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工业园区建设的调研报告
剑河县工业园区
建设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
为进一步全面详细地了解我县工业园区建设情况和,为县委、县政府进一步抓好工业园区建设提供决策参考。现将我县工业园区建设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对策建议等有关工作汇报如下:
一、工业园区建设情况
1、园区规划编制情况
⑴《剑河县工业聚集区总体规划》已于2月16日经州级专家组评审通过,目前正在装订中,将于近期出成果。⑵完成对屯州工业聚集区和南明工业聚集区地形测绘工作,并编制了《黔东循环经济工业基地发展补充规划环评报告书》和《黔东循环经济工业区发展补充规划(剑河功能区)》技术规划,现正在测评之中,力争在今年7月底完成评审。⑶岑松片工业园区(2平方公里)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已经落实格尼国际咨询机构-广州市格力咨询有限公司具体负责编制,当前已出初稿,初稿正在进行审核中,预计7月底全面完成详细规划设计。⑷根据《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黔东南州省级开发区扩区申报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州人民政府办发电[2011]98号)文件精神,我县将贵州省黔东循环经济工业区剑河县屯州工业园区2平方公里与黔东5县一起上报省人民政府,申报为省级经济开发区,目前申报工作已经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图纸绘制、土地利用方案及选址意见书,现正在装订成文本向省级申报。
2、园区建设情况
剑河县工业园区2004年开始建设建设第一期工程屯州工业园区以来,县政府经过银行贷款和政府财政投资融资方式先后投资
3917万元收储土地362亩和修建基础设施,基本完成“五通一坪”工作,目前有12家企业落户在园区内。以后打算:一是在土地收储方面,今后两年内,县政府在自筹资金0.5亿元的基础上,由剑河县国资公司担保,再向银行贷款2.5亿元,共计3亿元用于收储工业园区规划内2平方公里的土地;二是在项目建设方面,今年又申报了供水工程、垃圾填埋场工程、剑河县屯州服务中心项目以及工业区亮化、绿化等基础投资项目工程;三是在项目建设和工业技术改进、项目续建方面,完成绿野活性炭厂、剑白香猪厂、老蔡牛肉有限公司、欧泰林化厂等企业的技改和续建工作,天利达鞋业有限公司第一期工程已于今年4月份竣工,现已投产使用,兴旺鞋业正在建设中,目前机械设备都已经购齐,等待厂房竣工,将于10月份投产;四是基础设施方面,基础设施项目相关申报材料都已经向上级相关单位及部门上报,正等待审批以便实施。
二、园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基础设施跟不上,项目落地难。由于缺乏建设资金,目前,园区仅在原屯州工业园区362亩土地上建设道路硬化、供排水、供电、移动通讯、有线电视等基础设施,但都还没有搞好路灯、绿化等设施建设,而这部分土地已被落户企业用完。再加上园区将扩建到2平方公里(近期发展目标),而扩建部分的土地收储难上加难。2011年以来,我县引进产业项目11家,只有兴旺鞋业一家企业落地园区,别的都在等待或观望能否有土地落户。
2、企业个数少,生产规模小,经济总量不高。我县除去规模以上企业后,目前我县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上500万元的只有剑景水电开发公司、欧泰林化公司、剑白香猪厂等7家,而规模以上企业只有剑河县供电局、剑河县忠信建材公司、剑河县昌兴木业公司等3家,因而我县经济总量跟不上。
3、园区管理体制有待健全,软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一是由于没有单独建制的工业区管委会(目前由工信办兼管)和独立的办公场所,缺乏行政调控能力,造成工业园区无法独立开展业务工作,快捷的园区工作运行机制没有形成,园区项目从立项到建成,程序复杂,手续报批“一站式”办理并未从根本上实现,县里出台的优惠政策并未得到真正的落实。二是园区发展的核心工作是招商引资,但目前还未建立起一套系统化、制度化的长效招商引资机制,招商力度大,但是引进产业项目少、措施不力,全社会、全方位、经常性的工业招商引资氛围还没形成。
4、园区目前发展困难重重,从而无法保证园区的发展后劲。一是由于县级财力十分有限,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屯州工业规划区服务中心、垃圾填埋场、公租房、污水处理厂、供水工程扩建等基础设施工程启动困难。二是园区近期工业园规划的土地收储和实现“五通一平”及其它基础设施配套资金大,而投入仅仅依靠县财政的单一投入,资金明显不足,是无法保障园区发展需要的。
三、下一步工作措施
为确保我县与州政府签订的2011年工业规模以上工业调度目标7000万元以上、工业投资达到5亿元以上、10个以上新建项目开工建设、7个工业技改、续建项目按期完成、园区行政服务平台年底投入使用等各项目标管理责任状的完成和我县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35%,2015年达到19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5%,2015年达到7亿元以上目标的实现,建议在巩固2010年基础的同时,急需拟采取以下工作措施:
(一)长远规划与近期建设并重。一是加强与黔东循环经济管委会和相关规划资质单位的工作对接,力争在8月份完成《黔东循环经济工业基地发展补充规划环评报告书》以及《黔东循环
经济工业区发展补充规划(剑河功能区)》的评审和8月底前完成工业园区控制性详规等工作。二是加大土地报批力度,力争屯州2平方公里工业聚集区用地指标得到报批,为项目落地争取更大空间。三是加大对屯州工业聚集区第一期362亩已批用地的细化使用,确保2011年所有生产性、非生产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用地。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招商项目奠定基础。按照“大规划、大建设、大投入”的原则,大力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建立多元化长效投入机制。园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县财政纳入年度预算,城建每年可列支一部分资金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场地出租、标准厂房租赁收益、园区企业年上交税收留成部分用于园区发展,逐步实现以园养园。二是争取省州相关部门的支持,采取发改委、工业、建设、交通、环保、水利等项目集中申报、资金捆绑使的方式抓好屯州工业规划区服务中心及配套设施新建项目、屯州工业园区垃圾填埋场新建项目、屯州工业规划区公租房新建项目和屯州工业规划区污水处理厂新建项目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三是争取省州的支持启动南明工业集聚区至三穗—天柱高速接口二级公路建设项目进入省州今年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盘子。
(三)细化招商任务,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以项目促发展。落实县乡重点项目包联和现场办公制度,以招大商、上大项目为主,力争每年落地项目不少于10个,总投资不低于5亿元。在园区工业项目投资上,重点抓好建设鞋类、中药材加工、电子产品加工、木制家私和办公用品、装饰石板材、山野菜加工、白香猪系列产品加工、木制智力开发玩具生产等较为成熟的招商引资项目,以解决我县园区工业项目自身投入不足的瓶颈。
(四)加快项目建设进程,促进经济总量增长。为解决我县当前工业经济指标增长泛力的问题,重点要抓好今年的续建、技
改项目,使其尽快投产,促进经济总量的提升。一是加强与省州发改、工信、环保等部门的工作对接,抓好剑河县年产60万吨熟料粉磨站和剑河县忠信建材有限公司年产60万吨水泥续建项目的生产许可,确保上马投产。二是继续推进年产120万双的休闲运动鞋的生产加工、年产30万件木制智能玩具的生产加工和年10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等新建项目的服务推进工作,确保项目落地建设。三是加大企业技改扶持力度。争取省、州技改资金和利用县级工业发展基金,鼓励、支持、帮助翁萨酒厂、活性炭厂、欧泰林化公司、剑白香猪公司和老蔡食品公司等企业挖掘发展潜能,进行技改扩容,力争使进入园区企业都能做大做强。促进县域工业经济总量增长。
(五)优化行业,加强整合。为确保2011年州政府安排的规模企业实现增加值7000万元以上目标,将我县2010年的8家木材加工企业进行优化整合上报。整合调度分解情况为:剑河县供电局实现增加值1200万元;剑河县昌兴木业有限公司实现增加值1750万元;剑河县忠信建材有限公司实现增加值2050万元。
(六)将我县工业区融入全省工业区的总体规划,申报为省级工业聚集区,作为全省总盘子进行调度,以寻求在政策上得到省州优先倾斜,推动上大项目、促进大发展,充分发挥我县工业区的作用。
(七)建立融资体系,拓展融资渠道。一是政府要根据园区规划,运用财税、土地储备等手段,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实现园区的滚动式开发。二是要量入为出,适当收缩战线,制定稳妥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三是要树立“经营园区”的理念,探索市场化运作新模式、新路子,转变以政府行为为主的开发观念,鼓励支持企业、个人积极投资参与工业园区的建设和经营。四是要积极跟踪研究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认真做好准备,争取
国家对园区基础设施和产业发展的支持。五是积极引导企业通过参股入股、民间资金入注等形式建立小额贷款公司和设立融资性担保机构,拓宽园区的融资渠道,实现园企共赢。
四、抓好我县工业园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今年、县委县政府将工业园区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年初进行了安排部署,明确提出要切实加快屯州工业园区建设,并做好2平方公里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土地收储工作。目前,我县工业园区建设工作正处在起步阶段。对如何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建议完善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要保持高度统一的思想。建设工业园区是全县的一件大事,各级各部门领导必须在思想上有高度的统一。首先,县四大班子的主要领导要有决心有信心,形成一致共识;其次,各相关部门要积极的行动,特别是在园区建设申报“五通一平”及建设等基础设施方面都要给予全力支持。同时要有工作的紧迫感,要紧抓国家在贷款、贴息项目申报等方面的机遇,形成一盘棋。
2、确立园区管理人员及建设办公设施。屯州工业区建设以来,一是园区管理委员会工作人员都是由工信办派人轮流值班,没有专职人员负责具体办公,使其许多服务跟不上;二是园区没有独立的办公室,现在仅有的一间10个平方的办公室都是租借剑河县老蔡食品有限公司的厂房。
3、要开辟切实有效的投资渠道。从我县的实际出发,按照“共建共享”的原则,要建立政府、企业、项目配套等多方共同参与的资金筹措体系,保障园区的顺利开发建设。一是县政府通过各种渠道协调筹措园区建设资金,保证园区基础公用设施的建设;二是通过以土地臵换、资金扶持等方式,积极引导各入园企业参与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三是积极申报争取园区建设扶贫配套资金;四是积极争取中央、省、州等关于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的财政扶持资金或财政贴息贷款。
剑河县工业信息办公室
二〇一一年七月十九日
第二篇:工业园区建设调研报告
遵照县委的部署,结合审议县政府工业园区建设情况报告的需要,7月上旬,县人大常委会组织人员对县工业园区的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并于7月下旬前往璧山、荣昌、忠县等地考察学习。现将调研考察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工业园区建设现状
自2006年1月县工业园区批准设立以来,特别是2007年3月园区管委会成立以来,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并强力推进园区建设,制定出台了《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的意见》、《促进工业企业向园区集聚发展的通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以园区为载体带动全县工业投入大幅增长,多年来“工业强县”的口号变成了实实在在的行动。园区管委会等县乡有关部门克服困难,忘我工作,实现园区征地拆迁、场平基建、招商引资和企业入驻同步快速推进,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是园区征地拆迁较为顺利。南宾工业园区1.89平方公里启动区征地基本结束,完成征地2080亩;签订房屋拆迁协议214户,占应拆房屋239户的 89.5%。拓展区中2平方公里的土地丈量、实物勘测等前期工作有序开展。
二是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进展较快。启动区现已完成基建投资1.96亿元,竣工场平工程12个,园区内道路、电力、通讯、供排水等设施基本达到企业入驻需求;1.8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即将建成投入使用,科技孵化楼已面向社会招商;3.5万平方米安居工程已基本建成3万平方米。
三是入园企业渐成规模。现已累计入园企业35家,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28亿元,建成厂房11.7万平方米(其中南宾工业园区入园企业24家,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44亿元)。园区投产企业20家,解决就业1000余人。在建企业11家,主要包括电解锌、沃特矿业、火电、复合肥、氧化铁、中药饮片等项目。待建企业4家,其中升达地板即将开工建设。
四是“一区三园”协调推进。除南宾工业园外,西沱临港工业园、龙潭有色金属园均有较大项目落地,带动全县工业投入提速提档。
二、我县工业园区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一)认识尚未统一,配合不够默契
(二)建设资金断链,园区运行受阻
(三)土地指标紧张,项目推进困难
(四)区位劣势明显,引资到位较少
(五)体制机制不顺,办事效率不高
三、对发展我县工业园区的建议
(一)统一认识,形成抢抓机遇大办园区的强大合力
纵观世界各国和我国沿海地区,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由于历史及区位的原因,我县传统农业至今仍占相当大的比重,农业产业获得了几个全国第一,但并没有改变民贫县穷的面貌。同时,第三产业在我县尚处于培育起步阶段,多年强力推进的特色旅游业仍然举步维艰。要想加快发展,唯一的出路还是工业。发展工业如果继续走“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老路,既浪费资源又破坏环境,量小质弱,无法抵御市场风险。唯有发挥园区“要素集聚、产业集群、服务集成”的优势,才能走通走活“工业强县”之路。
在新一轮的产业大转移中,沿海发达地区加工贸易企业向内地梯度转移、主城“退二进三”企业向“两翼”转移;同时,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和全市半年经济工作会提出了许多含金量非常高的有利于区县园区发展的政策措施,这些都为我县园区建设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但企业梯度转移不可能持续多年,市委市政府的政策也不可能直接送上门,如果不主动承接相当数量且形成产业链的转移企业,不主动争取市委市政府和市级部门的支持,我们就会坐失良机,石柱的发展就会滞后。当前,至关重要的是要在全县上下强化“工业强县”意识,坚定“以园兴工”信念,以“先干不评论、先试不议论、时间作结论”的创新精神,全力打造园区,为石柱工业经济的兴起打下坚实基础。建议在全县开展“工业强县”大讨论活动,统一广大干部职工的思想,为园区建设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真正形成“石柱的希望在工业,石柱的难点在工业,再难也要办工业”的共识。
(二)解放思想,突破陈规实现园区跨越式发展
“思想大解放,园区大发展”,园区建设的规模和速度很大程度取决于思想解放的程度,思想解放表现在敢不敢于突破陈规旧习,开拓创新。只有敢闯、敢干、敢试,敢于突破“条条”、“框框”、“本本”,才能加快园区发展。常委会考察所到区县的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
一是要敢于让利企业。一些同志担心我县入园企业享受的优惠政策是不是过多,4万元甚至1万元一亩的地价是不是太低,收取的税费是不是太少。殊不知区位条件比我们好的地方都有实行零地价和零收费的。璧山县与中国奥康集团联合打造西部鞋都,奥康集团用地2200多亩,位置紧靠璧山县城城南,完成“七通一平”后每亩土地出让金为3000元,而奥康年创税只有1000多万元,按当时璧山县城的商业用地拍卖价折算,用奥康的税收去偿还土地价款,需要300年的时间才能平衡。但在奥康集团的引领下,目前西部鞋城在全国已有较大影响,整个鞋业年创税7000多万元,100多家企业用工1万人以上,工人月均工资超过1800元,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奥康的成功,使市内外企业普遍看好璧山的投资环境。目前,长安、宗申、力帆等知名企业纷纷落户璧山或在璧加工重要零部件。同处渝西的荣昌则出台了入园企业不收取县级行政事业费的“零收费”制,吸引大批企业到荣投资,2007年其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在渝西地区排名第二。璧山、荣昌的快速发展除区位比我们好之外,敢于让利企业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二是要敢于举债建设。我市工业基础较好的区县大都靠举债建设,涪陵区欠债20多亿元,渝中区欠债30多亿元。市委在《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决定》中,市政府在全市工业经济工作会等各种会议场合,都提出要帮助渝东北、渝东南各区县融资建设工业园区,其实质也是帮助区县贷款。我们应敢于举债建设园区,从中长期贷款入手,力争多融贷资金,尽快用于园区“七通一平”建设。现在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是,如果大规模举债,园区到底多少年能收回投资,实现平衡。经县园区管委会测算,启动区1.89平方公里完成“七通一平”共需资金35000万元,到2012年实现最大规模后每平方公里产出25亿元,按此计算的投资回报期限为13年。据了解,投资回报的平衡点在上海为10年左右,重庆则相对长一些,璧山、荣昌等基础较好的地方为12年左右。这样的投资平衡测算是指园区靠税收等直接收入与投入之间相比较得出的结论,常委会考察所到的区县都认为不能这样算,还必须算园区产生的社会效益和间接的经济效益。南宾工业园区除了税收,它还能有效扩大县城规模;有效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带动农产品基地建设和农民增收;有效扩大就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和降低城镇失业率等,所带来的效益是多方面的。
三是要敢于储地用地。要承接大项目或产业集群项目,就必须加大园区土地征用和整治储备,完善好基础设施,筑巢引凤,使前来考察的企业愿意投资。璧山、荣昌等区县除积极向上争取用地指标外,还解放思想敢于用地。荣昌县今年计划用地4000亩,上半年争取到位指标1000亩,实际征地拆迁8000亩。他们的体会是,只要做好了群众工作,安置好拆迁户,就可以早用地多用地。
四是要敢于创新机制。目前,阻碍区县园区发展的体制机制性障碍还很多。要实现园区快速发展,不打破障碍、创新机制显然不行。在企业审批方面,荣昌实行了“授权”办理,在园区内设立了四个职能分局,一个办证服务大厅,每年各职能部门将一部分审批序号留给园区,由园区自行在服务大厅一次性办结,不用再跑到各局审批。只要企业基本要件齐全,他们可以一天内办结,尽管如此,他们认为还不够快,在浙江昆山等沿海地区,只要企业达到“三符合”(符合产业结构、符合规划、符合环保要求),就可以先干再逐步完善手续。此外,行政事业性收费实行“零费制”、土地指标先用后争取等等做法,都无不与他们灵活创新的体制机制有关。
(三)拓宽渠道,集中各种资金投入园区建设
除了县财政先期投入3000万元用于场平外,我县园区建设主要依靠融资,县政府作为投资主体,对融资部分承担了相当的债务风险。如按目前的运行模式,要大力发展园区,就必须大幅度提高举债数额,所带来的风险较之渝西的区县会更高。因为我们的用地条件差(山地多、平坝少),征地拆迁加整治成本每亩需21万元左右,加上水电气讯等投资,每平方公里在3亿元以上。南宾工业园区8平方公里拓展区,须在短时期内融资20多亿元,这是我县财力所不能及的。即使有足够的资金来源,我县也不能提供相应的担保资产。因此,必须拓宽投资渠道,增强融资能力。在拓宽投资渠道方面,一是可以借鉴璧山、荣昌、忠县的经验,责成县级部门向上争取项目资金用于园区建设:水务部门运用城镇供水工程等项目资金投入园区解决供水问题,交通部门争取路网建设资金解决园区道路建设问题,市政部门争取市政设施建设资金解决园区内道路硬化油化问题等等。二是按县委〔2007〕34号文件规定,天然气、电力、通讯等公用事业部门,要从企业增量扩容的需要考虑,积极铺设园区管网,以减轻园区“七通一平”的建设资金压力,降低政府的负债风险。三是在拓展区内规划30%左右的综合用地,实行招标拍卖,“以商补工”收回资金缓解融资压力。在增强融资能力方面,关键是做大现有资产存量。建议在县城规划区内尽力多征多储国有土地资源,以储备的城镇国有土地进行融资,提高承接吸纳贷款的能力。
(四)转变观念,积极争取用地指标满足园区建设需要
目前,我县无论是发展工业园区,还是城镇扩容,都需要大量土地指标。而国家的大政策是把好土地闸门,对基层用地设置了很高的门槛。沿海发达地区和我市较发达区县,在上世纪末就认识到土地对于一个地方发展的重要意义,囤积了不少可供开发的土地。我县长期以来强调“管好土地”而忽视了“用好土地”,结果导致我县土地储备严重不足,成为制约园区发展的主要瓶颈。市委三届三次会议明确提出帮助渝东北、渝东南的16个区县建立特色工业园区,同时近几年我县运用市上批准实施的土地整治工程,每年提供了几千亩的土地利用指标,从实现占补平衡角度讲,我县也应适当多享受一些土地指标。因此,采取多种形式,策划包装好项目,争取更多的用地指标是政府各部门,特别是国土部门的重要任务。建议我县每年为下一年储备可用土地指标2000亩以上,以保证园区建设的顺利推进。
(五)创新机制,调整完善园区管委会职能职责和办事程序
一是适当调整园区管委会运作模式。对园区“企业运作、封闭运行、独立核算、自求平衡、滚动发展”的运行模式作出调整,使之适应新形势下多元化投入资金、多主体开展建设的需要。二是适当调整园区管委会管理职能。建议对园区松绑减压,不再承担招商引资任务,征地拆迁主要交由园区所在乡镇和县国土部门负责,水电气讯等公益事业和交通等基础设施交相关部门负责。同时,强化园区审批服务职能,使之更好服务入园企业。三是调整行政事业性收费标准。实行县级行政事业性费用“零收费”制度,上级部门收取部分由县财政上缴,中介收费采取中介单位由园区推荐,企业自主选择并承担费用,园区代办的方式进行。四是调整企业审批办证程序。可以借鉴荣昌的做法,实行授权委托、集中办证,由职能部门留出部分审批文号直接授权园区办理。或者借鉴忠县的做法实行限时办结,不能因为部门的原因贻误建设进度和入园企业的生产经营。五是完善拆迁安置机制。可在城区较好位置统建居民小区,完善服务功能,最大限度满足拆迁户的合法利益,在此前提下对个别阻碍建设的钉子户依法实行强拆。
(六)严格管理,维护园区良好建设秩序
一是拟定入园企业基本条件标准。入园企业必须数质并举,注重环保和社会效益。引进项目要结合本地资源,突出特色、优势和重点,坚持“四不要”,即无税的不要,污染大的不要,实力弱的不要,劳动密集且附加值低的不要。二是加强园区土地管理。由政府出台《工业园区土地管理办法》,对不按协议投资投产的用地依法予以收回,禁止“跑马圈地”。三是建立完善入园企业退出机制。设立规范的退出标准,避免不必要的经济纠纷。四是加强园区审计监督。责成审计部门按期审计园区资金使用情况,确保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五是明确政府职能部门工作任务以利考核。如国土部门应争取到位的用地指标,规划部门应完成的园区规划面积和项目,交通、水务、市政等部门投入园区的争资立项任务等等,都应在相关部门的年初目标任务中加以明确,年底严格考核兑现。
(七)加强领导,健全园区决策议事机制
一是成立由县上主要领导负责的高层次议事决策机构,每季度召开一次例会,研究决定园区建设的重大事项,制定解决疑难问题的硬性措施,明确部门和单位为园区建设排忧解难的任务。二是建立由有关部门组成的一个月召开一次的园区工作协调会制度,负责园区工作的具体协调和事务办理。三是建立园区企业主与服务机构负责人的对话制度,不定期听取企业的工作建议、意见,现场解决有关问题。
第三篇:关于街道工业园区建设的调研报告
近期,通过对区XX工业园区的全面深入调查,找出了目前园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并针对这些问题和矛盾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意见与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概述如下:
一、街道工业园区建设呈现的几个特点
近年来,XX街道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取得明显成效。全街投资建设的工业园区共有6个,其中广场工业园、三里工业园、熊咀工业园、一宫工业园、广建工业园5个工业园区已建成投入使用,广场科技创业园正在筹建中。6个工业园区计划总投资3.5亿元,规划用地约600亩,目前,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6亿元,建成园区面积385亩,引进工业项目35个,引进资金3.3亿元,其中引进投资过千万元项目14个,过5000万元项目2个,建成投产工业企业23家。园区经济在街道发展越来越快,主要呈现六个方面特点。
一是园区规模逐步增大。街道先后建设的三里工业园、一宫工业园、广建工业园、熊咀工业园、广场工业园5个工业园区,规模一个比一个大,特别是2008年兴建的广场工业园,占地达到200亩,引进企业投资总额达到1.72亿元以上。同时,即将动工的广场科技创业园的面积和投资规模更大。由此可见,街道园区建设规模呈逐步扩大之势。
二是园区功能逐步增强。已建成的5个工业园区,全部实现了水、电、路、话、网络“五通”,完全具备企业入驻条件。如广场工业园,厂房全部是标准化厂房,办公、住宿、仓储用房一应俱全,整个园区实现了硬化、亮化、绿化,园区功能十分完备。
三是入园企业逐步增多。随着各种优惠政策的出台和措施的落实,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资者看重这块热土。截止目前,园区新引进工业项目20多个,新引进项目个数占入园项目总数的70%。预计今年园区工业企业将达到40多家。
四是园区规模企业发展逐步增快。2008年,园区规模工业企业达到8家,是2005年的4倍。今年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望达到13家。
五是入园企业高科技含量不断提升。目前,园区新引进工业项目20多家中有9家是高新技术企业,其中有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
六是社会贡献逐步增加。从税收上看,2008年园区实现税收478万元,分别是2005、2006、2007年增长67%、48%、23%,对财政收入的贡献份额逐年提高。从社区集体增收上看,2008年社区集体从园区获取租金收入415万元,占集体纯收入总额的22%,分别比2005年、2006年、2007年新增收入391万元、241万元、160万元,园区对社区集体增收的总计贡献份额年均提高23个百分点。从安置就业上看,园区目前就业人员达到1000多人,其中,2008年新增就业人员400多人,仅社区在园区就业居民就达300多人。
二、街道工业园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篇:关于街道工业园区建设的调研报告范文
近期,通过对区XX工业园区的全面深入调查,找出了目前园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矛盾,并针对这些问题和矛盾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了相应的意见与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概述如下:
一、街道工业园区建设呈现的几个特点
近年来,XX街道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取得明显成效。全街投资建设的工业园区共有6个,其中广场工业园、三里工业园、熊咀工业园、一宫工业园、广建工业园5个工业园区已建成投入使用,广场科技创业园正在筹建中。6个工业园区计划总投资3.5亿元,规划用地约600亩,目前,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6亿元,建成园区面积385亩,引进工业项目35个,引进资金3.3亿元,其中引进投资过千万元项目14个,过5000万元项目2个,建成投产工业企业23家。园区经济在街道发展越来越快,主要呈现六个方面特点。
一是园区规模逐步增大。街道先后建设的三里工业园、一宫工业园、广建工业园、熊咀工业园、广场工业园5个工业园区,规模一个比一个大,特别是2008年兴建的广场工业园,占地达到200亩,引进企业投资总额达到1.72亿元以上。同时,即将动工的广场科技创业园的面积和投资规模更大。由此可见,街道园区建设规模呈逐步扩大之势。
二是园区功能逐步增强。已建成的5个工业园区,全部实现了水、电、路、话、网络“五通”,完全具备企业入驻条件。如广场工业园,厂房全部是标准化厂房,办公、住宿、仓储用房一应俱全,整个园区实现了硬化、亮化、绿化,园区功能十分完备。
三是入园企业逐步增多。随着各种优惠政策的出台和措施的落实,越来越多的企业投资者看重这块热土。截止目前,园区新引进工业项目20多个,新引进项目个数占入园项目总数的70%。预计今年园区工业企业将达到40多家。
四是园区规模企业发展逐步增快。2008年,园区规模工业企业达到8家,是2005年的4倍。今年园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望达到13家。
五是入园企业高科技含量不断提升。目前,园区新引进工业项目20多家中有9家是高新技术企业,其中有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
六是社会贡献逐步增加。从税收上看,2008年园区实现税收478万元,分别是2005、2006、2007年增长67%、48%、23%,对财政收入的贡献份额逐年提高。从社区集体增收上看,2008年社区集体从园区获取租金收入415万元,占集体纯收入总额的22%,分别比2005年、2006年、2007年新增收入391万元、241万元、160万元,园区对社区集体增收的总计贡献份额年均提高23个百分点。从安置就业上看,园区目前就业人员达到1000多人,其中,2008年新增就业人员400多人,仅社区在园区就业居民就达300多人。
二、街道工业园区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抗风险能力不强。从现有的工业园区情况看,高新技术企业所占份额较小。机械加工、电子、农产品加工是目前园区主要产业,由于产业和产品的特色尚未形成,产品层次偏低、市场竞争力弱;园区专业化水平不高,企业与企业之间产业联系度不高,互补性不强,导致园内企业既无协作配套关系,又不能形成“簇群”效应,弱化了园区整体竞争力,导致企业抗风险能力不强。
2、资金融通渠道不畅。无论是园区前期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入园企业维持生产经营和扩大再生产,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由于政策性扶持力度小而且慢,企业的融资渠道没有得到有效拓宽。
3、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由于街道五个工业园区起步较晚,起点不高,布局上处于散、小状况,整体功能上还不健全,加上体制、机制和思想观念的原因,有的企业没有相应的人、财、物、信息、技术等配套资源,缺乏先进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经验;有的企业满足于现状,不愿承受企业自主创新可能带来的风险,不愿加大技术创新的投入;有的入园企业在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和各职能之间没有良性互动,园区整体发展水平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三、关于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的思考
1、加强对工业园区的领导和管理。一是要加强对工业园区建设的领导。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要继续把支持和发展工业园区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结合街道实际,完善相应的政策、制度和措施,及时处理和引导好工业园区建设与城镇化及环境保护的关系。二是要加强对工业园区的管理。
2、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一是要加快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政府服务经济发展的职能,加大工作力度,确保道路、供水、供电、城市交通、通讯、有线电视等配套设施与园区建设同步,使企业有良好的发展空间。二是要抓好广场科技创业园项目的启动和建设。督促项目主体尽快落实资金,实实在在搞好启动前期准备工作,加快在建项目的建设进度,促进在建项目尽快竣工投产。三是要加大园区招商引资力度。建立完善的招商网络,创新招商方式,提高招商引资的水平;加强与外地大企业的战略合作,嫁接一批大项目,新上一批好项目,力争全年新上工业重点项目5个以上。
3、优化工业园区发展环境。一是要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生产要素协调,改善融资环境,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经营需求,尽力克服资金、电力、运输等瓶颈因素对企业发展的制约。同时,要积极为企业发展提供创业指导、技术支持、人才培训等全方位服务。二是要实行客商“绿卡”保护制度。对各类入园投资企业业主及高级管理人员颁发投资保护“绿卡”,对持卡人员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予以重点保护;在就医、子女就学等方面予以优先照顾。三是要完善联系会议制度。
4、打造特色工业园区。一是要做好产业定位。各工业园区应从实际出发,根据区域特点和特色产业发展的特点,开辟新区,大气魄、大手笔,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几个上规模、上档次的精品园区,在讲求园区工业经济规模总量的同时,做好园区的产业定位。二是要积极开发上游产品。围绕提高产品加工业发展水平,做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第五篇:关于工业园区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工业园区建设的调研报告
2007年4月18日至21日,政协贾来熙副主席带领部分政协委员对我市工业园区及三工镇、大西渠镇、二六工镇工业小区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同时考察了石河子市、米东新区、乌市头屯河区工业园区。期间市委副书记、政协主席李玉旭同志,政协党组书记、副主席王玉生同志参加了部分调研和座谈。
昌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在1992年创办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基础上,于2000年6月30日经自治区批准成立的一家省级高新技术开发区。2004年,面对国家清理整顿开发区和土地严管政策的现实,在州市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实现了和昌吉工业园的合并,对两个园区的土地、政策、信息、人才等资源进行了整合。高新区有建成区和新区两个部分组成,建成区面积11.42平方公里,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新区规划面积34平方公里。目前高新区内有各类企业242家,其中工业企业78家,新区入驻企业24家,初步形成了聚脂切片、人造板、番茄酱、麦趣尔食品、新奥果汁、医药保健品、专用面粉等一批知名品牌产品。乡镇工业小区除市上确定的榆树沟、大西渠、三工、六工等四个乡镇工业小区外,各乡镇也都形成了一定的经济区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通过调研委员们认为:昌吉高新区(包括建成区和新区)自建区以来为昌吉市招商引资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近两年来在市委、政府的支持下,园区的建设更是突飞猛进,建成区在不断完善,新区也已初具规模;乡镇建设工业小区的思路日益清晰,目标明确,措施得力,自主发展的积极性在不断提高;招商引资的氛围浓厚,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干部的共识,正由被动招商向自主招商转变,由政府招商向社会招商转变,由盲目招商向选择招商转变;项目的选择性在增强,储备量在增大,各乡镇都有一定量的项目储备,基本做到了既有建设项目,又有洽谈项目,更有储备的项目,为园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结合调研考察期间委员们就如何进一步推动工业园区的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转变观念,理清思路,科学定位。
只要思想通了,工作就能成为自觉的行动;只要观念转了,工作就能不断创新提升;只要思路清了,工作就能有序扎实推进。在石河子考察期间委员们深深为他们的认真研究、客观分析、超前思维、准确定位、诚信做人、用心做事所感动。石河子开发区是1992年自治区批准成立,1996年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在短短的十几年间已发展为拥有企业510家的颇具规模的开发区。究其成功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们在深刻研究分析了自己在全疆、西部、乃至全国所拥有的优劣因素,确立了“资源依据,市场导向”的发展战略,紧盯中亚市场,以基地辐射市场,紧紧围绕石油化工、纺织品产业、乳业、现代农业装备等四大支柱产业,本着结构合理化、环境生态化、产业集群化的思路,突出低成本、高集中、掌控上游产业、延长产业链、发挥聚集效益。目前四大支柱产业链达48.6亿元,占园区经济总量的91%。应当说,思路超前、定位准确是石河子工业园区成功发展的原因之一。我市的工业园区起步早,但发展的速度、规模与所处的地缘优势还是有一定的差距的。因此要不断转变观念、理清思路、科学定位,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重点突破。
建设开发区就是要引导生产要素向园区聚集,以优化全市工业布局,实现工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因而园区的建设、项目的入驻就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为形成一区多园、一园一产的园区集群化、产业化打好基础,着力培养园区的项目承接力和增值转化力。
工业园区在建立之初,也是在探索之中,以引进项目、启动园区为首任,对产业区域的规划、布局考虑的不是十分细致,这也是受多方原因制约的。但是,随着园区企业量的增加,行业在不断扩展,企业类型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我市园区已有工业门类涉及到食品、化工、建材、生物工程、环保和机电等领域。不同的工业门类要求有不同的发展和生产环境,如食品、化工就相互排斥,高精项目就需要远离污染企业(区域),而同类产业在一起就可能产生互补,形成不断延伸的产业链,实现规模效应,滚动发展。因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特别是树立一盘棋的思想对昌吉高新区和乡镇工业小区统一规划应是今后园区发展首要考虑的要素。头屯河区工业园已开始着手将本园区的化工企业有计划地向新园区化工区搬迁,逐步形成一园一产,各具特色。同时,园区的前期建设需要有大批的资金投入。目前各乡镇建设工业小区的积极性高涨,并正在实施当中,更凸现出资金的短缺。头屯河区从一开始就采取集中财力,分步推进,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入驻园区的企业已开始反哺园区自身建设,而石河子开发区已步入依靠自身力量解决一些具体问题的良性发展轨道。
建议:
1、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土地使用总体规划和环境保护的要求,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思想,依据各园、区资源的优势,区位优势,结合产业发展的特点和要求,将高新区和各乡镇工业小区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形成各园、区发展的重点和特色,严格按园区产业布局合理安排项目。
2、加强高新区自身布局规划,突出规划的前瞻性、战略性和操作性,为保证高新区规划建设的整体性,应尽快协调将803基地和水利厅农场收回并交高新区管理,以便统一做好七通一平和绿化等前期基础设施建设,使项目的落地有一个良好的硬件环境。同时要把已确定的四个工业小区的建设纳入全市的统一规划中,一并指导实施。否则各自为政,既使财力分散,又可能出现重复建设,影响总体规划的实施。
3、对高新区和乡镇工业小区要准确定位,突出产业链的衔接和延伸,向环境生态化和产业集群化发展。
4、集中财力,依据规划,统筹安排,重点突破,高标准、高要求地分步实施,特别是新区要坚持建成一块,发展一块,避免遍地开花。
三、围绕中心,协力合作,突出招商。
园区的建设既是城市发展、产业布局的需要,也为招商引资搭建了平台。招商引资本身就是一种发展理念,是一种从更高层面上调整经济结构、实现资源最大优化、达到引资方投资方双赢的方式。招商引资就要充分依据所拥有的资源、环境、市场、人力等优势,借外力发展当地经济,推动经济格局的多元化和优势资源合理有序的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目前招商引资的浓厚氛围已经形成,并已成为各级领导干部的共识。但在具体实施上仍存在各自为
政、无序竞争的现象,甚至为一个项目落户本区域而相互拆台,破坏了招商引资的有序建立,同时也为项目落户园区人为地设置了障碍,不利于园区的整体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缺乏总体规划布局而淡化了大局意识和发展意识,为完成招商引资任务而不惜一切代价。
为此建议:
1、坚定地以市委、政府确立的六大支柱产业为中心,按照规划布局合理有序的统筹招商引资项目。达到在科学定位的基础上,有侧重、有目标、有选择地招商。
2、根据州党委提出的“六进”工作思路,坚持项目进园区、园区进产业、产业进规划的要求,各乡镇、各部门招商引资项目应按规划统筹安排,依产业布局有序进入各园区,使园区按布局形成规模发展。建议出台政策明确各行业入园区后的任务界定、跟踪服务、税收分成等内容,形成社会招商、布局合理、统一入园、责任利益相称的协力合作招商引资格局,克服本位主义,树立招商入园一盘棋的意识。
四、落实政策,健全制度,加强服务。
近年来,昌吉市对招商引资的各项优惠政策陆续完善出台,办事程序日趋规范,服务项目不断细化。但在具体运作中,企业仍感到不尽人意的现象不时出现,服务质量、服务水平在个别部门还表现的不够充分,办事难、效率低的现象时有发生;在园区的建设方面硬件建设稳步推进,但以人为本的理念还没有得到明显的体现,入驻园区的企业感到员工的生活、文化、交通等还难以得到妥善解决;乡镇工业小区建设的政策还不够明朗,筹措资金靠自身发展还有一定难度。
建议:
1、对已经制定的优惠政策要坚决兑现,对已出台的各项工作制度和办事程序要认真加以落实。
2、一企一策、跟踪服务的措施要明细,应借鉴外地的有效做法,工作人员要靠上去、贴上去,定人定责,协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3、建议对土地出让金根据所处区位确定适度比例予以返还,由各园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缓解资金不足,发挥建设园区的优势。
4、对园区的生活环境一次性解决有很大难度,建议能否先解决企业反映较为集中的公交车问题,一是调剂解决乌奎高速公路下行线的公交车;二是调剂解决由市区至高新区(新区)的公交车问题,使入园企业的员工有一个较为顺捷的交通线路。
5、榆树沟收费站已成为制约高新区发展的瓶颈,企业反响极大,在从根本上协调解决的前提下,首先要协调解决落户园区企业的生产车和生活车的过路月票或通行证问题,以适度减轻企业成本和由此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