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山河袈裟读后感2600字
本书是作者近十年在奔忙途中的所见所闻,那些“山林与小镇,寺院与片场,小旅馆与长途火车”,在李修文的眼中是为他的山河,在山河中行走,在生涯中自省,那些在生命中遭逢的境遇和人事物都是命定的指引和近在眼前的救赎。李修文说在奔波的生涯里:“唯有写作,是困顿里的正信,也是游方时的袈裟。”我想,对于我们没有能力去写作的人来说,阅读也是正信,也是袈裟,爱读书的人,心中自有山河壮阔,不曾经历的风景往往读过某本书后,心中也便有了。在众多的畅销书作者里我心里认同有两个善于讲述别人故事的人,除了大冰另一个便是刘修文,在众多散文杂文作者里有两个善于发现文字之美的人,除了余秋雨另一个仍然是李修文。读过《山河袈裟》以后,即使《捆绑上天堂》和《滴泪痣》这两本代表作还未阅读,我便迫不及待的成了李修文的忠实拥趸者。
对于这本书,苏童评价说他志于激发汉语之美。我不会评价,但觉得读来确实是一种享受,那些作者对旅途中所见事物的描写之精准,文笔之隽永无不让人由衷升出惊艳之感,对于世人皆苦的众生相,李修文平淡的讲述中不经意一笔带出的人生感悟,总是在平凡中发现真善美,又常常于无声出处响惊雷。凡此种种,让这本书就像一处不为人知的风景,当你想要将它推荐给朋友的时候,很难用语言说尽它的神奇景致,只能尝试着去形容它带给你的感受。所以这是一本不必急于读完,读过之后也不必束之高阁的书,哪怕已经通读过一次,也仍然适合放在离书桌最近的位置,想起时便拾起来翻看。
恰好昨天看完了电影《无名之辈》,对于那些“门卫和小贩,快递员和清洁工,房产经纪和销售代表”,书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在许多时候,他们也是失败,是穷愁病苦,我曾以为我不是他们,但实际上,我从来就是他们。”是啊,众生皆苦,在人间争渡的我们并没有什么不同,唯有心怀正信,于所见中时时自省,方不愧生而为人走这一遭。
已经很久没有因为一本杂文或散文类的书感动过,毕竟这类文章多是抒发情感,没有小说类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方便读者获得代入感,但是读这本书时,我着实感动了,而且不只一处,可能是因为时常能和作者产生某种情绪上的共鸣吧。在生活中,我常常恨自己语言匮乏,总是有太多的情感不能准确表述,而读《山河袈裟》会让你感觉那些你很难用语言表述清楚的情感,那个和你有过同样感触的人,轻而易举的就描述出来了,是灵魂寻到悸动,是“唯彼穷途恸,知余行路难”。当然,这本书中很多篇章我未能读的通透,但这仍然不妨碍我因这偶然得来的共鸣觉得感动和欣喜。
书内的一篇文章《羞于说话之时》,作者开篇讲述了旅居日本时,曾坐火车从东京去北海道,路过礼幌时因车窗外雪大,让火车放佛驶向一个太虚国度的神奇景色,而坐在作者对面的老妇人在见此奇景后竟然流出泪来,对自己的丈夫说:“这景色真是让人害羞,觉得自己是多余的,多余得连话都不好意思说出来了。”还有在越南河内街上观过的一场法事:夕阳映照,微风吹佛,梵音吟诵,当法事结束时,一切都静止了,“在场人足足有二十分钟全部都默不作声,就好像释迦牟尼刚刚来过,又刚刚离开,但就在这短暂的聚散之间,地上的可怜人接受了他的锤炼。”以上情境,语言有用吗?答案是无用。想起去年冬天和家人从明水开车回阿尔山,走的老乌阿线。路过牛汾台时下车休息,姐姐和姐夫在车上没有下来,彼时路上没有往来的车辆,路边就是大山,隔着松林压着斑驳的雪,四周静的没有一点声响,我站在车后竟突然被这万籁俱寂的景色惊得说不出话来,片刻间仰望大山和来路,竟放佛感觉到大地和群山的脉动,莫名的感动让人周身战栗想要哭泣,却又不知这感动因何而来。当时怕他人笑话,从未曾和人讲过这段经历和感受,现在看了这篇文章,才知原来我可能也觉得那时天地间的自己,是多余的吧。读到这篇文章的当天,我在文章后面记下过当时的想法:生活是需要用心去感受和感知的,不然便是对生命的一种浪费,天地间有那么多让人惊艳的景色,生活里有那么多触及心灵的场景,用作者的话说“亲爱的,如果它们都不能让你羞于说话,那么,你是可耻的。”
还有一篇《长安陌上无穷树》,也是开篇一句话便让人忍不住摘抄下来:“在这城乡结合部,贫困的生计,连日的阴雨,喝了过多的酒,都可以成为打架的理由。无论是谁,总要找到一种行径,一种方式,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可能是喝酒,恋爱,也可能就是纯粹的暴力。”寥寥几句,把城乡结合部的生存状态描写的入骨三分,却又不乏共情和谅解。本篇讲述的是医院内淳朴的江西清洁工小伙子被街上混混殴打欺辱后的歇斯底里以及清洁工老妇人哭泣的救赎,是病房内患病的语文老师和小病号“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的机缘与相逢,别离与反抗。受到欺辱后的小伙子想要“复仇”却被老妇人制止后只是哭泣,“哭泣虽然丢脸,但却是度过丢脸之时唯一的办法。”同小病号告别后的语文老师也只是沉默哭泣,人人都知道:“此时此地,哭泣,就是她唯一的垂杨。”但人活着就真是任由命运安排么?不是,在命运的编排下,人起码有留下反抗痕迹的自由和选择。清洁工认了母子,病号们际会一场师徒,人生在世总是有着点点滴滴的感动,“无论如何,这一场人世,终究值得一过。”
总之,读过这本书,收获的更像是一次复杂情感体验的旅程。书中的每一个篇章都像是旅途中的一站。这一站,是《夜路十五里》中的挣扎和怯懦,当你习惯了逃避,当你活成了无能本身,当你面对那些抓不住的人事物,除了流泪竟然别无救赎。下一站,是《苦水菩萨》里的自我明悟与解脱,世事皆有因果,“你且继续端坐于此,我则要求赶火车,走夜路,先活过那条哀鸣的狗,再回来认我的命。”又一站,是《看苹果的下午》里牛贩子的荒诞与悲苦;是《在人间赶路》中祖父的执拗和朋友的逃离,“因为近在眼前的死,我的祖父正在手忙脚乱地生”因为“这世上最让人绝望的,总是漫无边际的好东西”;是《把信写给艾米莉》,总有一本书,是你的灵魂伴侣;是《别长春》中再打一场注定失败的仗,是接受落荒而逃也是离别的姿态,是接纳命运收获安宁;是《堆雪人》中温驯的驯鹿,这美丽的生灵和纯洁的灵魂带给人的感动;是《一个母亲》的穷苦病苦让人唏嘘和《穷亲戚》的远方与囚笼;是《紫灯记》里异国遇同胞的约定和《义结金兰记》中猴子宋公明的奇幻与英雄气。还有那篇《旷野上的祭文》,“在这满目的世界,有用的东西太多了,无用便理当存在,应该让那些微小的无用,像刀刃和火焰一样生出幽光,仅存一息,也要在绵延不绝的有用里说上一句:我们一直都在。”
书读完了,宛如一次旅行结束,竟然有怅然若失的感觉,写下一些感受,同时感恩作者。借用一句网红句收尾:所有人都祝你快乐,我只愿你,遍历山河,觉得人间值得。
第二篇:情漫山河读后感
情漫山河读后感
2016年7月25日收到了梅梓祥老师寄来的《情漫山河》这本书。梅老师很用心,用黄色牛皮纸包裹好,生怕风吹雨淋。而我不想辜负老师的这份细心与信任。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慢慢地读完这本书。
《情漫山河》全书共有56篇文章,是一部反映铁道兵战斗历程的散文、报告文学集。内容从大漠深处到长城内外,时间和空间跨度都很大,文字读起来很深情。老实说,这本书的读后感很难写,我迟迟不敢下笔,是因为它的内容太厚重,每一篇文章的作者都用自己的双脚行走在筑路的路上,而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文学爱好者、一个年轻的筑路人,我怕自己写不好而对不起前辈。
60多名作者笔端触纸写下一篇篇感人的文字,表达了广大筑路人对祖国、对人民和对人民军队的一往深情。跟随作者们的足迹,你可以领略从白山黑水到戈壁荒漠、从南海之滨到帕米尔高原,祖国的奇山异水、风土人情,以及那些或悲壮、或有趣、或感动的故事。
作者戚广和与战士们一起迎着凛冽的寒风,情绪激昂地唱着战歌,出发去抢修塘沽至天津的铁路。可是这一路并不平坦、顺利,“轰”数不清的地雷,在他们身边爆炸;敌机从头顶一架架飞过,时不时的轰炸,可是战士们一如继往的前行,无所畏惧。冬天抢修铁路,一镐下去,战士们把虎口震破了,鲜血冻在镐把上,但是听不见一个同志叫苦。一年来就是凭着一把铁锹,一把钉道锤,把铁路从松花江修到了天津,扫除前进路上的障碍。
在樟河,战士们三天没有睡上十个钟头,可一个个还兴奋地唱着自编的小调:北风滋溜溜吹,吹来个二支队,修路修到樟河桥,个个情绪高……看到这里时,让我想起纪录片《永远的铁道兵》,画面和这里的文字一模一样,铁道兵战士沐雨栉风,保家为国,为人民的解放事情铺就了一条通向胜利之路。同时也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他们曾一起在军旗下集结、歌唱、战斗、冲锋,一起把足迹嵌在共和国的北国南疆、雪域高原,走到哪里就把幸福和欢笑带到哪里,骄傲、自豪、勇敢的铁道兵。
《扬子江上》则是讲述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了。战士们在长江大桥二号墩和洪水搏斗的一天。雨大水凶,船只摇晃不定,战士们的雨衣已经淋得透湿了,雨水不留情地从头上一直灌到全身。然而再大的风浪也不在他们眼里,一次次冲锋、一次次向前,终于赶到洪水前面,拔起钢板,船只通过,在场所有的人挥帽欢呼,拥抱庆祝。
还有《战斗在碧河线上》、《四百五十个昼夜》、《没有新娘的婚礼》等等,每一篇文章就是一个动人的故事,如歌如泣、感天动地。我一次次被感动、一次次流泪,突然觉得自己太过渺小、太过平凡,需要学习的知识太多太多了,学习先辈身上奋勇向前,志在四方为精神;学习他们永不言败、永不放弃、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
“铁道兵前无险阻,铁道兵前无困难”.解放战争时期,转战南北,奋勇抢修;和平时期,风餐露宿,沐雨栉风、为发展国民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现在,更是为适应新时期祖国建设的需要,脱下军装集体转入地方,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情漫山河》这部作品满怀激情、深情,文笔清新、有力,有着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不畏艰难的乐观精神,不仅赞美祖国山河,还讴歌劳动美、心灵美,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值得我们深读、收藏。
最后,感谢梅梓祥老师倾情推荐与赠送。
第三篇:国破山河在读后感
国破山河在读后感
最近读了一本书——《国破山河在从日本史料揭秘中国抗战》的简要电子版。书中披露了抗日战争中大量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通过对中日两国各自的历史资料进行相互对比验证,发现了很多事情改变了我对抗战中国民党的看法。当然,日本史料也有夸大、不切实际的地方,但正如作者所说,双方的史料放在一起,即使相互矛盾,也比各说各的要强,在此基础上得出的结论才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对双方都有说服力。中国八年抗战中国人民到底承受了怎样的灾难呢?本书将当年那悲壮的一幕呈现在读者面前。
记得我初中上历史课时,抗日战争给我带来最大震惊和震撼的不是那些死亡数字,而是那些当年拍摄的黑白照片里被杀害的中国人多到遍地都是,而且都是平民。那一幅幅历史照片透过时空仍然弥漫着血腥、野蛮、暴力的味道。虽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很多国家都遭到了战争的创伤,但是中国无疑是遭受侵略时间最长,所受灾难最深重的国家。如果没有当年那些吃不饱、穿不暖的中国人拿着简陋的武器与日本人以命相搏,不敢想象现在的中国会是什么样子!
书中讲述了卢沟桥事变中日军在汉奸的情报下攻打南苑,一开始就攻向由临时招募的学生兵守卫的阵地,学生们入伍没几天,这些学生都是北平的大学生、中学生啊,在20世纪30年代全中国有几个大学生、中学生呢?他们是未来中国的希望啊!尽管很多人连枪响要卧倒都不知道,却以十条命换一条命的代价和日军拼了刺刀。几百名学兵死于此役,伤亡十倍于日军。他们虽然伤亡惨重,却没有后退,曾经赶鸭子一样赶着少帅几十万大军从关外跑关内的日本兵,在他们的阵地上,没能打开缺口;中国人的脊梁!
抗战中国民党军队确实不乏勇猛之师,但正如现在所总结的,军事上国民党高层战术呆板,太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以致在阵地战中被日军各个歼灭。而且意志不坚定,导致军队有恐日、惧日情绪。
反观八路军,据本书所提中文和日文文献记载,当年八路军李运昌部在马家峪伏击了作战兵员两千多名的整整一个联队的关东军。在电影作品《亮剑》中李云龙在野狼峪伏击的也不过是两个中队而已。关东军是日军中的精锐,硫磺岛一战,补充到栗林忠道部下的关东军老兵让美国海军陆战队谈虎色变。那么八路的战绩如何呢?当然,两千鬼子的战斗力在那里摆着,硬碰硬显然会吃亏,八路肯定不会干赔本的买卖。所以当鬼子进了伏击圈后,李运昌部没有动手,估计没想到上钩的猎物这么大,自己恐怕吃不消。三十六计走为上,悄悄撤走也是办法。游击战精髓——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走。但这时情况又有了变化,关东军大概
走累了,在伏击圈内坐下埋锅造饭,士兵一个班一组在路边把枪架起来,齐刷刷坐下等待开饭。远远看去,轻机枪、掷弹筒摆成一条漂亮的直线,军容严肃而整齐。但这一溜架起来的三八大盖、歪把子、掷弹筒,看在缺枪少弹的八路眼里,那就不是整齐的军容,而是咬一口流油的大肥肉了。如果说刚才八路军的指挥官还有一丝犹豫,那现在肯定不会再有其他想法,于是,就在日本兵刚要开饭的时候,下雨了。下的是弹雨。八路军指挥官当初犹豫大概因为他考虑到这一枪打出去只怕结果是鱼死网破。所以从种种情况判断,八路军虽然是预设伏兵,但它的兵力并不充裕。那结果如何呢,真打起来结果让人大开眼界。据日本的《兵队的陆军史》记载,此战日军遭到袭击后,几乎当场就垮了下来,先是被八路有数的几挺机枪扫倒一片,接着建制就乱了,完全陷入中共军的围攻之中,在中共军的弹雨之下,唯一可做的就是伏在凹地上挨打。日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加上放松警惕(等着开饭呢),武器都没在手上,加上关东军到了华北地理不熟,伏击圈地势险峻,当地称为砬子的陡壁比比皆是,路都找不到,谈何突击呢?但被围的猎物受到这么大的损失,也慢慢站稳脚跟了,再打下去就变成啃骨头。另一方面八路军的装备水平不适合久战,最要命的就是子弹不足,再打下去恐怕只能靠扔砖头解决战斗了。所以日军小股部队一增援,八路就顺水推舟的放开了一个口子,让日军往外跑。此战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八路取得了让人难以置信的战绩,原因前面有提到,抗战中的八路军确实表现不俗。
以上举了几例说明这本书的精彩和尊重历史,它展现了以往人们不知道的历史史实,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唤醒了我们对这些中国的脊梁的回忆。在那样苦难的时刻,依然有那样多的人为了这个国家义无反顾,捍卫这片生我们、养我们的土地。从他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民族的尊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似乎,这个话题已经在远去,今天的中国已经不是到了最危急的时刻。然而,在我看来,今天疲惫归家的工程师也一样,满身汗水吃着盒饭的民工也一样,七十年前的人们和我们今天所作的,本质上并没有区别,那都是一件事情。那就是——重建着中国人的信心。在这里我向大家推荐这本书。
第四篇:余秋雨山河之书读后感
余秋雨山河之书读后感为大家整理阅读余秋雨《山河之书》的读书心得,这本书从宏观上通述了中国山河的空间意义,下面是这篇余秋雨山河之书读后感
余秋雨山河之书读后感一
一、学者行者
总有人在路边问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关系如何?我回答:没有两者。路,就是书。
这是余秋雨先生《山河之书》中开卷之《我的文化山河》的一段对话。
对普通人来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无论古代现代,均非易事。能做成其中一件便已很难。在古代,书籍昂贵,万卷书更是富贵人家才能拥有,读万卷书对一般读书人来说都更多的是一种理想,更别说平民百姓。而古代的交通条件,更决定了行万里路是一件困难程度丝毫不下于读万卷书的事情,否则中国历史上,也不会因为玄奘法师十万里西行取经、徐霞客数十年遨游山川大地而进行如此浓墨重彩的记录。在当代,文化繁盛,一天出版的书籍、报刊不知多少,更无论泥沙俱下的网络创作。但人心浮躁,能有多少人能静下心来认真的捧起一本好书,细细品读?那些无数的文字里,又有多少能让人带着敬畏之心认真阅读?现代化交通手段的发展,将远古视为不可征服的高山大海变为通途,千里万里瞬息可至,然而又能有多少人,能在行走的途中将自己的灵魂与大地紧密相联,把心灵与历史文化相互融化?
渴望读书的年代,读不了很多书;期盼行走的时候,无法跨越山水阻隔,这是悲哀。而文字风行天下时,却找不到多少能值得阅读的书籍,或是没有多少人看书;山川大洋再不成为阻碍的今天,却难以去亲近大地和历史文化,又是另外一种悲哀。
而余秋雨先生说:没有两者,路就是书。秋雨先生有这样回答的底气。于他,书读的多了,书就变成了行走于历史和文化的捷径;路行的远了,路就变成了胸中无数的巍峨高山,滔滔大河。以足迹为笔,以学识为墨,以大地为纸,以江河为砚,余秋雨先生是文化学者,也是文化行者。作为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著作等身,《余秋雨书系》凡十八卷,本本厚重,分量十足。作为文化行者,余秋雨先生曾行走欧洲、西亚、南亚、北非等数十个国家,探寻对话埃及文明、印度文明、希腊文明、阿拉伯文明,一本《千年一叹》,道尽古今中外文明兴衰;一本《行者无疆》,让人贴身感受欧洲文明的古典和现代。这两本书,是余秋雨先生文化学者和文化行者两种身份的完美体现。没有对古今中外文化的深度研究,便谈不上对这些文化的对比、探索,这是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而没有对数十个国家的行走体会,就不可能有对这些文化和文明的切身感悟,这是文化行者余秋雨先生。
正如玄奘法师西行取经十万里,历经磨难九死不悔;徐霞客探索名山大川,几经生死以身殉道,余秋雨先生无论是文化学者还是文化行者的身份,都不是轻易得来。在神州曾经举国疯狂蔑视文化的年代,他隐居山中,研读中华文化经典。在上海冬天寒冷夏天闷热的小屋子里,他足不出户,醉心读书。多年的读书生涯,成为他深厚学识的基础。而在行走西亚、北非、南亚,对话多种失落的文明创作《千年一叹》的日子里,余秋雨先生行程万里,也经历了被武装分子枪口相对的场面。但正是艰辛的付出,才有丰厚收获。余秋雨先生的著作等身,的的确确不光是读万卷书得来,也是行万里路得来。有人不服余秋雨先生,但无人能否认他的学识;余秋雨先生《行者无疆》之后,无数人以行者自居,但无人能象他那样在行程万里之后,著作等身。当代中国,文化学者有之,文化行者有之,但两者而兼一身者,论学识深厚,论行走之远,论著作之丰,余秋雨先生当为第一。
自古文人自嘲,有学书学剑两不成的说法。而余秋雨先生,行成行者,学成学者,令人敬佩。
余秋雨山河之书读后感二
周末带孩子去图书城,看到余秋雨的《山河之书》,随手翻翻,看到写承德避暑山庄的一篇名为《山庄背影》,前年单位旅游曾经想去,但因人多价高而放弃,心也曾向往过,了解过一点,不禁多看了几眼。看到民族正统论和姓氏正统论,他说:驱除鞑虏,恢复中华辛亥革命时的口号,点燃了对清朝的仇恨,这就是民族大义,是气节吗?还是情绪化的社会批判规范,带有很大的盲目性?何为真伪,正邪,忠奸?这也是我现在想知道的,想通过知识的积累和自己的思考重新认识已知的世界,虽然心里知道真相很多时候是痛苦,但更不喜欢被蒙在鼓里,我要自己去探询。所以买了此书。后来别人又借我余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行者无疆。对比这几本书,山河之书是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中关于中国大地山水记载的合辑,部分篇名和内容略有改动,行者无疆写的是国外的,暂时没看。所以先挑我书里没有的看,比如家住龙华,比如藏书忧,比如笔墨祭。
(一)家住龙华。书中说余秋雨的家在上海龙华附近,18年前我在龙华寺和龙华塔下生活了4年,每天听着它的钟声,过节吃过它的素点心,也曾新奇过龙华寺的和尚也去看电影、逛街,但从来没有去寻找过龙华寺和龙华塔的历史,看过这书才知道,最初龙华塔是三国孙权时期由不知名高僧建造的,后寥落,至北宋吴越忠懿王钱俶常重建龙华寺。唐朝皮日休过龙华时还写过一首诗:今寺犹存古刹名,草桥霜滑有人行。尚嫌残月清光少,不见波心塔影横。补上一课。
(二)柳侯祠。在柳州的柳宗元,有一个小小的贬谪官职,利用着,挖了井,办了学,种了树,修了寺庙,放了奴婢。柳宗元晚年所干的这些事,一般被称为政绩。但他的政绩有点特别,每件事,都按着一个正直文人的心意,依照所遇所见的实情作出,并不考据何种政治规范;作了,又花笔墨加以阐释,疏浚理义,文采斐然,成了一种文化现象。在这里,他已不是朝廷棋盘中一枚无生命的棋子,而是凭着自己的文化人格,营筑着一个可人的小天地。特别喜欢这一段,特别喜欢这个状态的柳宗元,按着一个正直文人的心意做事,多好。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天主教说人有七宗原罪:傲慢、嫉妒、暴怒、懒惰、贪婪、暴食、色欲,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也充斥了这些。而中国的文人,大多有一颗正直的心,他们自律、充满理想。宇宙这么广袤,人生如此短暂,为什么不按照自己的心意而活着,至少从我做起,我自己首先做一个正直的人,然后在我的能力范围内营造一个正直、和谐的小天地,这样的人多了,世界就变了。向柳宗元致敬。
第五篇:余秋雨《山河之书》读后感
余秋雨《山河之书》读后感
余秋雨《山河之书》读后感
——字里行间都是爱
“壮哉,中国文化山河”!如果不是读余秋雨先生的《山河之书》,也许根本不会系统而完美地窥视隐藏在中国山山水水间震撼人心的魅力。
虽然“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多数时候,我们还是更多地注意风景之美丽,不太会注重山水文化之魅力。读了余先生的文字后,感觉自己以前许多时候浪费了时间和脚程。
余秋雨教授认为中华文化拥有三条最大的天地之线,那也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经纬。按照重要程度排列,第一条线是黄河;第二条线是长江;第
三条线比较复杂,在前两条的北方,是四百毫米降雨量的分界线,也就是区分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天地之线。他这些年来的文化考察,主要就是对这三条天地之线的漫长踩踏。
余秋雨教授常说:“路就是书,路外无书。”在《山河之书》中,余秋雨先生用亲身游历、切身体验,为我们探访了中华文明,他去寻找一个个文化遗址和文化现场,然后把惊讶、悲痛、遗憾、感动告诉我们,每一段文字,每一段过往都带给我们强烈的震撼。
他首度给年轻人列出一个行走名单:长江三峡;黄河壶口;长白山天池;安阳殷墟;三星堆;曲阜孔林;都江堰;泰山;兵马俑;万里长城;高昌故城;交河故城;库车千佛洞;敦煌石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法门寺;西夏王陵;杭州西湖;南京紫金山;承德避暑山庄;峨眉山;黄山;庐山;九寨沟;桂林漓江;普洱茶山;黔东南村寨。
《山河之书》从宏观上通述了中国
山河的空间意义,读起来让人极为震撼。在核心篇目之后,即是余秋雨教授二十余年考察中国文化现场的脚印。
散文吞吐古今,驰骋万里,仿佛他作品里的“三叠泉”,裹夹着自然的冲击力,雷霆海啸
般翻卷而来,带给人审美的强力震撼,仿佛长河落日的圆融气派,又仿佛黄钟大吕的磅礴气势令人荡气回肠,从精神上为之一振。从微观上,理性与抒情结合,诗化的语言与理性的思考相结合。
他说:“不管是春温秋肃,还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得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客观地说,从写作手法上,秋雨散文的核心成分是议论,但又多以抒情的笔法来表达,这种议论与抒情相结合的有机融合,使的议论灵动起来,富有情趣,如《莫高窟》“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这些典雅抒情又充满睿
智的文字描写,使读者在理性的思考上获得一种愉悦的精神享受。正是这种抒情与议论的结合,才使人们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国文化所经历的苦难历程,中国文人所独有的悲剧性命运,促使人们从心底反思:中国文化的历史定位是什么?中国文化所扮演的角色又是什么?可以说,余秋雨散文中的亮点不是生动细腻或大气磅礴的场面描写,而是这种用抒情的笔法,进行理性思考和议论。
余秋雨的《山河之书》多以景物为题名,但是他不同于以往散文只关注景物的自然现象,多以个人的感情抒发和自我表现为主,而是以深邃的目光,透过现象,把关注的焦点定位在自然景观背后所沉淀的文化内涵上。正如作者所说的:“我发现我特别想去的地方,总是古代文化和文人留下的较深脚印所在,说明我的心底的山水,并不是完全的自然山水,而是一种人文山水。”这就与以前或偏重于时代精神的激扬,或沉迷于
个人感性生活的抒发的散文有了迥然不同的风貌,开辟了中国当代散文的新的艺术空间。
寻找并发现隐藏于山水古迹的文化意蕴,从此成为我们看风景时新的视角。通过读老余的《山河之书》,我们终于可以成为懂一点山水思想的人,看明白山水的同时也看明白自己的人生。