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计划生育统计报表存在问题与对策
计划生育统计报表存在问题与对策
2007-7-23阅读1258次
计划生育统计报表存在问题与对策
做好统计工作,搞好报表分析,是全面掌握基本情况,正确指导人口计生工作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我县不断加大治假求实力度,统计报表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但是,从我们最近解剖调查的情况看,仍然存在着出生人口漏报、性别错报、年度错报以及育龄妇女漏管、手术不实等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查明原因,采取相应对策加以解决。
一、存在问题
近几年来为加大治假求实工作力度,我县在加强年终、半年考核的基础上,加大了平时调查解剖力度,出台了“直查直处办法”,采取不打招呼,直接进村入户的形式,对全县8个乡镇的213个村不定时、无规律地解剖调查。从调查情况看,出生漏、错报、已婚育龄妇女漏管、手术报表不实等问题不同程度的存在。漏报出生大多数为政策外,个别也有政策内漏报;出生错报主要表现在性别和胎次上;育龄妇女漏管主要是新婚人群,特别是早私婚的妇女;节育手术不实主要表现为:一是漏报,重点在引流产一项上。近年来,我县不断加大外孕补救力度,做了大量手术,但没有通过报表反映出来,并且数据相差较大;二是虚报和错报,重点在上环项目上。通过调查发现部分未环育龄妇女,帐卡却显示有环。
二、分析
为什么在治假求实力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仍然出现以上问题?通过调研,我们认为,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还有综合治理不力的问题。
(一)造成出生人口漏报的主要原因。
1、基层组织不健全,专职队伍的作用不能很好的发挥,造成季服务不到位,月访视不落实,不能准确掌握已婚育能妇女的孕情,使出生不能及时上报。
2、个别工作人员素质低下,责任心差,工作浮于表面,不扎实,不能把真实情况反映上来。尤其在外出流动人口管理上,因为存在实际困难,比如地址不祥、虚假等等,无法掌握准确的生孕信息,在管理上更加松懈,从而导致出生漏报。
3、出于某种目的人为有意瞒报。一是个别包村专职人员为保证责任目标的完成,人为隐瞒政策外生育,从而达到提高符合政策生育率的目的。二是个别乡镇没有正确的政绩观,在上级
考核时为了取得一个好成绩,将一些贫困家庭的政策外生育有意瞒报,人为提高社会抚养费的征收面和到位率。三是生育对象有意瞒报。有的早私婚夫妇,出生一孩后隐瞒不报,既可以逃避以其非法婚姻的处罚,也可以达到以后多出生子女的目的。有的夫妻为达到生男孩的目的,在生育二胎女孩后谎报死亡,骗取再生育指标,持二生三。
(二)造成出生人口错报的主要原因。
1、在孩次错报上,主要是由于产生漏报、瞒报后,新报出生的孩次与实际不符。根子原因还是在漏瞒报上。
2、在年度错报上,存在两种情况。一是专职人员故意把当年的政策外生育前提,以达到提高当年符合政策生育率、降低征费到位率的目的;二是生育对象补报以前的政策外生育时,故意将年度提前,以达到降低处罚标准的目的。
3、在性别错报上,也存在两种情况。一是乡、村专职人员工作不细致、不认真,没有按照规定进行入户核实,而是根据个人申报或道听途说进行登记造成的;二是再生育户生育女孩后为达到继续生育的目的,对外谎称婴儿夭折。为取信专职人员,谎报为男婴,从而造成错报。
(三)造成已婚育龄妇女漏管的主要原因。
1、在农村中,男女双方登记后,如果不举行仪式或在外旅行结婚,计生专职人员就很难发现和掌握这一婚姻情况,造成新婚漏报,育妇漏管。
2、从外地经人介绍领来的媳妇,多数因证件不齐全不能办证,结婚同居也不大操大办,也让计生专职人员难以发现和掌握,造成漏管乃至外生。
3、对流动人口中的育龄妇女管理不到位,造成漏管。
(四)造成避孕节育措施漏统的主要原因。
1、关于长效节育措施漏统。一是基层专干工作不细,统计不实,报表与实际不一致造成漏统;二是上环对象脱环或私自摘环形成外孕,补救且补环后,为减少工作量,将补救手术与补环同时瞒报;三是个别育龄妇女在乡外或县外采取了长效节育措施,计生专干不能及时掌握形成漏统。
2、关于补救手术漏统。一是长效节育措施失败形成外孕,补救后,基层专职人员为减少工作量与工作难度,将补救手术故意瞒报;二是育龄妇女政策外怀孕后,私自到私人诊所或外地医疗部门采取手术后,为逃避结扎或上环而瞒报。
三、对策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认为需要从三个方面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统计工作。
(一)强化专职人员的责任。
1、对村级专干加大培训力度,使村专干、小组长、送药员能充分发挥作用,认真做好季服务,月访视。
2、对乡级统计人员卡死责任,实行过错追究。对人为弄虚作假、虚报瞒报的决不姑息,严肃处理。
(二)强化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政策的宣传。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让广大群众知法、懂法、守法,自觉实行计划生育。
(三)强化部门间综合治理。
1、同公安、工商等部门协作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认真使用流动人口信息交换平台,及时、准确掌握流动人口的生育信息。
2、积极主动与民政协调,加强对婚姻登记的管理,杜绝早、私婚现象,做到结婚有登记,婚后有管理,防止因新婚漏管而造成的出生漏报。
3、加强与户政、医疗卫生等综治部门的交流与合作,在出生人口统计上齐抓共管,互通有无,协调一致,信息共享,有效解决出生上的漏错报问题。
第二篇:计划生育情况统计报表
计划生育情况统计报表
单位名称:年月日计算单位:人
注:单位每月30日前向属地乡(镇、街道)报送本月情况。
计划生育情况统计报表
单位名称:年月日计算单位:人
注:单位每月30日前向属地乡(镇、街道)报送本月情况。
第三篇:计划生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计划生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滨江开发以来,随着经济社会事业快速发展,为促进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也出现了许多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
一是外来流动人口的大量涌入,出租房居住较多,本地育龄妇女因拆迁后过渡房分散移居。有的居民住宅楼成片建起来了,但却没有及时成立居民委员会,使计划生育工作出现了“肓区”。出现了人员难寻,工作难做,孕情难监控,措施难落实。
二是社会变革带来的负面影响相当严重,计划生育政策的落实受到很大冲击,突出表现是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和婚育行为等发生了变化。一些人的婚姻和生育行为严重扭曲,离婚、再婚、非法同居、包“二奶”人数增加。给计划生育部门的工作带来很大难度。
三是企业抓计划生育工作的力度减弱,法人计划生育责任制落实不够。一些企业的领导只忙于抓经济效益,视计划生育工作为额外负担;有的企业为了精筒人员,把计划生育机构撤并了;有的减掉了计划内生育 联系员,对计划生育的投入就更谈不上了;还有一些独资企业、私营企业、破产企业更无人过问计划生育工作。
四是管理手段单一,前几年,计划生育工作主要靠行之有效的行政手段,这些强制性的行政手段,虽有效地控制
了人口增长的突出势头,但也一度激化了干群的矛盾,影响了干群关系。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规范人们的生育行为和行政行为,一改过过去行政强迫命令的作法为依法治理计划生育,从而使计划生育工作走上良性发展之路,然而,我们的家村基层干部却对此普边感到不适应,在计划生育工作面前束手无策,出现了“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全用,软办法不顶用,硬办法不敢用的局面。以致对计划生育工作失去信心,遇到问题相互推诿扯皮,遇到困难躲着走,总认为还是过的行政手段有效,用的顺手,干的痛快。
针对上述问题,为了进一步稳定当前低生育水平,促进全镇人口与计划生育整体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切实为实现“富民强镇”奋斗目标营造良好的人口环境,认为当前应从以下四方面着手。
1、加大计划生育的宣传力度,镇、村二级要切实把宣传教育放在计划生育的首位工作抓紧抓实。要注重宣传教育的层次、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宣传教育内容上,要突出政策法规宣传、科普知识宣传、先进典型宣传以及道德宣传。在宣传教育形式上要多种多样,要通过办“五期教育”学习班、广播电视、黑板报、咨询站、刷写标语口号等形式。提高广大群众对计划生育政策的认识率,对避孕节育、生殖保健知识的普及率,对计划生育工作的参与率和满意率。
2、进一步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由公安、工商、劳动、计划生育、房产等有关部门对流动人口集中办证,负责全镇的人口管理和服务。不论是到公安部门办暂住人口证、到工商部门办营业执照,还是劳动部门办就业证,都要查验有无《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等有关证件。
3、加大执法力度,坚持依法行政。随着改革者建设步伐的加快,依靠行政手段抓计划生育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计划生育发展的需要,必须变行政手段为依法治理计划生育,做到有法可依,严格执法,文明执法。
4、建立有利于人口与计划生育发展的社会保障机制,建立和完善利益导向机制和激励机制,使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在政治上有地位、在经济上有实、在生活上有保障。这是保证计划生育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为此要大力推进和完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失土农民养老保险、生育保险、最低生活保障机制。逐步提高生活保障水平
闲人游荡
2004年6月4日
第四篇:2008年计划生育统计报表分析
2008年计划生育统计报表分析
2008年我中心对计划生育工作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服务,通过组织职工切实全面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及自治区《人口与计划生育条列》学习、宣传、培训,大力宣传普及计划生育、优生优育、生殖保健方面的科学知识,不断提高我中心职工人口素质。根据农场计生办的重点工作要求,现结合我单位具体情况,2008年计划生育统计工作如:
一、人口自然变动,初婚情况
总人口 537人、其中:汉族人口 367 人、民族146人,流动人口24人、已婚育龄妇女 127 人,其中:汉族84人、民族43人。
1、2008年出生: 3 人,其中:汉族 2人(包括女 1 人、男1 人)
民族1人(包括女1人);
2、2008年死亡:2人,其中:汉族2人(周建德汉族、男78岁,死亡原因:已老,李必喜女汉族78岁,死亡原因:已老);
3、初婚3人,民族1岁,汉族2人
二、人口节育、领证情况
育龄妇女总数:140 人,其中:汉族 91 人、民族 49 人; 已婚育龄妇女: 127人,其中:汉族 84人、民族 43 人;
女扎:6 人,其中:汉族 3 人、民族3 人
上环: 54 人,其中:汉族 34人、民族 20 人; 避孕套:56人,其中:汉族 39人、民族 17人; 未避孕措施人数:11人。其中:不孕: 2人,其中:汉族2人、民族0 人;
丧偶2人,民族1人、汉族1人;
怀孕4人
哺乳1人;其中:汉族1人。
离婚:2人,其中:汉族2人
领取独生证及计划生育光荣证人数:领取独生证18人、计划生育光荣证10人。
三、人口节育手术情况
上环人、取环人、人流人。物业管理中心 2008年10月1日
第五篇:基层统计执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这是所有统计人都明白的一个道理,也是我们搞好统计分析的基础。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真实,除了需要各级领导对统计工作的关心、支持和全体统计人的勤奋敬业之外,还必须搞好统计执法。为此,笔者就当前基层统计执法的问题与对策提出一些不成熟的见解。
一、当前基层统计执法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法规不
健全。规范、严格、完备的法律法规是统计执法的前提和基础。而现有的统计法律法规,存在法律规定“软”、处罚权力“小”、查处手段“弱”的问题。法律规定“软”,主要体现在法律法规过于宏观,对政府及部门和对企事业单位的违法行为不能一视同仁,难以体现实施法的特性,致使统计执法面对许多违法行为常常束手无策,难以查处。处罚权力“小”,主要体现在统计部门上,对政府及部门不能开处罚单,对企事业单位开处罚单力度不够,单位不缴罚款统计部门无能为力,缺乏行政强制手段。查处手段“弱”,主要体现在统计执法的主要手段就是罚款,而且执法程序繁琐,结案周期长,且罚款有时还不能到位。
(二)管理体制不顺畅。顺畅的执法管理体制是统计执法的关键环节。目前,统计执法管理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纵向分离、横向分散。突出表现在:一是统计执法工作的“瓶颈”主要在县级,基层统计部门执法与政府法制工作分离,由于统计工作人员的“一切”受到当地政府的制约,基层统计执法难以克服地方保护主义的干扰。二是统计执法的地位不象各统计专业那样明确和重要,虽然要求统计部门要全员执法,但在执行起来却有折扣,加之统计部门人员少,业务多,大家报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
(三)工作机制不完善。工作机制是统计执法与统计监管工作正常运行的基本保障。当前,统计执法的工作机制尚不健全。首先,对统计违法责任的追究机制不健全,统计执法对政府及部门负有违法责任的追究力度不大,对违法企业往往也只是以交罚款结案;统计单位的法人代表和有关责任人员没有受到应有的处罚。其次,缺乏对守法统计单位的奖励机制。“违法统计成本低,守法统计成本高”成了不说的事实,造成守法经营与违法经营事实上的不公平竞争,最终导致守法统计单位也蜕变为违法统计单位。
(四)执法能力不够强。执法能力是确保统计执法任务真正完成的关键所在。但是,在相当一部分地区,统计执法工作任务重、装备差、人员少,而且执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统计执法能力严重满足不了执法的需求。一是没有专门的执法车辆保障,执法人员东奔西跑,造成执法工作效率低下。二是没有执法所需的调查取证设备,不利于对统计违法行为的调查取证,对违法单位的违法问题也难以实施证据保全。三是执法人员业务技能不全面,在难以确保全员执法的情况下统计执法人员就要承担各专业的执法任务,而执法人员还达不到熟练掌握各专业的业务,执法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五)执法效果不明显。目前,统计执法存在着重“执法检查”,轻“执法处罚”,执法效果不明显的现象。一是执法人员存在着避重就轻的思想观念。上级没有直接要求的不想查,看得见但管不了的不想查,群众没有举报的不想查;二是对统计违法案件的处罚力度不够,大多限于责令整改,通报批评,对于违法行为人来说,这种处罚无异于“隔靴挠痒”,根本起不到任何震慑力。究其原因,主要是一些统计执法人员有顾虑、有担忧,一方面认为地方小,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处罚会得罪人,怕惹“麻烦”,出现了“统计报表靠熟人,统计执法怕熟人”的现象。另一方面,由于执法人员自身对法律法规了解不多,对统计违法案件的查处程序、方法、规定掌握不够,生怕处理不当自己要承担责任,吃官司,因而抱着“和为贵”的思想来处理统计违法案件,不敢动真,不敢执法,不敢碰硬,存在着畏难、畏势的心态,导致有案不办,压案不查、查而不处的现象。
二、搞好统计执法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执法宣传力度。把统计执法宣传同日常统计工作和普查工作结合起来。以统计违法案例的分析扩大统计宣传的影响,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的共识,营造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执法环境。在统计违法案件处理上,采取内部通报、媒体宣传等多种形式,扩大影响,特别是对个别特殊案件实行公开曝光,使全社会都认识到统计法不是一个摆设,从而进一步加强基层单位的统计法律意识。
(二)明确统计执法内容。执法要围绕统计基础工作开展,加大对统计法学习、统计登记证建立、统计台账的设置、统计人员是否持证上岗等基本内容的检查力度,起到以执法带普法、以执法促工作的作用。
(三)创新统计执法形式。可以采取定期执法和突击执法相结合,常抓不懈。执法形式上可采取由县统计局执法人员牵头,局、队各专业人员及各乡镇统计员联合执法的形式。对典型单位可协同县局执法专业人员一起进行现场执法、现场教育、现场整改。必要时可以每年组织一次大型执法检查活动,与人大、政协、监察局、司法局、法制办人员进行统计执法大检查,起到多管齐下的震慑作用。
(四)强化执法队伍建设
目前,部分基层统计机构,还没有将统计执法工作当作一个专业来对待,人、财、物的配置投入不足,加之一些统计执法人员业务水平和执法能力有待提高,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执法效能的发挥。因此,笔者认为强化统计执法队伍建设,重点要抓好两个方
面的工作:一是各级统计部门的领导一定要高度重视统计执法队伍建设。选调得力干部充实法制队伍,加大对统计执法工作的投入,关心和支持统计执法人员依法开展工作,在统计执法人员工作上遇到阻力时,能为他们撑腰;二是要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统计法的可操作性首先取决于执法者,法源于实践,法依赖于实践的改进和完善。无论是操作性强或差的法律,归根结底都取决于执法者如何理解和使用。从这个意义上说,统计执法人员业务素质的高低,执法水平和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统计法能否得到正确执行。为此,统计执法人员不仅要认真学习掌握统计法律、法规、规章以及与之配套的规范性文件,增强对统计法律的信仰和忠诚,增强运用法律思维、通过法律手段来解决统计工作中的矛盾和困难的意识,而且要在精通法律的基础上,学习掌握好统计业务,具备扎实的统计专业知识,只有既精通法律又精通业务的统计执法人员,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统计执法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