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营口市周边区域湿地发展情况[小编推荐]
营口市位于辽东半岛西北部,城区距沈阳市166公里,距大连市204公里,距鞍山市84公里,距盘锦市70公里。
辽宁省营口市位于辽东半岛西北部,大辽河入海口左岸。西临渤海辽东湾,与锦州、葫芦岛隔海相望;北与大洼、海城为邻;东与岫岩、庄河接壤;南与瓦房店、普兰店相连。
营口南接大连,西临渤海,背靠东北腹地,中国八大水系之一的大辽河从这里注入渤海。
目前,辽宁已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23处,总面积42.44万公顷,占全省湿地面积的34.7%,其中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3处、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3处。大连斑海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列为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双台河口和鸭绿江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列为东北亚涉禽迁徙网络自然保护区,双台河口还被列为国际鹤类迁徙网络自然保护区。
营口“永远角”的位置在市区西端的“西炮台”以北,由于三面靠河临海,“永远角”是典型的湿地。永远角湿地保护已被纳入城市发展大局,营口在建设百里沿海产业带的同时,建设百里沿海生态城,百里沿海景观带。
西炮台湿地公园是2008年营口市实施的五大工程之一,也是东北地区最大的城市湿地公园。西炮台湿地公园南起渤海大街北至新兴大街,东起滨海路西至大辽河畔。30万平方米的人工湖区和湖心岛及进入园区的林地,被确定为“无人区”,许多消失多年的生物都在此处繁衍栖息。人工湖区和10万平方米的芦苇荡独具营口特色,也是西炮台湿地公园的两大景区。
同属滨海湿地,同处辽河入海口,地理接壤的辽宁省盘锦市和营口市湿地的命运却迥然不同。
盘锦的双台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放眼望去,是处于自然状态的接天的芦苇草甸和沼泽,其间鸥鸟低翔。营口生长着沼泽生物群落的湿地已消失殆尽,所剩湿
地只有城区以南的滩涂、荒水、河流、盐田和东北部的稻田,满是“人工”的痕迹。双台河口湿地有机构有人员,实施着有效的管理。而营口虽然在2001年成立了市级辽河口自然保护区,迄今却既无机构又无人员更无投资,保护区形成虚设。营口海滨项目的开展应该集生态改善,旅游开发,林地经济于一体。
第二篇:区域发展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丰城市发展有着重要的引导。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范围包括南昌、景德镇、鹰潭以及九江、新余、抚州、宜春、上饶、吉安市的部分县(市),面积为5.12万平方公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结合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战略需要,根据自然生态系统的不同特征和经济地域上内在联系,提出“两区一带”的功能分区,即湖体核心保护区、滨湖控制发展带和高效集约发展区。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针对不同的区域提出相应的功能要求,对于湖体核心保护区强调生态功能,禁止开发建设;对于滨湖控制发展带,提出构建生态屏障,严格控制开发;对于高校集约发展区提出集聚经济人口,高效集约发展。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功能定位,直接反映和决定它在国家区域战略全局和长远发展中的地位,着力构建“三区一平台”,即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长江中下游生态安全保障区、加快中部崛起重要带动区和国际生态经济合作重要平台。围绕“三区一平台”的总体定位,着力构建“四大支撑体系”,重点打造“十大产业基地”,即着力构建安全可靠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调配有效的水利保障体系、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重点建设区域性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生态旅游基地,光电、新能源、生物及航空产业基地,改造提升铜、钢铁、化工、汽车等传统产业基地。
丰城市作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西南部的重要县级市,要加大力度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首先,要加快基础设施与周边区域的衔接,打造成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重要的交通枢纽。其次,打造生态品牌,探索出丰城特色的生态低碳高效的发展路径。加强“中国生态硒谷”的品牌,发展以富硒资源为特色的生态旅游,休闲体验等。第三,要加快重要产业基地建设,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中的“十大产业基地”相对接。丰城市处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的高效集约发展区,具有大力发展相关产业基地的资源条件,充分发挥丰城的能源优势,加快产业基地建设,形成完善的产业发展结构。
1.1.1.衔接南昌都市圈
丰城市距离南昌60公里,仅1小时车程,丰城市成为省会城市南昌的1小时交通圈的范围。南昌都市圈范围包括南昌及周边九江市、永修县、都昌县、余干县、东乡县、抚州市、丰城市、高安市、奉新县等县市,是江西省赣中地区的重要城市群。丰城未来在与南昌的一体化发展,要加强对接融入南昌城市经济圈。进一步加大与南昌经济合作,加快与南昌经济联系。做好丰城与南昌的对接体现在交通设施上,重点建设“三路一区”(丰昌大道、新105国道改线、昌吉赣城际铁路)建设,缩小与南昌的时间距离,实现“同城化”发展。同时,在产业结构上形成相互协作与分工,承接南昌经济辐射,发挥自身优势,强化产业基地建设,形成自身特色的产业结构。
1.1.2.打造丰樟高城市群
丰城、樟树和高安市是宜春市东部地区重要的城市群,是宜春经济发展的高地,对宜春经济发展起着领头牵动作用,“丰樟高“城市群总人口、区域面积分别占到宜春市的49.7%
和35.2%,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分别占宜春市的55.8%和52.8%。丰城市经济总量在三个县级市中居首,成为“丰樟高”城市群中重要的经济中心和产业集聚区。丰城城市产业重点发展以能源、新材料为特色的,樟树城市产业以化工、医药为特色,高安城市产业以陶瓷、汽运产业为主,共同形成宜春市东部地区经济增长极。
战略三:加强区域合作,协调区域经济发展
与成渝经济区协调发展:抓住西部大开发、成渝经济区大发展契机,积极融入成渝经济区;充分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和区位特色,主动寻求对接点和联结点;借力成渝经济区的强大经济实力,大力发展配套物流配送、交通运输、商贸流通、休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
与黔北地区协调发展:在产业发展、文化交流、经贸、旅游等方面联合遵义和贵阳,加快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发展白酒产业,构建黔北地区特色经济高地。
与赤水河谷和四川酒业重地协调发展:协调与习水、赤水等赤水河谷酿酒城市的发展,联合打造黔北赤水河谷特色经济区;协调与泸州、宜宾四川酒业重地的发展,加强区域合作,促进西南地区名酒基地的建设。
第三篇:营口市输变电产业发展情况
营口输变电产业发展情况
输变电产业集群,以开发区滨海工业园为重点区域,打造输变电产业集群,现入驻企业32家。以新东北电气集团、新疆特变电工股份有限公司为龙头,培育发展世界级先进输变电产业集群。
营口开发区熊岳输变电产业园是国内首家以输变电命名的专业园区,是以打造、建设世界级先进装备制造业为主导,辅以高端服务产业区、高标准生活配套设施为一体的国际型综合产业园区。
园区规划控制面积20平方公里,分两期建设。一期在开发区滨海工业园规划了11平方公里,包括工业区、配套区、服务产业区和生活区,计划到2015年完成,可实现销售收入400亿元以上。二期规划面积9平方公里,计划到2018年完成。
目前,园区已引进相关企业30余家,累计投资超过100亿元。香港新泰、美国伊顿、德国西门子等世界级输变电企业已先后在园区内投资建设,形成了国际同行业中规模最大的高压开关生产基地、最大的精密铸造基地、最权威的检测服务中心和最大的电力电容器生产基地。4月份集中开工的10个重大项目包括精密设备、波纹管、互感器、PPC合成套管、输变电产业研发中心、服务中心、电器设备和试验检测中心等。
第四篇:我国周边安全形势及发展
我国周边安全形势及发展
1、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进程
(1)新中国成立结束了旧中国的屈辱外交。新中国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 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协定,经过审查,分别给予承认、废除、修改、重订,充分 体现了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精神。建国初期到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中 国实行“一边倒”的政策,坚持“站在社会主义一边”、“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 再请客”的方针。这个时期,我国相继同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一些民族独 立国家和西欧、北欧的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为了发展同各国的国家关系,我们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我们还进行了抗美援朝的伟大斗争。这个阶 段开创了对外关系的良好局面。
(2)50 年代末到 60 年代末中国对外政策由原来的“一边倒”调整为“两个拳头打 人”,即实行依靠广大亚、非、拉国家,反对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和各国反动派 的政策。为了顶住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压力,这个时期我们既反对美国的侵略政 策和战争政策,又反对苏联的大国主义和霸权主义。同时,积极发展同亚、非、拉国家的团结合作,大力支持它们维护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和文化的斗争。在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上也取得了新的突破,如与法国正式建交。“文化 大革命”中我国外交工作受到严重干扰。
(3)60 年代末到 70 年代末中国外交政策再次调整。由于苏联构成对中国安全的威胁,以及美国尼克松政府谋求改善对华关系,我国调整了对外政策,主要是 反对苏联霸权主义。当时中国主要是针对苏联的威胁,联合国际上一切可以联合 的力量,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反对霸权主义的统一战线。这一特点被概括为“一条 线、一大片”的政策。1971 年 10 月,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外 交出现了大发展的形势。1972 年 2 月,中美《上海公报》的签署,开始了两国关系正常化的进程。70 年代以来,美国接受了中国政府提出的中美关系正常化 的三原则:美台断交;美从台湾和台湾海峡撤走一切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废除 美蒋签订的“共同防御条约”。1979 年 1月,中美正式建交,并发表《建交公报》。但不久美国参众两院又通过了《与台湾关系法》,严重损害了刚刚建立的中美两 国关系。1982 年 8月 17 日,中美双方发表了《八一七公报》。由此,奠定了 中美两国关系的基础。在与美国改善关系的同时,实现了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 年 9 月中日建交。1978 年 8月,中日两国签署《中日和平友好条约》,标志着 两国关系发展到一个新的起点。在这一时期,中国与西欧国家也出现了建交的高 潮。当时中国与世界 100 多个国家建交,并开始全面参与国际事务。2、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和对外关系的新局面
(1)80 年代中国对外政策的调整。首先改变了对战争形势的估计。认为和平力 量的增长超过战争因素的增长,世界大战有可能制止。我国外交的目标就是维护 世界和平。其次,制定了全面对外开放的政策。再次,赋予独立自主原则以新的内容,不同任何大国结盟即真正不结盟的方针,对一切国际问题都根据其本身的是非曲直以及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决定我们的立场。最后,为了维护 世界和平,要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 治。
(2)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关系的新局面。当今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我 国面临的国际环境既有有利的一方面,也有不利的一方面,但总的来看,是有利 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已经打开了对外关系的新局面。我国已与 180 多个国 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与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了经贸往来。第一,我国的周边关系是建国以来最好的时期。韩国与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经济关系发展迅速。1996 年,中国成为东盟对话伙伴国。1997 年,成立东 盟一中国联合合作委员会,建立全面合作的新型国家关系。与中亚三国以及印度 等国家的关系取得进展。原来关系较好的国家关系又有新发展。我们与周边国家 已经形成和平、友好,边界广泛开展经贸活动的新局面。第二,我国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合作不断加强。搞好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与 合作历来是我国对外政策的基石。中国在任何时候都把维护第三世界国家的正当 权益作为自己的国际义务,坚决支持它们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的斗争,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第三,我国同西方国家的关系有了恢复和发展。中美关系在曲折中发展,双方为 此都采取了措施。1997 年和 1998 年,中美两国元首成功互访,双方决定致力 于建立面向 21世纪的建设性伙伴关系。在发展对美关系的同时,我国对美方侵 犯中国主权、干涉中国内政的行径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我国的根本利益。1996年 4 月,中俄双方宣布建立“平等信任、面向 21 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2001 年 7 月,中俄签署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将两国 和两国人民“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和平思想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为新世纪 中俄关系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中国同欧盟建立了全面伙伴关系 和领导人会晤机制。1998 年,中日双方发表《联合宣言》,宣布两国建立 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对日本在有关侵华历史的认识、台湾等 问题上的错误举动,我国进行了严肃斗争,维护了中日关系的政治基础。第四,我国积极参与联合国和其他国际事务,多边外交日益活跃。中国在全球和 地区的许多重大问题上都是重要的参与者,中国领导人越来越频繁地参与多边外交活动,涉及经济、安全、政治、人权、环境、社会发展等领域;中国在许多国 际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在中国召开的地区和世界性会议越来越多;中国作为联 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积极促进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多次参加联合国维护和平的行动。当前中国对外关系的新局面,为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扩大改革开放,创造了 良好的外部条件
第五篇:大尚庄小学及周边区域食品安全工作总结
大尚庄小学周边区域食品安全工作总结
根据上级有关要求,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加强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安全工作意见的通知》,以及《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的有关精神。我校进一步加强了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管理,预防和控制学校食品食物中毒的发生,维护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领导重视
首先,从学校到班级都成立食品卫生安全领导小
组,切实把学校卫生防病与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纳入工作职责,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明确专人具体抓的工作责任制,确保工作落实到位,责任到人。各校都成立了卫生管理领导小组,建立了领导分管、专人负责,层层落实,责任到人等一套完善的管理责任机制。二是领导经常深入食堂进行检查,督办食品卫生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监管学校食品卫生,提出整改意见和制订方案。三是积极采纳学生、家长意见,不断改进工作,提高服务质量。从检查可以看出,学校基本能把学生食堂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的管理纳入学校议事日程,纳入常规管理的轨道,将卫生安全、学生健康与教育质量同等对待。
(二)制度健全
一是学校能把食堂食品卫生安全制度建设纳入学
校综合管理制度建设中,学校食堂都建立了管理制度、卫生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并张贴上墙,接受监督。食堂业人员须持有卫生许可证、健康证、上岗证。食品原料定点采购,食品原料贮藏、制作间及饮水设施有专人、专锁管理;学校食堂的器具及时、定期的做好消毒工作,保持室内外清洁,杜绝重大传染性疾病的发生、流行。二是教育局加大对学校食堂食品、饮水卫生等卫生设施的监管力度,建立学校食堂食品以及饮水卫生安全工作的长效机制;监督学校研究制订重大传染病流行、群体性食物中毒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应急和预案制度,层层落实责任目标。一旦发生食物中毒和重大传染性疾病必须在2小时内逐级上报,并及时组织人力、物力抢救;做好调查和处理工作。同时,教育局不定期组织专班对学校食堂进行食品卫生专项检查,主要领导亲自参与,真正做到安全无小事,确保了师生的人身安全,家庭的安宁,教育的稳定。三是抓好学生的健康检查和健康教育活动。根据《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要求,教育局要求全区各中小学要开展一年一次的学生健康体检,并建立学生健康卡片和档案,加强对学生“六病”(近视、龋齿、沙眼、寄生虫、贫血、营养不良)的防治工
作。学校通过举办食品卫生知识讲座、参观卫生科普知识展版,以及办食品卫生安全知识专栏、黑板报等形式,使青少年学生在个人卫生、环境卫生、饮食卫生〃心理卫生、青春期卫生、疾病预防、意外伤害等方面建立起健康的行为规范,保证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三、存在的问题及今后措施
虽然近年来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总体有所好转,但由于各学校工作开展不平衡,致使学校食品卫生管理工作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如学校食堂卫生设施设备简陋,管理机制落实不彻底。因此,学校食品卫生安全工作任重而道远,还需要我们继续加大力度。为此,我们将加倍的努力,在今后一段时期,重点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进一步提高各学校领导对食品卫生安全的意
识,切实树立“学生健康安全第一”的思想,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学校食品卫生安全责任制度,包括学校的责任,提高责任意识,落实各项监管责任。
二是坚持每年两次的以学校食品卫生为重点的学
校卫生工作专项检查。同时要求小学每年组织一次学校卫生防疫与食品卫生安全工作的自查,写出总结材料。
三是建立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进一步完善食物中毒和重大传染病流行等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及应急处理机制。
四是加强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要求学校利用健康教育活动、校园板报、广播等多种宣传形式,对学生进行食品卫生安全教育,树立食品卫生安全意识,增进自我保护意识和技能。
大尚庄小学周边区域
食
品
安
全
工
作
总
结
大尚庄小学
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