是:阅读是基础、活动是特征、整合是方向、实践是精神、自主是本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提到:“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所以语文这个学科应当要活动探究,语文教学改革需要活动探究,学习内容本身也适合活动探究,并且一线教学也一直在做活动探究。
2、我设置的基本教学流程是:学生的学:课文学习------实践活动--------写作表达。在学习过程中,我要求学生多自主获取并构建知识,多自主阅读并借鉴课文,多自主分工合作去活动,多自主评价改进和提高。教师的教:活动规划--------集中指导---------过程跟踪。我要求自己在教学活动中,少灌输基础知识和结论,少不顾文体地解读课文,少过度关注学习的成果,少进行甄别分层式的评价。
3、具体操作过程中创新点以及注意的地方有:(1)教师要深入研究学习内容,充实、更新自己的学科知识与教学知识,特别是要加强对学习过程中的预设能力,不断生成教育智慧;(2)要注意每一教学环节的教学特点,关注环节之间的转折与衔接,尤其是阅读环节与活动环节之间的衔接,不要把单元教散了;
(3)活动探究单元没有一点练习和阅读提示,应如何指导学生自主阅读呢?其实,这四篇课文难度一般,学生利用旁批的提示便可理解文意;此外,不设练习和提示,正体现了矫正“篇篇精析,课课细讲”教学偏误的意图;(4)活动探究单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老师不再直接掌控、主导单元学习的过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放任自流。教师首先坚持“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分组原则,其次在小组内部要做到“分工固定,人员自主”,最后在学生学习的某些重要环节,教师仍要积极指导,保证学生能顺利开展自主学习;
(5)教师要避免把集中指导变成简单的知识讲解和答案公布,更不要把对人物的描述、对学生活动的要求以简单化的方式灌输给学生,而应以灵活的、充满探究精神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做学生学习方式示范者和引导者;
(6)评价的过程要内嵌于活动过程中,突出隐性评价;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评价,不要求全求深;重视过程评价,可多次组织不同方式的阶段评价;评价主体与标准多元化,评价的重点不应该是甄别。
给语文教师教学过程中的几点建议:
1、放心,放手,不“放羊”;
2、先学,先试,先“踩点”;
3、兴趣,能力,求“共赢”;
4、价值、态度,要“兼顾”。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我要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做一名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热血都献给教育事业。我会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吸取教训、得到经验、领会学法和教法;并经常做教学反思,以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方式,努力学习和创新,来提高自身的师德素养和专业素养,做到“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