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高中数学必修一学案
-
高中数学必修一 2
高中数学必修一《函数的单调性》的教与学研究1、此节课的教学流程是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所学知识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等方式,探究函数的单调性的概念。在此基
-
高中数学必修一:教学目标(范文大全)
课题: §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一)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 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
-
高中数学必修一教学设计(大全)
篇一:高一数学必修一教案课题: 1.1 集合 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
-
知识点高中数学必修一[5篇材料]
《高中数学必修1》是2007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课题材料研究所、中学数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知识点高中数学必修一,希
-
必修一第八课学案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第八课英国的制度创新 2011-10-24 【课标及考点分析】练习册P32 【概念阐释】 1、议会: 英国议会是资产阶级议会的鼻祖,它起源于中世纪,
-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一章函数部分导学案
函数的单调性与最大最小值
1.增函数:设函数y=f(x)的定义域为I,如果对于定义域I内的某个区间D内的任意两个自变量x1,x2,当x1 -
《步步高 学案导学设计》2013-2014学年高中数学(苏教版)必修13.1.1(一)(含5篇)
第3章 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和幂函数
§3.1 指数函数
3.1.1 分数指数幂(一)
一、基础过关 41.-2运算的结果是________.
42.若20;④x0,且x-xy-2y=0,求 y+xy答案
1.2
2.1
3.a≥0且a≠2
4.①
5.0 -
高中数学二次函数教案人教版必修一
二次函数
一、考纲要求
二、一、复习回顾 1、讲解上节课所留作业中典型试题的解题方法,重新记录,加深印
象 2回答上节课所讲相关知识点,找出遗漏部分二、课堂表现 1、课堂笔记 -
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2.1指数函数(推荐阅读)
《指数函数》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学背景: 函数是整个高中数学的教学重难点,是必修一的主要内容。而这一节的内容以上一小节指数和指数运算为基础,进一步研究指数基本运
-
高中数学:8.1《正弦定理》学案(湘教版必修4)
正弦定理学案
一、预习问题:
1、在直角三角形中,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勾股定理、锐角三角函数,可以由已知的边和角求出未知的边和角。那么斜三角形怎么办?确定一个直角三角形或 -
高中数学导学案
1.2应用举例
学习目标: 1、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决和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2、提高应用正弦余弦定理解斜三角形的能力。3、通过对三角形边角关系的探究学习,经历数学探究 -
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二章练习题(计算与证明)
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单元练习题库李 浪三、计算与证明:1、1).lg0.001lg3214lg34lg6lg0.02, 3752).0.06428143).lg32lglg5 230251160.754).lg30lg3log35log59(0.11)05).(2ab
-
高中数学必修5高中数学必修5《1.2应用举例(一)》教案
1.2解三角形应用举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有关测量距离的实际问题,了解常用的测量相关术语 2、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
-
高中数学《循环结构》学案1 北师大版必修3
1、1、2、3循环结构 一、【学习目标】 1、熟练掌握两种循环结构的特点及功能. 2、能用两种循环结构画出求和等实际问题的程序框图,进一步理解学习算法的意义. 二、【自学内
-
高中数学 2.1.1《正弦定理》学案 北师大版必修5(范文)
正弦定理 学案【预习达标】在ΔABC中,角A、B、C的对边为a、b、c,a=。 sinAa2. 在锐角ΔABC中,过C做CD⊥AB于D,则|CD|==,即,同sinA1.在RtΔABC中,∠C=90, csinA=,csinB=,即0理得,故有a
-
高中数学必修1教学大纲
高中数学必修1 教学大纲 1.集合 (约4课时)(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①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②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
-
高中数学必修1-5目录
必 修 1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13课时)
§1.1集合4课时 §1.2函数及其表示4课时 §1.3函数的基本性质3课时 实习作业1课时 小结1课时
第二章 基本初等函数(Ⅰ)(14课时) §2.1指数 -
高中数学必修3经典教案全集(大全)
新课标高中数学必修3教案 目 录 第一章 算法初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