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手术室护士的自我防护
浅谈手术室护士的自我防护
胡蓉 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卫生管理学的不断深入,范围的不断扩大,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不断上升,医院的消毒隔离越来越受到重视。手术室,作为一个特殊的科室,目前已被列入医院的高危易感染科室。其工作性质决定着手术室护士必须要面对一定的职业危害,如致病微生物的侵袭、化学有害物质的污染及意外伤害等。现就以下几个方面结合实际工作,谈一谈手术室护士的自身防护。
一、危害因素
1、化学因素 日常工作中使用的各种化学消毒剂,如过氧乙酸、甲醛、消毒一次性用品的环氧乙烷及每天浸泡器械的戊二醛等挥发出的气味以及术中使用电刀所产生的气体等弥散于手术间的空气中,污染工作环境。这些有害气体直接影响着手术室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它可刺激人体呼吸道,引起支气管炎、哮喘,并对人的皮肤粘膜、眼睛、胃肠道及神经系统等产生不良影响。
2、物理机械因素及意外伤害 手术室电器较多,使用时出现故障,易发生电击伤。用紫外线进行消毒,出现机械故障须进行维修时,通过接触可对皮肤粘膜,眼睛等产生危害。手术中,长时间的噪音刺激,如使用电刀、负压吸引器、空调等,可使护士出现失眠、头痛、精力不集中等神经衰弱症状。术前输液,术中传递器械时不慎被锐利器械、刀、针割伤、刺伤的机会较多,易引起感染。
3、病原微生物的侵袭 手术室护士每天工作中都有可能接触到各种患者呼吸道、血液、分泌物、渗出物等致病微生物的侵袭。如乙型肝炎、艾滋病等疾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办法彻底根治,但却能通过输血、注射、手术等来进行传播,给人类带来极大危害。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997年报道,有52例医务人员由于工作中接触到艾滋病病毒阳性的血液而发生感染的,其中有45例是由于被刺破皮肤而感染的。当这些患者因其他疾病需要手术时,手术室就成了这些疾病传播的直接场所。病人在术中使用的器械、敷料等是其主要的传播途径。其中,乙肝病毒(HBV)就是存在于手术室内主要的致病微生物之一。
4、高度集中,加班加点更是常事,所以手术室医护人员患溃疡病、心脏病的发生率较一般人群高。另外,护士手术中长时间站立,走动,易引起下肢静脉曲张,慢性腰腿痛等。
二、防护措施
1、化学因素的防护 工作中应严格掌握各种化学消毒剂的有效浓度,并戴帽子、口罩、一次性手套,必要时戴眼镜,避免直接接触。取放消毒物品时要及时将容器盖盖好,防止气体挥发污染环境。如不慎将消毒剂溅入眼内或皮肤上,应立即用清水反复冲洗,尽量减少化学消毒剂对皮肤粘膜的损害。
2、物理机械因素及意外伤害的防护 手术室护士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使用电器,同时制定安全管理措施,掌握一定的用电常识,发生故障及时维修,保证设备完好;使用紫外线消毒时,如出现故障,进行维修时,应戴眼镜及防护面罩,避免皮肤、眼睛直接暴露在紫外线灯光下,引起眼和皮肤过敏;工作中,应选择性能好、噪音小的电器设备,尽可能把噪音降到最低限度。另外,手术室护士在紧张的工作之余,要多安排户外活动,以保证工作中有一个良好的精神状态;手术室护士在术前输液、术中传递器械时,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谨慎操作。若不慎被针、刀片及锐利器械刺破,应立即挤出血液,用碘伏消毒,更换手套,必要时换岗。
3、微生物因素的防护 这里主要是对乙肝病毒的防护。据报道,护士患乙肝的机会要 1
高于常人2~4倍,手术室护士感染机会更大。对微生物因素的有效防护应做到以下几点:
(1)工作时应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对于择期手术的病人,术前应做好乙肝五项的检查,如为阳性,应在通知单上注明,并安排指定手术间。手术室护士术前应做好准备工作,减少术中参观人员,术中尽量使用一次性用品,便于术后焚烧。配合手术的人员如皮肤有破损者,尽量不参加此类手术,此手术用具在未经消毒处理前不得随意搬到其他手术间。(2)参加手术人员,一律戴一次性口罩、帽子、手术衣,穿隔离衣,戴无菌手套,术中所用的脏纱布、纱垫等可放在一个塑料袋内,以便术后处理。术前输液,术中传递器械时,应谨慎操作,避免被针、刀片及锐利器械刺伤皮肤,一旦发生,应立即将伤口处的血液挤出,用3%碘伏消毒,再注射乙肝疫苗。(3)术后用过的污染器械,遵循消毒―清洗―再消毒的原则,防止水源污染。先浸泡在2.5%的“84”消毒液中,30min后用清水清洗干净,擦干,再送高压消毒。吸引瓶用消毒剂浸泡30min后倾倒,再清洗。手术室被污染的区域,如器械台、托盘、脚蹬、手术床、地面等均用0.5%的“84”消毒液擦拭,血压计、听诊器等放入熏箱消毒。术后废弃的物品用黑色垃圾袋装好,并作白色标记,做终末消毒处理。术中使用的一次性用品,用后一律焚烧。手术间用紫外线灯消毒后,用纯中药熏蒸密闭6~12h后,开窗通风换气。未用的物品,须重新高压灭菌后方可再用。(4)手术完毕,相关人员脱下隔离衣、手术衣、手套、鞋套等,离开手术间,进行淋浴。
4、其他因素的防护 在工作中要努力钻研业务,提高业务技能,调整情绪,保持心态平衡。工作之余要适当参加健康娱乐的文体活动,减轻生理、心理压力,提高肌体免疫力。如果手术时间过长,术中可在原地活动双脚。在进行护理操作时,应遵循节力原则,养成良好的姿势和习惯,减轻身体疲劳,提高工作效率。
因此,手术室护士在工作中,要提高防护意识,加强自身保护措施,保持身心健康,不断提高身体素质,业务素质和护理质量,以适应现代医学和护理学科的不断发展。2
第二篇:手术室护士的自我防护和措施
【摘要】 随着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新的化学物及高新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带来了新的职业危害,手术室特殊的工作环境与工作性质使其成为职业损伤的高危科室。[1]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生理、物理、化学及病毒感染等各种因素可对护士健康构成威胁。所以重视和加强手术室护理工作者的职业安全及自我保护;采取相应的措施,杜绝或减少职业病的发生,确保护士身心健康。
【关键词】 手术室护理;危害因素;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12-0360-02
手术室护理工作环境中的各种有害因素如锐器伤、放射线、化学消毒剂、麻醉气体等的存在对手术室工作人员造成潜在的健康威胁。手术室护士的特殊工作性质如进食不规律、注意力高度集中、长时间站立或走动等使其成为职业损害的高危群体,使护士的身心健康受到影响。为了提高手术室护士身心健康,对手术室各种潜在危害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1.手术室常见危害因素分析
1.1 医源性病毒感染
手术室护士常年与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羊水的接触,以及意外被锐器扎伤。都可能使手术室护士感染细菌和病毒。
1.2 化学性危害
随着高频电刀、骨科常用的骨水泥及其他手术电动工具在手术中的广泛运用,使手术烟雾也越来越多。这些手术烟雾含有多种有害化学成分、活性病毒、活性细胞、非活性颗粒、可诱导突变的物质等。[2]手术室是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尽管层流净化系统正常运作,但空气中仍弥漫着各种低浓度的挥发性物质如乙醇类、碘伏等,化学灭菌剂如甲醛、戊二醛、含氯消毒液等,吸入性麻醉剂如异氟醚、废气(CO2)等,它们以气雾状或分子形式漂浮与空气中,引起皮肤黏膜,呼吸道及神经系统的损害。空气消毒使用的臭氧对空气的污染会刺激人体的眼、黏膜和肺组织引起疾病的发生。
1.3 辐射危害
手术室的辐射多来源C型臂X光定位照片和心电监护仪,手术室护士常暴露于小剂量放射环境中,应警惕白细胞减少、不良生育等职业性损伤。小剂量暴露及长时间接触会因蓄积而致癌、致畸。1.4 噪音和触电
手术室各种监护仪、电刀、吸引器、电钻、空调、推器械车等噪音均可影响工作人员的内分泌、听觉系统的生理变化,长时间在噪音环境中工作可出现头痛、失眠、听 力下降、血压升高等症状,手术室的电器非常多,引起触电的原因有操作不当,吸引器损坏漏电,电插座接触不良,线路老化,无安全用电知识等,有时能给医护人 员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5 手术室超负荷工作强高及心理危害
洗手护士经常超时站立,不能按时进食,易产生下肢淤血、低血糖甚至造成下肢静脉曲张、胃溃疡。护士,长期处于应急状态,如果长期下去,超过机体的调节能力,则可产生焦虑、抑郁等紧张情绪或出现其他病理征象。
2.防护措施
2.1 加强院内感染知识培训与感控管理
加强院内感染知识的培训与感控管理,做好标准预防、医院要重视手术室护士的身体健康。对其进行定期体检。护士在进行各项穿刺操作时应集中注意力,尽量避免针头的分离与重套,规范摆置手术器械台,如手术刀、剪、缝针等锐利器械须放在弯盘内进行传递,并且使用后放在固定位置,手术刀片的安装和拆卸必须用持针器,术中及时撤去手术台上不必要的锐利器械,术后处理锐器时,应格外小心,应放置在专门的锐器盒中,不要随意丢弃,防止意外刺伤。
2.2 辐射的控制
术中需行X线透视的手术应安排专用手术间,要穿戴防护用具,尽量减少摄片次数,尽量减少暴露时间,除必需人员外,其余人员可暂避室外,护士长要合理排班以减少个人接受射线的几率和射线量,孕期和哺乳期护士暂不参加此类手术。使用铅屏风进行防护可减少对人体的危害。
2.3 噪音的控制
正确认识噪声对人体的危害,采用防噪声措施,合理布局,如使用中央空调、中心吸引等,及时淘汰陈旧的设备,选用噪声小、性能好的仪器设备,使用中的仪器尽量 调低音量,暂不用的仪器及时关闭,定时检查和维修发生噪声的设备,必要时上润滑剂,手术间内保持安静,防止或减轻噪声污染,做到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
2.4 化学性危害因素的防护
护士配置使用消毒剂时要戴上防护手套和口罩,避免直接接触,熟悉化学制剂的配置方法及注意事项,室内安装空气净化装置,每天定时通风,定时检测空气质量,盛 装的容器严密加盖,以减少消毒液挥发对人体产生的影响,标本要放入密封的标本袋内。手术室护士要提高防污意识,减少污染源的产生,定期检测麻醉机的密闭性,麻醉机应增加排污管道,管道出口应加装过滤装置,减少 排出气体的毒害性。手术烟雾可利用负压吸引系统来减少手术人员的吸入。
2.5 手术室护士要加强体育锻炼
除急症手术外。术前对手术所需时间要有一个充分估计,尽可能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3],保证必要的睡眠,加强体能锻炼,增强身体素质。
3.结论
手术室护理工作由于其工作特殊性。存在很多职业危害因素,给护士带来了很多职业不良影响,潜在的职业隐患,已引起医疗人员的高度重视。要认真分析危害因素,采取确实可行的防护措施,增强护理工作者的自我防范意识。加强护士保健,把手术室护理工作危害减少或降低到最小,从而保护手术室护理工作者的健康。
总之,医院管理者应高度重视手术室护士职业防护问题,制订可行的科学的管理方法。手术室护士在工作中面临影响健康的多种因素,首先要从观念上加强自身防护意识,制定切合医院实际情况的各种防护措施。在工作中严格执行防护制度,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意外伤害的发生,避免手术室护士的职业性危害与感染,维护了手术室护士的身心健康,从而保证了护理质量。
【参考文献】
[1] 魏革.手术室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4:221
[2] 王于蓝.手术室护理工作的职业危害与防护对策[J]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3):96-97
[3] 王庆梅.新编手术室护理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357.
第三篇: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自我防护对策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及自我防护对策
内容摘要:职业环境与人体的健康有着密切关系手术室的环境对手术室护士的健康有着极其重要影响。相对于其他临床科室而言,环境封闭存在有害因素特别是环境污染的危害因素,且由于长时间、连续的工作,使手术室护士成高危群体。另外,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各种先进仪器设备、高科技产品、各种抗肿瘤药物及消毒剂等被手术室广泛使用。
关键词:职业危害 物理危害 化学危害 生理危害 对策
职业环境与人体的健康有着密切关系手术室的环境对手术室护士的健康有着极其重要影响。相对于其他临床科室而言,环境封闭存在有害因素特别是环境污染的危害因素,且由于长时间、连续的工作,使手术室护士成高危群体。另外,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各种先进仪器设备、高科技产品、各种抗肿瘤药物及消毒剂等被手术室广泛使用。因此,针对危害手术室护士的身体健康的因素不断增加的现象,如何增强手术室护士的自我防护,减轻有害因素对自身的危害,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手术室存在的职业性危害
1、生物性危害手术室护士在护理工作中,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和体液,被病毒、细菌、支原体、霉菌和真菌等微生物引起感染的机率为增加。据资料显示11.7%的手术室工作人员存在意外血接触,诸如器械护士传递锐利器械时意外遭受针刺伤,刀割伤以及污血溅到破损的皮肤或眼睛里。而血接触造成感染的概率为:乙肝2%~40%,丙肝3%~10%,爱滋病(AIDS)0.2%~0.5%。乙肝病的致病性强,般0.004ul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
1.2化学性危害手术室的工作环境相对封闭,空气流动性较差,工作期间接触化学消毒剂的时间长、种类多、使用频率高。
1.2.1 甲醛是常用的化学消毒剂,易挥发气体,对人体有一定的刺激、致敏、致突变及致癌作用。据报道,甲醛浓度超过0.6mg/m 3,即可引起流泪,咽部不适及疼痛,并可出现恶心、呕吐、气喘,如果长期接触低剂量的甲醛可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月经紊乱,染色体异常及肝脏损害。
1.2.2 2%戍二醛一般用于器械的消毒、灭菌,溅到皮肤上有强烈的刺激性,特别是长期暴露在空气中易引起胸闷、头痛、皮肤过敏等症状。
1.2.3 环氧乙烷本品因用于不耐高温的医疗用品灭菌效果好而广泛使用,但残留在医疗物品上的环氧乙烷对人体有害。如不彻底排放,可以刺激眼和呼吸道,可致癌,引起流产;吸入过量的环氧乙烷气体可引起呕吐,意识障碍等急性中毒症状,皮肤若直接接触其液体可致烧伤和冻伤。1.2.4 臭氧用于手术间空气消毒,是眼和肺最危险的刺激之一。易引起头晕、恶心等症状,长期接触可致肺气肿和肺组织纤维化。
1.2.5 抗肿瘤药随着肿瘤外科的发展,越来越多抗癌药用于手术中,往往在局部或全身用药。苯类药物在使用时可通过皮肤和呼吸道进入人体,损害人体正常白细胞,易出现白细胞下降、月经不正常、脱发等症状。还可通过胎盘运转,孕期职业接触抗癌药可造成胚胎或胎儿宫内接触,此外,对生殖功能亦有不良影响。
1.3 物理环境性危害
1.3.1 由于新技术、新业务的开展,在手术室内使用电子仪器越来越多,有触电、灼伤等危险因素的存在。骨科手术内固定器械的使用广泛,为病人安全常在术中定位照片,手术室护士受到X线照射机会增多,长期接触X线可致癌或胎儿畸形等放射性损害。
1.3.2 麻醉机排出的废气,主要是安氟醚,异氟醚等的代谢产物。另外还有术中使用电刀、双极电凝时产生的烟雾,腔镜手术中二氧化碳泄漏,关节臵换术中骨水泥释放的气体等。长时间呼吸诸多有毒气体,可引起人头痛、注意力不集中、应变能力差、心情烦躁等。
1.3.3 噪声污染手术室内噪音来自于使用各种监护仪、麻醉机、电刀、电锯、吸引器和器械车轮的摩擦发生的噪音。手术室平均噪音应是60~65分贝,但常达90分贝[4],是8h内允许的最高水平。噪音可引起机体的应激反应,包括心理反应和生理反应,二者同时发生,且互为因果。常可导致反应迟钝、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和焦虑、恐惧、愤怒或抑郁等情绪变化。
1.4 生理性危害
1.4.1 因从事手术室护理工作,长期超时站立,可致下肢静脉血流回流不畅,易生下肢淤血,甚至可造成下肢静脉曲张。长期不规律就餐,易引起胃部病变。
1.4.2 协助医生给病人摆放和/或维护各种体位是手术室护士一项经常性体力劳动,加上长期奔走造成肌肉关节损伤;另外,搬动较重器械易引起肌肉拉伤和腰肌劳损。
1.4.3 在整手术过程中,器械护士术中全神贯注于手术的配合,上身倾,颈部偏转,相对固定在20°~80°,术野离器械护士越远,颈部偏角越大,长时间的固定姿势极易使肌肉、肌腱疲劳,受累的有斜方肌、颈类肌等,这些肌群长时间张弛失调造成局部血液循环不良,形成组织水肿,渗出或增生,严重的可压迫椎动脉和脊神经根导致颈椎病的发生[5]。
1.5 心理社会性危害
1.5.1 护理工作与法律的关系手术室护理工作中难免存在或潜在差错或纠纷问题和隐患的袭扰。如:接错病人,手术部位搞错,器械或敷料遗留于病人体腔等[6]。一旦发生医疗纠纷,不但影响正常的医疗秩序,而且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
1.5.2 手术室护士每天所面临的工作性质具有高危、高风险、高强度、无规律性,加之家庭对护理工作的不理解以及经济、子女问题等,造成工作和生活不协调,长期处于此环境中易造成严重心理压力。
二、自我防护对策 1 生物性危害的防护
1.1 术前认真查阅病人病历,对有特异性感染者应作特别记录。
1.2 做好自检,如工作人员有皮肤破损暂不参加特异性感染手术,尽量避免与病人皮肤、粘膜等损伤部位或体液直接接触。操作时应戴口罩、帽子和双层手套。
1.3 防止针头、刀片或锐利器械损伤。在手术全程操作中,传递手术刀、穿刺针头等锐利器械应臵于弯盘内,不可直接传递,避免误伤任何一方。如在工作中不慎被刺伤,应立即挤出少量血液,用0.5%碘伏处理伤口,尽早检测抗体,并依据免疫状态及抗体水平采取相应处理措施,如接种疫苗等。
1.4 术中尽量使用一次性用物。手术完毕分类处理有关防止交叉感染物品,针头、刀片放入回收盒内。一次性用物用0.5%365液浸泡、毁形。丢弃物品装入黑袋送焚化炉焚烧,手术间进行终末消毒。
2.化学性危害的防护
2.1 用甲醛消毒、灭菌时熏箱门一定要关好,以防泄漏。取放物品时先看准放臵位臵再操作,动作迅速、准确。为减少开启熏箱次,可由夜班护士根据当日上午手术次数集中开启夹取,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来降低空气中甲醛浓度。
2.2 接触2%戍二醛应戴口罩、手套,防止溅入眼内和腐蚀双手及减少吸入。消毒灭菌时,容器要加盖,尽量减少在空气中暴露时间。合理使用化学消毒剂,缩小化学消毒剂的使用范围。加强化学消毒剂的使用及储藏的管理,以安全、有效为原则。
2.3 环氧乙烷灭菌效果好,尤其还用于一次性用品灭菌,应设有专用的房间和排放有毒物质装臵系统,为了安全性,灭菌后须将物品按规定放臵一段时间再用。
2.4 臭氧发生器换为定时自动开关的新一代空气消毒机—三氧消毒杀菌机,可以弥补紫外线、化学药物及熏蒸法的缺陷,特别是灭活速度快,消毒率高。开机过程中工作人员应避免进入被消毒区域,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可臵层流手术室。
2.5 配臵抗肿瘤药,应戴好口罩、帽子、手套,开启安瓿时应防止划伤手;配制溶液时应防止药物溢出。操作完毕后及时洗手,治疗台用湿布擦拭。物理性危害的防护
3.1 C型臂由专人操作,使用时注意距离防护和时间防护。无法回避的医护人员应穿好铅衣,其他人员尽量避开射线范围,在病人病情许可情况下可暂避室外。参加人员进行登记,次数均摊,避免身体短期大剂量集中接受X线照射。
3.2 重视麻醉废气的排放管理,建立良好的排放系统,使用密闭性良好的麻醉机减少泄漏。根据麻醉种类及手术的分类安排手术间。合理安排孕期护士工作。吸引管道应跟着电刀走,避免烟雾在局部过高。关节臵换手术更换为非骨水泥材料;腹腔镜手术,严格检查气腹机与二氧化碳容器及衔接处,防止二氧化碳泄漏。
3.3 为防止或减轻噪声污染,尽量做到操作准确、轻柔。对于陈旧性、噪音大的仪器设备尽量淘汰,使用噪音小、功能好的新仪器、新设备。定期检查器械车,使用润滑剂加强保养。吸引器应做到即用即开,各种监护仪器音量大小适宜。保持室内安静,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对话,做到走路轻、说话轻、操作轻。生理性危害防护
4.1 工作中应重视姿式自我调节,尽量避免被动操作,可两腿交替支撑身体,以促进血液循环,适度放松减轻静脉淤血。平时加强锻炼,减少静脉曲张发生。传递器械用物时,颈部与身体同时转动。平时加强腰背肌及颈部运动,预防颈椎病及腰背积累性损伤。合理、安排巡回手术和上台次数;手术时间过长时,可由巡回护士与器械护士调换位臵,以缓解疲劳与紧张心理,亦便于有规律进餐,但应做好台上物品交班。
4.2 熟悉手术类别及程序,充分准备用物,减少奔跑次数。协助病人摆放体位时应请医生配合,减少体力消耗。心理社会性危害的防护
5.1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严格执行各项查对制度,严格执行保护性医疗制度,保证抢救器械的完好率,这样既保护病人的利益又保护自身的利益。
5.2 加强心理训练,完善工作制度,改善客观工作环境及工作待遇,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正确对待工作压力。同事间真情相处,缓解心理压力。手术结束后,尽快地从紧张的工作环境中解脱出来,合理安排休息,娱乐身心,使工作和生活节奏有张有弛。
三、小结
手术室护士的职业性危害与自身防护,是一个引以为关注的课题。笔者就相关问题作了以上阐述,针对手术室存在的环境危害,特别是化学性、机械性及法律纠纷带来的压力等提出讨论,并提出相应措施。通过加强规范操作,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增强法律意识,保护手术室护士的身心健康。目前,部分医院对手术室客观存在的职业性危害认识不足,在如何防护上未引起足够重视,这种现状亟待改变。
参考文献 吴红梅.手术室护士的自身防护及环境污染的控制.临床护理杂志,2001,4(5):42.2 王英姿.浅谈手术室护士的损害因素及防护措施.现代医药卫生,2003,19(5):611.3 薛岚,徐波,谢栓辉.护士职业接触抗癌药对自身DNA损害的观察.中华护理杂志,2001,36(5):359-360.4 樊波,贾鹏云.手术室的噪音污染及预防.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3,12(1):63.5 赖海燕.手术室护士应注意预防颈椎病.中华护理杂志,2001,36(2):139.6 刘凤云.手术室护理质量管理与法律意识的关系.南方护理学报,2003,10(1):73.
第四篇:手术室护士自身防护的综述
手术室护士自身防护的综述
【摘要】现代手术室处于多种有害因子之中,由于工作特殊需要,手术室护士连续工作在密闭环境中,且长时间保持颈椎屈位站立,注意力高度集中,进食不规律,各种化学药物和高新技术的临床应用,以及频繁地接触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使得从事手术室专业护士成为高危群体。因此,如何充分做好手术室护士工作中的自身防护,确保护士身 心健康十分重要。针对手术室护士身心危害因素及自身防护问题进行探讨,以加强手术室护士防护意识,做到及时有效地采取相应的防护对策。
【关键词】手术室护士防护进展
由于手术室工作繁重、紧张、无规律的特点,加上各种因素的制约,使手术室护士的身心健康受到影响。若不注意个人防护容易造成职业性损害(Occupational injures OI),OI严重威胁着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将国内外OI最新进展情况综述如下:
一、手术室常见的危害因素 1.1理化性方面的因素1.1.1各种气体及化学剂;1.1.2电离辐射;1.1.3抗肿瘤药物; 1.1.4噪声。1.2 生物性方面的因素:手术室护士因其特殊的工作环境,难免接触病人的血液、分泌物、呕吐 物、体液及来自病人的多种致病微生物,故受感染机会多。手术配合中使用的锐利器械较多,如:刀、剪、针、传递频繁,极易误伤自己和他人。若不注意个人防护,造成自身感染,还会成为传播媒介。最具威胁的感染性疾病是乙肝、丙肝和艾滋病,它们通过血液传播的效率最高,一次即可感染。综上所述,手术室护士的职业性危害因素包括了生物的、化学的、物理的和社会的因素,如何针对上述危险因素进行防护,防护的对策显得尤为重要。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结合具体情况,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
二、1理化因素的防范2.1.1污染气体和消毒剂的防范; 2.1.2电离辐射的防护;
2.1.3抗肿瘤药物的防范;2.1.4噪声的防范。2.2生物因素的防范;2.3心理、生理因素的预防:心理疲劳是发生各种护理 差错最危险的隐患
三、研究方向和展望对文献的分析发现,手术室护士自我防护的研究在国内并不匮乏,但研究的范围相当局限,研 究的方法以经验和体力为主。近年来虽然有了一定数量的相关性研究,但以实验方法来研究 手术室护士的防护问题还未见报道。手术室护士的防护问题应引起社会,特别是医疗管理部门的足够重视。
参考文献
[1]言樱、马晓军.浅谈现代手术室危害因素的预防.中华护理杂志,1998.33(6):35 1
[2]单礼合、赵泌、李新运.临床用药须知[M].北京:中国医学科技出 版社,1996:533
[3]程月娥、叶志霞.手术室的麻醉废气污染与防护[J ].中华护理杂志,2001.36(8):626
[4]罗洪.医院的环境污染与防护[J ].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0.19(10):450
[5]戴青梅、王立英、刘素英.医护人员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
[6]崔虹.护士的职业危害(一).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7.8(3):53
第五篇: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及自身防护
手术室护士职业危害及自身防护
【摘要】目的:提高手术室护士对职业危害因素的认识,保证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安全。方法:通过临床观察及查阅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结果: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害共有7种,并提出相应的防护措施及制定可行的、科学的管理方法。结论:手术室护士通过加强防护知识和技巧的学习,树立自我保护意识,规范操作,确保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
【关键词】手术室;职业危害;自身防护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新的化学物质及高科技技术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致使手术室工作人员长期工作在空气污染、生物感染、电离辐射、心理危害的环境里。同时手术室还有常备的各种化学制剂、挥发性麻醉剂、锐利的手术器材等多种不利因素,使得从事本专业的护士成为高危群体。因此,如何充分做好护士日常工作中的职业防护十分重要。本文就手术室护士的职业危险因素进行临床观察及文献归纳总结,并提出防护性措施。1 手术室常见的职业危险因素
1.1 感染因素 我国是乙肝、丙肝感染高发区,手术室护士直接接触病人开放的伤口、血液和体液。由于锐器损伤、污血溅到皮肤和眼睛,很容易被乙肝、丙肝和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一次性感染。0.004 mL污染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IV污染的锐器刺伤后感染率为0.3 %,HCV污染的锐器刺伤后感染机率为1.8 %[1]。
1.2 护士的工作姿势、站立时间 专家已证实护士的工作姿势与能量消耗有一定关系,与疲劳也有一定关系[2]。手术室的护士经常需快步行走,搬运器械包和敷料包,处理各种器械和重物。洗手护士需长时间站立,有时连续站立6.5小时/天或更长,巡回护士均用240步/分钟的急速行走工作,累计时间4小时/天或以上。护士由于负重引起脊柱损伤,腰骶部疼痛的发生率为8.4 %,护士因站立时间过长导致下肢静脉曲张的发生明显高于其他人群
[3]。
1.3 麻醉气体的不良影响 手术室护士每日工作的环境中存在低浓度挥发性化学消毒剂和残余吸入麻醉药,某些吸入麻醉药物如氨氟醚、笑气及乙醚等,吸入人体后经一定的时间才能排出,长期暴露于微量麻醉废气污染的环境中,有引起流产、胎儿畸形和生育能力降低的可能[4]。
1.4 噪声的危害 手术室的噪音包括电钻、电刀、负压吸引器、麻醉机、血压检测系统等。长时间在噪音环境中工作,可出现头痛、失眠、听力下降、血压升高等症状,还可使人烦躁、精力分散,工作容易出现差错[5]。
1.5 消毒灭菌剂的影响 手术室常用的消毒灭菌剂有甲醛、过氧乙酸、戊二醛、含氯消毒液,不加防护的长期接触可导致气促、头痛、接触性皮炎、鼻炎、关节病、哮喘、记忆力障碍、注意力不集中以及生殖系统疾病[6]。
1.6 X射线的影响 随着骨科新手术的开展,手术中使用C-臂机越来越多。少量多次接触X射线会导致护理人员机体损伤(白细胞减少、不良生育、放射病等)[7]。
1.7 生理、心理因素 手术室工作紧张,思想高度集中,加班加点是常事,遇有重、急症及复杂手术、抢救等更加明显,尤其是夜班护士,要独立完成繁重的工作。造成护士心情焦虑、精神紧张。护理人员有情绪疲溃感的占59.1 %,无成就感的占53.2 %,明显高于国内常模33 %。手术室护士的自身防护
2.1 感染因素的防护 熟练掌握锐利器械的操作技术,传递手术刀、剪时,不能直接用手,要用弯盘传递。正确选择掰安瓿的方法,使用硬质锐器收集盒,锐器盒的使用可使针刺伤的发生率降低50 %[8]。手术室护士应主动接受关于乙肝、丙肝、HIV的知识,同时要了解和掌握手术病人的病情,对已确诊携带感染因素的患者应加强防护。对急诊或未确诊病人一律按阳性对待,接触有感染血液或体液时均应有个人保护装置。如污血不慎溅落到眼睛里或皮肤上应立即冲洗。另外洗手和戴手套是最有效的防护措施。
2.2 合理安排工作时间 注意合理安排和适当调整洗手和巡回工作的次数,既要保证工作的连续性,又要注意缓解护士因工作姿势带来的身心疲劳,注意节约体力和能量,减少无效劳动。打破护士工作的班次,实行弹性工作制,根据次日手术情况,合理调整,灵活安排人员。既保证手术的安全配合,也为安排工作提供更宽松、更有利的条件。
2.3 污染气体的处理 改善手术室通风设备,保证通风良好,将每个麻醉机的废气连接管通至室外,防止麻醉气体在手术室内蓄积。装有抽吸装置,定期抽吸。术前提醒麻醉师检查麻醉机的密闭性,减少药液散发在空气中。
免费论文下载中心 http://
2.4 噪音的防护 在工作中尽量减少噪音,操作迅速、轻柔,陈旧落后产生噪声大的设备尽量淘汰,引进仪器时要考虑到环保因素。手术过程中不许谈论与手术无关的事,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为医务人员和病人共同创造一个整洁、清新、安静的手术环境。
2.5 消毒剂使用管理 从戊二醛消毒液取出浸泡的器械后立即将盖子盖好,并用无菌生理盐水冲净,取用戊二醛熏箱内物品时尽量一次取完,有条件时用H2O2等离子体灭菌器或者用环氧乙烷灭菌。接触含氯消毒液及甲醛时,必须戴上防护手套,注意勿泼翻。
2.6 X射线的管理 术中需要行X线透视及使用C型臂进行X线摄片的手术,安排在固定的手术间,上台前必须穿好铅衣,情况允许下可暂时回避,尽量避免身体照射,合理安排人员,避免短期内接受大剂量X线照射。孕期护士避免接触X线。
2.7 调整护士的工作强度 由两名夜班护士承担的繁重的手术准备工作分摊给当日白班的6名护士,大大降低了夜班护士的集中工作强度。我们还坚持了每日14点30分后更换洗手护士下台休整的做法,工作效率有了提高。针对以往器械护士准备次日手术,费时、费力、压力大的情况,医生有时还不甚满意,我们制定了一套器械准备常规卡,使护士准备次日手术器械心中有数,减少盲目性和随意性,减轻了护士在时间和精神上的压力。3 小结
为了进一步规范护理工作,加强法制化管理,国家先后颁布实施了《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等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尤其是国务院刚刚颁布实施的《护士条例》明确了护士的权益,规范了护士的行为,进一步完善了职业防护策略和措施,对于积极依法保障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起到了促进作用,护理人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应认真学习并加以贯彻落实,不断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加强自我防护,确保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
【参考文献】
[1] 戴青梅,王立英,刘素云.医护人员职业性损伤的危险因素及预防对策[J].中华护理杂志,2002,37(7):532-534.[2] 贺锋洲 摘.护士工作姿势与能量消耗及疲劳关系[J].国外医学.医院管理分册,1994,(4):18.[3] 李映兰,罗贞.护士职业安全的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67-68.[4] 程月娥,叶志霞.手术室的麻醉废气污染与防护[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8):626.[5] 魏继承.手术室及ICU环境的噪声污染[J].国外医学.麻醉与复苏分册,1996,17(5):311-312.[6] 杨玉莲,陈玉平.护士面临的职业危害[J].国外医学.护理分册,2000,19(9):434-435.[7] 艾秀琴.医务人员职业损伤与防护[J].天津护理,2004,12(1):58.[8] 李可萍,庄英杰,闻翠容,等.护理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措施[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6):5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