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全县国家级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区和国家级绿色水稻种植标准化示范区项目
在全县国家级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区和国家级绿色水稻种植标准化示范区项目
建设启动大会上的主持词
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郭海军
同志们,现在开始开会。为确保会议质量,请将手机关闭或调至震动状态。今天的会议是县政府决定召开的,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的有关要求,充分发挥我县生猪养殖和绿色水稻种植优势,动员全县力量,全面推进我县国家级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区和国家级绿色水稻种植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建设进程。出席今天会议的有,县委常委、副县长刘杰,县农业局、县牧业局、县粮食局、县质监局的分管领导,各乡镇(区)分管此项工作的领导及各乡镇(区)农业站站长、牧业站站长。
今天的会议共有两项议程:第一项是由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黄金辉同志宣读《永吉县国家级百万头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和《永吉县绿色水稻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第二项是请县委常委、副县长刘杰同志作重要讲话。
下面进行会议第一项,请县质量技术监督局局长黄金辉宣读《永吉县国家级百万头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实施 1
方案》和《永吉县绿色水稻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
宣读完毕。
下面进行会议第二项,请县委常委、副县长刘杰同志作重要讲话,大家鼓掌欢迎。
讲话完毕。
同志们,今天会议的各项议程已经进行完毕。刚才,黄局长宣读了两个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刘县长对两个示范区建设提出了总体要求,对我们创建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区和绿色水稻种植标准化示范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希望大家认真领会,结合实际抓好落实。下面,就如何贯彻落实好会议精神,我再强调三点意见:
一是迅速传达会议精神。会后,各单位参会人员要立即向主要领导汇报并传达会议精神,重点部门要召开全员大会,务必使广大机关干部端正态度,深刻认识建设生猪和绿色水稻标准化示范区的目的和意义,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
二是全力组织实施。各单位要对照两个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职责任务。要结合工作实际,将每项任务进行细化分解,倒排工期,限定时限,将具体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员。
三是确保工作质量。各相关部门要强化责任意识,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农业、牧业、质监等部门要做好牵头调度和技术指导工作,各乡镇(区)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各乡
镇农业站、畜牧站要切实深入基层,发挥好专业优势,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国家的检查验收。散会。
第二篇:泸县国家级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区调研1
四川省泸州质量技术监督局
关于上报《关于泸县生猪养殖标准化建设的
调研报告》的报告
四川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今年4月21日,省质监局雷动楚副局长带领标准化处一行,莅临我市调研指导标准化工作,并对我市的泸县生猪养殖标准化给予了高度肯定。我局及时对该项工作进行了调研,形成了《振奋起直追,知耻近乎勇——关于泸县生猪养殖标准化建设的调研报告》一文,现将该报告上报,请审阅。
特此报告。
二ΟΟ九年七月?日
质载体的典型带动、精品示范。经过科学规划,结合全市农业发展实际,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我们对泸县上报的拟建设生猪标准化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核实。
泸县地处四川南部,是泸州市的北大门,始建于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拥有龙脑桥、雨坛彩龙、泸县宋墓三大“国宝”,是全国“千年古县”,中国龙文化之乡,四川省第一批扩权试点县。泸县区位优势明显,紧邻重庆荣昌和永川、内江隆昌、自贡富顺,全县幅员面积1532平方公里,辖19个镇,251个行政村,人口106.6万。泸县是全国百强县,2008年,实现生产总值(GDP)97.06亿元,同比增长15.7%;财政收入6亿元,增长37.9%;农业增加值29.31亿元,增长5.1%。泸县是传统的畜牧业大县,是全国商品瘦肉型猪基地县,国家级无规定动物疫病示范区,2008年,实现牧业产值24.6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8%。2004年,泸县确定了“劳畜富民”的发展战略。同年10月,该县对全县生猪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可行性调研,调研结果不容乐观: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散养生猪因无人看管而数量骤减;饲料(原料)价格上涨,导致养猪成本增加,农户养猪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养猪户也大幅减少;近年来,全县虽清净无疫,但受到周边地区猪II型链球菌病、牲畜口蹄疫、无名高烧等疫情诸多因素的影响,农民养猪积极性受挫。农村散养农户生猪饲养观念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由以前的“养猪致富”口号转变为养猪为自销;生猪收入由以前的“半边天”转变为“昨日黄花”,从占家
业,该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生猪产业的发展,确立了“一体两翼”(以生猪业为主体,水果业和水产业为两翼)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思路。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国家级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区创建工作,出台了《关于加快生猪产业化工程建设的意见》、《关于创建国家级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区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成立了以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为组长,质监、畜牧、财政、环保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国家级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区项目领导小组,并专门召开创建工作动员部署会议,与全县19个镇签订生猪产业发展目标责任书,严格目标考核。各镇、各相关部门也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做到了机构、人员、经费、责任、措施“五落实”。全县生猪产业发展工作体系进一步健全,形成了上下联动、部门配合、齐抓共管、农户响应的工作局面。
(二)政策配套为引擎,推动生猪产业从零星养殖向标准化规模化养殖转变。为进一步加快实施“劳畜富民”的发展战略,推进生猪产业升级换代,促进农民增收,该县出台了配套政策措施,在生猪规模养殖户用地、取水、用电、融资、圈舍建设、引种等方面分别给予5至80万元不等的补助,采取了“四个统一建设”,引领农户走向标准化生产。一是统一设计,规范新建规模养殖场。根据国家中小型猪场建设标准制定了《泸县生猪规模养殖设计规范》,从2007年起,全县新建的规模养殖场全部都按设计规范执行。二是统一基地,建设标准化大型养猪场。本着交通便捷的原则,打造了321国道、泸荣路、县道万得路沿线等12个生猪产业
训力度,改善养殖环境,严格饲料、兽药等投入品的管理,加快推进生猪标准化养殖。三是发展生态化。引进日本洛东生物垫料零排放养殖技术,整治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率先在兴旺牧业养殖公司和利泰农养殖公司建立起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广“猪-沼-果(菜)”等生态养殖模式,促进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实现“双赢”。四是科研共享化。加强与四川农业大学、西南大学、四川省畜科院等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合作,共同建设生猪产业的科研基地,共享科研成果,搭建了泸县优质生猪养殖标准化的技术支撑体系。目前,天泉牧业有限公司成功引进世界先进的“智能化母猪饲养管理系统”,成为中国第二家、西南地区第一家拥有这一系统的生猪养殖场。
(四)龙头带动为主体,推动生猪产业从分散经营向产业化经营转变。龙头带动,是农业产业化链条发展的灵魂和核心。近年来,该县创新工作思路,多管齐下,以种猪场、协会及营销公司为龙头,实现了龙头企业和大型规模养殖场对小型规模养殖和农户的示范和带动作用。一是以泸州泰锋阳业农贸有限公司兴建的PIC祖代种猪场为龙头,实现了生猪品种标准化。二是以泸县优质仔猪产业化开发总会为龙头,建立了“公司/协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商品仔猪产业化经营模式,对外销生猪统一佩戴“蜀龙”牌商标,带动生猪产业的快速发展,积极争创四川名牌产品和省级著名商标。三是以泸县吉龙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建立了“公司+基地+养殖场”的生猪产业化经营模式,开发的“世
加到112万头,提高了22万头,外销量位居全省第一;农民人均牧业收入从398元增加到1237元,提高了839元;农民生猪养殖人均增收从90元/年增加到400元/年,提高了310元/年,农民增收明显。
(二)生猪养殖规模大幅提升,标准化养殖作用明显。2004年生猪养殖专业户5000余户,年出栏5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2356个,未建有生猪养殖小区和年出栏万头规模的猪场。而到2008年底,全县已发展生猪养殖专业户9000余户,比2004年增加4000余户;年出栏50头以上的规模猪场4361个,比2004年增加2005户,其中年出栏万头以上的大中型标准化猪场10个,年出来6000头的标准化养殖小区10个。年出栏5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出栏量占全县生猪出栏总量的40.8%,高出全省5.8个百分点。
(三)生猪良种率大幅提升,生猪品质更有保障。2004年末到2008年末,全县PIC 父母代母猪从200头增加到1.2万头,增加了1.98万头,PIC能繁母猪总量占全县能繁母猪的10%。生猪标准化人工授精从1万头增加到目前的6万头,生猪标准化人工授精率已达70%,比2004年末提高了55%。全县生猪良种率从40%增加到70%,提高了30%。生猪良种率的大幅提升,有力保障了生猪品质的提高,增加了养殖效益。
截止2008年底,该县生猪产值18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2%。农民人均牧业收入1237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25.9%。全年出栏优质“蜀龙”牌生猪115.04万头,其中年出栏50头以上的规模
第三篇: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考核方案
XX椪柑(脐橙)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考核验收会方
案
一、考核验收时间
2010年7月30日上午9:00开会,半天
二、考核验收地点
1、开会地点:XX政府会议室 302会议室
2、示范区现场:XX椪柑(脐橙)种植基地。
三、考验验收会参加人员
1、省局人员:XX处长、XX调研员。2人
2、市局人员:XX局长、XX机关党委书记、XX科长、XX主任科员。4人
3、市级评审专家:XX科长(市经作站站长,研究员)。1人
4、X县政府分管县长及相关领导、县农业局、局分管的局领导及示范区项目建设负责的股长及经办同志、县质监局主要领导、分管领导、股长和经办同志。XX人
四、会议议程
1、考核组XX处长主持。介绍考核组成员及考核验收要求。
2、椪柑示范区领导小组领导汇报开展示范区建设工作情况。
3、考核验收组分组按各自分工对照《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考核表(种植业及其加工类)》,查阅文字资料和进行现场考核。
4、考核验收工作组按《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考核表(种植业及其加工类)》进行逐项打分,并提出考核结论。
5、考验考核工作组向示范区领导通报考核情况和结论。(1)、考核验收工作组分组通报各自承担考核项目的考核评分情况。
(2)、考核验收工作组宣读考核的结论意见。
6、X县政府领导讲话。
7、X市局XX局长讲话
8、省局XX处长讲话。
五、午餐
就餐地点:XX食府
第四篇:兴业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马铃薯项目通过验收(本站推荐)
兴业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马铃薯项目通过验收
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兴业马铃薯种植项目于2010年11月开始创建,经过三年的努力今已建设完成。近日,第七批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兴业马铃薯项目目标考核专家组对该项目进行了目标考核验收。
在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中,兴业县坚持科技创新,建立了大平山镇万亩马铃薯标准化中心示范区,涉及高良、三联、阳村、陈村、鸣峨、龙泉等11个村,面积1.2万多亩,以此带动全县15万亩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同时,建立了以县马铃薯标准化示范区工作小组为主导,各镇农技服务中心为依托,农技员为支撑的示范区标准化技术推广体系。建成了马铃薯生产技术标准,从制订、发布、宣贯到实施应用的综合网络,让标准贯穿整个示范区建设的始终。制定了工作标准、操作标准、管理标准、技术标准等各项标准127项,形成了与现有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相配套的标准体系,使该县马铃薯产业既有明确的产品质量标准,又有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经专家验收,示范区马铃薯亩产由实施前的2086公斤提高到2166.7公斤,示范户人均增收600多元。通过利用标准化种植马铃薯,提高了标准化在农户中的普及率和知晓率,农民的种植标准意识得到明显提高,项目取得了显著的示范效果,达到了预期目标。
第五篇:第六批国家级烟叶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项目交流材料
第六批国家级烟叶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设项目交流材料
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县
2011年11月 中国 北京
强化落实 着力创新 全面提升烟叶标准化生产水平
云南省烟草公司保山市公司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2008年国家标准委、国家烟草专卖局将云南省保山市腾冲批准立项为第六批国家级烟叶标准化示范区。三年来,在国家局、云南省局(公司)的正确领导及地方政府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示范区紧紧围绕《国家级烟叶标准化示范区管理办法》、《国家级烟叶标准化示范区考核验收规范》要求,严格按照烟叶标准化示范实施方案认真开展工作,示范区项目于2011年7月顺利通过了国家局的验收。项目的实施全面带动了全市烤烟生产整体水平的提高,有力的支撑了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烟叶质量稳步提高,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实现了烟农、政府、工业和企业“四满意”。根据会议安排,现将烟叶标准化示范区工作交流汇报如下:
一、深刻理解烟叶标准化生产的重要意义
烟叶标准化生产是烟叶产区紧密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科学构建包括烟叶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的技术、管理和服务标准体系,同时通过对各类标准的宣传和技术指导,使大多数烟叶生产者掌握并执行标准,从而提升烟叶生产整体水平的一项重要工作。保山烟草历来高度重视烟叶标准化生产工作,国家标准委、国家局 — — 2 将保山腾冲列为国家级第六批烟叶标准化示范区,市国家局、省局(公司)对保山的关心和支持,是解决腾冲烤烟产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及时雨,十分符合腾冲地方的实际和需求,已成为保山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认为烟叶标准化生产是提高烟叶生产的科技含量,加快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有效途径,是提升烟叶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的主要保证,是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前提。烟叶标准化生产作为现代农业的有效手段,可以起到简化作业程序、减轻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保证生态安全等作用,有效解决传统农业的弊端,促进农业生产产业化、规模化和区域化的发展。通过一些特色优势产区标准化烟叶生产,推动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质烟叶区域化生产,不仅保证典型产区特色优质烟叶的生产,同时也对重点骨干品牌优质烟叶原料生产种植区域化的持续稳定供应有重要意义。
二、推进烟叶标准化生产的主要工作
(一)加强组织管理,推进烟叶标准化生产
为有效保障标准化生产示范工作的开展,保山市政府、市局(公司)、县政府、县分公司相应成立领导小组,加强对示范项目的组织、协调和管理,下发了《保山市烤烟标准化生产实施方案》,每年在烟叶标准化育苗、预整地暨移栽、田间管理、烟叶收购等重要环节,召开标准化生产专题会议,安排部署标准化示
— 3 — 范工作,并在每个烟站分别设置烟站标准化生产办公室,设置专职工作人员,负责贯标工作,确保示范区日常工作的有序、有力开展,落实到位并取得实效。
(二)建立和完善烟叶生产综合标准体系
保山烟草自2003年开始,规范统一了全市烤烟生产技术方案,并于2006年发布了全省烟草行业第一个地方标准—《保山烤烟综合标准》(DB53/T151.1-23-2006),分别在2008年、2010年对标准体系进行多次评审和修订,2011年将土壤养护、GAP管理、绿色植保、烟区生态建设、创新管理模式等内容纳入《保山烤烟综合标准》体系,不断完善综合体系建设,将地方标准修改成企业标准,涵盖了烟叶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管理和技术环节,形成更科学、更适用、更先进的46个子标准的企业标准(Q/BYC001-046-2011),标准体系科学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强,对提升保山烟区烟叶质量和生产管理水平,推进全市烤烟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和社会经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三)加强标准宣贯,确保执行到位
通过在电视台及广播进行宣传,制作宣传牌、墙体宣传标语、发放技术手册、技术传单;在物资供应、烟叶收购期间通过显示屏,向烟农告知生产技术、物资价格、收购政策。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先后派出生产技术骨干参加各级组织的技术培训,并邀请青州所、省烟科院、湖南农业大学、国际联一公司农艺经理等知名业内专家、教授对生产技术骨干进行科技培训,做到知行 — — 4 合一,进一步提高生产技术员及广大烟农的综合素质,建立起市、县、乡、村的培训机制,打造出一支过硬的烤烟标准化技术执行及推广队伍。形成一种学习标准、贯彻标准、落实标准的良好氛围,使烤烟标准化贯穿于烤烟生产、收购全过程,使各项标准落到实处。
(四)实施综合标准,健全生产技术体系
全市加大烤烟生产标准化工作力度,各县(区)、种烟乡(镇)以《保山烤烟综合标准》为基础,强化贯彻落实,建立健全了“市→县区→乡镇→村委会→烟农”和“市公司→分公司→烟站→烤烟辅导员→烟农”两条标准化生产过程控制主线,加强新烟区生产技术推广服务。以标准化体系为创新平台,重点抓好“培育高茎壮苗、深耕高起垄深栽、适时揭膜促管理、适时封顶留足叶片、测土配方平衡施肥、农家肥堆捂施用”等关键措施;通过集成实用技术配套推广,加大烟叶生产技术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积极开展新品种示范、土壤改良、两黑病防治、提高上部烟叶可用性、叠层加密烘烤等试验研究,推广砂培育苗、农家肥腐熟发酵、蚜茧蜂生物防治、生物质燃料替代等技术,组织完成了相关专项研究,科技创新成果明显增加。生产出风格特色突出、品质优良,定向服务重点骨干卷烟品牌的烟叶,实现烟农、政府、用户和企业“四满意”。
(五)加强考核,确保烟叶标准化生产落实到位
— 5 — 为搞好标准化烟叶生产示范区建设,提高烟叶标准化生产水平,促进烟叶标准化生产技术措施的落实,我们通过建立科学的考核奖惩制度,全面推行目标责任制管理。按照市政府关于全市烤烟生产意见的文件要求,市公司每年年初制定下发《保山市〈保山烤烟综合标准〉实施管理量化考核办法》,市政府结合烤烟生产的重点环节,组织分四个阶段对各县区烤烟生产进行量化检查考核,检查结果作为年终兑现考核奖励的依据;市公司定期、不定期对县区烟叶标准化生产进行督促指导,确保稳步推进烟叶标准化工作。县分公司根据既定目标,将每一项考核落实到各部门,具体到每个岗位,考核与效益工资直接挂钩。并在烟叶生产重点环节分别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及日常检查,通过层层建立科学的考核奖惩责任制,强化烤烟标准化生产过程控制,针对专项检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整改,不断完善充实,切实把烟叶生产行为统一到贯彻到标准化生产体系上来。
三、标准化实施效果
通过三年的烟叶标准化生产示范项目建设,改变了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观念和认识,加快了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的推广应用,田间管理规范,烟株长势良好,叶片发育充分,群体结构合理,分层落黄明显,烤后烟叶叶片色泽鲜亮,组织疏松,油分足,弹性强,闻香突出,烟叶生产得到平稳发展,取得了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2011年全市优化烟叶结构后收购烟叶135万担,较2005年增加52万担;实现烟农收入12.5亿元,年均增幅28.8%; — — 6 亩产值2435.8元,均价18.51元/千克,分别较2005年增加1001.56元,7.48元/千克;烟叶税2.75亿元,较2005年增加1.86亿元,年增幅34.75%;上等烟比例64.5%,中等烟31.64%,烟叶各项指标再创新高。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的全面贯彻实施,致力于绿色、生态烟叶生产发展的实践,注重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的推广应用,坚持以质量谋发展的基地化发展理念等,为全市大农业生产树立了典范,有力促进了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科技意识的增强,带动了科技措施规范化落实水平的不断提高,全市农业生产技术发生了全新的转变,如:揭膜培土、清除田间污染物等措施已在玉米、蔬菜等作物生产中得到了应用,腐熟农家肥、测土配方平衡施肥、烟蚜茧蜂生物防治、有机生产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对农业生产变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大力实施新型密集式烟叶烘烤设施建设及应用,节约燃煤,积极开发生物质燃料替代燃煤烘烤烟叶,促进节能减排,走低能耗、低排放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在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工作中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主要收获与体会
1、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强势推进是标准化生产有效贯彻落实的重要保证。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烟叶标准化生产,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工作意见,明确发展目标任务,将标准化生产管理作为全市生产量化考核重要内容来抓,每年按照烤烟生产进度和关键
— 7 — 环节,牵头组织四个阶段的标准化生产技术措施落实检查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县(区)分公司年终效益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加大了标准的执行力度,真正担负起烤烟生产经营中的组织、指导、协调、监督职责,真正让农民在产业发展得到实惠。
2、创新生产组织模式,建立完整的烤烟生产服务体系是标准化推进的基础
全市加大烤烟生产标准化工作力度,各县(区)、种烟乡(镇)以《保山烤烟综合标准》为基础,强化贯彻落实,建立健全了“市→县区→乡镇→村委会→烟农”和“市公司→分公司→烟站→烤烟辅导员→烟农”两条标准化生产过程控制主线,加强新烟区生产技术推广服务。充分发挥了烤烟生产专业合作社在烟叶标准化生产中组织、协调、引导、管理、服务的重要作用,全市397个烤烟生产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理事、辅导员,在烟草公司技术人员的推广指导下,标准化生产措施得以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做到了“一个合作社就是一个生产技术服务部、一个村民小组长就是一个技术员、一个村干部就是一个兴烟致富带头人”。
3、完善标准化体系建设,着力增加农民收入是烤烟产业发展的关键
为提高服务烟农能力,有力促进烟区发展和烟农增收,我们以技术研发为支撑,以打造特色优质烟叶品牌为突破,将土壤养护、GAP管理、绿色植保、烟区生态建设等内容纳入《保山烤烟综合标准》体系,对标准体系进行多次评审和修订,不断完善综 — — 8 合体系建设,并通过市、县、乡、合作社四级技术服务网络,认真抓好标准化生产技术措施的贯彻落实,发挥了标准化在规范烟叶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引领作用,烟叶的品质不断提升,切实增加了烟农的种烟收益,让烟农从标准化生产中得到实惠,增强了烟农发展烤烟生产的信心和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