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高二第三册期末测试题
-
高二语文下册期末测试题
大家一定要在平时的练习中注意积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高二语文下册期末测试题,欢迎阅读。一、语言文字运用、名著阅读(21分)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
-
高二语文上册期末测试题及答案
期末测试 说明:本试卷分为第Ⅰ、Ⅱ卷两部分,请将第Ⅰ卷选择题的答案填入题后括号内,第Ⅱ卷可在各题后直接作答。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30分) 一、(18分,每小
-
高二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测试题
高二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测试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在当代中国,城市人际交往不但具有全球化背景下的城市化的特色,同时又积淀了中国传统的文
-
高二第三册模拟试题
B.“你看,”母亲无可奈何地说:“就剩下这点钱了,你拿去用吧。”C.用当地来源广泛、价格低廉的麦草作为基本的原料,他们经过三个月夜以语文试卷 夜继日的试制,到民国28年的5月(1939年
-
文秘专业公共关系基础期末测试题(高二)
达县职高2013年下半学期文秘专业
公共关系基础期末测试题
(本试卷共 页,共120分)
姓名:班级: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30分)
1.艾维.李创办公共关系事务所,向客户提供服务,并收取报酬发生 -
期末测试题
期末测试题(二)
(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
一、积累与运用(18分)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有误的一组是()(2分)
A.挑剔tī瘟神wēn 踹到chuài 高亢kàng
B.嗥叫háo 一栋dòng窗棂líng 翘起 -
期末测试题(★)
期末测试题1、请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写出已给拼音的汉字。骊歌污秽 chóu怅澎pài yong肿木ji荒草qiqihao鸣 zha mengju gong ji cui,死而后已2.下面词语中有四个错别
-
期末测试题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思想品德期末测试题八年级堂组姓名:得分:第Ⅰ卷选择题(36 分)下列各题4 个备选答案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的。请选出正确答案并将其序号填入到题后的括号内。(共1
-
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填空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刎颈(jing不抑(yi)汤镬(huo) 完璧归赵(bi)B鼓瑟(se)击缶(fou)风靡(mi)肉袒负荆( tan)C羁旅(ji)戕害(qiang情愫(su)顿起勃谿(xi)D春晖(hui)茶肆(s
-
高二语文测试题
《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第二单元测试题(一)
一、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线字音、形、义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
A、清洌(liè]):清冷、清凉。 纤尘(xiān):细小的灰尘。 倦怠(dài):懈怠。 -
高二英语测试题
高二英语摸底测试题 一,用括号内所给单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1.______(thank), I managed to get through the game and the pain was worth it in the end. 2.The dog may be a
-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练习题 蜀光中学高二语文组 一、选择题(36分) 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登载 刊载 转载 载誉归来 .... B.遂心 遂愿 未遂 半身不遂 ....C.靡丽 靡
-
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测试题_3
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测试题 一. 基础知识及运用:(16分) 1.拼音写汉字,根据汉字写拼音。(4分) 提( )防、疙疙( )瘩瘩、怂( )恿、蜷( )伏、酸sè( )、斑lán( )、甜nì( )、áo( )翔 2.填空组词,并解释
-
初中语文期末测试题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考试试题 (时间:120分钟,满分100分) 一、积累运用:(10分)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改正句中的错别字。(2分)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匡骗,却
-
期末测试题[合集5篇]
期末测试题15篇在各领域中,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试题了,通过试题可以检测参试者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什么样的试题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期末测试题,仅供参考
-
信息技术期末测试题
信息技术期末测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计算机信息加工的类型有( ) ①基于程序设计的自动化信息加工 ②基于大众信息技术工具的人性化信息加工 ③基于人工智能的智能化加工 A
-
知识产权法期末测试题
知识产权法期末测试题一、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知识产权的专有性
2.服务商标
3.实用新型
4.作品
5.商业秘密
二、填空题(第空1分,共16分)
1.我国商标法规定,国家规定必须使 -
期末测试题三
期末测试题三一.单项选择题
1. 某市人民代表大会经多年探索,创立了人民代表接待站和专职的人民代表联络员制度,每天至少有一位人大代表去现场听取民众反映情况。这一制度创新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