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供电所献礼国庆60年征文
光阴似剪,日月如梭。荏冉的时光老人,弹指之间,把我们带入到祖国六十华诞,华夏同庆的美好时光。此刻,笔者虽然不日将退休离岗,但作为一名在**农电工作岗位上奋斗过二十六年,亲历**及大治圩地区电力事业日新月异发展的电力人,其怎能不怀着对电力事业无比眷恋之情,欣然命笔疾书,对他所热恋的事业进行一番回忆和称颂。
五十年代
… … 一盏油灯亮一家
令人难忘的五十年代。那时,**这个地处**西南边陲,在地理位置上被山阻、被水隔的穷乡僻壤,家家户户用香油灯照明,或用 ‘洋油’灯点亮,就是这样一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沿袭了千百年的传统生活方式,好象就是一个永远也不会被改写的真理一样,几乎人人都会深信不凝。当年谁家能点上一盏带灯罩的煤油灯,那可被认为是件了不起的东西了。至于如今早己成为古董的那汽油灯,当时更是被认为是一件稀罕又稀罕的物品。
如果用现在的眼光看那个年代,我们戏称**那时是一个“一盏油灯亮一家” 的时代。
六十年代 …… 一 ‘台’黄牛 亮一处
六十年代始,笔者开始记事。凭着儿时的记忆和耳濡目染,我渐渐感受到电力能给人们带来许多便利。不记得曾经何时,当时的公社农机站,真可谓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硬是水路船运、旱路人抬,不知从何处弄回一 ‘台’ 好几吨重的“老黄牛”来(现巳无从考证)。现在才知道那是一台低速柴油发电机,两个大飞轮老大老大的,直径恐怕有一米三四。到天黑时,每每总有六七个标准劳力,齐心协力的好一番周折,才慢慢唤醒这台头“老黄牛”。只见那两个大飞轮转一会之后,机房上下、公社大院里里外外、还有那为数不多的几个机关单位,都会亮起那白刷刷的白炽灯。而每到这个时光,那个白天并不起眼的小集镇,总会聚拢许多前来看希奇的大人小孩。
如果用现在的眼光看那个年代,我们戏称**那时是一个“一‘台’黄牛亮一处”的时代。
七十年代 … … 一条线路亮一片
到了七十年代中期,**大地上终于有了一缕 “电” 的生机。距县城不到四公里远的原丰大、丰玉两个村,那时他们那一帮人敢想敢干,上下齐动员,老少齐上阵,真是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智的出智。一支五十多人的办电队伍,不分日夜地肩挑背驮,翻山越岭运材料,天南地北找物资。“功夫不负有心人”,至今仍然让人们记忆犹新的“双丰”办电精神,终于在一九七五年的除夕前结出了硕果。那年,整个丰大圩和丰玉圩,家家户户电灯亮堂堂,平生第一次用上交流电的人们喜悦之情实再是难于言表。
如果用现在的眼光看那个年代,我们戏称**那时是一个“一条线路亮一片”的时代。
八十年代 … … 村村办电 多方受益
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着**大地。人们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办电热情日益高涨。不过,那时都是 “集资办电”,是“谁办电、谁出资,谁出资、谁受益”。从85年起,**境内14个行政村,不但村村都有自已的变压器(配电台区),而且那些碾米的、磨面的、做豆腐的小作坊,如雨后春芛迅速发展。除此,**境内的八大圩口,都先后兴建了电力排灌站。电力在农民生活、农业生产和发展地方工业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日益显现。可以说从这个时期开始,**消灭了无电村,实现了“村村通电,户户通电”,**人从此开始在日常生活中对“有了电、多方便” 有多方面的亲身体会。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那时**仅有-条从县城引出的线径只有50平方的10kv线路。就是这条脆弱的线路,它冒着倒杆断线的可能,横跨华阳河,仍艰难地向**腹地延伸十余公里。然而此时它己经是-条不堪重负的严重超载线路,各类事故频发,特别是到了用电高峰,电压不稳,变压器带不动,电灯不亮,电风扇不转、电动机不干活等等现象频频发生,人们对此甚至习以为常。
如果用现在的眼光看那个年代,我们认为在用电上虽然存在管理混乱、质量低劣、电网脆弱、电价仰贵等弊端,但总体上看那个年代仍然是一个“村村办电、多方受益”的时代。
九十年代 … … 一座变电所 一个里程碑
如果说**电力发展史上有里程碑,那当数九十年代初那个时期。因为从九二年二月起,至九四年十月,历时两年八个月,**镇在县委、县政府,特别是县供电局的大力扶持下,费尽千幸万苦,终于在**境内建起了一座容量为4100kva的35kv变电所。可靠的电能保障,加快了诸如电视机、电冰箱、电磁炉、微波炉、电饭锅、洗衣机、空调等走进千家万户的速度。当今,说电是我们老百姓生活以及社会进步中须臾不可离开的最为重要最为直接的能源一点也不为过。
现如今,特别是近几年来,供电部门把优质服务作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通过开展服务技能教育培训等活动,加强广大员工的服务道德,提升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树立以
第二篇:工程所国庆60周年献礼征文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1949年的宣告声,1949年的宣告声,还在四海回荡,还在四海回荡,华夏骄子已将爆竹化為了宇宙中的飞行舱。华夏骄子已将爆竹化为了宇宙中的飞行舱。
钱三强、李四光,钱三强、李四光,让原子的裂变与潺潺的石油,让原子的裂变与潺潺的石油,化為蓝天中的美丽彩虹,化为蓝天中的美丽彩虹,化為祖国大地夜空中亿万繁星,化为祖国大地夜空中亿万繁星,化為社会主义前进的澎湃动力!化为社会主义前进的澎湃动力!
看吧,看吧,毛主席走过来啦,毛主席走过来啦,江主席看望我们来啦,江主席看望我们来啦,胡主席来到了科技第一线,胡主席来到了科技第一线,整整六十年的时光,整整六十年的时光,承载著数千年中华儿女振兴中华的梦想,承载着数千年中华儿女振兴中华的梦想,二万多个日日夜夜的奋斗,二万多个日日夜夜的奋斗,让东亚病夫成為奔向世界强国之路上的夺冠健将!让东亚病夫成为奔向世界强国之路上的夺冠健将!
听吧,听吧,银河边上《东方红》的优美旋律,银河边上《东方红》的优美旋律,是我们前进的号角。是我们前进的号角。
神舟飞天的那声声轰鸣,神舟飞天的那声声轰鸣,是中国科技走向浩瀚太空的世纪宣言。是中国科技走向浩瀚太空的世纪宣言。
啊,我们来啦,啊,我们来啦,中华民族的儿女们来啦,中华民族的儿女们来啦,开辟中国伟大的兴盛时代到来啦,开辟中国伟大的兴盛时代到来啦,爱国、勤奋的华夏骄子们,爱国、勤奋的华夏骄子们,要在世界科技与和平发展的歷史上,要在世界科技与和平发展的历史上,书写更為宏大更為伟大的新篇章!书写更为宏大更为伟大的新篇章!
第三篇:献礼国庆60年征文
在毗邻福建交界最偏远的**省**县五府山镇甘溪村,有一位名叫刘志清地道庄稼人,长期经营祖传小磨坊,他家的豆腐在方圆数里很有名气。然而在短短十年间的三次“电气化革命”令他的“小磨坊”成就了“大作为”。
99年11月乘着国家“两改一同价”春风和辖区35kv变电站成功投运以及五府山供电所的挂牌,刘老将他家传统手工制作
流程“小磨坊”由“手动”改为“电动”,第一次尝试了同网同价和电气生产力倍增效应的实惠,工效提高数十倍。从此与电动机械“结下”了不解之缘。
05年8月随着该镇“国家森林公园”的申报成功,以及国家惠农政策的进一步加大,**县供电公司投资1000万元农网完善工程推进“以电代燃”工程,全面加快农村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推行甘溪村试点区农民改变传统取暖做饭方式,提倡使用清洁能源着力维护生态,尝到甜头的老刘又第一个将“小磨坊”原有设备由“电动”改为“自动”,日均盈利由当初几十元提高到两三百元。
然而就在自08年10月起,国家“家电下乡”惠农“良方”以及“新农村、新电力、新服务”国家电网“三新”农电发展战略,在该村建起首个电气化试点示范村,因此得到实惠农民迅速掀起第三次“电气化革命”效应风暴,老刘乘着“东风”一开始就将“小磨坊”扩大再生产用电需求项目上报,很快不到一周时间“小磨坊”就“变成”一家集大米、玉米、番薯和各种豆制品等农作物“加工厂”,仅09年1-4月份获得纯利近四万元。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电网公司“新农村、新电力”的发展战略,**省**县供电公司采取以点带面、分段落实、全面推进的工作步骤,按照建设电气化村高标准、严要求的总体思路,结合第三期农网改造实施方案,稳步推进农村电气化村的建设。据了解,该村电气化改造累计新架设10kv线路4.7公里,0.4kv双回低压线路8.3公里,新增160kva配变壹台,改造400v低压进户线2457米,新安装亮化路灯近30盏。由于国家“家电下乡”惠农政策以及电网改造后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达标,农户对空调、电脑、电磁灶等家用电器需求日益剧增,该村供电量由原来的不足10000kwh跃升至月平均30000kwh以上,增幅达200%。
十年间三次“电气化革命”,使当地电能质量和实惠电价实现了“质”的变化,令老刘和许多有市场经济头脑意识农民生活时刻呈现翻天覆地的变化,使他的“小磨坊”成就了“大作为”。如今老刘不仅翻建了配置好空调、电脑等高挡现代化家电的一栋新房,并且临街卖了间店面作为经营点,甚至设想哪天开始能在家中网上开辟属于自己的网页开展项目经营,笔者想这天不会等很久。另悉,近期该公司还将投资200万元用于农村电气化村建设。
第四篇:艺术学校国庆60周年献礼征文
最美丽的中国人
2008年的5月12日14时28分是四川人民最难忘的时刻,也是全国人民最痛心的时刻。那生与死的搏斗在汶川灾区的废墟中进行,每一次看到那揪心的画面和涌动的爱心,无论多么坚强的人都忍不住泪流满面。
谁说男儿有泪不轻弹?
我们忘不了,在救援现场留下这样的画面:66岁的温家宝总理不慎
摔倒,手臂受伤出血,但为了抢救遇难群众,他把要给他包扎的医务人员推开了;我们忘不了,国家主席胡锦涛为了为慰问灾区群众,连夜从外地赶回四川,整整三天三夜都没合一下眼,那是我们的国家主席呀!我们忘不了,那一个个撕裂人心的声音:“你们让我再救一个,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我还能再救一个!”年轻的战士哭了,失去亲人的人哭了,全国的亿万群众哭了。
为什么我们的眼眼中饱含泪水,是因为我们每个中国人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地震消息传来后,神州大地上每个城市都自发行动起来,我们每一个中国同胞自发搭起通向灾区的爱心之桥,毫不保留我们的爱心,携起手来与灾区人民共度难关!坚强的中国人不哭!
面对如此不幸,我们除了悲痛之外,看到的这是一个个充满爱心的中国人,看看那贫穷的农民工将那5块、10块皱巴巴的票子都捐给灾区时,虽然金额不多,但此情此景我们真的感受到了每一个中国人对汶川灾区群众大只热的爱心!
感动!感动!还是感动!作为中国人我们的心紧紧相连,感动让我们如此团结,感动让我们如此坚强!
中国虽遭此难,但这些磨难却体现了国人的爱国之精神和那伟大的中华之魄。
那每一滴晶莹的泪水,都是我们国人的一个炙热的心啊!
相信——爱之花盛开的地方,生命便会欣欣向荣!
第五篇:畜牧局献礼国庆60周年征文
新中国成立60周年畜牧业发展成就综述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畜牧业生产经历了恢复和发展期、曲折和缓慢发展期、改革起步期、全面快速发展期、结构调整期、发展方式转变期等阶段。畜牧业从家庭副业成长为农业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畜产品供应从严重匮乏到供应充足,为改善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和营养水平、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和保障国家
食品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60年来,我国畜牧业的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畜产品供应一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肉、蛋、奶极度匮乏、市场凭票供应的局面,目前市场上各种畜产品供应充足,花色品种丰富多彩。2008年,全国肉类产量达到7278.7万吨、禽蛋产量2701.7万吨,居世界第一位;奶类产量3781.5万吨,居世界第三位。2008年,我国人均肉、蛋、奶占有量已分别达到54.9公斤、20.4公斤和28.5公斤,而1949年,全国人均肉、蛋占有量分别只有4.1公斤和0.7公斤,奶类人均占有量则更少。
目前,我国肉类人均占有量已达到世界平均水平,而蛋类则已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畜产品结构更趋合理,肉类比重从1978年的72.1%下降到2008年的52.9%,而奶类比重从1978年的8.2%提高到2008年的27.5%,肉类品种也呈现多样化发展。畜牧业产值不断提高,1949年到2008年,全国畜牧业产值由33.7亿元增加到20583.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2.4%上升到35.5%。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畜牧业转变生产方式,加快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和区域化进程。到2008年末,生猪、肉牛、羊、奶牛、肉鸡和蛋鸡的规模化程度分别达到了56.0%、38.0%、44.6%、36.1%、81.6%和76.9%,规模化养殖优势逐渐显现。畜牧业生产标准化逐步推进,畜产品质量明显提升,目前已通过畜牧“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的品牌近2000个,畜产品优质化率进一步提高。畜牧业产业化也加速推进,利益联结机制日趋完善。截至2008年底,全国畜牧业产业化组织已达6.91万个,带动牲畜饲养量14.6亿头,带动禽类饲养量113.4亿只。目前,肉、蛋、奶畜产品生产产业带已形成,畜牧业生产区域化进程加快。畜产品集中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从排在前十名的省份合计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重看,禽蛋由1982年的65.6%提高到2008年的79.0%;牛奶由1982年的75.2%提高到2008年的83.8%。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畜牧业一直把科技进步作为发展的基本支撑,科技水平显著提升。我国先后启动了一批畜牧重大科技项目,在畜禽和牧草品种选种选育、饲料生产及安全、主要畜禽营养及饲养管理、产品标准和检验方法、草原建设和生态保护等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获得了一批重大科技成果。据不完全统计,共获国家级奖项268项,其中,国家技术发明奖30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91项,国家自然科学奖2项,全国科学大会奖45项。依靠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推广应用,畜牧业生产效率、农牧民素质、产品附加值和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得到提升。在上个世纪的畜牧业发展中,配合饲料、畜禽良种的推广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近年来,除了依靠存栏和饲养数量的增加外,畜产品数量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畜牧技术的创新、推广与普及。目前科技进步对畜牧业发展的贡献率达到50%左右。
经过60建设与发展,我国畜禽良种繁育体系的基础已初步确立,育种、扩繁、推广、应用相配套的构架基本形成,有力支撑了畜牧业快速发展。培育了中国荷斯坦牛、中国美利奴羊、农大褐3号等众多优良畜禽新品种(系)。建立完善了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初步形成了以种畜禽原种场为核心,繁育场相配套,畜禽品种资源保护与开发相结合,与畜牧业区域生产格局相适应,满足不同生产方式和生产规模需求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
我国饲料工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到2008年饲料工业总产值为4257.9亿元,同比增长27.7%。从1992年起,我国饲料产量已连续17年稳居世界第二位。目前全国已形成包括饲料加工业、饲料原料工业、饲料添加剂工业、饲料机械工业,以及饲料科研教育、质量安全监测等为支撑的中国特色饲料工业体系,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畜牧业在注重自身发展的同时,统筹兼顾生态、经济、社会目标。全面保护、重点建设和合理利用草原,加大畜牧业环境保护力度建设,实行畜禽污染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利用,走生态文明道路,确保畜牧业健康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进一步加大草原生态建设力度,先后实施了一系列草原生态建设重大工程和项目,如天然草原植被恢复与建设、牧草种子基地、草原围栏、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西南岩溶地区草地治理、草原防火、草原治虫灭鼠等项目。在草原生态建设工程项目的带动下,草原畜牧业生产方式和农牧民生活方式开始转变,牧区畜群结构得到调整,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同时,项目区草原得以休养生息,草原植被得到较好的恢复,生态功能明显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