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南京大学辩论队一辩稿
谢谢主席,刚才对方辩友在论述过程中,其实对方已经偷换了一个概念,即将“学前教育”全部替换为“幼儿园”,但事实上,学前教育应当是多样化的,幼儿园仅仅是学前教育的一种途径,义务教育化意味着对其强制统一的推广,因此今天对方的义务是向我方论证,为何幼儿园这一种学前教育途径就具有必要性和不可替代性,以致需要我们无差别的推广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个孩子。
而今天我方,将立足于义务教育的基本特点,为大家论证,幼儿园不应该纳入义务教育。
第一,义务教育具有强制性,幼儿园纳入义务教育损害了学前教育途径的多元化。不同家庭的教育理念不同,文化环境不同,家长对学前教育途径的选择应当是多元化的,比如在芬兰,除了一般的幼儿园之外,还有儿童玩耍乐园、幼儿俱乐部等学前教育场所,家长可以按照自我教育理念和儿童的发展状况进行自主选择。成熟的学前教育体制,应当让这份自主选择的权力应当得到尊重和保障。而将幼儿园这一种强制推广至所有孩子,无疑是对这种多元选择的破坏
第二,义务教育具有统一性,破坏了学前教育内容和理念的多元化。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六岁之前是一个人终生发展的奠基阶段,这一阶段的教育不是以一时而是以人一生的发展来判断其是非成败的,是尤其因人而异的,谁能够保证,我们所统一推广的所谓理念,是符合每个孩子发展要求的?是有利于孩子一生发展的?倘若无法保证,在一个人最具奠基性和创造力的阶段,换上一样的课本,接收相同的理念,真的有利于学前教育的发展和成熟吗?真的有利于国家多样性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吗?
第三,让我们回归到当下中国的教育现状,在社会功利性的干扰下,幼儿园教学“应试化”、“小学化”的现象越来越普遍,原本天真无邪的幼儿被过早的灌输了与其心理需要不符的“学习任务”和“行为规范”,这才是当下学前教育亟待解决的最大弊病。在这种现状下,以所谓保障教育权利为目的将幼儿园强制推行给每个孩子,无异于饮鸩止渴。学前教育关乎孩子的一生,只有找准问题的关键,循序渐进,逐步探索符合儿童身心健康的教育模式,才是对孩子们最负责的做法。
第二篇:辩论一辩
开宗明义,概念先行。所谓代沟原指不同代人在思想意识,生活方式,社会行为等方面的差异。代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今天我们探讨“代沟”的责任在谁,理应专指已经阻碍了父母和子女之间正常的交流与沟通,并且对家庭和社会产生了消极影响和不良后果的代沟。责任,一方面指份内应做之事,另一方面指没有做好分内应做的事而应当承担的过失。而问题双方父母及子女,指由亲缘维系的持续的长辈与晚辈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父母主导,双方共同成长。今天我们判断代沟主要责任在谁的标准是:谁在代沟的产生,扩大和解决的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基于以上概念,我方的观点是,代沟的主要责任在父母。
第一,从父母特殊的社会角色来看,社会赋予了父母教育子女的责任与义务。不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养不教,父之过”,还是我国法律中“父母有保护和教育未成年子女的权利与义务”的规定,都展现了社会对于父母在抚养,教育,监护子女过程中的要求。所以在对家庭和社会关系的维系和巩固上,父母有着子女所不能承担的使命。因此,父母在子女内化社会文化,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第二,从代沟的产生原因和扩大过程来看,父母负有主要责任:家庭环境在子女初始社会化的过程中占据着主体地位,并会对其一生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父母的行为模式,文化素养,教育方式等各种家庭因素,对子女价值标准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子女基于对现实,潮流的新认知与父母的固有经验产生的分歧与冲突,造成了各种消极影响。由于父母沟通方式欠佳,坚持固有思想,以及于时代发展的落后而产生了“代沟”,对于此,父母负有不可推卸的重要责任。
第三,从代沟的处理与解决层面来看,父母承担主要责任:代沟问题的处理及解决取决于其本身的性质,以及处理矛盾的水平。我们在开始已经明确,这里的代沟,专指已经阻碍了父母和子女之间正常的交流与沟通,并且对家庭和社会产生了消极影响和不良后果的代沟。在我们这样的年龄,较之处于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并对问题缺乏理性认知的我们(子女)来讲,父母的社会阅历更加丰富,心智更为成熟。显然,父母更能清楚认识冲突性质,并且采取适当的管理方式来解决冲突。从这个方面来看,在家庭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父母更应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担负起解决问题的主要责任。从而使代沟所产生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进而实现家庭和睦与社会和谐。
综上所述,我方坚持认为,代沟的主要责任在父母。
第三篇:一辩辩论稿
一辩辩论稿
从古至今,人类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随之而来的即是个性化的日益突现。可是众所周知,人类这个集体越来越交织相携,关系密切。如果说个性不利于于集体利益,为何越来越个性化的我们却又自发的联合在一起?如果说个性与集体有冲突,为何这个世界充满性格秉异的我们却又如此蓬勃发展?所以,我方认为,个性,与集体利益不冲突的。
首先,论个性,辞海如是说:个性是一个人比较固定的特性,是一个人不同于他人的特质。也就是说,个性是普遍存在的。罗斯福说过,个性的造就由婴孩时代开始,一直继续到老死。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唯物辩证法认为,“共性”即普遍性,“个性”即特殊性,两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共性寓于个性之中,并通过个性表现出来,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另一方面,个性也是离不开共性的。如果对方辩友非要说集体利益与个性相冲突,那岂不是表明集体的存在是毫无意义的,因为每个人都与这个集体相冲突。然而事实呢,不仅集体会存在完善的制度去避免不必要的矛盾,一个好的集体更是能够发挥不同人的不同个性,为集体更好的服务。在西游记中,唐僧一行人均是个性鲜明的,但正因师徒四人个性互补,才最终顺利的取得了真经。
第二,我们不否认集体利益并不能完全符合所有人的需求,但相矛盾并不等于相冲突。前者是一种状态,而后者是一种行为结果。鲁迅说过:“在进行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颓唐,然而只要无碍于进行,则越到后来,这队伍也就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鲁迅这就是在说集体里个性虽然不时会导致矛盾的存在,但只要不至于阻碍发展的脚步,集体利益则与个性就不冲突。可以死说矛盾的存在是必然的,但冲突却是不然的。
第三,对方辩友提到,有些人的个性会让他特立独行,标新立异,难以与人合作,最终伤害到集体的利益。就像作弊破坏了公平,**破坏了和平。那么我想请问对方辩友的假设前提是什么?当集体符合个人利益的时候他会特立独行吗?如果是因为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相矛盾,那他的特立独行,是否只是他在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并非因为他本身的个性呢?因此,请不要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冲突片面过渡到我们普遍存在的个性与集体利益冲突!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个性与集体利益不冲突!
第四篇:一辩辩论手稿
中国本土的文化和西方的不同,学习海外的文化会导致中国人对东方文化了解减少。
他们不过中国的节日,我们也不该他们的节日,增加他们的自信心。
西方节日大部分是基督教的宗教节日,中国人基本不信教,所以中国人更不应该过西方节日。
。例如圣诞节是一个宗教节,是为了庆祝耶稣诞生。
中国人不应该盲目地去过圣诞节。
众所周知,西方国家是资本主义国家。庆祝西方节日会同化我们的意识形态,会淡化我们对待社会主义的热情。
最坏的方面是,西方节日里的糟粕会影响我们的下一代,会导致他们早恋,甚至性泛滥。
另一方面,中国有自己千年的历史。有自己的民族节日,这些节日具有美好的典故,是中国文化的经典。
而外国人的节日没有中国节日的典故那样具有吸引力
中国的春节,七夕节等都有着美好的故事,比西方节日的典故更加美好,我们更应该过中国节日,而不是浪费时间和精力过西方节日。我们应该发扬自己的文化,延续中国的传统。Respected teacher and classmates.Thank you to hear my speech.For today our debate is if we should celebrate the western festival.As an angry young man I object to celebrate it.Local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western is different, celebrating the western festival can lead to reduc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eastern culture.They don’t celebrate the Chinese festivals, we also shouldn't celebrate their festival and increase their self-confidence.Most western festival is a Christian religious holiday, Chinese always not religious, so the Chinese shouldn’t celebrate the western festival.Such as Christmas is a religious festival, it is to celebrate the birth of Jesus.Chinese people should not been to Christmas blindly.As we known, the western countries are the capitalist countries.Western festival will influence our thought and weaken our enthusiasm to socialist.The worst news is that western festivals will influence the behavior of the next generation, will lead to early love, even sexual immorality.On the other hand, the Chinese have our own history of one thousand years.We have our own national holiday.There are many good literary references in our festival which are the classical Chinese culture.The Chinese New Year, Qixi festival and so on, all have the beautiful stories, is more better than western holiday , we should celebrate more Chinese festivals, not to waste time and energy on western festival.We should carry forward our own cultures and the tradition of the Chinese.
第五篇:愚公移山一辩辩论稿
辩论赛
愚公应该移山还是应该搬家
反方 愚公应该搬家 一辩辩论稿
主席,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方认为,愚公搬山不如搬家。
首先,从客观上来说,移山之举愚不可及。
太形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而愚公年且90。就这样一筐筐搬土移山,就算搭上子孙万代,又哪天才是尽头?而愚公又怎知自己可以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天天挖土移山,连份正经工作都没有,会有黄花大闺女愿意嫁到他们家么?连媳妇都招不到又何来子子孙孙无穷尽之说?就算招了媳妇生了儿子,还是天天挖土移山,何人耕种何人挑水何人织布何人砍柴?怎以养活一代又一代?再退一步,就算子孙无穷尽了,愚公又能确保山不加增呢?要是这两座山所在的断层还在不断抬升怎么办?你挖我长,看谁耗得过谁?
再者,移山之举其实是出于一己之私,却遗害无穷。
愚公为什么要移山?因为山挡了他家的出行。那么,物质守恒,挖的土移了的山并非凭空消失,它们只不过从愚公家前挪到了另一个地方。那么有谁想过,被移走到他处的山又会堵了谁家的道路?反方辩友可能要说了,愚公将土石投诸渤海之尾,那么,正好引出下一个危害:环境破坏。
将方七百里高万仞的两座大山就那样投入海里会造成什么后果?海平面上升。那又怎样?海水入侵,淹没良田。绝对是害人了。那对己呢?运土的土渣污染了坏境,砍伐的树木破坏了生态,最终生物多样性减少,多么不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战略啊!另一方面,愚公要自己的子子孙孙都要继承他挖土的事业,且不屑于妻子的献疑,赤裸裸的夫权父权的观念,不得不说是家长权威。而将自己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强加在子孙身上,不得不说是道德绑架。又以一句话堵住智叟的质疑,不得不说是文化暴力。
何况,愚公移山虽得成功,但毕竟源于神助。这样的成功太具有偶然性,寄希望于神,不能不说带有投机倒把的思想,于是,每天挖山不止的人们,期盼着上帝的来临。
最后,相对移山,搬家实则明智之举。
搬家,在效率上来说就更胜一筹。要知时光可贵,生命无价,与其碌碌一生搬土移山,还不如直接搬去平原沃土,展开新的美好生活。
而且,搬家代表着一种创新之举。当然,我方肯定愚公坚定不移的决心和锲而不舍的行动。但,万事皆有度,一旦越过了限度,这坚定不移就变成了倔强偏执,这锲而不舍就变成了死钻牛角尖儿。山不转,水要转,水不转,人要转。与其死磕着移山这一种方法,不如改变思路,换一个住处。这种变通不是逃避,而是智慧。
对方辩友可能要提到安土重迁。诚然,中华民族向来很难舍弃这种故土情结,但正因如此,搬家,才更有意义。愚公,不想要闭塞,他渴望通达。移山,只是消除了表面上的实体阻碍。但,心中守土重迁的那座山依然抵挡了他走出去的步伐,所以,搬家,反倒破除了愚公内心里大山的阻碍,真正使他走向通达、走向未来。
By 雨夏
http://blog.sina.com.cn/summerai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