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市新课标培训体会
重庆市2012年暑期
小学新课标、新教材英语学科骨干教师集中培训体会
进入暑期,已经开始骄阳似火的日子了,重庆的夏天正在开始逐步显示它的威力,我有幸参加了重庆市2012年暑期小学新课标新教材英语学科骨干教师的集中培训,在市教委、市科院的关怀组织下,在人教出版社、重大出版社、重庆南坪实验小学的鼎力相助下,进行了为期两天的集中培训。见到了各区县的教研员,见到了各位领导、专家,倍感亲切,总的来说两天的学习让我收获颇丰。
一、领略名师风采
市教科院陈定凡主任:学习,是人生存生活的三大基本条件之一。市教委李处长的发言更是智慧,他用到会专家的名字诠释了我们学习的意义所在。两位孔子学院教师在美国的经历也让我们更加直观的感受到了中西方教育上的差异。市小学英语教研员陈春晖老师,更是激情的解读了新课程标准。
二、中西方教育对比,充分理解了新课程标准
说实话,以前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很少关心到课程标准,备课最多参考教学参考书,但是站在教研员的平台上,我第一次感到学习领会课程标准,对我工作的重要性,也深感将来对老师们教学工作指导的责任,所以我学得非常的认真。
新课程标准性质:义务阶段的新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其中:工具性着重于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语用能力的培养,人文性则着重于提高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任务。两者统一,有利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课程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习者的不同及个体差异,这一点,美国的教育把握得比较好,他们能针对不同的学生,分层次的时行教学,设计不同程度的问题、活动、作业等,让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NCLB—No Child Left Bhind这个理念充分的证明了这一点:在备课时,不绝对化对待教材,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课程设计,一定要参照课标有一个整体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语言学习的渐进性和持续性。美国教育中,没有一个统一的课程标准,教师以自编自设教材内容为主,对学习的持续性关注不够。
第二篇:新课标体会
2013年小学数学新课标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在本次的新课标培训中,使我感受颇多,从顾沛专家透彻的解读、分析教材中更加了解到《数学课程标准》的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上的变革。使我对新课标的要求有了新的认识和感受,其中“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给我最深的感触。因此,本次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有如下感受:
一、在教学情境中感受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在学习中最快乐的因素,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理解和学习身边的数学知识。一个好的教学情境可以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数学活动中。使学生在乐中求学。
二、在生活实践中了解数学
在数学教学中要从学生的生活背景引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感,激发他们到生活中去寻找数学知识。《数学课程标准》还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教学目标及要求,充分利用教具、学具,让学生动手动、脑及操作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意性。数学来源生活。故此我在教学时紧密地联系生活实际,注重对数学生活的体验,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去探索学习数学、理解、了解数学,从而学习和领悟数学知识。
三、在自主合作中学习数学。
小组合作互动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形式,通过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学到课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交流意识,使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的方式,进而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充分体现合作交流成功的喜悦。学生在合作、交流、碰撞中掌握了探究的方法。不但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了他们的成功欲,从而让学生享受学习数学的快乐。面对新课程改革的挑战,我们必须多动脑筋,多想办法,密切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探索现实问题的过程中用数学、理解数学和发展数学,让学生在快乐中享受学习数学兴趣。
第三篇:新课标体会
新课标学习心得体会
郭炜
“新课标”的实施确实是给日常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在一次次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在一次次的合作探究交流中,我们的学生越而的活泼与可爱,并且不乏思想上一次次的灵光闪现、不乏更多了一些对生活、社会的深层思考,同时也在浑然不觉之中感受着知识的滋养。本学期,有幸参加教研室组织一次《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以下是我学习新课标的几点体会:
一、教师要成为终身学习者。教师要走进新课程,实现课程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育理念。为达成这一目标,教师首先要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教师要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上,学习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最新成果最新知识,还要学习与提高对人的认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及教育研究等方面的知识,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使自己不仅会教,而且有自己的教育追求与风格。现代教师不再比喻为“一桶水”,而应当被比喻为“一条不断流动的河流”,“装满一桶水,享用一辈子”的思想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二、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生活数学,切实提高英语素养。在应试教育面前,我们的英语教育工作者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抓尖子生,忽视“学困生”的现象,这即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严重影响着整体英语素养提高,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面向全体学生,重心下移,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才能做到“水涨船高”,学生智力存在着差异这是客观的,我们要分层要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他的原有的基础上提高,获得成功。新课标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英语。”强调了大众数学学习的内容的应用价值——能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需要。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应用。英语来源于生活,又服务生产实践,所以数学教学除了系统的英语知识的教学外,还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调整相应的英语内容,做到生活需要什么样的数学内容,就教学什么样的数学知识,让生活中学生所必须的知识与技能成为数学教学的目标与追求,使学生感悟到英语就在日常生活中。这样,一方面学生会主动联系身边的实际问题来学习英语,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使他们认识到英语的实用性。
三、学习模式的多元化。教育家陶行知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知识传授者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建立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的朋友式的关系,营造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创设师生“对话”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形成自主自觉的意识、探索求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就需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平等而又密切合作的关系,以达到共同合作完成知识建构的目的。创设情境,发挥最佳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正常生活入手,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使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英语、理解英语,同时把学习到的英语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使学生亲近英语,感到学习英语的快乐,初步体现与现时生活的联系。
在新课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已不仅仅是新课标、新理念,它已经与协作、创新、探究、合作、希看、未来这些滚烫的字眼牢牢联系在一起,让我们与新课程一起成长,为孩子们每一天的成长而快乐着,愿我们的课堂呈现思想生命火花的碰撞与展现,成为不由自主的从心灵深处,淌出不断滋润精神之园的丝丝甘泉。
第四篇:新课标体会
学习《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心得体会
解一南校 王明芳
本人通过对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就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作如下几方面的思考: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一)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教学中,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例如,计算教学应注意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让学生感受到通过计算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我们可以让学生估计一下,哪个答案接近自己的年龄?(①500分;②500周;③500时;④500月)学生可能会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猜测。此时,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如何知道自己的猜测是准确的或比较准确的。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将会进行必要的计算,从而体会计算的必要性。又如,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丰富空间与图形的经验,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分小组观察讲台上的物体,让学生站在不同角度看这个物体,体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个物体时,所看到的形状的变化,并用简单的图形画下来。也可让学生根据下面的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示意图:假设科技馆在学校的正东方向500米处,小红家在学校北偏西60°方向300米处,医院在学校正南方向1000米处,汽车站在校南偏西30°方向400米处。学生可以根据这些信息,在方格纸上确定适当的单位距离,标出相对位置后,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数学学习过程充满着观察、实验、模拟、推断等探索性与挑战性活动。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索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之中。
例 在下面的横线上填数,使这列数具有某种规律,并说明有怎样的规律。2/5,1/5,(),1/20,()…
教师首先应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究可能隐含的规律,并在全班进行交流,因为在这之前还没有学习分数除法,学生很难得到前一个数除以2得到后一个数. 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进行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教师应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与合作。
(三)加强估算,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如,一本书12元,全班48人,每人买一本大约需要多少钱?教学中应充分鼓励学生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可以是10×50=500,认为500元左右;也可以12×50=600,不到600元;还可以是10×48=480,肯定比480元多。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同的估算方法,教师应该为他们提供相互交流的机会。教学小数加法4.58+3.2时,可让学生先估算结果应接近几(8),再让学生独立计算,得出小数加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中应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例如,在学习两位数乘法时,可以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背景,探求计算结果,而不宜教师首先示范,讲解竖式笔算的法则和算理,限制学生的思维。在学生独立思考解决这个计算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每个学生都发表自己的观点,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与灵活性,并比较不同方法的特点,在保证每个学生基本运算技能的前提下,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并能很好地表达自己的解题思路。
总之: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发展;要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益。
第五篇:新课标体会
小学音乐新课标学习体会
通过学习小学音乐新课标,我发现它降低了对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的要求,强调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之所以做出这样的调整,其根本原因在于学生的现实感受。传统的音乐教育以教师不停地教,学生不停地唱为方法,早已为学生所厌烦,更不可能感兴趣。而学生喜欢的流行音乐又被止进课堂,使课堂更加无趣。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如何能把音乐课上得有声有色,如何让音乐课成为快乐的课堂,使音乐课堂真正成为美育的课堂呢?下面是我的思考。
一、对小学音乐教学的目标是什么?
教育的全部艺术在于激励和唤醒,在于让儿童发现自己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而不是使他们成为什么样的人。教育就是解放,解放儿童的身心,让他们自由地学习、快乐地学习。快乐,只有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成长的快乐,才能唤起儿童对学习的那种缘自心底的热爱,并成为他们终身学习的不竭的动力。也只有快乐,才能催发儿童对学习的激情,催生出生命的智慧和创造。
二、我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新的教学理念提出,以审美为核心。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的运用一定要具有音乐审美的特点,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和生理的特点,让学生“动”起来。这种“动”一是指身体的运动,二是指思维的启动。要用各种方法把学生从旧的观念中根本上解放出来,让他们在感受美、鉴赏美与创造美的音乐活动中,不仅使用听觉,而且通过积极的想象和联想,加上视觉、触觉上的活动去把握,去创造。在教学实践中,我不断地进行探索:比如:在低年级的音乐课上,可以让学生模拟马蹄、闹钟、火车、青蛙等等的节奏;给高年级的学生欣赏flash作品,要学生评价和修改里面的音乐音效,让学生关注自己身边的一切音乐现象。学生能够通过学习去亲身体验到音乐和生活不可分隔的关系,享受到音乐的乐趣,得到美的享受。这样就引导学生从生活体验入手,从自身音乐经验出发,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及音乐现象,主动去探索、思考音乐与人生的关系,使音乐学习成为一项生动、具体、艺术化的生活体验。
我认为一堂成功的音乐课,对学生都是一次美的熏陶,带领着学生愉悦地进入音乐中去感受美、理解美,不仅可培养他们对音乐的鉴赏力及美的表现力和创造力,而且能提高其审美情趣,陶冶其情操。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带领学生走进音乐的世界,去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与创造美,塑造美的心灵,培养美的人格,让学生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
新课程的实施,给我们提出了新要求,带来了新挑战,而正是有挑战才会有提高。作为新时期的音乐教师,相信我们会伴随着新课程一同成长,和学生一起感受美丽的音乐人生。所以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还要再努力、再学习,为其终身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