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年级语文竞赛方案
-
三年级语文竞赛试题
三年级语文竞赛试题一、读读好文章。铺天盖地的,朦朦胧胧的大雾笼罩着整个大地,像一个巨大的纱帐挂在眼前,所有的一切都变得模糊不清了。
近处的房子被晨雾环绕着,若隐若现,好似 -
三年级语文知识竞赛(合集五篇)
三年级语文知识竞赛 一、修改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24分) 立既( )愤努( )诊段( )刻服( )精采( )郊果( ) 资态( )壮态( )喜迅( )欺服( )讲束( )费除( ) 局式( )会忆( )附进( )酒水( )仙镜( )尤如( ) 连棉不断( )夜暮初
-
2014年6月三年级语文口试趣味成语竞赛方案
2014年6月三年级语文口试趣味成语竞赛方案 一、活动目的
为了不断丰富学生的成语知识积累,同时又赋予成语学习的无穷趣味性,现决定举行三年级班级趣味成语竞赛活动来向家长展 -
三年级语文评价方案
三年级语文评价方案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师教,促进学生学,最终促进学生的发展,评价内容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各方 -
三年级趣味语文知识竞赛试题
三年级趣味语文知识竞赛试题 姓名: 得分: 一、弦外有音(同音不同字,真有趣。我来填一填。) lù 公( ) ( )水 迷( ) ( )地 kè ( )苦 ( )桌 ( )人 ( )服 二、千锤百炼(趣味成语
-
三年级语文知识竞赛试题(上交)
新发乡开坪小学2014年春季学期三年级语文知识竞赛试题一、选择题。(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每题2分,共26分)1、假如遇到生字“疖”,不知道读音,用方法去查字典。A.音序查字法B
-
语文三年级上册竞赛试题[5篇]
语文三年级上册竞赛试题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我们经常接触到试题,借助试题可以更好地对被考核者的知识才能进行考察测验。你知道什么样的试题才算得上好试题吗?下面是小编帮大
-
三年级语文改错别字竞赛试卷
三年级语文改错别字竞赛试卷 (2004、12) 一、选择题(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10%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是( )。 A、喜气扬扬 B、因有尽有 C、小巧灵珑 D、犹豫不决
-
三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竞赛试题
三年级上册语文阅读竞赛试题一、判断题。(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每题1分,共10分)
1、中国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总面积是960平方公里。()
2、《一千零一夜》又名 -
三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竞赛展示方案
数学展示:家长朋友们,我们的数学主要以知识竞赛的形式来检测孩子的收获。孩子们,你们准备好了吗?让我们的口号响起来。1、 大显伸手------必答赛。嘹亮的口号,奏响了奋进的号角,下
-
三年级趣味语文知识竞赛Microsoft Word 文档
小学三年级趣味语文知识竞赛试题 一、弦外有音(同音不同字,真有趣。我来填一填。)(8分) lù 公( ) ( )水 迷( ) ()地 kè ( )苦 ( )桌 ( )人 ()服二、千锤百炼(趣味成语填空。)24分 1、在括号填入动物名
-
小学三年级趣味语文知识竞赛试题
小学三年级趣味语文知识竞赛试题 编者按:小学三年级趣味语文知识竞赛试题,提供于各位小学生,望学生多多练习! 一、弦外有音(同音不同字,真有趣。我来填一填。)(8分) lù 公( )( )水 迷( ) ()
-
小学三年级语文趣味知识竞赛试题
小学三年级语文趣味知识竞赛试题 一、弦外有音(同音不同字,真有趣。我来填一填。)(8分) lu 公( ) ( ) 水 迷( ) ( )地 ke( ) 苦 ( ) 桌 ( ) 人 ( )服 二、千锤百炼(趣味成
-
小学三年级语文趣味知识竞赛试题
小学三年级语文趣味知识竞赛试题一、弦外有音(同音不同字,真有趣。我来填一填。)(8分)lu公()() 水迷()()地ke() 苦() 桌() 人()服
二、千锤百炼(趣味成语填空。)24分1、在括 -
小学三年级语文基础竞赛试题及答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基础竞赛试题及答案 说明:1、本次竞赛时间为60分钟,从8:30——9:30。 2、本卷满分为120分。 3、答题时,一律用蓝黑钢笔或圆珠笔,不要用铅笔。4、答题前,请先填写试场
-
语文竞赛
一、仿照例子,根据词的不同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人们通过长期的细心观察,发现自然界中常见的动物有各自的特征,于是创造了许多形象生动的词浯,如果我们细细咀嚼,就会品出许多味
-
语文竞赛
1、下列汉字形体演变次序排列正确的是( B ) A、甲骨文—小篆—楷书—行书—隶书B、甲骨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C、甲骨文—隶书—小篆—楷书—行书D、隶书—甲骨文—小
-
语文竞赛
语文竞赛 1、以《无题》诗著称的诗人是( C ) A. 李白 B.张若虚C.李商隐 D.李煜 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一语出于(A ) A.《论语·述而》B.《孟子·梁惠王上》C.《荀子·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