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
3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复习资料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开展?复习资料一、课标及根底知识◆课标要求: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一〕课标解读1.了解农业的概念、特点及分类;2.了解区位的含义;3.分析主要农业区位因素
-
高三地理《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教学设计
高三复习课 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教学设计 茂名市第十七中学廖小桃 【考纲要求】 1、农业区位因素; 2、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
-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练习题
一、单选题 某品牌企业在京津冀地区建有饮用瓶装水厂。读图6,回答第1、2题。 1.瓶装水厂如此选址的主要原因是 A.利用优于授权地的水源B.靠近技术发达地区 C.吸引高素质的劳动力D
-
2018年高一地理教案: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文档资料(含五篇)
高一地理教案: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第三章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学案 导学 农业:人类利用土地的自然生产力,栽培植物或饲养动物,以获得所需要的产品。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
-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检测题(含答案)
《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检测题一、单选题下图为东南亚中南半岛,完成下面小题。1.泰国多洪涝灾害,下列分析正确的是①热带雨林气候,终年多雨②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且集中③北部
-
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二单元测试AB卷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A卷
第三章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A卷1.下图所示甲地区为某国主要农业区,政府大力修建水利工程,将乙地区的水资源调到甲地区。读图完成下题。(1)图示地区最可能位于( )A.美国东南
-
2018衡水名师原创地理专题卷:专题十一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2018衡水名师原创地理专题卷 专题十一 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考点32 工业区位因素 (1-24题,26-27题) 考点33 工业地域 (25题)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说明:请将选择题正
-
黄土高原农业地域资源优势利用与产业化探讨
黄土高原农业地域资源优势利用与产业化探讨
廖允成 王立祥 温晓霞
(西北农业大学 农学系,陕西 杨陵 712100) 提 要 从黄土高原农业生产实际出发,
分析了本区农业地域资 -
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设计
本节目标1、了解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的区别与联系2、掌握工业地域形成的主要原因(重点)3、分析工业集聚的原因和意义4、理解工业分散的原因、主要表现形式和结果(难点
-
《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反思
1、总体教学效果自评。大部分学生能联系工业区位因素,根据实例,说明工业地域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能较好地达成课标中知识与技能的要求。学生通过各种正确途径的资料搜集,联系
-
社火的形成与发展
关中社火的形成、发展与环境关系论述 在秦岭和黄土高原南北夹持下有一块肥沃的土地,东西长400公里,南北宽100公里,号称“八百里秦川”,这就是关中---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在关中
-
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
自我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一、自我意识的形成
自我意识是个体在机体生长发育,特别是脑机能的成熟过程中通过个体的社会化而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有研究表明,自我意识形成与发展经历 -
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茶以文化面貌出现,是在两晋南北朝时期,若论其起缘就要追溯到汉代,有正式文献记载的是汉朝人王褒所写《僮约》。最早喜好饮茶的多是文人雅士,在我国文学史上,
-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邓小平理论有一个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并逐步走向成熟的过程。这一过程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二大,在拨乱反正和改革起步中,邓小平理论 -
五言诗的形成与发展
五言诗的产生和发展(教师中心稿) 内容提要 西汉,是五言诗的酝酿期,五言歌谣形式在这一时期日趋酝酿成熟。到东汉,文人们在充分吸收民间歌谣形式的基础上,开始了五言诗创作,班
-
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宝库一、课标要求及解读1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孔子的思想及其评价:(1)政治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①“
-
中学生个性形成与发展
中学生个性形成与发展
个性是指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它是通过个人的生活道路而形成的,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的特征。一般而言,个性的形成有其生物学条件、家庭因素、学校 -
关于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关于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企业文化是人类文化、民族文化发展的结果,是人类文化经过渔猎文化、农耕文化发展到商业文化的产物,是商业文化中的一部分,是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的工业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