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行为的教学反思
社会行为的教学反思1
结合所教班级学生情况,我把生物人教版第五单元第三章第三节《社会行为》的教学目标定为:掌握动物社会行为的概念与判断,动物信息交流方式与判断。教学重点是如何判断某些动物是否具有社会行为和一些动物的“语言”方式是什么。难点是社会行为与先天性行为、学习行为的区别,动物动作“语言”的理解,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备课写教案时,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设计一些问题,如:学生日常生活中熟悉的蚂蚁和蜜蜂相关问题引入,从而引出社会行为的概念,又根据这些动物的行为特点理解社会行为的特点。然后让学生举写例子说明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并说出他们的生活习性。随后,教师列出一些动物的行为,让学生判断他们是否具有是行为。在这个环节中,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活动并很好地完成了第一个教学目标。
在教学动物信息交流方式时,教师从最高等动物人的信息交流方式引入,如:人类丰富的语言,打手机来传递信息是靠声音方式传递,还有各种体态和手势。引出问题:其他动物也有他们的语言吗?这时让学生举例靠声音来传递信息的动物,如:鸟,鸡等。靠动作传递信息的动物有哪些。而一些动物不是用声音和动作,他们是靠什么来传递信息呢,如蚂蚁。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又完成了另一个学习目标,另一个环节是教师小结,考评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整个课堂活动,共安排了三个环节,由教师提出问题和追问,都是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来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目标。这是在这课堂教学中取得成功的方面。
在这节教学活动中,不足之处需要改进的是:教学语言不是精练生动,对课堂节奏调控不好,没有留出时间关注个别学生,特别是后进生。没有很好运用表情、等体态语学生信息传递的效果,时有口头禅。在以后教学工作中,要是这些不足之处能得到改进,相信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社会行为的教学反思2
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利用对动物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引导其把握社会行为的主要特征,即群体中的分工与合作,从而认识群体的力量大于个体,认识到合作的必要性。
2、虽然在初一就接触了探究实验的相关类容,但几乎都是半选择性地给学生答案了,而真正独立地提探究出问题、进行方案的设计并贯穿实施,对一部分学生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在第二课时的设计中,注意到创设情景,从而启发、引导学生能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3、本节整个课教学过程突出培养学生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让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在问题中去探究,在探究中得出结论。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获得知识,使探究更有趣、更有效。4、在学习动物群体中的信息交流知识时,设计了两个方案,可以根据教学情况作出选择,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更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不足之处:
1、在个别教学中,忽视了某些学生,没有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开展教学。
2、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有些同学观察很仔细,能观察到蚂蚁触角相碰的清况,很多同学观察不到,教师没有及时给予指导和说明。
社会行为的教学反思3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层层设疑,使知识不断深入,并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本课的一个亮点。如:讲蚂蚁群体战胜熊熊大火的故事,使学生感悟到群体力量大于个体,要将团结协助精神融入到学习生活中,这样通过一系列的情感教育使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
在《探究蚂蚁的通讯》的`教学设计中,通过设计探究方案
培养学生形成探究问题的意识,让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并讨论设计出不同的探究方案,其中有些同学不拘于书中“放小纸片”的探究方案,大胆创新,设计出比教材的探究方案更简便易行的实验方案,改用在蚂蚁行程上喷香水或醋等方案,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使探究更有趣,更有效,学生对知识记得扎实,难以忘怀。
本节课另一比较成功之处是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在感受和体验中获得感悟。如请各小组用一句话概括成功的秘诀,其中有一组同学说“兴趣+汗水=成功”。学生感悟到科学的探究除了需要掌握知识和方法,同时还需要坚韧不拨的毅力。
学生提出实验后应该把蚂蚁放回到大自然,还有几个同学提出为在实验中死去的蚂蚁默哀,学生在体验中感情得到了升华.接下来谈如何对待动物,学生发自内心地说应该热爱动物,保护动物。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有些同学观察很仔细,能观察到蚂蚁触角相碰的情况,很多同学则观察不到,我还要在学生阅读课文发现问题的时候,应多给予指导,同时这也是我不断努力的地方。
另外,本课在教学设计上还存在不妥之处,如课的开篇再多让学生举一些他们所知道的群体生活的动物就好了,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再如:设计蚂蚁通讯探究方案时,学生讨论出许多不同的方案,这时如能选有代表性的,让设计方案的学生上前讲解或板画图解自己的方案,会给本课添上有色彩的一笔。另外,语言还要仔细推敲,力争精练,今后教学设计及教学过程还要真正做到放得开。
动物的《社会性行为》教学反思
天宝乡中心学校
涂海深
社会性行为这一节内容是在前面学习了动物的先天性行为与学习型行为之后所学习的关于动物的又一行为特征。
对于本节内容,我主要从课前反思,授课时的反思,以及课后反思三部分构成。
一、课前反思
• 生物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举例说出动物的社会行为,并积极倡导学生探究蚂蚁或其他动物的社会行为。
• 重点 社会行为概念及特征
• 难点
动物是如何传递信息的
二、课中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层层设疑,使知识不断深入,并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是本课的一个亮点。如:讲蚂蚁群体的故事,使学生感悟到群体力量大于个体,要将团结协助精神融入到学习生活中,这样通过一系列的情感教育使学生的认识得到升华。课程导入环节,主要采取故事导入的方式,以蚂蚁为线索,导入本节新课,寓教于乐,激发学生学习本节知识的兴趣。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了先学后教三疑三探的教学模式,设疑自探部分,让学生通过预习课本内容,独立思考完成出示的题目,把握住本节课的主线。解疑合探环节,通过视频和图片,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让教学过程显得更有生机与活力。质疑再探环节,出示了一个书上没有讲解的知识,充分调动小组合作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团队合作的能力,自己归纳,自己进行总结。
三、课后反思
1、讲得太多,教师课业负担较重
在授课过程中,主要还是以教师讲为主,忽视了素质教育对于新教学模式提出的要求,不敢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导致教师放不开,从而束缚了学生的发展
2、学生自主探究时间不够
我们学校推行的新教学模式,小组合作探究一课堂环节的重要步骤,在上课过程中,小组合作解决的问题往往具有较深的层次,这就需要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小组合作不仅要有形式,更应注重内在过程,一个问题的提出能否最大程度调动组员的积极性,往往取决于教师对于问题的设计以及在时间上的把握。
3、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比较抽象
小组合作解决的问题,一定要是具体的,学生能够通过相互交流得出正确的结论,抽象性问题往往起不到合作的效果。在本节课中,在质疑再探环节,设置的问题就有些抽象,学生积极性没有发挥出来
4、课程安排不甚合理,还需对知识点进一步强调
一个完整的教学环节,教学思路是清晰的,围绕一个重点,解决一个难点。同时对于概念性教学还需进一步进行巩固训练,化抽象为具体。在本次授课过程中,由于时间设计不合理,导致整节课的重难点有所偏移,影响了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