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上海大学附属小学
上海大学附属小学
学校简介
上海大学附属学校是一所2009年7月1日新成立的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由原祁连二小和存瑞中学合并而成。教职工130多名,其中,中高级教师近90名,学生1700多名,42个教学班。学校分为2个校区,分为东、西校区,各有21个教学班。
办学理念是:“创造幸福 全面发展”。帮助每个学生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幸福观,从而教师亦因从事幸福教育的事业而达成自身的幸福。
校训——自强 和谐 求实 创新。校风——刻苦、求真、励志、创新。教风——厚德、敬业、严谨、创新。学风——刻苦、博学、勤思、笃行。
办学目标是打造祁连地区的优质品牌学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满意的指标即具有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和教育教学质量。
培养目标是:“追求生命活力、追求学业精进、追求做人成功”的四有新人。
追求生命活力——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活泼开朗、个性鲜明、充满青春的活力。
追求学业精进——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富于想象与创造,学习勤奋,学业成绩不断提高。
追求做人成功——具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品行优秀,具有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能力,具有良好的沟通与团队合作能力的健全人格。
教师发展目标是:“敬业乐群、业务精良、师生一体”。学校拥有一支团结、实干、高素质的具有开拓精神的教师队伍,近年来有10位教师先后被评为区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等称号,还有参加上海市名师基地的优秀老师,优秀教师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新校成立后又有许多优秀教师加入到我们的队伍中,增加了学校的师资力量。
原中学部在内涵式发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过程中,坚持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原则,关心每一个学生,促进了学生思想、学习与身心的健康成长。学校狠抓课堂教学,教学质量稳步上升。为复旦附中、曹杨二中、晋元高级、行知、吴淞、上大附中等市重点高中输送了许多优秀学生。2003年初三中考中获总均分全区第5名,公办学校第一的好成绩。05、06、07、08届中考成绩综合考核排名都列全区公办学校前5名。2008届中考所有学科均超区平均分,超区总平均7.4分。在生源质量下降的情况下2009届初三中考达到区平均水平。2009年成立上大附校后招生的六年级的生源有很大的改善,六年级全体同学们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在09年10月份的区质量管理考试中名列前茅。
新学校,新环境,新起点,新追求,全体师生将励志笃行,和谐合作,在上海大学的支持下,办好美术特色班,把上大附校办成大场祁连地区老百姓满意的学校。
第二篇:上海师范专科学校附属小学
上海师范专科学校附属小学
上海师范专科学校附属小学坐落于卢湾区南部,紧邻世博会规划区,是一所有着90余年历史的老校。学校有三幢教学楼,一幢体操房,两幢辅助教学楼,大小操场,校园占地7千平方米,现有五个年级,26个教学班,747名学生,60余名教职工,其中区青年学科带头人8名、区骨干教师多名。学校的领导班子年富力强,理念领先,团结协作,锐意改革。
三年来,学校围绕着“将师专附小建成办学社会化、教育人文化、管理民主化、设施现代化,具有时代特色的一流学校”的总目标,以二期课改的试行为抓手开展工作。全体教职工齐心协力,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为今后几年继续创建21世纪的新型学校打下扎实的基础。
学校把和谐发展作为主题,以德育工作为先导、以减负增效为抓手,以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争创市文明单位为工作重点;以组织保障、管理畅通、队伍建设为支持,力求实现办学社会化,教育人文化,管理民主化,设施现代化。
学校把“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的今后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作为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在“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办学宗旨指导之下,探索并逐渐形成了“育人为先、素质为重、关注生命、人文关怀”的办学模式。学校通过创设各种社会实践机会开阔学生视野;通过科学、新型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硬件建设上也注重人文化环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宽松、家庭化的环境中学习活动。学校配置专用教室,配备专职教师,保证各科均衡发展,学生全面提高。
一、二年级的民乐课,二、四年级的游泳课,每周五下午全校的走班课都是该校特色课程,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近年来,学校围绕着——将师专附小建成办学社会化,教育人文化,管理民主化,设施现代化,具有时代特色的一流学校的总目标,以二期课改的试行为抓手开展工作,全体教职工齐心协力,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
第三篇:上海师范专科学校附属小学
上海师范专科学校附属小学
上海师范专科学校附属小学坐落于卢湾区南部,紧邻世博会规划区,是一所有着90余年历史的老校。学校有三幢教学楼,一幢体操房,两幢辅助教学楼,大小操场,校园占地7千平方米,现有五个年级,26个教学班,747名学生,60余名教职工,其中区青年学科带头人8名、区骨干教师多名。学校的领导班子年富力强,理念领先,团结协作,锐意改革。
三年来,学校围绕着“将师专附小建成办学社会化、教育人文化、管理民主化、设施现代化,具有时代特色的一流学校”的总目标,以二期课改的试行为抓手开展工作。全体教职工齐心协力,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为今后几年继续创建21世纪的新型学校打下扎实的基础。
学校把和谐发展作为主题,以德育工作为先导、以减负增效为抓手,以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争创市文明单位为工作重点;以组织保障、管理畅通、队伍建设为支持,力求实现办学社会化,教育人文化,管理民主化,设施现代化。
学校把“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的今后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作为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在“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办学宗旨指导之下,探索并逐渐形成了“育人为先、素质为重、关注生命、人文关怀”的办学模式。学校通过创设各种社会实践机会开阔学生视野;通过科学、新型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硬件建设上也注重人文化环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宽松、家庭化的环境中学习活动。学校配置专用教室,配备专职教师,保证各科均衡发展,学生全面提高。
一、二年级的民乐课,二、四年级的游泳课,每周五下午全校的走班课都是该校特色课程,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近年来,学校围绕着——将师专附小建成办学社会化,教育人文化,管理民主化,设施现代化,具有时代特色的一流学校的总目标,以二期课改的试行为抓手开展工作,全体教职工齐心协力,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
上海师范专科学校附属小学坐落于卢湾区南部,紧邻世博会规划区,是一所有着90余年历史的老校。学校有三幢教学楼,一幢体操房,两幢辅助教学楼,大小操场,校园占地7千平方米,现有五个年级,26个教学班,747名学生,60余名教职工,其中区青年学科带头人8名、区骨干教师多名。学校的领导班子年富力强,理念领先,团结协作,锐意改革。
三年来,学校围绕着“将师专附小建成办学社会化、教育人文化、管理民主化、设施现代化,具有时代特色的一流学校”的总目标,以二期课改的试行为抓手开展工作。全体教职工齐心协力,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为今后几年继续创建21世纪的新型学校打下扎实的基础。
学校把和谐发展作为主题,以德育工作为先导、以减负增效为抓手,以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争创市文明单位为工作重点;以组织保障、管理畅通、队伍建设为支持,力求实现办学社会化,教育人文化,管理民主化,设施现代化。
学校把“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学生的今后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作为人才培养的总目标。在
第四篇:西南大学附属小学学习考察报告
西南大学附属小学学习考察报告
2014年5月20日,我们湖里区中小学班主任学习考察团一行58人,在教育局领导的带领下,赴重庆西南大学附属小学考察并聆听了相关讲座。半天的学习考察,虽然短,但所见所闻颇多,感受良多,现将我此次外出学习考察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整齐的校园,浓厚的校园文化
1.西南大学附属小学,坐落于嘉陵江畔,缙云山麓,风光旖旎,她受惠于深厚的巴渝文化,同时依托高校办学,拥有优良的办学品质,形成了独特的办学特色。西南大学附属小学倡导遵循教育规律,将科学和人文完美融合,以求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将爱心和真情浸润教育的方方面面,立足教师幸福,培育学生梦想,力求创建充满人文关怀的和谐校园。
2.更让人耳目一新的是该校的校园文化特别浓厚,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墙,不仅在学生学习方法和意识上下功夫,而且注重了学生安全教育,漫画加儿歌的图面及文字,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教育。另外,学生的音乐水平很高,课间学生不仅能唱多首歌还能边唱边跳,活跃了思维,放松了大脑,充分得到了休息。
二、学校以绿色为特色,文化底蕴深厚
绿色,源于自然,是自然规律最本真的反映,代表了盎然的生机与活力,反映在学校,即“绿色教育”理念。它倡导师生不断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充分实现人文与环保的有机结合;表现在教育教学活动
中,即要尊重教育规律,尊重人,注重师生潜能的开发,全面展现师生追求,为学校的健康、快速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生命之美在绿色中诞生,生命之力在绿色中张扬。西南大学附属小学倡导“绿色教育”,重视师生生命质量的展现和温馨活泼氛围的营造,使师生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浓浓的关爱,体验到生命的珍贵,以引导师生更加珍爱生命,展现生命魅力,绽放生命光彩。
三、校园文化精神浓郁,育人有方。
西南大学附属小学的文化精神是:同心同乐,朝气蓬勃。同心同乐:“同心”即齐心,指学校上下团结,同心同德,善于合作,并以合作促发展。学校同心,会产生巨大的向心力、凝聚力,能最大限度地集中优势力量,激起全体师生的工作和学习热情,形成合作共进的校园氛围。“同乐”即共享快乐,它能够产生健康向上、和睦友爱的心理机制,为师生提供最佳的成长、学习和生活环境,带动学校快速、健康发展。
朝气蓬勃:朝,早上;朝气蓬勃,引申为新生向上,努力进取之意,形容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朝气蓬勃,是一种精神状态,它集中展现了全校师生积极昂扬的心态和精神面貌,充分融合了学校的“绿色教育”理念,象征着全校师生团结一致、蓄势待发的良好气象。
“同心同乐,朝气蓬勃”如今已经成为了全校师生共同的精神支柱,为学校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十分契合西南大学附属小学一贯倡导的绿色教育理念。
四、呵护生命成长,畅享快乐时光
呵护生命成长:人的生命犹如绿树,只有悉心呵护,精心培育,才能葱郁茂盛,生机无限。体现在学校里,知识是养料,爱心是双翼,梦想是动力,三方面相互依托,共同成就师生的健康成长和人生价值。具体来说,学校要遵循生命成长规律,弘扬人文关怀,真心呵护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以真正体现其生命价值。学校不仅要为教师提供适合的发展平台,使其发挥自身潜能,于平凡中彰显不平凡;更应引导学生开启智慧之门,品味知识芬芳,从而激发潜能,释放天性,使其健康茁壮地成长。
畅享快乐时光:一寸光阴一寸金,面对“逝者如斯”的时间,师生都应该学会珍惜时光,快乐学习,快乐教书。学生儿时最美好,在天真烂漫的童年时光中,学生要学会兴趣求学,释放天性,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用快乐装点童年。教师要将工作当成事业来经营,感受教育神圣,勇担教育使命,以爱为源,悉心育人,在育得满园桃李时,尽情享受育人的快乐。珍惜时间可以使师生的生命变得更有价值,而快乐会让每寸校园时光充满亮色。
“呵护生命成长,畅享快乐时光”的校训倡导尊重生命,关爱成长,畅享快乐,珍惜时光,是核心理念“让生命在绿色中绽放”的直接延展,展现了绿色教育重视人文关怀,尊重教育规律和倡导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五、智慧编织梦想,活泼伴我飞扬
智慧编织梦想:智慧散发着永恒的魅力,拥有强大的力量,是实现梦想的必备条件。在智慧乐园——学校中,知识散发馨香,梦想闪
耀光芒。教师要不断丰厚自身的知识蕴藉,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这样才能学高为师,实现其教育理想和人生梦想。学生树立科学美、知识美的价值观,养成快乐读书的好习惯,努力扩大知识面,这样才能编织出灿烂的五彩梦想。
活泼伴我飞扬:西南大学附属小学积极营造人文和谐的校园氛围,以快乐为基调,活泼为旋律,感染着每一位师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教师既开阔了心胸,又以乐观自信的阳光品格感染和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学生不仅可以提高沟通能力,增强自身素质,形成活泼开朗的个性;而且能够充分发扬乐学善思的天性,发挥为学的主观能动性,完善知识储备。活泼,是快乐的表现、阳光的音符,能为师生的生活注入无穷的活力,为师生的成长插上双翼,让师生翱翔于知识的天空。
六、真爱孕育希望,同心凝聚力量
真爱孕育希望:教育是爱的事业,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以爱为源,用心关怀每一位学生,这样才能营造出温馨和谐的成长乐园,让学生的发展绽放希望。所谓小成在智,大成在德,教师应该为人师表,身正为范,学会尊重和赏识,用人格的光辉引导学生健康成长。这样才能打造出品德散发馨香、艺术展示美丽、真爱充溢人心的魅力校园。
同心凝聚力量:同心,即学校师生心怀共同的教育信念,倡导团队协作,凝聚集体智慧。它包括领导与教师的同心,教师之间的同心,教师与学生的同心,要求教师以开放的心态、务实的作风、合作的精神,互相学习,互相切磋,这样才能实现学生、教师的和谐互动以及健康长远的发展。
七、启示与设想:
见多方能识广,这次外出学习考察给我们的感触是深刻的、令人欣慰的。虽然考察结束了,但思考没有结束,行动更是没有结束。我们将带着收获与感悟,带着信念与满腔热忱,不断优化班级的管理模式,将班主任工作做好做实,切实做到教书育人,在不断探索中前进,着力形成自己的管理特色,推动班级全面快速发展。
第五篇:上海大学
上海大学是上海市属、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性大学。现任党委书记是于信汇教授,校长是罗宏杰教授。
1922年10月,上海大学创建,校长为于右任,教务长为瞿秋白。这是一所被誉为“武有黄埔、文有上大”的革命学校,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事变后,被国民党当局强行关闭。
1994年5月,上海工业大学(成立于1960年)、上海科学技术大学(成立于1958年)、原上海大学(成立于1983年)和上海科技高等专科学校(成立于1959年)合并,组建为新的上海大学。上海大学的广大师生立志继承与发扬二十年代上海大学的光荣传统,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更大的贡献。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中国科学院资深院士钱伟长教授于1983年出任上海工业大学校长,1994年续任上海大学校长,他独树一帜的教育思想和治校方略开创了学校思想解放和学术繁荣的新局面,推进了学校各项事业的新发展。
上海大学现设有27个学院和2个校管系;设有71个本科专业、42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174个硕士学位二级学科授权点、13种硕士专业学位(其中工程硕士含18个工程领域)、20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权点、79个博士学位二级学科授权点、11个自主设置二级学科博士点、1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拥有4个国家重点学科、11个上海市重点学科;拥有2个科技部与上海市共建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6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其中两个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1个上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上海市高校E-研究院,2个上海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
上海大学是上海市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学校是教育部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首批高校之一。学校建立了以学分制、选课制、短学期制为核心的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模式。上海大学毕业生素以“知识面宽广、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发展后劲足”而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学校2010年被教育部评为首批50所“就业经验典型高校”之一,2011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98.66%。目前学校正在推进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模式建设,推行以按大类招生和通识教育培养为突破口的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学生自学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学校现有全日制学生36900余人,其中研究生近9100人,本科生24600余人,高职生3200余人。另外,还有成人教育学生11000余人。
上海大学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初步形成了由名师领衔、层次清晰、结构合理的国际化、高素质、基本适应学校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并已在多数学科领域中形成了若干有特色、有影响、有潜力的学科团队。现有专任教师2700余人,其中教授510余人、副教授90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400余人。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9人,博士生导师400余人;入选中组部“千人计划”6人,教育部“长江学者”4人;入选上海市“千人计划”3人,上海市“东方学者”25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杰出青年基金”7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专家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5人。
上海大学建有国家大学科技园和高新技术开发区,还有各类研究所、研究中心100多个。近五年来,学校科研经费一直位于全国高校30位左右,国际三大检索(SCI、EI、ISTP)收录的学术论文数一直位于全国高校35位左右,专利申请与授权数位于全国高校20位左右。2011年新获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66项,经费7343万。随着学校文科的快速发展,文科科研实力大为增强,2011年,“都市社会发展与智慧城市建设”项目入选上海市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工程项目,新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5项(其中包括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28项(其中包括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上海市社科规划项目14项。
上海大学积极实施国际化战略,开展了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外合作办学稳步发展。学校已与29个国家134所高校签署校际合作协议,与14个国家的34所高校建立了校际学生交流关系。学校在校就读的外国留学生3000余人,其中学历生520余人,并已与北美洲、欧洲、亚洲等地区的大学合作建立了4所孔子学院。
上海大学校园占地面积近200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00余万平方米,形成了以校本部为“一体”、延长校区和嘉定校区为“两翼”的“一体两翼”的校园格局。图书馆建筑面积5.3万平方米,馆藏纸本文献累积达370余万册,订购中外文报刊3200余种,数字资源总量逾60TB。学校信息化建设以覆盖全校、快速便捷的网络为基础,为教学管理、科研协作、学习交流提供了较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先进,功能完备。学校还建成了一批先进的教学实验中心和多媒体教室。
上海大学一贯重视党的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1998年荣获全国“党的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称号。1994年以来,上海大学已8次被评为上海市文明单位,2009年1月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2010年12月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上海世博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1年3月被命名为上海市廉政文化示范点,2011年12月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
如今的上海大学,无论是办学水平与效益,还是整体办学条件,在全国高校中都已跻身前列。钱伟长校长倡导的“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校训和“求实创新”的校风在师生中不断弘扬光大。
展望未来,上海大学将继续发扬优良传统,抓住机遇、锐意改革,深入学习和实践钱伟长教育思想,深入实施国际化战略、人才强校战略、学科交叉战略、产学研联盟和区域合作战略,不断优化富有上海大学特色的办学模式,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社会服务的水平,建立与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地位和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培养体系、知识和技术创新体系,努力朝着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的建设目标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