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班科学游戏教案《谁吃掉谁》及教学反思
大班科学游戏教案《谁吃掉谁》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科学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了解动植物之间的依存关系,懂得破环生态平衡的危险,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科学游戏《谁吃掉谁》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
1、了解动植物之间的依存关系,懂得破环生态平衡的危险。
2、发展动手观察力、操作能力,掌握简单的实验记录方法。
3、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4、培养探索自然的兴趣。
活动重点难点
1、重点:了解动植物之间的依存关系。
2、活动难点:理解自然界少了一种动植物会发生什么事。
活动准备:
教学挂图《谁吃掉谁》、各种动物小图片。
活动过程:
1、看图连线:
(1)出示九张图片(猫头鹰、田鼠、粮食、啄木鸟、虫、大树、老虎、羚羊、草),幼儿讨论:——“谁吃掉谁?“
(2)将九张图排成三队,用箭头表示谁吃掉谁:
猫头鹰——田鼠——粮食
啄木鸟——虫——大树
老虎——羚羊——草
(3)遮挡某张图片,表示没有这种动物或植物,讨论会发生什么事:(如没有猫头鹰田鼠会成灾,吃掉大量粮草,羚羊都会饿死,老虎也没有食物。)
2、分组玩各种动植物图片:
(1)排一排,谁吃掉谁。
(2)拿掉其中一张图,想想会发生什么事。
(3)交流各组的发现。
3、总结:
大自然是很有趣的,动植物生活在一起,谁也离不开谁。所以要保护树木花草和动物。
教学反思:
一开始,我们把本次活动的目标设定为:幼儿自主阅读,初步理解故事内容,充分体验小熊一家的幸福和谐,理解家长对孩子深沉的爱。后来,通过讨论,我们认为,《谁吃了我的粥?》这本书的内容和教育价值对于3岁左右的幼儿来说有些复杂和深奥,情感目标定得较大,在幼儿没有深入理解故事内容的时候,这些情感得共鸣是无法传递到的。于是我们及时进行了调整。调整后阅读活动的教育目标是:幼儿自主探索故事过程,初步理解故事内容,认识到“厌食”是不好的生活习惯,初步理解全家人对小熊的爱。
根据目标,我把此次阅读活动调整为三个阶段完成,也就是三个课时。把“充分体验小熊幸福和谐的家庭氛围的同时,理解家长对幼儿深沉的爱”放在最后一个课时,将小熊幸福和谐的家庭氛围的情感体验迁移到幼儿自身的情感当中,帮助他们理解家长对自己深沉的爱,并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话向父母表达感恩之情。
本文扩展阅读:吃,汉语一级字,读作chī,最早见于战国文字。《说文》:“吃,言蹇难也。”本义是口吃,即说话结结巴巴不流利;字或作“㰟”,《说文·欠部》:“㰟,一曰口不便言。”引申指行动迟缓艰难。
第二篇:数字朋友谁认领大班教学反思
——幽默对待因受挫而生气的孩子
今天的数学活动是“找出数字的好朋友”,很多小朋友一下子就说出了黑板上的数字的好朋友,即少一和多一的数字。但是一向被爸爸妈妈捧在天上的朵朵却连着说错了两个,我请她坐下来再好好想想,待会儿再请她来找别的数字的朋友,转而请了别的小朋友。没一会儿,坐在莉莉边上的小朋友大声喊道:“老师,莉莉哭了。”莉莉一直被爸爸妈妈宠着,很少受到挫折,因而一小点的挫折就让她感觉自己很受伤很委屈,难受地哭了起来。莉莉没有(jy135幼儿教育)找到数字的好朋友已经是一个既定的事实,单纯的鼓励她“其实你很棒的”这样的话就显得苍白无力了。正所谓从哪儿跌倒就从哪儿爬起来,我就要用幽默的语言帮助其从她跌倒的地方爬起来。
案例实录:
教师:“呀,你们听。数字宝宝8正在哭呢!呜…呜”
幼儿:“老师,哪儿有哭声呀?”
教师:“你再仔细听,呜…呜,听见了吧!”
幼儿:“老师,好像真的有哭声呢,我也听见了。”
幼儿:“我好像也听到了呢,真的有,它在哭。”
孩子们被我说的像真的一样的描述给感染了,感觉自己真的听到了数字8的哭声。此时莉莉已经进入到我说的情景中,但是没有很积极的融入,依然在旁观。
教师:“我来问问它,为什么哭呀?”“哦,原来是没有好朋友了,它觉得很孤单。它还说,莉莉是她的小主人,她一定能帮它找到好朋友的。”
莉莉:“老师,对,我是8的小主人,我可以的帮它找到好朋友的。它的好朋友是7和9。”莉莉显得很激动,也很自豪。
教师:“你们听,数字8笑了。哈哈…哈哈,莉莉帮它找到了好朋友,它不孤单了,可以和朋友一起玩儿了。它叫我谢谢莉莉呢。”
分析:如果在莉莉受挫时教师置之不理,任由其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莉莉就有可能因为这次受挫而开始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变得不自信,对科学活动的积极性也会减弱。而教师用风趣幽默的态度设置情景,巧妙地帮助莉莉搬掉这块绊倒自己的石头,让她从自己跌倒的地方站起来,重新回复自信。
第三篇:大班科学活动《谁站得稳》
大班科学活动――怎样站得稳
一、活动题目 怎样站得稳
二、活动目标
幼儿通过怎样使纸板站得稳的实验,感知不同物体重心的位置不同,激发参加探究活动的积极性,培养观察和口语表达能力。
三、适用对象 5~6岁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圆形纸板、方形纸板、不规则三角形纸板、多边形纸板、图书、粗细不同的棍子、牙膏盒、小花片等。
五、活动过程
看一看纸板的形状。探究的问题。
(1)用棍子把不同的东西稳稳顶起来的位置一样吗? ①顶在方形和圆形纸板的中间,能顶起来。
②顶在三角形和多边形物体的不同位置,能顶起来。
(2)用粗细不同的棍子顶相同纸板,在上面放花片,看谁的花片放得多? ①粗的棍子顶得多而且稳。②细的棍子顶得少还不稳。记录实验结果。
你能让纸板小动物站起来吗?(1)用铁夹子夹住纸板小动物,就可以立起来。
(2)用橡皮泥包住纸板小动物的下面,小动物就站起来了。(3)把纸板小动物插在泡沫上。
六、拓展思路
1.提供积木、易拉罐、瓶子等能搭高的实物,让幼儿比一比,同类物品谁搭得高,说一说为什么。
2.让幼儿利用积木、易拉罐等材料进行搭高楼比赛。在竞赛活动中使幼儿进一步感知只有将重物放在下面,底面搭得大,才能搭得高,而且不容易倒。
大班科学活动《怎样使它站得稳》
设计意图:
学龄前的幼儿可以说是个个好奇、好问、好探究,他们生机勃勃,精力充沛,不知疲倦地探索着周围世界。体育活动时,发现孩子们在玩独角兽的游戏很是起劲,这是我们平时生活中接触到的“物体平衡性”现象,见他们对此很感兴趣,于是就设计了探索活动《怎样使它站得稳》以此引导幼儿探索、发现。活动目标:
1、启发幼儿动脑筋的能力,能发现物体“站得稳”的原因。
2、幼儿能尝试在操作中找出让物体“站得稳”的方法。
3、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探索精神。
活动准备:
1、毛巾、卡纸、铅笔、魔尺、吸管、电线、插接玩具、书等站不稳的物品。
2、积木、纸盒、橡皮泥、纸筒、皮筋等站得稳的辅助材料。、活动重点:使用变行和帮助的方法使本来站不稳的物体站稳,并能大胆的说出使他站稳的方法。
活动难点:幼儿用皮筋把几只铅笔扎起来,下面打开成一个三角形或多边形,使铅笔能稳稳的站住。活动过程:
一、游戏导入活动
请幼儿一起玩游戏《大风吹》。
老师扮演大风,幼儿扮演小树,看谁能稳稳的站住。
二、幼儿观察认识物品并首次尝试使物品站起来。师:刚才我们小朋友玩了站得稳的游戏,好不好玩? 幼儿:好玩。
师:桌子上的东西也说要来玩这个游戏,我们一起来帮助它们好吗?
幼儿:好。
1、请幼儿试试什么东西能站得稳,并说说是怎样使它站起来的?
2、请幼儿说说站得稳的原因?
教师归纳总结:底部宽而平的物体能站的稳。
三、请幼儿再次尝试使没有站起来的物品站起来。尝试后再次讨论站起来的方法。(引导幼儿用变形的方法使它站得稳。)
总结:电线、魔尺、卡纸等物品能用变形的方法使它底部面积增大、变平,这样就能稳稳的站住了。
四、引导幼儿尝试借助别的东西使物品站起来。请幼儿说说用的是什么办法?
师生共同归纳:如筷子用橡皮筋扎一头,另一头撑成三角形;吸管可以插在橡皮泥里;毛巾可以卷好放在纸筒里等等。
五、游戏《大风吹》结束活动。教师扮演大风,幼儿扮演独角兽,请幼儿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使自己在大风吹来时能稳稳的站住。活动延伸:
请幼儿去试试各种各样的物品,看看还能用什么方法使站不稳的东西稳稳的站住,并能大胆的将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说给小朋友听。
第四篇:《谁更硬一些》科学教学反思
(一)
《谁更硬一些》这一课的课程量比较大,因为第一次让学生接触材料的实验需要有一个引导的过程,如何将理论知识与实验有机相结合是这节课教师的主要工作。校领导非常重视我的这节课,为了让我更好地成长,这一次让我再进行一次公开课的展示,天华学校的陆建华校长、钱云忠校长,教务处葛华芳主任、总指导蒋宝镛老师亲临指导,提出很多宝贵意见。
1、对作业本P20第1题的材料刻划对比表,我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了三国打擂法来进行,将刻划的材料分为红组,被划的分为蓝组,分别派出不同的选手来进行比赛,看看谁的硬度更大一些。但评课老师在我的实际操作中发现如果照搬书本与作业本上的表格形式对于3年级的学生来说在理解上还是有一定的难度,希望我能够用多媒体动画形式逐一显现表格。
2、在了解金属的特点时,我把作业本上的铁的特点作为重点来讲,指导学生进行泡泡图(气泡图)的填写,评课老师就为我指出对于初步做这种题型的学生,应尽量先讲金属再讲铁,这样能让学生从一个大的范围再去进行选择,可以避免今后学生将铁的特点当作金属的特点。
3、评课老师指出在课堂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多让学生动手做,不要怕他们做错,只要他们能从错中去分析,科学课就成功了一半,教师如果过多干预,学生表面上会做得很好看,但是限制了他们的思维。
感谢各位前来听课的老师为我提出的宝贵意见与建议,也让我继续努力,从更多的角度去思考如何去上好一堂科学课。
(二)本课的第一个环节是“谁更硬一些?”。
这块“比较软硬”的内容,学生容易跟后面一课的“比较柔韧性”混合在一起。
课本中“谁更硬一些?”这个实验还是比较容易操作的,但课本上的记录表感觉比较抽象,三年级的学生不容易理解,而且自己跟自己比谁更硬个人觉得也没什么价值,所以我对表格进行了象作业本中的简单处理。可以说这个环节的教学效果和效率还是挺高的!
后面一个环节是“金属的特性”
教学时,从前面实验得到的“坚硬”引到寻找金属的特性,比较自然!但接下来的金属特性,学生就很难跟上节奏了,除传热性和光泽比较容易一些外,导电性个别学生能够接受,延展性很难理解!且每个都做实验很不现实!所以这块内容的教学基本变成了老师的独角戏,学生感觉比较乏味空洞。
感慨:如果用一节课的时间来专门教学金属的特性,充分的设计好体验的实验,相信应该会是一节趣味性很浓的科学课!
第五篇:幼儿园大班科学优秀教案《谁的力量大》含反思
幼儿园大班科学优秀教案《谁的力量大》含反思
活动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感知各种材料的强度不同,从而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
2.让幼儿感知材料的强度与外在因素(长短、大小、宽度)的关系,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3.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4.鼓励幼儿大胆说话和积极应答。
活动准备
普通餐巾纸或皱纹纸、牛皮纸条、塑料纸、玻璃弹子、木棍、绳子、挂钩、宽胶带、容器(可用塑料饮料瓶瓶底或冰琪淋杯子代替)、弹簧秤。
活动过程
探究活动一
玩一玩,感知材料的强度。
宽、窄、长、短不同的塑料带、皱纹纸及牛皮纸,让幼儿想办法动手试一试,看一看哪种纸最牢。
探究的问题:用三种材料不同、大小相同的纸提重物,哪种纸的力量最大?
试一试。
把相同长短、宽窄的皱纹纸、塑料纸、牛皮纸固定在木棍上,再在纸的下端系上一个小容器。一名幼儿向容器中放玻璃弹子,另一名幼儿记录,看一看一共放了多少玻璃弹子后纸才被拉断,记录下玻璃弹子总数。比较三种不同纸被拉断后玻璃弹子的总数。
说一说我的发现。
(1)塑料纸力量最大,牛皮纸的力量也不小。
(2)皱纹纸力量最小。
探究活动二
探究的问题:用同一材料,相同长度、宽窄不同的纸挂重物,谁的力量最大?幼儿实验。
说一说我的发现。
(1)同一材料中,当长短相同、宽度不同时,纸条越宽,它的力量越大,挂的重物越多。
(2)细纸条的力量最小。
注意事项
活动反思
新《纲要》指出: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好和探索欲望以及尽量为幼儿创设条件,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体验发现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