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语文第三单元复习题
-
第三单元复习题
第三单元复习题
一、你能填对吗?
1、(2003)年(3)月,美国发动了对伊拉克的战争。
2、战争不仅要耗费大量的(物力)和(财力),还会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3、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
第三单元 宇宙 复习题
第三单元宇宙班级姓名一、填空题1.月球是地球的唯一的(卫星),月球围绕(地球)公转和自转,运动方向是(逆时针方向)运行。2.月球直径是地球的(1/4);月球质量是地球的(1/80);月球体积是地球的(1
-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复习题
第三单元复习题
姓名:一、汉字识辨写。
1、书法小擂台(读拼音,写词语)。
zǔ dǎnɡzhuī zhúfàn zuìjí cùdào qiâ chãn āichù dînɡzhē bìrě nǎorán shāo () -
六年级科学第三单元复习题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 尖草坪区第二实验小学 姓名: 一、填空题 1、蜡块在加热时,会从(固体)变成(液体),冷却时会从(液体)变成(固体)。 2、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形态
-
八二历史第三单元复习题
第三单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十一届三中全会:
(1)召开时间:1978年底
(2)内容:思想上、全会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政治上、停止 -
S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复习题[模版]
一、看拼音,写词语。 nüè dài qiáo cuì huā huì lǎn lǚ bǐ shì wū zì qiān zì jīn guó xián yǎ jī xù mín yáo láo lèi xiào lǜ yíng
-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复习题
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复习题
红星小学代继安
一填空
1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和的国家,丝绸约有年的历史。
2蚕 宝宝的家要,。
3蚕宝宝爱,要经常桑叶也要‘
4蚕宝宝最喜欢吃
5蚕卵 -
五年级语文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 一、教材分析 第三单元是“说明性文章”, 分别包含了《鲸》、《松鼠》、《新型玻璃》、《假如没有灰尘》这四篇课文。教学中,重点是让学生了解一些科普知识,唤起学生
-
语文第三单元知识点
第三单元 1、泉城在山东济南,课文第一自然段写了泉水的多和美,从形态和声音两方面来写泉水的特点,运用比喻的手法,把泉水的样子比作银花盛开(盛开的银花)和明珠散落(散落的明珠),把泉
-
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
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 一、读拼音,写汉字。lǜ pàn dù dào zào过( ) ( )断 ( )子 ( )窃 ( )音二、多音字组词。 cánɡ( ) diào( ) cháo( )藏 调 朝zànɡ( ) tiáo( ) zhāo( )三、组词。肺( )
-
第三单元语文测试题
第三单元语文测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22分)
1、下面句子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改正后用正楷字将整个句子抄写在横线上。(2分)
春天觅踪,爱暮自然;科海泛舟,祟尚科学。
2、给下列加点的字 -
语文第三单元测试题
语文第三单元测试题
一、看拼音写词语。
Fengsuorongniaodaodexiexijixu
()()() () ()Baoyuanxinshuilaosaoyouyuzhicheng
()()()()()Bubeibukangbotaoxiongyongqinnikaixia -
八年级语文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评价检测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愣怔(zhènɡ) 酬谢(chóu) 琐屑(xiè) 愠色(yǜe) B.涮净(shuā) 颓唐(tuí) 瞥见(pi
-
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计划
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计划1 本学期我担任七年级一班、七年级二班的语文教学工作,为了更好的开展教学工作,更大的发挥语文教学的职能作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特制定本学期教学工作计
-
语文第三单元测试卷
一、古诗词名句填写(共9分)1.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2.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杜牧《赤壁》)3.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
-
七下语文第三单元归纳[模版]
第三单元归纳 一、 字词: 邓稼jià先宰zǎi割可歌可泣鲜xiǎn为人知元勋xūn署shǔ名癌ái症鞠jū躬gōng尽瘁cuì,死而后已奠diàn基开拓tuî家喻yù户晓截然不同拔尖锋芒毕
-
《经济政治与社会》第三单元复习题[大全]
《经济政治与社会》第三单元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的国体是。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全国人民代表大会C、人民民主专政D、民主集中制 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
-
高中政治哲学复习题第三单元高考题型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复习题 一.选择题 1.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幕式上,奥巴马在最后致词中援引了《孟子·尽心下》中的一句话:“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