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汉字的魅力与文化
汉字的阐释与文化魅力
语言是人类文明的瑰丽,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奇迹。中国文化乃是依赖于中华各民族运用符号的能力而形成的。它包括制度、工具、居所、语言、哲学、信仰、风俗以及行为模式等种种要素。他是一个富有生命活力的动态系统,是各种要素相互作用的流程。
汉字起源是上古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上的产物,是伴随着先民自身的发展、思维能力的健全而逐步产生的。目前对汉字起源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结绳记事说、仓颉造字说、图腾族徽说、八卦说、陶符说、起一成文说和众人造字说等多种学说。无论哪种观点,都于中华先民所生存的社会环境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人类由自然群体发展到母系社会,继而发展到父系氏族社会,在人类发展史上,发明文字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标志着人类由愚昧走向文明。鲁迅先生认为汉字的起源主要与古代的史官有关系,他在《且介亭杂文•文外文坛》中说:“原始社会里,大约先前只有巫,待到渐次进化,事情繁杂了,有些事情,如祭祀、狩猎、战争之类,渐有记住的必要,巫就只好在他那本职的‘降神’之外,一面想法子来记事,这就是‘史’开头。况且‘升中于天’,他在本职上,他得将记载酋长和他治下的大事的册子烧给上帝看,因此一样的要做文章。虽然这大约是后起的事。再后来,执掌分的更清楚了,于是就有专门记事的史官,文字就是史官必要的工具,古人说:‘仓颉,黄帝史。’第一句未可信,但指出了史和文字的关系,确实很有意思的。”
汉字的起源虽然有中华先民的多元物质和不同的地域的背景,但共同的语言和共同的思维方式,使汉字逐渐成为以象形符号为灵魂,以直观表意的笔画和符号组合为基础,以独特的文和合体形声的字为主体的形音义三者有机集合的汉语的书写符号。汉字起初虽与众人的实践创造有关,但后来必定经过像仓颉这样杰出的人物对此进行采集、整理、改造、筛选、淘汰和增补。汉字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古老的文字,同时又是最年轻的文字,因为拼音文字符号创始以来,几千年来仍旧沿用至今,而汉字的内核虽然没变,但它的外形却一直在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还将延续下去,因为作为汉字的社会文化的背景在变化着。我们每个中国人应该用汉字所包含的深沉的文化内涵来充实自己,美化人生,让汉字进一步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强盛的纽带和基石。
从商朝算起,汉字的发生、发展也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汉字的价值是历史文化中的固有内涵。我们知道,形成完整符号系统的汉字,使汉语这种文化要素超越了自身的时空局限而物化为一种可以视觉感知的形式,并以此贮存、呈现着文化传统生息嬗变、日积月累的过程.早在东汉时期,汉字在这一向度上的价值被人们清醒地认识和表述过。许慎《说文解字》即云: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许慎以降,以汉字为根茎、以经典为关键以通古贤圣之心为目的便成了传统文字学追索汉字价值的鲜明轨迹。
作为文化传统和规律发展的结果,汉字自身实际上积淀着中国文化的深幽奥秘,并在客观上充当着文化的生动提示和指向。例如,从商代甲古文中可以静待古人在文化心理方面的具象性。在通常情况下,思维的具象性使古人难以从同类事物或现象中抽绎出某种共同的、一般的特性.许慎释“牢”云:“牢。闲养牛马圈也,从牛东省,取其四周匝也。”甲骨文的“牢”的确像养畜的围栏,但它所关注的并非围栏本身的抽象功能,而是围栏养畜的种种具体情境。
甲骨文字无疑已并非汉字在发生时的原始状态,对于在蒙昧之中创造文明的古人来说,周围的一切都是具体的、形象的,古人只是凭借对具体形象的感受、视辨、判断、记忆等把握自身的周围的各种对象,由汉字本身不仅可以窥见古人特有的文化心理,而且可以窥见工具、居所、制度、语言、哲学、信仰、风俗、行为规范等文化要素及其流变。因此可以说,汉字本身内容到形式都标志着中国文化鲜活的存在。
汉字的两种价值具有不同的特点。由于每个汉字与文化传统的原初关系固定不变,故汉字自身即汉字构成或读音所反映的文化信息具有明显的单一性。而由于文化传统不断赋予语言并从而赋予汉字新的东西,故汉字作为语言符号的价值处于不停的增值之中。为了履行自身的符号职能汉字跟文化传统的关系日渐发生着深刻的转换。例如,“日”由太阳的象形演进为表示“白天”这一时间概念,这是“引申转换”;“其”由簸箕的象形演进为抽象的语词,这是“假借转换”;“甲”、“乙”由铠甲、鱼肠的象形演进为天干用字、演进为阴阳运行的表征,这是“强制转换”。在强制转换之中,汉字与传统文化的关系并非原初关系的自然发展,因而不存在本形、本义、本音方面的基础或依据.经过上述转换,汉字悄悄地建构或重建它对语言乃至整个文化传统的适应。
不过,这些转换客观上使汉字自身价值的突现,常常以汉字在语言符号系统中所获得的完美功能的淡化为前提。甲骨卜辞中“其自西来雨”一句共五个字,其中只有“雨”字的两种价值功能完全一致,“其”本为簸箕之象却被用为语词,“自”本为鼻子之象,却被用为介词,“来”本为来麸之象,却被用为动词,“西”本为宿鸟栖于树上之象,而被用为方位词。由此可看出,当汉字被纳入特定的语言系统之中,其自身的价值常常被不同程度地遮蔽。
所以只有全面地观照汉字的价值,才能发现汉字在文化传统中的定位不仅依赖于它作为语言符号的功能,还可以超越或部分超越自身和语言的联系,而相对独立地接受人们的观照。在通常情况下,一个不能传达完整语言信息的汉字却可以呈现出相对完整的文化内涵。
汉民族精神文化的核心在于重体验。而在这汉字的构形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汉字是汉民族文化精神的必然选择,作为汉民族文化精神重要体现者的汉字,其民族文字的地位是不可动摇的、无可取代的.文字是文化发展的产物,但它产生以后又成为文化最重要的因素,成为文化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汉字早已成为以汉文化为核心和主干的中国文化的最重要因素。汉字,堪称中国文化的旗帜,中国文化的标记。认识汉字之构形,往往具有考究中国古代文化等方面的深层文化意义。饶宗颐先生曾说:“汉字已是中国文化的肌理骨干,可以说是整个汉文化构成的因素,我们必须对汉字有充分的理解然后方可探囊取物地掌握对汉文化深层结构的认识。”
就汉字字形来说,一直在演变。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成熟文字。从甲骨文,金文,大篆到小篆,字体逐步变为以线条符号为主,字形逐渐固定。隶书创于秦国,源于小篆,是为了书写简便而产生的应急字体。可以说是小篆的简化体,或者说是小篆的俗体字。隶书成熟于汉代,隶书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汉字以后又演变为楷体,而草书则是长期流行于民间的手写体。无论是楷体,草体,还是行草,从书写角度来说,比较容易书写,速度也变快了。楷体出现以后,仍有很多字结构复杂,笔画繁多。自南北朝以来,就出现了笔画较少的俗体字,这些俗体字一直都在民间流传。
汉字的字体虽经历了数次重大变革,但汉字的字形结构总体还是相对稳定的。从已知最早的系统汉字甲骨文以来,已跨越了四五千个年头,期间不知经历了多少
朝代的兴衰、政权的更迭、制度的更新、社会的变迁、人口的迁徙、民族的战争和融合,以及生产力、生产方式和人们生活形态的变革等等。但昔日的甲骨文与今天的简体汉字在字形结构上,还是清晰地有着继承和演进的关系,在字的音形义三者之间还是有着明显的内在的逻辑关系。正是由于汉字字形结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点,使得各种语言和方言能把各自的语言和语义与之相结合,是的汉字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和通用性。尽管历史上的中国其疆域有盈有缩,其辖属的民族由多有寡,但在这辽阔的领域、复杂的地形气候、众多的民族需要生存、交往和发展的前提情况下,没有哪种文字能取代汉字所具有的跨地域、跨语言的优势.汉字的这种特殊地位和作用无法动摇。也正因为如此,几千年来汉字对于使用它的人们在心里和思维方面的造就以及中华文化大一统的格局,奠定了最稳固的基石和最可靠的保障。
中华文化的精粹不仅仅在于其其独特的社会风俗、风土人情的文化魅力,汉字的文化魅力依然是其中之瑰丽。从古至今,汉字所代表的意义融汇了整个社会的风情,让人不禁为之惊叹。
(一)汉字与古代社会人生风俗。如:“取”与古代的抢婚制度。《周易》中描述婚俗的场面:“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乘马,班如,泣血,涟如。”实际上更多的抢亲只是演变成婚俗的一种地域特色,成为远古时期真实的抢婚制度在婚俗上的一种模拟的抢婚习俗。再从“好”字看上古时期社会的价值取向。《说文•女部》:“好,美也,从女子。”《战国策•赵策三》:“鬼侯有子而好,故入之于纣,纣以为恶。”汉王褒《四子讲德论》:“故毛嫱、西施,善毁者不能蔽其好,嫫母、倭傀,善誉者不能掩其丑。”“好”字在古代汉语中常用的词义就是“漂亮”,人们习惯上也会认为“美貌”就是“好”的本义。其实我们再深入地探究一下“好”在上古的意义,就会发现,女子能生育孩子就是“好”,这才是“好”的本义。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先民以生育为社会的价值取向,以生育为审美的重要标准。
(二)汉字与姓氏文化。中国历来有“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说法,姓氏不仅对于一个家族来说,是最显著的标志,对个人来讲,更是必不可少的识别符号。《说文解字》:“姓,人之生也。古之神圣人,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因生以为姓,从女生。”这段话告诉我们,在远古时期,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血缘群婚阶段,人们的姓氏,只能根据母亲的属性。母亲所在氏族名称或氏族的标志符号,就成为子女的姓氏,这就是最早的姓氏大部分从女旁的原因。如五帝之一的舜,姓姚,名重华。夏后氏禹,姓姒,名文命等。说到姓氏,姓与氏,在古代是有区别的。姓产生在前,起于母系氏族社会;氏产生于后,起于父系氏族社会。秦汉后,姓氏合一。从古至今,有以国名为姓氏、以邑名为姓氏、以乡亭为姓氏、以居住地为姓氏、以排行次第为姓氏、以官职为姓氏、以技艺为姓氏等等。可见汉字与中华文化的姓氏文化渊源颇深。
(三)汉字与服饰文化。如:“衣”的本义是上衣,《说文•衣部》:“衣,依也。上曰衣,下曰裳。”衣字甲骨文与金文字形正像上衣有领襟之形,为象征字,所以“衣”字后来也引申为衣服的总称。又如“裤”是从衣库声的形声字,是个后起字,裤字古代写作绔、袴.《说文》:“绔,胫衣也。”从汉代文献看,有绔是富裕生活的标志,《后汉书•廉范传》:“百姓为便,乃歌之曰: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平生无襦今五袴。”以此有袴表示生活好。
(四)汉字与文学艺术。如:“乐”字甲骨文上“丝”下“木”,像木上附丝,为琴瑟等乐器的象征。远古的所谓乐,是乐舞的统称,即包括音乐和舞蹈。再如“瑟”是个形声字,《说文》:“包牺所作弦乐也。”琴与瑟相近,故从琴。又如“美”字甲骨文上部为羊字,下部为大字。《说文•羊部》:“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依《说文》解释,“美”的本义为味美。《韩非子•杨权》:“夫香美脆味,厚酒肥肉,甘口而病形。”羊为美味食品的代表,故美字以羊、大为构件.“美”字下部为“大”字,大即人的正面,故有人认为“美”字字形是一个人头上戴着羊角或羽毛,以此表示美,即形貌美好。
(五)汉字的智慧文化。如:字谜——中华智慧的特殊游戏。它是利用文字的形体结构的变换、嫁接、取舍、拆分、合等手法,利用汉字形、音、义的可变特点,通过会意、增损、象形等手法来制谜。字谜比起经史子集这些文化大餐来,只能算一道小菜,但这些是汉字文化给中华民族的一份殊礼和千古隽永的智慧奇葩。如:指天指地,指东指西—— 十;人去天涯—— 二;开窗乘凉风,门下是大将。你说楚霸王,我说关云长。—— 扇。再如诗文、楹联中的文字游戏。楹联、对联更是文史和汉字紧密结合的艺术形式。如:“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这副杭州西湖中山公园天下景亭的叠字联,也是回文
对。读成“秀秀明明处处山山水水,奇奇好好时时雨雨晴晴”也十分流畅自然。无论晴雨,西湖的山光水色,美丽景象尽收联中,耐人回味。
汉字其实是一种艺术,主要通过以形表意、形意结合,形声相谐的方式在表达语言和传递着各种信息,尤其是汉字特有的形体结构,为信息扩张和再创,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和神奇的想象力。汉字是方块字,每个字的笔画是固定的,但在这四平八稳的架构下,汉字不仅没有凝固人们的思绪,而且为拓展所含信息容量,体现人们的智慧和创意提供了一个平台。
伟大的汉字是中华几千年文明连绵不绝的载体,更是中华文化渊源流长的见证。汉字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寓意高远,以其独有的魅力在世界文化之林中散发着迷人的馨香。见微知著,中华民族以其勤劳和智慧不仅创造出了悠久灿烂的文明,而且推进了世界文明的进步,为世界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这个变化多元和复杂的社会中,我们不仅要继承我们的优秀文化传统,更应该充分利用我们的悠久丰富的文化资源,将汉字的内涵与文化的魅力展现得更加淋漓尽致。作为中国人,我们更应该为我们的语言而自豪,为我们的语言奇迹——汉字而骄傲。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汉字乃是其中之奇葩,我们更应该在学好汉字和应用中去感知它丰富的艺术内涵以及独具魅力的文化。
参考文献:
[1] 黄德宽.汉字理论丛稿[M]. 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6.
[2] 张其昀.汉字学基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12. [3] 王继洪.汉字文化学概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6、6. [4] 王贵元.汉字与文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5] 彭泽润.词和字的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 [6] 许慎.说文解字[Z].
第二篇:领略汉字魅力体味文化精髓
领略汉字魅力体味文化精髓
——广河一中参加临夏州“聆听华夏之声书写汉字之美”中学生汉字听写大赛 3月19日,由我校八年级1班马卓雅、马正,八年级2班马亚楠、马雪珍,八年级3班张圆圆,八年级4班马欣雨六位同学组成的参赛队,代表广河县参加了临夏州“聆听华夏之声,书写汉字之美”汉字听写大赛。经过八支参赛队激烈角逐,临夏市(临夏市一中)参赛队荣获团体第一名,广河县参赛队(广河一中)荣获团体第二名,永靖县参赛队荣获团体第三名。在获奖的前6名选手中,我校马亚楠、马卓雅两名同学分别获得个人第四名、第五名的好成绩,为县、校争得了荣誉,教导处副主任、八年级语文教师马宝军获得“最佳指导教师”奖。
本次活动由临夏州教育局和州语言文字委员会联合主办,是为第二届中国汉字听写大赛甘肃省选拔赛选拔选手,全州七县一市共八个代表队参加。我校于3月7日接到参赛通知,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参赛事宜,成立以分管校长为组长的辅导小组,拟定了周密的辅导计划。3月10日,辅导小组精心命题,依据参赛对象年龄要求,在八年级各班初选30名学生进行测试,最终,筛选出了马卓雅等6名参赛选手。辅导老师利用下午自习、周六、周日等课余时间加班加点,参照省教育厅“第二届中国汉字听写大赛题库设置”的要求,重点对《通用规范汉字表》中的二级字表、三级字表上共4605个汉字,按易读错字词、形近字、多音字、热点词、生僻字归类梳理,并结合中国六书造字法及用字法,对参赛选手进行强化训练,通过读、听、写、练等多种方式测练,使参赛选手在短期内掌握了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造字用字原理,有效积累大量的字词,为本次大赛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中国汉字源远流长,经历了五千多年的演变,它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是我们民族祖先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明最灿烂的瑰宝之一。汉字作为仍在使用着的历史最悠久的文字,记述着华夏文明的历史,承载着中华文化。汉字是中国人的存在之家,书写汉字更是中国文化的精髓,表现出了良好的素质和精神风貌。
赛场上,我校参赛同学密切协作,从容自信,拼搏进取,一丝不苟,在一横一竖一撇一捺的书写过程中,充分显示了对传承千年文化的敬重和传承。
本次大赛所取得的优异成绩,是我校重视语言文字规范,大力提倡说普通话、写规范字的有效成果,也是我校重视学生特长培养、坚持开展第二课堂、积极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见证。
第三篇:汉字的魅力
、学习课本中的阅读材料3《一点值万金》和阅读材料4《街头错别字》,学生说说产生这种错别字的原因和危害。
2、运用记录、照相、摄影等形式,搜集社会各个领域中不规范用字的现象。给各个学生分配领域:有的查找广告牌,有的查找宣传标语,有的到工厂查找包装、说明书等,有的到商店查找商品上的文字,有的从电视网络上记录,有的从作业书籍中查寻……
3、小组合作,把所查找的材料分类整理,看看不规范使用汉字具体有哪几种情况。(写错别字、乱用同音字、篡改词语、利用谐音双关做广告、使用繁体字等)
4、采访各个行业的人们,看看他们对写错别字、乱用同音字、使用繁体字等不规范使用汉字的现象的看法,做好记录。
5、把所调查分析记录的形成一篇调查报告。
6、在课堂上把自己调查的成果(包括不规范使用汉字的记录、采访记录、调查报告)展示出来,互相观看交流。
7、一起交流对不规范使用汉字的看法,并群策群力,思考让大家能自觉规范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对策,整理出来,形成倡议书。
8、到各个地方(街头巷尾、工厂商场、亲朋好友等)分发《规范使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倡议》。
9、查找自己作业中的错别字改正,并时刻提醒自己以后不写错别字,规范使用祖国语言文字。
第四篇:汉字的魅力
汉字的魅力
汉字的来历
从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发现,历代中国学者一直致力于揭开汉字起源之谜。
关于汉字的起源,中国古代文献上有种种说法,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古书上还普遍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现代学者认为,成系统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都由一个人创造出来,仓颉如果确有其人,应该是文字整理者或者是颁布者。
最早刻划符号距今8000多年 最近几十年,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汉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这些资料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晚期及有史社会早期出现在陶器上面的刻画或彩绘符号,另外还包括少量的刻写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号。可以说,它们共同为解释汉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据。
通过系统考察、对比遍布中国各地的19种考古学文化的100多个遗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划符号,郑州大学博士生导师王蕴智认为,中国最早的刻划符号出现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历史。
作为专业工作者,他试图通过科学的途径比如综合运用考古学、古文字构形学、比较文字学、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进一步对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从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汉字发生、发展的一些头绪。
然而情况并不那么简单,除了已有郑州商城遗址、小双桥遗址(该遗址近年先后发现10余例商代早期朱书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号则零星分散,彼此缺环较多,大多数符号且与商代文字构形不合。还有一些符号地域色彩较重、背景复杂。
汉字体系正式形成于中原地区 王蕴智认为,汉字体系的正式形成应该是在中原地区。汉字是独立起源的一种文字体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种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单一的,经过了多元的、长期的磨合,大概在进入夏纪年之际,先民们在广泛吸收、运用早期符号的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发明了用来记录语言的文字符号系统,在那个时代,汉字体系较快地成熟起来。
据悉,从考古发掘的出土文字资料来看,中国至少在虞夏时期已经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经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壶上,发现有毛笔朱书的“文”字。这些符号都属于早期文字系统中的基本构形,可惜这样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见到的殷商文字资料来说,文字载体的门类已经很多。当时的文字除了用毛笔书写在简册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写在龟甲兽骨、陶器、玉石上以及陶铸在青铜器上。商代文字资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铜礼器为主要载体,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时期所反映出来的商代文字不仅表现在字的数量多,材料丰富,还突出地表现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点和规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结体特征可分为四大类:取人体和人的某一部分形体特征为构字的基础;以劳动创造物和劳动对象为构字的基础;取禽兽和家畜类形象为构字的基础;取自然物象为构字的基础。从构形的文化内涵上来考察,这些成熟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对象,与当初先民们的社会生活,相当贴近,具有很强的,现实性的特征。同时,这些字形所描写的内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个层面,因而还具有构形来源广泛性的特征
总体来说中国汉字的发展,前后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楷书 → 行书
为何“善”“美”“群”字都与“羊”字有关?
答:「善」从羊从誩,羊于中而双言于下,其本义作「吉」解。按羊之本义为美之省,因羊之本性温驯和善,素被视为吉祥动物,故含吉祥美善之意;又二言乃竞言也,相互道祥和之语为善。故善为「吉」义解。其义有:
1、好人曰善。例:《中庸》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
2、好事曰善。如善行、善事。
3、优点、长处。如善音乐、善烹饪。
4、交好。如友善。
5、喜悦。
6、济也、成就也。《孟子 尽心》达者兼善天下,穷者独善
其身。
7、亲也。
8、美好的。
9、福也。巧也。
10、快也。„„等等。
世间无论何者,举凡「善」的,几乎无有不爱者。试观人一生所追求者,莫不希望是美好、是向上的,故《大学》云:「止于至善」,这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如何达到?试以一帖「四善」方提供参考 —— 心善、念善、行善、言善,此四善若能常保,即是住在「真善美慧」的最高意境了。
再看「善」之结构衍绎,古以「羊」「言」合而为「善」,观其意深而感人。按羊草食、性温,于兽类中极为可贵者,在其懂孝道之理;自幼每受母乳,必屈膝跪地吸吮,故谓羊有跪乳之义。又羊温驯可人,看!其受剪身毛制成裘衣时,毫无抗拒,任人采剪;受挤羊乳时亦无抵抗之意,完全配合;致其殁,全身无一不对人类作献出,此温厚之性灵,可谓纯善至矣!故人怎不视为吉祥、美丽的动物呢?羊虽为动物,然其一生对人所奉献的,人不知感恩否?故古来有许多不食牛、羊者,皆因感恩它们而不忍食之。
又言语是人与人沟通往来最便捷的桥梁;彼此的好言能化干戈、好语能解心意、好话能融洽和睦、好声能动人„„等等;反之,一言不合的冲突、祸害,古今更不知酿成多少灾害;而「羊」之下的二「言」,正表示言语相互和谐的重要。毕竟,彼此的包容才能容合不同的族群、人类才能携手迈向幸福和平之道。善——吉也。从誩从羊。此与义美同意。竞相说羊为美。
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大羊为美。群——辈也。从羊君声。说多也用羊。
“财,货,贷,负,责,贵,贱,钱,赢”与“贝”字有什么联系?
答:在最早时期,因为社会的不发达,是用贝壳作为一般等价物,所以当时有很多关于金钱的字用贝字旁,例如:财,贼(偷东西嘛,当然是偷钱了),贿,赂等等;随着科技社会的进步,原来的贝壳由金属物品所带为一般等价物,最早出现了刀币,然后又了铜钱,银子,金子等物,所以现在所通用的简体字“钱”为金字旁,又因为,当出现金属物做为一般等价物时,贝壳再也象原来那样稀有了,所以贝字旁的那个字成为了“贱”!商朝人使用的货币是贝类,有海贝、骨贝、石贝、玉贝和铜贝。铜贝的出现,说明商代已经有了金属铸造的货币
在商代钱币的基本单位是由两串各有十个或二十个玛瑙贝组成的,贝币的讲师单位是“朋”。《本草纲目介部贝子》:“古者货贝为宝龟,用为交易,以二为朋”。海贝作为华夏先民最早使用的货币目前已得到钱币学界的公认。
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商朝以贝作为货币。在中国的汉字中,凡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从“贝”。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需求量越来越大,海贝已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商朝人们开始用铜仿制海贝。铜币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随着人工铸币的大量使用,海贝这种自然货币便慢慢退出了中国的货币舞台。
回文诗:
春 景 诗
莺啼岸柳弄春晴,柳弄春晴夜月明。明月夜晴春弄柳,晴春弄柳岸啼莺。
夏 景 诗
香莲碧水动风凉,水动风凉夏日长。长日夏凉风动水,凉风动水碧莲香。秋 景 诗
秋江楚雁宿沙洲,雁宿沙洲浅水流。流水浅洲沙宿雁,洲沙宿雁楚江秋。
冬 景 诗
红炉透炭炙寒风,炭炙寒风御隆冬。冬隆御风寒炙炭,风寒炙炭透炉红。
第五篇:汉字与文化感想
汉字从属于汉文化,是汉文化的一部分,它是汉民族为了交流思想、传递和保存信息,在漫长的时间里不断创造出来的书写汉语的符号系统。它的发生、发展和演变都要受到其它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种制约就是隐含在汉字系统中,反映汉民族的价值观念、生存方式、思维特点、风俗习惯等。同时,汉字又是汉文化的特殊部分,它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而且还是承载和传播文化的工具,负载了大量的文化信息。
首先,社会需要促进了汉字的产生和发展。
原始社会时,先民群居生活,彼此之间需要相互沟通、交流,进而产生了语言。但在实际交往中,语言却不能完全满足人们交流的需要。这是因为其无法克服“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为克服这一障碍,就需要有交流的双方都认可的文字符号进行协助,最早的汉字—象形文字就产生了。
此时的象形文字只是人们交流的辅助工具,并不成系统。,当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出现后,由于国家的组织是宏大的,需要用文字来记事、管理,这就需要成系统的文字的产生。考古证明,殷商时期出土的甲骨文已是比较成熟的成系统的文字。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朝代,由于战国时期,各国都有自己的文字,彼此交流很不方便,出于便于管理和沟通的需要,秦始皇颁布全国统一使用小篆的命令,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汉字规范化运动,对民族团结、国家统一起到了重大的积极作用。但由于小篆笔画屈曲圆转,繁多,不便书写,出于简便快捷的需要,人们将小篆的曲笔拉直,改圆转为折笔,进而产生了隶书。
其次,汉字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生产力相适应。正如上文所说,汉字是为了满足人们互相交流的需要而产生的,记录、表达一定的事物,首先世界上要有这件事物,这就与社会生产力相关。最开始的汉字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简单的、容易描绘的事物,如:日、月、山、川、水、火、土、木等,这些都是大自然本身就有的。而后人凭借着主观能动性,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产生了许多新的事物,而表达这些新事物的文字也随之产生了。如,砍伐的“斧”,装东西的“皿”、“盆”、“盂”,捕猎用的“网”等。
3、汉字是汉文化的载体
汉字盛载着汉民族古代的祭祀文化、商品文化、兵器文化、民俗文化。
二、汉字推动汉文化的发展、、、汉字在表现汉民族对各种事物的观察、思考、认识及反映汉文化的同时,还推动了汉文化的发展:
1、汉字推动了书法艺术的发展、、、汉字推动了汉文化中书法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中国书法艺术是以中国汉字的文义为内容,以某种字体的书写为形式,书写出来的有章、有法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随着中国汉字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2、汉字推动了篆刻艺术的发展
汉字推动了汉文化中篆刻艺术的产生和发展。篆刻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汉字、书法雕刻相结合的艺术。在纸张发明之前,人们的书写材料为龟甲兽骨,青铜器,石器,木简等。人们是将汉字刻在材料之上,这为篆刻艺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而汉字的以形表意所具有的图画性、艺术性及字体多变性又是其产生发展的条件。
篆刻艺术起源于实用,开始只是作为商业上交流货物时的凭证,及当权者表示象征权利的证物,后来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作为欣赏的艺术。
3、汉字推动了修辞艺术的发展
汉字推动了汉文化中修辞艺术的发展。在古汉语中,词汇多为单音词,即一音一词一字,这样字与词就建立起一对一的关系。而汉语表义是靠语序排列的,这就为同一语句的顺读,倒读皆可诵提供了可能,而这种同一语句的顺读,倒读皆可表义就是回文。
三、研究汉字与汉文化关系的意义
1、有利于正确认识汉字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汉字不是落后的。有人认为汉字是落后的。汉字是汉文化的一部分,其形成与发展都要受到汉文化的制约和影响,甚至可以说什么样的文化决定什么样的文字。如果弃之不用,人们就不能通过研究汉字来考察远古已逝的文化。
其次,汉字不是万能的。汉字负载着大量的文化信息,但并不是所有的汉字都与汉文化有关,二者并不是一对一的对应关系。汉字是反映一定的历史文化,人文信息,但绝不是每个字“都是一页恢宏的历史”。
2、有利于拓宽汉语言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现今中国汉语的研究,多用国外研究拼音文字的方法加以研究,且不说这种方法是否适合汉语,但可以肯定地说,研究汉语只用这种方法是完全不够的。因为汉字与拼音文字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字,汉字有自己独特的特点,这需要人们用符合其特点的方法加以研究,这需要人们不断地探讨,深入地研究。而将汉字与汉文化联系在一起,一并研究,从汉文化的角度看汉字的产生和发展,及汉字是如何构形等,这可以说是汉语研究的一部分,扩大了汉语的研究范围。
四、结论
由上可知,汉字是汉文化的一部分,汉文化推动了汉字的产生和发展,汉字又是汉文化的特殊部分,是汉文化的载体,反映了大量的汉文化信息。同时,汉字又推动了汉文化的发展,推动了书法、篆刻等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二者相互影响,我们可以通过研究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了解汉字构形的原因,及由此反映的汉文化信息。这样可以驳斥“汉字落后论”,并且避免片面夸大汉字功能,增加汉语的研究范围。
汉字的诞生时我们的祖先由蒙昧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汉字的诞生和发展同汉族人民的社会文化是密切先关的。汉字的演变过程由甲骨文到金文到篆书隶书楷书。汉字的字形与字义相结合,是有机统一体,在中国文化的不但积累中,汉字也在发展和变化着,同时生活中也出现了许多具有时代特色的特殊意义的汉字。从汉字的发展变化就能看出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变化。
汉字保存和承载文化的载体,借助文字的物质形式,汉字记录了中华文明发展的印记,巩固了思维成果。以说各种民族文字都是该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汉字也不例外,它是汉民族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使得汉字文化学成为了与汉字构形学、汉字字体学、汉字字源学并列的四个分支之一。
文化定义,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综合,狭义的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这个民族过去的文化靠它来流传,未来的文化也仗着它来推进。
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Cours de Linguistique Generale)中也表达了这样的看法:对汉人来说,表意字和口说的词都是观念的符号;在他们看来,文字就是第二语言。足以证明汉字在汉人心目当中的地位之重。
(l)统一性。虽然一部中华民族的历史跌宕起伏,分分合合,但是始终还是保持着完整和统一,而且形成了以汉民族文化为中心,汇集了国内其它民族文化的统一体,这一点是世界上任何其它民族的文化都难以做到的。
(2)连续性。中国和古埃及、巴比伦、古希腊都是古文明的发源地,但是只有中国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没有中断过,自始至终都保持文化的延续。
(3)包容性。中国文化是以汉民族文化为中心,兼收并蓄,吸收国内各民族文化的精华,还有扬有弃的吸收外来文化,形成了中国文化有容乃大的特色。
(4)多样性。由于中国地域广天,56个民族,再加上外来文化的传播,所以在保持统一性的同时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差异。
汉民族文化有容乃大的特征表现在汉字中就是它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能够充分地表现出来,所以有学者说,许多古汉字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中华民族先民生活的缩影。当然,从汉字产生到今天,即便从甲骨文算起,也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从甲骨文字发展到今天的现代汉字,不管是在形体上还是在读音上或是字义上都发生了一些变化。尤其是汉字的形体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的演变过程,但总的趋势是趋于稳定,现代的汉字和古代的汉字是一脉相承,有机相连的,表现了汉字的继承性和系统内部的统一性,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汉字的继承性与中华民族文化的继承性是密不可分的,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汉字文化的根就失去了依托,民族文化的传承也就成为了一句空话。
博大精深的汉民族文化不仅对汉字的取形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对汉字的结构形式造成一种潜在的作用。汉民族思维模式是整体思维和辩证思维,这种思维特点在汉字的构造上也得到了反映。许慎在《说文解字叙》里就提到了“文”与“字”的区别,“仓领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孽乳而寝多也。”后人简单地理解就是独体为文,合体为字。这恰恰说明我们的先人在造字时先是从整体来描写事物,直观形象地把握事物,正如许慎所言“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随着人们对事物认识的深入,事物具有的复杂性和相互之向的联系性,采用这种直观整体构造的方式已经不能完全表达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了,因此汉民族调和折中的中庸思想就体现到了汉字的结构当中,关注汉字结构的和谐对称,由独体字进而发展为合体字,反映了人们在造字结构上认识的发展。
不足:汉字对文化的承载力有限,异体字的存在一定程度弥补了这个缺陷。汉字有文化蕴含功能和文化塑造功能。汉字的基本职能是突破时空局限对人际信息交流的障碍,因此,汉字使人们间接经验的重要源泉。汉字作为全民族的书面交际工具和重要知识来源,又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甚至规定整个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趋势,从而一拿种种具体文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