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主席,大家好!
我方立场是偶像在生活中不必与“人设”保持一致。
开宗明义,概念先行。偶像是被人们追求崇拜的对象。他不同于演员歌手的地方就在于偶像更加依赖于粉丝经济。(多面)人设是设定塑造出来的一种典型特征的代表和象征。在一些互联网内容平台,利用“人设”打造明星网红、吸引粉丝并进行流量变现,已形成一整套成熟的商业模式。偶像的人设本质上是一种营销行为。保持人设一致就是维持当下的人设状态,使其不消失或减弱。“不必”的定义是不是必须,没有必要,而不是不可以;而“应当”是()。
接下来我方将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证。
第一,我们不否认维持人设是偶像的工作,但是要求偶像在生活当中维持与人设一致就是加班。以我们的平常人的工作生活为例子,一个程序员上班改代码,这是他的工作,他也因此获利,那难道说在生活当中程序员就应该每时每刻都在改代码吗?当粉丝发现明星在生活当中与人设不一致就相当于老板发现我下班之后没有继续加班一样。老板觉得非常失望,但是那又如何,加班不是我们的义务,而不加班是我们的权力。当然,我们也承认有一部分偶像在生活当中与人设保持了一致。但并不是有那么几个员工007,就认为007是应该做的,并要求所有人都007。这是一种病态的内卷化现象。其次,偶像也是人,他也享有一个自然人的基本权利——隐私权,在聚光灯之外的生活他享有做一个真实的自己的权利。
第二,偶像贩卖人设在本质上是一种营销行为,但他所贩卖的是他在工作中的人设,而不是把他自己当作商品去售卖。当我们要求偶像在生活中也保持在聚光灯下的人设,这就是把一个活生生的人当作商品去贩卖。把偶像当作商品是一种弱化了偶像的人性的道德绑架。偶像也是人,他当然具有人性和人权,我们怎么可以要求他如同商品一样成为他人的私有物品,失去了自己的自由空间和基本权利。就例如我们在上班时间,把自己的体力劳动或者脑力劳动售卖给了我们的boss,但是我们有义务24小时为老板待命吗?
第三,追逐偶像是一种投射性的行为,粉丝群体们更在意的是从偶像人设身上汲取的力量,而不是他们私生活中的模样。粉丝和偶像是有一层天然的壁层,粉丝们只能通过偶像在荧幕前塑造出来的“人设”去了解这个人,而偶像为圈粉获利不可避免的营销一种更加丰满美好的“人设”,这是一种双向选择,粉丝希望获取的是一种偶像力量,是偶像“人设”的那一面,而不是破坏角色设定的力量。
当对方辩友要求偶像应该在生活中保持人设的一致时,在法律上侵犯了偶像的隐私权,在道德上绑架了偶像,要求在生活中和聚光灯下保持人设的一致性本就是不合理的,并且粉丝大众也不容易观测监督到偶像在生活中是否和人设保持一致,与其担心偶像因没有和生活中保持人设一致造成的负面影响,提高粉丝群体们辨别偶像“人设”有几分真,几分假才是促进偶像行业正向发展的根本之道。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偶像在生活中不必与“人设”保持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