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模块三必选案例分析陈老师11
模块三必选案例分析
1、你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什么教学模式?
答:我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发现式学习的教学模式、探究性教学模式。首先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目标知识点的学习。让学生动手折纸,提问: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启发学生主动自觉的思考,然后在黑板上板书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的关系,引入新知。
2、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哪些教学策略?体现在哪里? 答:(1)情境式教学策略。在教学之初,教师设计了:“请大家动手折一折,一张纸折一次后沿折痕折叠,变成几层?如果折两次,折三次呢?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能解释其中的道理
吗?”教师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求知,培养其独立钻研、独立学习的能力。该情境利用学生动手折白纸的实验引出本课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例如在教学有理数乘方的概念时,由小学已经学过的正方形的面积公式,正方体的体积公式,进入到更一般的情况,帮助学生用先前学过的材料去解释、整合和联系当前学习任务中的材料,引导学生把n个相同的因数a相乘的运算叫做乘方运算。
(3)自主学习教学策略。例如在练习中让学生说出下列负数的幂的符号,然后让学生从以上的运算中,发现负数的幂的正负有的规律,并解释其中的理由。
(4)探究式教学策略。例如:“当底数是正数或零,不管多少次方都是幂都是正数,这是不成问题的,困难在于底数是负数的情况。让我们猜想这其中有什么规律。”教师先选定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然后给出练习,让学生边练习边思考,根据问题搜索资料,再形成理论,最后检验总结。
3、陈老师设计用 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你是否认同他的设计?给出你的理由。
答:我比较认同陈老师的设计。Math 3.0包括众多的数学公式与方程,学生们只需通过选择即可直接使用,既提高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同时也使学生脱离了枯燥的公式记忆和繁琐的计算,提高了学习的乐趣。运用Math 3.0演示,未能充分考虑到低年级学习者特征情况分析,基本是方便老师“教”而设计。比较机械和单调。,缺乏课堂情境的营造,学生接受比较被动,对加深有理数乘方概念的新知识理解,效果不够明显。
4、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在创设情境、问题设计、知识扩展等方面有哪些优点?
答:创设情境:陈老师的教学自始至终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如让学生折纸的游戏,简单直观的引出乘方,创设有利教学目标实现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这样既帮助学生掌握了乘方的概念又激发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方法的同时又获得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为导入新课作好了铺垫。
问题设计: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发展了学生的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注重学生的差异性,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知识拓展:在知识扩展方面,陈老师采取了密切联系生活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适应于当时的教学情境,且问题具有启发性、利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密切联系生活实际,体现了数学来自生活又要应用于生活中去。例如关于面条均匀拉长对折的练习,这使学生牢固地掌握了知识,把知识变成技能技巧,又发展了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
5、对于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你有什么改进建议?
答:我仔细阅读了陈老师的教学设计,觉得教学设计具有创新、探知和活动的特征,已经能够体现教学目标和要求,体现了教师对知识的关注度,体现了课堂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本节课还充分利用了多媒
体,使得学生的上课积极性得到提高,充分参与了课堂学习,再加上多个生活实例,动手操作,提高了学生对数学课的兴趣,教师和学生做到了课堂的互动。
我觉得本堂课的设计在教与学的互动上、教学软件的设计上和知识拓展上、评价反馈有值得改进之处。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比较少,基本上是以老师为中心,传授为主。建议增加学生合作交流环节,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获取知识;辅助教学软件比较抽象,知识拓展未能充分体现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达成。此外建议增加学生评价。根据学习目标,巧妙地设计一些检测题,组织学生进行检测,增强学生的自信和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Math 3.0的展示可以放在最后,对于指数的计算方式还要总结归纳,指出一般性方法。
第二篇:模块三必选案例分析
模块三必选案例分析.doc 《有理数的乘方》讨论结果
1、你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什么教学模式?
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
2、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哪些教学策略?体现在哪里?
本节课体现了情景教学策略。陈老师提供了资源型教学情境的创设,引出新知识。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求知,培养其独立钻研、独立学习的能力。陈老师还提供了问题型教学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陈老师的“请大家动手折一折,一张纸折一次后沿折痕折叠,变成几层?如果折两次,折三次呢?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能够有效地利用原来的概括性知识去同化新知识,实现新材料向主体的认知结构转化。
3、陈老师设计用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你是否认同他的设计?给出你的理由。
陈老师运用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我觉得是可取的。让学生既能很清楚地看到乘方的书写形式,进一步体会和理解乘方的含义,还能直观地看见乘方的结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在创设情境、问题设计、知识扩展等方面有哪些优点?
我觉得陈老师在创设情景方面为学生提供了合适的学习资源,即
折叠纸的学习情景,学生是主体,教师通过问题设计“一张纸折一次后沿折痕折叠,变成几层?如果折两次,折三次呢?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求知,培养其独立钻研、独立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巧妙地把整数、0、负数的乘方运算加以比较,使学生对乘方的知识不但得到了巩固还进一步深化了。
5、对于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你有什么改进建议?
对陈老师的教学设计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很多,但是我认为教师可以在问题3后面增加一个运用计算机的显示细胞分裂的动画,这样比问题3的效果好一些。
第三篇:模块三必选案例分析.doc
模块三必选案例分析
1、你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什么教学模式?
答:陈老师教学设计发现教学模式和探究性教学模式,首先他创设了情境“请大家动手折一折,一张纸折一次后沿折痕折叠,变成几层?如果折两次,折三次呢?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让学生对现象进行观察分析,整堂课始终以学生活动为主,讲练结合,老师所提的问题很有启发性,不仅激发了学生兴趣,也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为后面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索奠定了基础,提供了动力。
2、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哪些教学策略?体现在哪里? 答:这节课,陈老师做了精心准备,首先体现了先行组织者策略和创设情境策略,如开始的导入,让学生动手操作,并用以前学过的只是去解释其中的道理,接着创设探究性情境,在探究过程中,陈老师也不失时机地深化学习情境,营造探究氛围,引导学生深入地学习。此外还用到了启发式教学策略,如练习过后的提问“从以上的运算中,你发现负数的幂的正负有什么规律?你能解释这其中的理由吗?”
3、陈老师设计用 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你是否认同他的设计?给出你的理由。
答:陈老师设计用 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我想她的本意应该是让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演示了解乘方运算,引导学生展开分析,说明简记的必要性。但这个设计实际上并无多大必要,学生本来已经进入探究情境,相反还容易干扰学生。
4、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在创设情境、问题设计、知识扩展等方面有哪些优点?
答:我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最值得借鉴的是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动手折纸,直观感受乘方运算的意义,“纸上得来终须浅”,让学生通过自己经历知识发现的过程来获取知识、发展探究能力,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要知道我们教师的任务不是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为学生的发现活动创造条件、提供支持,是“唤醒、鼓舞和激励”
陈老师设计的问题也颇具匠心,先是以所学知识引出“有理数乘方的概念”,并通过由浅入深的习题加以巩固,尤其是对“幂的符号规律探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猜想“当底数是正数或零,不管多少次方都是幂都是正数,这是不成问题的 , 困难在于底数是负数的情况。让我们猜想这其中有什么规律”这个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又在练习后“从以上的运算中,你发现负数的幂的正负有什么规律?你能解释这其中的理由吗?”引导学生“头脑风暴”深入思考。陈老师的知识扩展内容由浅入深,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特征,真正体现了因材施教。
5、对于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你有什么改进建议?
答:陈老师的教学设计总体来说很规范合理,如果吹毛求疵的话,如果在探究环节,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设计一个小组合作交流的环节,也许会更好,因为不是每个学生都有表达的机会,先在小组内交流,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梳理思维,也可以让其他组员裨补缺漏,有所广益。
第四篇:模块三必选案例分析
《有理数的乘方》案例分析
1、你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什么教学模式?
答:我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探究性教学模式、发现式学习教学模式和有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模式。
2、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哪些教学策略?体现在哪里? 答:我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体现了:
(1)探究式教学策略:“请大家动手折一折,一张纸折一次后沿折痕折叠,变成几层?如果折两次,折三次呢?层数和折叠的次数之间有什么关系?能解释其中的道理吗?”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动手折白纸的实验来引出本课教学内容,不仅为学生学习新知做了孕伏铺垫同时还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为这一节学习新知《有理数的乘方》打下了基础。
(2)情景式教学策略:教师利用小学阶段已学过的正方形的面积、正方体的体积来启发引导学生,把 n 个相同的因数 a 相乘的运算叫做乘方运算。
3、陈老师设计用 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你是否认同他的设计?给出你的理由。
答:我认同陈老师使用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但如何感知这种运算数值的大小建立乘方概念,如果乘方数值较大学生计算太麻烦,我们借助计算机帮助学生感知数值,进一步感知概念,从而让学生产生一定的兴趣。
4、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在创设情境、问题设计、知识扩展等方面有哪些优点?
答:创设情境:数学来源于生活,而又应用与生活。在教学中陈老师都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如让学生来玩折纸的游戏,降低学习的起点,很容易突破了学习重难点。简单直观的引出乘方,创设有利教学目标实现的情境。
问题设计:陈老师非常注重学生的差异性,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让优等生“吃”的饱,让学困生“吃”的好。
5、对于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你有什么改进建议?
答:通过阅读案例,体现了教师对知识的关注度,体现了课堂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陈老师的教学设计由引入新知到探究新知再到练习巩固设计的比较合理。但是我觉得陈老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感觉与学生交流的比较少,如果在多一点会更好。
第五篇:模块三必选案例分析
1、你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使用了什么教学模式?
答:本案例中我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同时使用了发现式教学模式、探究性教学模式。
2、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体现了哪些教学策略?体现在哪里?答: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探究式教学策略——具体反映
在利用学生动手折白纸的实验引出本课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体性;
启发式教学策略——利用小学已经学过的正方形的面积、正方
体的体积启发引导学生得出把 n 个相同的因数 a 相乘的运算叫
做乘方运算;
情境教学策略——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体现学生的主体地
位、教师的主导地位,引导学生在探索中求知。
3、陈老师设计用 Math3.0 演示乘方运算,你是否认同他的设计?给出你的理由。
答:我认同他的设计。由于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社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与工具自然不止一种,应该让学生多学会使用一些信息化软件,本案例中的Math3.0 能够演示乘方运算。其特点是方便快捷、清晰明了,自然可以推广。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也使学生脱离了枯燥的公式记忆和繁琐的计算,增添了学习的乐趣。
4、你觉得陈老师的教学设计在创设情境、问题设计、知识扩展等方面有哪些优点?
答:在创设情境方面:陈老师的教学自始至终都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如让学生折纸的游戏,简单直观的引出乘方,创设有利教学目标实现的情境。
在问题设计方面:陈老师很注重学生的差异性,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突出教学重、难点。
在知识拓展方面:所设计的问题适应于当时的教学情境,且问题具有启发性、有助于学生的挖究性学习。
5、对于陈老师的教学设计你有什么改进建议?
答:我认为陈老师的教学设计,基本能够体现教学目标和要求,也能体现教师对知识的关注度,以及体现课堂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不过我还是觉得陈老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与学生的交流比较少,除了课堂导入,基本上是以老师为中心,传授为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比较少。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我建议应适当让学生参与讨论,得出结论,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理解更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