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长于安乐演讲稿[全文5篇]

时间:2020-07-28 03:00: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生于忧患长于安乐演讲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生于忧患长于安乐演讲稿》。

第一篇:生于忧患长于安乐演讲稿

生于忧患长于安乐演讲稿

演讲稿的内容要根据具体情境、具体场合来确定,要求情感真实,尊重观众。在社会发展不断提速的今天,演讲稿在我们的视野里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如何写一份恰当的演讲稿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生于忧患长于安乐演讲稿,欢迎大家分享。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生于忧患,长于安乐。

亲爱的同学们,忧患是大家所厌恶的,而安乐则人人所向往。可是伟大的孟子大人为什么偏偏要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呢?难道他老人家天生喜欢喝西北风胜过八宝粥,喜欢嚼苦菜根胜过汉保包吗?如果安乐让人死,我们与猪同眠得了,何必奔小康?如果忧患让人生,天天与原子弹作伴得了,何必要和平?可见我们的心里其实还有大大的误会存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它原本大意是:忧愁、困苦的环境能使人常有进取之心,安逸、享乐容易使人沉沦。它说的只是环境对人心的'作用,人心对环境的反应。却并非是为了进取而赞美忧患,更不是因为沉沦而贬责安乐。勾践生于忧患,是因为它是勾践,如果他只是个神经病,哪怕再卧薪尝胆一万年,一万年后他还是神经病。因为他不会分析环境,更不会改变自己,他不会让环境逼出自己的斗志。同样,洪秀全死于安乐,因为他是洪秀全。是他自己忘记了自己的目的,是他自愿在花天酒地里安于享受,不思进取。不知道只有奋血浴战才能保住自己的安乐。而如果换成李世民,那东京自然就变成了长安,席梦思搬进了金銮殿,还用得着被曾国藩剔头宰杀吗?可见,同样是忧患,因为有了忧患的忧,有了防范的意识,才能有忧而无患,同样是安乐,因为有了沉迷,丢了警惕,才使外患致安乐于死地。环境固然重要,因忧患而求改变的人心才是主要。而从现实的角度讲,人生苦短,困难总多于快乐,只有把握好了忧患的现在,才大致上把握了人生,而从心理上讲,又因为苦多而乐少,而一旦人得了意外的快乐,便拼命的享受,生怕这来之不易的快乐得之又失去,结果在过分的享乐当中,又忘记了危机的存在,结果反而因福而转祸,所以说这安乐又最值得珍惜和谨惕。也许理解了这一些,我们才算真正的理解了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吧。

如此说来忧患的意识才是主要的,所以我们没必要造一个忧患的环境,而只需造一颗忧患之心。我们不必放弃安乐的生活,而故意悬梁刺股。比如李嘉诚,比如马云,他们用不着在撒哈拉沙漠的烈日下练钓鳌的雄心,也用不着在汶川地震的窝棚里,练钢铁般的意志。他们绝对可以在一杯咖啡里卧薪尝胆,在一杯啤酒里历经千辛万苦。因为他知道世界在进步,没有永远的胜利,没有一劳永逸,一切的工作都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他只有带领他的团队,锐意创新,刻苦工作,随时利用别人和自己失败的教训警醒自己,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除此,他尽可以在KTV里歌舞升平。当然,他还不能知足常乐。因为他还要为几十万员工的生活而奋斗,即使股票跌了他也要贫贱不能移,他还要为中国的未来挑战美国的金融航母,所以他必须威武不能屈。他还要知道山珍海味吃多了容易得高血压,交谊舞跳久了会失眠,所以他也要富贵不能淫。他最需要做的是要实现终身财富神话,所以他更得生死不能改。如此种种,我们才终于懂得了现代版的“生于忧患,长于安乐。”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时代在前进,真理在成长。在这美好的时代,但愿我们既能生于忧患,更能成长于安乐。让幸福之歌永远将忧患谨记吧,也让忧患之心永保幸福长存。

谢谢大家。

第二篇:小学生演讲稿:生于忧患,长于安乐

小学生演讲稿:生于忧患,长于安乐

小学生演讲稿:生于忧患,长于安乐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生于忧患,长于安乐。

亲爱的同学们,忧患是大家所厌恶的,而安乐则人人所向往。可是伟大的孟子大人为什么偏偏要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呢?难道他老人家天生喜欢喝西北风胜过八宝粥,喜欢嚼苦菜根胜过汉保包吗?如果安乐让人死,我们与猪同眠得了,何必奔小康?如果忧患让人生,天天与原子弹作伴得了,何必要和平?可见我们的心里其实还有大大的误会存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它原本大意是:忧愁、困苦的环境能使人常有进取之心,安逸、享乐容易使人沉沦。它说的只是环境对人心的作用,人心对环境的反应。却并非是为了进取而赞美忧患,更不是因为沉沦而贬责安乐。勾践生于忧患,是因为它是勾践,如果他只是个神经病,哪怕再卧薪尝胆一万年,一万年后他还是神经病。因为他不会分析环境,更不会改变自己,他不会让环境逼出自己的斗志。同样,洪秀全死于安乐,因为他是洪秀全。是他自己忘记了自己的目的,是他自愿在花天酒地里安于享受,不思进取。不知道只有奋血浴战才能保住自己的安乐。而如果换成李世民,那东京自然就变成了长安,席梦思搬进了金銮殿,还用得着被曾国藩剔头宰杀吗?可见,同样是忧患,因为有了忧患的忧,有了防范的意识,才能有忧而无患,同样是安乐,因为有了沉迷,丢了警惕,才使外患致安乐于死地。环境固然重要,因忧患而求改变的人心才是主要。而从现实的角度讲,人生苦短,困难总多于快乐,只有把握好了忧患的现在,才大致上把握了人生,而从心理上讲,又因为苦多而乐少,而一旦人得了意外的快乐,便拼命的享受,生怕这来之不易的快乐得之又失去,结果在过分的享乐当中,又忘记了危机的存在,结果反而因福而转祸,所以说这安乐又最值得珍惜和谨惕。也许理解了这一些,我们才算真正的理解了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吧。

如此说来忧患的意识才是主要的,所以我们没必要造一个忧患的环境,而只需造一颗忧患之心。我们不必放弃安乐的生活,而故意悬梁刺股。比如李嘉诚,比如马云,他们用不着在撒哈拉沙漠的烈日下练钓鳌的雄心,也用不着在汶川地震的窝棚里,练钢铁般的意志。他们绝对可以在一杯咖啡里卧薪尝胆,在一杯啤酒里历经千辛万苦。因为他知道世界在进步,没有永远的胜利,没有一劳永逸,一切的工作都像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他只有带领他的团队,锐意创新,刻苦工作,随时利用别人和自己失败的教训警醒自己,才能立于不败之地。除此,他尽可以在KTV里歌舞升平。当然,他还不能知足常乐。因为他还要为几十万员工的生活而奋斗,即使股票跌了他也要贫贱不能移,他还要为中国的未来挑战美国的金融航母,所以他必须威武不能屈。他还要知道山珍海味吃多了容易得高血压,交谊舞跳久了会失眠,所以他也要富贵不能淫。他最需要做的是要实现终身财富神话,所以他更得生死不能改。如此种种,我们才终于懂得了现代版的“生于忧患,长于安乐。”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时代在前进,真理在成长。在这美好的时代,但愿我们既能生于忧患,更能成长于安乐。让幸福之歌永远将忧患谨记吧,也让忧患之心永保幸福长存。

谢谢大家。

第三篇:中学生演讲稿: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中学生演讲稿: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中学生演讲稿: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要有忧患意识,常言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你是否还在学习日的晚上刷好友动态,你是否心中还惦记着那本没看完的小说,你是否还挂念着没有刷经验的游戏?反正我是这样的,虽然每次听老师说完关于分班和考大学的事情时,都会有一种要好好学习的冲动,但是这种冲动却维持不了多久,短则一节课,长则一天。回到家照样还是吃吃零食,刷刷空间,看看小说,追追韩剧。我承认我是一个没有毅力,喜欢拖延的人。

每次在公交车上我都会想回家要把当天所教的数学物理的辅导书看完,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回到家后的时间可谓是光阴似箭,别说是做课外作业了,连老师布置的作业能完成就谢天谢地了。不知不觉,我们所谓的“适应高中”的快乐混沌生活已经过完一个学期了,分班近在眼前,我们是不是应该放下手机,电脑,想想接下来要干什么,要放手一搏,还是坐以待毙。

你们可能会说,我的排名在年级前150名,学校的本科率在百分之五十以上,本科是肯定有希望的,所以我可以慢慢来,也不需要再投入更多的注意力在学习上。但是我想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说明你的想法是错误的。以前刚进宁波七中的时候,校长很自豪的说,在我们学校排在前240名就有希望冲刺重点,宁波七中当时有800多名学生。当时的我没有什么忧患意识,天真地认为只要在300名左右,好一点的学校是肯定没问题的,所以也是自以为是,迷迷糊糊地过了三年。直到中考我才发现,我有多么的愚蠢,终于明白所谓的有希望冲刺重点是什么意思了。所以我想说,学校的录取率虽然是真实的,但是我们不能完完全全相信自己一定会在那些人中间,所以,我们要时刻拥有忧患意识。

第一个学期我们在安乐中“死去”,但这个学期才是真正值得我们去拼搏的,我们应在忧患中“重生”,在这个学期中好好学习,迎接接下来对分班起着重要作用的四次考试。时刻拥有忧患意识,那么你的眼光就会比别人长远,忧患会让你在学习中保持紧绷状态,激励你去弥补之前的学习漏洞,有一句话说的好: “不逼自己一把,你永远都不知道自己有多优秀。”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到此结束。

第四篇:生于忧患说课稿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说课稿

七台河市金河中学马丽艳

尊敬的各位评委:您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孟子〉两章》中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对本课的教学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说明;

二、学情分析;

三、教法学法;

四、课堂流程;

五、教学理念;

六、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说明

(一)教材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获得创造的智慧。”《传统文化和语文教学》课题旨在“弘扬传统文化,促进语文教学”。《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孟子的经典之作,它阐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提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文章感情强烈、文采斐然、论述严密、思想深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活动目标

1、能用普通话准确而流畅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准确翻译全文,背诵课文。

(三)重点难点

反复品读,积累重点字词,疏通文意。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尚未正式学习议论文,接触文言议论文更是首次,本文是文言文中的经典议论文,且部分语句比较晦涩,这就给学习本文带来了一定困难。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适当降低难度,把重点放在“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上,而不在文体阅读上浪费过多时间。

三、教法学法

在“导引---诵读---翻译---背诵”课堂教学模式下,通过教师启发诱导,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在诵读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疏通文意,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内容。

四、课堂流程

(一)导引

一个好的导语能有效创设文化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同学们熟知卧薪尝胆这个成语故事,越王勾践的经历重蹈了吴王的覆辙,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起去探究其中的原因吧。这样,顺势导入本篇文章。

(二)诵读

诵读是古诗文教学方法之首选,也是学生感知课文内容的前提和基础,是古诗文教学的关键环节,其成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因此,本节课要充分引领学生诵读。在诵读中,我力求让学生读出三个层次:一读,读准字音;二读,读对停顿;三读,读出气势和感情。当然,一开始就让学生读出文章气势和感情是不大可能的,这还要依赖后面对文意的疏通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为了使诵读充满情趣,在课堂上将引导学生采取形式多样的读,有学生自读、评读、齐读,还有录音配乐范读等。

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诵,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哲人对话,感知文章的思想内涵,突出了教学中的反复品读,体会作者思想。

(三)翻译

翻译环节至关重要,是学生积累文言词语的过程,牵涉到学生对文意的正确理解和对文章思想的正确解读。本环节分为五步:①自主翻译,学生借助课下注释,逐词逐句把文章翻译成现代汉语。②小组交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解决疑难词句。③课堂释

疑,学生提出上两步尚未理解的词句,师生共同解决。④重点强调,检查学生翻译效果,并强调重点词句。⑤全文通译,让一生翻译全文,其他同学纠正、补充。

此环节五个步骤,步步推进,稳抓稳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调动了其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了其翻译文言文的能力,突出了教学重点中的“疏通文意,积累重点字词”,并为下一步探究文章做好了准备。

(四)背诵

背诵古诗文,是让自己的灵性与古人的灵性牵手,在智慧的对接、融洽、整合中提升自己,因此,我在前三个环节的基础上,力争让学生做到当堂背诵。

五、教学理念

1、课堂教学以诵读贯穿始终,并以诵读带动理解,体现了《传统文化和语文教学》“弘扬传统文化,促进语文教学”的课题精神。

2、课堂教学以学生读议为主、教师适当点拨为辅,落实了《语文课程标准》所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六、教学反思

第五篇:生于忧患名言

欧阳修:“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魏绛:“„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李商隐:“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周文王:“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2009-05-10 10:01 提问者采纳

一)简介作者

孟子,名轲(“孟子”是人们对他的敬称),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辩论家。

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极有影响的著作。《孟子》一书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张是“非攻”与“兼爱”,主张和平,反对一切战争。显然,孟子的主张带有极大的片面性,但在我国古代战国诸侯混战的时期,却有着积极的意义,至于课文中提及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断,其最终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统治,但对生活在今天的我们仍有一定的教益。

(二)课文题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是反映孟子个人修养、对人生态度的代表作。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章选自《孟子•告子》,文题同样是编者所加,该标题也恰好概括了本章的中心意思——忧患激励人奋起,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必将导致灭亡,即逆境能成才。表明了孟子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的观点。文章摆事实,讲道理,举例典型,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说理透彻,令人信服。

(三)思考:

1.孟子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阐述了什么道理?

3.为了说明道理,作者使用了什么事例?

4.学习这篇文言文,我们要掌握哪些字、词、句?

(四)生字正音记形:

畎亩(quǎn)傅说(yuè)胶鬲(gé)

拂士(bì)同“弼” 空乏(kōng)

(五)课文分析

第 1 段

1.原文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文句梳理:

舜发于畎亩之中

【发】起,指被任用。

【畎亩】田间、田地。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被举用,被选拔。

【版筑】筑墙的时候在两块夹板中间放土,用杵(chǔ)捣土,使它坚实。筑,捣土用的杵。

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鱼盐】贩卖鱼和盐。

管夷吾举于士

【士】狱官。

【举于士】从狱官手中被释放并被录用。

孙叔敖举于海

【海】在海边(隐居)。

百里奚举于市

【市】市井之间。

3.内容把握

提问一:第1段文字中,作者一共列举了几个人物?

讲解:六位。即“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

提问二:试比较分析这六位人物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讲解:这六个人出身都卑微。他们分别是种田的、筑墙的、贩卖鱼盐的、犯人、隐居者和奴隶,他们都是经过艰苦生活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后来都被统治者一一委以重任,而且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提问三:作者列举这六个人有什么作用?

讲解:为下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这一著名论断作铺垫。

4.文段意思

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第2段

1.原文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文句梳理: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承接上文,引起下文。“所以……” 【是】指示代词:这。

必先苦其心志

【苦】原来是形容词,课文中均为使动用法。使……痛苦。

劳其筋骨

【劳】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劳。

饿其体肤

【饿】原来是形容词,课文中均用为动词。

空乏其身

【空乏】原来是形容词,课文中均用为动词。

行拂乱其所为

【拂】违背、受阻挠。

【乱】动词,扰。

所以动心忍性

【所以】介词,课文中的“所以”可译为“之所以……的原因” 【动】使动用法,使……动。

【忍】使动用法,使……忍。

【性】音义同“心”。

【忍性】就是壮大胆量。

曾益其所不能。

【曾】与“增”通假,增加。

【益】本义是水漫出,后来引申为“增加”。

3.内容把握

提问一:这一段作者阐述了什么观点?

讲解: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所以动心忍性”是什么意思?用语言简要描述一下(当人经受苦难时,他的内心会受到惊动,而自觉地磨练自己,使自己的性情坚韧起来,增强吃苦耐劳的精神和战胜困难的勇气与毅力)

提问二:此段与第一段有什么关系?

讲解:第2段与第1段的关系:第1段列举六个特殊的事例,推断归纳出第2段带有普遍性的结论;又通过后面的结论,论证前面所举六个人之所以在事业上能获得成功的原因:艰险的环境,给人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然而,也正由于经受了这些磨难,才坚定、振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迎战困难、谋求生存的过程中不断增长了才干。4.文段意思

因此,上天将要把重任落到这些人身上(的时候),一定要使他们心神苦恼,筋骨劳动,肌肤消瘦,身体困乏,行动(的结果)违背他所想达到的目的;凭着以上处境,就可以使他们心神震动,胆量壮大,从而对以前不敢做的事儿有所促进。

第3段

1.原文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文句梳理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恒】常常。

【过】过错。这里用作动词“犯错误”。

【困】本义是树木被四壁围着,引申为“围困”,又引申为“困惑”。

【于】都是表处所的宾语的介词。

【衡】与“横”通假,梗塞、不顺利。

【虑】思虑。

【而后】连词,表示先后相连。

【作】创造。

【色】面色。

【征】观察到,检验。

【喻】明白。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入】国内。

【拂】通“弼”,辅佐。

【出】国外。

【则】却。

3.内容把握

提问一:请把“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一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讲解:人们常常做错了事,这才能得到改正;心意困惑,思虑阻塞,这才能振奋有为;表现在脸色上,发泄在言论中,这才能有所领悟。

提问二:“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句话应该怎样翻译?

讲解:内部没有执掌法度的大家和辅佐君主的能手,外部没有可以抗衡的力量,没有外患,国家就经常处于走向灭亡的困境。

提问三:这一段主要阐述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讲解:论述了人常常处在困境,才能不断奋发;国家常常没有忧患,则往往会遭致灭亡。即精神上的溃灭必然会导致物质上的灭亡。在论证方法上则运用正反论证,一反一正,为推断出中心论点打下基础。

4.文段意思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一个国家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第4段

1.原文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文句梳理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然后】这样以后。表示“有待而然”,它前面的是条件,后面的是结果;“然”代词,“这样”指有过失。

【生】使动用法,使……生。

【死】使动用法,使……死。

【于】介词,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在”。

3.内容把握

提问一:这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它的作用是什么?

讲解:它是全文的中心论点,常处忧患,多受磨难,可以促使人奋发图强,从而得“生”,耽于安乐,庸庸碌碌,可以使人腐败、堕落,从而得“死”。人生是如此,国家的兴盛衰败亦是如此。

提问二:这句话对我们的人生有什么启示?

讲解:这句话也含有很深的哲理,它能激发人们自强不息,战斗不已。

4.文段意思

这就可以说明,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归纳中心思想】

全文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l——2段):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

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

第一层(1段):举历史上有名的人物事迹加以概括。其共同点是,在经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第二层(2段):从上述事实归纳出作者的观点。

第二部分(3段):从正反两面论证经受磨炼的益处。

第三部分(4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

【写作特点总结】

一、本文的论证方法,主要是由个别到一般,最后推断出中心论点。即特殊论据——一般论据——中心论点。

作者在论证上采用正反论证,一是一异,相辅相成地说明同一哲理的两个方面;其次,全文善用排比句,对于同一论题,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阐述,行文如江河直下,一泻千里,使文章富有气势。本文将中心论点放在篇末进行归纳。全文先论证“生于忧患”,方法是先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然后从理论上加以说明。再论证“死于安乐”,高度概括历史上大量安乐亡国的事实加以说明。论证“生于忧患”是全文的重点。

二、多用短句,且句式较整齐,近似对仗,(骈散对照)读起来琅琅上口。例如:开头的六句,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的事迹,用排比句式,每一个历史人物的事迹只用一句话概括,这样增强了语言的气势。第二段的“苦其心志……空乏其身”和第三段的“困于心,衡于虑”“征于色,发于声”等等。与上文也有相似之处。

【总结实词虚词】

词性活用

苦、劳、饿、空乏、乱、动、忍都是形容词或动词的使动用法,翻译时,要译成“使……” 一词多义

国防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国家 国恒亡。

不顺 行拂乱其所为。

同“弼”,辅弼 入则无法家拂士

通假字

曾同“增”,增加 曾益其所不能。

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衡于虑

拂同“弼”,辅弼 入则无法家拂士

虚词 于

从舜发于畎亩之中

给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在 而死于安乐也

凭 以天下之所顺

用来 所以动心忍性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分钟)

一、指出下列“之”的不同用法

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2、环而攻之而不胜()

3、委而去之()

4、寡助之至()

5、亲戚畔之()

二、指出下列各句的通假字,并写出原字

1、亲戚畔之 __通___

2、曾益其所不能 __通___

3、入则无法家拂士 __通___

4、困于心,衡于虑 __通___

三、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1、池非不深也 古___ 今____

2、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古___今___

四、填空

(1)解释句子中加点的字:(括号中为答案)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五、“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

A.在忧愁和病患中生活,在安全快乐中死去。

B.出生在忧伤和病痛的时候,却死在安乐幸福之中。

C.生存在忧愁和痛苦之中,死在安逸享乐之中。

D.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六、解释下面句中加粗的实词。

A.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城: 郭: 环:

B.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 池 坚利 委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至: 畔: 顺:

七、“于”字用法和其它三项不相同的是()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征于色

C.死于安乐 D.衡于虑

八、结合语境,解释多义词。A.是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B.征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无征不信,公爱之,何不记之()

C.发 舜发于畎亩之中()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九、加点词不用“使……”这一结构形式来解释的一项是()

A.苦其心志 B.劳其筋骨

C.动心忍性 D.生于忧患

十、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词义。

A.寡助之至,亲戚畔之。____通____()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____通____()

C.属予作文以记之。____通____()

D.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____通____()

十一、默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阐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句子。

【试题答案】

一、1、助词“的”

2、代词,指代“小城”

3、代词,代那座城池

4、动词“到”

5、代词,代指“失道”“寡助之至”的人

二、指出下列各句的通假字,并写出原字

1、畔——叛

2、曾——增

3、拂——弼

4、衡——横

三、指出下列词语的古今义

1、池 护城河,水池

2、是 此,判断词

四、填空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代词,这个)人也,必先苦(困苦)其心志,劳(劳损)其筋骨,饿(饥饿)其体肤,空乏(资源缺乏)其身……

②困(苦)于心,衡(同“横”,梗塞)于虑,而后作(奋起);征(观察到,检验)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明白)。

五、D

六、A.城:内城 郭:外城 环:围着

B.池:护城河 坚利:坚锐,锋利,这里是精良的意思。委:放弃

C.至:极点 畔:通“叛”,背叛 顺: 归顺,服从

七、A

八、A.这 表判断 B.征验 凭证 C.被任用 发出

九、D

十、A.畔—叛 背叛

B.衡—横 梗塞,指不顺。C.属—嘱 嘱托

D.曾—增 增加

十一、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下载生于忧患长于安乐演讲稿[全文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生于忧患长于安乐演讲稿[全文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SEOer 要长于总结经验

    SEOer 要长于总结经验 学了这么久的SEO,有把一个关键词慢慢做到第一的心酸过程,有被百度拔毛的黯然神伤,有与SEOER老友互诉衷肠的轻松愉悦,也有网站被挂马的愤慨,今天我这半音调......

    《黑夜长于白天》感悟

    浅析《黑夜长于白天》的人性魅力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这是泰戈尔的诗句,也是对《黑夜长于白天》中的“奶奶”一生最好的描摹。在那个年代贫苦的村庄里,男主外,女......

    蔡寒松学长于毕业典礼的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师长,各位爸爸妈妈,各位学校领导,以及最重要的,各位亲爱的08届同学 们,大家好。非常荣幸能有机会作为毕业生代表,在这里进行我大学生活中最为重要的 一次演讲。在刚刚过......

    张安乐演讲稿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二十年回顾与展望各位尊敬的领导,各位亲爱的同事,大家好!我是北区市场部的张安乐,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二十年回顾与展望》白驹过隙,不知不觉我已走过四分之一的人生历程。智者说......

    安乐镇简介

    安乐镇简介 安乐镇位于阳谷县城东北16公里处,境内寿郭路、五四路纵贯南北,阳七公路横跨东西,国家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凤祥集团坐落于此。全镇有45个行政村,总面积66平方......

    安乐反义词是什么

    反义词:忧患忧患:忧患 yōuhuàn[suffering;misery;hardship] 忧虑、祸患生于忧患。——《孟子·告子下》近义词:安定、安好、安详、安适、安逸安定:安定 āndìng[stable;quiet......

    生于忧患教学设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学要求:1、掌握生字、词。 2、掌握作者、体裁、中心。 3、理解重点词句含义(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 4、课文内容、主旨的挖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议论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议论文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议论文1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句话,千百年来被人们视为警世格言。其实,这句话是具有极大的片面性的。不错,“生于忧患,死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