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材分析(猴王出世)
【教材分析】
《猴王出世》是第五组“中国经典名著之旅”中的一篇略读课文。
在阅读理解方面,第三学段的重点是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在阅读方法方面,继续加强精读和略读能力的培养,同时提出了浏览能力的习得。
根据选编的课文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实际,本组课文的教学重点可指导学生感受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以及语言文字的规律,从而达到感受古典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猴王出世》是本组最后一篇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课文主要写了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
作为略读课文的近代白话文小说,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抓住文前的“阅读提示”,自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不理解的词句,可以结合注释,或略作讲解,但不逐字逐句地解释。
在读懂课文“写什么”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么写”的。在课文内容学习中发现语言的规律,学习表达的方法。让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品出经典的魅力。真正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教学目标】
1.能根据文前“阅读提示”,自主学习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2.用精读、略读、跳读、浏览等多种学习方法,品位语言文字,感受石猴形象,领略经典名著的魅力。
3.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准备】
1.学生学习准备:这是一篇近代白话文,语言风格与现代白话文有较大差异,一些字词的用法与意思也和现在不一样。五上年级的学生学习五下年级的课文,也为学习带来一些障碍。所以,课前,学生要根据“阅读提示”熟读课文,并能在课文中做做预习记录。
2.教师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了解大意,初步感受猴王形象
1.揭示课题。
2.了解学生学习起点。
3.根据文前“阅读提示”,交流学习课文主要内容。
课件出示:石猴是从哪儿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1)学生回答。
(2)留在你脑海里的是一个怎样的猴王?
4.小结过渡。
二、细读语言,深入感悟猴王形象
(一)细读描写“石猴出世”的语句
1.提问:你觉得哪句话写石猴写得特别生动?
出示: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
中。
(1)读,你仿佛看到了石猴在干什么?
(2)读这段话,读出猴的快乐和自由
2.提问:你发现这句话有哪些特点?
3.细细品读这句话中的语言规律。
4.合作朗读,读出句子的节奏和韵律。
5.你读到了一只怎样的石猴?写在句子旁边,做阅读批注。
6.小结。
(二)细读描写“石猴成王”的语句
1.学生自主研读第二个问题,看看课文是怎样写“石猴成为猴王的”,体会语言的节奏和韵律,并做上批注。
2.同桌合作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对比品读。
4.你读到了一位怎样的猴王?写在句子的边上。
5.小结。
三、总结提升,整体把握猴王形象
1.请选择你认为最经典的句段再读一读,或背一背。
2.总结:
读经典,不仅要读懂“写什么”,更要思考作者是“怎么写”的。愿同学们一生与经典相伴!
第二篇:《猴王出世》[范文]
21*猴王出世(略读课)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
4、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及复述。巩固对课文人物形象的认识。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及复述。巩固对课文人物形象的认识。教具准备:课件、歌曲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
点。
教学重点: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
特点。
教学方法:引导法、合作探究法
学习方法:质疑法、讨论法
教具:多媒体电教平台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简洁的导入。
播放歌曲《猴哥、猴哥„„》。你们谁看过《西游记》,在这部小说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哪个人物?(孙悟空)
2、简介《西游记》。
作者吴承恩,取材于唐玄藏上天竺取经的故事,塑造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唐僧的形象。故事写四人一路取经,一路降妖的经历,是一部神话小说。
3、小结过渡:
大家谈得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西游记》中第一回——《猴王出
世》。请大家翻开课本67页,自由读读阅读提示,看看,它给我们提了几点阅读的要求。
二、读提示,明要求。
1、读课文,看看石猴是哪来的,又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2、把不懂的地方画下来,跟同学、老师讨论。
3、把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也可抄下来。
三、交流自学情况
1、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2、你有哪些不懂的问题,提出来与大家一起交流。
(主要解决字词问题,扫清文字障碍。)
名曰:名字叫。
腹目:闭上眼睛。
石碣:石碑。
镌:刻。
拱伏无违:伏在地上,朝上礼拜。
序齿:按年龄的大小顺序。
遮阴:遮挡阳光。
造化:课文中指福气;运气。
家当:家产。
石窍:石头边隙。
力倦神疲:指人太累了而全身无力,精神不好。
天造地设:自然形成而合乎理想。
喜不自胜:欢喜得自己不能控制。形容非常高兴。
抓耳挠腮:乱抓耳朵和腮帮子。形容焦急、忙乱或苦闷得无法可施的样子。返义词与反义词:
近义词:
迸裂(裂开)炎热(酷热)呼唤(召唤)安身(安家)
食(吃)饮(喝)觅(找)与(和)
反义词:
炎热------寒冷欢喜-----难过宽阔------狭窄避暑------取暖抬头-----低头闲------忙
四、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
学生交流。
五、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感悟“石猴”的个性特点。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及复述。巩固对课文人物形象的认识。
3、总结全文。
教学重点:
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美猴王顽强、无私无畏的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及复述。巩固对课文人物形象的认识。教学方法:引导法、迁移法
学习方法:读、划、思结合法
教具:多媒体电教平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二、学生快速浏览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1、请大家找出与石猴出生有关的词语,再想一想通过这些词语可以看出石猴出生时有什么特别之处?
(“东胜神州”、“仙石”、“仙胎”、“石卵”、“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等词语,从这些词语可以看出石猴是天地生成。)
2、石猴一出生就会做什么?
(“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这些词句。)
3、这只石猴是怎样成为猴王的?
(众猴在游玩中发现一处瀑布飞泉,约道:谁有本事进去,就推它为王。结果,石猴应声而出,经入瀑布,发现了花果山这块福地,乃为一座石房,房内有天地设的家当。石猴引众猴入洞,众猴便拜石猴为王。)
三、自由读课文
你喜欢哪些句子,画下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并把它们有感情的读出来。
四、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
1、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石猴?
(活泼、可爱、敢作敢为、机灵、快乐„„)
师:说得好极了,看来这只石猴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文中,你喜欢哪些句子,请把它有感情地读出来,并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
2、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并有感情地朗读这些段落。交流时教师相机点拨,让学生领悟古典名著的语言特色。
(1)四面更无树木遮阳,左右倒有芝兰相衬„„通灵之意
(这几句交待顽石生成的环境,文字清新,很美)
(2)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朝游峰洞
之中。
(这几句写石猴活动,机灵可爱,语言对仗工整很有意思。)
(3)“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这一段写石猴入洞的情景,敏捷可爱。)
五、拓展迁移:
《西游记》共有一百回,在其他的几回里,还有许多有趣的故事,塑造了孙悟空、沙僧、猪八戒、唐僧的形象。重点塑造了孙悟空这个大胆、富有反抗性的神话英雄形象,他敢于反抗天宫,反抗地府的统治,能上天入地,能呼风唤雨。下面,就请同学们将给你印象最深的一个小故事说给同桌听。
第三篇:猴王出世(范文)
《猴王出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学习生字词,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继续练习引导学生抓住事情的前因后果。
3、初步感受古典文学的语言特点。
4、理解“石猴”勇敢顽强、一心想着大家的品质,受到教育。
学习重难点:
1、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体会美猴王勇敢顽强、无私无畏的品质。
2、读通读懂句子,培养阅读古典小说的语感。
自主预习:
1、查找资料,自学课文,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并靠自己弄懂课文的内容。
2、大声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读不懂的地方画出来。
3、边读边想,这篇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合作探究:
1、文章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2、找出喜欢那些句子,画下来,说说你喜欢的理由,并把它们有感情的读出来。
3、领悟古典名著的语言特色。
(1)四面更无树木遮阳,左右倒有芝兰相衬……通灵之意
(2)那猴在山中,却[内容来于斐-斐_课-件_园 FFKJ.Net]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朝游峰洞之中。
(3)“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课外阅读扩展: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西游记》,召开一个《西游记》故事会,看谁讲的故事最精彩。课堂检测:
一、按课文内容填空。
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草木,()涧泉,()山花,()树果;与()为伴,()为群,()为友,()为亲;
()石崖之下,()峰洞之中。
二、阅读,完成练习。
石猴端坐上面道:“列位呵,„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你们才说有本事进得来,出得去,不伤身体者,就拜他为王。我如今进来又出去,出去又进来,寻了这一个洞天与列位安眠稳睡,各享成家之福,何不拜我为王?”众猴听说,即拱伏无违。一个个序齿排班,朝上礼拜,都称“千岁大王”。
1、解释下列词语。
(1)人而无信,不知其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拱伏无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石猴的话中可以看出石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性);看出他做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篇:《猴王出世》重点句子分析
句子分析
1、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
这一段写出了石猴的出生环境及经过。好一个神奇的仙境宝地!石猴不比其他众猴,是一块饱受日月精华的顽石瞬间迸裂而生的。为后文写孙悟空的神通广大、降妖伏魔埋下了伏笔。
2、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这一段作者写了石猴日常生活的多个方面。语言精练,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个在林间自由自在、快活逍遥、亲和友善而又顽皮可爱的小石猴。
3、他瞑目蹲身,将身一纵,径跳入瀑布泉中,忽睁睛抬头观看,那里边却无水无波,明明朗朗的一架桥梁。
这一句写石猴入洞的情景,“瞑、蹲、纵、跳”等一系列的动作描写出了石猴的机智、灵巧、敏捷、勇敢的特点。
第五篇:《猴王出世》缩写
《猴王出世》缩写
傲来国的花果山上,有一块仙石,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受着日月精华,后来就有了灵性。一天仙石破裂,产一石卵,化做一只石猴。那猴会行走跳跃,与山中动物为伴,生活得很快乐。
一天,一群猴子在山涧中洗澡时,一起去找山涧的源头,发现是一股瀑布飞泉。大家说:“有谁能进得去出得来,不伤身体的,我们就拜他为王。”石猴进了瀑布泉,里面无水无波,只有一座铁板桥,桥边好像有人住着一般。在一块石碣上,刻着“花果山福地,水帘洞天。”石猴很高兴,跳出水外,对众猴说“里面是一座自然形成的石房,有石锅,石灶等应有尽有,而且很宽阔,我们进去住,也省得受老天的气。”
众猴都跟随着石猴进了瀑布泉。石猴说:“人而无信,有知其可,你们为什么还不拜我为王?”众猴听了,个个朝上礼拜,称石猴“千岁大王”从此,石猴高登王位又叫“美猴王”。
河北沧州城里中心小学五年级:李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