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代汉语》
一、古代汉语的定义、分期及它的两大系统等
1、古代汉语,就是指我们的祖先长期使用的汉民族的共同语,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
2、古代汉语的历史分期:古代汉语的书面形式从有文字记载到五四运动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一般可以把古代汉语分为:远古汉语(殷商甲骨文时期)-上古汉语(先秦两汉时期)—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时期)—近古汉语(宋代以后至五四运动前期)-现代汉语(五四运动以来)(注:近古汉语,宋元至鸦片战争战争时期;早期现代汉语,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
3、古代汉语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大致说来它分为两个系统:一个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言;一个是唐宋以来以北方话为基础形成的古白话。
4、清废除科举制后设立小学,小学分为文字、音韵、训诂,隋唐以后分此三类。
二、汉字的构造
(一)汉字的历史
1、汉字的形体演变:甲骨文(卜辞)-金文(钟鼎文)-战国文字—大篆(籀文)—小篆(秦篆)—隶书—草书、楷书(真书、正书)行书
(1)汉字起源于图画。
(2)甲骨文:是龟甲兽骨文字的简称,又叫卜辞、殷墟卜辞,是我们发现最早的文字,具有很强的图画性。它是殷商王朝用来记载占卜吉凶之事的文字,已具备象形、指事、形声、会意等结构,也有一些借用表义的假借字,是最早的成系统的古文字。
(3)金石文字:较甲骨文,字形比较稳定,传达的文字信息更丰富,展示的社会面更开阔。①金文,又叫钟鼎文,是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青铜器本是奴隶主贵族的日常生活用具,后来主要用来祭祀、宴请上面以记载典祀、歌颂战功、订立盟约等。
②石文:可在石头上的文字。
(4)篆:①大篆,又叫籀文、篆籀,秦代建立以前秦地区使用的文字。
②小篆,被成为中国汉字的第一次革命,基本上脱离了图画抽象,较规范;笔画趋向简单,圆润。
(5)隶书:又叫八分书,有美感,很舒展,据说是秦朝狱隶陈邈发明,有古隶在(或叫秦
隶)和今隶(或叫汉隶)之分,向方块字迈进了一大步,笔画简单,明了,是中国汉 字的第二次革命。
(6)楷书:出现于汉朝,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方块字,易写易认,完全用于交际,无美学意义。
2、(1)①最早提出古今字这个术语的是东汉经学家郑玄,古今文字的分水岭是隶书的产生;②最早的隶书产生于战国时代;③汉字从篆书到隶书的演变叫做隶变。
(2)隶书与篆文相比,发生了两方面大的巨大变化:
①一是大量出现了偏旁的简化和形体省变,使汉子的形体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以至许多隶书破坏了篆文原有的“六书”结构。
②二是隶书变圆笔为方笔、变连笔为断笔、变曲笔为直笔,而且笔划有明显的粗细提顿变化,末笔出现了大量的挑势,彻底改变了从金文到小篆一贯下来的以圆转线条为特征的书写风格。篆书所遗留的象形意味被完全破坏了。
(3)中国文字史上的两个里程碑(两次革命):①西周晚期变画面笔划为线条笔划,是汉字脱离图画性走向符号化的第一个里程碑;②秦汉隶书的产生是汉字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
(4)石鼓文是由大篆向小篆衍变而又尚未定型的过渡性字体,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
(二)汉字是兼有表音性质的表意体系 的文字。
1、关于汉字形体的构造,传统有六书的说法。清代以后,一般人对六书的名称大致采用许慎《说文解字》的,对次序则采用班固的六书的名称和次序。许慎以为六书是指: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1)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2)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义,上下是也。
(3)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
(4)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5)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6)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托其事,令长是也。
2、(1)①指事、象形、形声、会意是造字之法,它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表音成分的纯粹的表意字,指事、象形、会意;一类是有表音成分的形声字。②转注、假借是用字之法
(2)在文字的创造时期,象形是最基本的原则,往往作为汉字的部首来写,部首是表意的主体,多指名词。
(3)指事绝大部分建立在象形的基础上。
(4)形声字是由义符和音符两个部分组成的:义符表示字的意义,音符表示字的读音。
三、字典辞书
1、(1)汉语字典辞书的主要编排方式:按音序排列、按部首和笔划排列、按编码排列。
(2)字典辞书的主要注音方式有字母、直音和反切。
2、《康熙字典》是张玉书、陈延敬等三十人奉敕编纂的,此书成于康熙五十五年,它是在明代梅膺祚的《字汇》和张自烈的《正字通》基础上编成的。字头按部首排列,分成214部。部首又按十二地支、分成十二集,每集又各分上中下三卷,笔划少的部首排列在前面,同部首的字再按笔划数目排列,全书共收字47035个,是清代以前收字最多的一部字典。
这部字典的释字体例是先音后义,每字下面先列历代主要韵书的反切,然后解释字义,每义之下一般都引古书为证。如果这个字又别音别义,便再解释别音别义。此书对字的注音和释义主要是引用前人的意见很少有编者自己的见解。它解释字音和字义除引用古代韵书或字书的解释之外,一般还引用古注,这对我们查阅字的古音古义,无疑是有帮助的。王引之的《字典考证》纠正了它的引书错误2588条,1981年王力作《康熙字典音韵订误》又纠正了它在音读方面的错误共八类五千九百多条。
3、《中华大字典》由陆庆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由中华书局出版是继《康熙字典》之后第二部大型字典,按部首排列收字48000多个。比《康熙字典》多收了一些近代的方言字和翻译用的新字。它确有胜过《康熙字典》之处,但是它实际上是在《康熙字典》基础之上进行整理、增删、修订的,所以取舍不一定都很允当。
4、《辞源》是商务印书馆编印的,出版于1915年,参加编写的有陆尔奎、方毅等五十多人。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一部以词语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这部书也是用的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的214个部首,它先释单字,再释复音词语;单字先注音,后释义。《辞源》的注音是采取传统的反切方法。《辞源》基本上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编纂的体例格局,其意义是很大的。
商务印书馆1958年开始组织修订,并与《辞海》作了分工。《辞源》不再作为词语和百科兼收的综合性词典,而是一部“以语文为主,百科为副”的帮助阅读古籍的语文工具书,专收古汉语词汇,由原来的214部改为208部。
*反切法:用两个汉字来给一个汉字注音,上字取声母,下字取韵母与声调。反切产生于东汉末年,产生在注音字母之前。
5、《辞海》是中华书局编印的,出版于1936年,由舒新城、沈颐、张相等人主编的,参加编写的有一百多人。它编印比《辞源》晚,在体例和意义上自然都有改进,最显著的是引书注明篇名,便于核对原书。《辞海》的百科性内容比《辞源》的比率大。
因此,1958年《辞海》修定时,为了同《辞源》分工,决定改成一部综合性辞书。新《辞海》是按部首排列的,由于使用简体字作字头,将原来的214部调整为250部,百科性增强。字的归部原则是“依据字形定部”,即不管部首偏旁与字义的关系,只根据位置来确定归部。在体例和释义上,引书注明篇名。
6、《汉语大字典》和《汉语大词典》是二十世纪末由国家组织编写两部大型语文工具书它们都是“古今兼收,源流并重”。
(1)《汉语大字典》偏重收集古今的汉字,共收列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按部首排列;
(2)《汉语大辞典》偏重收集古今的复音词语,是大型的、历史性的汉语余温辞典。
7、《新华字典》是由魏建功主持编纂的,是目前流行最广的字典。
8、《现代汉语词典》是以记录普通话语汇为主的中型现代语文词典,吕淑湘和丁声树先后担任其主编。
9、《古代汉语常用字典》是1974-1975年由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的师生和北京齿轮厂等单位的工人编写的,1979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本书收古代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后附难字表,收难字两千六百多个,是在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常用词的基础上编写的,按《汉语拼音方案》的语序排列的,前附有《部首检字》可供检索。
10、《经籍纂诂》是清代阮元主编的,出版于嘉庆三年,这是一部专门收集唐代以前各种古书注解的字典,在编排上采用韵母排列法,按平水韵106韵编次被释的字。
11、《说文解字》的作者是东汉许慎,东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写成初稿,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定稿。这是中国文字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它收字9353个另有重文1163个,共540部。每个字都是先列小篆,然后进行说解,先释字义,后说形体结构。唐宋以后,研究《说文解字》的人非常多,最受推崇的说文四大家是: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1)内容:确立六书的理论和体系,以秦汉通行的篆书为对象间或举出古文和籀文;它保存的篆文资料和古音古训对认识甲骨文和金文、了解词的本以和演变,阅读古籍有很大帮助。
(2)价值:这本书第一次明确阐述了六书的含义建立了六书的理论,奠定了文字学理论基础。它是我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别声读的字典。它集先秦两汉训诂经验之大成,为后世字典确立楷模。
12、《经传释词》和《词诠》是两部专门讨论古汉语虚词用法的著作。
(1)《经传释词》是清代学者王引之所著。全书共释虚词160个,编排次序是按照古声母顺序排列的。这本书在虚词的特殊用法上引证丰富的材料,分析排比,做出了许多精彩的结论,纠正乐前人的失误。
(2)《词诠》是近人杨树达所著,此书所讲内容既包括虚词的通常用法,也包括虚词的特殊用法,引例丰富、通俗易懂,对初学古汉语的人比较适用。
(3)其它虚词著作有:清人刘淇的《助字辨略》和何乐士等编著的《古代汉语虚词通译》。
13、《诗词曲语词汇释》是近人张相所著,1953年由中华书局出版。这是研究诗词曲中特殊词语的一部专著。
四、古今字、异体字、繁简字
(一)古今字:同一个词在不同的时代用不同的字来表示,就形成了古今字。
*例如:责-债,禽-擒,共-供,景-影,采-彩
(二)异体字
1、含义:两个或两个以上读音和意义完全相同,只是形体不同,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相互替代的字叫异体字。*例如:泪-涙,义同形不同。
◆通假字:指的是古书上用音近或音同的字来替代本字的现象。
2、举例说明造成异体字形体差异的原因:
(1)造字方法不同(或叫会意字与形声字的不同)。例如泪—淚:泪,从水从目;淚,从水戾声。
(2)都是形声字,采用的意符不同。例如敕—勒:敕,从攴束声;勒,从力束声。
(3)都是形声字,采用的声符不同。例如猿—猨:猿,从犬猿声;猨,从犬爰声。
(4)置换各成分的位置(都是形声字,交换声符意符)。例如,和—咊。
(5)*有些异体字最初是完全同义的,但是后来有了分工,如:喻与谕。
(三)举例说明简化字的来源。
1、古体字。如云—雲,舍—捨。
2、古代异体字。如无—無,赶—趕。
3、草体楷化。如车—車,门—門。
4、以繁体字中的一部分代替繁体字。如声—聲,虽—雖。
5、同音替代。如里—裏,谷—穀。
6、将繁笔换成简单的符号。如难—難,观—觀。
7、将复杂偏旁换成简单偏旁。如拥—擁,灯—燈。
8、用会意或形另造新字。如帘—簾,惊—驚。
三、词汇
(一)古今词义的异同
1、举例说明古今词义的差别。
(1)意义多少的不同。①年:“东土受年”,古指收成;现指记时的单位。②防:“防民之口,甚于
防川”,古指提防,阻塞;现指防止。
(2)词义的侧重点不同。售:古代交易成功为售,侧重于结果,买完为售;现侧重于交易的过程,买为售。
(3)词义的轻重和感情色彩不同。①下流:古义指地位低贱,今义带贬义。②恨:古义指遗憾,“子为父死,之无恨”;今指仇恨、憎恨等。
(4)词义所指的名物制度不同。①坐:古代坐相当于现在的跪;②步:古代的两步相当于现在的一步;③布,古指麻布。
2、举例说明古今词义范围上的差别。
(1)词义的扩大:指概念外延的扩大,本义在引申义之中。例如:江,原指长江;睡,原指坐着
打瞌睡;驰,指马奔跑;响,指回声。
(2)词义的缩小:指概念外延的缩小,引申义在本义之中。例如:臭,原指一切气味,后缩小为
专指难闻的臭味;宫,原指人居住的房子,后缩小为专指宫殿。
(3)词义的转移:概念内涵的改变,本义与引申义互不从属。例如:脚,本指小腿,现指足;狱,本指案件、现指监狱。
(二)古汉语复音词
1、复音词包括叠音词、联绵词和合成词。
2、古代单音词与现代复音词的对比:(1)换了完全不同的词:师变成军队;(2)加上词尾或词头:虎变成老虎,石变成石头;(3)利用两个同义词作为词素构成一个复音词:儿和子是同义词,合起来成为复音词“儿子”。
3、汉字增多的原因:(1)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产生新字;(2)各个时代追渐衰亡的字仍然保存在字典里;(3)上古汉字兼职现象多,后代不断分化。
4、举例说明双音节单纯词的种类:
(1)叠音词(重言):例如,斤斤计较、信誓旦旦
(2)联绵词:
①双声连绵,例如 陆离、踌躇、参差、玲珑;
②叠韵连绵,例如 窈窕、从容、蹉跎、逍遥;
③双声兼叠韵,例如 辗转、缤纷、缱绻、燕婉;
④非双声非叠韵,例如 跋扈、扶摇、浩荡、芙蓉。
5、举例说明古今复音词中需要注意的几种情形
(1)同义词连用。例如:介绍—绍介,险阻—阻险。
(2)经常连用的两个意义不同的单音词逐渐凝固成一个复音词。例如:虽然、知道、消息等。
(三)古汉语同义词辨析
1、举例说明同义词之间的差别。
(1)范围的广狭不同。例如:①人,人类社会成员的总称,与兽、鬼相对;民,往往指被
奴役、被统治者。③妇,已婚女性;女,女性的总称。
(2)性状和情态不同。例如:①睡,坐着打瞌睡;寝,躺在床上;卧,趴在桌上或靠在基上。②
有泪无声为泣,有泪且有声叫哭,哭而有言为号,痛哭谓之啼。
(3)程度和深浅不同。例如:①饥,一般的饿;饿,饿的程度严重可以饿死。②疾程度轻,病情
况严重。③知,程度浅一般性了解;识,深度了解。
(4)侧重的方面不同。例如:①备,侧重品种应有尽有;完,完好、完整。②恭,侧重外貌,敬
侧重内心。
(5)感情色彩不同。例如:杀,诛,正义的上对下;弑,下犯上。
(6)语法功能不同。例如:耻,表意动,以之为耻;辱,使动用法,使之受辱。
(四)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1、含义
(1)本义:词在文献语言所使用的几个意义中作为引申派生起点的那个意义。
(2)引申义: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
2、古代汉语词的本义即有文字形体可考,有文献资料可证的最古的意义。考察词的本义的方法:分析字形、考核文献主要是寻求古代文献用例和用字的解说。
3、举例说明词的引申义与本义的联系方式。
(1)相似
①形貌性状相似。例如:斗,酌以大斗,维北有斗。
②功能作用相似。例如:A、关,本义为门上横木,引申为关卡;B、术,本义为道路,引申为途径、方法、手段。
③方式、情态相似 断。例如:本义用斧子砍断,引申为果断、决断。
(2)相关
①甲对乙有标志作用,借甲代乙。例如:A、年,本义为收成,引申为一年、年岁;B、兵,本义兵器引申为士兵。
②借动作行为指代其主体或客体。例如:薪本义为砍柴,引申为木柴。
③借性状特点指代事物或人。例如:A、姝,本义指美貌,引申为美女;B、的,本义指明亮引申为靶的中心。
④借方位处所指代事物或人。例如:A、室,本义指房间,引申为家室、妻室;B、宫,本义为官府,引申为做官的人、官职。
(3)相因:本义和引申义之间具有因果条件等逻辑关系。例如:A、危,本义陡峭高峻,引申为危险;B、爱,本义为喜爱,引申为吝啬。
(五)1、偏义副词:在古代汉语中有一部分联合式合成词的两个语素并部都参与表义,而是其中的一个语素表示整个词的意义另一个语素只起陪衬作用,这样的词叫做偏义副词。例如: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园圃)无羽毛以御寒暑。(得失、缓急、寒暑、车马)
2、往一般作不及物动词不带宾语,适是及物动词带宾语
3、所谓动词的使动用法,顾名思义就是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实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例:庄公寤生,惊姜氏(惊,使之惊)
4、名词作状语可以表示哪些意义:(1)表示方位或处所 例:廷说诸侯之王,廷,在朝廷上。(2)表示行为的工具或依据:失期,法皆斩,法,按照法律。(3)表示对人的态度:固主上所戏弄,倡优畜之。倡优,像对待倡优那样。(4)表示比喻,这往往是形容某些动作行为的方式赢粮景从,景-影,古今字,像影子一样。
5、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用于特指有些词用于泛指,意义不同。泛指段玉裁叫做浑言;特指段玉裁叫做析言。
6、(1)通过改变读音来表示词义或词性的改变,我国传统语言学管这种手段叫“四声别义”。因为在这一过程中多数或主要体现为声调改变。(2)四声别义实质上就是音变构词。
第二篇:古代汉语整理
填空题
《十三经注疏》
《周易》 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尚书》旧题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诗经》 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周礼》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仪礼》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礼记》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公羊》 汉何休注、唐·徐彦疏
《春秋谷梁传》 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孝经》 唐玄宗注、宋·邢昺疏
《尔雅》 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论语》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孟子》 东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名词解释 古注的术语
1、曰,为,谓之
不仅用来释义,且分别同义词间的差别,解释为叫做,称作
2、谓
解释词义,使用谓时,被释的词放在谓前,用具体释抽象,用一般释特殊
3、言(用于串讲句意,往往紧接古书原文,直接串讲古书句义,若古书原文中有难词需解释,则先注释难词,然后用“言”串讲句义
4、犹
释者与被释者是同义或近义的关系,解释为“等于说”,“相当于”,被解释词放在犹的前面
5、貌,之貌
一般用来解释动词或形容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状态,解释为“„„的样子”
6、之言,之为言
被解释词放在前面,用“声训”,有时是双声叠韵
7、读为,读曰
被解释词放在前面,表明被释词与解释词之间是通假关系
8、读若,读如
被释词放在前面,有时用来解释假借字
9、如字
用来标明多音字读音,如字表示其本音
10、当为,当作
用来改正古书中的错字,有时用来表明通假
11、脱,衍(1)脱
这里专指古籍中脱落了文字的现象(2)衍文,简称衍,也叫衍字
这里用来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现象 中古三十六字母
1、五音:唇音、齿音、舌音、牙音、喉音
2、七音:唇音、齿音、舌音、牙音、喉音、半舌音、半齿音
3、全清:发音时不送气,声带也不振动的塞音、擦音和塞擦音
4、次清:发音时送气声带不振动的塞音和塞擦音
5、全浊:发音时声带振动的塞音、擦音和塞擦音
6、次浊:发音时声带振动的鼻音、边音、半母音
隋 陆法言《切韵》 北宋 陈彭年《广韵》
《广韵》共分为206韵,后又减少为106韵,这106韵称为平水韵,一般叫做诗韵 中古音以切韵为代表,平声57韵,上声55韵,去声60韵
阴声韵:以元音收尾或没有韵尾的韵; 阳声韵:以鼻音-m、-n、-长n收尾的韵; 入声韵:以塞音-p、-t、-k收尾的韵。
中古声母到现代声母的演变
一、全浊声母的清音化,邪、禅、匣这三个浊声母变成部位相同的清声母,其余起个遵循:平声送气,仄声不送气的演变规律,若是平声,变为同部位的送气的清声母,若是仄声,变为同部位的不送气的清声母
二、唇音分化为重唇和轻唇两种
三、见“精”组分化出新的舌面音
四、知、庄、章三组音合流为zhi、chi、shi
五、零声母字大量增加
中古声调到近代声调的演变
1.平分阴阳:指中古的平声到现代普通话里分化为阴平和阳平两类。其分化的条件是声母的清浊,即古平声清声母变为阴,古平声浊声母变为阳平。周德清《中原音韵》 2.浊上变去:指中古的全浊声母的上声字,到现代汉语普通话里声调变为去声而次浊声母的上声字声调不变.。
3.入派三声(周德清)——入派四声(后人):指现代汉语普通话里没有入声,古代入声已经消失,分别派入到阴平阴平, 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中去了。分派的规律是古全浊声母入声字的声调变为阳平,次浊声母入声字的声调变为去声, 为阳平次浊声母入声字的声调变为去声, 清声母入声字的声调变为上声。
《黎丘老人》
梁北有黎丘部⑴,有奇鬼焉,喜效人之子侄,昆弟之状⑵.邑丈人有之市而醉归者⑶,黎丘之鬼效其子之状⑷,扶而道苦之.丈人归,酒醒而诮其子⑸,曰:“吾为汝父也,岂谓不慈哉⑹ 我醉,汝道苦我,何故 ”其子泣而触地曰⑺:“孽矣⑻!无此事也!昔也⑼,往责于东邑人⑽,可问也.”其父信之,曰:“嘻!是必夫奇鬼也⑾,我固尝闻之矣⑿!”明日端复饮于市⒀,欲遇而刺杀之.明旦之市而醉⒁,其真子恐其父之不能反也,遂逝迎之⒂.丈人望见其子,拔剑而刺之.丈人智惑于似其子者,而杀其真子.夫惑于似士者,而失于真士,此黎丘丈人之智也.翻译:魏国的北部有个叫黎丘的乡村,(那)有个奇怪的鬼,(那个奇鬼)喜欢装扮别人的儿子,侄子,兄长,弟弟的样子.乡村的一个老人到街市上喝醉酒回家,黎丘的鬼装扮成他的儿子的样子,扶他却在路上折磨他.老人回到家,酒醒后就责骂他的儿子,说:“我是你的父亲啊,难道所我对你不够好吗 我喝醉了,你在路上折磨我,是为什么 ”他的儿子哭着磕头碰地说:“冤枉啊!没有这样的事啊!昨天我去村东向人讨债,可以问他的.”他的父亲相信他的话,说:“呵!那就肯定是那奇鬼啊,我本来曾经听说过的!”第二天特意又到街市上喝酒,想碰上那鬼将它刺死.第二天前往街市上喝醉了,他真的儿子担心父亲不能回家,就前去迎接他.老人看见儿子,拔出剑就刺他.老人的头脑竟被像他儿子的鬼弄糊涂了,因而杀死了自己真正的儿子.那些被冒牌的贤士搞糊涂的人,见了真的贤士,反而不能辨认,他们的头脑其实是和黎丘老人一样啊!《苏代为燕说齐》
苏代为燕说齐,未见齐王,先说淳于髡曰:“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于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今臣欲以骏马见于王,莫为臣先后者,足下有意为臣伯乐乎?臣请献白璧一双,黄金千镒,以为马食。”淳于髡曰:“谨闻命矣。”入言之王而见之,齐王大说苏子。
翻译:苏代为燕国去游说齐国,没有见齐威王之前,先对淳于髡{kūn}说道:“有一个卖骏马的人,接连三天守候在市场里,也无人知道他的马是匹骏马。(卖马人很着急,于是)去见伯乐说:„我有一匹骏马,想要卖掉它,可是接连三天守候在集市里,也没有哪个人来问一下,希望先生您能绕着我的马看一下,离开时还回头看它一下,这样我愿意奉送给您一天的费用。‟伯乐接受了这个请求,于是就绕着马转了几圈,离开时还回头再看了一眼,结果一下子马的身价暴涨了十倍。现在我想把„骏马‟送给齐王看,可是没有人替我前后周旋,先生有意做我的伯乐吗?请让我送给您白璧一双,黄金千镒,以此作为您的辛苦费吧。”淳于髡说:“愿意听从您的吩咐。”(于是淳于髡)进宫向齐王作了引荐,齐王接见了苏代,而且很喜欢他。
《子产为政》
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二月,郑伯如晋,子产寓书于子西,以告宣子,曰:“子为晋国,四邻诸侯,不闻令德,而闻重币,侨也惑之。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意,而无令名之难。夫令名,德之舆也。德,国家之基也。有基无坏,无亦是务乎?
翻译:范宣子当权,诸侯向晋国贡献的负担很沉重。郑国的人把这事看作忧患。二月,郑国国君往晋国,子产(公孙侨,字子产,郑国大夫)委托书信给子西(子西随郑伯如晋),带给范宣子,信上说:“您为政于晋国,四邻诸侯没听说(您的)的美德(令:善,美),却听说(向诸侯索取的)贡纳很重,我呢,对此很不理解。我听说君子掌管国家的,不是担忧没有财物,而是担忧没有好名声。好名声,是载德以行的车子;德行,是国家的根基。有基础就不致毁坏,为什么不致力于此呢? 《汉书.艺文志》
杂家者流,盖出于议官。兼儒、墨,合名、法,知国体之有此,见王治之无不贯,此其所长也。及荡者为之,则漫羡而无所归心。
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稷之官.播百谷,劝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曰货.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长也。及鄙者为之,以为无所事圣王,欲使君臣并耕,悖上下之序。
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翻译:杂家这个流派,大概出于古代的议政之官。他们兼容儒家、墨家,综合了名家和法家,他们知道治理国家的体要必须有这些派的主张,他们也看出来王道政治必须百家贯通,这就是他们的长处。等到放荡的人来实行杂家的学术,就散漫杂乱而没有中心目标。
农家这个流派,大概出于古代掌管农业的官职。他们劝导人民耕田种桑来使衣食充足。所以古代最重要的八件政事,第一就是吃饭的问题,第二就是货物的问题。孔子说:「要重视人民吃饭的问题。」这就是他们的长处。等到鄙陋的人来实行农家的学术,认为用不着圣明的君王,想要使君民一起耕种,这就违背了君臣上下的次序。
道家这个流派,大概出于古代的史官。他们连续记载成功失败、生存灭亡、灾祸幸福、古今的道理。然后知道秉持要点把握根本,守着清静无为,保持谦虚柔弱的态度;这就是国君治理国家的方法。(这想法)符合于尧的能够谦让,易经上所说的谦虚,一种谦虚可以得到四种好处;这就是他们的长处。等到狂放无守的人来实行道家学术,那么就断绝了礼仪,抛弃了仁义;认为只要用清静无为,就可以治理好国家。
第三篇:古代汉语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不属于双音合成词的是()
A、若舍郑以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B、乃筑诸侯之馆、..
C、寡君闻命矣 ..
D、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日益骄固 ..
2.下列各组词中,全部是联绵词的一组是
A、憔悴经济颁发B、仓卒参差流离
C、匍匐辗转男女D、琵琶清静组织
3.下列词语中,属于叠韵连绵词的是
A.犹豫、参差、蝉娟
B.扶摇、磅礴、逍遥
C.霹雳、窈窕、徘徊
D.纷缊、荒忽、萧瑟
4.下列各句加着重号的词中,古今词义相同的是
A.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 ..
B.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 ..
C.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
5.下列各句加着重号的词中,未用本义的是
A.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
B.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 ..
C.叔山冉搏人以投,中车折轼 ..
D.斩一首者爵一级 .
二、多项选择题
6.下列注释既有注音又包括释义的是()
A. 《左传•昭公三年》:“寡人愿事君,朝夕不倦;将奉质币,以无失时,则国家多难,是以不获。”音义:“朝,如字。难,乃旦反。”
B.《礼记•玉藻》:“君羔幦虎犆。”郑注:“读如„直道而行‟之直。”
C.《孟子•滕文公下》:“勇士不忘丧其元。”赵注:“勇士,义勇者也。元,首也。”
D.《礼记•大学》:“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音义:“其恶恶,上如字,下乌路反。”
E.《左传•文公十七年》:“往年正月,烛之武往朝夷。”杜注:“将夷往朝晋。”
7.下列训释属于名物制度的是()
A.《文选•江淹•别赋》:“至如一赴绝国,讵相见期,视乔木兮故里,决北梁兮永辞。”李注:“王充《论衡》曰:„睹乔木知旧都。‟《孟子》曰:„故国者,非为乔木,有世臣也。‟《楚辞》曰:„济江海兮蝉蜕,决北梁兮永辞。‟”
B.《孟子•梁惠王上》:“仲尼曰:„始作佣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朱熹注:“佣,从葬木偶人也。古之葬者,束草为人以为从卫,谓之刍灵,略似人形而已。中古易之以佣,则有面目机发,而大似人矣。”
C.《左传•桓公六年》:“九月丁卯,子同生,以太子之礼接之,接以大牢,卜士负之,士妻食之。”杜注:“世子生三日,卜士负之,射人以桑弧、蓬矢射天地四方,卜士之妻为乳母。”
D.《孟子•滕文公下》:“且志曰:„枉尺而直寻‟,宜若可为也。”焦循正义:“《文子•上义篇》:„屈寸而申尺,小枉而大直,圣人为之。‟《尸子》引孔子曰:„诎寸而信尺,小枉而大直,吾为之也。‟文子东周初人,而尸佼为商鞅师,《谷梁传》尝引其言,亦略前于孟子。陈代所引„志‟,或者即此等书。”
E.《左传•庄公十二年》:“卫人归之亦请南宫万于陈以赂陈人使妇人饮之酒而以犀革裹之。”孔疏:“断„以赂‟为句,言用赂请于陈也。
8.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不属于复合词的有
A、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
B、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 ..
C、是社稷之臣也 ..
D、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者也 ..
9.下列加着重号的词在句中的意义与现代常用义不同的有
A、遂乃开仓廪,假贫民
B、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C、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D、平原君乃免冠谢
10.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属于单纯词的是
A、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
B、九月肃霜,十月涤场。
C、若仆大质已亏缺矣。
D、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E、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11.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属于词组的是
A、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
B、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C、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D、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E、为此诗者,其知道乎?
12.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属于复合词的是
A、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B、男女同姓,其生不番。
C、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
D、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E、故日月不高,则光辉不赫。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在句中用本义的是
A.我君景公引领西望。..
B.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
C.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D.孟孙才其母死,哭泣无涕,中心不戚。.
E.大叔命西鄙、北鄙贰於己。.
14.以下各句中的“其”用为词头的是()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诗经·邶风·击鼓》).
北风其凉,雨雪其雱(《诗经·邶风·北风》)..
八月其获,十月陨箨(《诗经·豳风·七月》).
吾其还也。(《左传·僖公三十年》).
其是之谓乎?(《左传·隐公元年》).
君其问诸水滨(《左传·僖公四年》).
15.“言”作词头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诗经·周南·葛覃》).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诗经·周南·汉广》).
陟彼南山,言采其蕨。(《诗经·召南·草虫》).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
天下之言不歸楊,則歸墨。”(《孟子·滕文公下》).
書曰:“鄭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 《左传·隐公元年》 .
16.“于”作词头的有()
肅肅鴇羽,集于苞栩。(《诗·唐风·鸨羽》).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夭》).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诗经·王风·君子于役》).
聲聞于天。(《诗·小雅·鹤鸣》).
先民有言,詢于芻蕘。(《诗·大雅·板》).
17.下面加点字中不属于双音词的是()
优哉游哉,辗转反侧。(《诗经·关雎》)..
取彼狐狸,为公子裘。(《诗经·豳风·七月》)..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经·蒹葭》)..
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诗经·公刘》)..
心婵媛而伤怀兮,眇不知其所蹠。(《哀郢》)..
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
三、讨论与思考“而”的用法:
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晋灵公不君》)
子路拱而立。(《子路从而后》)
触槐而死。(《晋灵公不君》)
左右皆恶之,以为贪而不知足。(《冯谖客孟尝君》)
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北冥有鱼》)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劝学》)
胡不下!吾乃与而君言,汝何为者也?(《毛遂自荐》)
四.词语解释(用现代汉语的词、词组或句子,简单解释例句下所给词在例句中的词义):
(1)《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望洋:
(2)《许行》:“后稷教民稼穑。”
稼:
穑:
五、判断题(对的在题后的括号中标注“1”,错的标注“0”。)
()1.我国古书的注释,开创于东汉。
()2.使用《说文解字》有两部必须参考的书,它们是清段玉裁的《说文通训定声》和朱骏声的《说文解字注》。
()3.史记三家注是指裴骃的《史记集解》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4.训是对古代词语作形象性的描绘与说明,侧重于解释单词的意义;诂是以今言释古言,侧重于解释由两个相同的单音节词构成的词语(重言),并兼言其比兴意义。
()5.传,是传述的意思,原本指解释儒家六经的书。后来,传也作一般的注释名称。
六、古书阅读练习
1.阅读下面带古注的文章,并依注回答问题。
1.韩厥梦子舆谓己曰旦辟左右子舆韩厥父故中御而从齐侯居中代御者自非元帅御者皆在中将在左Ο帅所类反[疏]注居中至在左Ο正义曰韩厥为司马亦是军之诸将也以梦之故仍居中为御明其本不当中先非御者若御不在中又不须云代御以此知自非元帅其余军之诸将皆御者在中将在左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公曰谓之君子而射之非礼也齐侯不知戎礼Ο射食亦反下并注皆同[疏]注齐侯不知戎礼Ο正义曰僖二十二年传曰虽及胡耇获则取之明耻教战求杀敌也宣二年曰戎昭果毅以听之之谓礼杀敌为果致果为毅是戎事以杀敌为礼齐侯谓射君子为非礼者乃是齐侯不知戎礼也射其左越于车下越队也Ο队直类反射其右毙于车中綦毋张丧车从韩厥请寓乘綦毋张晋大夫寓寄也Ο綦毋音其下音无丧息浪反乘绳证反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以左右皆死不欲使立其处Ο处昌虑反[疏]皆肘之Ο正义曰说文云肘臂节也谓左右为凶处故以肘排退之韩厥俛定其右俛俯也右被射仆车中故俯安隐之Ο俛音勉仆音赴又蒲北反[疏]韩厥俛定其右Ο正义曰言此者为下丑父与公易位由厥之俯故不觉其易綦毋张盖助厥定右故并不见之逢丑父与公易位居公处
古代军车的座位应如何安排?韩厥本应在哪个位置?为什么换位置?
为什么说“齐侯不知戎礼”?
韩厥为什么不让綦毋张“从左右”,而让他“立于后”?
“肘”和本义是什么?在文中是什么词类?如何翻译?
“越,队也”是形训、义训、还是声训?
根据注释,“毙”的意思是什么?
逢丑父跟齐侯交换位置,韩厥与綦毋张为什么没有发现?
2、屈原疾王聽之不聰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窮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3、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
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战国策·齐策)
七、解释题:
1.解释下列注解术语的作用,并把作用类似的归在一起:
曰、谓、为、犹、貌、谓之、之貌、读为、之言、读曰、读若、之为言、读如、之犹言、犹言。
2.解释下列注解体例的名称:
传、正义、疏、笺、注、章句、集解。
3.解释下列跟古书音韵有关的问题。
韵母、韵、韵部的区别是什么?
从诗经用韵的韵脚的相互距离来看,主要有哪几种情况?
什么是古音通假?主要有几种情况?
八、用繁体字默写:
《关雎》《桃夭》《木瓜》《硕鼠》《伐檀》《蒹葭》
第四篇:古代汉语
《古代汉语》通论配套练习题(北师大)汉字练习第一套 1.填空:
(1)汉字形体演变六个阶段中的前四个阶段及其代表字体依次是: 商代的甲骨文、▁▁▁▁▁▁▁▁、▁▁▁▁▁▁▁▁、▁▁▁▁▁▁▁▁。
(2)我国第一部用六书分析汉字结构、说解字义的文字学著作,是东汉许慎作的《▁▁▁▁▁▁▁▁》。清代学者解释和研究这部文字学著作的所有著述中,成就最高的是段玉裁的《▁▁▁▁▁▁▁▁》。2.简答:
(1)什么是“六书”?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给六书下的定义及所举的例字是什么?
(2)以下面所举八字为例,分别说明象形与指事,象形与会意,会意与指事,会意与形声之间最根本的区别。
木、人(象形);本、高(指事);休、囚(会意);沐、浴(形声)
(3)根据题中所提供材料,说明下列各字分别是用何种造字方法造的(即属于六书中的哪一种);并且说明在所举例句中,该字用的是它的本义或是引申义或是假借义: A.《说文》:“从,相听也。从二人。”《鞌之战》:“师从齐师于莘。” 答:“从”字的造字方法属于▁▁▁。例句中“从”字用的是▁▁▁义。
B.《说文》:“顛,顶也。从页,真声。”《汉书·司马相如传》:“偃蹇杪颠。”唐颜师古注:“杪颠,枝上端也。”
答:“顛”字的造字方法属于▁▁▁。例句中“顛”字用的是▁▁▁义。
C.顧 许慎:“顧,還视也。从页,雇声。”《庄辛论幸臣》:“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顧犬,未为晚也。‟”
答:“顧”字的造字方法属于▁▁▁。例句中“顧”字用的是▁▁▁义。
D.《说文》:“彫,琢文也。从彡,周声。”《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墙。” 答:“彫”字的造字方法属于▁▁▁。例句中“彫”字用的是▁▁▁义。
E.:“習,数飞也。从羽,从白(白即鼻)。”《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習之,不亦说乎?‟” 答:“習”字的造字方法属于▁▁▁。例句中“習”字用的是▁▁▁义。
F.《说文》:“宵,夜也。从宀——宀下冥也,肖声。”《礼记·学记》:“大学始教……《宵雅》肄三,官其始也。”
答:“宵”字的造字方法属于▁▁▁。例句中“宵”字用的是▁▁▁义。G.《说文》:“術,邑中道也。从行,术声。”《齐桓晋文之事》:“无伤也,是乃仁術也。” 答:“術”字的造字方法属于▁▁▁。例句中“術”字用的是▁▁▁义。
H.《说文》:“本,木下曰本。从木,一在其下。”《学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本”字的造字方法属于▁▁▁。例句中“本”字用的是▁▁▁义。
I.《说文》:“辨,判也。从刀,辡声。”(许慎:“判,分也。从刀,半声。”)《学记》:“一年视离经辨志。”
“辨”字的造字方法属于▁▁▁。例句中“辨”字用的是▁▁▁义。3.讨论与思考
(1)讨论:为什么说汉字属于表意文字系统?如何利用汉字的这种性质学习古代汉语?(2)思考:就汉语言文字而言,字与词的的异同是是什么?
汉字练习第二套
1.单项选择(在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有一个是正确的,将正确答案的代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下列各组形声字,形符相同的一组是()A、颖 颇 颠 项 B、裏 哀 裸 裳 C、栽 载 戴 哉 D、徒 造 迎 违
(2)、下列各组汉字,全部是会意字的一组是()A、莫 步 末 向 B、门 表 冠 暴 C、安 涉 秉 兼 D、而 监 集 寇
(3)、下列各组字中,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全部都有的一组是()A、刃 日 除 鱼
B、象 朱 牧 闻 C、集 日 信 暴
D、山 河 旦 车
(4)、下列各组汉字,全部是形声字的一组是()A、欣 斯 析近
B、宝 牢 宇 室 C、胜 功 勤 营
D、杞 采 案 材
(5)下列各组异体字,全是声符不同的一组是()A、雞鶏,线線 B、蚓螾,勝剩 C、俯頫,袴裤 D、软輭,时旹
(6)下列各组异体字,全属于会意和形声之别的一组是()A、嶽岳,野埜 B、淚泪,惭慙 C、岩岩,和咊 D、襍雜,渺淼
(7)下列各组汉字,完全属于异体字的一组是()A、遊游,酤沽
B、礙碍,卻却 C、傑杰,寘置
D、蚤早,哲喆
(8)下列各组字中,不属分化字的一组是()A、内纳
B、尉慰 C、然燃
D、泪淚
(9)下列各句加着重号的词,用本字而不用假借字的是()A、蚤起,施从良人之所至
B、卒有盗贼之警,则相与恐惧讹言,不战而走 C、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D、敝邑以政刑之不脩,寇盗充斥 3.写出下列加点字的繁体字形。
收获()发射()
经历()
借贷()辛丑()猎获()理发()
历法()
凭借()丑恶()台风()出征()
饥馑()
回复()干枯()楼台()征兆()
饥饿()
重复()树干()
4.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分化字、异体字现象,并写出相应的本字、今字和正字。A.姜氏欲之,焉辟害? B.无庸,将自及。
C.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D.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E.孝子不匮,永锡尔类。F.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G.宣子田于首山。H.惜也,越竟乃免。I.请曲县、繁缨以朝。J.臧宣叔逆晋师,且道之。词汇
词汇练习第一套
1.词语解释(用现代汉语的词、词组或句子,简单解释例句下所给词在例句中的词义):(1)《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望洋:
(2)《许行》:“后稷教民稼穑。” 稼: 穑:
(3)《晏子春秋》:“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 齐: 济:
(4)《礼记·学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開而弗达。” 道: 開:
(5)《晋灵公不君》:“犹不改,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骤: 贼:
(6)《齐桓晋文之事》:“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莅:
(7)《郑伯克段于鄢》:“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亟:
(8)《鞌之战》:“齐师乃止,次于鞫居。” 次:
(9)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旨:
(10)《齐桓晋文之事》:“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觳觫:
(11)《齐桓晋文之事》:“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爱:
(12)《学记》:“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中:(13)《桀纣之失天下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就: 走:
(14)《齐桓晋文之事》:“对曰:„将以釁钟。‟” 釁:
《郑伯克段于鄢》:“先王之制:大都不过三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国:
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词义:
A.《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B.犹不改,宣子骤谏。
C.仲尼闻之,曰:“惜也。不如多与之邑。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君之所司也。” D.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E.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F.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G.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盖亦反其本矣。H.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I.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
J.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
3.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的意义,并指出它在本句中用的是本义、引申义还是假借义。(1)、子倍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倍:
(2)、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比:
(3)、见灵辄饿,问其病,曰:“三日不食矣!” 饿:
(4).子曰:“此城濮之赋也。” 赋:
(5).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昏:
(6)、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饥:(7)、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竟
(8)、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趋:
(9)、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
(10)、问者曰:"徒术而无法,徒法而无术,其不可,何哉? 徒:(11).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闻:
(12).庄公寤生,惊姜氏。寤:
(13).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 益:
(14)、解狐乃引弓迎而射之。引:
(15).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月:
词汇练习第二套
1.单项选择题
(1)、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不属于双音合成词的是 A、若舍郑以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乃筑诸侯之馆 C、寡君闻命矣
D、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日益骄固(2)、下列各组词中,全部是联绵词的一组是 A、憔悴 经济 颁发
B、仓卒 参差 流离 C、匍匐 辗转 男女
D、琵琶 清静 组织(3).下列词语中,属于叠韵连绵词的是 A.犹豫、参差、蝉娟 B.扶摇、磅礴、逍遥 C.霹雳、窈窕、徘徊 D.纷缊、荒忽、萧瑟
(4).下列各句加着重号的词中,古今词义相同的是 A.若其不捷,表里山河,必无害也 B.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
C.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D.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的词为同义项的是
A、①楚一言而定三国,我一言而亡之
②不许楚言,是弃宋也
B、①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
②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 C、①淮西寓军帅尹少荣,刚直士也
②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D、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
②继之以规矩准绳,以为方圆平直(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不属同一义项的是 A、①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 ②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 B、①而其平居,常苦于多疾
②夫风雨霜露寒暑之变,此疾之所生也 C、①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泰山 ②君子知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
D、①而士大夫未尝言兵,以为生事滋民,渐不可以长 ②以尊宗庙,重朝廷,防微杜渐
(7).下列各句加着重号的词中,未用本义的是 A.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B.回之家贫,唯不饮酒不茹荤者数月矣 C.叔山冉搏人以投,中车折轼 D.斩一首者爵一级
(8).下列句加着重号的词,用本字而不是用假借字的是 A.楚师薄于险
B.敝邑以政刑之不脩,寇盗充斥 C.太山不立好恶,故能成其高 D.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2、多项选择题
(1)、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不属于复合词的有 A、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B、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 C、是社稷之臣也
D、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者也
(2)、下列加着重号的词在句中的意义与现代常用义不同的有 A、遂乃开仓廪,假贫民
B、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C、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D、平原君乃免冠谢
(3)、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属于单纯词的是 A、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B、九月肃霜,十月涤场。C、若仆大质已亏缺矣。
D、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E、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
(4)、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属于词组的是 A、上闵之,问左右:“武在匈奴久,岂有子乎?” B、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C、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D、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E、为此诗者,其知道乎?
(5)、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属于复合词的是 A、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B、男女同姓,其生不番。C、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D、而谋动干戈于邦内。E、故日月不高,则光辉不赫。(6).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在句中用本义的是 A.我君景公引领西望。
B.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C.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D.孟孙才其母死,哭泣无涕,中心不戚。E.大叔命西鄙、北鄙贰於己。
3、讨论与思考:(1)讨论:
①连绵词有哪几种来源?从语音上可划分为几种类型? ②古今汉语词义的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③什么是多向的引申?什么是多层的引申? ④怎样判定同义词?怎样辨析同义词? ⑤什么是同源词?什么是同源通用? ⑥什么是系源、什么是推源? ⑦什么是词的本义?举例说明如何探求词的本义。(2)思考:
①学习同义词的理论对学习古代汉语有什么作用? ②同源词的意义与同义词的意义有无不同? 音韵练习第一套 解释: A.三十六字母 B.四声 C.清浊 D.五音、七音 E.韵、韵部 F.舒声、促声 G.开合 H.等
三声、阴阳对转 J.古无轻唇
K.舌音类隔之说不可信 L.反切 2.简答:
A.平声有多少韵?都是哪些? B.什么叫“四声相配”? C.韵类与韵有什么不同? D.韵包含哪几部分内容?
音韵练习第二套 讨论:
A.判定古音相同相近的标准是什么? B.判定古音相同相近的主要利用哪些材料? 思考:
A.学习古音知识对学习古代文献有哪些帮助?
B.古今语音为什么会发生演变?上古音演变为中古音,声母变化主要有哪些? 语法
实词、短语与句子练习第一套
1.辨识并分析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包括名词作状语)现象:(1)顷公之嬖人卢蒲就魁门焉。(2)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3)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4)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5)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6)臧宣叔亦如晋乞师,皆主郤献子。
(7)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8)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9)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2.扼要分析下列句子中的语法现象: A.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B.姜氏何厌之有?
C.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D.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置诸橐以与之。E.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
实词、短语与句子练习第二套
1.讨论:
A.古代汉语被动表示法有几种类型? B.古代汉语判断句的主要形式是什么?
C。古代汉语特殊的动宾语序主要有哪几种情况? D.使动与意动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2.思考:
A.学习古代汉语句法知识对阅读文献的作用。B.词类活用产生的原因和条件。虚词练习第一套
1.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黑体)的虚词的词性和语法功能:
A.彼所谓豪杰之士也。
B.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C.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 D.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E.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羹,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F.今也,南蛮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G.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
H.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对曰:君何患焉?若掘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J.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2.指出下列虚词在所在句子中的词性和语法功能
(1)《许行》:“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其: 焉:
(2)《郑伯克段于鄢》:“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以:
(3)《许行》:“今也,南蛮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 于:
(4)《晋灵公不君》:“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 之:
(5)《晋灵公不君》:“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禦公徒,而免之。” 以:
(6)《郑伯克段于鄢》:“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而:
(7)《学而》:“其为人也……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者: 之:
(8)《晋灵公不君》:“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所:
虚词练习第二套 讨论:
A.应该从哪几个方面掌握一个虚词? B.连词连接的前后部分主要有几种关系?
C.同样一个字,有时作介词,有时作连词,这种情况下如何区别二者? 2.思考:
A.虚化在词义和词类变化上的作用。
B.如何用用当前国外语法学理论研究古汉语语法。古书阅读
古书阅读练习第一套
1.阅读下面带古注的文章,并依注回答问题。
1.韩厥梦子舆谓己曰旦辟左右子舆韩厥父故中御而从齐侯居中代御者自非元帅御者皆在中将在左Ο帅所类反[疏]注居中至在左Ο正义曰韩厥为司马亦是军之诸将也以梦之故仍居中为御明其本不当中先非御者若御不在中又不须云代御以此知自非元帅其余军之诸将皆御者在中将在左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公曰谓之君子而射之非礼也齐侯不知戎礼Ο射食亦反下并注皆同[疏]注齐侯不知戎礼Ο正义曰僖二十二年传曰虽及胡耇获则取之明耻教战求杀敌也宣二年曰戎昭果毅以听之之谓礼杀敌为果致果为毅是戎事以杀敌为礼齐侯谓射君子为非礼者乃是齐侯不知戎礼也射其左越于车下越队也Ο队直类反射其右毙于车中綦毋张丧车从韩厥请寓乘綦毋张晋大夫寓寄也Ο綦毋音其下音无丧息浪反乘绳证反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以左右皆死不欲使立其处Ο处昌虑反[疏]皆肘之 Ο正义曰说文云肘臂节也谓左右为凶处故以肘排退之韩厥俛定其右俛俯也右被射仆车中故俯安隐之Ο俛音勉仆音赴又蒲北反[疏]韩厥俛定其右Ο正义曰言此者为下丑父与公易位由厥之俯故不觉其易綦毋张盖助厥定右故并不见之逢丑父与公易位居公处
古代军车的座位应如何安排?韩厥本应在哪个位置?为什么换位置? 为什么说“齐侯不知戎礼”?
韩厥为什么不让綦毋张“从左右”,而让他“立于后”? “肘”和本义是什么?在文中是什么词类?如何翻译? “越,队也”是形训、义训、还是声训? 根据注释,“毙”的意思是什么?
逢丑父跟齐侯交换位置,韩厥与綦毋张为什么没有发现?
2.黭然而雷击之……韩诗外传六作聚是矣(《强国》,见教材P527~528,此处略)(1)“厌读为压”是什么意思?(2)根据注释翻译“黭然而雷击之”。
(3)“而”和“如”在古代文献中常通用,请根据古注写出三个例证。(4)“百姓劫则致畏”这句话宋本写作什么?(5)“嬴则敖上执拘则最”俗本是怎样断句的?
(6)“执拘则最”郝懿行认为“最”应该写成什么?这句话在《韩诗外传》中是怎么写的? 3.参考古注翻译下面的文章,只译正文。
(1)故曰为高必因丘陵……自此所以责其君(《离娄》,教材P526,此处略)
(2)齐侯使宾媚人赂以纪甗玉磬与地媚人国佐也甗玉甑皆灭纪所得不可则听客之所为宾媚人致赂晋人不可曰必以萧同叔子为质同叔萧君之字齐侯外祖父子女也难斥其母故远言之而使齐之封内尽东其亩使垄亩东西行对曰萧同叔子非他寡人之母也若以匹敌则亦晋君之母也吾子布大命于诸侯而曰必质其母以为信其若王合命何言违王命且是以不孝令也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诗大雅言孝心不乏者又能以孝道长赐其志类若以不孝令于诸侯其无乃非德类也乎不以孝德赐同类先王疆理天下物土之宜而布其利疆界也理正也是物土之宜播殖之物各从土宜故诗曰我疆我理南东其亩诗小雅或南或东从其土宜今吾子疆理诸侯而曰尽东其亩而已唯吾子戎车是利晋之伐齐循垄东行易无顾土宜其无乃非先王之命也乎反先王则不义何以为盟主其晋实有阙阙失四王之王也禹汤文武树德而济同欲焉树立也济成也五伯之霸也夏伯昆吾商伯大彭豕韦周伯齐桓晋文勤而抚之以役王命役事也今吾子求合诸侯以逞无疆之欲疆竟也诗曰布政优优百禄是求诗颂殷汤布政优和故百禄来聚逑聚也子实不优而弃百禄诸侯何害焉言不能为诸侯害 古书阅读练习第二套 古注术语解释: A.某音某;某,某某切 B.言、谓 C.犹
D.读如、读若 E.读为 F、曰、为、谓之 G.讹、夺、主、倒 讨论:
A.古书注释共有哪几中类型?每一种类型发生在什么时代,主要特点是什么? B.古书注释在语言文字方面都注释哪些内容或对象? C.古书的特殊表达方式主要有哪几种? 3.思考:
A.《说文》、《广韵》、《尔雅》的体例、内容及其在语言学史上的地位;三书对古书阅读的作用。
4.标点并翻译下面的文章:
子思言苟变于卫侯曰其才可将五百乘公曰吾知其可将然变也尝为吏赋于民而食人二鸡子故弗用也子思曰夫圣人之官人犹匠之用木也取其所长弃其所短故杞梓连抱而有数尺之朽良工不弃今君处战国之世选爪牙之士而以二卵弃干城之将此不可使闻于邻国也公再拜曰谨受教矣卫侯言计非是而群臣和者如出一口子思曰以吾观卫所谓君不君臣不臣者也公丘懿子曰何乃若是子思曰人主自臧则众谋不进事是而臧之犹却众谋况和非以长恶乎夫不察事之是非而悦人赞己 莫甚焉不度理之所在而阿谀求容谄莫甚焉君 臣谄以居百姓之上民不与也若此不已国无类矣
(资治通鉴·卷一·周纪一)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 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战国策·齐策)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泉涌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惨而退
(资治通鉴·卷一九二·唐纪八)
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而进曰海大鱼因反走君曰客有于此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君曰亡更言之对曰君不闻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常有齐荫奚以薛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君曰善乃辍城薛
(《战国策·齐策》)
屈原疾王聽之不聰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窮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第五篇:古代汉语
第五课 五柳先生传
一字: =吝
二虚词:1、“因以为号焉”:“因”,连词,于是、就:“焉”,句尾语气词,表提示语气。1、“或置酒而招之”:有时候(肯定性无定代词)2、“曾不吝情去留”:语气副词,与否定副词“不”连用,以加强否定语气。3、“造饮辄尽”:每每、总是。
三实词:1、“先生不知何许人也”:地方(名词)。2、“不详其姓字”:清楚。3、“或置酒而招之”:邀请。4、“造饮辄尽”:到、往。5 “曾不吝情去留”:偏义复词,重在“去”,离开。6、“环堵萧然”:墙。7、不戚戚于贫贱:愁苦的样子。8、不汲汲于富贵:急切追求的样子。
四常用字:1、造:形声字,从辵,告声(1)本义:到、往,如本课“造饮辄尽”。(2)引申义:造访、拜访——达到某一境界。(3)、今义:制作、做。(此义与古义同)。、去:(1)古义:离开,如《掣肘》“辞而去也”。——距离(空间、时间)——除去、废除—死亡的委婉语。(2)今义:往。(与古义相反)。、解:会意字,从刀从牛从角。(1)本义:分解动物的骨肉肢体(2)引申义:A 把纠结的东西解开,解脱—特指解脱对犯人的囚禁,解除罪罚—特指解除军事包围、战争B 打开、开放C 破碎、离散——松弛、懈怠(这个意义读xie,后来写作“懈”)-D对事理的分析、解释—理解、知晓。如本课“不求甚解”。、读:(1)本义:解释、阐发文字语句。(2)引申义:阅读、诵读。如本课:“好读书,不求甚解”。——句读(dou)。
第六课 送董邵南序
一、字:彊= 强,邪—耶,二、虚词:1 郁郁适兹土:这(指示代词)。2、董生勉乎哉:语气词连用,语气重点落在感叹语气的“哉”上。3、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苟”,如果、只要是。(假设连词)“焉”:语气词。4、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恶”:疑问代词,哪里、怎么。“邪”:句末疑问语气词。5、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姑且(副词)。6、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矧”,何况(转折连词)“乎”,介词,同“于”。
三、实词:1、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怀有任侠激情,以义气为重。2、郁郁适兹土:往。3、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谓,说。4、董生勉乎哉:努力。5、为我弔望诸君之墓:凭吊。6、为我谢曰:恳切相告,殷勤致辞。
四、常用词:1、适:(1)本义:到(某地)去。如本课“郁郁适兹土”。(2)与“之”“如”是同义词,可能只是方言的不同。与“往”的意义较接近,但用法却不相同,“往”在上古不带宾语,而其他三个字都可带宾语。(3)与“嫡”“敌”“谪”等字的声符都是“啻”,上古读音相同相近,常互相通假。(4)古书中“適”与“适”不是一个字,“适”读,主要用于人名。、举:是形声字,从手与声。(1)本义:用两手把东西举起来(2)A 捧着、提起—特指鸟抬起翅膀起飞,飞动—抽象意义,举出、提出—特指把优秀人才提拔出来,即推举。如本课“董生举进士”—特指把坏人坏事揭发出来,即纠举、检举B 做、举动、发动—拔取,即占领。C 整个拿出、全部发动—包举、穷尽—整个(形)。、利:(1)本义:刀剑锐利,刀口快。(2)引申义:迅速、敏捷—顺利、方便—利益、好处—特指财利—特指功名利禄,如“不慕荣利”—重要的、贵重的、要害的(形)。、谢:形声字,从言射声。(1)本义:向人认错道歉。(2)引申义:A 用言辞委婉地推辞拒绝—告辞—告诉,如本课“为我谢曰„明天在上,可以出而仕矣。‟”—以言辞相问候B 对别人的赠予或帮助表示感谢。C 衰退、消亡—草木凋谢。
第七课 祭十二郎文
一字:羞→馐,彊= 强,歛→殓,已—以。
二虚词:1、乃能衔哀致诚:才,(副)。2、孰谓汝遽去吾而殁乎:“孰”,谁。“遽”,突然、很快地。(副)3、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诚”,如果确实如此,(副)。“其”,代词,它。“虽”,即使(假设连词)。“以”,表时间(介)。4、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然而,(转折连词)。5、其能久存乎:难道,(副词,表反诘语气)。“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真邪?”用法同。6、虽然,吾自今年来:两个词,虽然如此。7、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或脱而落矣:有的、有些(肯定性无定代词)。8、几何不从汝而死也:多少,这里指多少时间。9、其无知:如果(假设连词)。
10、比得软脚病:最近、近来。
11、抑别有疾而至斯乎:或是、还是(选择连词)。
12、其然乎?其不然乎?:相当于“是…还是…”(用于并列的选择问句,表示推测语气)。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同上用法。
13、然后惟其所愿:他们(代词)。其又何尤:难道(表反诘的语气副词)。
14、吾其无意于人世也:大概(表拟测语气副词)。
15、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介词,引进动作行为对象,译“和”“跟”。
三、实词:1、乃能衔哀致诚:内心的感情。2、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孤”,幼年丧父。“及”,等到。“省”,明白。“怙”,依靠。“所怙”:依靠的人,指父亲。3、请归取其孥:妻室子女的统称。4、而汝抱无涯之戚也:悲痛、悲伤。5、强者夭而病者全乎:保全,与上句“存”义近。6、汝之纯明而不克蒙其泽乎:能。7、未可以为信也:诚信、真实。8、弔汝之孤与汝之乳母:向死者亲属致以慰问。8、窆不临其穴:“窆”把灵柩放入墓穴。“灵”,哭悼死者。9、曷其有极:穷尽。
10、其又何尤:责怪、怨恨。
11、如此孩提者又可冀其成立邪:“孩提者”,本指婴儿和尚须牵抱的幼儿,这里泛指小孩。“冀”:希望、指望。
四、词类活用:1、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动→名,祭奠用的供品。2、就成家而致汝:使动,使…来到。3、汝之纯明宜业其家者不克蒙其泽矣:名→动,继承家业。
五、句:1、惟兄嫂是依。2、何为而在吾侧也?3、其又何尤?
六、常用字:1、信:会意字,从人从言,(1)本义:言语真实,不虚伪。(2)引申义:忠诚、诚实—真实、确凿可信,如本课:“信也,”—表确凿的情态语气,含有果真、的确之意。(副词)。——实践诺言、守信用—相信、信任、信奉,如《黎丘丈人》“其父信之”—信约、盟约—可作凭信的物件、符信—持有信物的外交使臣或是传送信讯书信的人—书信(名词)(这已是晚起的意思了)(3)假借为“伸”。、实:(1)本义:财物粮食充足、富有(2)引申义:财货、物资—实利-充实、充满—果实及谷物—实际内容、实际情况—实心实意、忠实—实在、确实(副)如本课“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3、诚:(1)本义:心意诚挚由衷恳挚,如本课“乃能衔哀致诚”(2)引申义:真实可信—实在、的确(副词)如本课“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保:象形字,象大人抱(背)孩子的形状。(1)本义:护养幼儿(2)引申义:保护、保全—恃、依靠—固守、防守—保有、据有—安、安定—保育幼儿的妇女,后来写作“媬”—保护婴儿的包裹衣,后来写作“褓”—护卫用的城堡,后写作“堡”。、旅:(1)古指军队的编制,五百人为旅(2)引申义:军队—同、俱—在外的人—野生的(这一意义的专用字是“穞”)。
第八课《送薛存义序》
一字:直→值,蚤—早
二虚词:1、若知其职乎:你,(第二人称代词)。2、受若直,怠若事,又盗若货器。(同上)3、盖民之役:大概,(语气副词)4、出其十一佣乎吏:“于”(介词)5、使司平于我也:我们,这里是以民的口气说话。6、今我受其直怠其事者:我们,此处是以“吏”的口气说话。7、如吾民何:对…怎么办8、得不恐而畏乎:能不…呢。9、吾贱且辱:又(连)
10、于其往也,故赏以酒肉而重之以辞:“于”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以”介词,译为“用、拿”,介宾结构作补语。
11、向使佣夫于家:假使(假设连词)
三、实词:1 柳子载肉于俎:古代祭祀或设宴用的一种木制礼器。2、有达于理者:明白、通达。3、其为不虚取直也的矣:“为”,动词,做、干。“的”的确、真实。4、盖民之役,非以役民而已也:前一“役”是名词,仆役;后“役”是动词,役使、驱使。
四、词类活用:1、饮食之:使动用法“使…饮食”,即给(他)吃喝。2、凡吏于土者:名→动,为吏,做官。
五、常用字:1 理:形声字,从玉里声。(1)本义:治玉。(2)引申义:对国家对事物的治理、管理,与“治”同义。——治理狱讼的法官——纹理—条理、情理、道理、规律—治理得好,井井有条,天下太平(形),与“乱”对。、达:(1)基本意义:到达、通达(2)引申义:通达事理,如本课“有达于理者,得不恐而畏乎?”——胸襟宽广、豁达—特指仕途通达,政治上得志,与“穷”相对。——通行的、共同的。与“通”意义相近。
3、直;(1)基本意义:不弯曲,与“曲”“枉”相对。(2)引申义:道德品质的正直、忠直—径直、直接—简直(副词)——当着、迎对,此意后写为“值—价值、工值”。如本课“今受其直怠其事者”—仅仅、只不过(副)——特意、故意。、受:形声字,从舟省声。(1)本义:给予、接纳。如本课“今我受其直怠其事者,天下皆然。”(2)引申义:遭受(是接纳义的引申。)(3)给予义后起分化了,写成“授”。
第九课 《始得西山宴游记》
一字:隟= 隙,游—遊,谿= 溪,遯= 遁,志→誌.二、虚词:1、居是州,恒惴慄:“是”,这(指示代词)。恒,常常、经常。2、其隙也:那(指示代词)3、日与其徒上高山:同上。4、醉则更相枕以卧:又(副)5、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凡”,所有、全部(副)。“是”,这,指示代词。5、因坐法华西亭:因为、由于。6、莫得遯隐:没有什么,(否定性无定代词)。7、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乎”形容词尾,相当于“然”。“俱”一起,(副)。“莫”,没有什么,无定代词。8、游于是乎始:句中语气词。
三、实词:1、恒惴慄:恐惧不安。2、施施而行:慢步缓行的样子。3、漫漫而游:随心所欲,不受拘束的样子。4、日与其徒上高山:门徒。5、意有所极:至、向往。6、觉而起:睡醒。7、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奇异非常。8、箕踞而遨:两腿伸直岔开坐在地上,形同簸箕状,这是古人不讲礼貌或清单自得、无拘无束的一种坐姿。9、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袵席之下:“土壤”土地、地域。“袵席”,坐垫、席子。
10、不与培塿为类:小土丘。
11、心凝形释:散。
四、词类活用:1、日与其徒上高山:名→状,每日。2、入深林,穷回溪:形→动,走完。3、始指异之:形→意动,认为…奇异。4、外与天际:名→动,交接、相连。
五、句:1、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分承修辞方法。“岈然”承“高”而言。“洼然”承“下”而言。“若垤”又承“岈然”而言,“若穴”又承“洼然”而言。2、萦青绕白:指代修辞方法。“青”指代青山,“白”指代河流山川。3、故为之文以志:双宾语。
六、常用字:1、特:形声字,从牛寺声。(1)本义:雄性的马。(2)引申义:突出、特别如本文“然后知山之特立”—单独、单单—仅仅、只不过(副)。、徒:形声字,从辵土声,(1)本义:徒步而行。(2)引申义:步兵—同一学派同一主张的或同一集团、同一类的人—门徒、弟子—同伴、手下人,如本课“日与其徒上高山”—服劳役的人—空、白白地。、趣:(1)本义:疾迅地朝着某一方向奔去。(2)引申义:泛指一切动作行为的疾速、紧迫,即赶快、立即—催促、督促,这种意义写作“促”—归向于某一方面,倾向于某种情况—旨趣、意向、情趣、兴趣,如本课“意有所极,梦亦同趣”。、坐:(1)古义:两膝接触于铺在地上的席子、臀部压在脚跟上的姿势,和现在的“坐”有所不同。引申为所坐的位置。此义后来写作“座”(2)在古代还用作法律术语,指因…犯罪、触犯法律—判罪、定…罪,如“广汉竟坐要斩”(3)在中古时还用为介词,表示原因。
第十课 郑伯克段于鄢
一字:寤—牾,佗-他,辟→避,厌→餍,暱= 昵,阙—掘,锡—赐,无—毋。
二、虚词:1、亟请于武公:屡次(副)2、无使滋蔓:不要。3、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表敬副词,请允许我。4、公伐诸鄢:“之于”的合音。5、请以遗之:同3.6、其谁曰不然:语气副词,难道。7、焉辟害:哪里、怎么(疑问代词)。8、尔有母遗,繄我独无:“尔”,你。“繄”,句首语气词,与“唯”相近。“独”,偏偏、唯独(副)。
三实词:1、亟请于武公:请求(动)2、及庄公即位:等到。3、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都”,大夫或王侯子弟的封邑。“城”,城墙。“雉”,量词。长约合古尺三丈。“国”,指诸侯国家。4、先王之制:制度。5、君将不堪:能忍受,能支持。6、况君之宠弟乎:处于尊荣地位。7、多行不义必自毙:倒下去。8、既而大叔命北鄙西鄙贰于己:“鄙”,边境上的城邑。“贰”分为两下(动)。9、无庸,将自及:“庸”,用。“及”,到达,这里指招致。
10、不义不昵,厚将崩:领土广大。
11、大叔完聚:修葺城郭。
12、具卒乘:“具”,准备(动)。“乘”,战车,“卒乘”泛指军队。
13、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到达。
14、食舍肉:放置、搁置在一边。
15、爱其母,施及庄公:“施”,延伸。“及”,到。
16、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尽。
四、活用:1、惊姜氏:使动,使…惊。2、今京不度:名→动,合限度。3、无生民心:使动,使…生(二心)。
五句:1、谓之京城大叔。(双宾语)2、姜氏何厌之有?(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3、不如早为之所。(双宾语)4、敢问何谓也?(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5、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双宾语)6、君何患焉?(疑代)7、其是之谓乎?(代词复指宾语前置)
六、常用字:、都:从邑者声,(1)本义:人民聚居的城邑(2)引申义:泛指邦国的都城—城市—建都(动)——聚集、汇总—总是、完全(副)此义成了现代汉语的常用义。、所:(1)处所,如本课“不如早为之所”。——抽象的处所、场所,即地方—虚化为特殊的代词(2)表示约数,后来写成“许”。(3)用于表示被动。、毙:(1)本义:向前倒下。如本课“多行不义必自毙”(是比喻用法),《鞍之战》“射其右,毙于车中”。(2)引申义:死。也是今义。、羹:(1)本义:煮熟的带汁的肉。如本课“未尝君之羹”。(2)引申义:煮熟带汁的蔬菜—汤(后起义)。、舍:(1)本义:放置、安放。(2)引申义:放下—留置待用或弃置不用,如本课“食舍肉”表留置义—留着生命不杀—安身止息—特指军队住下来—住宿的处所—军队每住宿一天所行的路程(约二十里)。、完:(1)基本意义:完整、完善、没有损坏,如本课“大叔完聚”。(2)引申义:使之完整(动)——修缮、修整。(注意:古时没有今天所讲的“完了”的意思,“完了”是用“毕”“竟”“尽”来表示。)
第十一课 公孙无知之乱
一字:期= 期,適→嫡,绌—黜,女→汝,队→坠,御→籞,见→现,反→返,辟→避,税—脱。
二虚词:1、二人因之以作乱:“因”,依、靠。“以”连词,而。2、吾以女为夫人:介词。3、我奚御哉:何,(疑代)。4、师及齐师战于乾时:与(介)。5、管夷吾治于高傒:比(介)
三、实词:1、期戍,公问不至:“期”,一周年。“问”,音讯。2、衣服礼秩如适:“衣”,衣冠礼服。“服”,服饰,如佩玉之类。“礼秩”,礼遇级别。3、使间公:伺其间隙探听消息。4、捷,吾以女为夫人:“捷”,事成。“夫人”,诸侯正妻。5、遂田于贝丘:田猎。6、伤足,丧屦:鞋子。7、诛屦于徒人费:责求。8、君使民慢:“使”,役使。“慢”,轻忽,对人对事态度轻浮傲慢。9、乱将作矣:起,发生。
10、是以皆止:住、走不脱,指被俘。
11、管夷吾治于高傒:治国的才干。
12、召忽死之:为之而死。
四、活用:1、豕人立而啼:名→状,像人一样。
五、常用字:、问:从口门声。(1)本义:询问。如“敢问何为谓也?”(2)访问—责问—慰问、问候—问讯、音讯,如本课“公问不至”。、田:象形字,(1)本义:农田。(2)又表示打猎,如本课“宣子田于首山”。(3)耕作田地也叫“田”,后写作“佃”。、队:(1)本义:坠落。如本课“公惧,队于车。”(2)又表示队列—军队编制单位。
4、慢:(1)本义:轻慢。如本课“君使民慢”—怠慢(3)不及时、迟了—缓慢。、示;象形字,象神主牌位。(1)本义:代表祖先神灵的神主。(2)引申义:让人看、显示。如“袒而示之背”。与“视”音同意近。、故:(1)古义:事、事情。特指不幸的或意外的事、事故、事变。(2)引申义:A 旧的、原来的—旧的、原有的事物—旧交、老朋友。B 原因、缘故—因此、所以(3)副词:常用义有原先、从前—本来—故意。
第十二课 鞍之战
一字:道→導,无—毋,禽→擒,桀—揭,陈→阵,介→,俛= 俯
二、虚词:1、克于先大夫:比(引进行为比较对象)2、卻子使速以徇:用(介),引进行为动作的工具,宾语省略。3、若其不许,亦将见也:如果,表假设。4、桀石以投人:连词,连动宾,表示手段、目的。5、系桑本焉,以徇齐垒:“焉”代词。„以‟连前后两分句,表顺承。6、卻克伤于矢:被(介)引进行为主动者。7、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苟”,如果,(假设连词)“岂”,难道,哪里。8、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若之何”奈何、哪能,“其”,语气副词,加强反问语气。“以”,因(介)。9、固即死也:本来。
10、射其左,越于车下:他的,代词。
11、射其御者:那个(代词)。
12、再拜稽首:两次。
三、实词:1、臧宣叔逆晋师:迎接。2、及卫地:到达。3、卻子使速以徇:遍行。4、师从齐师于莘:跟踪。5、无令舆师淹于君地:留。6、桀石以投人:揭,举起。7、系桑本焉:树木的主根。8、欲勇者贾余余勇:买。9、不介马而驰之:“介”,编结马尾。“驰”驱马奔驰。
10、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险”,地势不平,难行的路。“识”,知道。
11、病未及死,吾子勉之:“病”,古代凡病重、伤重、饥饿、劳累过度等造成体力难以支持,都叫病。“及”,至、到达。“勉”,努力。
12、毙于车中:倒下去。
13、将及华泉:到达。
14、故不能推车而及:追上。
15、自今无有代其君任患者:承担。
16、以劝事君者:“劝”,鼓励。“事君者”,事奉君主的人。
17、有一于此,将为戮乎:被杀。
四、活用:1、皆主卻献子:名→动,以()为主人。2、君无所辱命:使()受辱。3、三周华不注:名→动,绕着走了三圈。4、故中御而从齐侯:名→状,在中间。5、皆肘之:名→动,用肘撞。6、人不难以死免其君:“难”,形→动,把()看作是难事。“免”,使动,使()免。7、乃免之:使()免死。
五、句:1、此城濮之赋也,(判断句)2、晋与鲁卫,兄弟也。(同上)3、丈夫之许,寡人之愿也。(同上)
六、常用字:、险:从阜声。(1)本义:地势高低悬殊。如本课“苟有险”(2)引申义:地势险峻危险—抽象道路—情势倾危,抽象意义的危险—防御工事—险恶。、识:(1)本义:记录下来作为标志。(2)引申义:用心记住—知道、认识,如本课“子岂识之”。
3、败:(1)本义:毁坏。(2)引申义:用于抽象的意义。如本课“若之何其以病败君之大事也”—军队被摧毁击破,如本课“齐师败矣”—使动,摧毁敌军—事情没办成—鱼肉腐坏。、如:从口女声,(1)本义:随从、顺从。(2)引申义:A 照…办理—像…一样—比得上。B往…去,如本课“如华泉取饮”。(3)如果,连词,表假设。(4)或者,选择连词。、病:(1)本义:重病。(2)引申义:动词,有重病—毛病、弊端—困难、不利(形)——忧虑、担心。、陈:(1)常用义:陈列、排列,如“陈力就列”—战阵、行列。(2)引申义:向上陈述、陈说—久、陈旧。、定:(1)本义:安定。(2)引申义:A 固定,如“韩厥伏,定其右”—平定—确定、决定。B 止息、停止。
第十三课 子产说范宣子轻币
一字:说→悦,二虚词:1、侨也惑之:句中语气词。2、夫令名,德之舆也;发语词。3、无亦是务乎:为什么不…呢。4、有令德也夫:“也”句末语气词,表肯定。“夫”句末语气词,表感叹。5、毋宁使人谓子“子实生我”,而谓子“浚我以生”乎?“毋宁”常用于反问句首,对后面所表达的内容进行否定。“实”,副词,确实。“而”,连词,表转折。
三、实词:1、诸侯之币重:此处指礼物。2、且晋国贰:怀有二心。3、诸侯贰,则晋国坏:“贰”同上,“坏”,此处指国或家的损害。3、晋国贰,则子之家坏:与晋国相对,指范氏私家。春秋时诸侯称国,卿大夫称家,指宗族而言,与今义很不相同。4、夫令名,德之舆也:好的(形)。5、德,国家之基也:根基。6、无亦是务乎:致力(动)。7、恕思以明德:在古代有特定的含义,表示“以心揆心”,“恕思”,用“恕”的思想。
四、活用:1、郑人病之:名→意动,把…当作忧患。2、侨闻君子长国家者:形→动,作…长,即掌管3、恕思以明德:使动,使…显明昭彰。4、宣子说,乃轻币:形→使动,使(币)轻。5、无令名之难:形→动,忧虑、畏惧。6、是以远至迩安:“远”,形→名,远方的诸侯。“迩”,形→名,近邻的诸侯。
五、句:1、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复指前置宾语)2、无亦是务乎?(疑代作前置宾语)。3、有令德也夫:判断句。4、夫令名,德之舆也。(判断句)5、恕思以明德,则令名载而行之:两个动词共用一个宾语。
六、常用词:、币:(1)本义:用于馈赠或献神的缯帛。(2)上申义:用作礼物(包括敬神)的皮、帛、玉、禽等也统称为“币”—礼物—诸侯之间贡纳的财物,也叫“币,如”诸侯以币轻“—泛指财物—汉代后,才主要用于指钱币。、贿(1)本义:财物。如本课“夫讲侯之贿,聚于公室。”(2)引申义:赠送财物—贿赂(后起义)。“贿”、“赂”义近,但通常“贿”为动词,“赂”为名词。、贰:(1)本义:一分为二。如“西鄙北鄙贰于己”、“国不堪贰”。(2)常用义:分开、离心离德。如本课“诸侯贰”—原物的仿制品、复制品也叫贰—事物不统一。、坏:(1)本义:建筑物之类毁坏。(2)引申义:使动,破坏,如本课“有基无坏”—事物的毁坏败坏,如本课“诸侯贰则晋国坏”—生物受到损伤—军队溃败。(注意:古代汉语中“坏”没有不好的意思。
5、务:(1)本义:致力从事。(2)引申义:所致力的事情,事务—一定、务必(副)
6、临:(1)本义:俯视。如“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2)引申义:从上往下,如本课“上帝临女,无贰尔心”—上级面对下级、高贵的面对卑贱的—靠近、逼近,多用于上对下,强对弱—遇到、碰见(3)哭,多指哭悼死者,读。如“窆不临其穴”。
第十四课 邵公谏厉王弭谤
一字:尽—进
二虚词:1、以告:介词,把。宾语省略。2、道路以目:介词“用”3、国人莫敢言:否定性无定代词,没有谁。4、乃不敢言:就。5、是障之也:这,指示代词。6、防民之口:助词,连定中词组。7、为川者、为民者:特殊代词,用于动词性词组后,形成名词性词组,译为“……的人”。8、民之有口,犹土之有山川也:用在主谓间,取消独立性,使之成为偏正词组。9、财用于是乎出:“于”,介词,从。“是”,代词,指山川。“乎”,句中语气词。
10、犹其有原隰衍沃也:第三人称代词,它。
11、胡可壅也:怎么(疑代)
12、若壅其口:如果。(假设连词)。
13、于是国人莫敢出言:没有谁(否定性无定代词)
14、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语气副词,表示推测。大概。
三、实词:1、国人谤王:“国人”住在国都内的人。“谤”,公开批评指责。2、民不堪命矣:经得起,受得住。3、吾能弥谤:消除,制止。4、是障之也:阻挡,堵塞。5、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增多。6、其与能几何:参与,赞同,此处指帮助。
四、活用:1、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本义堤坝,名→动,堵塞意。2、师箴:名→动,本是一种用于规诫的韵文,这里指献上韵文。
五、常用字:、谤:形声兼会意,从言旁声。(1)本义:在背后公开地议论或批评某人的短处,如本课“国人谤王”。(2)引申义:毁谤,如“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言:(1)本义:说、说话。本课“国人莫敢言。”(2)引申义:谈论、议论—说出的话,即言语如本课“口之宣言也”—一句话或一个字也称为一言。、听:(1)本义:用耳听取声音(2)引申义:听从,如本课“王不听,于是国人莫敢出言。”—听凭、任凭—治理、处理,如君王听政。、成:(1)本义:完成、成就。如本课“成而行之,胡可壅也”(2)引申义:成功—成为—特指成盟、讲和。
第十五课 苏秦连横约从
一字:肴—殽,庭—廷,禽→擒,伯→霸,從→緃,餝= 饰,章→彰,——冲,羸—累,蹻—屩,犁—黧,归—愧,受→授,溢—鎰,熿==煌,掘—窟,伉—抗,虵==蛇,盖—盍。
二、虚词:1、以大王之贤:凭借(介)。2、愿大王少留意:稍稍(副)。3、愿以异日:在(介)。4、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固”本来。“之”,取独用法。5、昔者:从前。6、恶有不战者乎:哪里(疑代)。7、虽古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贤君:即使。8、以此论之,王固不能行也:一定,必。9、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哪里(疑代)。
10、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且夫”,再说。“特”,只是,不过是。“耳”,罢了(语气词)。
11、天下莫之能伉:否定性无定代词,没有谁。
12、盍可忽乎哉:怎么(疑代)。
三实词:1、战车万乘:量词,一车四马为一乘。2、臣请奏其效:“请”,请求(动),奏,下对上的陈述、说明。3、田肥美,民殷富:富足。4、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庄严郑重的样子。5、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惩罚。6、科条既备:法律。7、民无所聊:赖,依靠。8、舌弊耳聋:坏。9、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主张、言论(名)。前一“说”是动词。
10、去秦而归:离开。
11、羸縢履蹻:羸,缠绕。縢:绑腿布。履,踩,穿着。蹻,草鞋。
12、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睡”,坐着打瞌睡,用的是本义。“引”拿起。“股”,大腿。
13、期年:一周年。
14、式于政,不式于勇:用。(动)
15、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宫”,房屋。“除”修整。
16、张乐设饮:陈设,设置。
17、四拜自跪而谢:道歉。
18、子元元:百姓。
四活用:1、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远”,形→意动,以…为远。“庭”,名→状,在朝廷上。2、辩言伟服:形→使动:使…雄辩,使…华美。3、繁称文辞:名→使动,使用权华丽。4、安坐而广地:形→使动,使…广(扩大)。5、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诎”,使动,使…屈服。“子”,名→使动,使…成为子女。“臣”,名→使动,使…成为臣子。6、约从散横:使动,使…离散。7、嫂蛇行匍匐:名→状,象蛇一样。8、贫穷则父母不子:名→意动,以…为子。
五句:天下莫之能伉(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六常用字:、禽:象形字,象捕捉鸟兽的狩猎工具。(1)本义:捕获鸟兽。(2)引申义:捕获别的也叫“禽”。后来写成“擒”。如本课“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词义转移为:鸟兽。、履:(1)本义:踩,践踏。如本课“羸縢履蹻”(2)引申义:鞋子。、张:(1)本义:给弓安上弦。(2)引申义:开弓,拉弓—A 紧张—把网、纬帐展开挂起来也叫“张”。——设置,陈放,如本课“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B 扩展、张大、振奋。C 帏帐,后来写成“帐”。
4、建:会意,从聿从廴。(1)本义:建立朝廷的制度。(2)引申义:建立、设置,如本课“然后可以建大功”—设置职官—树立、设立—建造、建设。、数:(1)本义:计算(动)读shu,(2)引申义:A 列举—责备,B 算术(名)读shu,——技艺,多指博奕之类—术数、占卜—命运。C 数目、数量(名)——不确定的数目,几—时间上不确定的次数,多次,读shuo.——密,与“疏”相对,读cu.、资:从贝次声。(1)本义钱财。(2)引申义:积蓄—依靠、凭借—资历、资格—条件—资助—资质、天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