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年川大文论(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3 08:28: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04年川大文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04年川大文论》。

第一篇:04年川大文论

04年文学评论

一写出下列作品的作者 时代或者国籍毛诗序宋书。谢灵运传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夜读偶记》《诗学》论崇高为诗辩护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致玛哈克奈斯

二 解释下列概念意识形态本体论文学形象文学风格“滋味”说“模仿”说“莎士比亚”化

三 简要评述下列论题考察文学的不同视点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文学批评的文本分析方法

四 将下列文本翻译为现代汉语,并略说其大意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故诗又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五 论述下列论题文学本质的多层次性作家在文学创作中的主题地位

第二篇:苏轼文论

苏轼文论选

一、论艺术创作中“知”与“能”的关系 • 《答谢民师书》: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盖千万人而不一遇也,而况能使了然于口与手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跋秦少游书》:技进而道不进,则不可。少游乃技道两进也。• 《书李伯时山庄图后》:有道有艺。有道而不艺,则物虽形于心,不形于手。

•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节录: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夫既心识其所以然而不能然者,内外不一,心手不相应,不学之过也。故凡有见于中而操之不熟者,平居自视了然而临事忽焉丧之,岂独竹乎?

二、论艺术构思的“虚静”、“物化”和“成竹于胸”

(一)“虚静”

 《送参寥师》节录:

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成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诗法不相妨,此语当更请。

(二)“物化”

 《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三首》节录:

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疑神。

(三)“成竹于胸”

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即逝矣。

 《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后难摹。 《答谢民师书》: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

三、论形象塑造的“随物赋形”和生动“传神”

(一)“随物赋形”

• 《文说》节录: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

(二)“传神”

 《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何如此两幅,疏澹含精匀。谁言一点红,解寄无边春。

 《传神记》:凡人意思各有所在,或在眉目,或在鼻口。虎头云:“颊上加三毛,觉精采殊胜。”则此人意思盖在须颊间也。优孟学孙叔敖抵掌谈笑,至使人谓死者复生。此岂举体皆似?亦得其意思所在而已。使画者悟此理,则人人可以为顾、陆。

(三)“常形”与“常理”  《净因院画记》:余尝论画,以为人禽宫室器用皆有常形,至于山石竹木水波烟云,虽无常形,而有常理(相对而言)。常形之失,人皆知之,常理之不当,虽晓画者有不知。故凡可以欺世而取名者,必托于无常形者也。虽然常形之失,止于所失,而不能病其全。若常理之不当,则举废之矣。

四、论“无法之法”  《诗颂》:冲口出常言,法度去前规。人言非妙处,妙处在于是。 《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五、论平淡

• 《书黄子思诗集后》:独韦应物、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非馀子所及也。• 《评韩柳诗》:柳子厚诗,在陶渊明下,韦苏州上;退之豪放奇险则过之,而温丽靖深不及也。所贵乎枯淡者,谓其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渊明、子厚之流是也。若中边皆枯淡,亦何足道。佛云:“如人食蜜,中边皆甜。”人食五味,知其甘苦者皆是,能分别其中边者,百无一二也。• 《题陶渊明饮酒诗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世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第三篇: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

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

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

一、先秦文论

概述

(1)文学尚未独立。诗乐舞一体,文史哲不分。

(2)文论亦未独立。散见于经史子集,多着眼于文学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强调文学的社会作用。

(一)孔子及儒家文论

1、“诗言志”——中国文论“开山的纲领”

‚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尚书·尧典》

(1)“诗言志”揭示了诗歌表现思想情感的特点,是对诗歌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对中国文学重抒情、重表现的传统的形成,有不容低估的意义。

(2)“志”作为以理性为导向的情感心理,在礼乐文化传统中,长期以来被解释成合乎礼教规范的思想,偏重于社会群体的理性规范。“诗言志”对后代文论主张以理节情,强调诗歌的教化作用,也有直接的影响。

(3)“诗言志”是对先秦歌诗观念的高度概括。

●“诗言志”是我国诗学的生命本根,它奠定了我国诗学的基本取向,蕴含着我国诗学的整体建构,是我国诗学“开山的纲领”。

2、孔子

(1)兴观群怨:论文学的社会作用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①可以兴——指诗歌可以启发人们对人生事理的感悟,可以兴发感动生命,具有艺术感染功能。

②可以观——指诗歌具有了解人心、了解社会风俗习尚、考察社会政治得失的认识作用。③可以群——说明诗歌可以交流思想感情,喊起群体感情,起凝聚群体的作用。

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

(3)“知言养气”说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

所谓养气,指道德修养。孟子所养的“浩然之气”是一种精神上的气,是经过道德修养达到一种博大而崇高的精神境界所表现出来的由义与道凝聚而成的凛然正气。

气与言的关系是身心修养与文学的关系。对“文气”说有奠基作用。

4、荀子

(1)明道、征圣、宗经:儒家文论传统的形成(2)“乐得其欲”与“以道制欲”

(二)老庄及道家文论

1、老子

(1)尚质弃文,道法自然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老子提出一系列范畴,如道、气、象、有、无、虚、实、味、妙、虚静、自然等,对中国文论形成自己的体系和特点,产生巨大的影响。(2)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①凭借有限、超越有限而达到无限。②艺术和美的最高境界通于道——自然无为。

③“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境界是一个有无相生、虚实相成的完美境界,有无穷妙趣,使人体会不尽,给人丰富的想象余地。这实际上就是艺术意境的特征。(3)有无相生,致虚守静

‚有无相生,难以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恒也。‛

‚致虚极,守静笃‛、‚涤除玄鉴‛

①“虚”,是指排除与至道无关的杂念与欲念;“静”,是指心境的平和宁静。

②“虚静”是主体排除主观成见和偏见,超越身心欲求,宁静专一的心理状态。这是老子所启示的创作心理规律,对后代文学理论产生很大的影响。(庄子“心斋”、“坐忘”;宗炳:“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刘勰:“陶钧文思,贵在虚静”)

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

(2)阳刚与阴柔

‚一阴一阳之谓道‛《系辞》;‚刚柔相推而生变化‛《易传》

①对文艺范畴的影响:美丑、虚实、真幻、动静、情志、形神、文质、哀乐等对立范畴。②对文学风格论的影响:曹丕:文气“清浊”;

阳刚——雄浑、健劲、豪放、壮丽;阴柔——淡远、高远、飘逸、温柔。

(3)通变入神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

‚通变之谓事,阴阳不测之谓神‛、‚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系辞》 ‚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也。‛《说卦》

二、两汉文论

概述

(1)文化脉络:黄老之学——经学——谶纬神学

(2)文论特点:①围绕诗与辞赋展开;②基本特征:依经立论

(一)《诗大序》:儒家文论的总结

1、情志说——对诗歌本质的认识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1)提出情志统一的诗学观,发展了“诗言志”,更准确全面的概括了诗歌的本质特征。(2)继承《乐记》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观念以解释诗歌的本质和起源,显示出“以声为用的诗的传统,比以义为用的诗的传统古久得多。”(朱自清《诗言志辨》)

2、发乎情,止乎礼义——儒家诗学的思想规范

‚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变风变雅为怨刺之诗,发乎人性人情,所以刺者,欲回归于礼义之世。

3、教化与讽谏——对诗歌政治功用的强调

‚《关雎》,后妃之德也,风之始也,所以风天下而正夫妇也。故用之乡人焉,用之邦国焉。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

4、主文而谲谏——对诗歌形式特点的要求

主文:注重文采,讲究形式;谲谏:“刺上”的方式应委婉含蓄,不可直露急切。“主文而谲谏”符合人对批评的接受心理,易为统治者接受,故“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

附:对“六义”的总结

1、六诗和六义说

《周礼·春官·大师》称‚六诗‛:‚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以六德为之本,以六律为之音。‛

《毛诗序》称‚六义‛:‚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2、关于六诗的解释

孔颖达《毛诗正义》将“六诗”分成三体三用:

‚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其它:六诗皆体。

3、关于风雅颂——以政教美刺说诗。

‚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 风,以某个人的事来表现其所属国家的风尚;雅,讲整个周王朝王政废兴,政有小大,故有小雅大雅;颂,歌颂盛德而告之神明。

4.关于赋比兴(《诗大序》未作解释)几种有代表性的阐释:

①风,言贤圣治道之遗化。赋之言铺,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比,见今之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兴,见今之美,嫌於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雅,正也,言今之正者,以为后世法。颂之言诵也,容也,诵今之德,广以美之。(郑玄《周礼》注)

②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以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朱熹《诗集传》卷一)

③叙物以言情谓之赋,情尽物者也;索物以托情谓之比,情附物者也;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南宋胡寅《斐然集》卷十八《致李叔易》引李仲蒙语)④诗重比兴——感物兴情;比兴寄托;兴寄、兴象、兴趣;诗可以兴。

⑤清·吴乔《围炉诗话》:“比兴是虚句、活句,赋是实句。有比兴则实句变为活句,无比兴则实句变成死句。”

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

评价的矛盾:既同情屈原的遭遇,肯定屈赋的“宏博丽雅”;又从现实的、政治的、经典的要求出发,批评屈原的行事与屈赋的风格。

①在人生准则上,批评屈原露才扬己,竞于群小,不能明哲保身。②在文学内容上,反对通过作品“怨刺其上”。

③在文学形式上,认为屈赋的“虚无之语”“非法度之正”,不合儒家温柔敦厚之旨。

3、王逸对屈原的评论

汉代第一个对楚辞进行全面整理和研究的人,也是秦汉以来楚辞研究的总结者,其《楚辞章句》是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①高度肯定屈原的人格精神

‚今若屈原,膺忠贞之志,体清洁之性,直若砥矢,言若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此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屈原之词,优游婉顺,宁以其君不智之故,欲提携其耳乎?而论者以为‘露才扬己’、‘怨刺其上’、‘强非其人’,殆失厥中矣。‛(《楚辞章句叙》)

②分析屈原创作动机以及作品功用

‚屈原履忠被谮,忧悲愁思,独依诗人之义,而作《离骚》,上以讽谏,下以自慰。‛ “上以讽谏”继承儒家诗学精神;“下以自慰”即诗人从自己作品中获得精神安慰和满足,是王逸对屈原创作提出的新见解。“自慰说”揭示了文学创作的一种普遍现象,开启文学创作“自适”“自娱”的创作动力说和功用说。③高度肯定屈原作品的艺术成就

‚《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离骚经序》)▲《楚辞章句》的学术意义:

王逸尊骚为经,认为《离骚》依经立义,完成了汉代楚辞学依经立义的思想系统,糅合楚骚美学与儒家思想,是汉代楚辞学的集大成。▲《楚辞章句》的社会意义:

东汉中后期,外戚宦官乱政,“清流”士大夫以天下为己任,激扬士节,与戚宦周旋斗争。王逸作《楚辞章句》,意在通过驳斥历来对于屈原的消极批评,批判明哲保身和全身远害观念,张扬儒家积极入世的抗争精神,砥砺士大夫忠正伏节,弘道济世。《楚辞章句》是通经致用的经学观念的产物,具有很强的现实功利性。

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

三、魏晋南北朝文论

(1)文学的自觉

①文学从广义的学术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门类。

②对文学的各种体裁有了较细致的区分,对各种体裁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较明确的认识。③文论由重视文学的社会功用转向文学自身,对文学抒情特质、审美特性有了自觉追求。④从品评才性到“论析文心”,文学批评家与文学批评理论专著崛起。(2)玄学的影响

才性、言意之辨,有无、形神之论,动静、虚实之说,既是玄学清谈的话题,又是文学理论的命题。

(一)曹丕《典论·论文》——中国文论史上第一篇文学批评专论

《典论·论文》理论探讨的焦点由先前文学与外部世界关系转入文学活动内部关系如文体特征、作家创作才性、作品的鉴赏与批评等,高扬文学的文化价值和社会作用,成为魏晋时代文学自觉的标志。

1、“审己以度人”的批评原则

“贵远贱近,向声背实”的倾向;“文人相轻”“暗于自见”的错误态度。

指出“文非一体,鲜能备善”,不能“各以所长,相轻所短”。提倡“审己以度人”的批评原则。

2、文“本同而末异”——论文体

‚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众体。‛

(1)“本”与“末”,分别就文学的本质特征和文体特征而言,本文主要讨论文体与风格的关系,提出八体文章的四种风格类型,对文体论的发展具有奠基意义。

(2)“诗赋欲丽”是对文学形式美的认识,表现了建安时期文学追求华美的风气,摆脱了经学的束缚。

(3)提出才性与文章体貌的关系——“唯通才能备众体”

3、文以气为主——作家才性论

(1)文气说的渊源——自然之气、生命之气、乐气

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

(2)“文气”说的理论内涵

文气是作家的自然禀赋和气质个性在文章中的表现,是一种表现出个性特征的文章气势和情韵,是反映到文章中的内在生命活力。

①与道德伦理内容的德性、品性无关。②强调作家独特个性对作品风格的决定性意义。③文气主要表现为音节字句的声调力量。

曹丕将文气分为清浊两类,开以阳刚阴柔论文学风格的先河。文气论偏重崇尚壮盛之气,贬抑柔弱不振的文风,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

曹丕第一次把“气”引入文学评论中,提出了具有重大影响的“文以气为主”的命题,标志着文学的个性风格论的形成,体现魏晋时代人的觉醒及文的自觉的时代精神。(3)文气说的发展

①韩愈论“气盛言宜”——气与文辞声律的关系:

‚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之与言犹是也,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书》

所谓气盛,就是对于所要说明的道理充满自信,情感强烈,有高屋建瓴之势,又经过了深思熟虑,情思酣畅,沛然有余。具有此种精神状态,则遣词造句时声调之抑扬、句式之长短,便能自然合宜。“气盛言宜”揭示了作者精神状态与文辞声调高下、节奏之间的关系,对后代有深远的影响。

②刘大櫆论“音节”与“神气”的关系——“因声求气”

4、文章的作用和意义

‚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1)文学的价值在于成就个体人格与生命的不朽,而不再单纯是政治教化的工具。这就把文学从经学附庸中解放出来,提高了立言的地位。

(2)曹丕所推崇的文章包括汉儒所轻视的诗赋,体现曹丕的文学价值观摆脱了儒学思想的束缚,代表时代的新精神、新风貌。

(二)陆机《文赋》(文论史上第一篇创作专论——“精析文心”)

1、写作目的与论述核心

‚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因论作文利害之所由。‛

全文围绕“物—意—文”的关系展开,按“发生—构思—表现”的顺序论述创作过程。“文逮意”是《文赋》讨论的重点。

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

(三)刘勰《文心雕龙》——“体大思精”、“笼罩群言”的文学理论著作

1、释名

‚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岂取邹奭之群言雕龙也。‛

2、《文心雕龙》的结构划分

①文原论。文之枢纽。《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

②文体论。论文叙笔。论文:《明诗》到《谐隐》十篇。序笔:《史传》到《书记》十篇。③文术论。剖情析采。《神思》《风骨》《情采》《隐秀》《物色》等二十篇。④文评论。文学史论《时序》;作家论《才略》、《程器》;鉴赏论《知音》。⑤总序。长怀序志。介绍写作动机、宗旨和全书结构。《序志》。

3、文之枢纽

‚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序志》)

(1)文之原:文本乎道,是道之文。

日月山川为道之文饰、外化。人与天地并生,为天地之心,人文是对天地之文仰观俯察的结果,是道之文的体现。因此,文要自然,要讲究文采声律对偶。(2)文之正:征圣宗经

人文是体现道的,圣人之文是阐明道的最集中典型的代表,五经又是圣人之文的经典,因而必须征圣、宗经,要以圣为法,使文章的内容归于雅正。这体现了刘勰雅正的文学观。(3)文之变:正纬辨骚

纬书虽内容荒诞,但“事丰奇伟,辞富膏腴”,文采和用事有可取之处。楚骚合于经又异于经。其价值一方面在风情气骨,一方面在惊采壮词。

刘勰的文学基本思想是奇正结合,古今结合,其文学思想方法有“唯务折衷”的倾向。他在体制方面提倡宗经征圣,在文辞方面则崇尚新变。一方面受时代潮流的影响,一方面又试图以提倡雅正精约的文风,企图纠正当时文学浮诡不正的弊病,把文学思潮引向雅正。

4、论文叙笔——文体论

各篇的基本内容及其组织结构:‚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 论述各种文体的源起和流变;解释各种文体的命名来说明这种文体的性质;选出各种文体的代表作家作品来加以评定;提出各种文体的写作要求和理论,构成系统。

5、剖情析采——创作论(1)神思论——创作论的总纲。

①描述神思的特点:超越时空,伴随感情,不离语言和物象。“故寂然凝虑„„风云之色。”

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

(四)钟嵘《诗品》——中国第一部论诗专著,“百代诗话之祖”

文论双璧:“《文心》体大而虑周,《诗品》思深而意远,盖《文心》笼罩群言,而《诗品》深从六艺溯流别也。”(章学诚《文史通义·诗话》)

1、《诗品》的内容(1)溯流别

①论五言诗的发展,肯定其地位。②明辨五言诗的流别

把五言诗的发展归于三个源头:国风(温柔敦厚而富于文采);小雅(具深沉忧患意识);楚辞(重个体遭遇和情感抒发)(2)定品第

对123位诗人论优劣,分三品,定高下。上品12人,中品39人,下品72人。品评言简意赅,极有见地,是罕见的精品。

2、钟嵘的文论思想

(1)“吟咏情性”说——诗歌本质论

诗歌发生:气—物感—事感。

诗歌所吟咏的情,除了物色之情,还突出个体的“怨”情。这比陆机讲“诗缘情”更具体深入,比“怨刺上政”的群体化情感更突显诗人个体化的情感品质。(2)“直寻”说——创作思维论

‚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

“直寻”——直书所见,以景寓情,自然的传达出真情实感。“直寻”说继承发扬了感兴的传统,对中国诗歌情景交融特色的形成有深远的影响。

钟嵘论诗提倡“自然英旨”,即自然真美。故反对用事,主张直寻;反对声病之说,主张自然声律。

(3)“滋味”说——艺术审美论

‚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

①特征:‚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

形象地叙述事物,通过状物抒发深刻的思想情感,越细致贴切就越有滋味。②方法:‚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无止泊,有芜漫之累矣。‛ a.综合运用“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b.以明朗刚健的风格和质朴有力的语言为骨干,以华美的辞藻为润色。

516

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

②境生象外——意境的艺术本体

司空图《与极浦书》:“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谭哉?”

第一个象是呈现于诗歌中的具体直观的意象,第二个象即境,是由具体直观的意象所引发的想象空间和情意空间,是超越性的象外世界。

“所谓意境,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即所谓‘胸罗宇宙,思接千古’,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一方面超越有限的‘象’(‘取之象外’、‘象外之象’),另方面‘意’也就从对于某个具体事物、场景的感受上升为对于整个人生的感受。这种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就是‘意境’的意蕴。”(叶朗《说意境》)

意境产生于语言止步之处(例:《行宫》元稹)③虚实相生——意境的生成途径

‚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笪重光《画筌》)

例: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2)意境说的理论渊源 ①儒家: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立象尽意——《周易》:‚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 ②道家:道、气、象

《老子》:‚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庄子》:‚得意忘言‛、‚象罔‛。③佛教思想的促进

“境”是人的内心感受及意识的对象化呈现。

万法唯心,因心造境,“心不孤起,仗境方生;境不自生,识变方起”(《宗镜录》卷四)④文学源头

a.中国文学的两大源头《诗经》《楚辞》都以表现抒情言志为特征。b.文学理论的准备:比兴手法、物感说、情志论、心物交感说、滋味说等。

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

(4)司空图 ①韵味说

《与李生论诗书》:‚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 《与极浦书》:‚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谭哉?‛

“辨于味”,一是辨别诗的情趣韵味,二是辨别诗的味外之味。味作为诗美特征表现在: a.“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给人想象空间

诗的真谛正在于以有形致无形,实中见虚,从而创造出虚实相生、玲珑剔透、意致深远而又具有启示性的境界。

b.“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给人美感空间

“韵味”产生于艺术表现的“近而不浮,远而不尽。”——诗歌形象鲜明可感而不浮泛,有深厚之含蕴;诗境深远,诗意含蓄隽永,意味无穷。

▲司空图在前人基础上提出“韵味说”,精细的区分和辨析了近与远、实与虚、有形与无形、象与境之间的关系,抓住了诗歌艺术的重要艺术特征,对诗境理论的成熟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②二十四诗品——诗境风格论

揭示风格的根源:生命本源——真、道;体貌风格的特征:象喻传神——物、人。

(二)宋代文论

背景:理学流行。诗宗杜,文宗韩。

宋诗主理重法。诗学以江西诗派为主流,以禅论诗,由法而悟。艺术上以俗为雅,以拙为巧。

宋诗的审美理想:平淡

1、苏轼

①以水喻文——崇尚自然天成之美,追求风格的自由变化 ②神似说——诗画一律与传神入化的诗境特征论

2、江西诗学

北宋末,吕本中《江西诗社宗派图》始立“江西诗派”之目,元初方回《瀛奎律髓》以杜甫为江西诗派的“一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三宗”。

0

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

●严羽对诗学的贡献

严羽首次明确提出唐、宋诗的分界,并对唐宋诗的特征作出理论概括。他在钟嵘《诗品》以来偏重审美因素的诗论的基础上,真正建立起一个以审美为中心的诗学理论体系。

4、李清照的《词论》

宋代第一篇词学论文,我国妇女文学批评的第一篇专文。核心观点和理论纲领:词“别是一家”。

(1)词必须合于音律:维护词的艺术体性——词源于燕乐,起于乐工,讲究音律。(2)词应有自己的审美特点——“别是一家”

①高雅——柳永词“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②浑成——结构完整自然,“破碎何足名家”;③讲究情致;④典重,崇尚故实;⑤要用铺叙手法——指慢词而言。▲故不能以诗为词、以文为词、以才学为词。

(三)金元文论

1、金元文论的主要特征

(1)发扬传统儒家文学精神;(2)强调对真情性的自由表现。

2、元好问的诗论

《论诗三十首》组诗比较系统地评议了汉魏以来一千多年间的重要诗人、诗作及诗歌流派,以作家论为主,兼及诗歌艺术的创作原则。

(1)提倡风雅精神和建安风骨;(2)主张自然清新,反对模拟和雕琢;(3)主张豪壮刚健,反对柔弱纤丽;(4)主张真诚、亲到,反对伪饰。

五、明清文论

文化背景:理学—心学—实学、朴学;文学理论:复古—性灵—回归诗教

古作为价值范畴——本源、极则、典范;古作为价值范畴的本源——元气:太朴未散,兴象浑沦;古的风格学内涵——高雅、淳朴、简淡、古健;古与自由——对立与统一

(一)明代

1、复古——拟古与反拟古是贯穿整个明代诗文理论的主线。以什么为模拟对象,怎样去模拟,是模拟还是创新等,成为理论批评的中心。

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

2、主情——明诗宗唐。李贽和公安派三袁贵真尚情,倡“童心”,主“性灵”,肯定人的正当欲望,提高小说戏曲等俗文学的地位。

(二)清代

1、以复古为尚,文学批评观念上“返经归本”。

2、提倡“实学”“朴学”,对古代文论的整理总结厚实古朴、博大精深。

(一)小说理论

李贽、叶昼、金圣叹等评《水浒传》,毛宗岗评《三国演义》,张道深(竹坡)评《金瓶梅》,脂砚斋评《石头记》等,形成小说批评鼎盛时期,构成比较系统的小说理论。

▲中国小说批评的独特形式——评点。

体例:序、读法(凡例)、总评、眉批、夹批、旁批、圈点等。

1、李贽

(1)肯定小说戏剧的地位价值

(2)“《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接续“发愤著书”的传统。(3)“全在同与不同处有辨”——《水浒传》刻画同类人物不同个性特征的方法。

▲李贽全面、系统地将评点方式用于长篇小说,对明清小说戏曲评点之风影响极大。李贽通过评点小说,肯定小说功能和价值、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体现明中叶以后的思想解放和人文主义潮流。

2、金圣叹的《水浒传》评点(金圣叹——中国小说美学的建立者)①小说功能论——“庶人之议”与“怨毒著书”。②小说特征论——“因文生事”与“以文运事”。

揭示小说叙事与历史叙事的区别:

‚《史记》是以文运事,《水浒》是因文生事。以文运事,是先有事生成如此如此,却要算计出一篇文字来,虽是史公高才,也毕竟是吃苦事。因文生事即不然,只是顺着笔性去,削高补低都由我。‛(《读第五才子书法》)

因文生事,事服从于文,小说家根据艺术规律对事件进行艺术处理。一方面,可以进行虚构和创造(“生”);一方面,又必须服从人物和事件本身的发展规律(“笔性”),对生活素材要进行必要的提炼、剪裁、夸张、想象、虚构等。●小说艺术的真实性问题——虚实、真幻

小说艺术的真实性在于“合情合理”,“情理”是明清评价小说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标准。

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

李渔戏剧理论的特色:

a.“填词之设,专为登场”——密切结合舞台演出实践论戏剧。

突破了文人专求辞采、视戏剧为案头把玩之“文”的观念。b.“独先结构”——把剧本创作放在首位,强调戏剧表演的故事特征。

突破传统剧论“首重音律”、视戏剧为“乐”的观念。(1)论戏剧虚构

①揭示艺术构思中虚构和真实的关系,标志我国戏剧观念的成熟。②揭示虚构的作用,在于使人和事达到典型化。(2)论戏剧结构

①“立主脑”:确立主题和题材,突出主要戏剧冲突。

‚主脑非他,即作者立言之本意也……此一人一事即作传奇之主脑也。‛ ②减头绪:“一线到底”,避免次要事件喧宾夺主。③密针线:情节安排合乎人情物理,细致周密。

④脱窠臼:求新求奇但应“戒荒唐”,应在人情物理、日常生活中追求戏剧情节的创新。(3)论戏曲语言

①贵显浅:戏剧语言的通俗性、舞台性特征。②重机趣:戏剧语言的审美精神。

③戒浮泛:戏剧语言的个性化、情境化特征。

④忌填塞:戏剧语言不可“借典核以明博雅,假脂粉以见风姿,取现成以免思索。”

(三)诗文理论

1、明代诗文理论(1)前后七子

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和李攀龙、王世贞等后七子倡“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抨击台阁体,有积极意义。但强调在形式上摹拟古人,严守古法,造成不良影响。(2)唐宋派。

代表人物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提倡学习唐宋八家散文,吸取神理,反对句拟字摹。唐顺之倡本色论,强调用自然的语言直抒胸臆。对清代桐城派有直接的影响。(3)公安派

①公安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强调文学的时代性与个性,提倡“代有升降,法不相沿”,“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口号,主张独创,反对虚伪矫饰。既批判拟古主义

中国古代文论脉络整理

“才”,艺术表达能力;“胆”,打破束缚、开拓创新的精神胆略;“识”,见识、识别能力;“力”,艺术创造力。

c.关于主客体的关系——以识与理为主,体现叶燮论诗的知性特征。③关于艺术思维

‚要之作诗者,实写理事情,可以言言,可以解解,即为俗儒之作。惟不可名言之理,不可施见之事,不可径达之情,则幽渺以为理,想象以为事,恍惚以为情,方为理至事至情至语。‛(《原诗·内篇下》)(3)王士禛的“神韵”说

①“神”是形外之真精神,“韵”是声外之余音远致。②“神韵”所标示的审美境界是清远、平淡、含蓄。

③达成神韵的途径和方法是“兴会”(不期而至的灵感)、妙悟(深微体知)。

④王士禛的神韵说重视的是总结和继承盛唐诗歌特别是王、孟一派的艺术经验,其中大都为绝、律短诗,以五言为主。这也是神韵说最主要和最根本的内容。⑤神韵说是我国审美诗论的结穴。(4)其他诗论 ①沈德潜“格调”说

崇尚李、杜雄浑悲壮的风格,要求诗合乎“温柔敦厚”的诗教。格调说继神韵说而完成诗坛风气的转变。

格,诗歌高古的体制规格;体格、气格。调,诗歌宏扬的韵律声调;声调,风调。②袁枚的“性灵”说——标举性灵,“最爱言情之作”。③翁方纲的“肌理”说

继承“神韵”、“格调”之说而力补其弊,并与“性灵”说抗衡。提倡以学问考证来充实诗歌。

④宋诗派与厉鹗——“学”、“清”、“寒”。

3、桐城义法——桐城派的古文理论

方苞讲求“义法”、“雅洁”,以程朱理学为正宗,奠定桐城文论基础。刘大魁论文的神气、字句、章节。

姚鼐提倡义理、考证、文章之结合,阳刚、阴柔的统一,讲求文章的神、理、气、味、格、律、声、色诸法则,集桐城派理论之大成。●古代文法理论——文以意为主,意贵深新

728

第四篇:西方文论复习(范文)

西方文论

1,柏拉图的模仿论:《理想国》:理性主义的“模仿说”——理念至上的哲学思量,即绝对的真理。提出“诗如画”的命题,对诗不齿,“一个秩序有定的理想国,有充分的理由对诗人关上大门。”但敬神的诗和歌颂名人的诗可以进入理想国。他强调诗是影子的影子(即不真实,是谎言的),与真理是隔层的。同时强调“将诗人驱逐出理想国是一个权宜之计,要是哪一天诗人肯改邪归正,随时欢迎回来。”——即诗人要遵循他理想国的统治—哲学家的法则。(也是其道德标准的意愿)。其诗学思想:“为迷狂说”,代表作《伊安篇》。迷狂的诗不同于模仿的诗。迷狂是言神之言,即代神而言。可以说是代表西方非理性主义诗学的一个渊源。2,柏拉图的迷狂说:

3,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的文艺观:开启注重经验主义层面的哲学传统。思想体系;“形式”哲学,(其“形式”即是柏拉图的理念),但他反对柏拉图把理念抽绎出来高架在个别之上的做法,而肯定形式就存在于事物之中。《诗学》:核心议题之一为模仿正名。表现:①肯的模仿是人的天性②强调模仿具有普遍性。诗正是通过必然的认知逻辑和可能的想象虚构,在个别的形象中表述出深层的规律性的东西。提出诗人应该避免用自己的身份来说话。判定诗的题材在于叙写行动的人,“高尚的 人模仿高尚的行为”,反之亦然。《诗学》的主要框架是悲剧结构的探讨。悲剧是以行动为形式因(《物理学》提出四因说: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说明行动是悲剧的灵魂。他把悲剧分六个成分:情节、性格、言词、思想、形象、歌曲。其中情节最重要。他解释,悲剧是行动的模仿,行动势必涉及人物,而人物必然具有性格和思想。所以依次看,行动的模仿是情节。情节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悲剧模仿的不是人,而是行动和人生。诚然性格决定了一个人的品格,但是他的幸与不幸,都是取决于行动。“净化说”:净化可以视为悲剧的最终效果。以“卡塔西斯”(即原词)作净化解,那么悲剧的最后目的便是借情节以引起怜悯和恐惧之情,而使之两种情感得到净化。它意味着悲剧的最终目的,要在观众那里得到最后的完成。

4,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的解释 5,贺拉斯的《诗艺》的理论:《诗艺》秉承亚里士多德思想。

一、合式法则,即尊重规则。

1、反对诗的随意虚构,诗必须切近真实。

2、恰如其分的表现诗中描写的人物:类型说的描述;剧中人物语言要与他的身份遭遇相符合;诗人必须有生活经验和真实感情,特别是倡导寓教于乐,体现文学的教育作用。

二、天才和艺术:不赞成诗为迷狂说;正确的思考是好诗的起源所在;艺术模仿生活;与柏拉图的诗如画思想比较,贺拉斯认为诗可以有多种类式,同样的阅读也可以有多种方式,而并非具有同样的审美效果。▲文艺观:(1)诗歌应讲求“合式”,要合情合理,人物的语言应和他的身份相符,人物年龄应与他的心理和行为方式相符合。(2)创作要借鉴传统,要效仿希腊范例。(3)要尊重天才、理智和感情。(4)提出“寓教于乐”。文艺应能够指示人生,寓教于乐,给人以益处和乐趣。这些文艺观共同体现贺的古典主义思想倾向 6,贺拉斯的类型说和定性说 7,贺拉斯的合式论

8,奥古斯丁的文艺观:教父思想,《上帝之城》《忏悔录》,《论基督教教义》。

一、文学的罪责:

1、新柏拉图主义,把诗人驱除出理想国是民智之举,能起到扶正社会风气的作用,文学的道德作用得到强调。

2、语言问题,文学的做大祸害是 不敬神明而为世俗的洪流所驾驭。

3、继承了柏以道德标准为唯一标准的文学评价传统,认为文学偏离理性刺激情欲。

二、论符号:

1、区分了事物和符号:把符号定位在指意功能上,显示了符号最一般的特征;语言以言指物事符号,事物也可以指物,也是符号;这里强调的以物指物的符号功能并不涉及每一件日常事物。

2、符号的特征:人言及事物是指事物本身不超越本身之外的意指,言及符号必须超越符号本身。

9,托马斯·阿圭那的文论:基督教神学家(与亚里士多德思想相近):《神学大全》隐喻的权利:圣经应该用隐喻,用隐喻可以让更多的人理解,隐喻产生再现,人从中得到快感。经为寓意说:每一个词都有字面义和精神义两个方面,精神义又分为寓言义、道德义、神秘义,即四义。神圣的历史既是真实又是符号、既有字面义又有精神义,而世俗历史只是真实不是符号,只有字面义没有精神义。10,托马斯·阿圭那的四义说:基督教神学家(与亚里士多德思想相近):《神学大全》隐喻的权利:圣经应该用隐喻,用隐喻可以让更多的人理解,隐喻产生再现,人从中得到快感。经为寓意说:每一个词都有字面义和精神义两个方面,精神义又分为寓言义、道德义、神秘义,即四义。神圣的历史既是真实又是符号、既有字面义又有精神义,而世俗历史只是真实不是符号,只有字面义没有精神义。11,达芬奇的诗画比较 12,达芬奇的镜子说 13,卡斯特尔维屈罗的文论:修正发扬并反驳了亚的思想,意大利 《诠释》、《亚里士多德〈诗学〉诠释》。诗的特性和目的:与历史和科学比较诗是想象的艺术,偏重于创造性的模仿;诗不同于历史:历史是推理的语言,合逻辑的语言,诗语言是韵律形象化的语言,诗是创造性的模仿,是想象的虚构;诗不应采用科学技术的题材,接近现代看法是一个创见;诗的目的在于娱乐平民大众,题材应该是通俗化平民化大众化的。悲剧理论:

1、三一律即情节时间地点一致。

2、悲剧人物的性格和动作不可分割,把行动是否性格看做是悲剧成功与否的关键。

3、悲剧行动及其产生的根源,产生于处在困境或不幸中的悲剧性人物的心灵搏斗,悲剧行动与悲剧人物的利害关系紧密相关。

4、悲剧的目的是给人以快感及娱乐,而不是实用及教益。

5、悲剧的快感,从怜悯和恐惧来的快感是真正的快感。14,锡德尼的文论:基督教神学家(与亚里士多德思想相近):《神学大全》隐喻的权利:圣经应该用隐喻,用隐喻可以让更多的人理解,隐喻产生再现,人从中得到快感。经为寓意说:每一个词都有字面义和精神义两个方面,精神义又分为寓言义、道德义、神秘义,即四义。神圣的历史既是真实又是符号、既有字面义又有精神义,而世俗历史只是真实不是符号,只有字面义没有精神义。者不是说谎者,虚构是诗人自由想象下的自由创造;诗人通过虚构表达善意能达到怡情和教诲的双重目的,其作用比哲学家和史学家效果更好;诗明白易懂,适用范围广,更具感染力 15,什么是新古典主义? 16,启蒙运动 17,布瓦罗的《诗的艺术》的文论:

1、推崇理性观念,追求理性就是追求善。

2、艺术的使命是传达真理的教化而不是其他。

3、艺术创作上处理题材要以理性为宗旨,写作时智慧思考的结果而非迷狂。

4、同时重视情感对艺术创造的意义和价值。

5、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内容对形式起统帅作用,但形式美也有其独立价值。

6、自然也是理性。

二、三一律和语言问题。古今之争,是崇古派和厚今派围绕三一律是否被采用展开 18,莱辛的诗画理论 19,莱辛的《汉堡剧评》的诗画理想 20,康德的文艺思想:《判断力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

一、哲学体系:

1、二元论和不可知论,强调认识的主体性,忽视了物质世界对于精神世界的决定作用,是唯心主义认识论。

2、审美判断和美的特点:审美判断完全不关系功利目的,是无利害关系的自由快感,即美的无功利性;审美判断不凭借概念而是普遍令人愉快,即美的无概念的普遍有效性;无目的性;无概念必然令人愉快性。

二、美的艺术:

1、艺术是自由的游戏,用排除法论证。

2、美的艺术包含审美判断的特点:美的艺术具有形式上的合目的性;美的艺术具有无目的性的合目的性;美的艺术具有无利害关系的自由愉快性;美的艺术具有无概念的普遍性。

三、天才与审美意向:

1、天才的四个特点:独创性 典范性 自然醒 仅限于美的艺术。

2、想象力与悟性的自由活动就产生艺术的灵魂;想象力受理解力的约束,可就他的审美内涵来说又是无系无缚自由的,可以给理解力提供素材;想象力和理解力相结合自由协调,就产生了审美活动。

3、审美意象有以下特点:灌注生气;直觉形象;感性与理性的统一;是理性观念的感性形象;个别与一般的统一;有限与无限的统一,言有尽而意无穷。21,康德的游戏说(名解)22,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1794,《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1795-1796 23,谈谈你对《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的认识理论

答:人性处在不同的状态由此产生了朴素的诗和感伤的诗即人处在自然状态时就会产生朴素的诗人、创作朴素的诗,而当人处在文明状态时就会产生感伤的诗人、创作感伤的诗。

2、朴素的诗人和感伤的诗人的区别就是古代诗人和近代诗人的区别:朴素的诗人模仿现实,与现实有单一关系,具有感觉真实和谐有限的优越性,引导人们回归到生活;感伤诗则表现理想,与现实有双重关系,具有表现向往之情紧张无限的优越性,引导人们隐逸逃避生活走向恬静。朴素诗和感伤诗之间的对立是最早阐明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文学的区别。: 24,谈黑格尔对艺术的类型是怎么划分的?

答:黑格尔的艺术类型观是以“美的理念的感性显现”为核心和发展线索的。他以理念与感性显现形式的统一与否,将艺术分为象征的、古典的、浪漫的三种类型和阶段。象征型是艺术的开端,这一阶段感性形式压倒了精神内容,它经历了不自觉地、崇高的到自觉地象征的艺术三阶段;古典型阶段中,理念找到了自己的感性形象,艺术进入了古典时期才算真正的艺术时期,比如雕刻艺术。浪漫型艺术的精神性最强,突破了感性形式的束缚,突出了主体的精神特征。这三门艺术都以主体性为原则,偏重于表现主体的内心世界的精神生活,遵循精神性由低到高、由弱到强的分类原则。25,浪漫主义产生的背景、内涵、基本特征 26,华兹华斯的诗论

答:英国,湖畔派。《抒情歌谣集》

1、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诗人是有感而发,心动于中然后见于诗,感情强烈本身需要自然而然入诗。

2、诗的语言和题材主张到乡野田园中汲取灵感。题材上主张采用日常的事件和情景,描写农村的田园生活;语言风格上主张用乡村中日常生活的语言,即发展民歌的艺术传统,认为乡村语言是一种更纯朴和有力的语言,表达情感和思想都很单纯而不矫揉造作。

3、写诗所需要的能力:观察和描绘的能力;感受性即感知能力;沉思,等待感情冷静下来的过程;想象和幻想,华兹华斯特别重视,认为其特点是创造;虚构,凭借虚构能力诗人可以观察所提供的材料来塑造人物 27,柯勒律治的诗论 28,雪莱的诗论

答:英国《无神论的必然性》《麦布女王》文论观点在《诗辩》中体现。

1、诗是想象的表现、生活的映像、时代的精神、民族觉醒的先驱和战斗的号角。特别突出了诗永远具有时代精神,突出诗和民族解放斗争的密切联系。

2、给诗人崇高的地位,是典型的以诗为宗教以诗为先知的浪漫主义思想。

3、充分肯定诗的社会作用,肯定诗有伦理教育作用,但雪莱同样肯定诗的审美娱乐功能。诗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有三种作用:一是给人以真的知识,二是给人以善的信念,三是给人以审美享受。类似于贺拉斯寓教于乐的思想。

4、重视诗语言的音乐性。强调诗的音乐性和不可翻译性 29,什么叫现实主义,它的总特征是什么?

答:现实主义的总特征:主张客观的真实性,主张按生活的本来面貌,真实的反映生活;追求主客观统一的典型性,要求作家、艺术家在客观真实的前提下,经过选择概括,创造主观客观,个性共性相统一的典型形象;坚持社会的批判性。要求作家、艺术家把人道主义作为一种最高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尺度,对资本主义现实关系进行批判;富于人道主义色彩,现实主要要求把人当做人来如实描写,同时也走向人性化的极端。30,什么叫实证主义?

答: 31,什么叫自然主义(时代、国家、背景、主要内容)32,如何认识泰纳种族、环境、时代三要素说对文学形成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33,泰纳的特征说——文艺本质论 34,左拉自然主义的实验方法 35,什么叫唯美主义?内涵、总特征 36,什么叫象征主义? 37,马拉美的象征诗论

第五篇:西方文论读书笔记

《西方文论讲稿——从胡塞尔到德里达》

(赵一凡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10月北京第1版)

1、所谓文论,原本是指20世纪发展起来的诸多西方批评理论。与此同时,它也代表发达资本主义变革态势下,不断挣扎求生的欧美新**流。

作为新学,文论图变心切,反复倡导观念变革。革新之余,它们还喜欢在自己名号前,添加新(New-)、超(Super-)、反(Anti-)、后(Post-)之类头衔,以此标榜先进,或与众不同。二战后,这些“加帽子”的文论流派层出不穷,诸如新左派、新历史,超现实、超自我,反文化、反表征、反俄狄浦斯,后工业、后现代、后殖民、后启蒙、后形而上学,不一而足。

尽管来路不一,倾向各异,文论的共同癖好却是一以贯之地反思和批判西方文明。从尼采到福柯,各色批判思潮绵延百年,起伏跌宕,不断超越形而上学,突破人文传统,引领西方学术创新图变。(序言001)

2、文论研究为何如此困难?(序言002)

(a.文论多属于杂交理论或跨学科知识。b.文论多来自德、法、俄等欧陆国家,经过传播,形成跨国理论,进而在全球遭遇误读。c.文论富有挑战精神、革新冲动,不断对传统发出挑战,是英雄也是麻烦制造者。d.作者认为,文论的最大麻烦在于其危机求变逻辑。反复受挫中产生的游戏癖好、意义虚无、理论商品化等等。)

3、准确说,西方现代性既非两项合成,亦非四项并列,而是三位一体:即 科学精神、民主政治、艺术自由。作为理性,它包含三个子项,分别是认知理性、道德理性、艺术理性。

我们所说的现代主义(Modernism),或曰欧美现代派文学,一般从1857年算起,即文学史上同时出现波德莱尔《恶之花》、福楼拜《包法利夫人》的那一年。而俄裔作家纳博科夫1958年在美国出版畅销书《洛丽塔》,则象征了后现代文学的出场。

(现代性:文艺现代性、哲学现代性、社会现代性)

社会现代性:A时空分割重组

农业社会中,历书、沙漏、观象学为人提供了粗略时序,其特点是时空相联。就是说,传统时间总与地理标志相关。例如农妇看见羊群下山,便知该为丈夫做晚饭。教堂钟声回荡,标志着礼拜或婚礼。钟表,意味着现代时空的出现:它分割时空,将时间从空间中剥离出来,变成有序格栅。譬如闹钟,它将一天分为几个工作段、休息段。„„时空重组的显著后果是:距离感淡化,空间几成幻象,现代人备感时间驱迫。

B金钱与专家:合成变革新机制

(现代人,可以什么都不懂,但只要有钱,相信专家制度,便能通过雇用和消费来获得一切,听起来让人充满希望,却又感到绝望,我们被钱和专家绑架了,失去了自我行为能力。)

象征符号,即哦社会学家帕森斯定义的三大社会媒介:金钱、权力、语言。——第一讲《概说现代性》014、026

4、后现代评论:费德勒(《美国小说中的爱情与死亡》《小说的终结》)称,荒诞作品在美国大批涌现,反映一个“大众文化时代开端,其特征是大规模机器生产和艺术赝品促销”。

苏珊-桑塔格称:批评家总爱说明一切,但“世界的神秘性是公开于众的”。面对生活瞬息万变,她号召大家捍卫感觉。她所谓的新感性(New Sensibility),既反对阐释,也不榨取内容。她又说:后现代作品“既非毫无意义,亦非一目了然,而具有一种悬而未决的意义”。其主要特征,即逃避理性:正是出于对理性的厌恶,它才转向各种极端形式,追求“跟着感觉走”的个人体验。

后现代:作为一种反表征文艺形式——哈桑认为,美国后现代作家,继承欧洲人的实验传统,将它推向极限,变成一种反表征(Anti-Representation):这暴露当下语言与现实之间严重的形式紊乱。后现代作品貌似狂人呓语,可它在骨子里,却珍藏一种返璞归真的梦想。

——第二讲《后现代文艺缘起》037、038

5、后现代文化定义:杂拼(来自现代派戏仿,以滑稽手法模仿经典,从中制造差异错位,引起人们的笑骂思考。)、精神分裂。053

6、误读合法化:德曼强调:文学的生命正在于“误读与误解的可能”。„„有感于误读,哈特曼教授巧说互文性:作品从不属于某个作家或时代。它一路风尘,辗转传承。„据此,互文性不光是语言,它也指一种思想越位、方法融合。„„对于当今学者,唯有大胆误读,方能刷新学术。误读不只是反叛,它更是超越传统之不二法门。

079

7、艺术生命来自读者的能动接受。文学作品并非一座独白式纪念碑。它更像一部乐曲,“时刻期待阅读中产生的不同反响。”206 整体来说,这部讲稿条理清晰,对文学理论中经常提到的理论都有梳理。可以看出作者对《管锥编》的熟悉,还时时以武侠小说启发读者,这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没有那么枯燥。

《文学理论》

[美] 雷-韦勒克

奥-沃伦著

刘象愚 邢培明 陈圣生 李哲明 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 第一部 第一章:

P1、“文学是创造性的,是一种艺术;而文学研究,如果称为科学不太确切的话,也应该说是一门知识或学问。”这是作者对文学研究的看法,同时提到了不同的声音,比如有的理论家否认文学研究是一门学问,“而认为它是一种‘再创造’”,另外亦有人认为“文学是根本无法‘研究’的,人们只能阅读、欣赏或鉴赏它,此外就只能是积累‘有关’文学的各类资料了”。个人认为,对于文学研究是必要的,并赞成它是一门学问,但是对于普通读者而言,文学作为提升素养或个人爱好,不求甚解,仅仅获得自己的阅读欲求即可。

P20、“我们满可以怀疑低级文学(如通俗刊物)是否‘有用’或‘有教育意义’。它们通常被认为只是对现实的‘逃避’和‘娱乐’。不过它们有用与否这一问题,必须根据低级文学的读者的情况来回答,而不能以‘好文学’的读者水平为准”。自己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认为最大的优点就是客观、公正性和全面性。从这段话可以看出,作者对通俗读物是宽容的,在大众文化发达的今天,这些肯定给了我们很好的慰藉——每个层次的阅读都有它存在的必要与合理性。

“当某一文学作品成功地发挥其作用时,快感和有用性这两个‘基调’不应该简单地共存,而应该交汇在一起。”作者提出了文学给人“高级的快感”,并且文学的有用性,它的严肃性和教育意义也是令人愉悦的。我认为这和“寓教于乐”有相似之处,文学给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正如培根的《谈读书》中提到,“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P36、“文学的各种价值产生于历代批评的积累过程之中,它们又反过来帮助我们理解这一过程。”“我们要研究某一艺术作品,就必须能够指出该作品在它自己那个时代的和以后历代的价值。一件艺术品既是‘永恒的’(即永久保有某种特质),又是‘历史的’(即经过有迹可循的发展过程)”。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之间的关系一直非常复杂,作者认为,必须防止虚假的相对主义和虚假的绝对主义,于是提出了“透视主义”。作者认为,应该把各种类型的文学看作一个在不同时代都在发展变化的整体,可以相互比较,而且充满着各种可能性。

P45、欧洲三大语系分组法:日耳曼语系文学、拉丁语系文学和斯拉夫语系文学。

第三部

P68、关于文学和传记,作者提出了三个观点,一,传记解释和阐明了诗歌的创作过程;二,主张研究传记的内在价值,把注意重心转移到人的个性方面去。三,把传记看作是一门科学或一门未来科学的材料,即艺术创作的心理学的材料。并认为只有第一点是和文学研究直接相关的。作者对根据作品撰写传记的可靠性提出质疑,并认为传记式的文学研究方法会妨碍对文学创作过程的正确理解。“与其说,文学作品体现一个作家的实际生活,不如说它体现作家的‘梦’;或者说,艺术品可以算是隐藏着作家真实面目的‘面具’或‘反自我’;还可以说,它是一副生活的图画,而画中的生活正是作家所要逃避开的。”“实际生活经验在作家心目中究竟是什么样子,取决于它们在文学上的可取程度,由于受到艺术传统和先验观念的左右,它们都发生了局部的变形”。

P76、“‘文学心理学’的含义可以指从心理学的角度,把作家当作一种类型和个体来研究,也可以指创作过程的研究,或者指对文学作品中所表现的心理学类型和法则的研究,最后,还可以指有关文学对读者的影响的研究(即读者心理学)”。“诗人是一个社会所认可的或推崇的白日梦者;他不必去改变自己耽于幻想的性格,而是要持续不断地幻想下去,并公开地发表自己的幻想”。

P93、在文学和社会中,作者提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批评家在研究文学与社会关系中的双重身分。“他们基于非文学性的政治和道德标准,从事评价性的‘判决式’的批评”。中国是现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的主导意识形态,在改革开放之前的作品中,‘马克思主义’这个词和我们的文学作品的评价紧密结合,现今随着文学理论的多元化,这个词汇没有历史中那样频繁,但我们还是可以看出它无处不在的影响。这一方面成为了中国文学作品和理论发展的瓶颈。

P165、描述和分析艺术品不同层面的方法。1)声音层面,谐音、节奏和格律;2)意义单元,它决定文学作品形式上的语言结构、风格与文体的规则;3)意象和隐喻,即所有文体风格中可表现诗的最核心的部分;4)象征和象征系统中诗的特殊“世界”;5)形式与技巧6)文学类型的性质问题;7)文学作品的评价;8)文学史的性质

P236、“小说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正如德语所说,是一种‘创作’的形式;就它的高级形式而言,它是史诗和戏剧这两种伟大文学形式的后裔”。中西文学历程中,小说的成熟都是比较晚的。猜想,一方面早期的书写工具比较简陋,诗歌比较精炼而得到发展;另一发面,如果后来居上的理论成立,小说与诗歌相比,也并非没有文化。

P237-239、“一部小说表现的现实,即它的对现实的幻觉,它那使读者产生一种仿佛在阅读生活本身的效果,并不必然是,也不主要地是环境上的、细节上的或日常事务上的现实。„„细节的逼真是制造幻觉的手段,但正如在《格列佛游记》中一样,它常被作为圈套用以引诱读者进入一些不可能有或不能置信的情境之中,这样的情境比起那偶然意义的真实来具有更深一层的‘现实的真实’。”从中可以看出,小说的引人入胜并不必要是描写现实,而是给读者营造逼真的感觉。

“无论在小说中还是在戏剧中,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都是文学的或文学加哲学的运动、传统和风格,浪漫主义和超现实主义也是如此。它们的区别并不在现实与幻觉之间,而在于对现实各持有不同的概念,对幻觉各有不同的模式而已。”

“伟大的小说家们都有一个自己的世界,人们可以从中看出这一世界和经验世界的部分重合,但是从它的自我连贯的可理解性来说它又是一个与经验世界不同的独特的世界,如特罗洛普笔下的州县和教堂城镇,哈代笔下的威赛克斯等。但有时却不是这样,如爱伦-坡笔下的可怖的城堡不在德国,也不在美国的弗吉尼亚州,而是在灵魂之中。狄更斯的世界可以被认为是伦敦,卡夫卡的世界是古老的布拉格;但是这两位小说家的世界完全是‘投射’出来的、创造出来的,而且富有创造性,因此,在经验世界中狄更斯的人物或卡夫卡的情境往往被认作典型,而其是否与现实一致的问题就显得无足轻重了。”

P244、“母题和技巧具有时代特征”

“在一部文艺作品中,母题形成必须能增加‘现实的幻觉’,即具有审美的作用。‘现实主义’的母题形成是一种艺术的技巧。在艺术中,‘好像是’比‘实在是’更为重要。”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小说也在不断发展,而小说的魅力就在于营造幻觉的真实。

“塑造人物最简单的方式是给人物命名。每一个‘称呼’都可以使人物变得生动活泼、栩栩如生和个性化。”作者在举例中提到了几种命名方法,比喻性的或类似比喻性的、拟声语调、文学中的引喻等,这和中国的小说的命名有些相似。因为我们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和熟悉程度有限,又因为翻译后的名字跟中国读者习惯不符,这方面的魅力在浅层次的阅读中是很难体会得到的。

P246、“‘扁平’的人物塑造方式,即某种静态的塑造人物的方式,只表现一个单一的性格特征,也就是只表现被视为人物身上占统治地位的或在社交中表现出的最明显的特征。这种方法可能导致人物的漫画化或抽象的理想化。„„‘圆整’的人物塑造方式,就象动态的塑造法一样,要求空间感和强调色彩;这种方法显然对塑造那些集中代表了小说的观点和兴趣的人物们的性格是有用的。因此,在使用这种方法时,也通常要结合‘扁平’的方法,来处理背景人物或‘合唱队’人物。”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本身并没有高下之分,“各谋其位”,都是需要的。

P248、“背景即环境;尤其是家庭内景,可以看作是对人物的转喻性的或隐喻性的表现”;“背景也可能是一个人的意志的表现。如果是一个自然背景,这背景就可能成为意志的投射。自我分析家艾米尔说,‘一片风景就是一种心理状态”;“背景又可以是庞大的决定力量,环境被视为某种物质的或社会的原因,个人对它是很少有控制力量的。在浪漫主义或现实主义的小说中,这种现象很常见,如果阅读小说中容易将其忽视,那么电影中的场景设置则是很好的例子。

P278、“当我们一次又一次地重新阅读一部作品并且认为我们‘每读一次都在其中发现了新的东西’时,我们通常所指的并不是发现了更多的同一种东西,而是指发现了新的层次上的意义,新的联想型式,即我们发现诗或小说是一种多层面的复合组织。”“在象荷马或莎士比亚的这些一直受人赞赏的文学作品中必然拥有某种‘多义性’,即它们的审美价值一定是如此的丰富和广泛,以致能在自己的结构中包含一种或更多种的能给予每一个后来的时代以高度满足的东西”。个人认为经典能够经得住时间的淘洗,必然具有极大的魅力。而人类社会不断发展,又给我们新的理解提供了可能性。

P303、“大多数文学史是依据政治变化进行分期的。这样,文学就被认为是完全由一个国家的政治或社会革命所决定。如何分期的问题也交给了政治和社会史学家去做,他们的分期方法通常总是毫无疑问地被采用。”这个问题,在中国五四至今的文学分期上也一直颇受争议。个人认为,传统的从政治变化分期具有一定合理性,因为一定时期的文学总会受到社会历史的影响,比如唐诗的分段,初唐、盛唐和晚唐,风格迥异。“存在即合理”,它存在有理由,而它受到争议也必然有缘由。个人认为,这个问题被提出,一是文学的发展,作为一个庞大的学科,需要有自己的话语权;二是学术争鸣的需要。在《文学理论》中,作者提出“不应该把文学视为仅仅是人类政治、社会或甚至是理智发展史的消极反映或摹本。因此,文学分期应该纯粹按照文学的标准来制定。”个人认为,这个观点的出发点是好的,但目前仅仅只能在理论上赢得市场,而真正实现却很困难。

带“„„”的部分是读书摘抄,其他的是自己阅读的一些想法。虽然理论是我们深层次阅读的必要条件,但是自己对理论的认真阅读一直没能深入下去。可能在理论阅读的时候,总感觉自己太渺小。在阅读中碰到经常听老师讲的词汇还好,如果只是听过一次或根本没有听过,就会非常忐忑。但能读下来一本理论的书,还是非常开心,仿佛比阅读文本更充实。

文学理论给我们深入理解作品提供了指南针,但实际学习中,就会发现,文学作品像白雪公主一样令人喜爱,而理论则会成为令人讨厌的王后,硬着头皮仔细欣赏,才会发现她的美。

=

下载04年川大文论(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04年川大文论(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西方文论讲稿

    • 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开始出现于30年代,四五十年代达到创作高峰。 • 狄更斯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狄更斯 • 全名:查尔斯·狄更斯• 出身贫寒,自学成才 • 代表作......

    寒假实践文论

    过年佳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家家户户都拿出家里面得好茶来招待朋友亲戚,我则是特别喜欢茶香,茶味,茶之色。所以我就以了解茶为我的调查目标研究了家乡周围的茶道以及茶得种类......

    文论专题课程教学大纲

    文论专题课程教学大纲 中央电大教务处 教学管理科 2008年03月19日 第一部分 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性质、教学目的和任务 “文论专题”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

    中国古代文论笔记

    中国古代文论笔记学习第一、先秦时期:(一)先秦“诗言志”的提出最早见于《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朱自清在他的《〈诗言志辨〉序》中,认为这是中国历代诗论......

    西方文论五篇范文

    西方文论 1. 善本身Goodness。苏格拉底的论辩是要揭示真理,而最终的真理则在于"善本身"。这里的关键在于对"本身"、即"普遍性"的关注,亚里士多德认为:"苏格拉底„„对'完善人格......

    马克思主义文论考试题[范文]

    1.《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阐述了哪些重要的文艺理论问题? ①文艺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是为工农兵的。②文艺要在普及基础上提高,在提高指导下普及。③文艺来源于生活,......

    书评文论[大全5篇]

    [书评文论]人面已老,桃花正艳-格非《人面桃花》 格非的《人面桃花》据说是倾十年之功的作品。文字大气、细腻,有传统的风格,内涵深沉。 有评论说他的这部书让人忍不住想一口气......

    中国古代文论学说

    1.诗言志:2 .《论语》的“兴、观、群、怨”说3.《论语》的“思无邪”说4 .《论语》“诗可以怨”说4《论语》的“尽善尽美”说5“乐而不淫,哀而不伤”6文质彬彬7.孟子的“以意逆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