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 古诗三首:石灰吟|部编版

2020-06-07 13:20:0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 古诗三首:石灰吟|部编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 古诗三首:石灰吟|部编版》。

《石灰吟》公开课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石灰的特点。

2.联系作者生平,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体会作者“要留清白在人间”志向。

3.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

教学难点:

联系作者生平,体会作者的志向。

课前准备:

学生阅读的资料;PPT。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

1.谈话导入

相传一位诗人有一天,他信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看到师傅们煅烧石灰的情景,他深有感触,便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诗,这首诗呀,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师指黑板)

生:(齐读课题)《石灰吟》

师:这位诗人就是明代的——(指向黑板)

生:(齐读)于谦

师:同学们课下已经搜集了于谦的资料,那位同学来简单地说一说你对于谦的了解。

2.交流于谦的资料

3.理解题目

见过石灰吗?

在过去呀,我们刷墙壁的时候,为了让墙更白,常常会用到石灰。瞧,老师手中这洁白的粉笔呀,就有石灰的成分。

吟,是古诗中的一种题材,唐代大诗人孟郊曾写过一首让无数游子为之动容的诗句,同学们还记得吗?(指名背诵《游子吟》)“吟”有吟诵、赞扬之意。从题目看这首诗所吟诵的是什么呢?

生:石灰。

师:让我们再来读课题——

二.师范读,初感知

1.师:哪位孩子来给大家读一读这首古诗?

指生读古诗

2.师:读得非常流畅!孩子们,在读古诗的时候啊,我们一定要读出古诗的韵律和节奏。老师也来读两句,同学们听一听,看像老师这样读,是不是更好些。(师范读前两句)回味一下老师读诗的感觉,同学们也来试一下,开始吧。

生根据教师的示范,试读古诗。

3.师:谁来试一试?

指生读

三.了解石灰其物

那普普通通的石灰,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能使于谦为它写下这首诗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石灰的形成过程。同学们一边看一边听,看石灰是怎样一步步形成的。(师播放课件,石灰的形成过程)

四.读古诗,融情感

1.听完了这段介绍,请同学们静下心来,再来读一读这首诗,看诗中用了哪些词语写出了石灰的形成过程。用笔把它画下来。

生边读边画出相关词语

师:哪位孩子来说一说?

生答师点评

2.师:要变成石灰首先要经过千锤万击,看这个锤和击用千和万连起来,表示什么?

(表示撞击的次数多。)这个数字词“千”和“万”是虚指,像这样的词语有……(生说)古诗句中也有……(生背诵相关诗句)

3.无数次的撞击,无数次的敲打,从千和万中你还感受到了什么?

4.千锤万击之后,好要经受烈火的焚烧啊,假如是你在那熊熊的烈火中,那会是怎样的感受啊?(痛苦。)

师:千锤万击之后,烈火焚烧是那样的痛苦。可是石灰对烈火焚烧又是怎样的态度呢?

生:石灰对烈火焚烧的态度是“若等闲”。

师:若等闲,你是怎么理解这个若等闲的?

生:看做平平常的事。

师:把它看做平平常常的事,请你带着你的理解读第二句诗。

生练读,师给予相应的点评。

5.师:千锤万击之后,还要经受烈火的焚烧,可石灰根本不在乎,却是若等闲。这是怎样的石灰呀?

生交流

师:带着你的理解一定能读好前两句诗。(指名练读,齐读等)

6.师:这首诗你还从哪里感受到了石灰的顽强?

师:带着你的理解一定能读好第三句,哪位同学来尝试一下?(练读,齐读)

7.师:在我们看来这难以承受的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石灰却是若等闲。为的是什么呀?

出示:要留清白在人间。(指名读,师范读,齐读)

即使粉骨碎身也全不怕,就是为了——要留清白在人间

8.师:了解了石灰的形成过程,我们心中不由得对石灰产生了怎样的情感?(敬佩)

9.师:同学们就让我们带着想象着石灰所遭受的巨大痛苦和磨难,带着对石灰的敬佩,再来练读这首诗。这次呀,老师的阅读要求提高了,要做到眼中有石灰之形,心中有石灰之情。开始把孩子们。

生带要求自己进行试读。

正是因为这样,石灰经历了如此艰难而又复杂的演变过程,所以于谦才这么动情地写道——

(生齐读古诗。)

四.结合资料,悟诗情

1.师:石灰经历了如此艰辛的历程,就是要在人间留下什么?(清白)请同学们郑重的在诗中圈下这一个词。(板书:清白)

2.可是石灰本是没有思想没有感情的事物,在这里分明让我们感受到石灰好像活了起来,有了人的思想感情,读到这儿不由的让人想起诗人于谦。于谦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同学们课下搜集了于谦的资料,老师这也有一份资料,请同学们快速浏览,想想于谦是个怎样的人。同学们结合这份文字用一个字或者一个词说说于谦是个怎样的人?

生交流,师相机询问:那于谦和石灰又有着怎样的相似之处呢?

师:你可正是个有灵性的孩子。他们同样都在人间留下了什么?(清白)于谦被小人陷害,含冤入狱但他始终不屈服,清清白白、刚正不阿,正如他诗中写的这样——要留清白在人间。

3.师;此时眼前的石灰形象就是于谦的化身。在这字里行间分明透着一股铁骨铮铮的英雄。假如你就是那个意气奋发的于谦,你会怎样读这首诗?

生读诗。

4.师:好一个志存高远的于谦啊,(音乐响起)清正廉洁的于谦,多次为国家做出贡献,但他受到恶势力的压迫,押赴刑场,临刑前于谦回首自己几十年的为官生涯,他依然坚持自己年轻时的誓言,千锤万击出深山……行刑前北京城乌云密布,天下百姓无不痛心疾首,而此刻于谦很坦然,他这一生无愧于百姓,无愧于国家,死有何惧!我们仿佛听到他那深情地呐喊——齐读古诗

5.师:此时此刻,相信同学们已经把这首诗深深地记在心里,那就让我们不内心无限的感动化作最深情的诵读,让我们记住于谦,记住《石灰吟》。(背诵古诗)

6.师:读到这里孩子,你认为诗人仅仅是在写石灰吗?其实是在写谁?(写自己)人常说:“自如其人,其实诗也如其人。”这是于谦借石灰来表明自己的志向。这种写法就是古诗中的托物言志,请同学们把它写在古诗的旁边。(板书:托物言志)

表面上看是在写石灰,实际上是诗人也想像石灰那样留下什么?(清白)于谦十二岁写下这首诗,而这首诗却成了于谦一生的写照。

五.

拓宽延伸

像《石灰吟》这样托物言志的诗有很多,此外古人还擅长用松、竹托物来抒发自己高远的追求,如果去我们学过的《青松》《竹石》,(课件出示《竹石》)谁来读一读?

清朝诗人郑燮,就是用竹子来表达自己坚韧不拔的精神,再来感受现代诗人陈毅的《青松》一起来读。每每读这青松,总让人想起陈毅元帅那刚毅的性格,任何时候都不向恶势力低头的品格。

这些诗都是诗人借助事物来抒发自己内心无限的情怀。

六.

作业设计:请同学们继续收集这类诗,来办一期手抄报。

板书设计:

石灰吟

千锤万击

烈火焚烧

清白

粉骨碎身

托物言志

下载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 古诗三首:石灰吟|部编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10 古诗三首:石灰吟|部编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六年级上册古诗三首《石灰吟》教案

    16.古诗三首 《石灰吟》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石灰吟》,背诵《石灰吟》。 2.学会2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凭借诗歌内容,感受石灰......

    语文教案-古诗三首(墨梅 竹石 石灰吟)-教学教案

    教学内容:生字教学,预习古诗,学习《墨梅》,悟出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学习生字词,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导入新......

    古诗三首(墨梅 竹石 石灰吟)

    教学内容:生字 教学,预习古诗,学习《墨梅》,悟出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学习生字词,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

    古诗(石灰吟,出塞)

    首二句互文,意为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首二句言上下千年、纵横万里,战争不断。这就将一时一地的戍边战事纳入到广袤悠长的历史时空之中,引导读者思考一些社会和历史的规律......

    石灰吟教案

    《石灰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石灰吟》,背诵《石灰吟》。 2.学会2个生字,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凭借诗歌内容,感受石灰坚强不屈、洁......

    《石灰吟》教案

    一、导入新课: 1、 同学们,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在《尚书·尧典》中也有这样一句话——诗言志,歌咏言。在古诗中,有不少是表达诗人远大志向和抱负的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今......

    石灰吟教案

    《石灰吟》教学设计 李艳艳 这首诗托物言志,在赞颂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同时,更以此表现诗人不怕磨难的精神,抒发诗人不怕牺牲的气概,进而表达诗人坚守高洁情操的信念。这首......

    石灰吟(教案)

    《石灰吟》教材简析:《石灰吟》是苏教版小语第十二册课文。 这首诗托物言志,在赞颂石灰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同时,更以此表现诗人不怕磨难的精神,抒发诗人不怕牺牲的气概,进而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