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概课堂讨论“文化”
毛概课堂讨论作业“文化”
1、什么是文化?
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为人所特有的,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
2、文化有什么特点?
第一,超自然性: 文化需要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中发展,但自然 环境本身不是文化。第二,超个人性: 文化指的只是作为群或类的人所具有的非遗传特征,体现个别人行为特征的现象不属于文化现象。第三,文化是对人类本能的超越: 人的本能的表现不是文化现象,但人为满足本能创造出来的方式是文化现象。文化与本能现象的区分标志:是否具有创造性。第四,文化的连续性和相对稳定性: 个人在某一具体时刻具体场合的偶然性、随意性行为不是文化现象。这是文化现象与一般社会现象最大的区别之一。第五,文化的地域性:地域性指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文化会有不同的特点。
3、文化是如何变迁和传承的?
传统文化如果能够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和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4、如何解决传统文化在现代化中的遭遇?
第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 ;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加以改造或剔除。第二,“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就能够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第二篇:毛概讨论
解放生产力需要革命么?事实上,在革命的时候会极大的破坏现有的生产力和生产资料。在推翻清朝之后的那一段中国社会混乱的时期,军阀乱战,人民流离失所。在不安稳的情况下,农民是无法静下心来认真从事生产。一个连自身生命安全保护不了的人,你让他如何去生产,去劳动。同样的,在极端战乱的情况下,生产出来的物资也是无法保证其所有权的。在三国就有军队每到一处就收集当地粮饷的情况。房屋毁坏,人员伤亡,炮弹轰天。谁能在这种不安定的情况下记得去天地里播种,除草,浇水,收割。所以,在革命的情况下,人民是没有办法全身心投入到生产中。我认为革命解放生产力是没有实际意义的但是没有革命又怎么才能去改变现有不公平的制度呢?清有戊戌变法,但是还是被顽固派给镇压了。改革只有在有较完善机制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发生。在之前不合理情况下的改革是容易被老顽固给否决的。就拿戊戌变法来说,康有为等一批有志青年的出发点是好的。他们深刻的看到当时东西方的显著差别就在于彼此的政治制度。所以,他们提出了君主立宪制。将国王或是帝王的权力发放到下面去,让民主扩散,但是这是及其违背现有权力的人的利益。谁愿意将自己手中的权力和利益拱手交给他人。如果有权利,当然是紧紧握在自己手中比较好。正所谓“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不想变成鱼肉的顽固派当然要极力打击新兴的力量。包括后来的一系列企业,哪个不是掌握在朝廷手中。所以要保证先进的制度灯钩长久存活于世,必须采取严厉的手段,用革命的方式推翻现有的体制,然后在完全空白的历史上建立新的制度,所以革命是十分必要的。
解放生产力的不是一帆风顺,一蹴而就,需要许多人多年的努力才有可能成功。在当下的制度,我们不能百分百确定我们的制度是正确的。而且外界也会在不经意间给我们造成困难和阻碍。由此,我们想要发展就要一直处于摸索改革的道路上。没有什么是可以一开始定下就可以保持千万年之久的。就算是坚硬如钻石,也会在高温下烟消云散。所以要是发展的大厦万年不朽,必须要有足够的修补。没有改变和补充,敌人总会找到你的漏洞。当然,我在这里不是指有不轨之人妄图破环我们的经济体制,而是瞬息万变的市场和国际形势会在我们想不到的地方给我们造成极大的破坏。
现下我们的任务是发展经济,如果有好的看法和做法,就要实施。不管黑猫白猫,能捉到老鼠就是好猫。只要能发展经济,我们就不要拘泥于我们守旧的政治形态与意识。
第三篇:毛概讨论课
改革开放30 年来我国取得了重大成就 如何看待我国现在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国际地位持续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改善;教育发展取得长足进步;国民预期寿命明显提高。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家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但还没有从根本上摆脱不发达的状态,仍然带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明显特征。
第一,工业化的历史任务尚未完成,总体判断,还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第二,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很不平衡。
第三,城乡二元经济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
第四,我国经济总量虽然已经升至世界第四,但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2000美元,仍居世界后列,属于下中等收入国家。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整个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包括三层涵义: 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只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我们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从这一历史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第三,这个初级阶段是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我们要作长期的努力奋斗,而不能有丝毫懈怠
党的十七大之所以重申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是因为,认清当前我国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是正确提出和贯彻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关键,是推进改革和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回顾历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严重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脱离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改革开放以来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纠正了对不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求的制度和发展目标进行了战略性的调整,坚决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
张,保证了改革的正确方向。
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我们已经取得的成绩是伟大的,但前头的路更长。在发展和改革取得历史性进展的条件下,我们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看到前途的漫长和任务的艰巨,居安思危,扎扎实实做好各方面的工作。这也是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深刻用意。
第四篇:毛概讨论题目
讨论题目
1、开放背景下的理性爱国主义
2、中华崛起与大国国民应备的素养
3、《对我国当前贫富差距问题的看法》
4、当今社会的收入差距悬殊现象
5、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如何看待下岗工人?结合所学专业谈谈如何当好新一代的技术工人?
6、腐败现象在今天十分严重和突出,它频发多发的根本原因是否是一党执政的结果?
7、谈谈我家乡三十年来的变化。人民生活、基本建设、教育、文化生活等方面。
8、谈谈你对中国特色的认识
9、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开创的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历史启示
10、列举大学校园中的不和谐现象,谈谈你的看法?对建设和谐校园你有哪些具体建议?
第五篇:毛概关于“文化”发言稿
说到文化入侵,想必是不少人对我们身边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因素产生的思考吧。这种情况现在已经并不罕见,比起20年前一个老外站在中国街头就能引起一番中国式围观的壮观场景,现在大家早就能熟视无睹了吧,而且中国人自己身上的外来文化因素也越来越浓,举个例子,就是我们身边的基督徒,还有就是外国节日,这就是外来文化的体现。从总体来讲,我们感受越来越多外来文化因素,这应该称为文化交流。当然文化入侵从本质上而言也是一种文化交流,只不过这种文化交流是被动的,单向的,而且是带有胁迫性的。举几个例子,日本侵华期间,在沦陷区强行改日文名字,推行日语教育,要求穿和服;还有满清入关后“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这样做是最典型的文化入侵行为,一般都是伴随着军事入侵所采取的行为,主要是为了降低占领区的同化速度,减少当地的抵抗力度。但是这种文化入侵是通过暴力手段进行保障,取得成效的速度要慢的多。
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不能看成文化入侵,而且文化交流是一个文明发展延续和传承所必须的。中华文明传承几千年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文字、语言、思维方式,从古到今已经变了很多很多,但是文明还是这个文明。有人有宋亡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这样的思想,按照这个理论,意大利不是意大利,因为罗马人已经被日耳曼人和诺曼人洗了;法国也不是那个法国,因为西凯尔特人被东凯尔特人洗了;伊朗也不是伊朗,波斯人被阿拉伯人洗了;西班牙不是西班牙,它被迦太基、罗马、汪达尔、诺曼人洗了不知道多少遍了。文化入侵是文化交流的极端形式。不容否认的是,即便是文化入侵,其带来的文化交流影响也是客观存在的,比如中国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列强在中国也推行过文化入侵,而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国近代思想的启蒙,这是事实。通常情况下,文化交流是双向的,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这是最正常的交流了,这样的文化交流是有益的,而且是值得鼓励的,当然这并不会动摇一个民族的根本。比如欧洲从罗马时代到中世纪对中国的丝绸、瓷器和茶叶的狂热,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自己的文化。英国人发展出了自己的茶文化,而意大利人也有自己的瓷器文化,这些都是起源于中国,但最终成为本土文化的一部分。
如今还出现了一种新的文化入侵的说法“价值观输出”,也就是外国对中国的价值观输出情况,在讲这个问题前,我先讲一讲文化交流。
总体上而言,文化交流的趋势在于先进和发达文化向落后欠发达地区输出,这是历史的必然性,一部分人先富,然后带动大家一起富,是一样的道理。正常情况下,一个民族一个文明接受文化输入会有主动性,学习性在内,比如日本的大化改新和明治维新,清末的洋务运动,都是学习先进文化的表现。价值观输出也是。用航母、导弹等军事力量输出价值观是最原始的文化入侵方式,用好莱坞输出价值观就要满足两个前提,一个是足够强大,另一个就是别人希望通过学习美国变强。如果真的是后者,其实我们是不需要排斥这样的行为,因为这是一个社会自然发展的过程,而且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会自然而然的存在筛选和淘汰过程。但是人为控制下的文化输出,那就是一种毒瘤了。原因很简单,世界上根本找不出两个历史发展轨迹一模一样的文化,文化的发展应当是自然选择的结果,而不是人为强行改变。这也是为什么世界上大多数殖民国家在独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会陷入内部动荡不安的境地,要经过很久逐渐适应之后才能够恢复稳定。再说一个例子,就是中西结合,无论基督教还是其他的什么新教,在内地传播的时候,都会不可避免的剔除了一些跟我们没有关系的因素,然后又加入了一些本土文化因素在里面,比如我参加过一个亲戚的基督教的婚礼,我就只记得当时类似于唱诗班的一群人唱的歌词很接地气,还有宣誓也加入了本土化色彩。他们做礼拜的时候在我看来更像是联欢晚会。而这些入乡随俗的情况,又使得中国的宗教跟正统之间又有了明显的区别,久而久之,这样的宗教文化,自然就成为整个华夏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一个历史范畴的问题,也就是说文化也存在着消亡。从另一个角度看,全球化的趋势下,越来越频繁的文化交流将会使得文化特异性逐渐逐渐消失,就好比越来越多的老外学会用筷子,而中国人也越来越多的人用刀叉一样。中华文明几千年来,不断有外来文化冲击,但是其核心内容都一直没有改变。中国文化带有非一般的柔性和刚性,对于外来文化,华夏文化呈现出来的超稳定性,就好比是用一根钢丝扎成的网筛,水流传过其中,带来的各种文化要素,一部分直接被冲走,也有一部分会沉淀下来,成为华夏文化的一部分。人为控制的文化交流会失去多样性带来的活力,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就是说流动的水不会发臭,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虫蛀,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动”即交流的重大意义。所以,对于文化,我们应该反对人为的干预,历史和社会有自己的进化轨迹。
由于近几年韩剧和韩国偶像的火热,我决定再谈谈韩国的偶像文化。首先,我先说说偶像这个词。最早涉及偶像这个词的概念,就是偶像崇拜。对偶像的供奉与崇拜起源于人类产生思想意识之后,智力还没有开化,对诸多事物不了解而产生了恐惧,与对神秘力量的恐惧和膜拜及对神话、英雄人物的推崇有关。说白了,原始人啥都不懂,所以才会出现偶像崇拜。我在这里不会给予偶像崇拜以批判,我就借此谈谈,一个国家的软实力问题。一个国家的实力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硬实力通俗点就是看得见的实力,军事力量、经济实力、工业能力、人口、领土,这些都是硬实力,软实力是指看不见的实力,当然软实力也有很多内容,比如文化,其中包括文字语言、风俗习惯等等。那么回到偶像风这个话题,这个流行风尚自然是韩国的软实力之一,但如果将流行风尚作为软实力的全部,那么就大缪矣。一个国家的软实力的高低,其根本取决于对这个国家的预期,通俗一点,对这个国家将来发展的一种信心。软实力的体现,最直白的反应就是别人最渴望这个国家将来的走向。其实不得不说,韩国在软实力的推销上确实有一定的成功之处,不仅笼络了一批其他国家青少年对本国的好感,也将自己国家的名声打了出去。但是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决定一个国家实力的,是这个国家的中间阶层,而决定一个国家方向的,是这个国家的高层。这两个阶层最大的特点就在于理性化思维占强势,而时尚潮流仅仅能够影响理性,但是不能决定理性。有人说抓住了青少年就是抓住了这个国家的未来,也有道理,因为将来的领导人都是从青少年成长起来的,但是这句话忽视了一个问题,偶像崇拜是一种非理性的思维,将自我意识完全和偶像意识同步,如果在成长中无法摆脱这种影响,一个不能摆脱这种盲目偶像崇拜的人,是无论如何不能走上领导者的岗位和角色。其实韩国这种偶像潮流,并不包含太多的政治含义在里面,甚至没有太多的文化因素,经济因素才是最关键的,韩流的本质并非文化输出,而是商业行为。对韩国文化的宣传作用只是它的附加价值。说白了,这些明星,这些艺人,他们只在乎一件事情,能不能从他们身上赚到足够多的钱,他们本身就是商品。艺术商业化之后就不能称之为艺术,而是产业,只不过这种产业是一种音乐方式而已,流行音乐的沃土是大众化,世俗化的,就好像日本漫画谁都看得懂,但是梵高的《呐喊》有几个人看得懂一样。从这一点来看,韩流还没有到达一个能改变时代、代表时代的地步,就好像是凤凰传奇一样,他们做的仅仅只是迎合时代,而不是影响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