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合唱心得--在巴罗克室内合唱团感受教学法:张安利
合唱心得
在巴罗克室内合唱团感受教学法:张安利
巴罗克室内合唱团的很多团员来自首都的教育界。紧张而充实的排练、演出活动,如同一个教育教学的窗口,丰富和开启了教师们的教学思路。合唱团成立六年来,成功地演唱了几百首学术性的合唱作品,如:亨德尔的《加冕赞美歌》、福莱的《安魂曲》及陈怡用现代手法改编的中国民歌合唱等。这些在中国首唱的合唱曲,让教师们开阔了眼界,感受到了和谐、均衡、严谨、统一的合唱音响之美和蕴藏其中的人类精神之美。
常任指挥尼克〃史密斯,为推动中国合唱逐步融入国际合唱主流,他在四年前接任指挥后,在有限的时间里,运用全新的合唱教学理念,采取难点分散的教学思想,为提高团员们的合唱素质,精心铺设了一条通向合唱殿堂的正确之路。他采用的教法灵活多变,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为合唱团建设的成功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其中有些教法,对目前我国音乐教师实施素质教育,是值得借鉴的。
一、以‚趣‛激‚法‛。声音的和谐统一,是合唱最重要也是最难达到的境界。面对团员们在合唱中时而冒出的大音量、铁丝声、音不准等问题,尼克采用了科学的发声方法予以解决。如:他带领团员们练声时,不用通常的发声法,而是从热身运动开始,与大家围成‚接龙‛状,双手前搭,为前边的团员从颈部到躯干揉撮击槌,使喉、颈、肩、背、胸充分放松。然后,尼克带头,团员们轮流示范,进行节奏、动作
和旋律的模仿。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给团员们带来无穷的乐趣,排练厅不时传出阵阵的笑声。尼克认为,营造宽松、融洽、活跃的气氛,可使团员的呼吸‚自然、放松‛,容易激发团员最佳声音的发挥。尔后,进行和弦练习时,尼克强调要用脑、耳边听边唱,用气息控制自己的音量、音色、音准,训练自己用轻声高位置的发声方法,和周围的声音浑然一体,克服声音的个性,达到声部间的和谐与均衡。
二、在‚玩‛中解难题。在训练声音的统一上,咬字吐字也是重要一环。巴罗克室内合唱团演出的外国曲目为保持原汁原味,都用原文演唱。中国人唱外文,单词中的每个音节和句子的逻辑重音不易咬准,影响效果。尼克通常的做法是由朗诵入手,辅之以外文绕口令之类的趣味练习进行训练。他不时还用独特的方法,训练团员。如:一次尼克和他的朋友安朱拿来几个网球,和团员们一起玩练读外文歌词的游戏。规则是四人一组,每人在接球或扔球,都要念准歌词中的每一个音节。就这样,团员们在愉快地 ‚扔‛、‚接‛、‚念‛的运动中,便不知不觉地练习了发音。到正式排练时,团员们恍然大悟,原来尼克是运用‚游戏式‛解决了团员咬字不准的难点,而且,完成得如此轻松。
三、唤醒艺术感知。英籍教师包伯,是巴罗克室内合唱团忠实的观众,逢场必到。当他发现团员们的音乐感知力和表现力不尽如人意时,便毛遂自荐,请求尼克给他一次机会,为团员们上一堂形体表演课。
步骤:
1、让团员模仿他的各种细微的形体动作;
2、两人一组,手拉手,一人闭眼放松,跟随另一人按照慢慢快快的节奏行进;
3、单纯用面部表情表现高兴、悲伤、害羞、愤怒、无聊、生气等基本情绪;
4、用面部表情、声音和形体动作与对方交流上述不同的感情力度;
5、选一首合唱曲,将上述基本情绪揉入其中。
这堂课,包伯运用了一系列的方式,调动情感、激活思维、发展想象,拓宽了合唱团员的创造意识。大家兴奋地说:‚没想到自己身上还‘沉睡’着这么多的艺术细胞!‛包伯的教法,印证了德国教育家蒂斯多惠的一句名言:‚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四、角色启发式。尼克不希望合唱团员是一架可操纵的机器,他用‚角色启发式‛引导团员用脑去感知、分析、体验、理解、创造音乐形象,用脑去指挥全身各器官作到全身心地投入,动情地歌唱。音乐,是无国界的感情交流的语言。无论哪个国家的作品,尼克都善于捕捉歌曲中最有表现力的特性音调、典型节奏、语句特征、独特的结构、巧妙的和声及力度、速度等去启发团员的内心感受,使之能准确地表现作品的情绪、内容、风格和意境。为此,他更像一位表演艺术家,他一米九
二的大个,时而昂首挺胸地表演《加冕赞美歌》中的国王,时而又双腿跪地表现《安魂曲》中的祈祷和恐惧,时而伸开双臂表演《D小调尼尔森弥撒》中耶稣钉在十字架上的痛苦状,在爵士味十足的《尖刀麦基》中也过把瘾,表演了一位冷面、残暴的杀手。尼克运用角色启发式所营造的艺术氛围,挖掘了音乐的情感内涵。从而,也把团员们带入了每一首歌曲的角色和意境之中,激发了合唱团员二度创作的欲望,是情理交融的教学美的展现。
五、拓宽视野求发展。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李焕之生前非常关注‚巴罗克‛合唱团,曾在祝贺该团成立五周年时,为之题词:‚融汇世界合唱源流,焕发中华古韵新声‛。这正是该团的奋斗目标。多年来,团员们经常观摩兄弟团体的演出,听专家讲学,鉴赏、分析各国不同流派的合唱作品,不断开阔视野,汲取营养。
男低声部的保罗先生,有25年的合唱经历。多年来,无论他居住在哪个国家,都要寻找一个合唱发烧群体。在中国,他选中了‚巴罗克‛。在一次排练中,保罗给大家上了一堂‚英国合唱‛专题欣赏课:曲目从早期的英国宗教复调音乐到现代前卫流行音乐,几乎覆盖了合唱音乐的所有种类。英国歌唱家们天衣无缝的演唱,深深地感染着团员们。其中,最令人难忘的是‚国王的歌手‛合唱小组演唱的现代流行歌曲《I’m a Train》(我是火车):六位男歌唱家,六种声音,六个声部,非洲式的节奏,非正统的和声及鲜活激昂而不失控制的音响,让大家惊诧得喘不过气来,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是,合唱团排练了《I’m a Trai
n》。在此前后,合唱团演出了‚500年外国经典合唱音乐会‛、‚中国合唱世纪回眸‛、‚世纪钟声新年音乐会‛、‚鸳鸯茶抒情流行合唱音乐会‛、‚中外爱情歌曲合唱音乐会‛、‚丹麦作曲家尼尔森作品音乐会‛等。排练了斯拉文斯基的《诗篇交响曲》,还准备排练‚俄罗斯艺术合唱歌曲‛。在新世纪里,巴罗克室内合唱团将会奉献给音乐爱好者多元化的精品。
‚教学有法,亦无定法,贵在独创,妙在灵活‛。在巴罗克室内合唱团经历的每一堂排练课,如同品味一件件艺术品,它既注意研究教学法,又重视探查学习心理;既优化解决指挥、合唱团员、音乐之间的矛盾,又强调‚寓教于乐,以趣激发‛,‚起点不高,落点不低‛的引导。在排练中突出趣味性、活动性、参与性、创造性、开放性的特征,为我们探索新时期的音乐教学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