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船——寄母亲》导学案(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4 20:29: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纸船——寄母亲》导学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纸船——寄母亲》导学案》。

第一篇:《纸船——寄母亲》导学案

2010年武汉市第七届中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秀教学课评选新洲区阳逻街第三初级中学周红林

《纸船——寄母亲》教学案例的设计说明

新洲区阳逻街第三初级中学周红林

教学设计理念:

为了体现新课标“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这节课我以“美读吟诵,体验感悟”作为设计理念,以读导学,以写体悟。因为在现代诗歌的教学课堂上,完美的实现“读写结合”,是阅读教学中最自然、最实惠的语文实践方式。这样也尊重和适应了学生的语文水平,引导学生在感受文学魅力、享受审美愉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道德修养。

七年级学生的朗读还停留在小学时的唱读模式上,而且这些90后的孩子思想感悟上还比较幼稚,对母爱的关注也不够,觉得母亲为自己流汗、操心是天经地义的。加上我们学校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许多学生在校住读,第一次离家,难免想念父母;还有的家长常年在外打工,难得与父母见上一面。借着学校和社会正在进行“感恩教育”之机,我就想以这节课为依托,在训练朗读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切实体验,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去关注、发现和感受母爱。

因为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现代诗,因此这节课我没有过多分析诗歌的语言内涵,而是重在训练朗读的技巧,通过听说读写唱去感知诗歌的情感,并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进行延伸学习,去发现和感悟生活中的亲情。

教材选择及特点:

《纸船——寄母亲》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施教科书鄂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诗两首》中的第一首。

七年级上册是根据关注学生成长生活的内容编排的。本单元是以情感的涟漪为主题,单元目标中要求进一步学习朗读的技巧和圈点批注的方法。有手足情、亲情、友情、思乡情等,《纸船》和《母亲》都是表现母爱的现代诗,《纸船》也是冰心早期“爱”的哲学观中“母爱”的深刻体现,所以在教学中我把它定位在感受母爱的位置上。

本课特点和优势:

本节课从学生叠纸船的经历入手,通过听说读写唱的有机结合,在教学中充分渗透了情感教育,实现了课程标准“三个维度”的目标。顺利地实现了三个学习任务:深情的朗诵、细腻的感受、诗意的仿写。让学生自己配乐朗诵,自己寻找身边的母爱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课后自己上网搜索歌曲,学生兴趣很高,气氛也很活跃。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语文能力、实践能力,实现了语文教学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课的教法与学法选择:

1、情景设置法:利用音乐、画面设置相关情景,激发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诗歌情感。

2、切身体验法: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更容易理解诗歌的情感。

3、圈点勾画和批注:这也是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4、诵读法:以读导学,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音乐美、画面美和情感美。

5、学导式讨论法:指导学习与自主解读相结合,指导学生品读诗歌的一些步骤方法,引导学生想象体验情感。

6、分组讨论探究:以小组的形式共同完成任务,学生借助他人的帮助,实现双向互动,从而实现个人和小组的进步与收获。

七年级语文《纸船——寄母亲》共6页第1页

课件说明:

本课件使用PowerPoint2003和Flash动画制作,容易掌握,又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素材资源丰富,在不同的人手中可以有不同的演示方式。缺点是交互性差了一些,主要还是老师利用课件指导学生学习,而不能更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优势。

《纸船——寄母亲》教学设计

新洲区阳逻街第三初级中学周红林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进一步学习朗读的技巧,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了解托物抒情手法在诗歌创作中的运用,并学习借鉴诗人表达情感的技巧。过程与方法

1、继续学习并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

2、培养自主、合作、探究、感悟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的真挚情感,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人间至深亲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难点:学习托物抒情手法的运用,结合生活实际体味亲情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教学过程:

一、回眸童年,激趣导入

以“纸船”图片及学生自己叠纸船的经历导入。

你们知道吗,这小小的纸船曾经承载着一位游子对母亲的深深思念。

你们每天沐浴着母爱的光辉,每天领受着母爱的恩泽却浑然不觉,对于母亲的给予和付出,觉得只是理所当然、天经地义。同学们,如果有一天你们必须远离母亲独自去生活时,你们会想妈妈吗?(联系住宿生)如果想了,如何排遣思念之情呢?

曾经有一位年轻的女孩,在她大学毕业以后,荣幸地获得了美国威尔斯利大学的奖学金,为了完成学业,她离开了亲爱的祖国,远离了疼爱她的父母,独自背上了行囊,登上了远走大洋彼岸的油轮。在茫茫的太平洋上,她难以遏制对母亲的思念,于是写下了一首诗——《纸船――寄母亲》。她就是现代著名女作家——冰心。

今天,就让我们乘着冰心的小船,划着记忆的桨,感受那《纸船——寄母亲》的脉脉深情。

【展示课题,作者】

二、走近冰心,认识冰心

1、学生随意介绍搜集的有关冰心的情况后,教师补充明确:

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诗人、作家,代表作有《繁星》、《春水》、《寄小读者》等,冰心的创作风格被文坛称为“爱的哲学”,她的三个支柱是母爱、童真、自然,她博大纯洁的灵魂和不朽的艺术作品时刻激励着我们不断前行。

2、背景介绍

【屏幕显示】

三、走进作品,朗诵感受

(一)读出画面

听录音,想象你所眼前出现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先小组每人一两句,再全班交流)

(二)读懂诗意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聆听作者深情的倾诉,走进冰心的心灵世界,随她一同飘洋过海,感受那份赤子情怀。学生听读,自读然后分小组合作探究:

1、通过初读你读懂了什么?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诗歌常常通过一种具体事物表达情感,这种事物被称为物象。诗人是借助什么具体物象来抒写对母亲浓浓的思念?(引出托物抒情)

3、全诗共三节,围绕纸船每节各写了什么内容?

(分小组合作交流后概括)

4、诗中哪些词句表明诗人对母亲的情感?请在书上圈点勾画并简要批注。

5、叠纸船原是儿童的一种游戏,诗中的纸船又象征着什么呢?

(三)读出诗情

对于诗歌,我们主要通过朗读来体悟情感。你认为应该怎样朗读这首诗歌?(可在节奏、语速、语调、重音等方面思考)

1、你认为这首思念母亲的诗作应读得深沉还是高昂?

2、这首诗应读得急骤还是舒缓?

3、刚才我们找到了表达诗人思念之深的词语,这些词语应重读还是轻读?

(分小组自读交流,划分节奏及标出重读)

4、我们要读活一首诗,与作者心曲相映,还缺乏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

(感情)

5、学生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自由朗读,然后选代表,单独读,同学互相评议,全体同学齐读。教师点拨小结,鼓励优点,提出建议:

用心读,用心感受,你便能自然进入诗歌情境,领悟诗人情感。

四、我配乐,我朗诵

学生进行配乐朗诵表演,注意节奏、重读、情感的把握。

(如有条件可以让学生自己上网搜索配乐)

五、我展示,我快乐

《纸船》这首诗歌是借助纸船这一具体的形象来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来抒发你对父母的爱。

1、仿写

小时候,母爱融在乳汁里,吮着它,香甜甜。

长大后,母爱藏在枕头里,枕着它,意绵绵。

寒冬里,母爱织在毛衣里,穿着它,情牵牵。

雨天里,母爱撑在雨伞里,擎着它,泪涟涟。,母爱在里,着它。

(提示:母爱又何尝只是“纸船”、“乳汁”“枕头”“毛衣”“雨伞”呢?请结合自身体验,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并用诗意的语言来抒发对母亲的爱。)

上学后,母爱藏在书包里,背着它,沉甸甸。

深夜里,母爱渗在被子里,盖着它,暖烘烘。

饥饿时,母爱浸在饭菜里,嚼着它,香喷喷。

干渴时,母爱冲在牛奶里,喝着它,乐呵呵。

调皮时,母爱藏在巴掌里,挨着它,热辣辣。

离家时,母爱镶在相框里,望着它,泪潸潸。

这就是诗啊,只要做有心人,有情人,你就会发现母爱融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而且从不同的角度看母爱,每个人的体验皆不同。

2、课后拓展

借一种事物展开丰富的想象,表达对亲人、朋友的爱。

六、课外自选活动

“爱心回报”——怡情

写——可仿照诗人的写法写一、二句表达母爱的小诗。

唱——可唱首与诗人感情相类似的歌。

(可上网搜索:《烛光里的妈妈》、《母亲》、《妈妈的吻》、周杰伦《听妈妈的话》、满文军《懂你》……)

画——可以画一幅画来表达对母亲的爱。

做——可折一只纸船或纸鹤,写上你最想对父母说的话。

七、教师小结:

同学们,诗歌是生活的一方净土,心灵的一泓清泉,老师感动于你们在此播种的爱。最后,老师也送大家一节短诗:

亲爱的同学们

倘若你梦中看见一束温柔的烛光

请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们挚爱的周老师用爱和诗意为你点亮的学途漫漫,求它闪亮你们别样的青春年华

教学反思:

在诵读中体悟深情

在现代诗歌的教学课堂上,完美的实现“读写结合”,是阅读教学中最自然、最实惠的语文实践方式。在这节课上,顺利地实现了三个学习任务:深情的朗诵、细腻的感受、诗意的仿写。我认为最成功的一点当是——深情的朗诵,它是后两个任务实现的前提。

1、在情感中体验学习新诗

教学时,我明确了在朗读中感受、在想象中感悟,在于诗人的对话中体验情感的方针,读懂了学生的生活积累,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填补诗中的空白,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多读多说多体验。

2、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

诗歌本身的凝练性和跳跃性给读者留下了较为广阔的思维空间,读者完全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创造性的填补。因此,读诗也是一个在创造的过程。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了解作者创作背景的基础上,揣摩是的意象并大胆想象、合理猜测,批注自己的理解与感受,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感悟。对于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只要不偏离整首诗的主题,都给予了肯定和赞扬。

3、结合学生切身体会

把听说读唱写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课文为依托,让学生寻找身边的母爱,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学生有切身的体会,兴致非常高,气氛也很活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能力,也很好地进行了情感的渗透教育。

只是在朗读、仿写时,学生都很踊跃,表现欲都很强,现有课件难以兼顾每一个学生。再就是朗读和仿写展示是,原打算让学生自己配乐、录音等,又担心这样会不会上成了信息课,这也是今后利用信息技术教学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教学体会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说实话,作为农村学校的教师,我们还是第一次听说这个词。我原先只是简单地以为就是把课件运用到语数外、理化或综合课等其他学科教学中,来激发学生兴趣或辅助教师教学的过程,是以就是为主体的。现在才理解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于各学科来营造一种新型数字化教学环境,创设主动学习情境,创设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利用信息技术知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2、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的提法和做法:

(1)多媒体组合教学模式

包括课堂讲授模式和网络交互式,是以教师的指导和学生集体学习为主。

(2)协作教学模式

主要是以学生以小组形式参与,去共同完成某一任务。

(3)网络探究学习模式

就是给出研究课题或任务,学生部分或全部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探究完成任务。

3、信息技术教学环境下学科就是赢具备的素质: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充分利用校园网和互联网资源,利用网络搜索教学资源;熟练各种信息技术媒体的运用,能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不断更新信息技术知识技能;保证的信息技术教育价值观和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

4、如何将学生信息技术课所学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运用于语文教学:

学生掌握了电子文档的使用,网上资源的查询与下载,可根据自己的理解上网查找资料图片和音乐,进行诗配乐、配画、录音试听自己的朗读效果等。

5、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整合广义的课程资源:

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和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包括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等。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知识更多资料,利用多媒体授课,并通过教学软件、网络,充分利用课程资源,使教学不仅局限于课堂、学校,还可以朝着校外、网络发展,如学校各项活动、旅游、艺术节、社会热点、网络资源等整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经验,把学生能够把握的学校、家庭、社会的课程资源,利用信息技术的形式整合起来。

第二篇:纸船寄母亲

五年级上册14课《冰心——寄母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2.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学习借物抒情的写法。3.体验人间至深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在生活中能感受自己的母爱。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体味诗歌内涵。

2.联系生活,细致深入地体味亲情之爱,仿写诗歌。教学难点:

把握诗歌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课前准备:

教师: MP3歌曲、PPT课件。

学生: 查阅冰心资料,了解本诗创作背景。

教学设计:

一、认识作者、了解诗歌创作背景

1.出示冰心诗歌:《别踩了这多花》指名同学读,这是谁的作品? 学生回忆有关冰心资料:

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家。其代表作有《繁星》《春水》和《寄小读者》以及散文《往事》。她的诗以歌颂母爱、童真、自然为三大主题。其文笔凝练、清丽,短小隽永。

你有过与父母、朋友分别的经历吗?你想他们时怎么办? 2.创作背景:

1923年秋23岁的冰心毕业于燕京大学。同年8月17日,她由上海乘船赴美国留学。第一次远离祖国、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当她孤零零地随着航船在海上漂泊时,对亲人、对母亲倍感思念。由于当时通信条件有限,她不能打电话,更不能上网,此别就是3年,1000多个日日夜夜,何时能回到母亲怀抱?在太平洋的习习海风中,冰心含泪写下这首感人至深的诗篇——《纸船——寄母亲》

你是怎么理解题目的?

二、自由朗读、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课前大家已经读了诗歌,老师想听听大家的朗读。

1.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地、朗读诗歌。要求把诗歌读正确,读流利,注意要读出诗句的节奏和情感。

2.多指名几个同学读,在小组内试着说说你对诗歌内容的理解。3.教师配乐朗读

注意听老师的读和你的朗读有没有区别,从老师的朗读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4.哪位同学说说自己听得感受。

师:诗歌是一门浓缩的语言艺术。可以给我们带来美的语句、美的韵律、美的画面、美的情感。“诗歌要用心来品读。不仅品凝练的语言,更应品其内在的情感。”下面,就让我们通过品读重点词句来感悟诗歌独特的魅力。

三、赏析诗文、品味意境 1.教师带学生学习第一节

要求:同学们大声朗读第一节,读完后想一想哪些词语用的好?表现了什么?

抓住:从不肯 总是、一只一只 舟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做出评价)2.自学第二三节

自学提示:a读出诗的节奏 b体味诗的情感(画出你认为最能够表达作者感情的词句简单写写你的感受)c理解诗的内涵

山水寄意,草木传情。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志士或者借一朵鲜艳的小花,一朵枯萎的小草,或借一滴晶莹的露珠,一股清冽的甘泉来抒发他们内心的情感。苏轼曾借空中的一轮明月抒发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感叹;青年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头,借眼前的苍茫大地,抒发了“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雄心壮志。这种写法叫做“借物抒情”。本文作者正是借着什么抒情呢?冰心正是借着一只只小船表达对母亲的无限的思念。

3.如何理解诗歌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悲哀是不能和母亲团聚,想见不能见。诗人想象纸船能进入到母亲的梦中,向她倾诉女儿对她的无限深情。5.指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二三节。

6.学完了这首诗,老师对你的朗读又提出了新的要求

朗读标准:

声音响亮

吐字清晰 节奏舒缓

感情深沉 体味诗情

进入诗境

播放音乐:学生朗读全诗。四.拓展

母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歌颂母亲的诗文、歌曲比比皆是,大家来欣赏: 古诗:唐代孟郊《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纸船是来自远离家乡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浓浓的爱,此时,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把你想对母亲说的话写在纸船上。(播放音乐《烛光里的妈妈》)

第三篇:纸船——寄母亲

纸 船——寄母亲

冰心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 总是留着——留着,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在海里。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我仍是不灰心地每天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纸 船——寄母亲》赏析

“从不肯妄弃”,足见感情执着;“妄弃”,随意丢弃。“一只一只”,可见数量之多。

“不灰心”“每天”感情诚挚,愿望强烈。“含着泪”“悲哀”思念之苦,刻骨铭心。

“叠成一只只很小的船儿”船虽然很小,但是所蕴含的感情却很深,愿望很强烈。

“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它的爱和悲哀归去”因为爱和悲哀是融在一起的,因为有爱才倍觉思念,因为孤独和思念才有无边的悲哀,这悲哀当然只能诉说给母亲听,所以要将爱和悲哀载去。

“悲哀”是指思念母亲的孤独、惆怅、难舍的痛苦之情。最后一句话:点明题意,诗人的感情抒发以达到极致,令人怅然不已。诗中的“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祖国、思念母亲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

(推荐人:宋冬梅)

雨之歌

【黎巴嫩】纪伯伦

我是根根晶亮的银线,神把我从天穹撒向人间,于是大自然拿我去把千山万壑装点。

我是颗颗璀璨的珍珠,从阿施塔特女神的皇冠上散落下来,于是清晨的女儿把我偷去,用以镶嵌绿野大地。

我哭,山河却在欢乐;我掉落下来,花草却昂起了头,挺起了腰,绽开了笑脸。

云彩和田野是一对情侣,我是他们之间传情的信使:这位干渴难耐,我去解除,那位相思成病,我去医治。

雷声隆隆闪似剑,为我鸣锣开道;一道彩虹挂青天,宣告我行程终了。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盛气凌人的物质的铁蹄之下,终结在不动声色的死神的怀抱。

我从湖中升起,借着以太的翅膀翱翔。一旦我见到美丽的园林,便落下来,吻着花儿的芳唇,拥抱着青枝绿叶,使得草木更加清润迷人。在寂静中,我用纤细的手指轻轻的敲击着窗户上的玻璃,于是那敲击声构成一种乐曲,启迪那些敏感的心扉。

我是大海的叹息,是天空的泪水,是田野的微笑。这同爱情何其酷肖:它是感情大海的叹息,是思想天空的泪水,是心灵田野的微笑。

(推荐人:宋冬梅)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⑴,油油的在水底招摇⑵; 在康河的柔波里,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⑶,向青草更青处漫溯⑷;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1] 字词注释:

⑴青荇(xìng):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略呈圆形,浮在水面,根生在水底,花黄色。

⑵招摇:这里有“逍遥”之意。⑶篙(gāo):用竹竿或杉木等制成的撑船工具。

⑷溯(sù):逆着水流的方向走

(推荐人:宋冬梅)

第四篇:冰心《纸船——寄母亲》

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我仍是不灰心地每天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母亲,倘若你梦中看到一只很小的船儿,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a、这首诗写在诗人去美国留学途中,诗中用纸船寄托了对母亲的深切眷恋,这是一种托物抒情的写法。

b、一、二段只说每天叠纸船抛下海里,不点明意图,感情含而不露,是为下文直抒胸臆蓄势的过程。

c、三段通过记叙终于有一只纸船,经过千山万水,回到母亲身边,抒发了诗人渴望回到祖国的思乡之情。

d、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是:笔触细腻,感情真挚;不讲究韵律,挥洒自如。

第五篇:《纸船寄母亲》读后感

这个暑假,我读了世纪老人冰心写的《繁星春水》。

其中,有我们曾经学过的《纸船寄母亲》。在读完这篇时,我已热泪盈眶。此时,我深深体会到了冰心奶奶怀念母亲和对母亲的爱。

初读时只是感觉一丝的悲伤。现在,读了许多遍之后,更感受到这优美的文笔背后,却是冰心奶奶怀念母亲的真切的心。那忧伤中透着无比的思念。

不用一丝华丽的碎藻,就将这爱诠释的如此完整。唉本就不是华而不实的词语,爱也许就是一个眼神,一抹思念&&

文中,冰心奶奶用一张纸、一只船儿表示了她的爱。而这船儿载着沉甸甸的爱驶向母亲的心河。

下载《纸船——寄母亲》导学案(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纸船——寄母亲》导学案(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纸船——寄母亲》教案

    山东光远中学王新伟 [教学目标及重点] 一、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念之情。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课型] 教读课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

    《纸船——寄母亲》教学设计

    《纸船——寄母亲》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1、 能基本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主要目标) 德阳市第五中学张艳 2、 能理解本诗的主要内容和寓情于物的表现手法;(主要目标) 3、 能通过......

    纸船——寄母亲 教学设计

    《纸船——寄母亲》 教学设计 李秀娟 滦县九百户镇北刘庄小学 《纸船——寄母亲》教学设计 滦县九百户镇北刘庄小学李秀娟 教学目标: 1.理解诗的内容和体会作者借纸船表达了怎......

    纸船寄母亲教学设计

    《纸船——寄母亲》教学设计 博兴实验中学 王新伟 教学设想 课程标准要求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而培养语感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朗读,在朗读中感悟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纸船——寄母亲》精彩赏析

    《纸船——寄母亲》精彩赏析 1923年初夏,冰心毕业于燕京大学。同年8月17日,她由上海乘约克逊号邮船赴美国留学。8月19日抵日本神户,对日游览了横滨。从写作时间来看,这首诗是诗......

    纸船寄母亲集体备课(精选5篇)

    14 现代诗二首 纸船—寄母亲 (冰心) 姜秋茹 高海燕 肖丽萍 教材分析: 冰心的《纸船》,这首诗是离开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母亲的一曲深情的颂歌。古今......

    冰心《纸船-寄母亲》阅读答案

    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在海里。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我仍是不灰心地每天的叠着,总希......

    怀恋母亲导学案

    6.怀念母亲(导学案) 谢延礼 学习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真挚、避免、朦胧、凄凉、引用、强烈、思潮起伏、可见一斑等词语。能抄写对祖国魂牵梦萦的句子。 2.感悟课文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