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 说》《卞和泣玉》比较阅读(共5篇)

时间:2019-05-13 18:45: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马 说》《卞和泣玉》比较阅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马 说》《卞和泣玉》比较阅读》。

第一篇:《马 说》《卞和泣玉》比较阅读

《马 说》《卞和泣玉》比较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1—4题。

卞和泣玉

楚人和氏得玉璞①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②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继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③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注:①璞:蕴藏有玉的石头,未经加工的玉石。②刖:yuè,古代一种酷刑,断足。③奚:何,为什么。④理:加工雕琢玉石。

【注释】 ①选自《韩非子•和氏》。②和氏:相传名卞和。璞:含玉的石头。③厉王:春秋楚国国君,名 冒,公元前757——741年在位。④玉人:雕琢玉器的工匠。⑤诳:读kuá ng筐。欺骗。⑥刖:古代一种断脚的刑罚。⑦薨:读hōng哄。周代诸侯死叫薨。⑧武王:名熊 通,公元前740——690年在位。⑨文王:名熊赀,公元前689——677年在位。⑩泣:这里指 眼泪。11奚:为什么。12题:品评,这里是被判定的意思。13贞士:坚贞 之士。14理:治理,对璞进行整治。【译文】

【译文】 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在楚山得到一块含有珍贵玉石的石头,便去献给楚厉王。厉王命令 玉匠鉴别。玉匠一看就说:‚这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为卞和有意欺骗,就下令砍去 了卞和的左脚。 等到厉王死去,武王登位,卞和又把那块石头献给武王。武王又让玉匠鉴别,玉匠又说:‚ 这是一块石头。‛武王也以为卞和是故意欺骗,又下令砍去了他的右脚。 后来,武王死去,文王登位。于是,卞和便捧着那块石头,在楚山脚下一连痛哭了三天三夜,眼泪流尽,血也哭了出来。 文王听到这件事后,派人前去查询,问他说:‚天下被砍去脚的人很多,为什么独有你哭得 如此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我并非为失去双脚悲伤,而是痛心有人把宝玉看成石头,把 坚贞之士当作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啊!‛ 文王听到回报,便叫玉匠整治那块璞,果然得到一块价值连城的美玉,随即命名为‚和氏之 璧‛。 【题旨】坚持真理,终被认识;偏听偏信,害人误事。1厉王使玉人相之(仔细看、审察)

2.《马说》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收束全文,《卞和泣玉》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为和氏献璞的结局,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马说》中,面对‚天下无马‛这种压制人才的谬论,文章只能发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而在《卞和泣玉》中,玉璞虽然两度被斥为普通的石头,但终遇文王,经雕刻加工后方显示出天下至宝的本色。《马说》更多的是让人感到愤懑不平与无奈,而《卞和泣玉》却能让人看到希望。

对对联:

上联:无才难做千里马

下联:

1、有志可成万里驹

2、有容敢争三月花

3、有翼敢为九天鹰

第二篇:卞和泣玉文言文翻译

自古以来,人们无不对卞和遭遇深感叹息,对楚王的偏听偏信深感愤怒。小编收集了卞和泣玉文言文翻译。欢迎阅读。

【原文】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为和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之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翻译】

楚国有个名叫卞和的人,从楚山中得到一块含有美玉的璞石,就把它献给了楚厉王。厉王命令玉匠鉴别。玉匠一看就说:“这只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认为卞和是有意欺骗他,于是就下令砍去了卞和的左脚。

等到厉王死去,武王登位后,卞和又把那块璞石献给了武王。武王又让玉匠鉴别,玉匠又说:“ 这只是一块石头。”武王也认为卞和是有意欺骗他,于是下令砍去了他的右脚。

而后,武王驾崩,文王登位。卞和竟然捧着那块璞石,在楚山脚下一连痛哭了三天三夜,眼泪流尽,血也哭了出来。

文王听说了这件事后,就派人前去调查原因,那人问他说:“天下被砍去脚的人很多,为什么只有你哭得如此悲伤呢?”卞和回答说:“我并非因为失去双脚而感到悲伤,而是痛心世人将宝玉看作石头,把忠诚的人称为骗子,这才是我感到悲伤的原因啊!”

文王听到回报,便叫玉匠去雕琢那块璞石,果然从那块璞石中得到一块价值连城的美玉,于是命名这块美玉为“和氏璧”。

【注释】

①选自《韩非子·和氏》

②和氏:相传名为卞和,春秋时楚国人,和氏璧发现者。璞:含玉的石头。

③厉王:春秋楚国国君,名冒,公元前757—741年在位。

④相: 鉴别,鉴定

⑤玉人:雕琢玉器的工匠。相:鉴别。

⑥诳:读kuáng。欺骗。

⑦刖:读yuè古代一种断脚的刑罚。

⑧薨:读hōng。古代大臣或诸侯的死。

⑨武王:名熊通,公元前740—690年在位。

⑩文王:名熊赀,公元前689—677年在位。

⑾泣:这里指眼泪。

⑿奚:为什么。

⒀题:品评,这里是被判定的意思。

⒁贞士:坚贞之士,忠诚正直的人。

⒁理:治理,这里指对璞石进行雕琢。

⒂奉:读pěng,同“捧”。

⒃夫:读fú,语气词。

第三篇:《马说》

导入:简介伯乐相马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但在现实生活中,千里马往往难以遇到伯乐,自己的才华也很难发挥出来,今天,让我们一同来学习唐代韩愈写的一篇杂文马说,看看作者对于千里马的现实命运又有怎样的评说。

第一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指导朗读

2、通过学习本文,背诵这篇短小精悍、波澜横生的千古名作,了解“说”的文体特点。

3.熟练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理解文中的诸多寓意。

二、走进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他25岁中进士后,长期得不到任用,他曾三次上书宰相,都没有得到赏识。加上当时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这些都让他感到明主难遇,在这种悲愤心情下,写下了《马说》。

三、关于“说”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近。

四、指导朗读及字音

五、疏通文意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4、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

5、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得议论方法。

六、梳理结构与探究课文

分析文段一:

1、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

2、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

3、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分析文段二:

1、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2、本段文字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

分析文段三:

1、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

2、本段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

3、本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

首先提出全文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对论点作概括论述,第二段进一步从反面展开论述,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第三段对“食马者”进行辛辣的嘲讽,结尾再次强调造成不合理现象的原因,是“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主旨,并与开头的论点照应。

问题分析

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

七、拓展延伸

1、读完本文后,你认为伯乐应具备怎样的才能?请联系你自己的读书实际,列举一位大家熟悉的伯乐,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他的事迹。

2、伯乐和千里马在推动社会发展方面谁更重要?请畅谈你的看法?可举历史和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证明自己的观点?

八、当堂训练:扩展阅读

马价十倍《战国策》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顾之,臣请献 一朝之贾。” 伯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1、解释加点词:伯乐

2、划停顿: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

3、翻译句子:

4、阅读本文,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九、活动迁移:如果你怀才不遇,你会学下列哪位古人?说出原因。

A.韩愈怀才不遇写文学章

B.苏秦悬梁刺股发愤成材

C.韩信另寻明主创大业

D.陶渊明归隐田园其乐悠悠

总结: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祝同学们成为驰骋于生活中的一匹马。

第四篇:《马说》

《马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的帮助下,大致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马说》的内容大意。

2、能清晰、流利地背诵出《马说》。

3、在反复诵读中,对老师或同学提出的疑难问题,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并给出合理的解释。

4、通过自主研读,结合老师的补充材料,能说出《马说》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故事激趣,引入新课

1、全体学生先默读两遍附文《骥遇伯乐》,然后大声朗读三遍,注意节奏。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这个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

(设计说明:首先,用小故事引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其次,通过多遍的朗读,并结合课下注释,让学生增强对附文大意的理解、体会。再者,训练学生对语言的组织能力和复述能力。)

2、解读标题,复习“说”这种文体的特点。(大屏幕显示)

3、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

(二)先集体背诵《爱莲说》,再初读文本《马说》。(设计说明:通过学生背诵《爱莲说》,一方面巩固、加深记忆背诵成果;另一方面又能让学生对《马说》的全文内容有初步的认识,去除陌生休状态,是对文本探究前的热身。)

(三)再读课文,读出文意

1、学生自读,读准字音,读通文意。

学生自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手头的工具书解决阅读中遇到的生字词,并能结合上下文语境判断它们在文中的意义;标出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在归类整理的基础上,在笔记或课文的空白处写出你在阅读中解决不了的问题。

2、然后就近交流,以解决你阅读中的问题,大家都不能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并用通顺、流畅的语言进行表述,以便向老师或全班同学寻求解答的方法。

3、师生共同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帮助每个学生读懂课文,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大致内容。

4、全班学生聆听配乐朗诵,小声跟读、模仿,通过模仿纠正字音、句读的错误,加深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认识。

5、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起示范作用,并由他们带领全班同学朗读课文。(课前可进行朗读指导,特别是个别指导)

6、全班再齐读,再次加深对文意的感知。(要求读得通顺,不读破句。)

(四)研读课文,能说出《马说》所蕴含的作者的情感。

1、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韩愈生平经历资料的情况,有意识地将搜集的资料引到本文的创作背景上。

2、全班同学共同分享搜集到的相关材料,教师加以解释、引导,加深学生对作者当时创作背景的认识。

3、每一个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各自大声朗读,有情感地朗读),并思考以下的问题(大屏幕显示问题):

①文章开头就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②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③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不知马的?(设计说明:朗读是为了让学生有意识地融入对角色的认识和理解,使学生仔细品读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4、学生讨论并交流结果,教师从旁点拨。

5、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要求读准节奏、重音和语气,要读得响亮、沉稳、流畅。可采取以下方式来读:个人朗读,集体评议;小组内互读、互评;朗读挑战赛(教师也可参与);男女生竞读。

(设计说明:采用多种形式的读以及教师的参与,在于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可以在朗读中增强文言语感,加深对作者心境的体会。)

(五)深入文本,读出意趣

1、边读边画,画出能传达作者心境、情感的词句,指出:

哪些词句附着作者的情感?作者想要借伯乐和千里马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伯乐和千里马各指什么?并说说你这样推断的理由。

(设计说明:本环节是教学的难点,但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通过本文所表达的见解。)

2、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

3、师生一起背诵课文,注意情感的把握,要求背出文章的意味和情趣。(设计说明:此环节特别要引导学生仔细品读“安求其能千里也”“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等句子的不同语气。)

(六)拓展延伸,加深理解

说说你所知道的其他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大屏幕打出提示内容)

你还知道哪位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他写下了什么作品?作品什么内容?如果你遇到不如意的事,你会怎么办?

(设计说明:此环节可以让学生梳理这类作家作品的同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对自己的人生有所启示。)

(七)本课小结,教师寄语

怀才不遇自古有之,人生不如意事也是十有八九,但幸福与苦难总是同在,当我们身处人生低谷时,千万不要丧失信心与希望,学会珍惜一切,因为磨难会让我们变得更坚强、更有力。希望每位同学通过磨炼,都能如愿地成为一匹千里马。策马扬鞭,马到成功。

(八)布置作业:

给韩愈写一封信,抚慰他怀才不遇、愤懑不平的心情。

(设计说明:设计具体的、开放性的题目使学生有话可说,并有所得。)板书设计: 马

说 韩愈

伯乐不常有—— 不以千里称也(痛惜)

食马者不知——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

托物寓意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嘲讽)

(设计说明:我的板书力求直观对称,突出重难点,高度浓缩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第五篇:马说 教案

第二课时

1.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之间的关系呢?(原文诗句)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2.作者认为到底是伯乐先有?还是千里马先有?

伯乐,强调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如果不被伯乐识别,那么千里马就会被埋没。)3.没有遇到伯乐,千里马的命运是怎样的?(原文诗句)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4.简介伯乐相马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所以这是一个寓言故事

教学要求

1·把诵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2·鼓励学生自读,认真看注释,弄清大意。

3·疏通文意只限于难词难句,学生理解就行,不搞机械的串讲。

教学重点

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教学难点 1·难句译注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世:世上、世间。然后,这以后。

世上有了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

②“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是:这、这种。

也:语气助词,在这里表示语气的舒缓停顿,可译为“啊”。虽:即使。

能:能力,本领。

才美:才能美质,指马的能力和长处。外见:表现在外面。常马:普通的马。安:怎么,哪里。

也:语气助词,用于句末,和“安”配合使用,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呢”。

这样的马啊,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却)因为吃不饱,力气就不充足,(因而)出众的本领也就不能显露出来。想要它和普通的马一样(跑)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2·《马说》的论点是怎样的?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分析: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就是本文的论点。提出论点后即举社会上“伯乐不常有”以致千里马常遭埋没的客观现实,以证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接着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从反面论证了论点。第3段又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第二个原因——使用不当。从另一个侧面论证了论点。

本文写作意图并不在于论证论点,而是在论证过程中突出了“食马者”的“不知马”,作者的真意在于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示了极大地愤慨。

课时安排

第1课时:通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明确“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 第2、3课时:翻译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介绍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本文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三、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四、简介伯乐相马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五、通读课文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3·讨论:

①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 明确:比喻人才。

②伯乐指的是什么? 明确:比喻识人才的人。

③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六、学习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1段 1·朗读课文第l段。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相马 祗 骈死 槽枥 3·教师补充讲解词义:

伯乐善于相马的“相”字怎么解释? 明确:察看,仔细地看。

“相马”就是仔细审视、察验马的优劣。

骈,并。骈死,并死,成双成对地死、一个接着一个地死。

槽,是放饲料的食槽;枥,是系马、拴马的马棚、马厩,这两个字合起来可以不分开解释,用槽枥借指马食宿的整个环境,即养马的处所。

介词“于”,都可作“在”字讲。介词“"以”,可以作“因为”讲。4·学生逐句读、译。5·教师归纳讲析

提问: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明确: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所以作者劈头就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连词“然后”,表示两件事情的联系,后事续前事而起,没有前事就没有后事。

世上先要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第二句从反面承接上文,转入论述。本来千里马是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是经常有的。表明千里马多伯乐少。第三句的“奴隶人”并非奴隶,指地位低下不识好马的养马人。因为没有人识得好马,即使有了好马,也只是交到他们手中一般地对待。“称”,著名、著称、出名。句末“也”字表示陈述语气。全句说:因此即使有了好马,也只能在无识的养马人手里遭受屈辱,直到相继死在马厩里,可见由于没有伯乐,千里马只落得个平庸地默默无闻地死去的不幸遭遇。

第1段大意: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齐读第1段。

(二)学习课文第2段 1·朗读第2段。

2·正音、析义(或辨形): 3·逐句读、译。

4·教师归纳、讲析:

第一句:一天能跑千里的马,一顿有时会吃光一石小米。是说才能、本领特殊,食量也特殊。由于没有识马的人,只由喂马的将它一般地喂养,便显示不出它的特殊本领来。“而”字是连词,表示顺接,联系“不知”和“食(喂)”两个动作。不懂得它能一天跑上千里而一般地喂它。“也”字表陈述语气,“是马也”,“也”字表句中语气的停顿。“且欲常马等不

可得,安求其千里也”应译作:而且想要跟普通马一样尚且不可能达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提问: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明确: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第2段大意:无识马者则干里马无法日行千里。5·齐读第2段。

(三)学习课文第3段。1·朗读第3段。

2·学生读、译第3段。3·归纳、讲析:

提问:“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明确: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问:这里的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明确: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马)鸣,而不是鸣(马)。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执策”的“策”:马鞭子,名词。

“临之”:面对着它(千里马)。

三个“马”字,都是指千里马。

“其„„其„„”:道„„,那„„:难道真的是没有千里马吗?那是真正不识得千里马呀!第一个“其”同“岂”,第二个“其”作“那”讲。末一个“也”字,表感叹语气。

全段综述不识马者的表现,活画出不识马者昏庸无知而又妄言天下无马的丑态,归结到要害是不知马。呼应了前文,证明了不是没有千里马,而是没有伯乐。

第3段大意: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4·齐读第3段。(四)归纳课文。

中心思想:本文围绕着有马还是没有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读了本文受到什么教育? 明确: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今天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五)归纳写作特点

本文以物作为比喻,通篇说马,通篇喻人。先从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落笔,鲜明地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接着以名马的不幸遭遇说明有千里马没有伯乐还是等于没有千里马。再以喂马的不得法进一步论证了论点,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最后用排比句有力地概述了不知马者的表现,归结到实质是不识马这个要害上来。不识马才会妄说无马,识马就有马。文章反复论述,层层深入,短小精悍,波澜曲折,耐人寻味。(六)课堂练习: l·教师领读全文。

2·分别指名学生逐段试背课文。

七、布置作业

下载《马 说》《卞和泣玉》比较阅读(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马 说》《卞和泣玉》比较阅读(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马说读后感(共5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马说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马说读后感1人才是......

    马说读后感(共五篇)

    《马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的一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论说文体,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马说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马说读后感【1】最近几天,我背了《马说》一文。《马说......

    《马说》 比较阅读(共5篇)

    《马说》和《陋室铭》比较阅读 1、“说”是:“铭” 2、韩愈:文学家 刘禹锡:代诗人,哲学家 3、写作手法: 《马说》: 《陋室铭》: 4、作者的情感或追求:(抓关键词) 《马说》: 《陋室铭》:......

    马玉虎事迹材料

    化工建设的基石班组建设的领头雁 ---记甲醇厂气化一车间一班组值班长马玉虎先进事迹马玉虎,男,30岁,助理工程师,政治面貌人民群众(已递交入党申请书),毕业于宁夏大学化学过程与工艺......

    2010工作总结(马玉琦)

    2010年个人年终工作总结 2010 年就快结束,回首2010年的工作,有硕果累累的喜悦,有与同事协同攻关的艰辛,也有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惆怅,时光过得飞快,不知不觉中,充满希望的 2010年就伴......

    马玉倩作文

    如果四年级7班马玉倩如果你是肥沃的土壤 我就是一根小草 永远陪伴着你 无论春夏还是秋冬如果你是一棵茂盛的大树 我就是一只小鸟 永远为你歌唱 无论阴晴还是雨雪如果你是蓝......

    马说教案

    《马说》教案 教师寄语:只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2、理解作者的思想,了......

    马说教案

    马 说 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 本原因。 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 3、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 课文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