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乌鲁木齐的天空》观后感
《乌鲁木齐的天空》观后感 在变,水在变,世界在变;我在变,你在变,人人在变。但邻里之间,人们 之间的情谊并没有随着的时间的迁移而改变,这份感情与日俱增,同时代共进。这份厚重的情怀是《乌鲁木齐的天空》给我最大的感受。电影以小见大,通过展 现乌鲁木齐近半个世纪翻天覆地的变化,真实再现了新疆各民族之间真情和友 谊,欢笑的背后是感动,这份感动强烈的撼动了我内心。影片通过展现乌鲁木齐市从上世纪 60 年代到当今 21 世纪,跨度为半个世纪 的两个不同的时空转换、街道、建筑物、交通工具、环境、年龄和身边的人变化,表达了人与人之间始终如一的感情。这群共同生活枣甜水井一号大杂院中来自汉 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等几个民族普通人,他们幽默诙谐、个性鲜活。平日的生活充满了喜怒哀乐,虽然往日的生活中有猜疑、有争吵甚至打斗,但更 多的是真情、是团结和如亲人般的民族情。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尽管他们有着 不同的职业、经历、语言、习俗,和各自不同的性格和待人处事的方法,在平淡、快乐的生活中,面对大杂院突然闯进来的一个陌生人时,他们宽容的接纳了他,共同面对、相互帮助,生活中他们相互尊重、各民族之间给予彼此的是令人难以 忘怀的真情付出和无私援助。刘沛年轻时从内地偷偷跑到新疆的,因为对美术有着执着的爱好,影响到身 边的人,从贾如云到更多的甜水井一号的那些邻居,用美去诠释了生命中真诚和 善意,一开始入驻这个大杂院时,不同民族的人有着这样那样的小摩擦,但是刘 沛与贾如云逐渐改变了大家。而同时,大家也把他们当做一家人。但是,意外总 是在不经意间发生,而且深深改变了甜水井这些人的命运。打馕师傅马合木提一 家是最初甜水井的主人,勤恳善良的马合木提接纳了众多的邻居,感情深厚,哪 怕刘沛在那个年代显得有些“来路不明”,但通过刘沛的一支画笔和真诚的心灵,还是让大家成为亲如兄弟的一家人。马合木提的女儿茹仙古丽在学画的过程中因 为一时赌气惹出了意想不到的变故,导致刘沛后半生种下严重的心理阴影,也和 甜水井的老邻居结下许多“恩怨”,到老越发明显。在经历了刻骨铭心的情感波澜后,结下了人与人之间真诚的友谊,萌生了纯 真美好的爱情。当昔日大院被拆迁改造时,往日里发生的磕磕碰碰、家常理短、恩恩怨怨,猜疑与隔阂在分别时变成了难以忘怀的记忆和眷恋,在新小区建成重 逢之时,老友相见感慨无限,面对未来、面对希望,他们憧憬着美丽和谐新生活 的开始。
半个世纪过去了
,昔日的戈壁荒漠、恶水草滩,在各族市民的辛勤努力下变 成一片片水草丰美、牛羊成群的地方,而如今的乌鲁木齐,高楼林立,车水马龙,人头攒动,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随着时代的大发展,故事 的结局也让每一个人从情节释然到大爱的感染,为我们展示了新疆各族民众之间 无法割舍的情感,以及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发生翻天覆地的沧桑巨变。对身处于多民族地区的我们来说,对加强民族团结这一活动感触很深,新疆 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只有各民族同 胞和睦相处,才能保证边疆的稳定和长治久安,才能保障边疆的健康发展,才能 保住我们来之不易的稳定团结。单丝不成线,独木难成林。一块块砖只有堆砌在 一起,才能盖起万丈高楼; 一滴滴水只有融入大海,才能获得永存。这就是团结,团结可以铸就和谐,和谐才能促进发展。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族人民密切交 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共同建设我们的家园。在共同团结奋斗的历程中,结 成的是牢不可破的血肉纽带和兄弟情谊,凝结的是各民族心手相连的真情实感。在促进企业和谐发展的过程中,让我们敞开心扉真诚的对待我们身边的每一个 人,我们的每一份付出都将为企业的和谐发展增添一份力量,让我们在平凡中创 造不平凡,并肩携手,共同担负起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弘扬民族团结 精神,共创和谐企业,共创新疆辉煌的明天!
第二篇:乌鲁木齐的天空的观后感
今天新疆历史与民族宗教理论政策教程课,老师让我们观看了一部叫《乌鲁木齐的天空》的影片。这部影片主要反映的是甜水井一号大杂院中一些人的喜怒哀乐,通过普通人的生活讲诉了民族大团结的主题。整个影片都是通过60年代与21世纪两个时空反复交替,让观众感受到乌鲁木齐这个城市巨大的变化。这个城市中的街道、建筑物、交通工具、环境、年龄和身边的人都在变,但是邻居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情谊却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冷漠,反而在加深,正是这一份厚重的民族团结的感情让我留下了很大的印象。
《乌鲁木齐的天空》这部电影有着鲜明的新疆民族特色,影片的主人公是刘沛和贾如云这一对夫妇。年轻时的刘沛在中国美术学院当老师,但因为他是右派而被迫从内地偷偷跑到新疆,因为他对美术有着很高的造诣,因此他通过绘画影响到身边的很多人,贾如云和甜水井一号的那些邻居们都因此而被感动,大家共同诠释了团结和和谐的美。一开始这个大杂院,不同民族的人之间有着这样或那样的小摩擦,通过刘沛与贾如云慢慢改变了大家,大家也把他们当做一家人。但是,命运总不是那么一帆风顺,似乎好运不是那么眷顾刘沛,正因为他的不幸,深深改变了甜水井这些人的命运。
在影片中马合木提的女儿茹仙古丽在学画的过程中因为一时赌气惹出了意想不到的变故,导致刘沛后半生种下严重的心理阴影,也和甜水井的老邻居结下许多“恩怨”,到老越发明显。但在影片结尾,一切都得到了开释。
整部影片始终围绕着多民族融洽相处,共同团结,相互帮助为主线,通过不同年代背景的切换,把天山区甜水巷民族大院里的五户不同民族的民族团结一直延续了半个世纪,这五户不同民族的家庭同住一个大院,在一起生活的期间中有怀疑、有争吵,但更多的是真情、是团结和如亲人般的民族情。
观看此片后,对身处于多民族地区的我们来说,对加强民族团结我们感触很深,新疆是一个多民族地区,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相互离不开,只有各民族同胞一起和谐相处,才能保证新疆的稳定和长治久安,才能使新疆变得更加富强,我们的民族之花才能开满华夏大地。
同时这部电影让我感受到了同住一片蓝天下的各民族同胞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各个民族的友爱之情。这世上,险恶虽在,真情不老。没有什么能比真情更能打动人心的,没有什么能比民族团结更为可贵。“一个巴掌拍不响”,一捆筷子不易被折断。我们要珍惜当下,维护民族团结;我们一定要加倍努力,做民族团结的模范!
第三篇:《乌鲁木齐的天空》观后感
《乌鲁木齐的天空》观后感
五月是民族团结教育月,5月26日我参加了单位组织观看的建党90周年献礼片《乌鲁木齐的天空》。
影片没有复杂曲折的故事,并不以山廻路转、跌宕起伏的情节取胜。它运用集体记忆和个人记忆两条线索来展现“甜水巷”居民们共同经历的一段历史往事,构成影片的结构,推进情节的演进,它讲述了在20世纪60年代这个特殊的年代里,为创建“四好大院”,在街道办主任海里且姆的促成下,汉族街道干事贾如云、回族工人马万喜、赛春花一家、哈族牧民吾努别克一同搬进了原来只有维吾尔族打馕师傅马合木提一家、公安巴图尔的大院。尽管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等几个民族的家庭有着不同的职业、经历、语言、习俗,和各自不同的性格和待人处事的方法,从事着不同的职业和生计。电影主角刘沛,一个背着画板来历不明的年轻人,突然闯进乌鲁木齐“甜水巷1号”大院,在海里且姆和贾如云的帮助下,住进了这个多民族的院子。他用画笔和感恩回报他的街坊,用他的感恩回报着每一个人:教大院里的小孩画画,卖掉自己的手表为不下奶的赛春花买了鸡蛋、白糖,却阴差阳错,因几张原先练习的人体素描画,以流氓罪被送去劳改,在意外事故中右手致残。刘沛重伤后,大院里的街坊们想方设法为他补身体,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吃肉是一件奢侈的事儿。吾努别克违反纪律苦口劝羊跳崖“自杀”,为了让刘沛安心吃羊肉,马合木提告诉他穆斯林只吃宰杀的羊。马合木提和海里
且姆省吃俭用的“鸡蛋、治病的牛奶”,巴图尔费尽心机搞来的“古巴糖”„„甜水巷1号大院里的每一个人尽全力保护、治疗着这个受伤的年轻人。但刘沛已残疾而无法再拿起画笔的右手,成了他心中永远的伤痛,让他的情感无法权衡并纠缠一生:究竟是谁翻出那些人体素描画?究竟又是谁告密将他送进了劳改队?是谁让他变成一个失去右手的画家?
汽车川流不息的乌鲁木齐街头,马合木提老人的背影显得有些失落,那么多年过去了,老街坊刘沛仍然因为误解不愿再见他,可是在那些贫穷艰难的日子里,马合木提对这位汉族兄弟可是情同手足啊。影片在由强烈节奏陪衬的城市空间的历史性重构背景下,反映了甜水巷居民们如何同心协力解决这一矛盾、在历史新时期里经历了旨在更加美好的“聚——散——聚”的过程。几十年过去了,步入老年的邻居们在经历了风风雨雨之后,深藏于心中的矛盾和情感纠结被真情化解,乌鲁木齐的天空,依旧那么清彻,那么明净,那么温暖!当昔日大院被拆迁改造时,往日里发生的磕磕碰碰、家常理短、恩恩怨怨,在分别时变成了难以忘怀的记忆和眷恋,在新小区建成重逢之时,老友相见感慨无限,面对未来、面对希望,他们憧憬着美丽和谐新的生活的开始,同时见证了乌鲁木齐这座城市的巨大变化和光彩未来!
观看完这部电影让我深深的认识到,民族的精神性存在必然建立在人的精神性存在基础之上。这是由人的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所决定的。在人的社会性交往中,没有什么比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
重、理解、关心、帮助、友谊和爱护更重要的了。人性人情美高于宗教信仰的不同和文化背景的差异,能够超越时代、种族、地域和民族,具有心灵的穿透力量。在这种人性人情美基础上心灵的沟通,能够穿过文化差异的屏障,消弭心理距离,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共同融入同一的精神世界整体。
同时,我还认识到在新疆这个多民族的城市要牢固树立马克思民族观,树立“三个离不开”的重要思想。56个民族56朵花,各族人民是一家。我们要在日常工作中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创造和谐首府贡献出我们的一份力量。
第四篇:观后感乌鲁木齐的天空
《乌鲁木齐的天空》观后感
五月是民族团结教育月,我局组织观看建党90周年献礼片《乌鲁木齐的天空》。
有这样一群人,共同居住在乌鲁木齐;有这样一个故事,温情流动温暖人心;有这样一个城市,天空绚丽,和谐美好!
故事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发生在乌鲁木齐市天山区甜水巷1号大院:为创建“四好大院”,在街道办主任海里且姆的促成下,汉族街道干事贾如云、回族工人马万喜、赛春花一家、哈族牧民吾努别克一同搬进了原来只有维吾尔族打馕师傅马合木提一家、公安巴图尔的大院。希望总是美好的,大院迎来了充满戏剧性又不乏笑点的一群人:大院空地上堆满了白菜,正在挖菜窖的马万喜与老住户交谈甚欢,吾努别克赶着一群羊冲进大院,羊津津有味地吃着白菜,两个素不相识的人为了白菜,为了公家的羊大打出手。旁边的马合木提、巴图尔无奈地看着一场闹剧的上演:大院真的热闹了起来……刘沛,一个背着画板、来历不明的年轻人,突然闯进甜水巷1号大院人们的视线,在海里且姆和贾如云的帮助下,住进了这个多民族的院子。他用他的画笔感染着大家,用他的感恩回报着每一个人:教大院里的小孩画画,卖掉自己的手表为不下奶的赛春花买了鸡蛋、白糖……贾如云的神情慢慢在转变,眼神渐渐在流转,一段莫名的爱恋萌生在两个年
轻人的胸膛中……阴差阳错,因为几张原先练习的人体素描画,刘沛以流氓罪被送去劳改,因意外事故导致右手残疾……马合木提和海里且姆省吃俭用的“鸡蛋、治病的牛奶”,吾努别克跳崖的“羊烈士”,巴图尔费尽心机搞来的“古巴糖”……甜水巷1号大院里的每一个人尽全力保护、治疗着这个受伤的年轻人。但刘沛已残疾而无法再拿起画笔的右手,成了他心中永远的伤痛,让他的情感无法权衡并纠缠一生:究竟是谁翻出那些人体素描画?究竟又是谁告密将他送进了劳改队?是谁让他变成一个失去右手的画家?……
几十年过去了,步入老年的邻居们在经历了风风雨雨之后,深藏于心中的矛盾和情感纠结被真情化解,乌鲁木齐的天空,依旧那么清彻,那么明净,那么温暖!
当昔日大院被拆迁改造时,往日里发生的磕磕碰碰、家常理短、恩恩怨怨,在分别时变成了难以忘怀的记忆和眷恋,在新小区建成重逢之时,老友相见感慨无限,面对未来、面对希望,他们憧憬着美丽和谐新的生活的开始,同时见证了乌鲁木齐这座城市的巨大变化和光彩未来!
我们深刻认识到,在新疆这个多民族的城市要牢固树立马克思民族观,树立“三个离不开”的重要思想。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为创造和谐首府贡献出我们的一份力量。
第五篇:天空之城观后感
天空之城
-观后感
《天空之城》是宫崎骏1986年制作的一部影片,看过之后,我被深深的震撼到了。其内涵,都是普通日本动画片所无法企及的。
天空之城是幻想迸发的产物,千奇百怪的飞行器,超越地球文明几千年的飞行之岛,具有超能力的石头。这些都诏示着人类的命运!
为什么创造了高度文明的人类会全部消失?为什么毁灭是最后的结局?这一系列的疑问。那人类到底需要的是什么样的文明?文明的命运会不会超越人类所能控制的范围?很多问题也许我们很多人想不到的。
天空之城的人们是自愿离开,回到大地的,这时发人深省的。略加思考便会明白:放弃那种高度的文明,重新回到原始状态,在现在人看来是不可想象的。天空之城不仅科技十分先进,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然不是人类所能驾驭的,人类看似凌驾于自然之上时,正是自然要覆灭人类的时候。让天空之城飞起来不具有什么现实意义,也只是象征人类对自然的凌驾罢了。此时的人类只有放弃文明,放弃控制,才是真正的驾驭。
天空之城的人们放弃了文明,是文明的倒退,却是思想的进步,穆思卡作为天空之城的后裔,却并没有认识到祖先离开的意义,仍希望返回天空之城,统治世界。贪欲最终带来了自己与天空之城的共同毁灭。人类如果将要毁灭自己,必然毁于贪欲。天空之城可以毁灭,贪欲却无法毁灭,将作为人类社会的毒瘤而永远存在着。强大的科技,尖端的武器,都可能因为贪婪而用来残杀我们自己。影片中,在军队的首领说:“只要得到了拉普达的巨大能量,我就能控制整个世界!”的时候,希达所说的一首诗令我很难忘:“我爱人间乐土,但愿与风合唱,鸟语花香,春回大地,普天同庆。就算有千吨大炮,万匹火力,就算有再多机器人,没有土地是活不了的。”
无论是植物,动物还是人,都生活在这片孕育着生命的土地上。春天,鸟语花香;盛夏,知了鸣叫;深秋,稻田金黄;隆冬,漫天飞雪。大自然给予我们的一切是多么的美丽!我们感谢大地妈妈给予我们的一切,也要学会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一切。这部影片不仅写了信念,还告诉我们要好好保护大自然,珍惜大自然给予我们的美好。如果每一个人都为保护大自然献出一份力量,那么,在每天早晨,你都会听到翅膀和风的浅唱低吟。
放弃文明回归原始是我们所不愿意看到的,人类是否可以打破文明的片面,在继续创造完美?人类是否可以消除贪婪?这一切,只能靠人类自己了!
07美术教育
刘颖颖1507127
2010年1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