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闻传播学毕业论文答辩材料
答辩材料
问题一:写作论文时立论的主要依据?
本文从19世纪末报纸副刊的出现开始探讨,直到21世纪的今天探讨结束,时间跨度非常大。王国维先生说过:“一代有一代之文学”那么必然报纸副刊的发展也遵循这个规律。由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不同时期报纸副刊内容与形式都是不近不同的。
本文从每一时期社会存在(即政治,经济,生活)入手,分析报纸副刊在此时期为社会带来的影响以及社会对报纸副刊的反作用。以列举实例的方法,来展示某一时期报纸副刊的特点。文章的第二部分内容不仅仅拘泥于上文所述,从多个角度分析了报刊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并且加以思考,对未来的报纸副刊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由表及里的分析了报纸副刊的变化历程以及发展方向。
问题二:论文虽没有提及,但与其密切相关的问题还有哪些。一:在本篇论文中从对立的角度来探讨了报纸副刊与新媒体的关系,没有从报纸副刊是否可以与新媒体联合以找到新出路这个角度来分析报纸副刊的发展方向。
纸媒与新媒体融合是必然之势,选择传播速度快、受众广、操作便捷的社会化媒体,能够大幅提升媒体品牌的知名度和信誉度。一方面扩大了报纸在网络媒体中的影响力,关注度可大幅提升;另一方面,在现实社会,也促进了报纸的发行量,扩大了受众范围。新媒体颠覆了传统媒体工作者的思维和状态。首先是阅读速度的提升。相对于纸媒的“慢”节奏生活,新媒体呈现的滚动式运作将新闻应有的紧张度淋漓尽致地反映出来,突发事件需要快速到位反应、读者爆料需要快速核实反馈。这时,媒体的出版频率由每天一次的“新闻完成时”,变
成了随时跟进发布的“新闻进行时”,受众不再是每天等待送报员送上一份报纸,而是随时可以刷新一条条新闻。其次是工作方式的变换。对编辑记者而言,要求其由过去单一的文字工作者向综合型的传媒人转型。新闻内容不再是一次采集过程,更是要利用这些多媒介手段进行追踪报道。
二:受众对于报纸期刊的反映
受众对报纸期刊的反映是检验一份报纸期刊办得好与坏的唯一标准。本文未能从每一时期报纸副刊受众的反映来体现报纸副刊与读者的互动。
报纸与读者的需求互动,一方面指报纸应根据读者的需求,把握、调整新闻宣传,读者需要什么内容,就宣传什么内容,喜欢什么形式,就采用什么形式,而不是脱离读者,从主观愿望出发,搞一厢情愿;另一方面指报纸要通过新闻宣传,对读者发挥好舆论影响和引导作用,甚至吸引读者参与其中,提升读者的认识,从而达到团结、教育、激励读者的目的。
问题三:还有哪些问题没搞清楚,在论文中论述的不够透彻。
一:这个问题在当今传媒界具有相当大的争议——在多媒体迅速发展,新媒体层出不穷的情况下,报纸副刊究竟是被历史所淘汰还是继续存在并发挥其作用。就例如明年将迎来80岁生日的美国知名杂志《新闻周刊》13年通过网站宣布,今年将是发行美国版期刊印刷版的最后一期,明年将停止发行印刷版,全面转向数字版。在中国国内,2013年底,曾有过很大辉煌的《新闻晚报》率先
宣布在今年1月1日停刊,成为上海报业集团成立后首张休刊的报纸。这则消息引发外界极大关注,也惹来各种猜测。
上面两个案例似乎印证了报纸副刊会被历史所淘汰的预言。但是又有人对传统的纸媒报以乐观态度,认为纸媒必将转型,成功后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因此这个问题由于争议颇多,在本文中未能给出清楚且完善的论述。二:本文关于如何重新振兴报纸副刊的论述部分
本文从3个方面给出了振兴报纸业,报好报纸副刊的建议。即:
第一,积极策划,创新编辑思路,敏锐的把握时代精神,预测未来报纸副刊发展变化趋势。
第二,敢于突破传统,在选题方面主动创新。
第三,具备新闻理想,主动追求,优化版面形式。
但是实质上,本文给出的这三点建议的可操作性并不是很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目前纸质报纸副刊面临的来自新媒体的挑战。另外,这三点建议本来就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没能从具体措施上来给出细化的措施。
三:对未来报纸副刊发展的预测与举措部分有些内容可能过于主观化。就例如文章中“第五,传统报纸杂志产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网络泡沫经济的破碎以及blog的完全失败使得传统纸媒仍具有相当大的竞争力。”这个论述,在报纸媒体究竟未来是存在还是消失这个问题尚未定论,就大胆的预测传统报纸产业仍然会在未来占据主导地位。但是预测归预测,这个问题有待于未来历史的检验。
四:建国之后到改革开放,报纸副刊在共和国究竟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由于建国之后,我国逐渐过渡到了社会主义社会,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都体现出高度的行政化特色,报纸期刊也不能幸免。完全为政治所服务,报纸发生了根本性质的变化。全国解放初期,除少数报纸外,都成了党、政府和团体的报
纸。人民成了报纸的主人,报纸成了人民的喉舌。人民的报纸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由于此时期报纸副刊的内容过于单一,写作论文时未能发现此时报纸副刊除过服务于政治以外的其他内容。这些内容还有待于进一步挖掘。
问题四:在研究本课题的过程中,发现了哪些不同意见?对这些不同意见,自己又是如何认识的?是如何处理的?
不同意见之一:报纸副刊的存亡问题。在当今传媒界有这样两种说法:纸媒死亡论和纸媒未死论。
在金融危机荡涤之下,纸媒显现衰退与其他行业有着近似的表现。在此状况下,讨论纸媒危机的原因究竟是纸媒生长周期的下滑还是读者和广告商流向了互联网,已经毫无意义。而一些观察人士更为担心,纸媒衰退加速,会否走向另一个极端——消失?
我认为,目前金融危机下出现的纸媒衰退,成因复杂,当中一部分属于金融危机带来的临时性原因,另一部分属于媒介发展过程中必然面临的深层次原因。前者会随着经济复苏渐渐复原,而后者是纸媒衰退需要直视的现实。
不同意见之二:纸媒同新媒体究竟可以依存共生还是你死我活。
有些人认为与其说新媒体给纸媒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不如说给纸媒带来了拓展经营的新途径。整合各种信息渠道的“多媒体”高手,最有可能成为媒介竞争中的胜利者。
另外一些人认为新时代的报纸副刊与网络媒体等新媒介是冲突的,两者从根本上对立,新媒体必然战胜传统纸媒。
我比较同意第一种观点,我认为包括微博在内的社会化媒体的产生,促进了传统媒体的发展和应用,革新了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方式,促进了传统媒体的融合和媒体的转型。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进行融合发展,不仅可以让传统媒体在信息时代永葆先进性和更具竞争性,同时也可以使社会化媒体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利用,释放更多有益于社会进步的能量。因此,在融合的过程中,传统媒体要充分考虑微博的利与弊,同时不摒弃自身发展特性,只有做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才能达到社会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才能在信息传播趋势上占据主导地位,在互联网技术迅猛发展和新媒体的“互动、互补、互融”中永葆生命力。
第二篇:新闻传播学
新闻传播学
90年代中期开始,新闻与传播教育在国内超常规发展,原有的几位“老大”如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新闻教育规模在不断扩大,各地方院校也纷纷开办新闻教育,尤其引人瞩目的是,中国最著名的两所高等学府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也相继开设了新闻与传播学院。近3~5年内,中国政府对新闻传媒将继续奉行控制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进效益的方针,传媒基本上维持现有的规模,对新闻学类毕业生需求量有限。
为了缓和专业点发展过猛带来的供大于求的矛盾,教育部多次提出,新闻学类专业属于长线专业,要适度控制发展规模,应在现有专业点的基础上,着力提高毕业生的质量。
因此海文教育集团教育信息中心经过深入地了解与新闻传播学息息相关的各种专业,为广大有意于新闻传播学的学员提供指导性建议:
一、专业介绍
新闻传播学为文学学科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它又下设有新闻学、传播学两个传统的二级学科,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传媒大学等学校又增设了广播电视新闻学、传媒经济学、国际新闻学、舆论学、编辑出版学、广告学、公共关系学、传播心理学、传媒生态学、传媒教育学、传媒政策与法规、广播电视语言传播等。
(一)研究方向
新闻学:新闻史、新闻理论、新闻业务、网络新闻及新媒体、报刊理论与实践
传播学:理论传播学、应用传播学、传播学研究方法、电视文化传播、媒介与女性、国际传播
(二)考试科目(以中国传媒大学为例)
新闻学:①101政治②201英、202俄、203日选一③707新闻学基础④811综合考试[新闻传播学](含中外文史基础知识、汉语言和政论写作)
传播学:①101政治②201英、202俄、203日选一③708传播学理论与历史④811综合考试[新闻传播学](含中外文史基础知识、汉语言和政论写作)
(三)职称资格考试
1.广播电视编辑记者资格考试
公共科目:综合知识;
专业科目:(1)新闻基础知识;(2)广播电视新闻业务。
2.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
公共科目:综合知识;
专业科目:(1)新闻基础知识;(2)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业务。综合知识是编辑记者和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的公共科目,重点考察考生的知识面和综合素质,要求考生了解所列知识点。综合知识考试时间、考试方式和试卷结构: 考试时间为90分钟,方式为闭卷、笔试,试卷满分为100分。试题类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
三、重点院校推荐
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大学……
四、就业方向
新闻传播专业的硕士毕业生主要到新闻、出版与宣传部门从事编辑、记者与管理等工作。
职业发展资格认证:
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
认证目的:规范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管理,做好全国广播电视编辑记者、播音员主持人资格考试工作。
五、就业前景
新闻与传播学教育在世界范围内都是看好的。在美国,报刊、广播电视、公关公司、广告公司、新媒体领域,都更愿意雇用新闻与传播学专业毕业的学生。一些人认为这是因为这些毕业生随处可得、人工费用相对低廉而且还经过了必要的训练。
随着媒体的逐步开放,媒体对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新闻传播学专业的就业前景一片光明。毕业后主要去向是一些大众传播媒体,如报社、杂志社、电台、电视台,也可以去网络公司或广告公司任职,还有的到政府机构任职。
六、就业分布最多的城市
主要分布在湖北、广东、北京、上海、湖南等城市。
七、课程设置(以东北师范大学为例)
公共基础课:
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外国语;
学科基础课:
语言文化哲学、新闻理论研究、西方传播学、中外新闻传播史研究、传播学研究方法论、大众文化传播研究;
专业主干课:
新闻传播与舆论研究、中外报纸编辑比较研究、新闻传播思想史; 专业方向课:
新闻传播理论研究、网络传播研究、平面媒体传播研究、文化产业与文化传播研究、文学传播研究、新闻传播业务研究。
第三篇:新闻传播学J
新闻传播学J
名词解释简答论述分析
新闻的定义
新闻是经由新闻传播媒介传播的为大众所关心的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信息。新闻价值的定义
1、“是事实本身包含的引起社会各种人共同兴趣的素质。”
2、“是新闻在社会上的传播价值,同时也是新闻工作者取舍和衡量新闻的标准,从传播价值来看,它有一个客观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客观的社会效果,就是群众对新闻的选择和社会实践对新闻的检验。”
新闻价值的五项基本要素
1、重要性:事实具有为多数人所关心的社会意义
2、显著性:事实所涉及的人物、地点等因素为众人所瞩目,因而格外引起人们关注
3、及时性:又称“时新性”事实在时间上是新近发生的,内容上是人们所未知的新鲜事
4、接近性:事实在地理上与心理上与接受者十分相近,因此很容易引起受众的普遍关注
5、趣味性:又称“人情味”事实因新奇,为人们所为料及、或具有戏剧性等特点能引起人们感情共鸣,因而对受众来说具有特别的吸引力
突发性新闻
指对那些出乎人们预料而突然爆发的事件的报道。如空难、火灾、地震、战争、政变„„ 硬新闻
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如政策制定、政局变化、市场行情、股市涨落、疾病流行、重大灾难事故等。
软新闻
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的新闻。它和人们的切身利益并无直接关系。新闻事业
就是有一定规模和系统的、对社会发展有较大影响的经常性新闻活动,由这些活动的主体和条件构成,包括新闻体制、机构、媒介和新闻教育、研究等
人类社会传播的特点
1、是一种信息共享活动;
2、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又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
3、从传播的社会性而言,是一种双向的社会互动行为;
4、传播成立的重要前提之一,是传授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新闻选择(把关)的依据
1、真实
2、新闻价值
3、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
4、具体部门的编辑方针
四种媒介传播特点
1、报纸的传播特点(文字符号、纸煤介)
(1)传播速度相对缓慢;
(2)非线性,读者选择性强;
(3)记录性和保存性强;
(4)要求读者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5)适合抽象的深度报道;
2、广播的传播特点(声音符号)
(1)速度快
(2)线性传播
(3)转瞬即逝,记录性和保存性差
(4)对读者文化水平要求不高
(5)具有伴随性
3、电视的传播特点(声音、画面符号)
(1)速度相对较快
(2)线性传播
(3)转瞬即逝,记录性和保存性差
(4)对读者文化水平要求不高
(5)综合的符号传播,形象生动
4、网络的传播特点
(1)速度快
(2)非线性
(3)可保存
(4)多媒体
(5)个人化
(6)交互性
(7)信息量巨大
受众的分类
1、按照受众的素质和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处的地位,可以分为积极受众和消极受众。积极受众:学者、知识分子等。对新闻传播媒介有选择、有批评,有利用,可以起到舆论领袖的作用。
消极受众:文化程度较低、易受媒介影响、没有太多个人主见。
2、按照人口统计的原理,可分为一般受众和特殊受众。
3、从经济学意义上看,按照受众对新闻信息的接触频率和利用程度,可分为核心受众和边缘受众(或者现实受众和潜在受众)
受众怎样选择、理解和利用新闻
1、选择性接收
人们愿意接收那些与自己固有观点相一致或自己需要关心的信息,而排斥那些与自己固有观点相抵触的或自己不敢兴趣的信息。
2、选择性理解
不同的受众对于同样的信息因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会有不用的理解。
• 正面理解
• 反面理解
• 扩展或缩小新闻的影响力
• 重新建构新的现实世界的图画
3、选择性利用
受众对信息经过选择和理解,对信息做出分析和归类后,对其中有直接效用的信息立即开始利用,对其中有使用价值但无直接效用的信息则储存起来,以便日后利用或转化为精神财富。
4、选择性反馈
受众将自己的意见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和态度反馈给新闻传播者。
“沉默的螺旋”理论
1974年 诺伊曼 《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
(1)个人意见的表明是一个社会心理过程;
(2)意见的表明和“ 沉默”的扩散是一个螺旋式的社会传播过程
(3)大众传播通过营造“意见环境”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知沟”理论
1970年蒂奇诺“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的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约有扩大的趋势。”
经济地位不同的人,会有以下差异:
(1)传播技能上的差异
(2)已有知识储存量的差异
(3)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记忆的因素
(4)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
自由主义报刊理论(论述题)
一、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产生与发展1、15世纪,主要传播商业信息;16世纪,报刊开始转向思想传播和政治斗争。2、17世纪,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主要思想诞生
1644年 英国 弥尔顿《论出版自由》主张每个人都有将自己的思想诉诸社会的自由权利。从弥尔顿的思想出发发展出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两大原则,“意见的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约翰.洛克天赋人权(生命、自由、财产)及分权学说(立法权与执行权分开)
孟德斯鸠从三权分立的原则出发,阐述了言论自由对于维护资产阶级政权的极端重要性。
(1)防止滥用权力,除了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外,还必须看到舆论作为一种权力形式对权力机构进行约束。
(2)而发挥舆论力量的前提必须实行言论自由。
(3)言论自由乃是人的一切自由权利中最重要的权利,没有这一自由,其他自由也就无从谈起了。
3、18世纪以来。
•18世纪末 英国废除印花税法等限制新闻自由的规定,实现新闻自由。
•法国1830年波旁王朝被推翻后,取消一切新闻检查,新闻界从此获得相对独立 • 美国1789年通过宪法的十条修正案(人权法案),在法律上确立报刊自由。
二、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要义
1、报刊不受政府的干涉政府惟一的职责是采取措施来保护新闻自由
2、报刊拥有对政府的监督人民对政府的监督,最主要的中介就是报刊。
也即:报刊是行政、立法、司法以外的国家第四势力或第四权力。
3、“意见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理论如果发表了错误的意见怎么办?
4、对事实的信念
为了满足不同政治立场、不同社会阶层、不同职业的个体需要,把客观地向公众提供事实作为新闻报道地最高准则和新闻从业人员地职业道德标准。
三、自由主义报刊的哲学基础
1、理性原则
因为人是具有理性的,所以在“意见的自由市场”上,最终会选择真理。真理终究会战胜谬误。
2、自然法则
荷兰哲学家斯宾诺沙:提出自然权利说,即每个人都拥有财产权、信仰自由权、思想自由权。因此,新闻自由是无需任何权威认可的自然权利。从而把新闻自由放在了不可动摇的基石上。
3、权力制衡
不仅要三权分立,还要舆论监督政府,对政府实行约束。
言论自由的意义从哲学原理上升到了政治学原理。由此确立了言论(新闻)自由在国家政治结构中不可动摇的地位。
四、自由主义报刊理论的现实困惑。
1、绝对自由主义、曾使西方新闻界陷入混乱
因为支配西方报刊的,不是理性,而是利润、金钱。
2、煽情新闻泛滥
3、自由竞争被垄断取代,垄断扼杀意见自由市场。
报业(媒体)多样化的动摇意味着意见自由市场的解体。
客观性原理及其实践
一、客观性理念的产生及其内涵
1、政党报纸的特点
(1)经济上的依附性
(2)内容上的单一性
2、便士报诞生的革命性意义
1833年《纽约太阳报》的创办为标志
(1)第一次确定了新闻在报业中的崇高地位。
新闻(news)对言论(editorial)的胜利
事实(fact)对意见(idea)的胜利
(2)促进了新闻机构内部分工的合理化。
有了明确的记者分工
形成了现代的报纸版面形态
3、便士报和“故事模式”
故事模式意味着对于社会新闻和软新闻的重视,因此冲突性、趣味性和反常性成为新闻选择的主要取向。由此导致了煽情新闻的泛滥。
4、精英报纸和“信息模式”
西方的报纸可以用大众报纸和精英报纸分类。
以1896年阿道夫·奥克斯购买和主持的《纽约时报》为代表。满足了对严肃而有品位的新闻的社会性需求。还如《华盛顿邮报》 《洛杉矶时报》 等
5、客观性报道的理念
20世纪20年代前,认为:其核心在于新闻报道中事实与观点的分离。
19世纪中期崛起的通讯社,也对传播和内化客观性观念起到了显著影响。如1848年成立的美联社。“政治上的中立就是商业上的盈利”
报纸也致力于不带偏见的向“市场”提供可以据以形成“意见”的各种材料。
二、客观性理念面临的冲击
1、报业垄断局面的形成1890年开始,美国报业开始出现所有权日益集中的现象。逐渐形成“一城一报”的格局
2、“主观性”种种
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战争来临时,真相是第一个牺牲品。”
如果政府可以扭曲事实,那么众多利益集团也是否可以用其独有的方式扭曲新闻界的报道?
3、20世纪初,公共关系业的兴起
公共关系作为一种职业,其主要目的是受雇于各种社会组织,为了取得公众的认同而进行信息沟通和自我宣传等活动。
它在记者和新闻源之间设置了一种新的障碍:信息都是经过公关人员包装过的信息,非原生态。极端者认为:公关业从诞生之日起,和新闻业就是天敌。
4、对传统客观性理念直接冲击的重大社会事件。
(1)20年代的大萧条
(2)50年代的麦卡锡主义
5、李普曼对调整客观性理念的杰出贡献
通过对社会认知和舆论形成的分析,摧毁了意见自由市场的民主假设。
不管是公众还是新闻从业者,都是成见或者刻板印象的囚徒。(人都是有偏见的)
三、挑战与回应:客观性原理的拓展
1、对主观性的合法性承认。
(1)20世纪30年代新迪加专栏作家的出现。李普曼
(2)1923年《时代》周刊杂志的创办。
2、客观性与解释性报道
1938年 美国新闻学者 麦克道格尔 《解释性报道》一书引发了20多年之久的客观性和解释性的论战。
至今,解释性报道已成为相当重要的体裁。被称为报刊文体的第三次革命。
3.客观性与精确性报道
1973年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新闻系教授菲力浦.梅厄《精确新闻学》一书
新闻记者应该更多地使用社会科学的方法收集和处理事实材料,以便使新闻报道具有真正的解释性的力量。这些方法包括抽样调查、参与观察等社会学和人类学家的研究方法。
4、调查性报道(揭丑报道)
(1)19世纪末兴起了揭露黑幕运动,在20世纪头10年起,逐渐走向低潮。
(2)20世纪60年代《寂静的春天》(1962年 美国博物学家蕾切尔.卡逊)《任何速度都不安全》(美国社会活动家 拉尔夫.纳德)等给新闻界很大的刺激--在这样轰轰烈烈的社会运动中,一向自视为社会公器的新闻界居然处于缺席状态。
(3)60年代起,美国调查性报道进入了一个高峰期。
越战美国士兵屠杀美莱村民的报道
水门事件
80年代美国向伊朗出售军火的报道(“伊朗门”)
90年代克林顿性丑闻(“拉链门”)
5.新新闻主义报道
20世纪60年代达到高峰采用文学写作手法,重视对话、场景和心理描写,同时不遗余力地刻画细节。有向文学传统回归的趋势。
1981年 《华盛顿邮报》记者珍妮特.库克因虚构新闻人物被剥夺了普利策新闻奖应对新媒体(电视、网络)挑战,新新闻主义又成为对抗新媒介的武器。1995年,俄勒冈大学新闻学院设立“创造性非虚构写作”的研究生课程。
6.新闻理论界对客观性理念的修正
以客观报道为主,其他各种替代性报道为辅助,是目前典型的新闻报道格局。
第四篇:新闻传播学英语词汇
传播学考研英文常见词汇
传播 Communication
内向/自我传播 Intrapersonal Communication人际传播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群体传播 Group Communication
组织传播 Organization Communication
大众传播 Mass Communication
单向传播 One-Sided Communication
双向传播 Two-Sided Communication
互动传播 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
媒介 Media
大众传播媒介 Mass Media
新媒介 New Media
新闻洞 News Hold
新闻价值 News Value
传播者 Communicator
主动传播者 Active Communicator
受传者/受众/阅听大众 Audience
受众兴趣 Audience Interest
受众行为 Audience Activity
信息 Information
信号 Signal
讯息 Message
信息熵 Entropy
冗余/冗余信息 Redundancy
传播单位 Communication Unit
奥斯古德模式 Osgood Model
编码 Encode
解码 Decode
信源 Source
传播的数学理论 Mathematical Theory of Communication传播渠道 Communication Channel
有效传播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传播效果 Effects
知识沟 Knowledge-Gap
使用与满足模式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Model
使用与依从模式 Uses and Dependencys Model口传系统 System of Oral Communication
地球村 Global Village
内爆 Implosion
全球化 Globalization
本土化 Localization
电子空间 Cyber Space
数字化 Digitalization
文化帝国主义 Culture Imperialism
跨文化传播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守门人 Gatekeeper
新闻采集者 News Gatherers
新闻加工者 News Processors
模式 Model
有线效果模式 Limited Effects Model
适度效果模式 Moderate Effects Model
强大效果模式 Powerful Effects Model
子弹论 Bullet Theory
两级传播模式 Two-Step Flow Model
多级传播模式 Multi-Step Flow Model
沉默的螺旋模式 Spiral of Silence Model
劝服传播 Persuasive Communication
议程设置模式 the Agenda-Setting Model
时滞 Time Lag
最合适效果跨度 Optimal Effects Pan
时间跨度 Time Span
公众舆论 Public Opinion
选择性接触 Selective Exposure
选择性注意 Selective Attention
选择性理解 Selective Perception
选择性记忆 Selective Retention
可信性提示 Credibility Heuristic
喜爱提示 Liking Heuristic
共识提示 Consensus Heuristic
市场驱动新闻学 the Market-Driven Journalism意识形态 Ideology
霸权 Hegemony
权力话语 Power Discourse
视觉文本 Visual Text
文本 Text
超级文本 Hypertext
结构主义 Constructionism
解构主义 Deconstructionism
文化工业 Culture Industry
大众文化 Mass Culture
文化研究 Cultural Studies
批判学派/批判理论 Critical Theory
法兰克福学派 Frankfurt School
女权主义/女性主义 Feminism
符号学 Semiotics/Semiology
符号 Sign
能指与所指 Signified/Signifier
非语言符号 Nonverbal Sign
非语言传播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意指 Signification
话语理论 Theories of Discourse
文化期待 Culture Expectations
文化批判 Culture Criticizing
范式 Paradigm
叙事范式 Narrative Paradigm
强语境 High Context
弱语境 Low Context
功能理论 Functionalism
话语分析 Discourse Analysis
传播的商品形式 the Commodity Forms of Communication受众商品 Audience Commodity
商品化 Commodification
空间化 Spatialization
结构化 Structuration
媒介集中化 Media Conglomeration
传媒产业 Media Industry
注意力经济 Attention Economy
媒介竞争 Media Competition
受众分割 Audience Segmentation
媒介资本 Media Capital
传播政治经济学 Political Economy of Communication传播研究 Communication Research
抽样 Sampling
调查研究方法 Survey Research
内容分析法 Content Analysis
实验分析法 Experimental Research
定性研究法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个案研究法 Case Study
效度与信度 Validity/Reliability
变量 Variables
实地观察法 Field Observation
虚拟社群 Virtual Community
扩散研究 Diffusion Research
媒介事件 Media Events
民族志 Ethnography
传播生态 Ecology of Communication
真实/虚构 Reality/Fiction
拟态环境 Pseudo-Environment
刻板成见 Stereotyping
晕轮效应 Halo Effects
二元价值评判 Two-Valued Evaluation
公共关系 Public Relation
阐释理论 Interpretive Theory
大众传媒 mass media
传播者 communicator
传播 communication
传播模式 models of communication
受众 audience
受众逆反心理 audience’s reversal psychology意见领袖 leader of opinion
社会守望 social observation
魔弹论 bullet theory
报刊的四种理论 theory of four presses
社会责任理论 social resposibility theory
大众传播 mass communication
传播学 theory of communication
讯息 message
拉斯韦尔模式 Lasswell model 劝服 persuation 把关人 gatekeeper 人际传播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组织传播 organizational communication 小群体传播 small group communication 从众 conformity 传播的功能 functions of communication 卫星传播 satellite propagation 世界电视网 global television network 广播电视学 study of broadcasting and television 绝对收视率 absolute rate of reception 相对收视率 relative rate of reception 有线电视 cable television 传播心理学 propaganda psychology
第五篇:新闻传播学专业
新闻传播学专业
新闻传播学类中国目前包括四个专业:新闻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广告学和编辑出版学。韩国新闻传播学没有更进一步的细分,大专业之内,每个人可根据自己的实习情况修课学习。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广播电视新闻学基本理论和宽广的文化科学知识,能在广播电视新闻宣传部门,从事编辑、采访、节目主持与管理等工作的新闻传播学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新闻学、广播电视学、传播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具有新闻采访写作、编导、摄录、制作、播音、主持节目的基本能力;
3.具有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现场及镜头前采访报道能力,社会调查和社会活动能力及广播电视节日策划、制作、评论和分析的能力;
4.了解广播电视新闻工作的方针政策与法规;
5.了解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与科技常识,了解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现状与发展趋势,了解外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动态。
专业评价 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就业相对好一些。毕业后既可去一些大众传播媒体,如报社、杂志社、出版社、电台、电视台从事编辑、记者工作,又可以去网络公司或广告公司从事文案、广告设计、广告策划与管理工作。对新闻类专业的就业前景,业内人士普遍看好,他们认为,未来几年我国的新闻传播业将会快速蓬勃发展,尤其是新媒体的大量涌现,对专业人才的需求量较大。本科专业
新闻学 新闻学专业担负着培养新闻工作者的重任,它的主干学科是新闻传播学;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新闻学概论、中国新闻事业史、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与评论、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读、大众传媒学等。我的专业课程中有:新闻放送学概论,新闻论,大众文化和文化产业,放送论即传播学,都在新闻学的范畴之内。
广播电视新闻学
广播电视新闻学以广播电视新闻传播活动为研究对象,以广播电视新闻事业客观规律为研究内容。广播电视新闻学属于人文学科,传统上以哲学、文学为基础,离不开撰稿和文字编辑,所以考生应该具备广泛的社会人文知识及较强的写作能力。它的主干学科是新闻传播学,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广播电视概论、广播电视技术基础、广播电视新闻采访与写作、广播电视编辑与节目制作、广播电视新闻报道、电视摄像等。广播电视新闻方面,我的专业课程没有涉及。
广告学
广告学在我国刚刚萌芽,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商品流通日趋频繁,促进了中国广告业的迅速发展。如今很多高校在中文或新闻系设立广告专业,还有少数高校设立了广告学院。它的主干学科是新闻传播学,开设的主要课程有:传播学概论、广告学概论、广告策划与创意、广告史、广告文案写作、广告经营与管理学等。我的专业课程中广告学概论,广告宣传计划论(PR), Copywriting等都属于广告学的课程。
编辑出版学
编辑出版学学习的主要课程分五大类:1.文学文化类;2.写作类;3.编辑类;4.出版及文化经营类;5.现代传播技术类。韩国的新闻传播学专业里没有此板块,韩国的编辑出版归入了国语国文专业之内,因此暂无涉及。就业前景
新闻学专业
新闻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范围较广,主要集中在新闻单位,如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或省、市级新闻单位,也可在广告公司、网络公司以及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编辑、记者、策划、文案、宣传、公关、信息咨询或文秘工作。
新闻学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一直看好,收入也比较可观。新闻是年轻人的事业,是锻炼人的事业,也是一项富有刺激性与挑战性的事业。如果你对时事政治很有兴趣,对新闻热点也比较敏感,同时文笔较好,又善于和人交际,可以考虑选报本专业,相信记者生涯会让你受益终生。
广播电视新闻学 广播电视新闻学为全国各级各类电视台和电视制作机构培养电视新闻、电视编辑、记者及电视栏目策划等方面人才。毕业生可以在广播电视系统和其他新闻单位从事编辑、记者、新闻评论等工作。
广告学
广告学专业与社会经济的发展联系紧密,本行业的收入颇丰,因为市场对这方面的人才需求量大,就业难度很小。国内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社及广告公司、企事业单位的广告部门都缺少从事广告策划、制作、设计、经营管理和理论研究工作的广告专门人才。广告学属于热门专业,竞争比较激烈,录取分数较高,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一定的要求。
毕业生可以到出版部门从事编辑出版、书刊发行工作,也可以选择到文化宣传部门进行文化传播与创作,或是到党政机关从事文秘、宣传等工作,也可以从事各类文化产业经营管理工作。目前政府对出版发行支持力度很大,一是沿袭了历来重视文化的传统,二是目前国—内人均购书额较低,市场潜力很大,还需要政府和出版界进一步挖掘。
成绩证明书 说明如下: 首先,2010.0 1 편입학 인정학점为编入学认证学分 30分。
其次,2010.0 8 편입학 인정학점为编入学认证学分 35分。
最后,剩下的全部为课程名称.依次为
2010.1 4 신문방송학개론新闻放送学概论 2010.1 4신문론新闻论
2010.1 4인간커뮤니케이션(Human Communication)人类的通讯2010.1 4대중문화와 문화산업大众文化和文化产业 2010.1 4광고학원론广告学概论 2010.1 4영상커뮤니게이션(Visual Communication)映像的通讯 2010.2 1 실용한자实用汉字 2010.2 1 Academic Korean Writing韩国语写作 2010.2 1 Academic Korean Reading韩国语阅读 2010.2 4 방송론放送学
2010.2 4 언론윤리법제론言论论理法制论 2010.2 4 동서언론사상东西洋言论思想 2011.1 1 Practical Korean Writing实用韩国语写作 2011.1 1 Practical Korean Listening实用韩国语听力
2011.1 4 조직커뮤니케이션组织的通讯 2011.1 4
2011.1 4
2011.2 1
2011.2 4 광고홍보기획론广告宣传计划论(PR)카피라이팅(Copywriting)文案철학의 이해哲学的理解 언론의 역사言论的历史 2011.2 4 매스컴통계학新媒体统计学 2011.2 4 뉴미디어론(New Media)新媒体论 2011.2 4 방송편성기획론放送编程计划论
课程之后相对应的为每门课程的学分以及成绩,平均学分分别为(100分 4.3)2010.1 :87.603.162010.2 : 94.103.81
2011.1 :93.203.722011.2 : 89.203.32
其中,2010.1 4 为专业课程,2010.2 1 为教养课程。
2010.2 4 为专业课程。
2011.1 4 为专业课程,2011.2 1 为教养课程。
2011.2 4 为专业课程。
最后,TOTAL CREDITS=131 为修课总分为131分。(修满130分毕业)G.P.A.=3.50/4.3 为学分总平均分为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