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民族理论填空题
一、填充题
1.(民族发展规律)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2.(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3.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少数民族地区建党建政、进行社会改革、推动民族区域自治等中心工作急
切需要干部的情况,确实了以“培养(普通政治干部)为主,迫切需要的专业技术干部为辅”尽量吸收培养(知识分子),以及“既要培养少数民族出身的干部,以要培养适当数量的汉族干部”的原则。
4.2005年5月27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B
保障散居少数民族权利包括保障平等权利、(保障族籍权利)、(参政权)、发展经济文化权利、(宗教信仰自由权利)、(保持或改革风俗习惯自由权利)、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权利等。C
从民族平等的主客体条件来说:主体条件包括(提高民族素质),增强民族平等的主体意识、能力;客体条件包括强化和建设民主的政治环境和制度以及(民主的组织形式)。
D
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
F
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是世界性的三大宗教,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有重大影响。
M
马克思主义最初提出民族平等原则的基本出发点是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民族(歧视)。民族平等的核心是同等的(地位)和(权利)。
5.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一般
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6.民族(融合)是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
7.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的实现结果。
8.民族的发展,一般说来,主要是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
展。但是,归根结底,(经济)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
9.民族的分类,以(民族属性)和(民族特征)为基本依据。
10.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地域)渊源和(族体)渊源等。
11.民族地区应转变过去那种主要靠高投入、高消耗的外延式经济增长方式,应采用(集约型)的、(素
质和效益较高)的经济增长方式。
12.民族风俗习惯的(人为改革)与自然变异是相辅相成的,不能把自然变异形式绝对化,而必须从这
一特征的积极意义出发,科学地加以应用,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不失时机地进行改革。
13.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与民族居住地区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和(气候)条件有密切的联系。
14.民族风俗习惯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它又反过来给经济基础以影响;它带有较大的稳定性,它的改变常常落后于(生活条件)的改变;它集中反映了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15.民族风俗习惯是指各民族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广泛流传的风尚、习俗,是各民族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一种反映。
16.民族风俗习惯与各民族的社会生活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以巨大的、有形(无形)的力量对各
民族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17.民族风俗习惯中的陈规陋习,是民族风俗习惯中的糟粕,它对社会生活所产生的消极和(阻碍)作
用,正是移风易俗的必要所在。
18.民族关系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还是一种社会关系。
19.民族间(经济文化)发展上的不平衡和明显差距,是当前民族矛盾和摩擦的主要原因。大多数民族
矛盾主要集中在经济关系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文化发展关系上,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则在于合理调节民族间经济的发展、(利益的分配)、文化发展的需求。
20.民族教育是一个民族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标志)和反映,同时又是民族经济文化将来发展的可能性的预示,也是实际发展的(前提)。
21.民族教育政策、法制是为民族教育发展提供人力、(物力)、(财力)保障的法律规定,使民族教育
发展得到相应的物质保证。
22.民族教育政策、法制是指我国(民族教育专门法)和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以及其他法律、法
规、决定、命令等,就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性质、地位、任务、方针、学制、(办学形式)、内容、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管理等诸方面的规定及其制度。
23.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
象是(民族和民族问题)。它是从总体上对民族和民族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同时,又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民族发展)及民族问题的途径、(方法)的科学。
24.民族平等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一个口号,是十七十八世纪由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政治家提出来的,后来成为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一个原则。
25.民族文化既是民族发展的内容之一,又是民族发展的(条件)之一,而且文化发展常常是政治发展
和经济发展的(先导)。
26.民族问题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之一。民族问题对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对(国家与
国家)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27.民族问题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
28.民族问题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既表现在(民族发展)方面,又表现在(民族关系)方面。
29.民族问题是一种内容宽泛的社会问题。在(民族问题理论)中,有广义的民族问题概念和狭义的民
族问题概念。
30.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是指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
族,即(次生形态)民族。
31.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通过上述途径形成的民族是原
生态民族。
32.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受到了民族本身(发展水平)和(分布状况)以及民族关系状况的影响。
33.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性是指民族语言文字作为民族的主要特点所体现(语言意识)和(语言感情),即通过语言来表现民族特征、民族心理和民族感情。
34.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是指民族语言文字保持其(基本成分)和(表现形式)的长期稳定。
35.民族语言文字发展的最终结果是(语言的融合)和(文字的统一)。
36.民族语言文字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这种规律可分为民族语言文字(形成)
规律、(发展变化)规律和(社会主义时期发展繁荣的)规律。
37.民族这种人们共同体是在(原始社会)走向崩溃、氏族、(部落)共同体瓦过程中的产物。
38.民族自然同化是指不同民族在长期交往联系过程中,在(生产)、(生活)、文化等方面相互影响下,一个民族在完全自然、自愿的情况下接受另一个民族的特征,改变本民族特征而变成其他民族一部分的现象。
39.民族自身的发展状况决定着民族之间交往的程度,因而也决定着民族之间(矛盾)的状况,即民族问
题。
40.民族自身的特点所引起的民族之间的矛盾又通过民族的诸特征及其具体形式,即民族的政治、(经
济)、文化等方面反映出来。
S
少数民族干部具有汉族干部所无法取代的优势和作用,培养和任用少数干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41.少数民族干部所具有的特点,使他们能够在实际民族工作中,依靠(自身优势)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42.少数民族文化主要是指精神文化方面,包括语言、(文学)、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
俗、节日等。
43.随着(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国家(民族学)的发展,“民族”一词在西方国家普遍广泛使用起来,而且有了新的含义。
44.所谓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指宗教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与(唯物主义)思想体系
相适应,而是指宗教要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要求)。
W
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是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45.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
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46.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有两个基本问题:一是自治机关的(设立和建设);二是自治机关的(自治
权的行使问题)。
47.我国的民族识别在实地识别调查、综合考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以客观上(包括历史和现实)的(民
族特征)和主观上的(民族意愿)为依据标准慎重稳妥地甄别确定的。
48.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旗)三个行政级别。
49.我国陆地边境线的90%强在少数民族地区,有(1.9万)公里。
50.我国少数民族大都信仰宗教,特别是(藏传佛教)、(南传佛教)和(伊斯兰教)等宗教在许多
少数民族中有广泛和更为深入的信仰。
51.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
52.我们观察不同民族的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是否能构成民族关系时,关键是这种关系中是否具有(民
族性)的内容。
X
现阶段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之一是民族平等的进一步完善与(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继续明显存在)并存。
53.新中国成立前,少数民族中存在不同的政治制度,如封建宗法制度、(政教合一)制度、(土司)
制度、封建王公制度、血缘家长制度以及(原始民主)制度等。
54.迅速大量地培养(科技)专业人才,是民族地区经济腾飞的希望所在。
Y
要突出抓好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工作,坚持(开发式)式扶贫。
55.原始宗教史以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巫术)等形式为内容的宗教,在我国许多少
数民族中有广泛的信仰。
Z
在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开发利用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的时候,必须坚持(国家利益)和(当地民族的实际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56.在阶级社会里,民族斗争,说到底,是一个(阶级斗争)问题。
57.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体只有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之分。
58.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中,要坚持国家帮助和(少数民族自力更生)相结合的方针。
59.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中,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
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坚持因地制宜。
60.只有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不断解决民族问题,实现民族的繁荣发展。
61.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才能铲除民族压迫的(社会)根源,实现民族平等。
62.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同表述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三大形式。
63.自治权不仅包括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也包括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权利。
64.宗教的复杂性突出表现在(信仰)问题与(政治)问题常常联系在一起,而且两种不同性质的矛
盾常常错综复杂地同时并存。
65.宗教在有的民族形成特别是(次生形态)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66.宗教作为一种远离其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有着较强的(适应性),这是决定宗教长期性的内在因
素;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宗教有着赖以存在的(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这是决定宗教长期性的外在条件。
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承认和坚持)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对待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一贯政策。
第二篇: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填空题
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
一、填充题
1. 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问题。它是从总体上对民族和民族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同时,又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民族发展)及民族问题的途径、(方法)的科学。
2. 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3. 民族的发展,一般说来,主要是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但是,归根结底,(经济)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
4. 民族发展(规律)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5. 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一、填空题
1、中国共有(56)个民族。
2、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有(10)个。3、5.12四川大地震中受灾最严重的北川老城主要居住的是(羌)族。
4、泼水节是(傣族)的民族节日。
5、(献哈达)是藏族人民最普遍的一种礼节,向对方表达自己的纯洁、诚心、忠诚和尊敬。
6、维吾尔族的乡村,每年(3)月(22)日过(肉孜)节,迎接新春的到来。
7、(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
8、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壮族)。
9、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的邓恩铭是(水)族。
10、藏族的《格萨尔》、蒙古族的《江格尔》、(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被称为中国的三大英雄史诗。
11、我国的55个少数民族中,1979年识别的是(基诺)族。
12、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是(火把节)。
13、我国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是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的(大昭寺)。
14、元代,我国著名的女纺织家黄道婆把(黎)族棉纺工艺带到中原,促进了我国纺织业的发展。
15、我国满族人口最多的省份是(辽宁)省。/ 7
16、我国北方唯一的以捕鱼为主,使用狗拉雪撬的民族是(赫哲族)。
17、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了“三个离不开”的思想,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18、我国省级建制的五个自治区分别是(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
19、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民族自治地方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4)%。
20、我国的少数民族分布特点是(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21、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是(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22、(荡秋千)是朝鲜族妇女传统体育活动之一,多在元宵、端午和中秋等节日举行。
23、我国最大的自治区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面积160多万平方公里。
24、文学名著《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是(满)族。
25、发明云南白药的典焕章,是(白)族。
26、我国南方气候湿热,居住的少数民族喜欢干栏式房屋,(吊脚楼)是干栏式民居的代表。
27、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在西藏建造的(布达拉宫),后经历代的不断整修,如今已成为藏族地区最宏伟的建筑。
28、我国最早的航海家郑和是(回)族。他率领庞大的船队,先后七次“下西洋”,远航亚洲、非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29、在美丽富饶的祖国宝岛——台湾,世世代代居住着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个成员是(高山)族。
30、鼓楼、风雨亭、风雨桥是(侗)族的主要标志。
31、(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是新时期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
32、闻名全国的红(枸杞子)、黄(甘草)、兰(贺兰石)、白(滩羊波)、黑(发菜)产于我国(宁夏回族自治区)。
33、每年七八月间,(蒙古)族在草原上举行那达慕大会,节日期间举行传统的摔跤、赛马和射箭等比赛。
34、青海省有(6)个自治州、(7)个自治县。
35、青海五个世居少数民族是(藏族)、(回族)、(蒙古族)、(土族)、(撒拉族)。
36、世界三大宗教是(佛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37、《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于(1984)年,又在(2001)年进行了修订。
38、马克思主义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39、(撒拉)族被我国列为人口较少民族。40、民族区域自治的核心问题是(自治权)。
41、在民族经济建设方面,我国始终坚持国家帮助和(少数民族自力更生)相结合的方针。
4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43、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指(人民政府)和(人民代表大会)。
44、民族识别的原则包括(民族意愿)原则和(民族特征)原则。
45、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
46、在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西部地区包括(12)个省、市、自治区。
47、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的名称,除特殊情况外,按照地方名称、民族名称和(行政级别)的顺序组成。
48、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44)个少数民族建立了自治地方。
49、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5)%,民族自治地方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13)%。50、(发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是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中心任务。
51、世界上约有(3000)个民族,(6000)多种语言,约(80)%以上的人口信仰宗教。
52、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国人口总数的(8.41)%左右。
53、伊斯兰教于公元(7)世纪初由(穆罕默德)创立于阿拉伯半岛。
一、填充题
1.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问题。它是从总体上对民族和民族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同时,又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民族发展)及民族问题的途径、(方法)的科学。
2.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3、民族的发展,一般说来,主要是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但是,归根结底,(经济)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 7
4、民族发展(规律)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5、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6、随着(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国家(民族学)的发展,“民族”一词在西方国家普遍广泛使用起来,而且有了新的含义。
7、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地域)渊源和(族体)渊源等。
8、宗教在有的民族形成特别是(次生形态)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9、民族的分类,以(民族属性)和(民族特征)为基本依据。
我国的民族识别在实地识别调查、综合考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以客观上(包括历史和现实)的(民族特征)和主观上的(民族意愿)为依据标准慎重稳妥地甄别确定的。
10、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体只有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之分。
11、民族的形成,是(原始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民族这种人们共同体是在原始社会走向崩溃,氏族、(部落)共同体瓦解过程中的产物。
12、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13、通过上述途径形成的民族是原生态民族。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是指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即(次生形态)民族。
14、民族发展的基本趋势,是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发展(机制)不断完善,民族内部生机与活力充分调动,促使民族长期稳定地向前发展。
15、民族(融合)是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
16、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的实现结果。
17、自然同化是指不同民族在长期交往联系过程中,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相互影响下,一个民族在完全自然的、自愿的情况下接受另一个民族的特征,改变本民族特征而变成其他民族一部分的现象。它是由不同民族之间(生产)、(生活)、(文化)发生发展的
18、民族关系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还是一种社会关系。
19、我们观察不同民族的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是否能构成民族关系时,关键是这种关系中是否具有(民族性)的内容。20、2005年5月27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21、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
22、现阶段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之一是民族平等的进一步完善与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继续明显存在。
23、民族问题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
24、民族问题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之一。民族问题对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对(国家)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25、民族问题是一种内容宽泛的社会问题。在(民族问题理论)中,有广义的民族问题概念和狭义的民族问题概念。
26、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才能铲除民族压迫的(社会)根源,实现民族平等。
27、只有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才能不断解决民族问题,实现民族的繁荣发展。
28、民族自身的特点所引起的民族之间的矛盾又通过民族的诸特征及其具体形式,即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反映出来。
29、民族自身的发展状况决定着民族之间交往的程度,因而也决定着民族之间(矛盾)的状况,30、民族间(经济文化)发展上的不平衡和明显差距,是当前民族矛盾和摩擦的主要原因。大多数民族矛盾主要集中在经济关系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文化发展关系上,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则在于合理调节民族间经济的发展、(利益的分配)、文化发展的需求。
31、在阶级社会里,民族斗争,说到底,是一个(阶级斗争)问题。
32、从民族平等的主客体条件来说:主体条件包括(提高民族素质),增强民族平等的主体意识、能力;客体条件包括强化和建设民主的政治环境和制度以及(民主的组织形式)。
33、保障散居少数民族权利包括保障平等权利、(保障族籍权利)、(参政权)、发展经济文化权利、(宗教信仰自由权利)、(保持或改革风俗习惯自由权利)、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权利等。
34、马克思主义最初提出民族平等原则的基本出发点是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民族(歧视)。民族平等的核心是同等的(地位)和(权利)。
35、民族平等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一个口号,是十七十八世纪由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政治家提出来的,后来成为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一个原则。
36、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 7
37、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有两个基本问题:一是自治机关的(设立和建设);二是自治机关的(自治权的行使问题)。
38、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旗)三个行政级别。
39、自治权不仅包括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也包括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权利。
40、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同表述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三大形式。
41、少数民族干部所具有的特点,使他们能够在实际民族工作中,依靠(自身优势),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42、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只有通过各民族干部的努力,才能同各民族群众的革命和建设的积极性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产生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43、少数民族干部具有汉族干部所无法取代的优势和作用,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44、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少数民族地区建党建政、进行社会改革、推动民族区域自治等中心工作急切需要干部的情况,确定了以“培养(普通政治干部)为主,迫切需要的专业技术干部为辅”和尽量吸收培养(知识分子),以及“既要培养少数民族出身的干部,又要培养适当数量的(从事民族工作)的汉族干部”的原则。
45、迅速大量地培养(科技)专业人才,是民族地区经济腾飞的希望所在。
46、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中,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坚持因地制宜。47.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中,要坚持国家帮助和(少数民族自力更生)相结合的方针。
48.在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开发利用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的时候,必须坚持(国家利益)和(当地民族的实际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49.要突出抓好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工作,坚持(开发式)式扶贫。
50.民族地区应转变过去那种主要靠高投入、高消耗的外延式经济增长方式,应采用(集约型)的、(素质和效益较高)的经济增长方式。
51、民族教育是一个民族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标志)和反映,同时又是民族经济文化将来发展的可能性的预示,也是实际发展的(前提)。因此,一个民族的教育在这一民族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52、民族教育政策、法制是指我国(民族教育专门法)和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决定、命令等,就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性质、地位、任务、方针、学
制、(办学形式)、内容、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管理等诸方面的规定及其制度。
53. 民族教育政策、法制是为民族教育发展提供人力、(物力)、(财力)保障的法律规定,使民族教育发展得到相应的物质保证。
54. 少数民族文化主要是指精神文化方面,包括语言、(文学)、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节日等。
55. 民族文化既是民族发展的内容之一,又是民族发展的(条件)之一,而且文化发展常常是政治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先导),因而对整个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56.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性是指民族语言文字作为民族的主要特点所体现(语言意识)和(语言感情),即通过语言来表现民族特征、民族心理和民族感情。
57.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是指民族语言文字保持其(基本成分)和(表现形式)的长期稳定。
58.民族语言文字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这种规律可分为民族语言文字(形成的)规律、(民族语言文字发展变化)规律和(社会主义时期民族语言文字发展繁荣)规律。
59.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受到民族本身(发展水平)和(分布状况)以及民族关系状况的影响。
60.民族语言文字发展的最终结果是(语言的融合)和(文字的统一)。
61.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承认和坚持)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对待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一贯政策。
. 民族风俗习惯是指各民族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广泛流传的风尚、习俗,是各民族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一种反映。
63. 民族风俗习惯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它又反过来给经济基础以影响;它带有较大的稳定性,它的改变常常落后于(生活条件)的改变;它集中反映了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64. 民族风俗习惯与各民族的社会生活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以巨大的、有形(无形)的力量对各民族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65. 民族风俗习惯中的陈规陋习,是民族风俗习惯中的糟粕,它对社会生活所产生的消极和(阻碍)作用,正是移风易俗的必要所在。
66. 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与民族居住地区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和(气候)条件有密切的联系。
67. 民族风俗习惯的(人为改革)与自然变异是相辅相成的,不能把自然变异形式绝对化,而必须从这一特征的积极意义出发,科学地加以应用,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不失时机地进行改革。/ 7
68.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是世界性的三大宗教,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有重大影响。
69.我国少数民族大都信仰宗教,特别是(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宗教在许多少数民族中有广泛和更为深入的信仰。
70.宗教作为一种远离其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有着较强的(适应性),这是决定宗教长期性的内在因素;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宗教有着赖以存在的(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这是决定宗教长期性的外在条件。
71.宗教的复杂性突出表现在(信仰)问题与(政治)问题常常联系在一起,而且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常常错综复杂地同时并存。
72.所谓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指宗教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与(唯物主义)思想体系相适应,而是指宗教要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要求)。
一、填充题
P1)1. 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问题。它是从总体上对民族和民族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同时,又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民族发展)及民族问题的途径、(方法)的科学。
P1)2. 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P4)3. 民族的发展,一般说来,主要是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但是,归根结底,(经济)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P2)4. 民族发展(规律)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P2)5. 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一、填充题
1.随着(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国家(民族学)的发展,“民族”一词在西方国家普遍广泛使用起来,而且有了新的含义。
2.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地域)渊源和(族体)渊源等。
3.宗教在有的民族形成特别是(次生形态)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4.民族的分类,以(民族属性)和(民族特征)为基本依据。
5.我国的民族识别在实地识别调查、综合考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以客观上(包括历史和现实)的(民族特征)和
主观上的(民族意愿)为依据标准慎重稳妥地甄别确定的。
一、填充题
1.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体只有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之分。. 民族的形成,是(原始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民族这种人们共同体是在原始社会走向崩溃,氏族、(部落)共同体瓦解过程中的产物。
3. 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通过上述途径形成的民族是原生态民族。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是指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即(次生形态)民族。
4. 民族发展的基本趋势,是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发展(机制)不断完善,民族内部生机与活力充分调动,促使民族长期稳定地向前发展。
5. 民族(融合)是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6. 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的实现结果。
7. 自然同化是指不同民族在长期交往联系过程中,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相互影响下,一个民族在完全自然的、自愿的情况下接受另一个民族的特征,改变本民族特征而变成其他民族一部分的现象。它是由不同民族之间(生产)、(生活)、(文化)发生发展的。
一、填充题
1.民族关系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还是一种社会关系。
2.我们观察不同民族的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是否能构成民族关系时,关键是这种关系中是否具有(民族性)的内容。
3.2005年5月27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4.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
5.现阶段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之一是民族平等的进一步完善与(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继续明显存在)并存。
一、填充题 . 民族问题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
2. 民族问题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之一。民族问题对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对(国家)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 7
3. 民族问题是一种内容宽泛的社会问题。在(民族问题理论)中,有广义的民族问题概念和狭义的民族问题概念。4. 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才能铲除民族压迫的(社会)根源,实现民族平等。
5. 只有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才能不断解决民族问题,实现民族的繁荣发展。
6. 民族自身的特点所引起的民族之间的矛盾又通过民族的诸特征及其具体形式,即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反映出来。
7. 民族自身的发展状况决定着民族之间交往的程度,因而也决定着民族之间(矛盾)的状况,即民族问题。
8. 民族间(经济文化)发展上的不平衡和明显差距,是当前民族矛盾和摩擦的主要原因。大多数民族矛盾主要集中在经济关系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文化发展关系上,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则在于合理调节民族间经济的发展、(利益的分配)、文化发展的需求。
9.在阶级社会里,民族斗争,说到底,是一个(阶级斗争)问题。
一、填充题
1.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是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2.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
3.我国陆地边境线的90%强在少数民族地区,有(1.9万)公里。
4.新中国成立前,少数民族中存在不同的政治制度,如封建宗法制度、(政教合一)制度、(土司)制度、封建王公制度、血缘家长制度以及(原始居民)制度等。5.民族问题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既表现在(民族发展)方面,又表现在(民族关系)方面。
一、填充题
1.从民族平等的主客体条件来说:主体条件包括(提高民族素质),增强民族平等的主体意识、能力;客体条件包括强化和建设民主的政治环境和制度以及(民主的组织形式)。. 保障散居少数民族权利包括保障平等权利、(保障族籍权利)、(参政权)、发展经济文化权利、(宗教信仰自由权利)、(保持或改革风俗习惯自由权利)、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权利等。
3. 马克思主义最初提出民族平等原则的基本出发点是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民族(歧视)。民族平等的核心是同等的(地位)和(权利)。
4. 民族平等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一个口号,是十七十八世纪由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政治家提出来的,后来成为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一个原则。
一、填充题
1.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2.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有两个基本问题:一是自治机关的(设立和建设);二是自治机关的(自治权的行使问题)。
3.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旗)三个行政级别。
4.自治权不仅包括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也包括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权利。
5.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同表述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三大形式。
一、填充题 . 少数民族干部所具有的特点,使他们能够在实际民族工作中,依靠(自身优势),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2. 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只有通过各民族干部的努力,才能同各民族群众的革命和建设的积极性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产生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3. 少数民族干部具有汉族干部所无法取代的优势和作用,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4.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少数民族地区建党建政、进行社会改革、推动民族区域自治等中心工作急切需要干部的情况,确定了以“培养(普通政治干部)为主,迫切需要的专业技术干部为辅”和尽量吸收培养(知识分子),以及“既要培养少数民族出身的干部,又要培养适当数量的(从事民族工作)的汉族干部”的原则。
一、填充题
1.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中,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坚持因地制宜。2.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中,要坚持国家帮助和(少数民族自力更生)相结合的方针。
34.在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开发利用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的时候,必须坚持(国家利益)和(当地民族的实际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4.要突出抓好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工作,坚持(开发式)式扶贫。
5.民族地区应转变过去那种主要靠高投入、高消耗的外延式经济增长方式,应采用(集约型)的、(素质和效益较高)的经济增长方式。
一、填充题/ 7
1. 民族教育是一个民族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标志)和反映,同时又是民族经济文化将来发展的可能性的预示,也是实际发展的(前提)。因此,一个民族的教育在这一民族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 民族教育政策、法制是指我国(民族教育专门法)和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决定、命令等,就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性质、地位、任务、方针、学制、(办学形式)、内容、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管理等诸方面的规定及其制度。
3. 民族教育政策、法制是为民族教育发展提供人力、(物力)、(财力)保障的法律规定,使民族教育发展得到相应的物质保证。
4. 少数民族文化主要是指精神文化方面,包括语言、(文学)、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节日等。
5. 民族文化既是民族发展的内容之一,又是民族发展的(条件)之一,而且文化发展常常是政治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先导),因而对整个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填充题
1.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性是指民族语言文字作为民族的主要特点所体现(语言意识)和(语言感情),即通过语言来表现民族特征、民族心理和民族感情。
2.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是指民族语言文字保持其(基本成分)和(表现形式)的长期稳定。
3.民族语言文字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这种规律可分为民族语言文字(形成的)规律、(民族语言文字发展变化)规律和(社会主义时期民族语言文字发展繁荣)规律。
4.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受到民族本身(发展水平)和(分布状况)以及民族关系状况的影响。
5.民族语言文字发展的最终结果是(语言的融合)和(文字的统一)。
一、填充题
1.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承认和坚持)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对待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一贯政策。. 民族风俗习惯是指各民族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广泛流传的风尚、习俗,是各民族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一种反映。
3. 民族风俗习惯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它又反过来给经济基础以影响;它带有较大的稳定性,它的改变常常落后于(生活条件)的改变;它集中反映了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4. 民族风俗习惯与各民族的社会生活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以巨大的、有形(无形)的力量对各民族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5. 民族风俗习惯中的陈规陋习,是民族风俗习惯中的糟粕,它对社会生活所产生的消极和(阻碍)作用,正是移风易俗的必要所在。
6. 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与民族居住地区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和(气候)条件有密切的联系。
7. 民族风俗习惯的(人为改革)与自然变异是相辅相成的,不能把自然变异形式绝对化,而必须从这一特征的积极意义出发,科学地加以应用,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不失时机地进行改革。
一、填充题
1.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是世界性的三大宗教,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有重大影响。
2.我国少数民族大都信仰宗教,特别是(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宗教在许多少数民族中有广泛和更为深入的信仰。
3.宗教作为一种远离其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有着较强的(适应性),这是决定宗教长期性的内在因素;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宗教有着赖以存在的(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这是决定宗教长期性的外在条件。
4.宗教的复杂性突出表现在(信仰)问题与(政治)问题常常联系在一起,而且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常常错综复杂地同时并存。
5.所谓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指宗教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与(唯物主义)思想体系相适应,而是指宗教要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要求)。
/ 7
第三篇: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填空题
.一、填充题
1. 民族理论学科是民族(研究)学科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一门独立的学科。民族理论学科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民族和民族问题。
2.民族理论从总体上对民族和民族问题进行概括性的研究,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同时,又是研究正确解决和处理现实(民族发展)及民族问题的途径、(方法)的科学。民族(理论)的研究对象是世界上普遍存在的民族和民族问题,目的是揭示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一般发展规律,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民族发展及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3. 民族的发展,一般说来,主要是民族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全面发展。但是,归根结底,(经济)发展在民族发展中起决定的作用。
4. 民族发展(规律)的研究,是民族理论学科中最基础,也是最基本的研究。
5. 民族问题(发展规律)的研究,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民族纲领的最基本的前提和条件。
1.随着(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国家(民族学)的发展,“民族”一词在西方国家普遍广泛使用起来,而且有了新的含义。
2.民族的共同历史渊源主要是指民族起源的(地域)渊源和(族体)渊源等。
3.宗教在有的民族形成特别是(次生形态)民族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
4.民族的分类,以(民族属性)和(民族特征)为基本依据。
5.我国的民族识别在实地识别调查、综合考察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以客观上(包括历史和现实)的(民族特征)和主观上的(民族意愿)为依据标准慎重稳妥地甄别确定的。
1.在民族形成以前,人们共同体只有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之分。. 民族的形成,是(原始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发展的必然结果,民族这种人们共同体是在(原始社会)走向崩溃,氏族、(部落)共同体瓦解过程中的产物。
3. 民族形成的一般规律是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民族,通过上述途径形成的民族是原生态民族。
4.民族形成的特殊规律,是指在民族形成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民族的分化、同化、组合而形成新的民族,即(次生形态)民族。民族发展的基本趋势,是民族在发展过程中发展(机制)不断完善,民族内部生机与活力充分调动,促使民族长期稳定地向前发展。
5. 民族(融合)是民族消亡的途径和方式。
6. 民族(消亡)是民族融合的实现结果。
7. 民族自然同化是指不同民族在长期交往联系过程中,在(生产、生活)等方面相互影响下,一个民族在完全自然的、自愿的情况下接受另一个民族的特征,改变本民族特征而变成其他民族一部分的现象。它是由不同民族之间(生产)、(生活)、(文化)发生发展的。
1.民族关系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还是一种社会关系。
2.我们观察不同民族的成员之间发生的关系是否能构成民族关系时,关键是这种关系中是否具有(民族性)的内容。
3.2005年5月27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四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4.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是国际民族关系的总的发展趋势。
5.现阶段我国民族关系的发展趋势之一是民族平等的进一步完善与(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继续明显存在)并存。. 民族问题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
2. 民族问题是当今世界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之一。民族问题对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对(国家)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3. 民族问题是一种内容宽泛的社会问题。在(民族问题理论)中,有广义的民族问题概念和狭义的民族问题概念。
4. 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才能铲除民族压迫的(社会)根源,实现民族平等。
5. 只有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才能不断解决民族问题,实现民族的繁荣发展。
6. 民族自身的特点所引起的民族之间的矛盾又通过民族的诸特征及其具体形式,即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反映
出来。
7. 民族自身的发展状况决定着民族之间交往的程度,因而也决定着民族之间(矛盾)的状况,即民族问题。
8. 民族间(经济文化)发展上的不平衡和明显差距,是当前民族矛盾和摩擦的主要原因。大多数民族矛盾主要集中在经济关系及与此密切相关的文化发展关系上,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则在于合理调节民族间经济的发展、(利益的分配)、文化发展的需求。9.在阶级社会里,民族斗争,说到底,是一个(阶级斗争)问题。
1.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是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
2.我国少数民族的分布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
3.我国陆地边境线的90%强在少数民族地区,有(1.9万)公里。
4.新中国成立前,少数民族中存在不同的政治制度,如封建宗法制度、(政教合一)制度、(土司)制度、封建王公制度、血缘家长制度以及(原始居民)制度等。
5.民族问题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之一,既表现在(民族发展)方面,又表现在(民族关系)方面。
1.从民族平等的主客体条件来说:主体条件包括(提高民族素质),增强民族平等的主体意识、能力;客体条件包括强化和建设民主的政治环境和制度以及(民主的组织形式)。. 保障散居少数民族权利包括保障平等权利、(保障族籍权利)、(参政权)、发展经济文化权利、(宗教信仰自由权利)、(保持或改革风俗习惯自由权利)、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权利等。
3. 马克思主义最初提出民族平等原则的基本出发点是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民族(歧视)。民族平等的核心是同等的(地位)和(权利)。
4. 民族平等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一个口号,是十七十八世纪由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政治家提出来的,后来成为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的一个原则。
1.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
2.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有两个基本问题:一是自治机关的(设立和建设);二是自治机关的(自治权的行使问题)。
3.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旗)三个行政级别。
4.自治权不仅包括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权利,也包括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的权利。
5.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同表述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三大形式。. 少数民族干部所具有的特点,使他们能够在实际民族工作中,依靠(自身优势),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只有通过各民族干部的努力,才能同各民族群众的革命和建设的积极性很好地结合起来,才能产生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2. 少数民族干部具有汉族干部所无法取代的优势和作用,培养和任用少数民族干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3. 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少数民族地区建党建政、进行社会改革、推动民族区域自治等中心工作急切需要干部的情况,确定了以“培养(普通政治干部)为主,迫切需要的专业技术干部为辅”和尽量吸收培养(知识分子),以及“既要培养少数民族出身的干部,又要培养适当数量的(从事民族工作)的汉族干部”的原则。
4.迅速大量地培养(科技)专业人才,是民族地区经济腾飞的希望所在。
1.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中,要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坚持因地制宜。
2.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中,要坚持国家帮助和(少数民族自力更生)相结合的方针。
3.在国家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开发利用少数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的时候,必须坚持(国家利益)和(当地民族的实际利益)相结合的原则。
4.要突出抓好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工作,坚持(开发式)式扶贫。
5.民族地区应转变过去那种主要靠高投入、高消耗的外延式经济增长方式,应采用(集约型)的、(素质和效益较高)的经济增长方式。
1. 民族教育是一个民族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标志)和反映,同时又是民族经济文化将来发展的可能性的预示,也是实际发展的(前提)。因此,一个民族的教育在这一民族发展中占有 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 民族教育政策、法制是指我国(民族教育专门法)和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以及其他法律、法规、决定、命令等,就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性质、地位、任务、方针、学制、(办学形式)、内容、师资队伍建设、学校管理等诸方面的规定及其制度。
3. 民族教育政策、法制是为民族教育发展提供人力、(物力)、(财力)保障的法律规定,使民族教育发展得到相应的物质保证。
4. 少数民族文化主要是指精神文化方面,包括语言、(文学)、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节日等。
5. 民族文化既是民族发展的内容之一,又是民族发展的(条件)之一,而且文化发展常常是政治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先导),因而对整个民族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性是指民族语言文字作为民族的主要特点所体现(语言意识)和(语言感情),即通过语言来表现民族特征、民族心理和民族感情。
2.民族语言文字的稳定性是指民族语言文字保持其(基本成分)和(表现形式)的长期稳定。
3.民族语言文字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其产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这种规律可分为民族语言文字(形成的)规律、(民族语言文字发展变化)规律和(社会主义时期民族语言文字发展繁荣)规律。
4.民族语言文字的发展受到民族本身(发展水平)和(分布状况)以及民族关系状况的影响。
5.民族语言文字发展的最终结果是(语言的融合)和(文字的统一)。
1.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承认和坚持)各民族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这是我们党和国家对待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一贯政策。. 民族风俗习惯是指各民族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方面广泛流传的风尚、习俗,是各民族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一种反映。
3. 民族风俗习惯带有较大的稳定性,它的改变常常落后于(生活条件)的改变;它集中反映了组成一个民族的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4. 民族风俗习惯与各民族的社会生活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以巨大的、有形(无形)的力量对各民族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5. 民族风俗习惯中的陈规陋习,是民族风俗习惯中的糟粕,它对社会生活所产生的消极和(阻碍)作用,正是移风易俗的必要所在。
6. 民族风俗习惯的形成与民族居住地区的自然环境、自然条件和(气候)条件有密切的联系。
7. 民族风俗习惯的(人为改革)与自然变异是相辅相成的,不能把自然变异形式绝对化,而必须从这一特征的积极意义出发,科学地加以应用,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不失时机地进行改革。
1.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是世界性的三大宗教,对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有重大影响。
2.原始宗教是以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生殖崇拜)等形式为内容的宗教,在我国许多少数民族中有广泛的信仰。我国少数民族大都信仰宗教,特别是(佛教)、(伊斯兰教)和(基督教)等宗教在许多少数民族中有广泛和更为深入的信仰。
3.宗教作为一种远离其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有着较强的(适应性),这是决定宗教长期性的内在因素;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宗教有着赖以存在的(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这是决定宗教长期性的外在条件。
4.宗教的复杂性突出表现在(信仰)问题与(政治)问题常常联系在一起,而且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常常错综复杂地同时并存。
5.所谓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指宗教的(唯心主义)思想体系与(唯物主义)思想体系相适应,而是指宗教要适应(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要求)。
第四篇:新课程理论填空题
1、我们目前新课标程理论主要有:(建构主义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杜威实用主义理论)和(后现代主义理论)。
2、建构主义最早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来的。
3、(同化)是个体将外界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的过程。
4、(顺应)是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信息而认知结构重组与改造过程,就是个体的认知结构受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
5、同化是认知结构数量上的扩充,而顺应则是认知结构性质的改变。
6、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图示)”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其中意义建构是目标,(情境)是背景,协作是环境,(会话)是手段。
7、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在意义建构中起决定性作用。
8、建构主义主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9、建构主义主要教学模式:支架式教学(概念框架);抛锚式教学(选择真实事件或问题就是锚)或“实例性教学”或“情境性教学”;随机进入式教学(多次学习)。
10、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霍华德,加德纳提出来的。
11、《智能结构》一书中,提出每个人至少有9种智能: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认识智能;存在智能。
12、杜威是20世纪美国哲学家,美国实用主义的鼻祖,被称为“创立美国教育学的首要人物”。
13、制定有效的 教学网目标,一定做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并重。
14、所谓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获得(科学素养)以类似科学探究的方式所开展的学习活动。15.“双基”指的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第五篇:民族理论
鄂尔多斯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西部地区发展的一颗新星。改革开放以前,鄂尔多斯“沙多草木稀,地多产量低,人穷文化低”,是内蒙古最贫困落后的地区之一。今天的鄂尔多斯,已是沙漠深处营造的一块绿洲,循环经济中净化的一片塞北蓝天,跨越式发展的高速列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科学发展的排头兵,城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长期探索中,鄂尔多斯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西部资源富集地区科学发展之路。
鄂尔多斯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全市总面积8.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151.4万。改革开放之初,鄂尔多斯处于自治区落后水平,全市8个旗区中5个“国贫旗”、3个“区贫旗”,被称为内蒙古的“西部”。经过近30年来的发展,鄂尔多斯的主要经济指标已位居自治区前列,综合实力跃居全国地级城市前列,成功实现由贫困落后向富裕文明的历史性转变,走出了一条跨越式、高起点、节约型、友好型、创新型、和谐共享的科学发展之路。
(一)坚持跨越式发展,创造了令人瞩目的“鄂尔多斯速度”。鄂尔多斯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
要务,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人均水平、地方财政都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二)坚持高起点、高质量发展,经济整体素质和协调性显著提高。鄂尔多斯的跨越式发展,是在结构优化、产业升级的基础上实现的,是在城市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基础设施条件显著改善的基础上实现的,是有后劲、可持续的发展。
(三)坚持节约型发展,资源利用效率和可持续性明显提升。鄂尔多斯的跨越式发展,是在节
约资源、高效利用资源的基础上实现的。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鄂尔多斯形成了一大批耗能高的“五小”企业。进入新世纪以后,鄂尔多斯市委和市政府对落后产能进行了大力度的淘汰。
(四)坚持友好型发展,生态环境显著改善。鄂尔多斯的跨越式发展,是在保护和优化生态环
境的基础上实现的。2007年,全市植被覆盖率由2000年的30%提高到75%,森林覆盖率由12.6%提高到18.07%,入黄泥沙量减少了12.5%,沙尘暴由过去每年20—30次下降到8次以下。占全市总面积48%的沙漠、48%的丘陵沟壑和干旱硬梁区全部披上了绿装,局部地区再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胜景。区域环境质量大为改善,个别地区“浓烟滚滚遮天蔽日”的现象已不复存在,昔日的“黑三角”变成“金三角”.(五)坚持和谐共享发展,人民生活实现小康。鄂尔多斯的跨越式发展,是建立在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基础上的,是惠及全体鄂尔多斯人民的发展。近6年来,累计用于社会事业的投入达45亿元。义务教育普及程度和质量位居全区领先水平,市旗乡村四级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形成。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