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复习复习15
毓龙路实验学校七年级语文期末复习材料
七年级语文期末复习
(十五)班级学号姓名评价
一、基础知识
1.文学常识
《济南的冬天》一文的作者,原名,字,北京人。他是我国代著名的、。主要作品有小说《》、《》,话剧《》、《》等。
2.名句默写
先天下之忧而忧,湖南岳阳楼对联:,杭州岳墓对联:,林则徐书两广总督府对联:,山海关孟姜女庙联:,集句联:,方志敏卧室联:,二、诗词赏析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1.这首诗用“草色遥看近却无”来描写早春,给人以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请把该句呈
现的景象描绘出来。
答: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
(一),回答后面问题。
①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②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③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④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⑤等到
快回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
色。⑥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1.文中第②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用“一髻儿白花”来比喻____________;用“日
本看护妇”来比喻___________。
2.文段中第④句描写了______和______相间的美景。
3.这段文字按____顺序,从___到___,层次分明地描写了___、___、_、___四个层次的景物。
4.“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雪后山景妙在雪光、雪色、雪态。其中写雪光雪色的句
子用“________”标处,写雪态的句子用~~~~~~标出。在文段中用‖标出本段层次。
5.这段文字描写的内容可以概括为:
(二)《好好活着就是爱》李 晓
①21年前的3月26日凌晨,一个年轻男人躺在了山海关的铁轨上,一辆呼啸而来的火车碾轧过他的身体。那天,正好是他25岁生日。②这个男人,就是写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③然而这
个叫做查海生的孩子,他在另一个世界不会知道,在他生日那天早晨,母亲已经在乡下的炊烟中熬好了
一锅红米粥,以这种传统的方式为在北京的儿子默默祝福。④在那个雨水淅沥的乡村三月,这个叫做查
海生的男人的骨灰,被送回了母亲居住的乡村,就在房门前300多米的松树林边,垒起了一座土坟。⑤
从此,母亲的视线一天也没有离开过儿子的土坟。陪同儿子入眠的,是她的灵魂。在21年乡下的风雨声
里,母亲为她的儿子海生哭坏了眼睛。⑥海生15岁便考进了北京大学,一个村子沸腾了,整个县城轰动
了,母亲挨家挨户发放她深夜蒸好的白糕。这个儿子毕业以后,在北京成了一位诗人。第一次去北京,看见儿子留那么长的头发,母亲只是笑眯眯地说:“海生,去剪了吧!”母亲走的那天,这位贫困的诗人
找人借了300元钱,执意揣进了母亲的包里。母亲的那个包,装了家里的50个鸡蛋,母亲在乡下为儿子
养了一群小鸡。经过了几天几夜的火车颠簸,到了北京,居然一个也没有破。母亲一直把装着鸡蛋的布
包搂在怀里,因为她相信,儿子每吃下一个鸡蛋,他苍白的脸色就会多一丝红润。⑦儿子塞给她的那300
元钱,听说至今还在80岁的母亲的怀里揣着。母亲说,等她去世以后,用儿子的这300元钱送她上路,就够了。⑧海子自杀后,很多人惊呼,这是一颗彗星的陨落。然而,在母亲的眼睛里,根本没有彗星,只有连着她心房的一个生命。一个国家,可以失去一位诗人;而一个母亲,根本不能失去孩子。海子,他把最悲痛的一首诗,没有写进他歌颂的土地里,而是嵌进了一个母亲疼痛的血脉里、心房中。⑨所以,我总觉得,在春天里怀念这样一位诗人,其实对母亲来说,更像一种剜肉剔骨的酷刑。浩瀚无际的天空
对广袤无垠的大地,如何表达深沉的爱意与温柔的呢喃?我以为,那是密集的、轻盈的雨水与雨丝。那么,一个孩子对母亲如何表达最深的爱呢?我想,答案只有一个:好好活着,就是对母亲的爱。
1.把握文意。简要概括本文记叙的主要内容。
2.理解记叙的顺序及作用。文章第⑥⑦两段能否删去?请简要说明理由。
3.品味词句。分析文中画线句所表达的感情。
4.概括主旨。作者通过本文所要表达的主旨是什么?
答案:
诗词1.在细雨的滋润下,小草偷偷地钻出地面,远远望去,大地呈现出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当你高兴地走近细看时,小草又似乎悄悄地躲了起来,让你看不清什么颜色了。2表达了作者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阅读
(一)1.jì kānxiānɡ
2.树尖上的雪顶着白雪的树。
3.雪色雪下草色
4.空间方位上下山上山尖山坡山腰
5.雪光雪色:
2、3,4句二分号前句;雪态;4句二分号后句,5
6.美丽羞涩而柔弱。
7.济南冬天小雪后的秀美景色
阅读
(二)1.解题思路:着眼于全文,有中心句就抓中心句,没有中心句就自己归纳。参考答案:本文主要记叙海子自杀后母亲承受的痛苦。2.解题思路:先要明确三种记叙方式各自的特点,之后按先顺叙、再倒叙、最后插叙的顺序逐一审视。参考答案:不能删。这两段是插叙,这两段内容表现的是当年海子曾让母亲特别骄傲过,突出了海子在母亲心中不可或缺的位置。3.解题思路:既要关注句子所表达的内容,也要揣摩该句表达形式上的特点。参考答案:这句话用比喻的修辞,形象地表达了作者深深的痛惜之情。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他那么早地结束生命,给母亲的内心留下了无法愈合的创伤。4.解题思路:先归纳出文章内容,之后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参考答案:本文通过海子自杀后他母亲承受的巨大痛苦,表达了作者希望每一个孩子都珍惜生命、为母亲着想的思想感情。或者:好好活着,就是对母亲的爱。
第二篇: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复习
一、积累与运用
1.近在咫尺。和煦。狡黠。卷帙浩繁。
2.彩-采。慢-曼。幅-副。崇-祟。
3.c
4.b
5.名言名句略。
6.例:乐观的人,把失败看成垫脚石,一步步走向人生的辉煌。
7.马克吐温。美国。现实主义文学。《》和《》。美国文学史上的林肯。
二、阅读理解
8.子瞻。东坡居士。苏洵。苏辙。辛弃疾。豪放派。
9.拿。怎不得上。为什么。承受不了。玩弄欣赏。
10.交代写作的缘由。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1.同“埠”码头,水边停船之处。投下名帖。沿。因为。草木茂盛的样子。众。出名。遗憾。
12.翻译略
13.文章是按空间顺序来写得。前堂,后厅,卧房,再后。
14.略
15.略
16.世界用水量不断增加、水资源分布不均匀和解决水资源问题的方法。
17.通过作比较,突出农业用水增加的原因。
18.“大约”“差不多”表概数,突出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9.留守儿童长期不能和父母亲团聚、与父母之间的感情疏远。他们非常渴望和父母亲团聚。设置悬念、揭示主题、父母做客违反常理,使得小说更具有感染力。
20.由点到面,说明青青只是留守儿童中的代表,深化了主题。
21.第一个:爸爸妈妈,你们回家过年吧!
第二个:爸爸,给我买个小玩具吧。
22.青青面对镜头时失望之中带着希望,企盼中带着担忧、紧张和犹豫。
23.献出你的爱心,关注留守儿童。
三、作文
24.略
第三篇:七年级语文古诗文期末复习
七年级语文古诗文期末复习
一、古诗文默写。(24分)
(1)晴川历历汉阳树。(2),引无数英雄竞折腰。(3)足蒸暑土气。(4),非是藉秋风。
(5)《爱莲说》中从生长环境写出莲的高洁、庄重的句子是:。
(6)《木兰诗》中写出了木兰征战生活艰苦及战场气氛悲凉的语句是。
(7)征蓬出汉塞。
(8)乱入池中看不见。(9)江山如此多娇。(10)无情有恨无人觉。(11)日暮乡关何处是。(12)多谢浣溪人不折。(13),赢得生前身后名。(14),但惜夏日长。(15),关山度若飞。(16)待到山花烂漫时。(17)雨昏青草湖边过。
(18)俱往矣。(19)妇姑荷箪食。
(20)。沙场秋点兵。
二、名言警句积累。(6分)
1。根据下面内容,各写一句名言警句。(4分)
珍惜时间:
勤奋学习: 勤劳俭朴: 诊视友谊: 2.①请写出你所喜欢的两句有关面对困难的名言、警句或格言。(1分)
②写出一句你最喜欢的关于道德修养方面的名言警句。(1分)
三、阅读《黔之驴》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3分)
(1)蔽林间窥之()(2)稍出近之()..(4)技止此耳().
(3)蹄 之().
(5)以为且噬己也()(6)益习其声()..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2分)
虎因喜,计之曰:“技止此耳!”
3请补出“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句中省略的词语。(3分)
4、请用原文语句在下面空格上写出老虎逐渐接近驴的过程。(4分)
虎见之
5、成语“黔驴之技、黔驴技穷、庞然大物”均是由这则故事中演化出来的成语,请运用三个成语,简洁地概括本文的故事内容。(2分)
6、举出课文中描写老虎心理活动及动作的词句,说说它们对刻画考虎形象有什么作用。(3分)
7、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如何评价虎与驴的?(本文用“黔之驴”为题目,有 什么含义和寓意?)
8、找出三个形象勾画出老虎既好奇又害怕的神态的词。
四、阅读短文,回答下列问题。(分)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 2
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家,宜乎众矣。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4分)(1)濯清涟而不妖(.(3)濯清涟而不妖(.(5)可爱者甚蕃
.(7)亭亭净植 .
())
(2)香远益清
().(4)不可亵玩焉
.(6)陶后鲜有闻 .
()())
()
(8)宜乎众矣
().2.要赞颂莲花,却先提到菊和牡丹,为什么?(或:短文以莲为写作对象,写菊、牡丹的目的是什么?)(或:《爱莲说》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请说说“菊”和“牡丹”在表达文章主旨上起了什么作用?)作者对莲的赞美寄寓了怎样的生活态度?(3分)
3.用波浪线画出“予独爱莲”的原因。(2分)
4、将菊、牡丹、莲拟人,用高尚品格的“莲”自况,是委婉批判____________(2分)5.“莲,花之君子者也。”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2分)
6、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5分)
(1)描写莲花高洁质朴的句子是:(《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表现莲花正直、美名远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现莲花_________ _____________的品格。(4)《爱莲说》揭示全文中心的一句是(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或 “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作者写出了莲的哪几个优点?(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9、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而周敦颐却提倡“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对此你有何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10、《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1分)
11、《爱莲说》作者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
12、写出莲花的别称二个以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木兰诗名句默写
1.木兰诗描写木兰奔赴战场时矫健英姿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描写边塞夜景,烘托木兰勇敢坚强性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比喻作结,抒情议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描写木兰军营中苦寒生活的句子是。5.有诗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有相似的两句诗是。
6.写木兰从军后艰苦战地生活的对偶句是。7.赞颂木兰谨慎、聪明、勇敢、能力不逊于男子的议论句是。
古诗文复习试题参考答案
黔之驴
1、(1)偷看(2)渐渐(3)用蹄子踢(4)只,仅(5)咬(6)逐渐(3分。答对两个给1分。意思对即可。)
2、老虎因此而高兴,盘算着驴的本领,心想:“它的本领只不过如此罢了”。(2
分,意思对即可。)
3、(虎)益习其声,又近出(其或驴)前后,终不敢搏(之或驴)。(3分,对1处1分。)
4、稍出近之——往来视之——又近出前后——(稍近)荡倚冲冒(4分,对1处1分。)
5、驴虽为庞然大物,却只有黔驴之技,面对聪明的老虎黔驴技穷,最终被吃掉。(2分,运用到每个成语,意思对即可。)
6、心理活动:以为神;以为且噬己也;觉无异能;终不敢搏;技止此耳。动作:蔽、窥、遁、视、近出、荡倚冲冒、跳、阚、断、尽。作用:细腻、逼真、传神地刻画了老虎的形象。
7、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不要被表面庞大的东西吓倒,要仔细观察研究,找到它的弱点,从而战胜它、(本文含义:讽刺无德无能、仗势欺人、外强中干、徒有其表的人,并指出其可悲的结局。寓意: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战而胜之。)也告诫我们掌握真本领,真才干的重要。虎无疑是聪明、勇敢的。驴很笨,它对身边的危险毫无觉察,麻木迟钝,不考虑对付老虎的办法,结果被吃。8.蔽、窥、稍
爱莲说
1(1)美丽而不庄重(5)多
(2)更加(3)洗涤(4)亲近而不庄重(6)少
(7)树立(8)当
2、作者用菊花、牡丹分别来正衬和反衬莲花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不慕富 贵、洁身自好、保守坚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3、“出淤泥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4、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
5、应该鄙弃那种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格
6(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3)庄重而高雅(4)莲,花之君子者也(5)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7.①出淤泥而不染 ②濯清涟而不妖 ③中通外直 ④不蔓不枝 ⑤香远益清 ⑥亭亭净植 ⑦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或: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许诩;通达整理,行为方正;志洁行廉,芳名远播;不可轻侮。)
8.作者不慕富贵、洁身自好、保守坚贞气节,菊虽不及莲但好过牡丹。爱牡丹之人是追求富贵,为作者所不齿的,所以把牡丹单独放到后面。
9、言之成理即可。例如:同意第一种观点,只要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即使身处恶浊的环境也能独立不移。(虽然环境对人有一定的影响,但只要我们自己保持高尚的情操,严以律己,就能够在世俗中像一株莲花一样高尚傲岸。)
10、借物抒情(托物言志)。11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12荷花、芙蕖、水芝、水芙蓉、菡萏
13.表达了作者对知音甚少,无志同道合之人的慨叹。
木兰诗答案
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4.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6.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2.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5.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7.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3.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6
第四篇:七年级语文期末复习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教案
备课组:七年级语文组
课型:复习课
主备教师:莫克明
备课时间: 集体备课成员:李文祥、刘鹤兰、胡翠兰、李永祥
教学目标
(一)教学重点:
1、根据课标和考试重点识记相关字词
2、分类专题训练
(二)教学难点:
强化巩固积累
(三)教学准备:
1、组织学生分单元复习
2、围绕县统考题型训练
3、常错易混知识点强化复习
(四)教法的分析:
专题复习与强化训练相结合
(五)课时安排:
1至2周教学过程:
一:字音字形复习第一单元
1、散步
嫩芽nân 分歧qí 拆散chāi 一霎时shà 水波粼粼 línlín 水波粼粼:形容水面明净。粼粼,水十分明净。各得其所:每个人都得到他自己所需要的东西。
2、秋天的怀念
瘫痪tān huàn 暴怒nù 捶打chuí 憔悴qiáo cuì 咱俩liǎ 烂漫làn 絮叨xù dāo 喜出望外:由于没有想到的好事而非常高兴。
3、雨的四季
花苞bāo 粗犷 guǎng 静谧mì 莅临 lì 吝啬 lìn sâ 咄咄逼人dūo
4、古代诗歌四首
碣石jiã 澹澹dàn 耸峙sǒng zhì 第二单元
6、我的老师
痣zhì 褪tuì 磕头kē 榆钱yú 狡猾jiǎo huá 占据jù 时辰chãn
7、再塑生命的人
截然 jiã 感慨kǎi 搓捻cuō niǎn 绽开 zhàn 疲倦不堪kān
二、文学常识复习
第一单元:《金色花》选自《泰戈尔诗选》,作者:泰戈尔,印度文学家。《荷叶•母亲》作者: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作家,代表作有《繁星》《春水》《往事》《寄小读者》。《世说新语》是南朝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书,属于笔记小说。
第二单元:《我的老师》作者:魏巍。《再塑生命的人》作者:海伦•凯勒,美国女作家、教育家,曾授予“总统自由勋章”。《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为“四书”。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第三单元:《春》作者朱自清,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济南的冬天》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著名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戏剧《茶馆》《龙须沟》等。《秋天》何其芳,四川万县人,现代诗人,评论家。《观沧海》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其诗以慷慨悲壮见称。《次北固山下》王湾,五言律诗。《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代大诗人。七言律诗。《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元代著名戏曲作家。“天净沙”为曲牌名第四单元:《紫藤萝瀑布》宗璞。《走一步,再走一步》莫顿•亨特,美国作家。《蝉》小思,香港作家。《贝壳》席慕容,台湾作家。《虽有嘉肴》节选自《礼记》中的《学记》,《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义论著的选集。
第五单元:《绿色蝈蝈》选自《昆虫的故事》,法布尔,法国著名昆虫学家,著有《昆虫记》。《河中石兽》选自《阅微草堂笔记》,作者纪昀,字晓岚,清代文学家。
第六单元:《小圣施威降大圣》节选自《西游记》作者:吴承恩,明代小说家。小圣是指二郞神杨戬。《皇帝的新装》作者:安徒生,丹麦著名童话作家。代表作:《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女娲造人》选自《神话故事新编》作者:袁珂。《智子疑邻》选自《韩非子•说难》,韩非子,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代表作《韩非子》 《塞翁失马》选自《淮南子•人间训》,《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由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编写。
三、名著导读复习
1、《繁星》《春水》:主题是“母爱、童真、自然”。
作者是冰心,原名谢婉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位著名女作家。这两作品是在受到了印度诗人泰戈尔的《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①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如“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能躲到你的怀里。诗中的母爱往往有双重内涵:一是母爱对诗人的浸润,二是诗人对母爱的深情颂赞。
②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③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称为“哲理诗”。如: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作品的艺术成就表现在:
①兼采中国古典诗词和泰戈尔哲理小诗之长,善于捕捉刹那间的灵感,以三言两语抒写内心的感受和思考,形式短小而意味深长。
②语言清新淡雅而又晶莹明丽,明白晓畅而又情韵悠长。
2、《伊索寓言》:主题是“生活的智慧和想象的魅力”。《伊索寓言》是世界文学史上流传最广的寓言故事集之一。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①影射当时的社会现实,揭露了当时统治者的残暴和蛮横。如:《狼和小羊》、《猫和鸡》
②表现劳动人民生活的经验与智慧。如:《农夫和蛇》、《狐狸和山羊》 ③借动物形象嘲讽人类缺点。如《蚯蚓和狐狸》、《蚂蚁和蝉》 作品的艺术特色是:
①往往简洁客观地叙述一个故事,最后以一句话画龙点睛地揭示蕴含的道理。②篇幅短小而寓意深刻,广泛采用拟人化手法。
四、综合性学习复习㈠、这就是我
1自我介绍;2自我推荐;3模拟面试
活动目的:
1、通过向大家介绍自己,让同学和老师尽早认识、了解自己。
2、在活动中,充分体现语文学习活学活用的特点,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3、让活动丰富我们的课外生活。㈡、漫游语文世界 1调查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现状;
2编辑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小册子(如:对联集锦、店名集锦、广告集锦、错别字举隅等);
活动资料:小草在成长,请勿打扰(草坪告示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食堂标语)悄悄的来,悄悄的去(阅览室标语)㈢、探索月球奥秘
1、月球奥秘知多少;
2、观察月亮运行;
3、收集丰富多彩的月亮文化。活动资料:
1、与月亮有关的神话传说:中国最早载于《山海经》、《楚辞》与《淮南子》 传说和神话故事有:嫦娥奔月、朱元璋抗元起义
2、关于月亮的诗歌:
《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山居秋暝》王维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暮江吟》白居易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望月怀远》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举头望明月,《月下独酌》李白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父对愁眠。
3、赏月佳对: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
中秋赏月,天月圆,地月缺;游子思乡,他乡苦,本乡甜。楼高但任云飞过;池小能将月送来。
4、月亮的美称与雅号:玉兔、夜光、素峨、玉盘、广寒宫、婵娟、蟾蜍等。
五、句子仿写复习
1、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2、彩虹,经过与雷早激战之后才出现;理想,经过与困难搏斗之后才诞生。
3、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叶,贮满希望之情; 夏之色为金的黄,如麦浪,如稻草,彰显着丰收的希望;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冬之色为死的灰,如草木,如泥土,宣告旧生命的终结。
2、《钱塘湖春行》: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在西湖早春盛景中无比喜悦的心情。
首联写远景,诗人行经孤山寺和贾公亭西边时所看到的天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涨与湖堤相平,“云脚低”写远望白云朵朵,似与湖水相接,描绘了一幅开阔又明朗的春天图景。
颔联写莺燕的活动。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它们的出现给人们带来的初春生机勃勃的感觉,“早”“新”两字用的妙:是诗句的诗眼,作者抓住早春这一特有的景象,抒发了自己在西湖见到早春景象时无比喜悦的心情。
颈联写近景,五颜六色、随处开放的野花使人眼花缭乱,新长出的春草刚刚没过马蹄。
尾联写诗人陶醉在湖东的白沙堤掩映下的绿杨阴里,以至于流连忘返。
全诗写景层次分明、由远到近、动静结合,情景交融。
3、《过故人庄》: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描写了与朋友欢聚的生活场景和山村的秀丽风光,表达了朋友间那种淳朴的情谊和诗人对农村风光的喜爱之情。
前两句写老朋友准备了饭菜,邀请诗人到家里做客。通过写朋友的热情款待,表现了他们之间真挚的友情。三、四句描写了小村庄的秀丽景色,绿树、青山环绕,小村庄显得格外优美,表达了诗人对山林生活的喜爱之情。五、六句描写打开窗户所见到的景物及端起酒杯所谈论的话题,情与景交融在一起。
最后两句交代下次再来的时间及目的,表达了诗人对朋友和小村庄的依恋之情。全诗语言简洁、叙述简练而意味无穷,结构严谨而层次分明。
4、《题破山寺后禅院》:全诗逼真地描绘了寺院的清幽与洁净,表现了诗人寄情山的隐逸情怀。全诗以由寺外到寺内的顺序为线索,前四句写入古寺,见高林,踏曲径,进禅房。五六句抒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最后两句写聆听古刹的钟磬声。诗中虚写万籁俱寂,实写心灵感悟;虚写钟磬之音,实写心灵震撼。借虚写实,深邃绵远,意境高深,寓意深长。
5、《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同时也是一首赠言诗,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对朋友深切的关怀,同时也展示了诗人飘逸、豪放的性格。
首句以景兴起,给读者描绘了一幅冷清凄凉的晚春图。从“飘飞不定的杨花落光了,布谷鸟啼声凄婉”之中隐含着作者对朋友被贬僻壤之地的同情和悲伤,接着转入叙事,用跋涉五溪说明路途的遥远和艰难,暗含着对被贬友人的深切挂念。后两句用拟人手法,希望借助明月,将自己对朋友的关心、担忧之情随轻风直到偏远的夜郎之西。
全诗想象丰富奇特,感情真挚。
6、《泊秦淮》: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为体裁的政治讽刺诗。全诗写诗人夜泊秦淮的所见所闻,想到南朝统治者醉生梦死的生活以及陈朝的灭亡,反映了诗人对晚唐达官显贵只顾个人享乐、不顾国家存亡这一再现状的不满与愤恨。
前两句描写夜晚秦淮河上烟月迷蒙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深沉的忧虑之情。后两句写现实中达官显贵饮酒作乐、荒淫无度的生活,表达出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全诗语言凝练、含蓄。将历史与现实巧妙结合,两个“笼”字表现出写景生动形象,情感深沉。
7、8、《过松源晨炊漆公店》:这是一首七言绝句。第一句内容丰富,包含了艰难攀登的整个上山过程,以及对所经历艰难的种种感受。“莫言”二字像是自诫又像是提醒别人,耐人寻味。第二句对第一句进行补充,“赚”字幽默风趣,将行人心目中下岭的容易与它实际上的艰难形成鲜明对比。三四句对第二句留下的悬念进行解释:本来上山过程要攀登多少道山岭,下岭过程中也相应地会遇到多少重山岭。“一放一拦”把山写成了有生命有灵性的东西,同时也将行人的种种心情——意外、惊诧、厌烦、直至恍然大悟透露出来。其间包含着朴实的人生哲理:做任何事情都应有充分的心理准备,面对困难才能顺利解决。
9、《观书有感》: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写的是诗人忽然把难懂的书看懂了时产生的联想及感受。前两句用比喻修辞方法写出方塘的清澈,表面是写景,实际上是用景物作比喻。三四句写方塘清澈的原因,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识。后人将句子凝缩为成语“源头活水”,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头和动力。全诗语言简洁、质朴,比喻贴切。
七:诗歌理解性默写
1、《观沧海》中作者借助大海形象抒发了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和伟大抱负的两句是:,。
2、《次北固山下》诗中既即景抒情又蕴含自然理趣的两句是:。
3、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以小鸟的活动写早春特色的诗句是:。
4、春天,香格里拉草原上野花次第开放,芳草如茵。游客骑马踏青,陶醉在优美的自然风光之中,真可谓《钱塘湖春行》中所写“,”
5、崔颢在《黄鹤楼》中写到“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而马致远在《天净少 秋思》中也有两句与此意境相似,这两句是:。
6、《龟虽寿》中表达了诗人自强不息、老当益壮的进取精神,从而抒发了诗人的雄心壮志与对未来宏图大业的向往之情的诗句是:。。
7、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诗中描绘优美宁静的田园生活的句子是:。诗中写农家的劳动生活的诗句是:。表现对朋友、对乡村的依恋之情的句子是: ,。
8、《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形容环境幽静,消除人心中俗念的诗句是:。后人根据“。”得出一个成语“曲径通幽”,形容景色幽雅,也富含一定的哲理。
9、《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用拟人手法表达诗人对友人思念之情的句子是。
10、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诗中写亲人盼询归期,从而抒写诗人与亲人间互相思念的真挚之情的诗句是:。抒写诗人希望与亲人会面的诗句是:。
11、晏殊在《浣溪沙》中以诗入词,诗中着重写今日的感伤、被誉为“千古奇偶”的千古名句的是:。
12、杜牧的《泊秦淮》:渲染了一幅迷茫、清冷的水上夜景图的句子是。表现诗人忧患意识,反映官僚纸醉金迷生活的诗句是:。
13、《观书有感》中,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的是:。
八、文言文背诵默写复习4.《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①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仰视角度描写禽鸟的优美诗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②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抓住早春特点从俯视角度描写花草的优美诗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6.《龟虽寿》•曹操
①最能体现诗人慷慨激昂,壮怀激烈情感的句子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②运用比喻表明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句子是: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7.《过故人庄》•孟浩然
①描写友人家优美的自然环境的诗句是: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②表现对朋友、对乡村的依恋之情的句子是: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8.《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①描绘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意境深邃的诗句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②以动显静,因情生景、含蓄隽永的诗句是: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9.《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w W w.x K b 1.c o m ①
九、《世说新语》两则 1.字词解释
①內集:家庭聚会。②儿女:子侄辈。
③讲论文义:讲论,讲解讨论;文义,诗文。
④俄而雪骤,公欣然曰:俄而,不久,一会儿;骤,迅速;欣然,高兴的样子。⑤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⑥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不如;因,凭借。⑦期行:期,约定。
⑧期日中:日中,正午时分。⑨舍去:舍,丢下;去,离开。
⑩尊君在不(fǒu):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否”,没有。⑪相委而去:相,副词,表示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委,丢下,舍弃。⑫家君:对他人称呼自己的父亲。⑬引:拉。⑭顾:回头看。2.句子翻译
①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大雪像什么呢?”
②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儿道韫说:“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③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在正午。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④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
⑤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⑥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3.课文理解《论语》十二章 1.字词解释
(1)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2)有朋自远方来:从
(3)不亦君子乎: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4)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多次反省(5)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真诚,诚实(6)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
(7)三十而立:站立,站得住,这里指独立做事情(8)四十不惑:迷惑,疑惑
(9)不逾矩:越过,超过;规矩,规范)
(10)温故而知新: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11)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12)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13)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做,当作(14)人不堪其忧:忍受
(1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懂得;代词,„„的人;喜欢,爱好(16)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以„„为乐趣(17)饭疏食饮水:吃饭;粗粮;冷水)(18)曲肱而枕之:弯曲胳膊;承接连词(19)不义而富且贵:不正当的手段(20)于我如浮云:对于
(2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泛指多个,几个;于此,意思是“在其中”(22)择其善者而从之:好的方面,优点(23)子在川上曰:河流上,河边(24)逝者如斯夫:流逝;这,指河水(25)不舍昼夜:舍弃
(26)三军可夺帅也:军队的通称
(27)匹夫不可夺志也:普通的人,男子汉(28)博学而笃志:忠实,坚守
(29)切问而近思: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30)人不知而不愠:了解;生气,发怒 2.句子翻译
1.子曰:“学(学习)而(表顺承)时(按时(名词作状语))习(复习)之,不亦(也是)说(同“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了解)而(表转折)愠(生气)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了又按时复习,不也是很喜悦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人们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生气,不也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吗?” 2.曾子曰:“吾(我)日(每天,名词作状语)三(多次)省(反省)吾身:为(替)人 谋(出主意)而(表转折)不忠乎?与朋友交而(表转折)不信(诚信)乎?传(传授的知识,名词做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人家谋虑是否真诚尽心?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传授的学业是否复习了?”
3.子曰:“吾十有(通“又”)五而(表顺承)志于学,三十而立(独立),四十而(表顺承)不惑(迷惑),五十而(表顺承)知天命(自然规律),六十而(顺承)耳顺,七十而(表顺承)从心所欲,不逾(超过)矩(规范)。” 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了解并顺应了自然规律,六十岁对各种言论能明辨是非,到七十岁才可以随心所欲,又不会超出规矩。
4.子曰:“温(复习)故(就的知识,形容词做,名词)而(表顺承)知新(新的领悟),可(可以)以(凭借)为(成为)师矣。”
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并从中获得新的领悟,做到这样的程度,可以成为老师了。5.子曰:“学而(表转折)不思则罔(迷惑),思而(表转折)不学则殆(有害)。孔子说:“只学习不思考,便会迷惑而无所得。只空想而不学习,就会有害。” 6.子曰:“ 贤(品德高尚)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忍受)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乐于学)。贤哉,回也!”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箪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屋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7.子曰:“知之(代词,指代学问)者(„„的人)不如好(喜欢,爱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以„„为乐趣,名词意动用法)之者。”
孔子说:“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8.子曰:“饭(吃饭,名词作动词)疏(粗粮)食饮水(冷水),曲肱(弯着胳膊)而(表顺承)枕之,乐(乐趣)亦在其中矣。不义(正当手段)而富且贵,于(对于)我如浮云。”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新 课 标 第 一 网 9.子曰:“三(几个)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择其善者而(表顺承)从(跟从)之(代词,学习),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作我的老师的人。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10.子在川(河)上曰:“逝(流逝)者如斯(这)夫,不舍(舍弃)昼夜。”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 11.子曰:“三军(军队)可夺帅也,匹夫(普通人)不可夺志也。”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2.子夏曰:“博(广泛)学而(表并列)笃志,切(恳切)问而(表并列)近思,仁(仁德)在其中矣”
子夏说:“广泛地学习,坚守自己的志向,遇不明事能恳切地向别人发问,多考虑当前的问题,仁德就在其中了。”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咏 雪
①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②“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③“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傅(fù)柳絮(xù)差可拟(chā)(nǐ)无奕(yì)雪骤(zhîu)道韫(yùn)
2.本文选自南朝宋彭城人 刘义庆 编著的《 世说新语 》一文。
3.解释字词:
⑪内集(家庭聚会)⑫儿女(子侄辈)⑬俄而(不久,一会儿)⑭欣然(高兴地)
⑮差可拟(差不多可以相比)⑯未若(不如,比不上)⑰因风起(凭借)⑱即(是)4.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①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下雪天举行家庭聚会,跟子侄辈们谈论诗文。②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③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5.“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寒雪日 ”、地点“内集”、人物“谢太傅与儿女”、事件“讲论文义”等要素。文中“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为我们营造了一种欢快、轻松、融洽的家庭气氛。6.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C)
A.撒盐 / 空中差 / 可拟B白雪 / 纷纷何 / 所似C未若 / 柳絮 / 因风起 D左将军 / 王凝 / 之妻也
7.对“公大笑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说明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B.谢太傅“笑”前喻,而“乐”后喻。C.为“柳絮”一喻而“笑乐”。D.谢太傅认为后一喻没有前一喻好。
8.文章最后写道:“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你以为作者写上这一句的用意何在?
答:补充谢道韫的身份,这是一个有力的暗示,表明作者赞赏道韫的才气。9.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白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答:(1)“撒盐”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都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很高很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2)“柳絮”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且两者都是轻飘飘的,呈团状,这一点极相似。
10.除“柳絮”一喻外,你还能写出一两个形容飞雪的喻体吗?能否再写出几句咏雪的诗句吗?
词:鹅毛、鸭绒、扬花、梨花、花絮、飞花
句: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⑫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陈太丘与友期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②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 "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③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④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1.给加点的字注音:与人期行(qī)尊君在不(fǒu)12.解释加横线的字词。
⑪与友期行(约定)⑫太丘舍去(离开)⑬去后乃至(才)(4)待君久不至(您,对对方的尊称)⑮尊君在不(对别人父亲的尊称)(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⑯相委而去(丢下,舍弃)⑰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⑱下车引之(拉)⑲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13.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①、陈太丘与友人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是中午。
②、(家父)等你好久你不来,他已离开了。
③、(你)到正午还不来,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④友人感到很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14.“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 不守信用 的人,“友人便怒”,从友人的话中我们又看到了友人是个 言辞粗鲁、只会怪罪别人儿不会反省自己 的人,从“友人惭,下车引之”还可看出友人是个 知错能改 的人。陈元方维护了父亲的尊严,显示了聪明才智,体现这一天资的语言是“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也表现出对客人无信无礼的不满,体现不满的行动是“ 元方入门不顾 ”。
15.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不失礼:对这种无信无礼之人,不值得与他交谈,表现了陈元方的明白事理和落落大方,也符合一个七岁小孩的心理。(失礼:既然友人已经感到惭愧难当了,对父亲的朋友应当以礼相待。)
16.从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为人处事要讲信用,懂礼貌 17.你知道哪些有关诚信的的词语或名言?你还知道哪些类似的故事?(请各举出两例)
词语: 一言九鼎,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名言: 言必行,行必果 金诚所至,金石为开
故事:司马光砸缸 曹冲称象 王冕四岁画画 曹植七岁做诗 虽有嘉肴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8.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嘉肴(yáo)自强(qiǎng)兑命(duì)学学半(xiào)
19..解释下列加点字词的意思。
①虽有嘉肴 即使 ②弗食 不 ③不知其旨也 甘美 ④不知其善也 好处,益处 ⑤ 能自强也 自我勉励 ⑥ 虽有至道 达到极点 ⑦ 教学相长 增长,促进 ⑧ 是故 所以 ⑨ 教然后知困 不通,理解不了
20.翻译下列句子。①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所以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理解不透。②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知道自己的知识不足,然后才能反省自己;知道自己理解不通,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③故曰:教学相长。所以说,教导和学习能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④《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兑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21.本文节选自 《学记》,又名《小戴礼记》,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秦汉以前各种 礼仪 论著的选集,共 49 篇。《学记》是《礼记》 中的一篇,是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第一部 教育学 的专著。该文中隐藏一个流传至今的成语是 教学相长。
2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作者是怎么论述的?(论证思路)本文主要论述了 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道理。本文在论述时先以“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作比,继而引入“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 教学相长 ”这个结论。(用原文填空)23.开头“虽有嘉肴”一句有什么作用?
用嘉肴比喻至道,运用了类比论证,是为了衬托至道的好处,也起到了引出论点的作用。
24.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25.“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教”是学习、进步和提升的重要环节。
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的关系: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说的直接全面,是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将学的部分暗含其中,说得含蓄委婉,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二者并非并列关系,而是主从关系。
课后反思:
修改意见:
第五篇: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
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
一、你一定能顺利完成下面的两项工作。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shùn()间庸1ù()gū()负zhù()立小qì()chú
()形 滑jī()gōu()火zuàn()紧dǎo()告蹂lìn()zhuó()越mián()延xī()戏
2.给下列汉字注上正确的拼音。
迸()溅屡()次连缀()女娲()糟蹋()慷慨()劫掠()哀号()蜕()变酝酿()骸()骨堕()落虬()枝禅()心霎()间头衔()
二、你有一双火眼金睛,一定能发现下面各题中的错误。
3.下面各项加点字的注音都有一个错误,找出并订正。
A.荡漾yàng干涸gù蝴蝶diãB.窗扉fēi狩sh6u猎细菌jūnC .虐nuâ杀怦怦pēng裹guǒ藏D. 富贵guì炫xuán耀应和hâ
4.找出下面一段话中写错的字词并订正。
我们进入中学以经半年了,老师们精精业业地工作,同学们克苦努力地学习;校园里文明礼貌尉然成风,校荣校貌涣然一新,真是一片兴兴向荣的景象。()
5.下列成语中有6个错别字,先在错别字下面画横线,然后在下面的方格中正确规范地书写。
水泻不通刻骨铭心碌碌无为津津乐到见义思迁时过境迁明查秋毫问心无愧耀武扬威德高望众晦人不倦苦心孤诣塞翁失马海枯石烂
订正:[][][][][][]
6.下面语段中画横线的词语有的运用不恰当,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在实施新课标的今天,课堂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再也看不到老师一堂课里从头至尾滔滔不绝地讲授知识,学生只知道津津有味地做笔记的现象,而更多地看到老师、学生、教材之间的互动,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他们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常常听到骇人听闻的提问、千姿百态的答案,学生们在老师苦心孤诣创设的学习氛围中学习,各方面能力得到了相应的培养和提高。()
7.下面的朗读节奏划分有一项不正确,请找出来。
(1)
A.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B.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C.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D.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2)
A.断肠/人在天涯。
B.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C.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D.问渠/那得/清如许。
8.按要求修改下面一位同学的演讲稿。
我们北宁中学初一(1)班的同学个个都乐于助人。①特别是我班德高望重的班长王小刚同学,②在我生病住院期间,为了帮助我,竟然放弃了五一旅游的打算;天天到医院给我补课,③我要向天小刚和所有的同学表示忠心的感谢。
(1)句③中有一个错别字,它是(),应改为()。
(2)句①中有一个词运用不当,这个词是()。
(3)句③中有一处有语病,应将“”改为“”
(4)句②中的一个标点符号用错了,应将“”改为“”
三、动脑筋,让作家与作品等配对成功。
9.第一组:
作家作品
鲁迅《春》
朱自清《秋天》
老舍《理想》
郭沫若《紫藤萝瀑布》
何其芳《天上的街市》
流沙河《济南的冬天》
宗璞《风筝》
10.第二组:
作家国度作品
安徒生美《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丹麦《金色花》
泰戈尔印度《皇帝的新装》
11.第三组:
作家朝代作品出处
曹操唐《山市》《乐府诗集》
自居易东汉末年《钱塘湖春行》《聊斋志异》
辛弃疾元《观沧海》《稼轩长短句》
马致远清《西江月》《白氏长庆集》
蒲松龄宋《天净沙·秋思》《金元散曲》
沈复《童趣》《浮生六记》
四、你能根据语言环境,填写出相应的课文原句吗?试试看。
12.子曰:,,何有于我哉?
13.子曰:岁寒。
14.问渠那得清如许?
15.潮平两岸阔,16.,听取蛙声一片。
17.何当共剪西窗烛,18.绿树村边合。„„,还来就菊花。
19.,夜泊秦淮近酒家。
20.定神细视,,神游其中。
21.君与家君期日中,则是无信;,则是无礼。
22.“”,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23.春天像,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笑着,走着。春天
像,领着我们上前去。
24.远远的街灯明了。天上的明星现
了。
25.《论语十则》中有的谈求知态度,如,不亦说乎?见贤思其焉,_____________。有的谈学习方法,如:,思而不学则殆。有的谈修身做人,如不亦君子乎?为人谋而不忠乎??
26.《观沧海》中以虚景表现诗人主观感受的句子是:,若出其中若
出其里。
27.《天净沙·秋思》曲末一句:夕阳西下。点出了作者浓浓的乡愁。
28.《钱塘湖春行》中的对偶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
29.,志在千里。
30.,禅房花木深。
31.我寄愁心与明月。32.无可奈何花落去。
33.争渡,争渡。
34.莫言下岭便无难,;,一山放过一山拦。
五、你是一个爱读书、善思考的孩子,认真读题,完成答题任务,显示出你的才华来。
35.下面文章的思路有些混乱,请认真阅读,按正确的顺序把句子的序号排列出来,写在前面的括号中。
()一个人从接受知识到运用知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记与识,学与思的过程。
()正如人体对食物的消化过程那样,只学不思,那是不加咀嚼,囫囵吞枣;举一而不能反三,那是未经消化、吸收,所学知识无法化为“已有”。
()学是思的基础,思是学的补充,这二者是紧扣的两环,缺一不可
()只有学而思之,才能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36.根据提供的句子,仿照示例,写两个句子。当那片云停在头顶的时候,人们一起抬头仰望。
示例:一个饥饿的人说:“像一块面包。”一个疲惫的旅人说:“像一张舒适的沙发床。”仿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