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百万分之一教学设计示例1

时间:2019-05-14 20:09: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认识百万分之一教学设计示例1》,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认识百万分之一教学设计示例1》。

第一篇:认识百万分之一教学设计示例1

从生活导入新课

我们今天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迅速变化着的世界,电视、报纸以及其它各种传媒都在频繁的使用着数字,几乎在我们生活的所有区域中,能够看到数字的影子,家用电器为说明技术含量高、质量好叫数码电视,数码相机等,无处无时存在的各种有奖销售就是玩的数学组合游戏,号称“世界屋脊”的珠穆朗玛峰海拔

高度约为8848米,某种生物体内细胞直径约为1000000米(即1微米),生活中1处处离不开的电脑以快捷方便著称,完成一次存储的时间一般为1000000秒或

1000000000秒,今天我们就来专门认识这些绝对值特别小(百万分之一)的数以及相关知识。

第二篇:《认识整百数》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使学生经历数数的过程,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百,初步认识计数单位千,并能说出个位、十位、百位、千位的数位顺序。

2、通过动手实践操作,使学生初步理解整百数的含义,并能进行正确的读写。

3、使学生会品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新的计数单位百和千。了解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十进关系。

教学难点:

借助计数器掌握三位数的数法,并在数数中加深对十进关系的理解。

教具准备:

计数器、方块模型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提问:最大的一位数是多少?加上1位是几位数?

2、按照10、20、30、、、、、的规律要全体学生数到90,再数91、92、、、、、、99。再加上1所得的和是几位数?

3、怎样数一百以后的三位数?

二、新授

1、教学例1。

(1)出示小方块模型图,一个一个地数,从1数到10,教师板书:10个一是十。提问:十里面有几个一?

出示十个木块一条的实物或图片,一十一十地数,从10 数到100,提问:一百里面有几个一?几个十?

板书:10 个十是一百。

(2)出示把10个小木条换成由100小木块排成的一层木块,说明数大些的数,可以一百一百地数,从一百数到九百。

提问:九百里面有几个一百?再添上一个一百是多少?

板书:10 个一百一千。

(3)全班同学齐读教师板书的内容

教师说明百和千是新认识的计数单位,它们是相互紧邻的邻居,又称它们是相邻的计数单位。板书:相邻

(4)让学生看课本例子1的插图,齐读结语并回答:

十里面有几个一?十和一有什么关系?

一百里面有几个十?百和十有什么关系?

千和百之间是不是十进关系?为什么?

板书:一-----十------百------千。

10 10

(5)小结:每两个相邻计数单位之间都是十进关系。

2、小结:掌握计数单位和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的十进关系,根据需要可以用不同的计数单位来数数。

三、写、读整百数:一千

1、计数器拨珠。

(1)出示计数器,请学生说说已知的数位排列顺序。

(2)想一想:你能在计数器上表示出400吗?

(3)说明:计数器上表示几百,就在百上拨几个珠,就表示几个百。

(4)练习:拨一拨200、600、1000。

2、写数。

(1)怎样来表示我们刚刚拨的数呢?个位和十位上的0写不写?

(2)根据计数器上拨珠的情况,请学生写数,指名板演。

(3)在百位上再添上一百,提问:此时是几个百?也就是多少?

(4)想一想:一千该怎样写?

3、巩固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13题。

四、整百数加、减整百数

1、出示小猴图,请学生说图意。列出算式,想想该怎样计算?

2、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五、巩固练习。

完成想想做做第5、6题。

六、全课总结。

第三篇:《认识线段》教学设计1

《认识线段》

教学内容:、课本第48页例题,课本第49页第1-5题。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实际的观察与操作,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是直的,线段是有长度的,有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线段。2.使学生能根据对线段的初步认识,从一组图形中辨认出线段,数出简单多边形中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3.使学生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好奇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通过操作、观察,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一根棉线、直尺、一张长方形纸。学具准备:一根棉线,、一把尺子、一张长方形纸。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谈话: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的城市越来越漂亮了,我们学校门前的马路也变宽敞了,现在大家来比较一下这两条马路有什么区别?(课件出示两条马路)

比较得出:一条是弯的,一条是直的。

1、感受线段的直

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棉线,随意放在桌子上(观察)问:这根线是什么形状?(弯曲的)

如果我们捏住这根线的两头,向两边一拉,它会变成什么样?(师演示后让学生猜)学生动手拉直曲线。

提问:这样拉出来的线与原来的那根线有什么不同?(板书:直的)

说明: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这一段可以看成是线段,线段必须是直的。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线段。(板书课题)

2、感受线段的“两个端点”

谈话:我们两手捏住的地方就是线的两头,也就是线段的两端,在数学上把他们叫做端点。线段必须有两个端点。(板书:两个端点。)

同桌互相指出对方手中线段的两端。

师重新捏紧线的两端,并把线拉紧,竖着放、斜着放、横着放,都问一问,这是线段吗?为什么?

师换一根长一些的线,捏紧两端并拉紧,是线段吗?为什么? 请同桌每人捏住一条线段,比一比谁手中的线段长?

小结:线段是有长短的,可长,可短,但一定是直的,并有两个端点。

3、认识线段的图形

谈话:线段可以用图形来表示。先画一条直的线,再在它的两头各点上一个点,或画一条短短的线,这两个点就是线段的端点。同桌看着图形,说一说线段有什么特点?(课件展示)再指名分别说一说。

小结:线段是直的,有两个端点。【 认识线段的特征后,引导学生观察课本,黑板等物体的边,并找一找,摸一摸,来加深对线段的感受。这一部分通过让学生在生活中找线段,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用长方形纸来折线段,通过让学生折出不同长短的折痕。引导学生体会“线段是有长短的”,这里即使学生丰富了对线段的感知,又使学生进一步完善了对线段的认识。】

二、观察体验,感知线段。

1、根据线段特征进行判断。

小朋友们已经认识了线段,你能根据线段的特征来判断面哪些图形是线段吗?

2、找身边的线段

谈话:小朋友们已经知道线段的特征,并认识了线段的图形,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能找到线段。

拿起你的数学书,找一找,你觉得哪一条边可以看成是线段呢?(学生上来指一指)

举例说一说,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是线段?如:黑板、直尺、课本的边都可以。(指名说一说)

3、折线段

(1)谈话:拿出一张长方形,对折,打开,这样一条折痕也可以看成是一条线段,为什么?请你指出它的两个端点在哪里?(2)同桌合作,一位学生折出比这条线段短的线段,另一位学生折出比这条线段长的线段。小结:线段是有长短的,以后还要学习量线段的长度。

4、数线段

谈话:很多以前我们学过的图形也都是由线段围成的。“想想做做”第2题(课件出示),先数一数它们的每条边,数好后,把每个图形中线段的条数填在括号里。

5、学生画线段

(1)启发:如果让你画一条线段,你打算用什么工具来画? 指出:通常,我们可以沿着直尺的边来画线段(让学生自己用直尺试着画一条线段)学生各自操作,指名板演。

强调:①画线段时,要用一只手按住直尺,使它不能移动。

②画出的线段一定要是直的,不能弯曲。③要在线段的两端标上端点。

(2)引导:我们还可以用其他工具画线段。[在这一环节中,在学生比出谁的线段长时,没有说出更好的方法,应该说明先要一端对齐,再看另一端,这样会比较好。在前面让学生在身边找线段时,应该实际让学生多摸一摸,这样让学生更能感受到线段的特征,加深理解。]

三、联系旧知,拓展延伸。

1、“想想做做”第3题

刚才我们画了线段,数了线段,还动手折出了线段。如果给你两点,你能画出一条线段吗? 先让学生按要求画一画,画好后问:连接这两点能画出不同的线段吗?

再引导学生认识:连接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

2、“想想做做”第4题

学生读题后,先适当解释“连接每两点画一条线段”的意思,再让学生按要求画一画。

问:画成的是什么图形?三角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

3、“想想做做”第5题

学生先读题,在书上试着画一画。按题目要求一共可以画6条线段。

4.星期天,小明要到小红家去玩,走哪条路好呢?(课件出示)大家选择的是一条线段,它是最短的路线。

四、小结学习收获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线段,你有什么收获?

【在学生画线段这个环节,让学生用合适的工具画一画,并在画的过程中加以指导,使学生在操作中加深对线段特征的体验,初步掌握画线段的方法。在后面的巩固练习中,让学生开始用两个点来画一条线段,明白两点确定一条线段。让学生通过画线段,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画线段的方法,体会线段与有关多边形的内在联系。】

第四篇:认识千克教学设计1

认识千克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2、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了解用台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估测,逐步提高估算能力。

3、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感受并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初步建立千克的概念,知道千克的符号为“kg”。

教学难点:了解用秤称物体重量的方法。在实际操作中充分感知,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

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建立“轻”“重”的概念。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有的物体比较重,有的物体比较轻。

出示两个同样大的瓶子,让学生猜猜哪个瓶重?

那究竟有多重呢?我们最好来称一称。

二、探索新知

(一)认识秤

1、在日常生活中你在哪里见过哪些秤呢?

(出示各种秤:盘秤,电子秤,弹簧秤,天平,磅秤„„)

2、逐一介绍。

台秤:把物体放入盘内,指针会告诉我们物体的质量。电子秤:把物体放入盘内,再输入单价,就可以知道要用多少钱。

弹簧秤:把物体挂在钩子上,就可以读出物体的质量。

天平:我们可以通过计算右盘内的砝码和下面的标尺表示的刻度来计算左盘中物体的质量。

磅秤:计算秤砣质量和秤杆刻度表示的质量,我们可知被称物体质量。

3、认识台秤

台秤可以来称物品有多重,就是指物体的质量。常用的重量单位是千克,千克也叫做公斤,用符号“kg”来表示。

(1)课前老师请小朋友做了调查,日常生活中哪些物品的质量用千克作单位?学生汇报。

(2)那么1千克到底有多重呢?要想了解1千克有多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台秤。

仔细观察秤,说说你在台秤上看到了什么?(大致观察)

分别找出秤面上的千克数在小组内指一指,说一说。

(二)、认识千克。

1、今天重点来认识1千克。1千克到底有多重呢? 称一称桌上的物品,看看还有哪些物品重1千克?(1袋大米,一袋白糖,一叠作业本)

2、感受1千克

(1)四人小组每人用手掂一掂这些重1千克的物品,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

(2)掂完后说说你的感受,和你平时拎的物品(书包、文具盒、笔袋)比较一下,有何感受?

(3)一个苹果的重量和这个比呢?一只大公鸡呢?1个鸡蛋呢?

3、估一估

(1)刚刚我们掂了很多1千克的物品,你知道1千克有多重了吗?下面不用秤,只用手,你能掂出大约1千克的物品吗?

拿出自己带的物品,小组合作,掂出大约1千克的物品,看看哪组掂的最接近1千克。

(2)不论物品的形状、颜色、用途如何,1千克重的感觉都是一样的。下面请你估一估自己的书包、一袋苹果等物体的重量,再称一称,看估的准不准?

四、巩固深化。

1、“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先自学书本第30页上关于净含量的知识。说说盐水鸭和大米的袋子上的“净含量”是多少?

2、“想想做做”第2题。

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说说电梯的载重量。练后小结并进行安全教育。

3、“想想做做”第3题。生写出另外三种蔬菜的质量。集体校对。

4、做“想想做做”第4题。出示题目,让学生观察阅读。

让学生分别说出西瓜和菠萝各重几千克,并交流自己的想法。

五、总结延伸

提问: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第五篇:认识线段 教学设计1

让一切新知化为绕指柔

——“认识线段”教学实践与思考

前思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 而线段对二年级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是因为学生早已在生活中不自觉地认识了它;陌生是因为线段作为几何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比较低,学生的感性认识远远超过了理性认识,要以纯数学的角度去理解这些比较抽象的几何概念确有难度,必须先要有一定程度的表象认识才行。

立足于上述认识,我对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1、使学生经历操作活动和观察线段的过程,形成线段的表象并会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线段的特征,会数线段的条数并会画线段。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思考、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乐于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实践

一、猜谜语,引入新课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猜谜语吗?好,那么大家听好 谜1:清晨到,咯咯叫;早早起,把你叫; 谜2:千条线,万条线,落入水中看不见。

师:小朋友们真聪明。老师今天也带来了线,不过跟雨点落下的线有点不太一样,看,它就是毛线,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用毛线去学习一些数学知识与本领。

二、动手操作,认识线段

1、拉一拉,初步感知线段(出示一根弯曲的毛线)

师:这根弯曲的毛线,你能想办法把这根毛线变直吗?(板书:直)生:拉紧就变直了(像这样,捏住毛线的两端,用力向两边拉。)组织学生把老师的毛线拉一拉。

师:你们知道吗?你们的一个小小动作里就揭示了一个奇妙的数学知识: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的一段我们可以看成线段。(板书:认识线段)

2、比一比,认识线段的端点

师:同学们,请打开信封,拉直自己的毛线,跟同桌比一比:它们是一样长的吗? 好的,谁来说说看,你们是怎么比的?

说的真好,原来我们可以把毛线的一头对齐,看另外一头,就知道两根线段是不是一样长了。

师:这样的话,我们就给它们起个名字吧,线的两头叫两端,两端的点叫端点。师:为了在图上表示端点,我们可以在两端标出两个小圆点,也可以画两条小短竖来表示端点。

像这样的直的、有两个端点的线就是线段

3、师: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想一想线段的样子。

师:说说看你想的线段是什么样子的?(板书:直,2个端点),其实,我们身边到处能找到线段。拿起数学书,摸一摸书的一条边,我们可以把书的这条直边看成线段。

小组讨论一下: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是线段?

师:孩子们,你们真了不起,你们拥有一双会观察的眼睛,相信走出了课堂之后你们还会有更奇妙的发现!

4、请你来当小判官:你能判断下面的哪些图形是线段吗?

出示“想想做做49页第一题”,说明为什么是线段,为什么不是线段?

三、动手操作,深度感知

师:在生活中,除了可以把一些物体的边看成线段,我们还可以折出一条一条的线段。

1、折一折(变魔术,奇迹就要发生了!)教师示范折:先把长方形的纸对折,打开,纸上有了一条折痕,这条折痕也可以看成线段。

请学生照样子折一折,能折出跟老师不一样的线段吗?

2、比一比

师:这是他们俩折出来的线段,它们是一样长的吗? 引导说明:线段是有长有短的。

3、画一画

师: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线段,拿出作业本,自己想办法画一条线段。说说看,你是用什么工具画出来的?

嗯,好的,你是用直尺画出来的,老师看到有许多小朋友都是用直尺画的,画的真不错。还有别的画法吗?

师:同学们的方法真多,真好。

4、小结并示范画线段(课件呈现画线段的一般过程)读一读画线段儿歌:

左手压尺用点力,右手握笔轻轻移,画上端点别忘记。教师示范操作。

四、练习巩固,深化理解

师:接下来是我们的闯关时间啦,让我们一起去“智慧宫” 里闯关吧!

1、第一关:数线段。(想想做做第2题)

(1)多媒体出示:这些图形各是有几条线段围成的?填在书上。(2)指名交流。

2、第二关:连线段。(想想做做第4.5题)

出示三个点,在每两个点之间画一条线段,你能画几条?猜猜画出了什么图形?画一画然后检查,交流。

出示四个点,还是每两个点之间画一条线段,你能画几条? 学生独立完成 数一数,交流:两种方法:1.先外后内 2.按点的顺序

五、课堂小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线段王国,认识了新朋友线段,说说看你都有那些收获。

后想

“线段”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大量接触到这一内容,有较丰富的生活经验与表象,但是他们对这些内容的理解往往是表面的,零碎的,要使他们对线段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概括的、抽象的概念,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在操作中感受线段的特征。

新课标指出:教学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进行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验证、交流等教学活动。在本课教学时,教师首先设计了猜谜语的游戏,通过一两个简单的谜语让学生在上课伊始,就对本节课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然后因为弯曲的毛线不好看引出将毛线拉直,让学生体验毛线由弯变直的过程,使学生对本课所涉及到的线段的一个特征——直的,有一定初步的表象。接着由学生同桌练习操作,比较两根毛线的长度,唤起已有的知识经验(比较长短),初步感知线段是直的、有两头。在此基础上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起名字,这样学生就更愿意相信:原来是我自己发现的端点,记忆起来也就更容易。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找一找身边的线段,说一说、摸一摸身边的线段,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到线段的特点,使他们发现原来线段就在我们自己身边,这种体验让他们学起知识来兴味盎然。再让学生“折一折”并“比一比”,使学生感受到线段是有长有短的,又将学生的思绪唤回到对线段特点的认识,呼应了开头的比较毛线的长短这一环节。练习中的“连一连”,让学生用直尺把两个点连成一条线段,既练习了画线段,又能使学生初步体会“连接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进而给出三个或四个点,连接其中的每两点画一条线段,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画线段的方法,体会线段与有关多边形的内在联系等等的操作活动,既丰富了学生对线段的感知,又进一步完善对线段的认识。

二、联系生活实际,在体验中扩充对线段的认识

新课标提出: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特别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本节课的教学,通过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边可以看成是线段,再指指铅笔盒上、课桌上的线段,利用身边的工具画线段等等,让学生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在实践活动中感知线段也存在于我们生活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根据特征,在实践过程中自建线段

“过去的学习方法是人家指出来的路你去走,新的学习方法是要自己去找路。” 每一位学习者都必须自主地找寻自己的学习之路。在画线段的过程中老师没有指定让学生利用直尺来画线段,而是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自己想办法来画线段,学生所找的工具多种多样,但不管是什么工具,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直的。有了上述对线段的认识,我又借dog先生一起与学生统一了画法,激起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欲望,并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线段的理解。待学生完成后,展示学生的作品,并比一比线段的长短,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数学学习的快乐

本节课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有教师讲解,多媒体演示,学生自己动手画、找、折,小组合作折、画,学生演示等在较好完成了教学任务的同时,课堂上也存在一些遗憾。在指导学生回答上还可以再细致到位一些,如说说为什么不是线段,说说这个图形有几条线段组成,这些看似简单的题目,还是要想好如何引导学生把话说完整。另外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层次明显、有针对性的习题是非常不错的,但在让学生做习题时,老师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

陶行知说过,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效果。课堂教学的追求无止境,我的追求亦永无止境。

下载认识百万分之一教学设计示例1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认识百万分之一教学设计示例1.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认识米》教学设计1

    《认识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知道“1米=100厘米”。 3.通过合作,学生能用米尺度量整米长度的物......

    《认识角》教学设计1

    《认识角》教学设计 执教者:陈秀丽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P62-64,第六单元《认识图形》中的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

    《认识时间》教学设计1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认识时间》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 认识时和分,知道1时=60分; 2. 认识时间,会用几时几分表示时间; 3. 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初......

    认识图形教学设计1

    认识图形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通过独立思考、合作讨论,并结合相关的情境,让学生经历“摸一摸”、“描一描”等学习过程,体验“面在体上”、“面从体来”, 感知 “体、面”之......

    认识物体教学设计1

    认识物体教学设计1 教学目的: 使学生通过实物的辨认,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形体的名称,能识别这些形体。 引导学生认识相应的图形与名称,初步认......

    认识平行四边形教学设计1[推荐]

    认识四边形 翁田镇第二小学 邓丕植 教材解析: 认识平行四边形是在学生已经直观认识了平行四边形,初步掌握了长方形的特征,认识了平行与垂直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例1通过一......

    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1

    《认识人民币》教学设计 许家湖一小 杜英豪 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52页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不同面值的人民币,能辨认出各种面值的人民币; 认识人民币的......

    教学设计1:认识钟表

    《认识钟表》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结合生活经验、具体情景初步认识钟表,能正确认读整时和半时,会辨认大约几时。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学具让学生经历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