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苏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课题]
登鹳雀楼
[教材简介]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诗,堪称唐诗中的珍品,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以登楼的过程为顺序,写景抒情,析事明理。诗的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于写景中抒发感情,于记事中阐明“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诗歌紧扣“登”字,“登楼”有所见,“登楼”有所思,由“见”及“思”,“思”中悟“理”,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意境雄浑,气象开阔,又用纯白描的手法,真景实写,一气呵成,于平淡之中见奇伟。其诗句已成为至理名言,后人又赋予认识周围事物、深究事物原理等意义。全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节奏明快,读来琅琅上口,听来和谐优美,深受学生的喜爱。
[目标预设]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培养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
3、通过学习“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理解其蕴涵的哲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重点、难点]
1、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
2、诵读古诗,想像古诗描写的画面,体会其意境。
[教学准备]
小黑板、图片、画笔、吟唱诗文的磁带。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先通过鲜明的图画入手,创设情景,营造气氛,主动探求知识,采用直观教学、情境教学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后由图入文,图文结合,不断理解文字传达的意境。最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诵,渐入佳境,在读中思、在读中想、读
中悟,直至最后融情于景,感悟其哲理。所以在本节课上我力求体现以下两点理念:
1.正确把握语文学科教学的特点,力求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设计思路]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想像能力。这节课打破串讲传统古诗的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自悟自得。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读、想、议、画、唱等形式使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再现诗人创造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释诗题。
1、通过古诗文诵读活动,小朋友都快成小诗人了。谁愿意给大家背诵几首自已最喜欢的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出示挂图。
讲述:鹳雀是一种鸟,样子很像鹤,在山西省永济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此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了很多,于是就在此楼题写了这首《登鹳雀楼》。
【以学生背诵学过的古诗文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这种情感迁移到新课的学习中。图画的展示、简洁清晰的讲解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初读古诗,想像画面。
1、出示古诗。
听老师配乐朗读,尽可能在脑海中想像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师配乐朗诵诗文。)
2、学生轻声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想像画面。
3、同桌两个小朋友互相检查读的情况。
4、指名朗诵,师生评价。
(评价的重点在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上。)
5、齐读古诗。
6、说说你脑海中的画面有些什么,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教师的范读把学生带入美好的诗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热情;自由读让学生读通古诗,感知内容;指名读旨在巩固初读,纠错正音;齐读旨在读懂古诗、引发思考、展开想象。初步体现“读中悟,悟中读”的方法。】
三、进入情境,自主学习。
1、再读古诗,看看图,想想自己能读懂哪些词和诗句的意思,遇到不懂的词和句子打个“?”,然后问问同桌,同桌解决不了的,还可以和小组同学讨论。
课堂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学生理解“白日、依、尽、欲、穷、千里目、更”等重点字词的意思。
2、对于这首诗,小朋友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的景象,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
说:
⑴、播放音乐,指名描述。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意思对即可,不必强求语言表达一致)。⑵、评价:刚才这位小朋友的描述好在哪儿?
(强调用自己的语言,自然生动有创造性地描述。)
⑶、你有什么补充的?
⑷、对“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进行深化理解。
(板书:千里目一层楼)
(诗人登楼看到了如此壮观的景象,心情特别舒畅,也有无限感慨。因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到远。)
(板书:登高望远)
(诗人写这两句诗,不仅告诉我们这一道理,还用它来激励自己和别人向着更高更新的目标努力呢!所以,从古到今,人们都喜欢它,吟诵它,用它来激励自己不断前进。)
画:
诗歌、绘画、音乐是相通的,一首诗就是一幅优美的画。现在,就请画画的小朋友把你们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看。
⑴、展示有代表性的简笔画。
⑵、带着自己的独特感受描述画面的意思。
【画画贴近儿童的心理,体现了学科间的整合,整合的目的还是为了学好语文。学生在将古诗变成一幅风景画的过程中实际上是进一步理解诗意、诗境。绘画时可以有自我大胆的想象,也可以与生活经验相联系。】
读:
⑴、指名朗读。
⑵、集体评议。
(师指导读好停顿、节奏、韵脚。)
⑶、练读。
(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像画面。)
⑷、看同学的简笔画,边看边读。
⑸、听音乐感受诗的意境,边听边读,领会意境。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⑴、看图练习背诵:指名背,分组背。
⑵、随音乐一齐背诵。
2、拓展性小练笔。
把你站在高处观察到的景物用一、二句话写出来。
3、小朋友,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所以它流传至今,吟唱至今。现在让我们一起随着音乐来吟唱吧!
(播放录音,师生吟唱。)
【让学生跟随悦耳的音乐吟唱古诗,可促使其对语言有更深更细腻的感悟。学生在其间先愉悦身心,然后“由音到义,由动听到动心”,直至启发灵性。】
五、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背诵全诗。
六、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千里目望远一层楼登高
第二篇:二年级语文《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析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我们的教材安排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登鹳雀楼》是苏教版国标本二年级上册的第17课,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上鹳雀楼后根据自己的所见有感而发,写下的一首名诗。其中的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蕴含“站得高,看得远”的深刻哲理,成为传诵千古的佳句。
二、预设目标
根据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二年级学生年龄小、认知少等特点,预设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2、情感方面: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技能方面:能初步学会借助插图、工具书等途径学习古诗。
三、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四、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这节课学生要通过读、想、议、画、比、写等形式,主动地探求知识,进入古诗的意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积极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
五、设计思路
根据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等特点,针对所设计的重难点,这节课要尽量体现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本的精神。着重采取读、想、议、画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自读质疑,教师辅以重点点拨,引导学生从诗句意思中理解生活哲理,领悟奋发向上的精神。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解题质疑
1、谈话揭示课题
同学们还记得黄河吗?它是我国第二大河。从青海省流出,经过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流入渤海。在黄河流过的山西永济县有一座著名的高楼,叫鹳雀楼。(板书部分课题:鹳雀楼)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唐代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太阳正在慢慢地落下,楼下滔滔的黄河水奔流东去,兴奋不已,写下了一首诗(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自己对题目的理解以及自己读了课题想要提出什么问题。
3、简介《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
王之涣是唐朝非常著名的一位诗人,小时候就聪明过人。成年后,曾做过官,但被人诬告就辞去官职。游历祖国名山大川结交文坛名人,前后达15年之久。后又当官,业绩显著,就要高升时,不幸得病去世。但性格豪爽,他的诗写得非常好,《全唐诗》中存有六首绝句。其中《登鹳雀楼》和《凉州词》最为有名。
4、介绍鹳雀楼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指名说一说自己登上高处远眺的所见和心理感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读古诗,要求读准生字字音,结合课文插图,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
2、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解释字义。
3、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4、读一读,想一想:哪两句诗是写景的?哪两句诗是写作者的感想的?
(三)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指读古诗,教师范读。老师的读法与同学们有什么不同?(老师读的有节奏)
2、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用多种方式感情朗读古诗:自由读,同桌互读,指名读。
4、小黑板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有。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
5、分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
6、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象,把想象中的景物画下来。鼓励学生画得不要与文中插图雷同。画的时候要考虑你的观察点在何处?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位置?画好再涂上颜色。
7、展示学生的简笔画,师生结合诗句共同点评。
8、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己对这首诗的体会,分组上台比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精彩。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拓展性小练笔,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
3、小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话是一句千古名句,鹳雀楼的名气之大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这句诗。它不光用在登楼上,经常被别人用在学习、工作等许多地方来鼓励自己或别人!不管什么人,不管做什么事,要想更上一层楼,都需要再做一番努力!今天我们更上一层楼,明天,我们就会“穷千里目”!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读出对这首诗的新的理解、感受。最后,老师送你们一句祝福的话:祝同学们身体健康,天天开心,学习更上一层楼!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看到:日 山 河(自上而下观察)
想到:欲穷 更上(站得高看得远)
第三篇:苏教版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小学
2、学科:语文
3、学生课前准备:(1)自学生字。
(2)初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给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
(3)用百度搜索查阅王之涣和鹳雀楼相关资料。
(4)画纸、彩笔。
4、教师课前准备:百度搜索《登鹳雀楼》相关教学资料。
(1)找《登鹳雀楼》一课教学设计作参考。
(2)依据《新课程标准》、班级学生学情,结合百度搜索,确定《登鹳雀楼》一课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制定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
(3)用百度搜索《登鹳雀楼》朗读录音学习参考,指导学生正确朗读古诗。搜索《登鹳雀楼》歌曲音频资料,引导学生学会用多种形式学古诗。
(4)用百度搜索《登鹳雀楼》一课课件作参考,搜索相关图片整理制作PPT课件用于课堂教学。
教学课题: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17课《登鹳雀楼》。
教材分析: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五言绝句,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王之涣所作,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时的所见所思。诗虽短小,但内容却很丰富。整首诗气势恢弘,意境高远。这首诗由两个工整的对偶句组成,巧合天成,意境浑圆深远,读起来琅琅上口。
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前一句是眼见之景,诗人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太阳依着连绵起伏的群山渐渐落下去;后一句由实及虚,抒写目送黄河远去,想象黄河入海的开阔意境。诗人融情于景,为后两句析事明理铺垫。
诗的后两句写登楼所思。作者由景生情,抒发了他高瞻远瞩、蓬勃向上的情怀--“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含的哲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学习生字,背诵课文。
难点是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这节课学生要通过读、想、议、画、比、写等形式,主动地探求知识,进入古诗的意境。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积极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感受祖国传统诗文的韵味美,在潜移默化中学语言,受教育。
教学思路:
这首古诗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教学时,要以读为主,通过图、文、声、画,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扣“登”字,引导学生了解“登楼”所见,理解“登楼”所思,由“见”及“思”,“思”中悟“理”,让学生在自问中读诗,在自探中品诗,体会古诗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在想像中发展语言。
教学预设为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把抽象的难以理解的诗句变成直观形象、生动活泼的
画面,通过图、文、声、画,全方位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地进入情境感知、体验,然后引发他们思维、想像,为理意、体情奠定基础,突破教学难点。
教学方法预设为采用自问自探的方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乐趣,通过探究获取知识,发展学生个性,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地学古诗。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喜不喜欢古诗呀?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一起来背一背。(学生背诵)简评学生背诵。导入:请同学们坐端正,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古诗。出示课件揭题。(板书《登鹳雀楼》)提醒“雀”和“楼”写法。
【百度课件】《登鹳雀楼》教学课件
2、学生齐读课题,注意正音。
师质疑:读了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交流疑问。
二、互动解题,简介作者。
1、登鹳雀楼是什么意思? 交流。
2、“登”还可以说登什么?交流。
3、介绍鹳雀楼:出示课件。
【百度图片】鹳雀楼 三、诵读感悟,感知诗意。 (一)、听读揣摩,初步体味。 1、古诗诵读讲究抑扬顿挫,请同学们听朗读录音,注意停顿和语气。 【百度视频】http://v.ku6.com/show/8Ap02xFR90betk41.html 2、听完录音,你知道了什么?你的心里在想什么呢? 交流。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交流方法:你知道应该怎么学古诗吗?出示课件。师交给学生学习方法。 2、借助工具书,读准生字字音。 【百度网页】《登鹳雀楼》电子教材http://> 4、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板书: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知道什么意思吗? 5、是呀,只有站得高,看到的美景才会更多,所以诗人就这样发出了感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谁愿意来读一读这句诗,当一下小老师? 6、这两句诗是诗人在鹳雀楼上所想到的,并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什么道理呢? 小结: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五、朗读比赛。 1、老师提个建议,诗歌还要讲究韵律,如果掌握了词与词之间的停顿,也许会读的更好? 让我们一起比一比,看谁读得最棒?最像我们的小诗人,好不好? 2、指名读,师生共同点评、再读、齐读。 六、小结: 1、古诗是我们的国粹,学习了这篇课文,知道了什么? 2、你懂得了什么?参考: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是诗人写下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我们要多学习一些知识、本领,眼界才能开阔。 七、延伸拓展,布置练习。 播放《登鹳雀楼》背景音乐。 【百度音乐】《登鹳雀楼》歌曲http:// 1、我们有时候把学习、生活等比作登山,这些事情也有站得高看得远的情况吗?课后想一想,然后说一说。 2、发挥想象,诗人“更上一层楼”会看到那些景象?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 板书: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见)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想)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教学反思: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诗人通过描写登鹳雀楼所见景色,告诉人们要想看得远,就要站得高的道理,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在设计及教学中,我充分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运用已知学古诗的方法来初读古诗,先自学生字,听朗读录音后,再自读课文,力求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在学习中互相合作的精神。我还面向全体学生,在检查自读情况时,我先检查生字,再由生字连词。让学生发现并指出容易读错的字词,我进行重点指导、纠正,如:“登”、“层”是后鼻音等等,把字词教学落在实处。为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动手、动口、动脑去学习生字。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通过自己的观察、学习去解决问题,使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为了让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真正理解字义和诗句内容,深刻感知诗的意境及蕴含的道理,我在教学前对学生进行了学习情况调查。通过调查,我了解到学生对古诗《登鹳雀楼》比较熟悉,但他们并不认识诗中的一些字,有的连字音也读不准,更不明白诗意及蕴含的道理。同时,我还发现学生通过以往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我便让他们通过多读、多说、多写的方式加以弥补,真正把听说读写落实在课堂上。 在教学中,我还充分利用课文插图、百度搜索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及反复朗读体会等方法,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帮助学生入情入境,让学生感受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形成独特的感悟,领会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在此基础上,拓展延伸,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会要想取得更大的进步,就要不断努力。我觉得这节课除了具有上述优点之外,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如评价方式不够丰富,没有充分调动学生互评的积极性;还有教学时间安排方面略显紧张。 17.登鹳雀楼 教材分析: 《登鹳雀楼》是一首五言绝句,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诗的前两句写登楼所见,诗的后两句写登楼所思。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全诗仅20个字,语言朴素浅显,言近旨远,给人启迪。前两句写景,诗人融情于景,营造了景色辽阔,气象雄浑的意境,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都容纳其中,显出诗人襟怀的宽大。后两句寓理于事,进一步写出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课文中配有插图,可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帮助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去认字,巩固看拼音识字的能力。2.读诗体会这首古诗的节奏和韵味美,理解古诗的意思并会背诵。3.认识本课的八个生字,学会生词。教学重难点: 1.能借助拼音认字读古诗。 2.正确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学习新笔画。学写生字。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识字能力。 3、体会古诗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扶放结合法;读中有悟,培养语感;合作学习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提出问题 1.今天老师带你们去一个地方旅游,这个地方叫鹳雀楼,看,我们到了。播放鹳雀楼的录像。 2.看课文中的图,说说景象如何? 3.有一个古人他到了鹳雀楼这个地方,还写了一首诗,我们听听吧!做好指读姿势。 播放配乐朗读《登鹳雀楼》 4.你们有什么问题,请你提出来?(学生提问) 二、探索学习 (一)理解古诗意思 1.我说一句话,你说一句诗中的话,咱们试试。师:太阳靠着远山落下去了。生:白日依山尽。师:黄河之水向大海奔去。生:黄河入海流。 师:要想看得更远,就要登上更高的地方。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你们真棒,将来也能成为一个小诗人,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诗中的景象(播放录像)太阳下山,江水滚滚,奔腾而去。 3.见到美景,你再来读诗,读出你的高兴与喜悦吧!学生活动:学生们做好指读姿势,配上音乐全班齐读诗歌。4.我们看着黑板上的诗,听着音乐,配上手上的动作,现来读读。板书:登鹳雀楼 5.谁愿意读读这首诗,其他同学做好指读姿势。指名读2到3人。 (二)读文后识字 过渡句:古诗大家都会读了,这些字你认识吗?(字词) 1.文中“白日”“依山尽”变红,指名读。2.“黄河”“入”变红,指名读、抢读。3.“千里目”变红,小老师带读。 师:这些变红的字词,回去了,你还认识吗? 点击变红的字词,回到诗中,边点击生边读。 4.出示词卡:有些生字要搬家,跑到了我手上,你还认识吗? 5.生字宝宝见到你们这么聪明又跑回诗里了。 看书,做好指读姿势,我们再来读诗。看看还认识他们吗? 6.这么美的诗你们能背下来吗?孩子们试着自己背一背。给一定时间自背后指名背。2到3人背。 (三)指导书写 1.过渡语:太阳西下的景色多美呀!诗句里的字会写就更好了。2.学习生字 3.观察字的结构。4.在田字格中临写。 5.自己喜欢写哪个字就写哪个字。 三、拓展 你还知道王之涣的其他诗吗?给大家背一背 四、作业 将今天学习的古诗背给家人听。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所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所思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教学反思: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4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登鹳雀楼》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这节课学生要通过读、想、议、画、比、写等形式,主动地探求知识,进入古诗的意境。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积极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 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干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幻灯、画纸,彩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破题质疑 1、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说说自身想要提出的问题和对题目的理解。 2、简介《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 3、师介绍鹳雀楼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让学生说一说自身登上高处远眺的所见和心理感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借助工具书,读准生字字音。 2、自由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3、启发和鼓励学生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结合的方法,解释字的意义。 4、在学生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让他们用自身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5、师配音范读,学生考虑:哪两句诗是写景的?哪两句诗是写作者的感想的? (三)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师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自由读。 3、指名读。 4、电脑课件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 5、分小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 6、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鼓励学生画得不要与文中插图雷同。画的时候要考虑你的观察点在何处?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位置?画好再涂上颜色。 7、幻灯展示学生的简笔画,师生结合诗句一起点评。 8、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鹳雀楼山水画。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闭目遐想,老师用语言描述诗的境境。 9、启发学生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身对这首诗的体会,分组上台竞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精彩。 (四)总结全文,拓展廷伸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拓展性小练笔,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 3、师小结。 【评点】 该公开课教案理念新颖,注重创新思维、想像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采用读、想、议、画、写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充沛体现了语文课程规范的精神。 教学目标: 读: 1、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2、读中想象画面,读出意境。 说: 3、联系生活和画面说说“依”、“尽”、“欲”、“穷”的意思。 4、说说诗歌描绘的画面。 教学过程: 任务一:读准题目 1、板题,读题,认读写好“楼”字。 2、用“登”字说话:登泰山、黄山……登沭滨大厦、东方明珠…… 任务二:读准节奏和韵味 1、范读。 2、自由读。 3、指名读。 4、齐读。 任务三:读想象画面 读一句 1、诗人等鹳雀楼看到什么景物?(看:白日、黄河) 2、自由读,想象画面。 3、说说自己想象到的画面。相机点拨理解“依、尽”。 4、加上动作读出自己的感受。 读二句 1、诗人想到什么?(想:) 2、自由读。 3、说说诗人想到什么?相机点拨理解:欲、穷。(板书:欲穷、上) 4、加上动作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加上动作感情背诵全诗。 任务四:拓展运用 新年,收到表格短信,他祝我新的一年,学习更上一层楼!是什么意思? 还可以祝福什么?工作、生意、研究、成绩……给你的亲戚朋友送上一句祝福?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其中会写“诗、欲、寻、者、药、此”。 2.能够熟读、背诵这两首诗。 3.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描绘的画画,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7个生字的音、形、义。朗读、背诵课文。 难点: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的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1.本学期我们学过哪两首古诗?谁来背背。 2.指名背诵。 3.齐背。 4.这两道都是描写江南自然风光的诗。今天,再学习两首古诗。(板书课题) 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三、指导新闻记者理解诗句。(板书:登鹤雀楼) 1.释题:鹳(guàn)、雀(què)(拼读)是一种鸟儿,样子很像鹤。在山西省永济县有一座楼,常有鹤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 2.范读全诗。 3.指名读诗。 4.出示图画,看图,理解诗歌大意,结合教学生字。 (1)教师描述:一天傍晚时分,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到了气势壮丽的景象。(指图)你们看,诗人看到了什么? (太阳.黄河) (2)太阳又称为什么?(日) (3)快要落山的太阳称什么?诗人看到太阳怎样落下去? 落日,诗中称为“白日”。太阳靠着山渐渐落下去。 (4)“靠着”是诗中哪一个词?(依) (5)这句中的“尽”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尽”是“完的意思,在这里是说太阳完全落下山去了,完全消失了。 (6)“白日依山尽”一句虽然只有5个字,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动态的画面,我们仿佛看到了太阳怎么样?(多媒体展示) 傍晚的太阳靠着山慢慢地落下去,最后完全落到背后了。 (7)诗人站在鹳雀楼上,看到太阳落下山去,又看到了什么?“黄河人海流”是什么意思? 结合进行语言训练:黄河地向大海充去。(学生口头填写) (滔滔地.滚滚地.汹涌澎湃地) (8)指导朗读第1.2两句。 讲解:鹳雀楼共有三层,这是诗人登上第二层看到的由青山.白日.黄河构成的气势壮阔的图景。 (9)学生读第3.4句,此时诗人产生什么想象? 想看得更远一些。教学:欲:“要”的意思。 (10)讲解第3.4句。 千里:形容很远很远,并不是刚七千里。穷:穷尽,尽头。更:再。这句意思是:眼睛要想看到很远很远,就要再上一层楼。 (11)指 指点:诗人登高远望,写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千古名句,告诉我们“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因此这两句表达了一种不断向上的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第二课时 1.白目依山尽(A白天的太阳B落日) 2.欲穷千里目(A与“富”相对B穷尽,尽头) 二、默写《登写鹳雀楼》。 第二课时 课前 1.背诵第一首古诗。 2.你们游览过大山吗?大山奇峰重叠,烟雾缭绕,气象万千,所以大家都喜欢游览名山,许多诗人定敢诗来赞美大山。这节课我们来学习《古诗二首》中的第二首《寻隐者不遇》。(板书课题,教学生字:寻经xùn.者 zhě.遇yù。) 一、指导释题。 寻:寻找.寻访。隐者:旧时不愿做官而到山中或偏野居住的知识分子。这些知识分子雇一个小男孩帮助收拾文具,做些杂事。这个小男就是书童,也就是诗中所说的“童子”。 二、教师范读课文。 三、学生试读课文。 四、了解大意。 1.这首诗写了几个人?我们看见的是哪几个人?还有谁没有看到? 写了三个人:诗人.童子.师傅,看得见是诗人与童子,还有隐者没看到。 2.这首诗主要是以诗人和童子的对话形式写的。诗人是怎样问,童子又是怎样答的呢? 1.我们从“言师采药去”,可以推想到诗人问童子什么?这里的“言”就是“说”。那么“言师采药去”是什么意思?(说师傅采药去了。) 教学:药yào(药品.中药.采药.西药)。 从童子的回答你们能猜到诗人问童子什么? 2.齐读第1.2句。 3.读着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怎样的一幅画?又仿佛听到画中的人在说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老师指导。 4.当童子告拆诗人师傅采药去了,诗人为了寻仿他,接下去一定要问童子什么? 师傅到哪里采药去了 5.童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 (1)现在来学第3.4句 (2)指名读第3.4句 6.释疑:“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此”就是“这”。“此山中”即“这山中”。“云深不知处”,即山高云深,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云深”即山高云雾浓重,高山上往往云雾缭绕,迷迷蒙蒙。 7.现在谁会说,童子是怎么回答的? 我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药,只是山太高,云雾浓重,不知他在什么地方。 8.再读第3.4句。我们仿佛看到童子和诗人的动作.神情怎么样? 学生自由回答。 教师指点:诗人听了童子的回答,他也会顺着童子手指朝高山望去,微微地点头。 9.感悟意境。 诗人望着这烟雾缭绕的高山,心中会想着什么?(讨论) 想着隐者在深山采药的情景,行踪不定,在云雾之间飘飘然的隐士生活情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理解课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及蕴涵的哲理。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谁能背给大家听听?今天我们又要学习一首古诗。 2、板书课题。 指名拼读登,要求读后后鼻音。教学登字头,指名拼读鹳。 3、解题。 登,是登上的意思。鹳雀是一种鸟儿,样子像鹤。在山西省永剂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人们称这座楼叫鹳雀楼。 登鹳雀楼,就是登上鹳雀楼。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有一天,王之涣登上鹳雀楼,看到了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就写下了这首诗。 二、初读课文。 1、投影出示课文内容,学生借助拼音读通课文。 2、范读。 三、理解诗句。 学习一、二行。 1、指名读,理解意思。 2、出示课文图,设置情境: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诗人在黄鹤楼上看到了什么?(太阳、青山、黄河)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它会怎样落下去呢?课文中哪个次是*着的意思。(依) 引导学生理解尽,再演示太阳落山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 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傍晚,一轮太阳挨着群山缓缓沉落,滔滔的黄河水奔腾咆哮着向大海流去。 3、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 学习三、四行 1、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这一雄伟壮观的景象,他会想些什么呢? 2、指名读三四行。 3、理解:欲:想要。穷:穷尽。千里目:就是看到了更远的地方。更:再。 4、指名说诗句的意思。 想要看到更远的地方,必须登上高一层楼。 练说全诗的意思。 四、总结课文。 1、齐读课文。 2、讨论:诗人登高观景时的心情、神情、动作,会是什么样子,他可能讲些什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五、作业。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指导生字书写。 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难点:生字书写。 教学准备: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说说偏旁名称。 2、指名背诵课文。 二、教学生字词。 1、出示生字,指名读。 2、引导用生字组词。 楼(楼层高楼楼房钟楼) 依(依*依依依山傍水) 尽(尽头用尽尽力穷尽) 入(进入入门出入) 穷(穷尽贫穷穷苦) 3、教学字形。 指名分析字形,说说记忆方法。 讲解欲、登、楼的笔顺。 4、指导书写。 5、学生描红。 三、课堂练习。 1、读一读,抄写。 山白日千里目 海黄河一层楼 2、根据诗意说出诗句。 滔滔的黄河水向大海流去。() 傍晚的太阳*着连绵起伏的山渐渐落下去了。() 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再登上一层楼。() 教学目标: 1、识字8个 2、写字3个,认识新笔画学习笔顺,先里头后封口。 3、背诵 教学重点: 山的书写,背诵《登鹳雀楼》 教学难点: 认字 教学方法: 引导法、图示法 学习方法: 讨论法、自学法、想象法 教具: 图片、识字卡、小黑板 学具: 生字卡、识字卡、10个*卡 导学步骤: 老师 学生 导课 授新 读诗 认字 写字 谈话:十月一日国庆节的时候,咱们班的小朋友都去旅游 了好多地方,谁能说一说,今天老师带大家去游一个好地方。板书《登鹳雀楼》 放录音:《登鹳雀楼》 出示黑板 古诗 指导读 师范读 指导画出会认的字 检查的字 出示生字 1、山 2、日 抽生画太阳的形状 学习笔画:先里头,后封口 师用文具盒演示: 先进入,后关门。 3、板书目 抽生画眼睛 小结:以后有机会去鹳雀楼看一看。抽生说 齐读课题 整体感悟 画出节奏 生自由读,小组读,选出好的生表演读 生画出会认的字 同桌互认 给卡片排队 同桌说一说怎样记住这些字 生用△画出来 生观察图:中间高,两边低 口头组词 生画 口头组词、说话 生讨论写法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字只识不写。 教学设计:登鹳雀楼教案教学设计好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出示生字:登,指名分析字形,说说偏旁名称。 2指名背诵课文。 二、教学生字词 1出示生字 楼 依 尽 人 欲 穷 2引导用生字组词 楼(楼层 高楼 楼房 钟楼) 依(依靠 依依 依山傍水) 尽(尽头 用尽 尽力 穷尽) 入(进入 入门 出入) 穷(穷尽 贫穷 穷苦) 3教学字形/article/ (1)指名分析字形,说说记忆方法。 依和衣比较,入和人比较,穷和力比较,层和云比较。 (2)讲解欲、登、楼的笔顺。 4指导书写 欲: 楼: 三、课堂练习 1读一读,再抄写 山 白日 千里目 海 黄河 一层楼 2根据句意说出诗句 (1)滔滔的黄河水向大海流去。() (2)傍晚的太阳靠着连绵起伏的山渐渐落下去了。() (3)要想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4)再登上一层楼。() 板书设计: 白日依山尽,景(看)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理(想) 更上一层楼。 教学目标 1,看拼音识字,巩固所学鼻韵母。 2,通过看图,绘画理解诗的大意,朗读并背诵古诗,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味。 3,会认7个生字,能写5个生字,认识一种新笔画“",学习新笔顺:先里头后封口。 设计意图 古诗是教材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如何使用传统教材,贯彻落实《新课标》,充分体现新理念呢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 堪称盛唐佳作的《登鹳雀楼》被北师大版一册教材编入第八单元,作为阅读内容。这首诗是唐朝诗人王之涣所著,写了诗人登高远望祖国山河的壮观,表达了诗人豁达开朗的情怀。教学时,我根据年段要求和低年级学生爱读爱背,记忆力强的特点,进行灵活处理教材,重点放在读读背背,学习生字,写字上。在理解诗句时采用以读代讲,以画促读的教法。一改逐句,逐词讲解翻译的传统教法。注重创设情境,再现画中景,体现画中情,让孩子们在美的景物中,感受古诗的语言美。本课设计力求体现快乐学习,自主合作学习的新理念。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课前三分钟交流,看谁背的古诗多。 过渡:同学们背的古诗可真不少,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唐朝诗人王之涣写的《登鹳雀楼》 (板书课题)。 2,读课题(正音,读准”登“字,强调后鼻韵母)。 3,鹳雀楼是什么样的呢(播放课件鹳雀楼图景,配乐解说:鹳雀楼是我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它共有三层,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在这楼上能看到雄伟的中条山和浩浩荡荡的黄河,是游览胜地。因为常有一种鹳鸟停栖上面,所以得名鹳雀楼。)(板书:中条山和黄河的简笔画。) 4,在一千多年前的一天,诗人登上鹳雀楼,你们想不想知道诗人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p44,一边看书一边听诗人吟诵。(播放录音朗诵)。 过渡:多美的诗句啊,请同学们也放声读读吧! 二,自读诗句,识字学词 1,同桌互读(要求:不会读的互相帮一帮,会读的互相夸一夸。) 2,游戏:”闯关争星“。第一关:我会读。 (出示认读的生字:黄,海,流,千,更,层,楼,要求: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诗句)。 学生借助拼音,自由小声读诗句,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识记生字。 交流自学情况,(课件出示,制成卡通机器人的生字卡,会说话:小朋友,你们认识我吗请准确地叫出我的名字,我就成为你的好朋友。) 如: a、请会读的同学当小老师带读生字,读后找一找哪些生字带有后鼻韵母。 b、说说自己用什么方法牢记生字朋友。 c、交换多种方式读生字(带拼音齐读→开火车读→加大难度,去掉拼音读。) d、会读的小朋友拿出争星卡给自己画上一颗星。 过渡:我们和生字交朋友,不仅要会认读,还要会写。怎样才能把字写好呢 3,闯第二关:我会写 出示田字格生字:山,日,目,入,千(静态观察,找出关键笔画)。 师范写(提示容易误写的笔画笔顺,结构比例。) 学生书空笔画笔顺(认识”“和”日“的笔顺规则)。 ④学生仿写:山,日。 ⑤展现学生书写情况。(对比观察,欣赏评议。) ⑥被评为写得好的小朋友,拿出争星卡给自己画上一颗星。 过渡:我们认识了生字朋友,它们回到课文中,你还认识吗 三,图文结合,读懂诗句 1,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课文,其它同学边听边想,他读得好不好 2,评一评(他读得怎样好在哪里相机指导古诗朗读的停顿和重音处理。) 3,读了诗句,想一想诗人站在鹳雀楼上看到了什么请把诗人看到的景象画出来。 4,展示学生的画,并问你从哪几行诗句中知道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5,诗人看到眼前的景象,想到了什么诗中哪两行写诗人的这种想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从诗人的想法,你明白了什么(联系日常生活,登高望远的活动谈感受。) 过渡:是啊!想看到更远的景象就再登上一层楼吧!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登高望远的道理。(板书:登高望远) 四,朗读成诵,演一演,背一背 1,同学们,请看书上的插图(多媒体课件放映并配音:日落西山,晚霞满天,滔滔的黄河水东流而去,多么壮丽的景象!) 过渡: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象,此时,你们想不想像诗人一样吟诵这首诗。 2,学生扮演诗人诵读(先小组读,再个别打扮成小诗人表演读。) 过渡:真不错,多像一位小诗人呀!读到这里,会背这首诗吗谁来试一试。 3,学生背诵(个别背,男,女生打擂台,齐背等形式) 五,注重积累,扩展延伸 课件出示:王之涣写的《凉州词》,让学生读一读,回家背一背,并收集有关王之涣的其它诗。 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山 日 (男,女生擂台赛,营造学习古诗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低年级语文教学力求做到入情入境。在课的伊始,用课件展示鹳雀楼和教师声情并茂的解说,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中。) (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孩子们在合作中自读自悟,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把枯燥的生字学习化为有趣的闯关争星游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竞争,有奖励,才有学习的动力。) (让学生当小老师带读,形成人人争当小老师的局面。这样即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采用”引导观察—教师范写—体验临写—对比欣赏“,让学生在观察探究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示范讲解,用最直观的手段向学生展示写字过程,让学生从中领悟写字的要点,最后欣赏评议同学作业。使学生在自主,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写好字,初步感受汉字的笔画美,结构美,形体美。) (对于一年级的孩子,学习古诗,不必逐词,逐句地深刻理解诗句,只要求读懂大意即可。因此,让孩子自读诗句,以读代讲,在读中悟;以画代说,创设情境,在画中感受诗的意境。通过听,读,评,领会如何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味。读画结合,既体现了学科的整合,又理解诗句。)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联系生活,引导学生体会千古名句蕴含的深刻道理:登高才能望远,要望远就得登高的的道理。 (再次欣赏夕阳西下,滔滔黄河水的景象,引出学生触景生情,然后扮演诗人身临其境地体验情感。) (读读背背,注重积累,以达《新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小学阶段学生要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 登高望远 设计理念 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这节课学生要通过读、想、议、画、比、写等形式,主动地探求知识,进入古诗的意境。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全程积极参与,在探究活动中达到自悟自得。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幻灯、画纸,彩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破题质疑 1?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说说自己想要提出的问题和对题目的理解。 2?简介《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 3?师介绍鹳雀楼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登上高处远眺的所见和心理感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借助工具书,读准生字字音。 2?自由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 3?启发和鼓励学生用和联系上下文结合的方法,解释字的意义。 4?在学生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5?师配音范读,学生思考:哪两句诗是写景的?哪两句诗是写作者的感想的? (三)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师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自由读。 3?指名读。 4?电脑课件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 5?分小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 6?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鼓励学生画得不要与文中插图雷同。画的时候要考虑你的观察点在何处?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位置?画好再涂上颜色。 7?幻灯展示学生的简笔画,师生结合诗句共同点评。 8?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鹳雀楼山水画。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闭目遐想,老师用语言描述诗的境境。 9?启发学生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己对这首诗的体会,分组上台比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精彩。 (四)总结全文,拓展廷伸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拓展性小练笔,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 3?师小结。 【评点】 该教学设计理念新颖,注重创新思维、想像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 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采用读、想、议、画、写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 知识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字。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声情并茂地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能力目标: 在本课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自学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朗读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教学重点: 让学生学会书写6个字,并且要认识11个生字。 教学难点: 依据本课教学内容和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确定本课的难点为通过朗读及背诵课文,让学生感受要想看到美丽的风景就要登高远望,同样的道理,我们在做起他的事情时,只要不断努力,不怕困难,一定会走向成功。 本节课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发散想象、有感情朗读及诵读,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从本质上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一、激情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见一位有名的大诗人,你们高兴吗?生:高兴。 师:但是,我听说这位诗人特别喜欢接见那些会诵读古诗的小朋友,你们说这可怎么办?生:我会朗诵古诗。(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参与) 师:好极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来朗诵一下你知道的古诗吧。生:(朗诵古诗) 师:你们知道这么多古诗,真是棒极了!我想这位唐代诗人王之涣早就想见一见你们了。(出示诗人画像)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他的一首古诗《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间评:教师为了引导学生兴趣盎然地走近古诗,在认识诗人王之涣时,设计了一个小难题,并且学生争先恐后地朗诵自己知道的古诗,不仅创设了学诗的情境,而且还培养了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二、讲授新知 1、初读感知 师:首先请同学们对照拼音自己读一读古诗。生:(自由读古诗) 2、检查读的效果 师:刚才在古诗中,我们遇到了很多生字。同学们,你们认识它们吗?(引导并检查学生认识本课生字状况) (1)难读字音:千(出示“千”的生字卡片); (2)易读错字音:入、日。(出示“入、日”的生字卡片) (3)需要读准、读好的11个生字:登、楼、白、尽、黄、入、流、千、目、更、层。(电脑屏幕显示生字) 3、同桌互相检查,质疑答疑 师:通过朗读你知道了什么,同桌可以互相说一说。生:(说说对本文大意的理解,或是对词语、字的认识。) 师:谁还有不懂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让同学和老师帮帮你。生:(针对自己不懂的词、句或诗句向全班提出问题,尽量让其他同学来答疑。) 间评:问题来源于学生,答案也应充分相信学生。如果回答不准确,老师再启发引导,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自主答疑的良好自学能力和习惯。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每首古诗都有一定的韵律节拍。只有按韵律节拍朗读,才能在读中再现意境,体验情趣,得到深刻的理解。 (1)你们想知道这首诗的节拍吗?请认真听老师来读。 (2)谁能有节奏地读给大家听?(指名朗读,播放古诗画面,配合音乐,学生评议。) 间评:采用学生互相评议的手段,激发学生朗读古诗的兴趣,引导学生向朗诵有感情、节奏准确、吐字清晰的同学学习,并且在音乐、图画的渲染中,感受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的内涵。 (1)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录音配乐朗诵,仔细地想象登上鹳雀楼时看到的壮观美丽的景象。(放录音) (2)你想用什么方式描绘出自己脑海中呈现的画面呢?小组可以商量一下。(学生可以采取任何方式来表现,如:朗诵、表演、绘画、语言描述。) 间评:充分给予学生自由想象、自由表达、自由学习、自由呼吸的学习空间,创设音乐、图画、情感相互交融的氛围,激发学生以各种方式表情达意。 (3)让我们再次登上这美丽的鹳雀楼,感受一下当时的壮观景象。(屏幕展示动 态画面《登鹳雀楼》,巩固感知、丰富想象。) 6、(1)师:诗人王之涣站在鹳雀楼上,气势磅礴的美丽景色尽收眼底,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呢?如果是你,你会如何吟诵这首小诗?生:(体会朗诵,练习背诵) (2)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背。(领读、默读、自由读、赛读、全班齐读) 三、课堂小结 师:(1)同学们,你们朗读得真精彩,连大诗人王之涣也忍不住要夸夸你们了!(放录音) (2)老师想再考一考你们,我这里有几首五言诗句,也请你仿照今天学的这首古诗的节奏来试着读一读,好吗?生:(运用已掌握的朗读方法,自由读古诗) (3)你们读得真棒!希望你们也像诗人一样,留心观察周围的景物,把自己对美好景物的喜爱之情,用诗歌、儿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3、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本课生字。 2、朗读和背诵课文。 3、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1.小朋友们,你知道】这些动物的名称? 多媒体出示鹳鹊图片,师:它叫什么你知道吗?(板书:鹳鹊) 师:这座楼上面因常有鹳鹊休息,人们就给它取了个名字鹳鹊楼。(补充板书:鹳鹊楼) 2.师: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一位诗人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太阳正在慢慢地落下,楼下滔滔的黄河水奔流东去,兴奋不已,写下了一首诗(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今天,我们就要学这首古诗。(学生读题) 二.初读指导 1.师:这首诗是怎样的呢?(播放古诗朗读录音) 2.学生自由练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古诗的韵律。 3.指名读 4.齐读 三.结合图片,理解诗意 师: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王之涣)那让咱们跟着王之涣一起登上鹳鹊楼去看看吧。 多媒体出示鹳鹊楼上远望黄河图 1、学习一、二两行。 (1)指名读一、二两行。 (2)理解意思。 ①设置情境:一天傍晚,诗人登上了鹳雀楼,他放眼望去,看,这气势多么壮观。 ②答问。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什么?这是什么时候的太阳?你怎么知道这是傍晚的太阳的?课文中称傍晚的太阳叫什么?这轮傍晚的太阳就要落下去了,(在图上演示太阳落下的情景)它会怎样落下去?课文中哪个词是“着”的意思?(依) 引导学生理解“尽”,指名说说“尽”的意思,再演示太阳落山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尽”就是“完”的意思。诗人站在鹳雀楼上还看到什么? ③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④看图想象,有感情地朗读一、二两行。 [相机板书:景(看)] 2、学习三、四两行。 (1)师:你觉得从鹳鹊楼上看到的太阳群山黄河怎样?(很壮观)但诗人还不满足,他还想怎样?(把很远很远地方的景色全看在眼里)那怎么办? (2)指名读三、四两行。 (3)理解。欲:想要。穷:穷尽。千里目:目,眼睛,就是看到更远的地方。更:再。 (4)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5)看图体会,练习朗读。 (6)教者指出“更上一层楼”已成为千古名句,人们常用来指奔向更新的高度。 3、练说全诗的意思。 (1)自由练说。 (2)指名试说。 1.过渡语:太阳西下的景色多美呀!诗句里的字会写就更好了。 2.学习新笔画:竖折。板书:竖折 3.看哪个字用上“竖折”了?“山” 4.观察“山”字的结构,两笔与“竖折”的关系。 带着学生在田字格中写“山”。 5.在田字格中临写“日”。 观察“日”的结构、笔顺、感知“日”的笔顺。 总结:先里头后封口或先内再外。 6.自己喜欢写哪个字就写哪个字。 五.总结全文,拓展廷伸 1、敝傅佳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2、蓖卣剐孕×繁剩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 登鹳雀楼 教学要求 1.学会6个生字。认识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朗读、背诵课文。 课前准备 本课生字卡片,朗读课文录音带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同学们还记得黄河吗?它是我国第二大河。从青海省流出,经过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流入渤海。在黄河流过的山西永济县有一座著名的高楼,叫鹳雀楼。(板书部分课题:鹳雀楼)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傍晚,诗人王之涣登上这座楼,看到远处太阳正在慢慢地落下,楼下滔滔的黄河水奔流东去,兴奋不已,写下了一首诗(板书“登”完成课题)《登鹳雀楼》。 齐读课题。注意读准“登”字。 这座楼后来被黄河水冲毁,但是这首诗,却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三、自学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要求: 1.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画出本课要求掌握和要求认识的字,读准每个字音。 1.认读生字。 楼 入 穷 目 更 层 登 鹳 雀 依 2.朗读课文。(指名朗读,齐读) 1.登上鹳雀楼,诗人看到了什么?(指导看图:远处,太阳靠近山头,慢慢地落下去。楼下,黄河水奔腾着,流向大海。 2.读诗句: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教师示范读出夕阳夕下、河水滔滔的情境,再学生反复练读。 3.眼前的景象吸引着、鼓舞着诗人,他想怎么样?读第三、四行。 教师讲解:诗人想看到更远的景物,就对自己说,我应该再上一层楼。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联系登高活动,明白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4指名读: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5.朗读课文。以不同形式反复练读。 入:与“人”、“八”比较。组词:入口、出入、进入。 穷:上边是穴宝盖儿,写法与宝盖不同。 目:比“日”多一横。 更:第一笔横较短,是间为扁“日”,第六笔长撇顶在横中,直穿“日”后撇向左下方,捺起笔在“日”的左下方,撇捺要平衡。 层:外面是“尸字头,里面是“云”字。 楼:左窄右宽。右边“米、女”上下各半。“米”最后一笔是捺,“女”第一笔是撇点,最后一笔横稍长,托起上部,组词训练。 1.认读生字(包括要认识的字)。 2.练习背诵。 以个人、小组、全班等形式练习背诵。 3.完成课后练习3。 教学后记: 资料提供者:雨诺 一、课文说明 这首诗写诗人登楼远望所见及其深刻的感受,激发人们积极进取。 第一、二句,描绘黄昏夕阳西下时,山河苍茫壮阔的美丽景色。用“依”和“尽”来表现一轮红日依傍着山巅逐渐下落的状态;后两句写所见的壮丽山河,抒写诗人的感受。道出了“登高才能望远”的深刻哲理,也赋予上两句景物描写更丰富的内容。全诗画面宽广,景色壮丽,具有阔大雄浑的气势。诗中的哲理,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如果想要看到更为广阔的风景,就必须努力再上一层楼。做其他事情也是如此,只有不断努力,不断追求进步,人生的境界才会不断扩展升华。 二、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学习这首诗,使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道理。 三、教学准备 课文挂图、生字卡片、配乐朗读带 四、教学时数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背诵古诗、激发兴趣。 1.学生背诵古诗,教师表扬鼓励,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出示挂图,揭示课题。 (二)学习古诗,体会意境。 1.教师范读古诗。 2.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3.学生从古诗中找出生字自由认读或与学习小组间的同学互读。 4.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5.学生读古诗(集体读、分男女读、小组读、指名读)巩固生字的读音。 6.结合挂图,体会意境。 边指导学生看图边讲述:一轮红日傍着山巅逐渐落下去了,浩浩荡荡的黄河水奔腾不息流入大海,要想看到很远的地方,那就要再登上一层楼,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 7.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让学生初步了解“登高才能望远”的哲理。 (三)朗读古诗,读中悟韵。 1.指导学生断句,读出韵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教师范读,播放配乐朗读带,引导学生反复按照朗读古诗的节奏,整体感知古诗语言轻重音,语速语调,节拍停顿的变化形式的节奏美。 3.学生采用多种形式读古诗,(自由读、互读、指名读、赛读、配乐读)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 4.指导学生想象画面景象,背诵古诗。 (四)作业。 有韵味地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1.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2.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3.揭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学习生字,培养兴趣。 1.出示生字卡片:白、日、目、人、入、千。 2.读准字音:这些字中你认识哪些字,是怎么认识的? 3.记住字形,你会其中的哪些字?用什么方法记住的?用形象记忆法记“日”,先让学生认识“日”最早的写法“☉”;熟字记忆法;“日”字加撇就是白,“日”中加横就是“目”,“十”上加撇就是“千”。 4.指导书写: ①弄清笔顺: 白: 日: 目: 人:丿人 入:入 ②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学生观察教师运笔,重点区别“人”“入”的写法,强调第二笔捺的位置,可采用儿歌指导记忆:“人”“入”笔顺都相同,不同之处要分清,“人”字捺在撇下面,“入”字捺在撇上边。 ③学生书空生字,强化字的笔顺。 ④学生在写字本上练习描红、书写。 板书设计: 设计理念:语文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创新思维。通过鲜明的图画入手,创设情景,营造气氛,主动探求知识,采用直观教学、情境教学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后由图入文,图文结合,不断理解文字传达的意境。最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诵,渐入佳境,在读中思、在读中想、读中悟,直至最后融情于景,感悟其哲理。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3、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感悟诗人积极向上、高瞻远瞩的胸襟,略知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学重点:诵读诗文,理解其意思,感受其意境 教学难点:感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教具准备:挂图、画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你能朗诵一首吗? 2、你们知道吗?唐代有位非常有名的大诗人,他叫王之涣,他有一首诗非常有名,那是他登上一座楼之后,看到将要落山的太阳和奔腾的黄河,想了很多,就写下这首诗《登鹳雀楼》。(师出示板书,并解题) 3、(师范读)边听边想:诗人在楼上会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二、新课讲授 (一)、课前感知:(出示挂图)在这幅图上,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学习第一行诗句 1、轻读,边读边看插图,看看哪个词的意思表示图上的景色,想想什么意思? 2、“日”:太阳。“尽”:完了。天上的那一轮红日是夕阳还是朝阳?从哪看出? 3、“白日依山尽”是什么意思?(师带读、自读、指读、齐读) 学习第二行诗句 1、除了夕阳,那滚滚黄河水又将奔向哪里呢? 2、你能说说黄河的流水声吗?(生模仿) 3、把这气势通过读表现出来。 4、师读:慢慢闭上眼睛听,诗人在吟诵呢!(自读、指读、赛读) 小结:这两行诗主要讲诗人在鹳雀楼上看到傍晚的太阳靠着山慢慢落下去,黄河滚滚地流入大海 过渡: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色,诗人产生什么想法呢? 学习第三、四行诗句 1、太阳从遥远的山边落下,天空中布满灿烂的云彩。黄河滚滚向大海奔腾而去,发出巨大的声响。可是,在遥远的山那边,景色是不是更加吸引人,大海中的波浪是不是更为壮观,想看到更远更美的景色,该怎么办呢?读一下诗文,想一想? 2、请仔细观察图,鹳雀楼共有几层?哪一层有人? 3、多少小朋友有这样的经历?(板书: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知道什么意思吗? 4、是呀,只有站得高,看到的美景才会更多,所以诗人就这样发出了感慨:“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谁愿意来读一读这句诗,当一下小老师? 5、(齐读),“千里目”表示看得怎样? 6、这两句诗是诗人在鹳雀楼上所想到的,并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什么道理呢? (五)、朗读指导 1、老师提个建议,诗歌还要讲究韵律,如果掌握了词与词之间的停顿,也许会读的更好?愿意听老师的朗读吗? 2、让我们一起比比,看谁读得最棒?最像我们的小诗人,好不好? 3、指名读,师生共同点评、再读、齐读。 小结: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这是诗人写下这一千古名句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我们要多学习一些知识、本领,眼界才能开阔。 三、小结 1、古诗是我们的国粹,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 四、延伸拓展 1、我们有时候把许多事情比作登山,如学习、生活……那么,这些事情也有站得高看得远的情况吗?课后想一想,然后说一说。 2、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 五、板书: 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景)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想)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教学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体会“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王之涣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含义,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配套光盘)、画纸,彩笔 主要板书计划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看)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想) 更上一层楼。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 读读背背,抄写,描笔顺等。 课外 背诵古诗。 第一教时 任务: 读通课文。 策略: 借助课件展开教学。 流程: 一导入新课,破题质疑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说说自己想要提出的问题和对题目的理解。简介《登鹳雀楼》作者王之涣。师介绍鹳雀楼的地理位置和得名的原因,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登上高处远眺的所见和心理感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借助工具书,读准生字字音。自由朗读古诗,结合课文插图,从字面上初步理解诗句的意思。启发和鼓励学生用和联系上下文结合的方法,解释字的意义。在学生理解字义的基础上,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师配音范读,学生思考:哪两句诗是写景的 哪两句诗是写作者的感想的。 三作业抄写古诗。 2朗读课文。 第二教时 任务: 阅读感悟。 策略: 借助光盘展开教学。 流程: 一复习 读读生字新词。 二精读诗句,悟意明理师引导学生读诗,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自由读。指名读。电脑课件出示填空题,学生填空。 ①诗句中表示动作的词(依、入、目、上、尽、流)。 ②诗句中表示颜色的词有(白、黄)。 ③诗句中表示数量的词有(千里、一层)。分小组讨论诗句中所描写的景色。根据诗意,展开合理想像,把想像中的景物画下来。鼓励学生画得不要与文中插图雷同。画的时候要考虑你的观察点在何处 夕阳、山峰、黄河应画在什么位置 画好再涂上颜色。幻灯展示学生的简笔画,师生结合诗句共同点评。出示多媒体课件,屏幕上显示鹳雀楼山水画。在悠扬的音乐声中,学生闭目遐想,老师用语言描述诗的境境。启发学生谈谈作者在诗句中所表达的思想和自己对这首诗的体会,分组上台比赛,看哪一组的同学说得精彩。 三总结全文,拓展廷伸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拓展性小练笔,把你站在高处观察的景物用一二段话写出来。师小结。 四作业背诵古诗。阅读补充读物上的古诗。第四篇:苏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登鹳雀楼》教案
第五篇:《登鹳雀楼》教学设计[范文模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