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读《红岩》后感
读《红岩》后感
在我的高中时代,我对党并没有很多的认识和了解,我读到的《红岩》是看到了很多为了一个新中国的崛起而无畏奉献的革命勇士,我崇拜他们的意志坚定;而今在我的大学时代,我已经成为了一名中共党员,我所重新读到的《红岩》依然是前仆后继无畏献身的革命勇士,但是他们都是加上了另一个身份的革命勇士,那就是中共党员,这次的重新阅读让我有了对党革命历史的更深理解。
《红岩》也是一部用血与泪抒写而成的壮烈篇章。描写了解放战争时期,在山城重庆,我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地下工作者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特务机关的残酷镇压和迫害,但是他们不畏强敌在监狱中与之进行不泄的斗争。据说作者罗广斌就是当年“11.27”大屠杀中的幸存者,他根据自己的亲身感受和狱中经历,在书中塑造了一大批中共党员的可贵精神,有英勇让人崇敬的许云峰、受尽酷刑依旧不屈的江姐、忠诚于党视死如归的成岗、出身豪门却忠于革命忠于党的刘思扬、还有一大批渣滓洞和白公馆志士顽强斗敌的革命勇士,最后在1949年11月27日这一天的突围虽然造成他们大部分的人都牺牲了,但他们的精神激励了剩下的革命同志坚持了胜利的黎明的到来„„所有这一切,伴随着革命精神的高潮,伴随着革命的胜利,让我无比激动、悲愤、直至到崇敬。
重新阅读的过程中,我还是依旧被里面的很多话语所感动:
“为了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把牢底坐穿”
“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
“独行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做的,共产党员得意志是钢铁做的”“从来壮烈不贪生,许党为民万事轻”
“愿以我血献后土,换得神洲永太平”
.......书中的情节还是历历在目,阅读过程中仿佛恨不得就想马上见到那些恶毒的特务可悲的下场和我们伟大的革命同志换来的胜利的黎明的到来,但是我却又不希望那么快的将书读完,我还想多些时间去感受革命精神带给我的积极坚强的意识感染;我曾不止一次跟同学说:知不知道什么叫为了共产主义而牺牲自我、奋斗终生吗?如果不知道请去认真的阅读《红岩》,里面有我们想要的答案。其实我之前也不知道党的凝聚力有多大,听到很多党员在说要为人民服务、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时候,我却是并没有从中感受到他们的承诺和勇气,也许他们并不是全部都像《红岩》里的革命同志们那样意志坚定,然而这并不能否认我们党内就没有这样的同志,像很多的老一辈的中共党员,他们就有着为党奉献一切的心声和行动,而我们更多年轻的同志们是因为没有亲身经历过,所以也就感受不深。今天我们过的是先辈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的安逸和幸福的生活,而此时的他们都已没入历史的长河中,那剩下的,就是我们的责任,我们应该将前辈们带来的精神发扬下去,啊,我们这些生在五星红旗下的孩子们呐,我更多需要去翻开我们党的历史,如果我们不能了解党的历史,那就不能了解那些革命党员前辈的悲壮历程,不了解就说不上对前辈的尊敬,没尊敬就少了对我们现在生活的珍惜。珍惜那一面五星红旗下的生活,我想起了监狱之花,她就像裹在红旗里的希望之花,是监狱中无数同志的鲜血染红的生命,使得那一面五星红旗更加鲜艳。
血染红岩,我们将铭记伟大的革命战士带来的今天的社生活,我们将更珍惜。
2011-4-10
第二篇:读《红岩》后有感
读《红岩》后有感
前不久,我读了一本书——《红岩》,读完后,不禁深有感触,尤其反思这现代与自己的许多问题。“红岩”从字面上理解,“红”代表红色革命,而“岩”代表革命烈士们坚韧不拔的意志。它描写了重庆解放前夕残酷的地下斗争,也让我感受到革命者的崇高精神境界和思想光辉。
小说发生在1948-1949年解放战争临近尾声,蒋介石集团反动统治最黑暗日子的山城重庆。
主人公江姐是一位杰出的共产党员,她对党忠贞,对敌战争顽强不屈,在危急关头,从容镇静,对革命同志意往情深,当她正满怀憧憬的想象出未来的生活时,却发现自己的丈夫——华溶山纵队政委,彭松涛被敌人杀害,人头被高挂在城头,见到纵队司令员“双枪老太婆”后,她强烈悲痛,坚决要求到丈夫生前战斗的地方去。由于叛徒的出卖,江姐不幸被捕,被关押在渣洞里,在狱中,她受尽折磨,凶残的敌人把竹签钉进了她的食指,面对毒刑,她傲然宣告:毒刑拷打是太小的考验,竹签是竹做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为了不暴露越狱计划,保护同志们,江姐毅然走向刑场,就义前,她从容地向同志们告别,庄严的实践了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一人物是无产阶级真善美的化身。
为了不暴露越狱计划,保护同志们,江姐毅然走向刑场,就义前,她从容地向同志们告别,庄严的实践了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一人物是无产阶级真善美的化身。
读到这里,我不禁疑惑,一个柔弱的女子,是怎样的勇气支撑着她的意志,那是一种怎样的精神使得她对党如此忠诚。
而反观现代社会,不知有多少人忘了本,忘了那些为抗日战争,为解放战争洒过汗,流过血,甚至献出了生命的先辈。很多人都在这个花花世界迷失了着我与方向。他们忘记了,忘记了对党该忠诚,忘记了为人民而服务。多少人假公济私,动用公款来满足私人的贪欲,多少人又滥用职权的做着危害一方的事!再说本书的另一主人公许云峰,重庆地下党工人运动书记,一个地下党领导人,他经验丰富,胆识过人,沉着机智,顾全大局,具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感,多少次在严峻的关头,挺身而出,表现出顾全大局,独当危难,赴汤蹈火的英雄气概,在沙坪书店敏感的意识到潜在的危险,在茶园为保护同志机智冷静地面对叛徒,在宴会上巧妙识破敌人的阴险陷阱,在地牢里用双手为同志们挖出一条生命通道,就义前他的慷慨陈词使我至今难忘。
在内战战争中,无数的共产党员,在与敌人斗智斗勇的过程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还有许多还不是共产党的,但却有着满腔热血的青年、儿童,也在内战中起到积极作用,例如“小萝卜头”,很多人都知道他,但却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名字—宋振中,他从出生开始便被敌人关在监狱中,从未出去过,他渴望自由的同时又不想离开监狱,因为他能为监狱中楼士与外界共产党人建立联系,为中国共产党的解放事业做出贡献。
有多少人在做着危害人民与社会的事,而当今社会,有多少人为了私欲而置党和国家的利益而不顾;又有多少人因为利益,名誉和金钱而放弃自己的尊严,我不得不说,时代进步着,人的思想却麻痹了。从毒奶粉,地沟油,瘦肉精,到染色馒头,假鸡蛋,猪肉做牛肉卖,从这种种中,我们明显可以看出很大一部分人被利益所牵制。他们缺失了城信,道德也已严重滑坡。
这种行为,不仅是对自己名誉的一种摧残,更是一种对国家名誉的践踏。
什么是红岩精神?红岩精神是革命烈士对共产主义信念执着追求的高度概括,是革命先烈坚持的真理,社会的人生伟大实践,是革命先辈为国家为人民无私奉献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改革开放发展建设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种精神支柱。
绝大部分人在日益富裕的今天,在国泰平安的今天,早已忘记了红岩精神,忘记了对党对国家对人民负责。先辈们用他们的鲜血染红了我们的五星国旗,在我们享受和平生活的时候,怎能忘记和平的生活源于血染的历史;怎能忘记曾经发生过的战争;怎能忘记曾为此付出了生命和鲜血的先烈们;怎能忘记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庄严意义。我们不该忘记这些历史,先辈们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和平而幸福的生活,但他们都已没入历史的长河中,可是我们的责任却不应该呗我们所遗忘,我们要将先辈们的精神一直一直延续下去,让我们的国旗在我们的国土上更加骄傲地飘扬!让红岩精神在我们的心中永存。
第三篇:读 后 感
读 后 感
这几天我看了朱自清的散文集,现在由我来介绍这里的文章并附上个人的读后感言。
《背影》这篇散文通过描写父亲送儿子远行的一幕,表现了父子之间的真挚情感;《匆匆》讲述了时间流逝之快,并且时间不能倒流。朱自清散文告诉我们:昨天是作废的支票,明天是未发行的债务,只有今天才是黄金,所以,我们一定要把握住今天;而《荷塘月色》这篇散文中,作者用月光衬托荷花,描写了夜晚中荷塘的美景。而令我感触最深的还是《春》,在文中,朱自清先生把春比喻为一个刚刚睡醒的孩子,欣欣然张开了眼,遍地的野花仿佛是天上的星星眨着眼。风,不再像冬天那样寒冷,像母亲的手,轻轻地抚摸着万物。在温暖的春风中,孩子们高兴得放着风筝。在春天,春雨是寻常的,它滋润着世间的万物,在《春》这篇文章中,我认为最重要的一句话是:“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是呀,春天代表着绿色,寓意着复苏,象征着希望。我们只有在春天播下希望的种子,到秋天才会有累累硕果。而现在不正是我们人生的春天吗?我们为什么只在乎秋天的收获,难道现在不应该付出汗水和努力吗?我热爱春天,歌颂春天,但我更珍惜春天!这就是我的感想。
田 慧
第四篇:读 后 感
读 后 感
素纸浅痕,折出世间沧桑;纤手轻绕,阅出人生百态。
——题记
(一)读红楼,解人生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言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一部社会的史诗,一段历史的缩影。
思绪在飘飞沉浮,丝丝缕缕地穿过遥远的时光。那竹影疏动的潇湘馆,墨香盈室,书香沁耳的闺房,一脉心香拈花烛的诗情,留得残荷听雨声的画意。惜物怜人,纤感如丝的葬花词„„黛玉——终究是“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黛玉的香魂永逝,宝黛爱情的悲剧。又岂是一首葬花词所能诠释的。这是一个家族由兴到衰的真实写照,这是一个封建社会最彻底的赤裸展现。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千丝万缕的故事情节。以宝黛爱情的悲剧为线索,以宝黛对独立自由婚姻的追求,对个性的追求同封建礼教的矛盾为线索,展现了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从兴盛到没落的全过程,由此折射出中国整个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历史规律。
《红楼梦》最彻底的将不同人的本性和个性完全的展示了出来,黛玉的忧郁与坚韧,宝钗的智慧,宝玉的顽劣与刚柔并济„„而不管每个人的个性多么的迥异,他们都有自己的欲望,我想这是导致这场悲剧最原始的因素,每个人的欲望不同,必然的冲突使得斗争萌芽,由此而来的明争暗斗使得四大家族紧密相连,最后终于都没落在欲望的洪流里。
《老子》曰:“人之大患在我有身。”《庄子》曰:“夫生者人人之所欲,忧患与劳苦者,人人之所物也。然则讵不人人欲其所恶而恶其所欲欤?将其所恶者固不能不欲,其所欲者终非可欲之物。”
“其所欲者终非可欲之物” 而每个人却都力争其所欲,所以终究都逃不过苦与痛的折磨,逃不过毁灭于其所欲之物非可欲之物的命运。
人生本不该有太多贪念,而应知足常乐,乐其所得。我想这是这部中国古典文学给我最多的启示。
(二)读海子,话生命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去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多么惬意的生活,多么美好的愿望。可是海子却卧轨而逝,必然在这之前他是经历过痛苦挣扎的,而挣扎的背后却是现实这股胁迫的力量在摧残着一个才子渴望圣洁的心。我心飞翔,却没有广袤的天宇来承载。当海子绝望的写下《死亡之诗》的时候,我们似乎能看见那滑落在诗篇上的两滴清泪,我们似乎能听见他心里深深的在呐喊:“漆黑的夜里有一种笑声笑断我坟墓的木板,你可知道这是一片埋葬老虎的土地„„”那是怎样不为人知的凄凉心境,那是多么痛彻心扉的对生活多么热爱却又对现实多么无奈的哭泣。最终,他还是选择而来离去,冰冷的铁轨带走了一个诗人最纯真的梦“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铁轨蔓延,车轮将鲜红的生命延伸在无尽的远方,到达的是另一个最美好的天堂。
这个渴望飞翔的诗人注定死于大地,但是谁能肯定海子的死不是另一种飞翔,从而摆脱漫长的黑夜、根深蒂固的灵魂之苦,呼应黎明中弥赛亚洪亮的召唤? 海子虽然选择归去,但是我们更应该去读懂他的思想,他内心深处最深刻的东西,他是热爱生命的,也是渴望美好生活的,他没有一个精神的支撑力量,而我们有很多的理由去珍爱生命,体验生活的真谛。
(三)读三毛,最动人
她曾说过:“如果我选择了自己结束生命这条路,你们也要想的明白,因为在我,那将是一个幸福的归宿。”三毛,最终用她的决绝,给无数热爱她,热爱她文字的人们留下了一个永远的背影。那朵顽强绽放在撒哈拉沙漠上的奇葩,成了多少人的梦里落花。
世间痴情女子,三毛数最。她曾经写到: “我在心里对你说--荷西,我爱你,我爱你,我爱你--这一句让你等了十三年的话,让我用残生的岁月悄悄只讲给你一个人听吧„„结婚以前在塞哥维亚的雪地里,已经换过心了,你带去的那颗是我的,我身上的,是你.埋下去的,是你,也是我.走了的,是我们。” 我们无从去寻觅这段凄婉爱情背后更多震撼心灵的故事了,但是我们深刻的记住了这个为爱如此痴心的顽烈女子。的确“天空没有痕迹,但我已飞过。”这就是三毛,我们还未阅尽她的整个人生,她却戛然而止,留给我们最美的悬念。她有着卓越的才华,她写过最美的词章,然而,最动人的是三毛,她才是故事的女主角。我们读她的作品,更多的是读她的人生,读她的内心世界。作品来源于作者的内心,我想三毛的内心不仅仅是她的作品能表达完全的。她本人才是最值得一读的一本佳作。
第五篇:读 后 感
读 后 感
是刚入职的时候拿到的这本书,厚厚的,沉甸甸的,有点旧。办完入职手续后就拿了回来,放到一边,便好久没再理会。些许是因为有点忙,些许是因为懒得去看,总之是好久没有动过。一份转正的邮件提醒了我,要写读后感,翻了出来,找了一个地方慢慢的读来,随着页数一点点的翻动,我的激情也一点点的澎湃,这不正是我想了解的新东方吗?后悔当初没有早点看,于是便迫不及待的继续下去。随着翻动的页数,我的思绪似乎跟着回到了那个年代,嘴里默念着俞敏洪、徐小平、王强….,一幅幅画面出现在我眼前,当王强因为不满而气愤离开,当宋昊把老俞堵在车前,当一个又一个有才华的人来到新东方时,那种感觉油然而生,感觉自己就是其中一员。困难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有的,那要看我们怎么去面对,怎么去看待。当和你一起创业一起拼搏,一起奋斗的伙伴突然有一天说要离开你;当你的事业蒸蒸日上,你的企业以成倍的利益在增长的时候突然收到国际控告,控告你所做的一切都是剽窃的时候;当你准备大踏步走下去的时候,突然如雨后春笋般的冒出好多竞争机构。你该怎么办,怎么办?那个时候的新东方该怎么办,老俞该怎么办?这个时候没人会知道该怎么办,除了新东方内部的几个核心人员外即便是新东方自己的员工也不知道自己所在的企业将要面临一场生死磨难。有人说俞敏洪是一个入世的哲学家,也有人说俞敏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野心家,这个时候有为他难过的,也有为着急的,还有庆幸的。但是老俞知道这个时候担心和嘲笑都没有用,自己一定不能乱,要保持清晰的头脑,相信一定可以度过难关,事实证明正是如此,新东方并没有因为挫折倒下,老俞有这个能力,新东方也有这个能力,排除万敌,一路向前。总之读了这本书后给我的感触很大,我不止一次被书中的人物折服,俞敏洪朴实中透着一股力量、王强衣冠不整中带着幽默、徐小平浓缩的是一种精华。他们是怎样的一种存在,又是怎样的一种情缘使他们聚集到了一块,又因为什么使他们最后纷纷离开。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都能一次次逢凶化吉,不管是来自国际的还是竞争对手的。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一种什么样的力量,难道这就是新东方精神:“从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
市场部罗超
2013年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